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 整部片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治疗厌食症”的方法——因为目前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
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简单粗暴地把其定义为“行为问题”的水平(然而根本不是)然后也没有告诉我们女主最终是否恢复健康(女主也仅仅是梦见自己“恢复健康”罢了 ironic 显然制片人也明白不能 too optimistic)镜头最后停留在女主决定回到疗养院治疗的一幕 ,给结局留下悬念制片人想传递的理念当然是女主最后能够好起来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现实是,仅仅“决定好起来”对于患者来说就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但这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battle都在后面。
厌食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行为问题”,也不是复杂的“精神问题”,而是患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产生扭曲的问题。
什么能治疗厌食症呢,是住院插管吗,是强行喂食吗,是心理治疗吗,是精神分析吗,是挖掘并疗愈家庭创伤吗,是行为疗法吗?
其实都不是生病的看起来是厌食症患者 其实真正病入膏肓的 是病态的社会但是,难道病态的社会是可以马上被治疗的吗?
如何帮助患者消除适应不良(而这其实更多的并不是患者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which几乎所有人都对此产生了误解)并与病态的社会和谐共处恐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绝望的不仅仅是厌食症患者,还有在社会当中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公正待遇和打击的人们。
如果不是真正救赎的力量,又有什么能够从极度绝望的困境中拯救人类伤痕累累的灵魂呢?
拍得一点都不好。
只有几个点有共鸣,根本没完全表达出进食障碍的痛苦,也没有起到任何治愈作用,反而让我更痛苦。
女主吃胖了脸还是瘦的只是胳膊腿粗了,普通人吃胖了只是照镜子觉得自己不好看了,可我作为一个女演员必须要瘦,去年冬春夏进食障碍,每天不敢睡觉,怕自己第二天醒不过来,每天都是小腿抽筋抽醒。
每天像幽灵一样一点力气也没有,喘气费力,没有记忆力,e深感死亡紧紧得贴着自己。
胸前肋骨突出,脸都瘦凹了上镜还是胖,难道在中国做女演员就要瘦死吗,可我为了我的职业有必须这样做,在内心直接降低对食物的欲望,所以那段时间也是极度抑郁的,连味道我都不渴望,吃一口都不可能,更不存在嚼了吐,卡路里在脑子里清清楚楚,吃多了就暴走或者禁食三天,什么是我能吃的,什么是我不能吃的,那些不能吃的对我就想毒品一样,闻一闻舔一口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对戏剧的热爱,我肯定已经死了,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后来我决定勇敢走出来,我要活下去。
选择健康减肥,慢慢胖了起来,涨到了88斤,导演开始说我胖,同行开始说我胖,上镜不堪入目,可我告诉自己坚持住,健康减肥慢但是不反弹良性循环,可这让我更痛苦。
看到身上的赘肉让我恶心。
如果我的工作不是演员,我一定不会减肥。
鬼他妈的才想不开要减肥。
可演戏是我活着的意义,不演戏我活不下去,所以为了演戏,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我还没达到电影中那个女孩得病的时间,电影都没体现我当时的痛苦。
三星是感谢导演为我们禁食障碍拍这一部电影,感谢关爱。
她是选择回去了,可能不能回归正常人,谁也不知道。
原名,to be bone,这是一部讲述了厌食症患者群体的电影,影片主演Lily collins和导演Marti Noxon都曾经患上过厌食症,所以也许算得上半纪录片。
豆瓣评分不高只有三星,但是我知道,那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得知厌食症患者的感受,作为一个正在"节食"且算是小有成就的人,我却在其中感受到了导演的情感,绝望,痛苦。
顺便我不认为自己是不进食的ED,我觉得自己是ED细分下的“健康食品强迫症”,当然也会断食就是了。
女主Alen是一个艺术家,或许是艺术家敏感,纤细的神经,又或者是家庭不幸的阴影,或者再加上她的自卑,自律,自负,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在外,她是光鲜亮丽的插画画家,她认为别人是因为她的才能,她的美丽,她的骨感才喜欢她的。
我也一样,曾经看到一个知乎答主说过:“尽管难以相信,但是会有人不是因为你美丽,你聪慧而喜欢你。
”我到现在还是喘之以鼻,别开玩笑了,世界上哪有毫无由来的爱,即使是父母。
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成绩很差,又内向,两者互相影响,那段日子过得很苦,被校园暴力,直到今天内心还是不愿意真诚的与人交往,和任何人都是泛泛之交,难以建立深层关系,而那段时间,每次考试结束都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会被打,被骂。
