刚刚跟朋友们看了一部电影《迷雾追凶》,也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期待的电影往往都会让我有比较意外的收获。
影片的节奏很缓慢,靠着大量的台词来推进剧情,有些烧脑,但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比较喜欢这种群像戏,每个人的角色都很重要,观众会很容易被各种人物带着走,一部非常有深度而又多角度探讨的反转悬疑佳作,让人意犹未尽,所见未必真实,迷雾难辨真伪。
那句“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深思之后也许会对人物的心理有所了解。
对我而言,熬过了最开始的半小时就好很多了,确实理解方面会有点吃力吧,毕竟意大利语真的是听不明白,确实要靠字幕来了解,而这部戏的台词又很密,何况我的理解能力上稍微差点,迟迟进入不了剧情。
慢慢适应之后,开始试着了解剧情、了解人物,也逐渐的理解的“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每个人物的设定都离不开这句话,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对于警察而言,他其实没有那么想把失踪的小女孩找到,只是想着如何漂漂亮亮的破案,真相对于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凶手是谁都不是那么重要,从剧情不断被提及的“超市爆炸案”就能看出。
对于心理医生来说,是这部电影里最神秘的角色,那些虹鳟鱼也有它独特的所指,他只想满足自己的杀人欲望,其他都不重要。
而教授想要一笔钱,至于怎么得到并不重要,他到底是不是凶手,显然结局是开放的,也许观看过后的观众都有其自己的理解。
而教授夫人、律师、失踪女孩的父母、记者等等,他们每个角色的人物形象都不是空洞的,细细琢磨,都跟剧情的走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观影后的最大感受就是你以为的真相都不叫真相,你所理解的事实也许并不是事实。
每个人都有其最真实的一面,但这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三大影帝飙戏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看着确实很过瘾。
也许前面的剧情铺垫得缓慢却不是寡然无味,后面的节奏突然加快,让原本沉闷的剧情开始不断的反转,它满足了悬疑电影的特性,却又比一般悬疑电影要深入,靠的是演员之间的角色配合,气场相当,演出来的效果也是非常精彩的。
许久不见的让·雷诺确实蛮让人想念的,谁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最后当他揭开尘封的盒子,还是会让我们不寒而栗的。
超出预期的惊喜之作,可能过不了多久我会忘记这部电影,我感觉自己有点迷失在电影的“迷雾”之中。
真相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挺重要的,相信大家在观影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答案。
剧情不够紧凑,很生活化的悬疑片,其实容易拽瞌睡。
我拽了几回。
看到一半,就猜出心理医生必有问题。
因为,一般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都会有病态的执着。
心理医生说他只钓红鳟鱼时,我已有数。
关于结尾,我有两种看法:一是可能医生和教授是共犯。
二是可能医生单人犯罪,教授只是为了赚赔偿金配合医生演戏,实际未参与杀人。
结局太假,好吗?
资深老道的探长会上这个当?
探长查案都不带助手,单人行动?
图个啥?
他信不过自己助手?
探长需要亲自动手杀死他认为的犯人?
亲自犯罪?
为了啥?
是不是剧情铺垫太少?
整部片子明明可以用最多1.5小时搞定,偏偏拖沓。
里面对于人性的复杂,提了一点点。
因剧情不够精彩,我只会给5.5分哦。
马提尼运用文学故事理论,借鉴现实生活的例子,想要杀人并推卸责任给前凶,把自己设计成无辜受害者以此谋暴利,消除生活困顿,抚慰妻子的失望,满足女儿的欲望。
高智商让他完美犯罪,全身而退,低情商(虚荣)使他暴露痕迹,要了他的命。
偏僻的山谷小镇上16岁少女失踪,沃格尔警长前来调查。
他擅长运用媒体舆论,寻找罪恶的背负者。
就如他破解的有名案件一样,虽然无法抓住罪犯,但阻止了相同罪恶的再次发生,嫌疑犯是无辜的,也终获巨额赔偿。
30年前这个小镇有连环少女失踪,少女特征也一模一样,如今没有人想起凶手,除了现在的凶手,新来一年的文学教授马提尼。
马提尼教授差点成功了,名誉已恢复,金钱快到手了。
他跌在得意的虚荣上:把女孩纪念暗恋对象的符号画在手臂上。
而警长刚好看到了,所以警长把他杀了。
然后警长去找心理医生弗洛里斯,弗洛里斯听他讲完一切,回到家里,看了看熟睡的老婆,下到地下室打开一个盒子,里面赫然陈列着6束红发。
30年前的凶手成了心理医生。
警长被抓后,电影没有结束,镜头给了心理医生,那么他就是30年前的凶手已经很明显了。
“邪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用受害者当祭品推动剧情,受害者是无罪之人,主人公要表现得模凌两可,所有人都怀疑他。
”教授马提尼的文学理论或者导演的思路。
杀害女孩儿的凶手是教授,迷雾人是心理医生。
而且我认为探长并没有被抓。
影片最后探长被带走也是故意为之,探长这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一气之下撞死教授?
