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和做凡人:我看《梅兰芳》和《叶问》柏邦妮昨天一口气看了《叶问》和《梅兰芳》。
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的是一件事:一个身负绝技的一代宗师,在日寇占据的年代,欲苟全于乱世而不可得。
绝技不得施展,是他们最可痛苦之事,而绝技为敌人所看重,则是更为可怕之事。
一选择了积极对抗,铁拳铮铮,一选择了消极抵抗,所谓蓄须明志。
结果倒还是好的,毕竟是开枝散叶一代宗师。
但是我看了下来,倒觉得《叶问》比《梅兰芳》好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两部电影的叙事策略不同。
叶问是讲,一个凡人变成了神,而梅兰芳则试图去讲,一个神,其实想做一个凡人。
叶问的第一个段落,与其说,是写叶问身怀绝学,屡遭挑战,不如是写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一整套原则,即他的价值观。
身在太平盛世,叶问很享受他的身份,他的声望和他的家庭生活。
练功夫,在他看来很家常,和吃饭,喝茶并列。
写叶问的松润,谦和,周到,抑制,除了一身武功,颇像一位殷实的乡绅。
当然也写他的武功,最妙的是,这一切铺排都纳在争强斗胜的紧张情节中,毫不拖沓。
然则日本人来了,一个凡人的幸福生活毁灭了。
强如叶问,也历经凡俗中种种心酸困苦事。
我很欣赏这一个段落,写一对平凡夫妻的相守,在动荡中,静静的几笔,很动人。
叶问第一次面对一个问题:“我的功夫,在巨大的强敌面前,有什么用?
”最后,他给自己的绝学找了一个去处。
叶问就像一根被弯曲到极限的弹簧,在紧要关头,迸发出最大的愤怒和力量。
自始至终,他不失一代宗师的身份和尊严。
他中枪摔落的瞬间,一个神诞生了。
看《梅兰芳》,我有几重失望:一重是昨晚我和宁岱交流时,她说的直感:“陈凯歌和梅家人渊源很深,原本以为会有梅家人透露的一些梅兰芳的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故事,但是却没有。
”一重是,都是手艺人,叶问以武功威震四方,电影里的功夫确实拍得漂亮极了;而梅兰芳以唱戏名动天下,电影里的京剧却没拍出激动人心抑或者韵味深长来。
只有场面,只有碎片。
梅兰芳的“绝活”,在电影里是缺失的。
一重是,梅兰芳的内心身份,这原本是我最好奇的一个部分。
一个男人,何以扮作一个女人,比女人更美?
用“台下,我是一个男人”来解释,是不通的。
用“不扮上,怎么看您都是男人”来解释,更不通。
《霸王别姬》说得通,因为程蝶衣爱上了一个男人,变成了女人。
而梅兰芳是爱女人的。
他爱的女人,偏偏是一个在舞台上气宇轩昂的男子。
这两重错位,是非常有意味的,是值得去开掘的。
这个部分,也没有。
一重是,虽说电影要写的是“一个神想做凡人”,其实我看到的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凡人。
一直是凡人,不是神,又何来想做凡人一说?
中年的梅兰芳,在福芝芳,齐如白和孟小冬的重重压迫之下,(对了,他与孟小东的爱情,不似两情相悦,倒像是被胁迫),琐碎,无奈,疲于奔命,我看到的是一个懦弱,温厚,疲劳不堪,无所适从的中年人。
一代宗师,即便是身处如此矛盾之中,原本也该有他的气派和尊严,梅兰芳本人,性格里还有圆滑精明善于经营之处,在电影里,全都隐遁去了。
在我看来,我们写一个名人,往往如此,想规避人心黑暗,钻营,苟且,凶险或者一切不道德处,却往往也失去了其饱满,丰富,威仪和一切生猛处。
这一切都是在一起的,一个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想割裂,伪造,篡改,想选择,美化,粉饰,都不成。
只落得文不对题,语焉不详。
《梅兰芳》有几重拧巴:编剧首先是拧巴的。
一看就是编剧按照导演的意思,改了不知多少稿,最后凑成的东西。
润色了还是不顶用,气场不顺。
演员也挺拧巴,黎明倒有那份懦弱和温润,但实在没有妩媚,没有神采。
导演自己最拧巴,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到底要讨论的是:“一个凡人,被变成了神?
”还是“一个神,要做凡人?
”还是:“一个伶人,想抬高优伶的地位?
”我同意很多人的看法,导演第一个段落拍得最好,虽然戏几乎不在梅兰芳的身上:那拍的是一个曾经的君王,时代已去,威严犹在,不得不倾其全力,粉墨登场,但是台下空无一人,内心那份惶惑,震惊,委屈和苍凉。
最后我还同意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一流的编剧,拍出来的电影总不会跌份儿;但是一个一流的导演,一定要自己写剧本,完全可能是垃圾。
上一部是李连杰的《精武英雄》。
1994年,导演陈嘉上,距今已有14年。
14年后,陈嘉上导演了《画皮》,李连杰在忙着他的壹基金。
在那一部电影里,李连杰和袁和平奉献出了最漂亮的动作和最完美的武打设计,爱国情怀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后十年,无一部功夫电影能超过它。
李连杰自己也不能。
甚至据说是综合了自己一生武学体验的《霍元甲》,也仅仅是一部好片子,但作为经典,也太牵强了些。
《功夫之王》明显是玩票性质,成龙李连杰两个人敷衍了事的交手,只能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老去。
成龙似乎更适合一些警匪片,例如《宝贝计划》例如《新警察故事》。
而李连杰,如果不好好想想办法的话,还是“壹基金”更适合他!