后来我数学成绩好起来了,变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变了,不再打骂,我也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人,温柔真诚善良,最起码看上去如此,因为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才值得被爱。
有次无意间提到童年被训斥,发现母亲早就不记得了,但是这件事,我却永远无法忘记。
或许每个从谷底爬上的人,心里都有一只怪兽,他从背后盯着你,告诉你,你要是自甘堕落,技不如人,那还会被吞噬,你要是平平无奇,那只能接受别人的冷嘲热讽。
女主讨厌食物,不是讨厌增重,而是害怕,害怕自己变胖,变丑,就再也没有人会爱自己,自己唯一的优势都被剥夺了,那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
女主在自己的绘画造成别人死亡后就被关上了艺术的大门,体重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要她增重,那真的比死了还令人难受。
我也是知道的啊,我是被夸聪明,瘦,眼睛大,睫毛长,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失去了这些东西,你们还会在那里吗,我想是不会的,要不然,当我还没有那些东西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成功学里总是讲人脉,人脉是什么,就是利益互换,你没有那些东西,那就是路边的垃圾,人们看也不会看一眼。
影片还很讨巧,讲述的是厌食症而不是暴食症,呵呵,世界对于胖子真的恶意啊,同样是进食障碍,因为胖的人不如瘦的人好看,所以得到的不是怜悯,同情,而会是鄙视,厌弃。
女主美吗,我觉得很美,即使她骨瘦如柴那又怎么样,好看还是好看,衣架子怎么会不好看,脱了衣服不好看又怎么样,穿着衣服的时候真的美丽到了极点。
另外,如果你尝试过节食,那你会发现一点也不难,对,饿肚子是有快感的,因为你可以对抗自己的欲望,很多节食患者,至少成功的,他们外在都是看起来都是精英,他们极端自律,永远高要求自己,苹果手机CEO乔布斯的名言里就有Keep hungry,对,这种感觉很棒,饥饿让你的胰岛素水平维持的很低,反应在大脑上就是非常清醒,不会饿,也不会困。
怎么会不好,我本人还节食+健身,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我很不健康,我是高要求自己,不健康吗,那你就继续当一个健康的胖子的,所有的晚睡早起,工作八小时,锻炼,蔬菜沙拉,鸡胸肉都交给我好了,折磨自己是有快感的,这大概就是所有能减肥成功人的共性吧,他们能从折磨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快感。
这种快感让他们痛苦,痛苦更能激发这种快感。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很有趣,比如能把食物热量表倒背如流,我也可以,而且还知道其中的碳水,脂肪比例,和GI,GL高低,食物热效应等等等等,看到女主在分析的时候真的颇有感触。
女主一点零食都不敢吃的经历我也有,因为零食 碳水太高,会让我退出那种“精神飞翔”的状态,碳水还让我长痘,你看,变胖,长痘,变笨,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让我成为了朋友口中的修仙人群,对零食毫无欲望,毕竟动力源理论就有这种说法,你要防止三分钟热度最好给你要做的事找三个理由。
说的有点多,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都会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那些觉得不好的,你们很幸福,因为你们是正常人。
"吃、吐,再吃、再吐,当***第10次瘫坐在马桶边时已是深夜。
喉咙像火在烧,眼睛肿得睁不开,手背硬是被牙齿磨烂,胃部的剧烈疼痛连着后背、直达心脏。
她痛恨自己,再次发誓“明天绝不再吐”。
然而,在接下来的11个月,她没有一天不在吃与吐的循环中挣扎。
" 这是摘自于一个厌食症患者的真实记录,厌食症恐怕是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心理疾病之一。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6年刊发文章《巨大的问题:进食障碍》,指出欧盟约有2000万进食障碍患者,每6-7位年轻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进食障碍。
然而,更糟的情况就是进食障碍已经席卷了几乎全世界。
由于科普和预防不够,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种新兴疾病,甚至误解为进食障碍是一种收房自如、主观选择的疾病,但殊不知许多进食障碍者还在默默背负非常人难以忍受的秘密与折磨。
厌食症归类于进食障碍一大病症,它是指控制体重的行为,伴随有异常的进食习惯,并且会产生生理障碍。
主要有四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典型进食障碍和暴食症。