他这样做,为的就是让医生放松警惕,并且探长临走之前的那句话也提醒了医生,所以医生回到家中,先看了看自己的老婆有没有睡觉,然后才拿出了自己的“收藏品”。
我今天才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应该已经上映很久了,我喜欢让雷诺,他的意外出现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老先生一出现,基本可以奠定影片的级别,至少不会是一部烂片,果然,看过之侯,觉得挺好。
这是一部所谓烧脑的作品,但是也不算特别复杂,看了之后,特别想和朋友交流,打开豆瓣,看看大家的影评,觉得都似乎差点啥,于是有了动笔的冲动。
后面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故事一开片,一个小女孩从房子走了出来,屋子里面灯光一闪一闪的,房子外面雾气弥漫,小女孩似乎看到了什么,然后稍作停留,走向了路的一侧。
这个细节和后面的故事吻合。
小女孩的确见到了熟人。
然后镜头一转,一个小镇的模型出现了,在小镇模型的前面有着小镇的名字“阿瓦奇”,然后让雷诺饰演的心理医生在夜里接到警察的邀请电话,驱车前往医院,在途中,心理医生经过了小镇的牌子,小镇的名字“阿瓦奇”再次出现了,医生还看到了车祸现场。
心理医生去见的是一个老警察,老警察就是肇事的一方,老警察声称:“雾,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说,老警察开始陈述的时候,他的意思是意外,他是无辜的,而见心理医生,是因为警方认为这老头有心理问题,从女警口中得知,老警察声称不记得车祸之前的事情。
车祸里,死了一个教授,而这个教授是这个老警察一直调查的嫌疑人。
故事由此展开。
我之所以要说一下开头,是因为,开头的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再复述,直接说一下我对故事的理解。
老警察:沃尔格(VOGEL)意大利与SIG是先生的意思,后面一张明信片,没有翻译,上面写着SIG.VOGEL,也就是说,这张明信片就是给老警察看的。
这点很重要,这也解释了老警察后来独自行动的原因,这是很多朋友对后面的情节一头雾水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所有朋友应该最关心的是,凶手到底是谁?
换句话说,教授是无辜还是凶手?
教授的确很可疑。
教授的老婆出轨,他原谅了老婆,但是条件是搬离原来的住所,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
在这个小镇上,教授一家的生活很拮据,教授有生活的压力,而他的女儿对他也不够尊敬。
教授的妻子是律师,而且是经济律师(教授让妻子为自己辩护,可妻子说她不是刑事律师,而且她妻子之前学习合同法。
),可以推测,她妻子原来的收入要远胜于教授,但是因为教授处在道德的制高点,所以他漂亮的妻子舍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来到这个小镇。
他的妻子并不快乐,她舍弃了自己事业,目前无事可做,还要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表现的极为压抑。
教授对他的妻子有深厚的感情,这点可以肯定,不然带了绿帽子离婚算了,但这是不是爱,我难以肯定,真正的爱是让爱的人更幸福,而不是选择去控制,不管怎么说吧,教授对自己的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拮据的生活急需金钱,所以他萌生了模仿30年前连环杀手的行为,再让自己在无可辨别的证据面前成为无辜者,以此来换取国家赔偿,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更深层地的动机,他对妻子的控制难道不是虚荣吗?
而妻子委任于他,又何尝不是为了虚荣?
在这里,无论教授是不是凶手,教授都已经有罪,他的罪就是他对妻子的折磨!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不要忘记,教授的故事是怎么来的,教授的故事全部来源于老警察之口,而老警察作为车祸的当事人,老警察就一定是无辜的吗?
姑且不论车祸的事情,这老警察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单纯为了破案而来。
这个老警察的确是个破案老手,有着充分的办案经验,但是他的经验也是将他陷入牢笼,让他成为魔鬼的罪魁祸首。
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老警察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这家伙办理过名为“毁坏者”的案件,曾经为了打击罪犯,不惜践踏警察的底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上一案件的嫌疑人送上法庭!
这警察是一个为了打击犯罪而不惜摧毁他人生活的主儿!
虽然法庭最后裁决嫌疑人无罪,并获得了100万的赔偿,可从律师的口中,我们能得知,嫌疑人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摧毁,嫌疑人被案件伤害的很严重。
可老警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嫌疑人获得了巨大的赔偿,已经弥补了带来的伤害,他不同情嫌疑人,他的借口是,一个整天被死亡包围的人,对伤害已经麻木了,更有甚者,他认为将嫌疑人送上法庭之后,炸弹事件停止了,也就是说,即使法庭判法嫌疑人无罪,他仍然不认为他有过错,甚至他一直认为他的调查是正确的,他甚至和记者说,那是一次漂亮的调查!
