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关于二战历史的,不如说是纯粹关于英国法律,关于他们如何从逻辑上思考,认定与裁决。
女主是位作家,研究者,同时也是犹太人,她在这件事上不可避免地非常emotional,她觉得质疑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可原谅的,而她的律师,显然很专业地告诉她一件事,在法庭上emotional没有用,The more emotional ,the more vulnerable to attack,证明一件事是真的,比证明一件事不是真的要难多了,所以他们并没有argue大屠杀是真的这件事,他们去攻击原告的破绽,指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有意的歪曲一些自己明知的事实。
亮点在后面法官那句话,如果他真心是这么认为的怎么办,言下之意你可以说他是脑子不好使但似乎不能说他是有意为之。
呵呵哒,感觉这些人看问题真的非常非常specific,要形成链条,要合理,要区分出明确的动机因果,需要多么清晰的脑回路才能成为英国的律师啊!
当然,最终的判决,仍然需要人的判断,法官更大程度地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确实是没有绝对证据就没有绝对事实,但是我们仍要有论断。
历史学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与大卫·欧文在法庭上对峙,因为欧文坚持纳粹大屠杀并不存在的理论而被利普斯塔特称为“大屠杀否认者”,欧文也因此以诽谤罪将她告上法庭。
在英国,法律 规定诽谤罪必须由被告寻找证据,所以利普斯塔特必须找到证据,证明纳粹大屠杀的真实性。
在利普斯塔特的案件中,她聘请了法务官安东尼·朱理斯(安德鲁·斯科特饰)与出庭律师理查德·兰普顿(汤姆·威尔金森饰)为自己服务,两位法务工作者均为优秀的处理诽谤案件的律师。
为赢得诉讼,并驳回欧文提出的诽谤主张,利普斯塔特和她的辩护团队着手准备材料以证明大屠杀的真实存在,他们同时证明在欧文的历史著作中存在着不如实叙述事实的现象,欧文操纵扭曲了历史事件,并对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了美化。
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由后人打扮;于是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变得世人总有那么点质疑:是真的吗?
是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别人的观点,即使对方是权威;但我们也不能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毕竟大部分都是事实。
如果对方只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比如:你怎么知道美国人上月球了?
我确实无言以对,但我也不需要和对方辩驳,因为无论是否都对平凡的我没有什么影响。
我保持沉默,但相比平凡的“小聪明”,我暗自选择相信权威。
但对一个自身就是权威(或潜在权威),他能否屈从压力或自身的小我而zhuan造历史呢?
那就看他的人品了,比如这部电影的欧文,比如历史上一些前皇帝的史官!
“逻辑”,本部电影双方律师的来回折腾就是智力的PK,很多时候魔鬼比智者更狡猾,其实法官很难,因为魔鬼的逻辑也是正常的逻辑!
所以需要法官的逻辑是公正的。
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辩方的逻辑找到了欧文逻辑的过失,也是小聪明,但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他依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但他承认这个官司他输了(也是法官最后问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2016年的英国电影,得过好几个奖。
情节很简单,历史学家欧文否认纳粹大屠杀,另一位历史学家黛博拉称他为“大屠杀否认者”。
欧文因此以诽谤罪将她告上英国法庭。
整个影片就是庭审的全过程。
最后是黛博拉胜诉。
这个影片没什么花里胡哨的技巧,也没有煽情的桥段,而是不慌不忙的叙述着,让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理解公正。
英美的司法制度中,强调维护言论自由。
但并非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言论不能催生迫在眉睫的危险,二是不能制造和传播谎言。
在德国这些限制就更加严厉,所有鼓吹纳粹思想的都是违法。
欧文自称是历史学家,研究纳粹历史三十多年。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应该是抛弃意识形态的动机,以公正严谨的态度,挖掘历史事实,得出客观的结论。
而欧文却不是这样。
出于为希特勒招魂的动机,他撷取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并加以篡改,以证明大屠杀是不存在的。
他的理论正好迎合了当前社会中那些新纳粹、光头党的思潮。
庭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还原历史的过程。
黛博拉的律师团队,以严谨的专业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去奥斯维辛考察,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最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的大屠杀的真实情景,撕去了欧文伪善的面目。
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
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着你不会被追究责任。
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确实发生了的。
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奴隶制存在过,黑死病发生过,地球是圆的,冰川会融化,猫王去世了。
”黛博拉最后说:“我有话对那些大屠杀幸存者和被杀害的人说:你们是会被铭记的。
”看了这个电影,引起我更多联想的是咱们国家近年来发生的那些怪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翻案文字”和“反转新闻‘成为了一种时尚。
许多早已被确认的历史被这些人颠覆。
什么“邱少云不可能忍受烈火”啦,”黄继光没有堵抢眼”啦,什么“八路军没有抗战”啦,什么“抗美援朝是失败”啦,等等等等。
只要是共产党做过的好事,都被这些人否定。
只想举一个例子。
最近网上看了个帖子,湖北有个作家叫张映泉,原来受刘文彩后人托给刘文彩翻案,后来翻案文章被社会批评,张作家不服,自费到四川大邑县的刘文彩家乡调查,调查的结果,张作家彻底对自己原来的翻案文章进行翻盘。
他说:即使是按照旧社会的法律,枪毙刘文彩一千次都不过分!