因为电影主要聚焦于神经性厌食症,所以我们就只聚焦于厌食症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首先,厌食症背后的生物学模型在进食障碍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对于典型健康人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反馈调节也是互相联系的,以此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进食系统。
但是对于厌食症患者,排除在遗传学上的“人定胜天”,还体现在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递质对厌食行为的影响。
其次,厌食症的心理模型同样不可小觑。
比如人格特征就与厌食症有着显著相关性,其中精神病态和抑郁症和OCD人格障碍最为突出。
还有很多应激因素也会直接导致厌食或暴食。
比如个体在经受剧烈惊吓,对新环境极度不适应,工作学习过于紧张,感情失利,压力指数过强均可成为此病诱因。
而“肥胖恐惧”却是被认为是厌食症的核心病理!
对于个体来说,患者多半对成熟怀有既嫉妒又恐惧的心态,他们惧怕体重增加,惧怕青春期,惧怕性,而厌食症反而能够预防这些恐惧的世界发生,减少恐惧感,低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莫大的安全感。
但任何粗暴的归因都是耍流氓,“肥胖恐惧”是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作为一种差异变量会产生很多不一致性。
比如说一些国家并不是成因于脂肪恐惧,那我们也不能完全要求这种一致性来保证每个病人的体验的相同。
所以这里可以在一下社会文化因素进一步探讨。
在厌食症的社会模型下,“肥胖恐惧”直接来源于媒体的大肆宣传及时尚界的标榜的“瘦文化”。
当下社会文化观念崇尚以瘦为美,女性更是深深认同这样的文化观念,将苗条标榜为自己的理想体形、追求苗条的身姿,随处可见的减肥文化,媒体宣传更加给女性施加了瘦文化的压力。
除了“瘦文化”之外,家庭单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庭是一个有众多维度的复杂动态组织,比如说电影选择的成病诱因主要来自于Ellen极度疏远的家庭关系,但同时还有家族遗传,家族进食观念和家庭教育等众多因素。
在当今的“瘦文化”下,现代性的身体成为个体塑造自我风格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也佐证了布莱恩.特纳在《身体与社会》如是说:“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厌食症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病原,衡量社会偏常的标准以及社会象征意义。
”神经性厌食症表达了社会主流的审美要求,尤其是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及要求女性应该以苗条身材为美。
这种不断注视女性身体的目光,成为女性不断审视自己的外在压力。
当她们选择屈从与这种压力,就会去对个人的饮食实行禁欲主义式的监督,强制对其身体进行改造,而这一过程在冥冥之中却演变成女性的自我证明,自我反抗,甚至是祈求社会提示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变迁乍眼一望虽然大跌眼镜,但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罗兰巴特在谈论食物的语义学时曾说,“食物不仅是许多产品的收藏,也是一种沟通的系统,大量的意向以及习俗,处境和行为的一种礼仪。
”而食物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作为食物的生产者,采集者和加工者,又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生产和繁殖性特点,毕生与食物打交道。
这恰恰解释了,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生物性是如此相似---“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吮吸大地之母的乳汁”,“母亲的血液在流淌”---等等这一系列对自然母化,对女性物化的隐喻。
且这类隐喻传达出多少温情,这种设置使得女性在男权社会体系下发酵成赤裸裸的被剥削。
尤其现今借助现代化传媒工具的广泛传播,女性的身体再次被物化。
当每个厌食症患者在自己房间审视自己,用科学和理性的工具如量尺和量称衡量自己的饮食与体重,其实她已经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内化了,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指出,“‘凝视’是设置了一个单向的凝视,其结果产生了被凝视着在内心自我监禁的结果。
”这种“凝视”如此具有杀伤力,让节食变成了一场自控和放纵之间的战争。
但任何战争绝不会一无所获,就像在电影的节食座谈会上,女医生惟妙惟肖得形容出这种自我掌控的快感。
这些女孩子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构建着自我的性别身份,试图通过对食物的控制来驾驭身体,进而争取权利来实现个人身份的努力。
那么Ellen也就是这样做的,当她站上体重秤上传达出惊愕与惊喜的表情时,她仿佛觉得自己……赢了!