老警察不然认为自己无罪,还一直坚信他是正确的,魔鬼最愚蠢的罪恶就是虚荣!!!!
这样看来,老警察撞死教授就一点不意外,老警察被自己的虚荣所困,他早已经化身为魔鬼!
在回顾一下,老警察是怎么来到小镇的,电影的开篇,这老头从容的在小镇上最后一家旅馆吃着早饭,饭桌上有一张警方颁发的寻人启事。
旅馆老板胸前挂着十字架,说愿上帝宽恕我们的罪孽,我应该关闭这个旅馆,老板娘觉得圣诞节不有客人。
可老警察说,过不了多久,人们会蜂拥而至,旅馆不用关门。
这个时候案件调查还没有开始啊,老警察来到这里已经盘算好了如何利用媒体,他是为了破案吗?不是!
他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名誉!
老警察抵达小镇是12月25号圣诞节,而女孩安娜卢的失踪时发生在11月23日下午五点左右。
已经过了两天,这老警察老早就已经猜到女孩已死!
在他吃早饭的时候他就知道!
他利用媒体,利用狼狈为奸的记者,甚至利用被害人的家人,利用身边的一切来为自己造势,仔细想想,他完全无视被害人家人的感受,冷漠而惭愧!
难道只有杀了人的凶手才是魔鬼吗?
说到事件的时间节点,不得不提,在教授一家的饭桌上,一家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他们一家来到小镇正是半年前,6个月,这不得不让人猜测,如果老警察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教授一家搬到这里来根本不是偶然,是教授根据网上记录的30年前的连环杀人事件而选择的这里。
教授的职业对于挑选被害人是多么的具有优势。
那么教授有没有完成这一切的能力呢?
答案是,完全具有!
首先他的知识层次够,他完全可以根据互联网找到连环杀人事件!
其次,他学过表演!
第三,他勾搭女学生的套路非常纯属。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一个低收入人群怎么搞定的大律师!
老警察的推断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在教授一家晚餐时,她的女儿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来支付学费?
这明显是在挖苦教授。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家原来的生活并不拮据,原来家里的经济来源是妻子,而因为妻子出轨,妻子理亏,只能顺从丈夫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原来家里优越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儿是有怨言的。
但是因为女儿也知道一家人是因为什么来到这,所以才会这样问。
而妻子和教授的回答更有意思,都是:我们会想办法,而家庭地位立刻变得立体。
明显妻子原来处在主导地位,而丈夫完全处于下风,也表现出孩子对父亲的不尊重。
孩子生活在教授的身边,孩子对父亲的为人有着合理的解读或直觉,这是非常合理的。
而丈夫和妻子的对话也有意思,教授说他在女儿的这个年纪更加反叛,更加过分,这似乎也在暗示,这教授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家伙。
妻子和教授还多次说我,我知道你是好人,这句话也有深意,一方面,表示妻子对丈夫的感情未必全是爱情,很大程度上是内疚,有对教授的,也有对孩子的,令一方面,也表示妻子未必就那么相信自己的丈夫,当看到警察和丈夫的伤口时,妻子明显有着怀疑,妻子对丈夫的爱也不是那么坚固的!
为了让人物关系更加明显,导演干脆利用女儿的嘴直接说出:这都是你的错!
妈妈不会说你,是因为她可怜你!
说到对白,这部电影的每句对白都不是白给的,信息量相当的大。
包括最前面旅馆老板说的话,几年前家庭,孩子,小镇很热闹。
那么为什么小镇变得萧条了?
================================================================像上面这样分析,这样写实在太麻烦了。
下面我把我注意到的点写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琢磨。
=====================================================================1、女孩在日记里写道,11月23日,她学会了做手串。
上帝,猫,手镯。
2、电影里一直有一个协会,成员都是镇上的居民,老警察有激进分子来形容他们。
这个协会贯穿始终,很是神秘。
3、让雷诺饰演的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就在这个协会的楼。
4、一个16岁女孩的手机里只有六个人的电话!
5、女孩的父亲觊觎女孩的同学!
6、女孩的父亲看到教授时,提着斧子就走了过去,一个被害人的父亲在看到嫌疑人时没有任何表情,而教授吓得半死!
7、教授的胡子是区分事件时间线的重要线索。
教授在观看老警察处理的上一案件的录像时,是有胡子的,也就是说,他是实现就知道老警察的根底的。
也知道国家赔偿这件事。
8、从始至终女孩父亲的表现都值得玩味。
当女孩母亲对着镜头哭泣时,女孩的父亲面无表情。
9、教授不满意当地警察对自己的态度,认为对自己不够尊重,处理中心在停车场,而自己的办公室在更衣室,很不满。
10、老警察带来的助手继承了教授的衣钵,最后也学会了利用媒体,而且不再听教授指挥,老警察教了一个反了自己的好徒弟。
他徒弟其实了解全部的过程,关键时刻,他利用了老警察上当的事件,开始自己上位!