幸好还有甄子丹。
他曾经在电视剧《精武门》中奉献出了最具真功夫的电视版陈真,在最近几年的回归中,我们看到了又一个功夫大师终于成了电影的真正主角。
在《叶问》中,我欣喜的看到甄子丹终于有了武术大师的范儿。
我们要感谢叶伟信和洪金宝,就像感谢十几年前的陈嘉上和袁和平一样,是他们一文一武才奉献出了最精彩的影片,也捧出了真正的功夫片主角。
在《叶问》中,甄子丹终于不再是像《画皮》中那样的配角,只是出点功夫就能拉来自己的粉丝。
而是终于有了属于大师的悠闲和风度,面对上门切磋的武师喝茶抽烟,一副轻松的样子,交起手来更是在转身间已见胜负,而且让对手心服口服。
而他对武术的热爱,他对妻子的爱和尊重,他对国家的爱,以及对朋友的爱都让人看到了一代武术宗师叶问的魅力。
当他用快拳将一个个日 本 人打倒在地上依然不停手时,我们热血沸腾。
那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即使是李连杰在《霍元甲》中的精彩表现也不能超过这段精彩的对决。
而,不得不提的是洪金宝终于在他拍摄的第三部反映“咏春拳”的电影中将自己的武学修为全部展现了出来,只不过是通过甄子丹去展现而已。
无论是北拳的大开大合,还是南拳的短打,都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却又一招一式特别清楚。
一句话,过瘾!
打的过瘾,打得漂亮!
叶伟信也终于在《杀破狼》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没有了《龙虎门》的玄幻色彩,也没有了《导火线》的重武轻文。
《叶问》既宣扬了爱国精神,也宣扬了武德,同时整部影片也张弛有度,极具欣赏价值。
因此我给它打9.5分。
而且我敢肯定他是今年口碑最好的电影之一,也许票房在众多影片争夺之下不会太高,但它的经典地位已经奠定。
在此强烈推荐。
这是2008年必看影片。
“我只是一个中国人!”铿锵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电影院里。
听着这自豪的呐喊,看着荧幕上的叶问迈着坚定的脚步渐渐离去,整个放映厅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随着大家一起站立鼓掌,不知不觉泪水充盈了眼眶,一种令人兴奋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影片《叶问》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武术之乡——佛山,有一个十分热爱传统武术的年轻人,他叫叶问,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人平静的生活。
次年8月,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下,佛山沦陷了,家园被侵占,往日安逸幸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叶问一家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从此,叶问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影片形象地再现了他蜕变为一代正义的武术宗师的成长过程。
那些场景,那些话语,就是一首英雄的赞歌,令人心潮澎湃!
(根据老罗的理论,这个题目非常洋气,因为目前最牛的公司的名字都叫做“××和他的朋友们”,比如麦肯锡叫McKinsey & Company, 高盛叫Goldman Sachs & Company。
)功科者,功夫也。
叶问同学,时乃佛山功科第一牛人,掌握了“咏春鞭惩语言”(该语言后来造福了李小龙同学,一位一生仅拍了四部半电影就红遍海内外的中国人)。
该同学生活里就三件事——吃饭,喝茶,练功;家里面仅两个人——老婆,孩子。
由于他技术太牛,而且那时年景很好,所以功科男很吃香,即使闭门家中坐,也有offer天上来。
不是武馆师父上门来讨教武艺,就是北方壮汉率众人前来踢馆。
叶问同学屡战屡胜。
每次打完之后,不是有无业游民免费替他宣传造势,就是领着老婆孩子逛街买东西免单。
因此,尽管叶问同学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供得起房子、妻子和孩子,而且还有积蓄可以入股好友——清泉同学的公司。
可惜好景不长,日本鬼子如金融危机一般冲击了中国。
佛山被占领,民不聊生。
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哪有那个富余精力学习“鞭惩”?
渐渐的,叶家粮食不够吃,叶夫人也病了。
这下子叶问同学紧张了,不得不四处找工作,海面海投。
由于经济不景气,多家用人单位宣布人员已满、冻结招聘名额。
叶同学数次被拒之后,终于在一次海面中脱颖而出,被某煤场hr一眼相中,当场拿到offer,没签三方就直接被拉到矿上干活儿了。
煤场的工作对于叶问来说只是“一块蛋糕”——那么难的咏春鞭惩语言都掌握了,挖煤这种纯体力活还不像装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简单?
所以在工作之余,叶同学还在李钊同学(这厮凭外语能力做了副经理助理,由此可以看到多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引见下,去大和株式会社佛山分社做起了兼职——没事儿打打日本人赚点米。
某一次做兼职的时候,叶同学目睹了曾经切磋过鞭惩的廖同学因一挑三失败被fire,怒火中烧,一狠心要了十个人的份量,然后以超强的鞭惩能力搞定。
根据之前的协议,兼职工资是每搞定一个人的份量得一袋米。
叶同学一气儿搞定了十个人的份量,一下子成为有“米”的人。
不过他觉得这份兼职没意思,拼死拼活跟在华为上班似的,所以他拒绝了应得之米,也拒绝了兼职公司老板三浦的offer。
回到家中,叶同学很是郁闷。
晚上明月当空,爱妻在侧,温柔地为他清理白天鞭惩留下的伤痕。
一般情况下,有自尊心的事业无成男一见女人对自己好,必然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叶同学难过地对爱妻说:“我没用啊!
多年来一直学功科,背景单一,搞得现在找工作专业不对口,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
”叶妻深情地回答:“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
”——叶妻在本片中共有两次真情流露。
这是一次,还有一次是电影接近尾声时,她一边哭一边对叶的好友清泉说:“他钻研技术的时候,我总是生气,气他不花时间陪我。
现在,恐怕是最后一次看他鞭惩了。
”综合叶妻这两次真情流露,我们可以得出女人矛盾定律一:男人有时间陪女人的时候,女人嫌男人没事业;等到男人专注于事业,女人又抱怨男人没时间陪自己了。
唉各位女士,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互相体谅一下吧。
又有钱又有时间又愿意花钱和时间来哄你且仅哄你一个的男人,只会在呕像剧里出现。
——大部分找过工作、正在找工作或是即将找工作的同学,相信你们一定都会有上述与叶同学类似的感受。
其实,不是我们素质低,也不是我们专业不对口,而是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需求远远小于供给。
所以,不论你找工作找得多么焦头烂额,永远不要怀疑自己!!