我们可怜Ellen骨瘦如柴,而Ellen却把干瘪畸形的身躯看做是对男权欲望的反抗,他们拖着婴儿般未发育成熟的身体,企图摆脱凝视,摆脱玩味和吞食的命运。
但是如果是节食的起初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与承认,那么后来的节食则变成了一场自我的角逐,一场自我消耗的单人纸牌游戏。
现代性价值体系的不公的,而且尤其对女性身体的符号价值表征得如此荒谬!
当女性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但个体却以“活死人”的身体行尸走肉,无力得试图控制身体,让身体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符号,她们用身体的奋力反抗,但最后只能以身体死亡的形式来结束斗争。。。
本文主要以女性厌食症的角度出发,没有全面覆盖两性,真诚希望男性进食障碍者踊跃参与,一起探讨,一起解决。
Poor thing. Even chewing and swallowing are torture for her. Is there anything that she can hold for life? I can swallow, sleep and breathe. I should just capture the moment. Enjoy life as it is only once. Best lines: I accept it if... If death is what you want, I accept it now. I accept it, but um... I love you. I just...I can’t keep fighting you.
I feel the same way.I suffer from OCD since three years ago.Every time I try to work,to study or to do somthing that's sort of important,I have my OCD.I am afraid that I do everything wrong,that I am going to mess up everything and people won't like me angmore.I am scared that my family,my friends and people I care about will be sad and suffer.I get panicked to death thinking that there's a chance that they may die because of me.May be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 eventually.#Everytime you hear that voice,I want u to tell it to FUCK OFF.#-I know life can be beatiful,but...I can't stop.And I don't even know why.I just can't.-Yeah,that's BULLSHIT.#Can u just try this time,please?