11、看似婊子的女记者,恰恰选择报道真相!
不合老警察狼狈为奸。
这个老女人有狗一样的新闻嗅觉。
他在警察前面就发现了教授可能无罪的判罚。
12、女孩戴在猫脖子上的手串,为什么会跑到母亲的手上?
母亲为什么把手串交给老警察?
13、女孩为什么有两本日记?
第一本是父母发现的,然后交给警察的。
第二本是未知嫌疑人同时邮寄给警察、残疾女记者的。
父母应该不知道女孩还有第二本日记。
母亲说,一般女孩在16岁都会叛逆,而女孩没有,真的是这样么?
女孩没有秘密吗?
14、第一本女孩日记中有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女同学恰恰就是和教授勾搭,让教授教表演的女孩。
15、协会教堂里为安娜祈祷,除了母亲人人都似乎心怀鬼胎,人人都有罪!
16、老警察关心收视率甚于关系女孩的生死,而助手习以为常、没有任何异议!
17、一个曾经繁荣的小镇,谁都知道谁,只有一户外来的人家,本地警察是不是傻?
不去调查?
18、30年前的案件,6个女孩消失,为什么案子不能病案,女记者却被众人嘲笑?
这么大的案子怎么就会不了了之?
老女记者的腿是怎么瘸的?
19、安娜的第一本日记实际只有几页!
那是给她妈妈看的!
她妈为什么充满了愧疚?
女记者说也许安娜有一个成年的男朋友!
20、电台的收音机里传来声音,有人认为镇上的居民在保护怪物!
外人会这么说吗?
只有镇上的内部居民才会了解内幕!
21、当女警长同意老警察的观点,需要一个怪物的时候,她自己也成了怪物,她的正义沦陷了。
22、电视里老女记者采访的律师是办理“毁坏者”案件的律师,也是自己跑来出来教授案件的律师,这律师和记者没有差别,像狗一样闻着味儿就来了。
23、老警察在挖录像带的时候有人监视他!
24、安娜的第二本日记也邮寄给了女记者!
25、魔鬼最愚蠢的最就是虚荣,但是成为魔鬼的乐趣在哪里?
也正因为如此,老警察向心里医生说出他干掉了凶手。
老警察一直有信心逃脱制裁。
26、心理医生非常聪明。
27、老警察曾经问,一个心理医生在这个穷乡僻壤能干啥?
28、心理医生带着红帽子,在当年河边也是红帽子,而消失得女孩都是红头发!
29、瘸子把老警察出卖给了女记者,而来恢复自己的名誉。
还是虚荣。
30、三十年前6个女孩的连续失踪事件突然停止,而心理医生结婚了30年。
但是心理医生认为那不好受。
31、心理医生回家,外面有风雪,却没有关闭大门,他的左臂仍然疼痛,他检查了床上妻子的睡眠状况,然后下楼才关闭大门,然后审视自己的战利品。
非常严密的逻辑!
32、教授的女儿也是红发!
………………太多了,记不住了========================================================================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细思极恐的电影!
下面是我的一些猜测:一个闭塞的山谷,一个总要濒临死亡的男孩,他迷恋红色的女孩,同时因为濒死的体验,他迷恋观察女孩死亡的过程,他喜欢带着红色帽子,有频率的杀害了6名女孩。
之后,他的左臂继续疼痛,即使推开大门,都会隐隐作痛。
身体的原因让他失去了作案的能力,他因为心脏的问题总要面临死亡!
他没有选择,他必须有人照顾,他结婚了。
转眼30年,这30年里,一方面,因为有了妻子,他不再那么方便的作案,另一方面,他的左臂也不允许他再次行凶。
他很聪明,他对自己的心理迷惑,也对他人的心理着迷。
他执着的研究心理,山谷里的小镇就是他的实验室。
他成立了协会,他控制者协会,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他让女警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找他,他让女警长相信镇上的人都是清白的。
他让安娜的父亲麻木,甚至在遇到嫌疑人的时候,即使手里提着斧头,都没有萌生报仇的想法。
镇上的人民思想是压抑的,被他控制的。
他成功的六名女孩的家长都放弃了调查事情的真相,更放弃了复仇的概念。
半年前搬来这里的教授很聪明。
教授来到小镇不是偶然的。
教授因为妻子的出轨而备受折磨,终于,一个计划在教授心理慢慢的萌发。
教授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而他不知道,在这背后,有一双眼睛,宛如上帝窥视着众生,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正如一个人看着小镇的微缩模型,将众生玩弄在股掌之间。
小镇在几年之前还是繁荣的,但是现在没有了往日的景气,小镇需要热点,需要蓬勃,需要金钱,正如教授说的,动机往往就是钱。
而安娜就一如一个祭品,将小镇再次带入短暂的繁荣。
人们有了更高的收入,协会教堂也就更多地捐款,一个女孩的生命为小镇的经济也带来复苏。
这次热点过后,小镇会再次趋于平静,当需要的时候,或许另一个祭品就会再次出现。
====================================================================然而还有另一个方向的猜测:老警察发现了连环杀人案,也破获了安娜卢失踪的案件,于是,老警察决定利用安娜卢的失踪案件,将30年前的连环杀人案连根拔起。
心理医生驱车赶往小镇协会的确看到了车祸现场,但是他并没有看到教授的尸体,只是模糊的看到两台肇事车,所谓的老警察干掉嫌疑人只是老警察的一方说辞。
老警察有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心理医生,恶魔最愚蠢的罪恶就是虚荣,而成为恶魔的乐趣在哪里,不就是虚荣吗?