你越是大萝卜,就越需要大坑才能满足你的生长发育。
实在不行,就自己砸坑吧!
之后,叶同学的好友清泉经营棉花厂,想招叶问做管理培训生。
叶问自知没有经商才能,拒绝,改办“旧南方武术学校”。
第一批学员是棉花厂员工,由他亲自上课。
但一期班开始之后不久,学员便与“旧北方武术学校”的学生及老师发生群殴事件,开班授课遂不了了之。
再后,由于得罪了财大气粗的三浦和他的朋友们,叶问不得不携妻远赴香港求职。
电影结束。
今年即将结束。
生活仍在继续。
对于这种动作类电影,我们不太好要求他的情节安排有太高的要求。
那么对于动作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已经安排得很不错了。
有甄子丹出场,打斗场景精彩程度自然不用怀疑。
尤其本作的咏春拳虽然没有北方武术的沉猛,也不如现代格斗的凶悍,但是方寸之间展示的巨大力道却令人叹为观止。
甄子丹雨点般的出拳,仿佛圣斗士星矢中的光速拳一样,打在日本人的身上,释放了长久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怨气。
全场至少自发地爆发出三次鼓掌。
据说还场场如此,俨然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我总是比别人慢几拍,原本想趁着听熟了OST去看《非诚勿扰》的,可惜别人给我的版本配音有问题,所以临时选择了票房口碑双赢的《叶问》。
不过看罢并未达到预料的效果,感动抑或是震撼,都只是蜻蜓点水。
传记片确实是很难拍的。
一来人们对非虚构人物的了解各有不同,有真有假,有偏有全,一个不小心就落人话柄;二来真实表现和艺术加工的尺度难以衡量、把握,真实的生活或许过于平淡琐碎,加工的故事又可能产生过于戏剧化倾向,如何保持两者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从这点来看,《梅兰芳》对梅孟之间情感纠葛的保守刻画和邱如白这个人物的过火塑造,成为诸多评论提出的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叶问》就中规中矩得多,可以看出,编剧着重表现叶问的君子形象、过人功夫和民族大义,力求得到叶家后人的肯定和支持,但也不忘调动观众心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例如将擂台决斗由真实中的闪电战改编成胶着战,又增加了叶问中枪摔下擂台、激起围观百姓突破日军围栏的场景。
这种鱼和熊掌兼顾的想法和做法的确很保险,却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人物塑造较为表面,故事叙述略显平缓单调,两者的重点都不够突出,恐怕这就是问题所在。
前半段温柔的叶问向我们展现了甄子丹文戏的魅力以及他的努力,一句“这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的经典台词想必足以令他成为女人心目中的完美老公人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却在影片的后半段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儒雅淡定到凶狠暴戾,从被动接受比武到主动要求比武,从防守为先、点到即止到咄咄逼人、出手狠辣。
即便亲眼目睹廖师傅被日本人打死,即便由此猜测武痴林也是如此这般遭人毒手,这个转变也未免太大、太快了吧。
此时的叶问明显与之前割裂开来,在道场把火都撒出来,尽全力把所有对手打趴甚至打废,这是武痴林之类冲动的热血青年所为,哪是叶问呢,唯一的不同是,武痴林的执著是自不量力、有勇无谋的表现,白白送命固然赢得了尊敬,却也可悲,无法提倡推崇,而叶问似乎有仗着自己武功高强、有恃无恐之嫌。
叶问的挺身而出是为了报仇吗?
想想并不对,这个仇来的缺乏证据更挑错对象(在场上比武的日本人并未违反比武规则或强奸廖师傅的意志,在那种情形下,我甚至会为被叶问残忍打伤的日本人可怜,虽然仔细想来他们的手上很可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都是死有余辜的)。
是向三蒲将军挑衅、向日本人宣战?
也不像,而后叶问若无其事的回去躲起来了,若不是金山找通风告密,还不会有后面的压轴好戏上演呢。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叶问纯粹就是一时意气,那么此后每每强调我们中国人如何如何你们日本人如何如何等等不仅划清界限还搞得国仇家恨不共戴天的样子,岂不太假、太突兀、太牵强附会?
编剧想要塑造叶问的高大全形象、弘扬英雄主义本无可厚非,但至少得有充分的说服力才行啊,叶问不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人,但他避世自得的生活和心态的转变过程却理应在电影中得以诠释和体现。
电影借叶问之口阐述了对中国武术的理解:“虽然是一种武装的力量,但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了儒家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
”,提出“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的人“不配学中国武术”。
但练武对不同的人显然有着不同的意义,有的是兴趣爱好,有的以此为生,有的为了强健体魄,有的则是防身之技。
自私自利、恃强凌弱的金山找和沙胆源,毫无招架之力的弱势群体棉花厂工人,以及尚武好斗的三蒲将军和他手下的超级暴力分子,叶问对武术的看法及运用也因为时事变化而从自我、小我变成大我,但同时也看到了武术在社会动荡的大局势下的局限性,这不是研究招式套路或是力量速度就能找到破解克敌之法的。
那么,对于比其他人更有生存优势的练武之人而言,什么路才是他们最正确的选择?
是不是明知会在擂台上不可能“公平竞技,以武会友”也硬要撞在枪口上才算是伟大呢?