杀夫夺妻,强奸少女,霸人田产,贩卖毒品,登门逼租,可谓无恶不作。
如果用土改的政策去给他定性,仅他杀害无数共产党人这一条罪状就饶他不得。
这就是事实。
对张作家这种求实的态度和有错就改的精神,我表示钦佩。
但是又有问题了,为什么张作家在写那篇翻案文章之前没有去调查?
类似这种不调查不探明真像之前就在媒体上大肆鼓噪的人又有多少?
这样的人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那些对社会极度仇视的人,如影片中的欧文。
利用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媒体去宣泄他们的仇恨。
第二种是生活中遭遇挫折,于是迁怒于社会。
第三种是无知。
没有信仰没有观点,人云亦云,见了新鲜的帖子就转发就点赞,弄不好还可以成个网红。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人生在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一言一行都应该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现代人起码的准则。
对那些无知的人们,我只能说,多学习吧,除了哈利波特王者荣耀夜店买醉,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知道,多了解点历史没坏处。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今日,央视六公主放出了《否认》。
而我有幸观看,赚足了我的眼泪。
非常有质感的电影,角度新颖,抓人眼球。
女主冷静智慧且有毅力,是个无畏的战士,不愿意做懦夫,是我非常欣赏的女性类型。
整个片子直戳人性与历史痛点,发人深省。
心怀热情并不能拯救历史,拯救历史需要冷静的头脑。
剧中女主痛苦、痛哭、自我怀疑。。。。。
可是,理智对待才是无奈的荆棘中开出的滴血的玫瑰。
理智与勇气的平衡,才能维护这脆弱的一切。
头脑,永远是个好东西。
法庭辩论前在奥斯维辛大本营证据搜集时平静的陈述,竟让人感到窒息。
“懦夫只有在感觉安全时,才会威胁他人安全。
”但即使这样,理智也想让他们放弃。。
女主对于纠结是否要幸存者出庭,也是情感与理智的直接搏斗。
最终法庭上震撼人心的辩论,女主艰难的取胜,都令观众明白了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最后我想说,历史是事实,而不是观点。
“在神灵的翅膀上,让众生得到安息吧!
”
没想到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质疑。
此片看的沉重,我中间不得不停下来,吃点东西喝点水什么的调和一下。
对我来说,看点绝不是法庭上的策略,这策略让人压抑。
如果此片升腾起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疑问,我希望影片能以百万雷霆之石,粉压这点疑问。
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应该等同于人类对自己命运前途的探寻。
喜欢那些直面过去的电影,哪怕是疮痍满目的过去。
勇于面对,才能明了真相,才能指导未来!
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还有张纯如。
但是电影给我了另一个视角,一场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审判,确实对于本案子来说,不能用历史幸存者和正确的历史观来辩,法律的审判有规定有界限,英国和美国的审判法庭也不同,律师最懂怎么赢得本案!
女主的经历和脾气性格注定需要与律师团队们有时间磨合,有互相理解的时间。
对于所谓“历史学家”们,有的可能真的讲述的不是真实历史,因为谁也不知道真真确确的历史,也确实,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去研究的历史学家,有可能是带有“标签”的,我觉得写有影响力的书籍的人需要客观真实的去撰写,而观看者也需要客观的看待,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上高中的时候,一位坐在后位的男同学喜欢希特勒,平时也在看有关他的书和传记,我积极的跟他说希望他能参选共青团员,因为当时我是团支书,但他跟我说,他绝不加入团入党,希特勒是永远的信念,我大为震惊,基于尊重,未做评论,不知道他现在还这么坚定么!
这个片子体现了犹太人的深刻焦虑。
经过70年Holocaust Industry“产业”宣传,犹太人遭遇了大屠杀这事写进历史已毫无悬念,但这个棺材板上最后一颗钉子一般牢靠的事件,仍然需要以极度夸张地颠倒黑白来维护:反方都是有组织、有预谋、有见不得人的金钱交易,而犹太人都是个体的、独立的、被动卷入然后光明正大地把一切摆在桌面上。
翻了翻豆瓣评论,确实,看得出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所需的一点持平立场已经很稀缺了,但让人奇怪的是中国这种熟悉高大全式文艺工作风格的国家,是怎么这么容易接受脸谱化的?