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能被别人知道,那么自己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老警察临走时说,你是一个只钓一种鱼的渔夫,心理医生此刻太想看看自己钓到的鱼!
事情已经过了30年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他再也抑制不住要再次看看自己战利品的冲动。
他得出了老警察根本没有失忆的结论,匆匆自己推断了老警察谋杀嫌疑人的结果,然后匆匆驱车回到自己的家,在查看了床上的妻子仍然在熟睡之后,他偷偷的打开一个铁盒,里面六束红色的头发静静的躺在里面。
外面的风雪仍然呼呼作响,而此刻外面到底有没有老警察在守候他拿出证据呢?
我也不得而知……
本来奔着让雷诺去看的这部电影,结果发现貌似他在里面只是个打酱油的,作为精神科医生的他和警长的谈话穿插起了整个的剧情。
在这个闭塞偏僻的小镇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来。
少女的失踪,案件的侦破过程,人性的丑恶面被一层层剥露出来。
“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魔鬼,没有人关心所谓的真相。
最后才看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让雷诺演的医生,三十年前和这次他一共杀了六个红发女孩。
没太明白他的动机,他是一个一辈子只钓一种鱼的渔夫,他对红发女孩的偏爱应该也是一种疾病。
但可笑的是,他出场就是个精神科医生。
这样的讽刺,影片里比比皆是。
电影挺长,叙述线有好几条穿插而来,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也算是全场无尿点吧。
中间也有些看不太明白,只能怪自己智商不够用。
和朋友又包场了,感觉依然很好,可以恣无忌惮的讨论剧情。
看电影真是件高兴的事,能和自己谈的来有共鸣的人看电影则是件幸福的事。
迷雾追凶 (2017)6.72017 / 意大利 德国 法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多纳托·卡瑞西 / 托尼·塞尔维洛 阿莱西奥·博尼
心理医生那六起杀人案就这么简单的一带而过了?
最后窗外的警笛声到底警察知不知道他是凶手?
作为一名探长为什么要去杀掉凶手而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制裁他?
而且他还可以随意的破坏证物,伪造证物?
所有的尸体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那么多的警察以及民众都搜不到一具尸体,是凶手开了挂吗?
影片中记者、律师都可以玩弄陷害警察?
总而言之,感觉影片与现实差距太大;而且不严谨。
1、影片开始,熟睡中的心理医生被叫醒到自己办公室,为了鉴别车祸中的探长是否真的“失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心理医生家在小镇阿维肖的外面,第二办公室或者任职的医院是在小镇里。
2、探长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并表示不想被扣押也不想见心理医生,结合下面剧情心理医生全程侃侃而谈毫无戒心和压力,这些说明两点,一并不是探长和警察演戏来侦察心理医生,二心理医生如果再次犯案见到探长必定有戒心,即使不会紧张到露马脚也没必要和探长促膝长谈,找个机会打发掉探长更为合理。
3、心理医生一眼看穿探长的把戏,车祸无伤说明衬衫上的血迹不是探长自己的,慌不择路发生交通意外是在逃窜而不是大雾!
那么影片正式开始。
4、只有一条路通往小镇,也就是说此案排除外地人作案的可能。
5、女孩妈妈给探长的手链,跟后面猫脖子上的手链很相似,都出自女孩之手6、探长通过拍手后邻居的反应确定为“熟人”作案7、探长调来直升机、警员及若干志愿者组成声势浩大的救援队,结合后面的记者团,说明探长很喜欢大张旗鼓,破案思路等同于“炒作”。。
这时女孩爸爸交给探长假日记,并说明他对女孩闺蜜的性欲望,这里是为了表现闺蜜的人品(闺蜜人设喜欢引诱老男人),为后面教授利用闺蜜自毁人设做铺垫。
探长明显对此类事情毫无兴趣,也暗示女孩爸爸不要多事。
8、探长找来“心腹”女记者举办一场哀悼仪式,通过仪式偷拍男孩和教授开始登场。
9、助手告诉探长偷拍男孩名叫马提亚,有轻微精神障碍,主治医生正是片头的心理医生,那么结合片尾是否是心理医生再度作案?