看似类电影总免不了思考一番。
人逢乱世难以独善其身,这对每个人都是生活和人性的双重考验,这道开放式的选择题无论谁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不可能完美。
叶问是如此,李钊也是。
这个片中最具争议的人物,或许令大家对汉奸的定义有了不同的探讨角度和感受。
在魔鬼身边做事,不会有好果子吃,被魔鬼狗般使唤打骂,被同胞误解鄙视唾弃,他不是不清楚,但他为了养家糊口,仍甘愿背负汉奸骂名,同时还千方百计保护同胞安全,甚至甘愿忍受肉体折磨,不顾牺牲尊严,摇尾乞怜。
他不止是翻译,他还上演了忍辱负重的无间道,又岂是简单的一句是非黑白可以分得清的。
由于看的是阉割版,并没有看到他被不明就里的群众活活打死的情景,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大大减弱,实在可惜,但从情节衔接来看,倒也无妨,比起以前那些阉割了之后完全不知所云的港片好太多了。
这部片子的优点显而易见。
其一是甄子丹的咏春,虽不比樊少皇刚猛强劲、虎虎生威,却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充分体现了“此消彼长”这四个字,洪金宝的武打设计果然厉害,每每打斗都赏心悦目,节奏的把握疾缓得当,显得真实却又不会给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其二就是配角了,几乎个个出彩,樊少皇颠覆了以往给我的印象,林家栋表现出了李钊复杂的心理,饰演三蒲将军的池内博之绝对选对了人,任达华也尚在正常水平之内,就连原本并不看好的熊黛林和戏份不多的小演员都多少有点意外惊喜。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前半部不乏轻喜剧的幽默亮点,后半部不够沉重深刻,不能算是一部很棒的传记片,但却是比较完整的故事片,再加上这两大优点,还是可以一看的。
ps:1、一个不满:阉割版的配音真不怎么样,看着看着就没耐心了。
2、一记惊讶:除了有日本演员担当重要角色,影片的音乐部分包括作曲、演奏、录音、混音、制作,几乎都是日本人和日本团队,于情于理都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3、一句玩笑:所谓的武术街真如影片中展现的那样吗?
如此密集的开武馆,在如此狭小的环境下学武,很有《北京欢迎你》的感觉。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打过一场就有兴趣,你会爱上这里,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偷师踢馆都可以,我们欢迎你。。。
《叶问》绝对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向来在我脑里印象只剩“黑”和“粗”的甄子丹,今次居然有了几分文质彬彬的样子。
一出来我们就在大叫“年轻了十五岁!
”。
熊黛林的样貌相当美,担得起温婉佳人。
眉眼间那种大家闺秀的任性与贤惠也相当到位。
任达华一开始没认出来,直到他在工厂被打得鼻青脸肿,我才灵光一闪(……)的喃喃:“……这个好象任达华。
”主要人物不多,但戏份都恰到好处,配角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是廖师傅,非常标准的旧式好面子人物,但在国难关头,也在试图用拳术挣回一些尊严,最后战败,被开枪击杀。
一个是李钊,藏有五分良知在日本人那里混口饭吃,也多多少少当了帮凶。
但他也在用他的方法试图保护着他心中的民族英雄,最后奋力与上校厮打并开枪——那个时候我想起的是影片中李钊刚出来时的台词:“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比武功。
”我很想知道他后来怎样了。
但片尾没有给出他的结局。
多的感想懒得写了。
总之,这片子情节够紧凑,煽情很到位,打得很干脆。
经常有杂志上长篇累赘的发表些感想啦推理啦由小及大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好吧,也许别人看电影是想去体会人生感悟揣摩宇宙真理之类的。
但我看电影。
只需要它[好看]。
对类似《英雄》式的全程吊钢丝个个当飞人早就看腻味了。
更不用说那种一掌打出去还有声光特效的(又不是奥特曼),所以《叶问》一拳一拳实打实的对战让我觉得无比好看。
打!
打!
打!
打!
打!
打!
打!
打!
中国人永远都有武侠情结。
比起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要多了几分莫名的正气几名浪漫的爽利。
这部片子没有走《霍元甲》那样的狗血套路真是太好了。
我向来认为:以德服人,是一种倨傲的矜持。
需要有足够的底气,方能摆出这样的姿态来——至少,要有足够威慑对方的实力。
传说中的以弱胜强,毕竟只是少数派的奇迹。
在我来说,夫唯不争是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前提。
那么,咏春拳宗师的故事《叶问》,强烈推荐。
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写影评了。
像这样刚看完不及即时写,更是少有。
《叶问》是前天看的,和G一起就着羊肉火锅就节日气氛,热气腾腾的看下来,统共的感觉就是:还不错。
今天在三联周刊看到一篇不算影评的文章,提到叶伟信自己本人的初衷。
很以为然。
随后在天涯看到一些影评,赞美固然有,但总觉得是隔靴搔痒,而批评的也不少,更是南辕北辙。
其实有一段时间,比较反感直接用人名做电影片名的片子。
一是觉得似乎涉猎不深,浮于表面,二是太草率,三是如果那个人并不足够有名,会觉得言过其实,而如果太过有名,又太偷懒。
不是所有的人物片或人物论,都适于简单直接的用人名。
我自己写影评书评,而几乎从不直接用片名或书名。
最近有两部人物片,一部是《梅兰芳》,一部是《叶问》。
第一部很可以这么命名。
但是叶问是谁?