#Not too good,not perfect.I hope eveything will be OK oneday.Eve.:)
当镜头定格在Eli脸上淡淡的那抹微笑时,我意识到,电影已经结束了。
To the Bone,一个关于Eating Disorder(进食障碍)的故事,它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一个进食障碍患者的挣扎与选择。
对于一个也曾经受过ED困扰的人,观影之后,心潮难平。
故事里的女孩Eli喜欢画画,颇有几分才气,是一个开Tumblr的小”网红“,一个Rexie——患有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厌食症)并以此为荣的人。
浓眉大眼,皮肤白皙,身材纤细柔弱,穿着宽松的衣服,为人直率而随性,带着有些刻薄的幽默感。
她有进食障碍者熟知的种种行为模式:对所有食物的卡路里倒背如流,吃饭时用刀叉挑挑拣拣却不往嘴里送,无事时便做大量的仰卧起坐以至于脊椎上出现淤青,身体也因为缺乏脂肪御寒而长出厚重的毛发。
家里人都对她无可奈何:生母选择把她送到父亲身边,而父亲却长期忙于工作,继母又是个不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只有异母姐妹Kelly能与她交心,但她同样难以理解Eli厌食的原因。
其实Eli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陷入厌食之中,她只是突然地就选择这么做了。
在她儿时受到母亲出柜、家庭瓦解等种种打击之后,厌食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一种保护机制。
她通过牢牢地把控住自己的胃,来重获对于世界的控制感,又用一种自我封闭的无所谓姿态,妄图保全自己不再受到情感的伤害。
当外界的压力不堪重负时,对自身的克制或是折磨成了唯一给予自己掌控力的选择,那种无法停止的进食或是无比苛刻的断食能带来难以言喻的成就,因而变成了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
ED的表象是对食物的偏执,而在更深一层上,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对现状麻木,能通过对另一件事的偏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运行Threshold自救所的医生Dr. Beckham是一个意义疗法的推崇者,他希望通过帮助每一个人寻获生活的意义,获得战胜ED的勇气。
他对自己的事业无比热情,对患者也无比尽心尽责。
在第一次与Eli见面时,他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
“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试探和刺激。
他想用这样直白的话语触碰Eli为自己营造的保护壳:在那一块小天地里,她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她享受着虚幻的、麻木的安全感,却刻意忽略了周围人因此遭受巨大痛苦,以及自己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地枯萎的事实。
Eli应战了,她答应来到Threshold,却仍把自己保护在坚硬的外壳下,不让旁人靠近。
只是,那些朝夕相处的人与她的家人不一样,她们同样受ED困扰,也有着不幸的家庭和悲惨的过去,彼此之间有种惺惺相惜的懂得。
他们一起吃饭,鼓励怀孕的Megan进食,并为孩子的成长而喜悦;Anna为Eli每天疯狂做仰卧起坐的行为保密,她也对Anna的催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ony瘦弱得需要导管以维持生命,于是每一个人都努力照顾她的情绪;还有那个充满康复热情的”拉拉队长“Luke,每天都用言行为大家打鸡血。
有时候我们的确可以被身边的别人鼓励或者拯救。
就像Eli在Threshold慢慢体会到的那种温暖的包容感,她感到被理解,以及被爱。
她有些挣扎,因为这种短暂的安全感,而那个包裹着她的外壳,也正在一点点松动。
但其实,来自环境的推动毕竟有限,没有人能一劳永逸地替你解决问题。
那些帮助都只是外力,它们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暂的。
很快,生活便发生了改变,Megan痛失婴儿而离去,Luke也与Eli不欢而散,她的体重再度跌破下限,离插导管只剩一步之遥。
Eli坐在沙发的对侧,麻木地说:我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
她第一次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那种年少时被过多变故打击后所陷入的”存在之虚无“。
而Dr. Beckham也坦诚地告诉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此刻无从知晓。
我想,他原本想说的是,当生命这场电影完结之前,我们并无法断言它的确切意义。
更进一步来讲,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我们应该接受生活的质问,思考自身,并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去选择正确的行动。
但彼时陷入自己的情绪当中的Eli无法理解这层意思,她以为Dr. Beckham有意轻视她的痛苦,于是愤怒地说道:我知道我现在正处于谷底,但你应该教我该怎么爬起来!