这里导演布下悬疑有意误导。
10、镜头一转,探长偷摸来到男孩家,之所以偷摸是因为探长为了保护男孩不被媒体曝光(十几岁的孩子不太可能是绑架者),同时又期待男孩能提供线索。
这里也能看出探长的破案手段剑走偏锋也极为令人不齿11、教授策划好一切,时间选在23号清晨,事前假意询问参加面试的妻子是否陪同他一起去山中徒步。
教授傍晚回到家,妻子询问受伤的左手,结合后面可以看出从诱拐到拍照、扔书包、寄日记、埋录像带、处理尸体也就花了一天时间,颇为麻利。
12、教授坐在餐馆向女孩闺蜜发送暧昧短信13、下面就是教授和探长正面PK,一个是各种演,另一个是各种栽,各怀鬼胎,其实也是心照不宣以期达到各自目的。
14、警察上门做DNA和指纹采集同时也偷摸按装了监听器。
教授做完案清洗了车子,然后再沾上猫的DNA,结合后面对质时否认家中养猫,但又无法做出解释,目的是确保让探长抓住把柄,让自己深陷其中15、教授建凉亭时故意又割伤了自己,目的是让已经止血的伤口重新渗血,方便留下那道血迹16、教授独自走在伐木场的泥泞小道,这时女孩父亲手持斧头迎面走来,两人对视一眼,教授顿时腿软,但是对方却毫无怒气。
这个镜头不知导演何意,是凸出教授心虚?
还是为了表现女孩父亲不为流言所动的高贵品质?
17、镜头一转,潜水员似乎找到了什么,结合闪现的满墙猫的照片,本以为会是猫的尸体,结果是书包,没错就只是书包,这里导演是卖了个萌吗,书包要像尸体一样盖着白布捧在手上?
【哭笑不得】18、本片剧情大纲通过教授之口缓缓道来”模仿,就是从前人作品中收到启发;邪恶才是推动故事的关键;你得找一个无罪之人当祭品推动剧情;主人公要表现的模棱两可,引起所有人怀疑;现实中杀人是为了钱”19、探长第二次收到清白短信后得知三十年前迷雾人案件,这里要注意轮椅记者之所以说能洗清教授嫌疑,不是作案手法与三十年前相同,仅仅模仿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寄出去的日记同时还有探长的名字!
这是什么?
这是来自一名经验丰富心理过硬、屡屡作案又逍遥法外的凶手的蔑视和嘲讽!
记者想当然的认为这一挑衅行为不可能来自一名“生手”,所以假如这是凶手寄出的,那教授自然可以洗白。
而教授正是利用了这一惯性思维,让记者成为自己的传话筒。。。。。。。。。。。。。。。。。。。。。。。。。。。。。。。。。。。。。。。。。。。。。。。。。。。。。。。。。。。。。。。。。。。。。。。。。。。。。。。。。。。。。。。。。
同时这里的剧情也出现了BUG,日记是失踪当天寄出来的,假如探长在第一次收到清白短信时就给轮椅记者打电话呢?
那么他在做伪证之前就被拍到毁坏证据(录像带),那教授就不会被收押起诉,也就不会获得赔偿,这个地方我认为是导演的失误。
20、探长撕毁录像带的动机导演诠释的不够充分,这里我只能大概的推断一下。。。
首先探长打开日记本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照片,没错是十字架的坟墓照片,这里探长第一时间想到尸体是否埋在此处,毕竟没有尸首无论如何法官都不会定罪的。
然而接下来并没有挖到尸体,只有一盘录像带!
那么这盘录像带告诉了我们什么?
没错就是被害地点!
探长此时心中暗喜以为尸体就在那里,然而床上连个渣都没有,试想下一路按图索骥屁都没找到,纯粹浪费时间,这明显被对方耍了呀!