或许在看片子之前,知道的人并不广泛吧。
香港功夫片算得是一个非常醒目的类别,看叶问的人事先将叶问归于此列,大概失望也就在所难免。
没错,叶问的题材是功夫,但功夫并不是片子的内核。
先看看片里几个主要人物对功夫的看法观点。
金山找,片子很重要的人物,两次挑事的主角,叶问的主要配角之一。
他说最看不起咏春拳,创起人是居然是个女人,而男人练女人创的拳法,居然还练得那么好,让人笑掉大牙。
这个北方鲁莽汉当然不懂。
对他而言,功夫,只是一门技艺,他千里迢迢跑去佛山找人比武,为的是名与利。
功夫只是“器”而已,换了其他技艺,也只是“器”,是手艺。
而且,他的这门手艺的运用规则是:恃强凌弱。
第一次到武馆踢馆如是,第二次抢劫棉花厂亦如是。
这个人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属于狂热于称雄称霸那类人。
偏偏是,往往这种人都颇有几分厉害。
廖师傅,武馆师傅代表,叶问的主要配角之二。
他应该是佛山武馆师傅里功夫最厉害的,所以才有一开头的上门挑衅。
但是他贪名图利、虚伪没担当,同样是把功夫当作谋生的一项工具。
比金山找稍好一点,他有自己的形象。
三浦将军,日本嗜武军官,叶问的主要配角之三。
作为功夫惟一可与叶问对手的角色,在对功夫的理解上,他胜于金山找,也胜于廖师傅。
但是这层理解也只停留在个人修为的层面。
他尊重功夫或说武术,他视之为一门学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学问、事业、爱好、理想等等。
但是在适合的时机,他仍然会毫无顾虑地用这门很容易沦为技艺的学问去伤害他人,从而很轻易地滑到了武功内旨的对立面:恃强凌弱。
武痴林,叶问的次要配角。
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典型的有着中国式的糊涂、小富即安,同时,用鲁迅的话说,又有着模糊的自省与自醒,他对功夫是相当尊重与羡慕的,这份尊重与羡慕,既有对功夫所带来的令人惊异的力量,也有一种精神的本能向往,很明显还有着对叶问本人的敬佩。
这种模糊的定义,使得他既没有狂热于功夫的动力,也没有至深刻的信仰与悟性,所以注定只能是学得一拳半脚,防身有余,比武就大大差矣。
李钊,叶问的次要配角。
典型的孜于寻求地位的小人物。
虚荣而胆小,没有定向。
看到叶问威风打败金山找,自己也跃跃欲试;日本人威风,就投靠日本人混饭吃,他有很多理由,而且也并非他自己编造出来,但是事实就是,他的确是个没有信仰、可左可右的人,他对功夫谈不上什么理解,也谈不上什么追求,事实上他对人生亦是如此。
他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人所有的一点良心而已。
这种人,往往最后都比较潦倒。
周清泉,叶问的次要配角。
他是一个商人。
刚开始对功夫不以为然,只不过觉得蛮威风的,想让儿子学个一招半式。
到自己真正吃了亏,开始醒悟功夫在乱世的重要性。
但是他对功夫仍然是非常隔膜的。
相反他的儿子出场不多,戏份不多,但那股尊重有礼的沉稳与机灵,让我觉得他或许会是叶问不错的弟子。
叶夫人,叶问其人的主要配角、功夫的次要配角。
为什么要去描绘一位一代武林宗师怕老婆?
叶伟信的想法是:真实还原其人。
我想这固然是其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对照与冲突。
而对照与冲突恰是所有文艺作品制造吸引力的一项法宝。
何况,中国人向来是很欣赏“侠骨柔肠”的男人类型。
或许前半段的叶问看起来离这个成语还有一点距离,显得太普通、太家常、太礼貌,甚至有一点点油滑,所以金山找会直接用“怕老婆”来定义,这是一种嘲笑的口吻,而叶问当即反驳: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懂得尊重老婆的男人。
所以,叶夫人很好的反射出叶问的人格魅力:懂得尊重。
懂得尊重功夫、尊重老婆、尊重同行、尊重挑衅……功夫高的人,应当更懂得自制。
叶问能够做到,而同道中人的廖师傅做不到,金山找做不到,所以他们都不会成为大师,不只是腿脚功夫到不了火候,更重要的是,他们到了功夫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就注定到了一个打不破的瓶颈,再也上不去了。
叶夫人反对功夫。
正如她自己所表白,她希望老公能够天天陪住自己,所以非常讨厌他练武,更讨厌那些上门挑衅或拜师的人,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她爱自己的老公与孩子,并且温柔,不满也不会河东狮吼,只作眼色而已。
尽管不理解老公,但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够了。
何况,她并不愚蠢和麻木,叶问同金山找初初交手几回合,她让儿子出来传话:再不出手,家里东西就打烂了。
很有些冷幽默。
到最后,身受离乱,面临家破,她突然间明白了自己的丈夫。
那一刻真的有蛮伟大、感人。
我相信,叶问后来移居香港,开馆教武,又最后成为一代宗师,一定少不了叶夫人鼎力支持。
这是一部看似缓慢闲散,实则紧凑富有逻辑的片子,每个人物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对表达“武林宗师”有了立体的着色。
功力很高。
我很喜欢整部片子的节奏与风格。
它很文雅,甄子丹拿捏得非常棒,从一开始讨好地向太太示意:很快就好,从这里就将人抓住了。
他活得表现得相当真实,而内心又非常有力量——功夫,应该不仅仅只是增长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让人具有更强大的内心:极强的控制力、极强的自我、极强的是非决断、极强的行动力。
这部片子并没有拍到他真正成为大师止,但是大师的魅力与影响力,已然完全爆发显现。
至少对于我自己,已经更深一层领会到大师的力量。
叶伟信以《叶问》命名,着力于表现其人,完整的人,包含他的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他的对于后人的财富,不仅仅是不屈的民族意志云云,撇开这些形而上的内容,人世有礼,或许是人的根基吧。
我想导演能够尽力的传达到这一层,应当值得竖起大拇指了。
后记:向来不屑港片,但这部很例外的惊喜,我评四星半。
甄子丹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从“叶问”1vs10场面与“精武英雄”的差异可见一斑。
首先从人数上更“真实”了。
真实要加引号,是因为实战中以一敌十也是没可能完胜的,更何况这10个是有身手的人。
“精武英雄”里那种一屋子的人一块儿上纯粹是热闹。
其次是战术上更真实了。
一对多时最重要的是迅速把握多人中的弱势,并且一击毙命,使其迅速丧失行动能力。
咏春木人桩中的动作看似拍拍打打,但都是人的喉、颈骨、肋、关节等要害,一旦发力,后果不堪设想也可想而知。
当然,这里不是吹捧咏春,其实各门派的实战都是这样讲究的。
“叶问”中明显可以看到一个日本兵被逮到就只有被打到趴下起不来的份儿,而不会出现“精武英雄”里那种老派武打片龙套滚出去爬起来再打的路数。
再次是击打效果上更“真实”了。
违反基本物理学原理的镜头虽然还是频频发生,但相比“精武英雄”来说少了。
(也可能是因为时间短的优势,呵呵)这一方面是因为咏春的击打效果就是平行地面的寸劲,另一方面也说明洪金宝是有意地在“叶问”这个角色上少些假招子。
被打的人贴地飞行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大家找到李小龙当年在米国体育馆里的寸拳和侧踢表演视频,可以看到没有威亚,人也是可以被“作用”出几米开外的。
但是至人翻滚就是为了好看的特技了。
甄子丹被击倒至擂台边,两手一拍地面就挺身而起飞脚回敬对方……就当眼睛感冒好了。
武术还是舞术早就是老掉牙的话题了。
但民间(江湖上)总还是有很多痴武之人是在真正传承功夫的。
电影只是这江湖之中泛起的一点点浪花而已。
序:叶问的帅叫儒雅淡定,惧内幽默堪称家庭模范,影院里意外听到掌声,原来不仅是功夫,精彩的还有人性风范,不再说教的爱国之外,还有温馨感动,叫人认得什么是真男儿,这片子让人意外,原来它很值得一看,让人回味是好作品的功德。
(曾经在很多影院放映批次是《梅兰芳》:《叶问》=5:1,它的票房仍然接近《梅》,这就是口碑的力量,也是很多国产好片在非良性竞争、垄断黑幕下的悲哀)……《叶问》,早在此片开拍时,就闻其名,当时觉得片名如人名,很有份量,有味道,带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气质,感觉很值期待。
虽然那时《李小龙传奇》还没开播,我甚至不清楚叶问是谁,他和李小龙有何关系。
观影时影院不时有掌声传来,今年贺岁片评价第一的观影数据,都足证明它的口碑实实在在。
想为《非诚勿扰》写些什么,最后却还是先下笔《叶问》,因为它是有深度,有灵魂的电影,它有让我一遍遍再看下去的冲动。
一、专业修为,就是口碑《叶问》可看点是哪些?