在一个阳光积极、热爱生活(早起跑步遛狗、打扮得体)、学术事业有成、精干犀利同时遵守一切现代社会规则的 女 犹太人的对立面,是一个身形矮小、有着肮脏的龅牙、发言时表情夸张、居然在行进的汽车中这个典型的黑帮电影专属场所进行密谋和交易的家伙。
从任何角度去看,这就是当代版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propaganda自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息,把世界搅和得一潭浑水,但是simply,多行不义必自毙,历史不会只有一个轮回。
1.Deborah:Whatever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become deniers,when you look closely,they often have an agenda which they won't admit to.So denial is a pick to undo the lock to open the door to something else.来打开通往旁径的大门.2.Richard:It means,"The coward only threatens when he feels secure."懦夫在感到安全时只会威胁.3.Richard:Yes,it;s my way of telling him what I think of him.I don't look at him.It's getting under his skin.我不用看他,我都把他看到骨子里去了.4.Deborah:I thought you were late,but I now understand you were pacing out the distance.5.Richard:Very upsetting to see a client in such a distress.We didn't mean to make you unhappy.6.Richard:They're atrange things,conciences.Trouble is,what feel best isn't necessarily what works best.感觉最好的并不必然是最有效.And risk losing.Deborah:Or?Richard:You know or.Stay seated.Button your lip.Win.An act of self-denial.一次自我否定的行动.Deborah:Al right,I'm gonna hang over mine over to this,fly-fishing,wine-drinking,Scotsman.7.Deborah:Do you have any idea how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it was?Standing up to the enemy was arduous and uncertain and exhausting.But they had to do it.Only in hindsight that things get called heroic.At the time you're just afraid.Afraid of how things will turn out.8. Deborah: Well,before I came to London,I was definitely not convinced that a court of law was a good place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truth.But,I underestimated the value of a team.Of real teamwork.And it turns out it's not a bad place.As long as you have great lawyers with great passion.And,uh,my God,did I have great lawyers.(eye contact to the lawyer)9.Richard:To the author of our Misfortunes,with love.A bottle of wine.
这是一部主角为历史学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的庭审。
虽然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确证的事实,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否认这个事实。
正如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罪行一样。
有趣的是,这次的取证并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素材挖掘或辩论。
而是通过最为客观公正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官取证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
通过长达数月的庭审论证,事实证明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不可否认。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段话:第一:这个案件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哪个历史学家不在想,我的成果经得起这样的审查吗?
“有多少历史学家的著作经得起这样的法律审查。
这个案件对于历史学家,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意义来说,就是要基于事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包括公众的审查。
第二: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
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话,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不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它们缺失发生了,黑死病发生了,地球是圆的,冰川在融化,艾斯维斯去世了......唯一感觉不足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历史学家,主角利普斯塔特小姐被建构成如此感性化、情绪化的、烦人的女性形象。
这或许源于她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原因,只依赖自己。
能够为她解释的是,最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低估了一个团队的价值。
里面还有2处有趣的事情,律师坚决要求利普斯塔特小姐和大屠杀的亲历者不能出庭作证,一切的陈述只能有法官进行。
许多人对这种事情的解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或许是对的吧,想必法律界的朋友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还行
1.故事并不精彩;2.电影讲述毫无亮点;3.脸谱化严重;4.女主一向擅长表演肤浅婊,本片也没有例外。
I don't debate with anyone who denies it, and on the court, the best method to beat the opponent lie in the inconsistency among all stories told by them.
蒂莫西·斯波的长相非常适合饰演欧文这类龌龊得意的小人啊。汤姆·威尔金森的庭审戏真的非常精彩,律师们的逻辑真的很厉害,反复看了几遍才真正理解这个推理逻辑。
propaganda, not a movie
很不喜欢这个剧情,跟不相信南京大屠杀一样的可耻!
胜负毫无悬念的法庭辩论,结局却要故弄玄虚,没有情绪铺垫却硬要煽情,几处摄影还不错,
胜者为王败者寇 历史是由赢得一方书写 多说无益
關於言論自由:”some are saying that the result of this trial will threaten free speech. …I'm not attacking free speech. On the contrary, I've been defending it against someone who wanted to abuse it. Freedom of speech means you can say whatever you want. What you can't do is lie and expect not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it. Not all opinions are equal.”
論英國究竟有幾個演員,一部電影裡看到兩個神探福爾摩斯的主要演員,看到1到3季的大boss演一個正直的律師實在是接受無能……
剧情波澜不惊,英式法庭辩护科普
应该说从表演看,演技不错,只是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不算个好故事。
整體普通。雖然女主自以為是的感情用事讓人很反感,但是為增加戲劇張力可以理解。官司勢在必得之時,予以法官的質疑,增加揭開結局的期待性。。但是法官也並沒有質疑大屠殺的真實性啊。。所以最後的高潮本來應該是大屠殺事實得以認同,後來就轉變成言論自由是否有錯。。格局突然就變小了。不喜歡
后期女主忽然成了一个摆设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冷静克制的叙事,不掺杂受害者视角。对于言论自由的思辨很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点赞律师团!
不错,律师的理性和黛博拉的感性,对簿公堂激烈。细节充分
Timothy Spall撑全场
坚持错误的事就能以诚实自诩并获得赞许了吗?当然不能。你所说所做的是歧视、侮辱他人,这不是言论自由赋予你的权利。
今早刚看了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遗物堆积如山的短视频,晚上就看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捍卫真相的道路是无比艰辛的,这也让我想到了霓虹国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对于否认者我无话可说,我只想对幸存者和遇难者说,历史终将会被铭记,你们的声音终将被聆听。”
庭审戏真是精彩,虫尾巴的反派真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