恼羞成怒可不就把录像带撕毁了嘛,合理不。
(反正我是尽力了)最后说一下,那个大饭店是被查封后教授进去的,而不是杀完人后才查封的,至于为啥没有监控拍到那就只能问导演了,毕竟理想化设定是任何艺术作品都避不开的。
还有扔书包时是先割伤左手,然后右手扔包,书包上是没有血迹的,这才有后面探长的栽赃。
========================================================================== “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
整体来说这个电影还是蛮有趣的,虽然有瑕疵,但是讽刺和剧情基本很欧克,至于悬疑推理这个部分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先说一说里面有趣的部分:1、峡谷地理位置三面环山谷,与外界联系甚少,从外面来到这儿的基本都是为了躲避一些东西,或者说每个外面来的人都是具备两面甚至更多面的角色,例如:教授,医生,包括主角大侦探2、宗教色彩出场好多人都带了十字架,我还好好的在意了好久,以为是宗教色彩的谋杀,最后反转是全镇的人为了庇护某个人,哈哈哈,猜错了3、讽刺意味这个讽刺还是很有深意的,一群人来这个好久没人来的地方,更是个坏鬼胎,不是针对记者,针对出现过的每个人,基本离不开两个东西:名声(地位),金钱4、剧情部分倒叙,这让我想到了看不见的客人,一开始我就怀疑了这个医生,还专门注意了这个的车,后来发现不一样,还让我疑惑了好久,不过终归是有问题,哈哈哈;剧情有起有伏,整体还是慢了一些,不过全程基本无尿点,看进去还是很有意思的,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个女记者和那个律师,和讽刺剧情结合起来,蛮不错的。
最后说一说结局的推理,开放的不用太在意是谁是凶手但是有一点,这个医生铁定是参与了一脚,所以根据医生参与的多少可以大概说一说:1、教授就是主要凶手,最后的尸体的处理也就交给了医生,两者是互相成全,各取所需,一个要钱,一个要人(70%)主要原因是一个人把这个犯罪做的这么隐秘,个人感觉比较难,包括后面的寄东西,引导警察,律师等等,都需要有人帮助和推动.2、教授压根无关系,被迫抓进去,然后出来正好缺钱,就捞一笔呗,就如他所说,他所做的都是一个偶然,全责在于医生的推动。
(10%)主要原因是那个警察虽然查了这么多,还是要讲究证据的,那些个证据都指向不了教授,证明这个教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3、医生主要杀手,也就是迷雾人,而教授或许是知道这个迷雾人的情况,有了算计,趁机捞一笔,毕竟他也是主动推进情节的。
(20%)主要原因:他也说了不可能找到尸体,那么这个人处理尸体很有经验,那么很有可能是医生主刀,而教授隔空帮助自己(教授可能已经知道迷雾人的事情,毕竟那个有邮包的记者也在这附近)。
个人瞎写的,各位欢迎一起聊一聊
以下剧透预警电影的时间线:心理医生半夜被叫出来上班,老警探据说是遭遇车祸毫发无伤,但身上却有血迹。
心理医生由此开始和老警探交谈,老警探讲述了自己破案经过,并称自己晚上杀掉了教授;心理医生说自己喜欢虹鳟,钓到了就做成标本。
随后老警探被铐走,心理医生回到家,思绪万千,掏出了陈旧铁盒中的六缕红色头发,这时屋外警笛大作,影片结束。
故事真相:医生是连环杀手,警探反复逼逼叨叨讲故事,真假交织,最后引医生自己拿出了关键性证据。
1.超市炸弹案,被告罗密欧坐牢四年之后被释放,但是罗密欧被抓之后就没有炸弹出现。
也许警探真的抓到凶手,也许真凶畏惧再不作案。
我这里偏向警探是抓对人了。
2.教授是文学系并无接触药剂的渠道,老警探的讲述中受害女孩是被药剂杀死的,心理医生反而最有可能接触这些药剂,比如受害女孩的母亲在心理医生处拿到了一些有副作用的安眠药,这说明警探掌握了部分线索。
3.警探故事有前后矛盾之处,例如白天鼓掌就有邻居出来看,女孩和教授夜晚呼唤猫的名字却没人出来看,说明教授杀人的一些片段是警探编的。
4.偷拍男孩在心理医生处就诊,老警探反而迟迟不找医生了解情况,仅凭偷拍视频对教授开展舆论攻势,而如此闭塞的小镇里拍到居民的车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5.受害者都是红发女孩,医生的渔夫帽也是红色,警探说医生是只钟情一种鱼的渔夫,而单独钓鱼没有不在场证明。
6.警探没有杀教授,甚至连车祸可能都没有,一切都是他的故事,为了等待不利于医生的证据出现;整个案件与超市炸弹案类似,有线索但是没有证据,警探如果重蹈炸弹案的覆辙,医生也许会无罪释放,警探需要一个证据,医生很早就被监控了,所以他拿出头发没多久警察就来了。
7.警探故事里的其他诸如录像带、教授用血勾引警探、教授手上的O情节,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摻合了部分真相。
8.医生开头迷雾中开车的片段,人物面部打光是青色底光,画面迷离,显得有些邪恶,或许是导演暗示。
9.关于女孩人数:我在电影院看的是多年前失踪5人,现在并案调查,所以年轻警探说调查6名女孩的案子,最后医生真的拿出6缕头发。
整体的故事情节是不错的,可惜被拍坏了,集中了意大利,法国影片最失败的手法,节奏也是乱七八糟,失败!
一直就是觉得心理医生有问题,果然还是他!