而Dr. Beckham则直截了当地戳穿了她的借口: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别再等待生活自动地好起来,也不要盼望谁会成为拯救你的英雄。
其实你足够坚强。
只要坦然面对这一切,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拥有很美好的人生。
Dr. Beckham很聪明地用言语推了Eli一把,让她终于因为情绪的失控而突破底线,自由落体。
在心理防线崩塌的同时,她的保护壳也摔得粉碎。
Eli坐车回到Phenix寻找自己的母亲,带着自己遍体鳞伤的内心和瘦骨嶙峋的身体。
在深夜的小屋里,母亲第一次向她承认了自己的愧疚,而Eli也终于抛开了自欺欺人的保护罩,真实地触碰到母亲对失去她的恐惧和痛苦。
她们相拥而泣,Eli像幼时一样蜷缩在母亲怀里接受她的喂养,失声痛哭,将自幼压抑的失落和无助全然宣泄。
这是第一重的觉醒。
夜里,在严重的营养不足带来的虚脱和幻觉中,她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坡。
恍惚间,她似乎坐在了一棵生机勃勃的绿树上,Luke亲吻着她的唇,告诉她,她的美丽令人目眩。
在这无比美好的欢愉中,她低下头,却看到了另一个躺在地上瘦削垂死的自己,那苍白的身体干瘪而没有生机。
“You did not fondle the weakness inside you though it was there.Your courage was a small coal that you kept swallowing.”她大惊失色,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当她从脱水的剧烈干咳中醒来时,她不由自主地摸着自己的脉搏,由衷地庆幸道:真好,我还没有死。
这是第二重的觉醒。
而最后的觉醒,则是在她终于回到家中,与迎接自己的继母和Kelly拥抱时。
她紧紧揽住了眼前两个至亲之人,喃喃地对她,也是对自己说着:我会好起来的。
是的,Eli会好起来的,因为她做出了选择。
不是因为过去受过的伤害不再困扰内心,也不是因为周围人的包容、支持和关爱的触动,而是因为她终于选择踏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直面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负责。
关于意义治疗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提到: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换而言之,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就像Dr. Beckham在一次餐会中说的那样:“坏的事情的确会发生在生活中,那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去面对。
”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一张空头支票,但其实却是根治”存在之虚无“的良方。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大途径,第一是从事某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二是体验某种事情或者真心地爱着一个人,而最重要的则是第三个——即使处于绝境,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蜷缩在ED的牢笼里,期望通过食物来麻痹自己的感官,而无法正视当下的困境,是很多人挣扎的根源。
我们深陷于存在之虚无中,难以自拔,就像当初困扰的Eli,即使清楚地知道这所有的道理,却仍然做不到改变,非要等到自己坠入无尽深渊,磕得头破血流,方能真正觉醒。
当Eli重新步履坚定地回到Threshold,深吸一口气,走向迎接她的Dr. Beckham和Luke时,故事戛然而止。
没有多余的笔墨描述她最后是否走出了ED的阴影,就像生活,永远给予ED患者一个敞开式的结局。
是否想要走出阴影、直面人生,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取决于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重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于我而言,想清楚整件事来龙去脉,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我只是在某一天的清晨醒来,看着晨光透过窗沿,突然发自内心地感激自己的生命,并想要好起来。
不是为了当下我无法看清的生活的意义,而是因为我从心底相信,生命本身必然存在意义,而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日后是否有机会亲手编织这故事的结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而我只愿听到,有一天你对我说,你终于昂首撑起了沉沉的痛苦之冠,你步履坚定地踏过那个旧日的自己,张开双臂,拥抱这宛如新生的生活。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哎好片才6.3分,喜歡這種不矯情的電影,不刻意說大道理也不賣慘,就是很真實的呈現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罷了。
「你不曾撫弄內心的弱點,儘管它們在那兒。
你的勇氣是一塊小小的煤炭,你吞了又吞。
如果你的夥伴為了救你而死,那麼他不是死於勇敢而是愛。
愛,就像刮鬍泡一樣簡單。
」——安妮‧薩斯頓〈勇氣〉
Like what the doctor says, stop waiting life to be easy. Stop hoping for somebody to save you. Face some hard facts and you could have an incredible life. 儘管生病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也無法歸咎於任何人),但是煤炭也並非不能吞啊,能不能治癒其實都取決於自己。
最後生母對Ellen說:「雖然我愛你,但如果你一心求死,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一直都和你對抗。
」我又哭了😭親情真的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淚點,身為母親得多痛苦、得掙扎多少回才會對孩子說出這話,我不再自私地希望你為了我活下來了,如果解脫能使你快樂的話,我便不攔著你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Ellen痊癒的結局(也不是像感冒那樣吃完藥隔天就好的病吧),但能明白,她正走在康復的路上了。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它满足了我对瘦的极致想象。
以前就看过厌食症晚期患者的照片,但那种震撼比不上这部影片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真实的,360°的在你面前演绎。
更重要的是,影片一开头就黑影片底加白字的告诉你,剧中演员有亲身厌食症的经历。
那种厌食症的感觉,表情,心理活动就被这些真的在地狱里经历过的人,演给你看。
我觉得自己有暴食症,但没有看过医生,没确诊。
但我觉得我应该是有。
有时吃到很难受,还是控制不住的去吃,对食物有无穷无尽的渴望。
但作为女人,谁不想自己身材曼妙,风情万种?