作为功夫片,首论功夫,当然精彩,说是酣畅淋漓绝不过分,甄子丹的实力终于借叶问的气质平静从容地亮相出来。
这部注定要成为甄子丹经典的影片,是大家期待的实实在在的功夫片,已经让我们等了十多年。
和《李小龙传奇》对照来看,在“咏春,叶问”,淡定练达的开场后,“四两拨千斤”、“连消带打”,原为女子习用的咏春拳,在甄子丹的精彩演绎下,在女同胞们看来也是别有味道。
特别是叶问与挑衅者金山找的室内对打,展现咏春拳术的轻巧,用鸡毛掸子挡北派的刀,轻易之间就化解金的莽力,像长者对后辈,很家常,一个鸡毛掸子就惩戒了金的嚣张,打出沉稳儒雅的宗师风范,一个帅字了得。
咏春拳优于近身实战的暴发力,在叶问与十名日军的对峙中,让人目瞪口呆。
厉拳之下伤筋折骨重则致命,把日本鬼子当沙包样的打,这种场面,在以前功夫影片中从未得见,虽然是极端状态下的暴力,但有悲愤正义消解,让人意外解气,也用叶问“我是一个中国人”的答复,让现场激情沸腾。
咏春拳的实战威力在这场对打中展露无遗,让人想到,比起现在勇猛的泰拳,中国武术其实还是有潜力可挖。
在华人圈,无论是武术功底、气质形象或文戏,能饰演叶问之人,现在看来也惟有甄子丹,他以专业水准和收敛成熟的心态演活角色,与同期传纪题裁电影《梅兰芳》相比,虽然都演的一代宗师,而甄子丹凭的是真功夫,《叶问》的戏场是主角到位,并没有靠配角的喧宾夺主来支撑,这样的电影似乎更显厚道。
口碑相传,还是要靠好的故事,合理的选角、搭配,充实的内涵。
要各方面的专业,才能得宗吕修为、经典口碑。
从这方面说,《叶问》故事合格,主戏精彩,配角出色(尤其是翻译官李钊的多面演绎,颇得称赞),虽然说不上完美,但它有理由相传。
二、动人以情:一个完整的人的小世界《叶问》让人回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功夫之外。
有精彩文戏,具详情感、精神、品质,不管哪种类型的电影,也堪称好片。
《叶问》男女皆宜,是因为它让人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小世界。
贴近生活的真实最拿捏人心。
我们看到的叶问,在武痴之外,他还是个可爱的普通人,像在这些桥段:因与人切磋,忽略了一边的儿子,为妻所恼,心有愧疚,除了看妻眼色不再外出后,闲散家中练拳,为提醒自已要把家人放在心上,还在木人桩醒目位置,特意刻上“老婆大人”几字,可爱宅男,教人莞尔。
面对金山找上门挑衅,嘲笑他是怕老婆才不肯应战,他淡然一笑:“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当叶妻被激怒,向叶交待“别打坏家里的东西”后,叶问即释笑安心开打。
激斗中,金山找三拳两脚就把花瓶打烂,看得叶问神态紧张,金山找自知理亏说“我赔”,叶问才欣慰道声“好”。
不久,桌子又被砸翻,金山找无奈再道“我赔”后,这时叶问的小儿子骑着童车吱吱呀呀从里屋缓缓而出,绕到叶问身前,奶声奶气的说:“妈妈说,你再不出手的话,家里的东西就要被砸光了……”叶问闻言顿时振奋挽袖,开始反击。
这样的笑段不少,叶问惧内幽默,儿女情长是电影一大看点。
因为是一个完整而可作表率的常人,他的形象更有意味。
从一个富家子弟到沦落破巷,图穷四壁,当叶问为病倒在床的妻永成吹火煮粥,永成担心地问家里还剩多少米时,叶安慰怀中的妻说:“不用担心了……你老公有气有力,我可以出去找工作嘛。
放心吧,不会饿死的。
” 当叶妻永成感叹说:“我只知道我现在很幸福。
只要你,我,还有阿准。
一家人不分开就什么问题都没有”时,叶问接上了句,“最重要是一家人在一起”。
患难情深,他和妻的几段对白感人至深。
电影还有个镜头,是他们一家三口在昏黄的灯下,他看着儿子的画在笑,专注的神情,在那样的困境中,父亲终于陪在了儿子身边,一家人相守而不分离,平静没有喧嚣,再多的辛劳也被忘记,温馨时刻,让人想起很多温暖就定格在这种困顿之中,这样的场景仿佛熟悉,它也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那段时光,值得珍惜……在煤场挖煤,喝清水白粥忍饿也要把自已的红薯口粮给妻儿留下,在道场打斗,不忘先放好那个红薯,打完了不忘郑重地带走;与小儿嬉戏的慈父背影,敦厚细节无不表明他是心有妻儿,是个能平平静静过日子,心有柔情勇于担当的的好丈夫、好父亲。
他也是重情重义的友朋,所以,他会为惨死日军手下的武痴林、廖师父毅然出手,在煤场为武痴林找到遗物铁盒,郑重交付给已做山贼、尚恨其兄的武弟,并语重心长劝其释嫌回头,这样的细节,因为有生活质感,而感人以诚。
困境中的牵手亲情、友情扶持,在若干细节中,让人心动泪下,这些深沉的情感在现在大片中其实少见。
正如片中武痴林饥荒中为友分粮的善良义气、兄弟之爱,李钊为家庭生计在中日之间动荡徘徊的良心,廖师傅在日本道场对同胞所说“打倒他们”的义愤……平凡人物的光彩在《叶问》中表现细微,朴实镜头、温情片段,带出一线深沉与我们共鸣,而它也是在功夫之外,留住更多观众的地方。
三、人品风范:儒雅淡定长衫下《叶问》的出彩,当然也因有大师的人格魅力,是内对妻儿的温情之外,还有一袭长衫下的儒雅淡定、教养修为。
对挑战者廖师傅败后面子上的照顾,到对挑衅者金山找的隐忍,推已及人的仁,让他得到人缘,在困境中也能为众人照顾。
在与同胞对打时,他只配用鸡毛掸子、竹竿等工具,而从不用刀枪等凶器。
叶问,用谦和的姿态,表明了一个中国人该如何优秀地做人,是推已及人,谦让内敛,不骄纵跋扈,不能无仁,就像他拒绝授受日军武艺时的心声。