适合改编成剧本杀
第50分钟。。我坚持不住了
3星,还不错,悬疑氛围很好,惊悚不觉得。不过人们都疯狂相信自己的揣测,还丧心病狂的做伪证来证明自己想的就是对的。也确实有点恐怖。
没认真看……
看睡了两次,原著小说作者自己拍的电影处女作。其实这个文本还有点意思,就讲一个傻逼老警察,办案手法只会依靠媒体造势替自己查案,职业生涯曾造过著名冤假错案,一小镇文学教授盯上了这个老傻逼,自导自演女孩失踪案,然后等着被老傻逼“冤枉”来索取国家赔偿(其实这种主动求冤枉然后索要赔偿的案子很多,但很少有人自己犯案,一般都是去顶罪)。应该说剧情铺垫上充分展示了老警察是多蠢,它催眠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点上不加节制,其次这片废戏也过多(老警察看个录像带也要展示拿录像带进办公室打开录像机的全过程,编导脑子有病吗),最后还揭示一下让雷诺的心理医生是连环案真凶,拜托,连环案真凶这事也没铺垫啊谁会关心?直愣愣的扔出来这个包袱是想吓死谁?全片处理的压抑、沉闷,但是装罪犯来换国家赔偿这种事有什么新鲜的?而且为赔偿还真杀人?
很有电视剧质感的电影 比较出乎意料 最后的三重反转真的相当惊艳 以至于都会忘掉前面的铺陈多么冗长 在影片前半部分纠结的点都在最后20分钟迎刃而解 魔鬼论、营造的关于破案的政治生态、以及边缘化的心理医生都是细思极恐的 唯一的缺点是关于心理医生的戏太游离了 以至于让我觉得出戏 PS:惊喜发现,老师的扮演者竟然是我影史最喜欢的角色之一《灿烂人生》中Mario的扮演者…
Jean Reno排在演員表這麼後面,我還以為只是長的像他的演員,他在這部電影裡講義大利語?昨天看暗流,今天看這部都有尚雷諾,都沒看很懂。尚雷諾演的心理醫生是迷霧殺手,30年前殺了6個紅髮女孩。教授殺了安娜盧,為了塑造文學裡的「模仿」形象,動機不明,可能是想要一輩子花不完的錢。最後教授陷害那個警察,結果警察殺了教授,警察被捕。含家人一起看,結果爸媽都看到睡著,我媽睡到結局才醒來😂
反转还行
整体节奏偏慢。
拖沓,感觉为了戏弄观众硬生生反转。好无聊
最近看的片子怎么节奏都这么慢……揭晓真凶的时刻来得真的太慢,我几乎都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豁然开朗的惊悚感。包括之前6名失踪少女的凶手,当劫持安娜的真凶揭晓时,我就猜到了,真的要再次感谢这缓慢的节奏。感觉就没一个好人啊!最后吐槽一句:大胡子真是颜值拉跨的最佳利器,每一个留络腮胡的人我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好嘛!特喵的浪费了主角的帅脸啊!
看完电影再去看小说《迷雾中的女孩》解惑。让这个男配没那么简单。爱猫居然成了被利用的点。
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杀人的动机,故事中复仇以及现实中为钱,钱暗示教授的目的,复仇是否也具有暗示的意义,那么暗示什么呢?
剧情推进太慢了,冗长拖沓
对比起来同一个导演 还是迷宫你的人看到最后有哇一种的感觉 这部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而且熟悉这类套路的观众就会发现让雷诺肯定不只是心理医生这么简单 不过看了下影评 说国内版为了过审在最后加上了警笛声确实 我也有种他被抓了的错觉不过老警察是真的蛮厉害的 虽然操控了舆论 但是也确实破了案子 特别是今天刚看了罪恶 印度哪部之后还是希望真凶能够被伏法
挺烂的电影,看的昏昏欲睡,最后快进着看完的。罗密欧是清白无辜的,却坐了4年冤狱,失去朋友、家庭、工作、健康、名誉,失去了所有的一切。100万的国家赔偿并不能买回一个人被毁掉的人生和健康,给再多的钱也没办法买回被毁掉的一切,也不可能让时间回到以前。这个世上就是有不少的无良警察,为了虚名和升官,无所不用其极,用自己离奇的大脑去虚构脑补臆想妄断,好在影评结局的警察终于选择了正义一次,让那个真凶教授付出了代价。可是不管警察再怎么变好,再怎么补救,都没办法去偿还一个人的人生和健康。再多的钱也偿还不了~!
结尾揭秘部分的节奏恰到好处,虽然两个凶手到很容易猜到。很喜欢它里面的一些情节,对实现的讽刺:追求名利而不寻事实的警探、记者(我觉得结尾处警探杀了那个凶手并不是为了正义,而是因为他觉得凶手耍了他,害得他一无所有。),容易被舆论所影响的大众(男教授一家三口站在家里,落地窗前,一人一个窗口,呈被束缚状的镜头设计真的赞),还有那对“识相”的母女(男教授马上要获得赔款100万了,一直都趾高气扬的女儿也变成了小绵羊)。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