每次脱了衣服站在镜子前面,都是心理崩溃的时刻。
所以,我很久不照镜子,最多就看看脸。
也很少拍照片,因为觉得胖得像只猪,丑陋,懒惰,自控力差。
看到影片里的纸片人,我羡慕的不得了,如果最后的结果是死亡,能这么瘦,我接受。
可是,电影就是电影,现实生活里的我还是个食欲无穷无尽的胖子。
我最欣赏的是Lily在电影中一直的绝望,崩溃和歇斯底里。
你们不知道,真的是这样,她是无尽的瘦,而我是越来越胖。
曾经参加KEEP的付费组,有次我练完难受的在群里说,我觉得好难,好累。
那一刻,我真的要放弃了,我尝试的想向群里一起的伙伴ASK HELP。
只要一句关心温暖的话语,我就能咬牙继续坚持了。
没有,没人说。
所谓的管家只是冷冰冰的丢出:你要想瘦,就坚持下去,要不就继续胖下去。
也是,都是成年人,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以,我一声不吭的退出了群,删了那个管家。
是的,一切都可以我自己搞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可以好好的活着,和你们无关。
喜悦是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也是自己的。
说给你们听,是我矫情。
但我不是贱人,所以,还是再见。
在TO BE BONE里,ELI有了LUKE的关心,还有其他小伙伴的交流。
最后一刻,她在昏厥的时候,又一次在梦里见到LUKE。
我只想说,当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痛苦的时候,请至少友善,你永远不知道,她距离深渊还有多远。
不要做那个推她跳下去的手。
当然,我知道你们并不在意,毕竟,大家都是在网络上打字,没人知道彼此之间,是不是有条狗。
严格意义来说,这并不是典型揭露厌食症的电影,其中关于厌食症吃饭的镜头并不算多。
但很多自媒体博主在介绍电影时,会着重强调其中出现过的“节食”。
相信大部分关注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进食障碍。
其中与此有关的部分为:1. 运动消耗:ellen吃了东西后,会通过爬山/快走/楼梯/卷腹来消耗。
即使在电影最后,被母亲用婴儿方式喂奶瓶后,她也忍不住去爬山。
2. 吃饭:极其少量,一大盆食物,她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刀叉;threshold之家其他病人的方式则为:拒绝进食+催吐。
ellen说自己这两种方式都不采用,因她是通过先咀嚼,品尝味道,再立刻吐掉,中间省去了吞咽过程,自然无需催吐。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厌食症信息的观众会失望。
对厌食症的表象,电影着墨不多,那些对体重的执念(ellen测量自己的胳膊粗细),那些对饮食的厌恶恐惧(pony女孩害怕鼻饲的热量)都只是一带而过。
想要找到共鸣的部分观众的确不满足于此。
ellen厌食症的原因?