那段精彩的画外音值得回味:“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已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不明白的道理!
因为你们滥用暴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的中国武术。
” 叶问的淡定,不仅表现在应战时的沉着,还有在名声鹊起后,亦淡泊名利,不受惠开馆,如前一般的独善其身。
在从富家子弟到落魄穷人的起落反差中,虽有挣扎,但能直面人生,不放弃,不低头,不自怨,不求人,自食其力,保留自尊,为生计奔波,即使放下身段做了苦力,也能坦然处之,知足忍让,收放自如,让人敬佩…… 在棉花厂与老友重聚时,将剩有家私换来的米袋攥在身后,脸上神情犹是自若不求人。
即使家中断粮,面对日军十袋赏粮的诱惑,也有蔑不领用的骨气。
在叶问身上,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武者,也看到一个优秀国人的气度,一种很难摧垮的内心世界。
象征性的长衫,无论锦稠粗布,也是帅气从容,师者风范。
有真爱柔情,身怀壁玉不张扬,该出手时就出手,能屈能伸大丈夫,活得有尊严,是真男儿,这是一个女性所敬的宗师。
一部电影,在场面之外,如果还有幽默桥段、温馨情感、人性魅力,有不俗的品质修为、丰厚内涵让人回味,或柔情或铿锵,让人或笑或有泪,那么它的观感当然不会失之单薄。
四、英雄叶问:不再说教的爱国情怀少不了的家国情怀,影片《叶问》,有爱国情操、民族大义,但电影分寸刚好,没有拔高,也没有说教。
“每个人走的路,都是自已选的”。
日军侵入后,那个独善其身在木人桩前亦有失落,茫然行走在废墟街头,像常人一样为生活奔波的落寞身影,彷徨中始终惦家的温情男人,那个眉头紧锁,叹惜自已无能,面对凶险世界不知如何改变的人,在困境中面见老友惨死、为护妻儿才愤起反抗出手的人,就是叶问。
他同我们一样,会经历挫折变化、痛苦迷茫。
在妻面前展露伤痕,眼睛通红几欲泪下的叶问,当他慨叹“自已没用”的时候,感叹自已无助无力无法改变什么,追寻意义的人,其实也有我们。
成长的结论是时代潮下人的渺小,原来自已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有经常做了而并不能改变什么的失落。
重重迷惑,但总还有该做些什么的追问,用行动证明已经做过了些什么的坚持,有些光辉也许本就出自于“偶然间的振臂一呼、自助与助人”。
叶问的世界,是个性与平常心。
“家先?
国先?
”的问题,对他来说也会顾虑重重。
有男儿血性,但为生活隐忍,而最终出手,却为个人侠义,直到后来代众追讨正义,叶问的转变自然,具有说服力,让人能够相信,他是人性化的英雄。
重温影片,特别看到,在与日本军官决战前,面对日方叫嚣赢也必死的威胁,生死之间,叶问流下眼泪。
这一细节,安排得颇有意味,因为表现真实。
英雄一定无泪?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死亡当前,总会让人有所畏惧和留恋。
叶问的眼泪,坚毅中闪光,是生死离别时真挚的情,对妻儿的惦念痛在内心。
真情流露与全片性格刻画呼应,说明电影要造的并不是一个不识人间烟火、虚拟化的英雄,他其实就是个我们身边,能哭会笑、优雅幽默,又习惯懒散宅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的一切英雄行为都基于此,我们看到的叶问,他是个与我们情感相通的可爱的人,我们敬的叶问,他有宗师风范民族大义,但不激进,没有出尘。
有一身武功,却不剑露锋芒。
回首那个年代,其实讲究的还是规矩、本分、守家传统,富裕一族更倾向于过安稳生活。
叶问固有家国情结,不过以他淡出不爱惹事的性格,还有优裕家境,暴力杀人的激进毕竟还是难跨之槛,也只有当外势强迫,以身边之血相激,他才会越界,成为性格之上的叶问。
“你那么喜欢看我打,我就和你打”,面对日本将军的威吓,他回答的干脆利索,铿锵有声。
这股硬气,就像影片结尾的群情激愤,团结一致势不可挡,让日军阵角自乱,最是解气。
沦陷后不能自保,屡见朋友被日军惨害的叶问,像许多被惊醒的国人一样,义愤出拳,出手狠重一招致命,以往或不可想,现在却是为国人出气,正义暴力中有男儿气概。
道场上对日军愤怒叫喊“我要打十个”,取胜后并不领取日军的奖赏救命粮,坚决不做日军武术教练,与日方决战,明知赢擂必死而毅然将对手打败,这些都诠释了他所说的“我只是一个中国人”的内涵。
气节,是超越日常生活状态的勇气,在角色转变中撞击人心。
电影的真实性有据可考,现实中他就是佛山人心中的民族英雄。
不像黄飞鸿的传说那么遥远,身边的故事,因为贴近,真实,没有说教,而更有份量,让人琢磨。
五、向一种传统致敬电影中,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人性美,故事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真实感和贴近性,也将那代人的普遍风采对照出来。
虽然我们看到的叶问未必能和真人一一对应,但重要的是电影在自然合理的表达中,为我们召唤了回忆。
角色叶问,就是要在虚实之间,让人体会他所代表的传统,那些为人正道,人性之美,是曾经普遍的光辉。
就像电影立义是向一代宗师致敬,向一种传统致敬也是本文心声。
多少风范会被岁月湮没?