电影依然以“原生家庭”这老套的说辞来解释。
或许电影希望能通过“塑造人际联结”来治愈进食障碍,所以threshold之家的其他病人信息,我们了解得非常有限,他们为何患病更是无从得知。
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
尽管这beck医生总在标榜自己的unconventional,他也的确做到了,譬如放弃家庭治疗,带他们去体验雨水,跟他们一起说脏话,直接告诉ellen她的名字不好听,告诉ellen她只能自救等。
但ellen最后的bottom依然是她的母亲,在母亲艰难又尴尬地表达出自己对ellen的爱后,她们以异常怪异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母亲婴儿”式奶瓶喂养,ellen爬山昏厥后模糊记忆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母亲对她的爱意表达。
死过一次的ellen庆幸自己还活着,她看着那具即将死去的骷髅,惊骇异常,清醒后她跑去拥抱继母,告诉她们自己将好起来,她回到诊所接受治疗,电影也随之结束。
说实话,这是一部噱头略大的电影,让你在最后的时刻似乎隐约懂了点什么,哦,ellen因为要感受人间美好,所以要坚定开始治疗了,但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被导演给糊弄了,就这?
所以她就是因为“被抛弃”所以厌弃自己?
厌弃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为何是通过不进食和瘦?
电影并不想解释,只是抛出了这两点,让观众去自行联系。
厌食症的世界不太懂
她的进食障碍是一种自我惩罚。那个死去女孩让她惭愧,所以她需要维持那个女孩喜欢的她。还有,她原本以为自己不会死亡。不过本电影似乎没讲清楚她最初进食障碍的原因。
肉嘟嘟的丽亚娜·莱伯拉托 Liana Liberato很像《怦然心动》中那个爬树的小女孩。厌食症是很痛苦的啊。并不知道真正的厌食症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次看这个题材的电影吧 不知道为何 特别喜欢看这种演员减到变态瘦的片子 比如贝尔的《机械师》 当初看的时候还觉得他很萌 没想莉莉居然为戏牺牲成这样 本来就是属于白白有肉感的可爱美丽小公举 这次真的是突破了 人的体型一变 神态也跟着改变 除了瘦还驼背 一副很虚很屌的样子 激凸裸体躺沙算是出道以来最大尺度了吧 能用电影记录一下自己体重的最低点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 基努真的老了啊 眼睛耷拉了脸也松弛了 但是演戏的方法还是万年不变啊!神情和肢体动作都还是老样子 莉莉和丽亚娜自《困在爱中》又再度合作了!丽亚娜的身材和长相都是喜欢的 其实如果戏中的莉莉像正常体态一样再画上美丽的妆就和女明星或者超模没啥区别 摄影很多静态构图都不错 现在的机器真好 ISO估计爆高了 夜视感觉真好 节奏不急不缓的 都是导演的辛酸泪啊
额,只给两星
不知道为啥 看的很饿
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叙述得太平淡,可是我觉得它太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得,绝望都藏在平静的生活底下。没有爆发,因为你做不到爆发,一直只能藏在这种负面的情绪里,挣脱不出。祝我们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最后的最后。其实刚刚开始。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
——看到评论里有多少不懂装懂人在瞎bb。这年代了,能理解3p和SM的人比能理解ED的人多多了。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但是至少做到了普及知识之类的努力。看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可以哭成狗的。尽管那个男主角真是雷人……额。加百合情节进去会好得多不是吗啊啊啊啊!
只有先到了谷底才能重生!珍爱生命,大家都不容易。
冲着莉莉柯林斯和基努里维斯看,为莉莉的瘦身所惊骇。看看厌食症有多可怕,看完只会吃得更好更幸福。美满人生,从吃饱喝足开始。
姑娘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啊。瘦真的有那么好吗。胖就一定不好看吗。2018.01.11
看得我想要哭。
题材值得关注但又讲得太浅。
网飞的电影貌似没有太好看的,这部也是如此
ED + 1
这位女孩厌食症的本质是由于缺乏关爱吧,但是整部电影拍得过于抽象了。
某些美国独立电影臭毛病的集中展现:说教、肤浅、敷衍、啰嗦…毫无电影感,当科教片来拍算了。
一个平淡的故事8838厌食症疗养院小猎奇哈哈哈
很多女性都应该看一下,无论胖瘦,最重要的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