欣慰他的生平上了银幕,在黄飞鸿、李小龙之后,又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些本土元素。
这部电影的厚度是让人百感交集,每看一遍都有回味。
叶问的身世或有喝问,或有启示,在说,变化之中(尤其困境),人当如何自处?
看他的内心世界,其实像那身长衫,都是象征。
银幕上的叶问走下台来,将一个以往只会斗狠斗勇的甄子丹打造得气质温雅、涵养动人,让人怀疑鄄是叶问,叶问是鄄?
是鄄成就了叶问,还是叶问成就了鄄?
他所贴近的观众也会觉得,生活中的叶问是我,我也可能,成为叶问。
历史氛围的压抑,并没让电影只有沉重,悲情之中,其实有很多情愫在制造影响、积极抬升。
不像有些片子像人生负面,压抑让人绝望。
电影,如果能让人在其中看到一些爱、温情、希望,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或者在美好之外,还能让人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口口相传,那么潜移默化的教益对一部电影来说其实是功德一件,一部让人回味的电影不会缺少善。
看这样的电影,其实很值。
让人回味是好作品的功德。
★近百张《叶问》精彩剧照,图文详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0419f0100cc4v.html
我就不說高大全是多幼稚之類的話了,naive sells我沒意見。不過英雄主義誰也救不了,這種可笑的陶醉也未嘗不是一種風景
本片是葉偉信和甄子丹的第四度合作,取材於李小龍恩師詠春拳宗師葉問生平事跡。葉偉信在改編上刻意地把葉問塑造成一個住家好男人,同時讓葉問面對老百姓盲目信仰背後的和有一種戰亂期間作為“民族英雄”的空虛感,在奧運年上映此片,葉偉信這一份複雜性可謂昭然若揭,只是細節處理粗糙,劇情安排牽強附會,似乎證明了徐克的《黃飛鴻》的不可取代性。相對製作精良,深入淺出的《霍元甲》,葉偉信此片也顯得大氣不足,擅長劍走偏鋒的他面對真人傳記題材也顯得束手束腳,在創意,風格和心思上都遠不及前作《導火線》。甄子丹對葉問的塑造努力雖有目共睹,但凌傲不羈的精英氣質演起葉問顯然是故作斯文,相反是林家棟低調演繹更具好感,演出漢奸背後良心的發現,但其心理掙扎缺乏過程鋪墊,且吃虧在被同胞誤殺的結局被刪,也令本片僅有的一點批判調子也沒了。
侠骨柔情,印象最深的是叶问夫妇的日常,虐狗啊
叶问你要吃饱了饭再打啊
剧情完全对不起一代宗师这么个头衔。
甄子丹真的是一个很稳重很成熟的男人。
除了打戏,一无是处
从来就觉得此类民族英雄题材的电影很具有煽动性,每个人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很生气,看到日本人被揍很爽,然后看完皆大欢喜的结局,拍拍屁股走人。而历史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只是帮助你增长那虚幻的爱国主义情操。
咏春拳动作戏拍得不错,爱国主义教育式的情节全是套路,高潮疲软且刻意,熊黛林负责花瓶。ps:终于把近两年的IMDB top250的影片都补完了(几部刷榜的超级英雄新片和印度、伊斯兰“神片”自动忽略),豆瓣 top250(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也只剩十多部未刷了,小纪念一下。(7.0/10)
按道理来说一棵子弹打进肩胛骨人猛男应该可以忍受的啊。
没看出有什么好的地方,好电影不是打几个外国人,喊几句口号式的标语喊出来的。这部电影是在太样板戏了
那个慢慢悠悠骑着小三轮出来的小身影,还有留下的那一句“爸爸,妈妈说你再不出手家里的东西就要被砸光啦。”
“和单独批评或褒扬一部电影不同,因为要面对对事物的比较性判断,就可以看出你真正的观点和批评的价值。网上的评论也不再有过去的民间性与话语权对峙的力量。它的价值被怀疑。”有了梅兰芳,叶问算得上好电影了
但愿是一部弘扬民族气节的好电影。剧本编排生硬,说教成分严重,弘扬浩然正气的说服力欠佳。
剪刀手广电局,果然名不虚传。剪了几个片段,片子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不少,但是阉割版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功夫片,堪称近十年来的最佳。缺点:煽情+主旋律+公式化;优点:写实而不乏华丽的动作场面+最好的甄子丹。
我要打十个。。。。。。
十多年前的电影,断断续续看过大部分,今日终于完整看完全片。影片开头的色调赋予了那个年代的广东一种十分奇异迷人的美。叶问的咏春拳又能打又好看。人物形象刻画得最好的是李钊,林家栋的演技也到位。
本来还是不错的,但是爱国情操一出来只能给低分了。
快进是王道。。。
不愧一代宗师。下一部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57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