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鸣梁海战

명량,鸣梁,海战鸣梁,鸣梁:旋风之海,鸣梁:怒海交锋(台),Battle of Myeongryang,The Admiral: Roaring Currents

主演:崔岷植,柳承龙,赵震雄,晋久,李贞贤,权律,大谷亮平,李成俊,金明坤,鲁敏宇,金太勋,朴宝剑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4

《鸣梁海战》剧照

鸣梁海战 剧照 NO.1鸣梁海战 剧照 NO.2鸣梁海战 剧照 NO.3鸣梁海战 剧照 NO.4鸣梁海战 剧照 NO.5鸣梁海战 剧照 NO.6鸣梁海战 剧照 NO.13鸣梁海战 剧照 NO.14鸣梁海战 剧照 NO.15鸣梁海战 剧照 NO.16鸣梁海战 剧照 NO.17鸣梁海战 剧照 NO.18鸣梁海战 剧照 NO.19鸣梁海战 剧照 NO.20

《鸣梁海战》剧情介绍

鸣梁海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赵震雄 饰),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柳承龙 饰)的海盗军共同出击,势必攻克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仅 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晋久 饰)去敌方汇合卧底俊沙(大谷庆彦 饰),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与倭寇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击溃“海贼王”好几拨先遣军,关键时刻任俊永的哑妻(李贞贤 饰)读懂他的唇语发挥作用,使得李舜臣将船成功获救。最终军民协力,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护花高手在都市替身情郎再见,我的王后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春草小镇大街指尖上的中医阴曹使者琼恩老爹麻辣教师2香螺岛的故事失眠男女笨蛋·测验·召唤兽续篇悭钱家族圣石传说睡衣男异次元空间大巴上的女孩逃离这里天啦疯狂巨齿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交响诗篇喂帅哥!!2数字追凶第一季2人三足自君别去第一季兰博基尼醉侠张三带泪梨花之美丽重生

《鸣梁海战》长篇影评

 1 ) 何以拍鸣梁

 文/梦里诗书 如若你并不甚了解《鸣梁海战》的前因后果,那么可能当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真的会认为李舜臣是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的中流砥柱,诚然他确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绝非发挥了如电影般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今日的韩国将电影定焦鸣梁虽无篡改历史之过,但却有着不近真实的言过其实。

公元1592年,也是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根本无力抵抗倭寇的进攻,在近乎灭国如累卵的情形下求援明朝,以此才开始了明长达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我国近四万将士血洒疆场,方才最终挽救了面临亡国之祸的朝鲜,才有了李舜臣还能够在鸣梁小胜的战果,而鸣梁之捷确也是全局战争中,朝鲜为数不多依靠自已能力获得的胜利,这也成为了今日韩国为何不拍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露梁海战,而要拍《鸣梁海战》,因为如此便可完全将中国的戏份剔除殆尽,同时也能将民族意识发挥到最佳态,作为一部他国的爱国教育电影,此番手法的运用自然无权指手画脚,但如此将小胜夸大为决定性的大捷确是有失公允的。

鸣梁海战真实的战况究竟有多大?

朝鲜自称死34人而损敌8000余,但据史载当时总共参加鸣梁海战的日军尚不足八千人,由此看来扭曲历史古已有之,战果显然被无线夸大了,还好估计就连今日的韩国人也觉如此去拍太过不且实际,《鸣梁海战》至少就战争场面上还未有此番如神兵天降的以一当百,电影在经过被引进大砍二十分钟仍觉庸长的文戏后,开始真正切入正题,李舜臣率领的十二搜战船迎敌船四百搜,电影为更加突李舜臣伟大的英雄气魄,设定了副将率领战船皆畏敌不前,李舜臣伊始孤舟迎战日寇的画面,战争场面的营造近战无可挑剔,但在远景的特效上仍然尚难比肩好莱坞大片,更无需谈《阿凡达》的对比,此作票房能在韩国超越前者,更多的当是源于了韩国民众的民族情怀。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对于该如何煽情一直拿捏有道,整部电影架构并未将李舜臣这个在本国以如神的人物作为唯一贯穿始终,其间电影被穿插了多条小人物情感积淀的辅线,国恨与家仇,乱世中的生死绝恋,《鸣梁海战》所真正能以情动人的反倒不是唯有一身英雄气的李舜臣,而是那些战火中如哑女那般未被历史记载的小人物,他们的点滴化作了电影情感的脉络,同样《鸣梁海战》更未有丑化倭寇,那华丽的战国武士服,身中数箭仍能拼死相博的主将,韩国电影真正学会了尊重敌人来更为反衬自身的伟大。

《鸣梁海战》有着尚能为人的感动,却了无共鸣,那肆意夸大的胜利,被隐于真实的背景,但望有一日中国能照史拍一部一如此片的《露梁海战》,也好让韩国人看看何为历史原貌。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2 ) 置之死地而后生

很多人都一致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超过《阿凡达》成为韩国最上座的电影就是因为电影里很强的“民族主义”。

但我今天看的时候,注意力却完全在崔岷植和崔岷植饰演的角色李舜臣身上。

对我来说,比起大家认为的电影宣扬的“主旋律”,“民族主义”,我更在意,也更受触动的是崔岷植和李舜臣他们个人。

看到电影里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晚上睡觉做梦梦见自己死去的将领变成鬼魂回来找他的情景,李舜臣仓皇内疚,撕心裂肺的召唤他们时,那一瞬间我觉得崔岷植就是李舜臣,他将李舜臣简直演活了。

就像他在韩国本土宣传电影时说的,他只是把身体借给李舜臣了。

以前看他演电影就觉得他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今天看这部电影,却让我开始对他心生敬畏之情,透过他演的角色,我仿若感受到了他本人内在的震彻人心的生命力和魅力。

我不了解历史,所以也不了解李舜臣这个人,但只谈电影将他塑造的形象,觉得创作者的创作再加上崔岷植的演绎,赋予这个人物个人魅力实在太强了。

他的毅力,他的坚韧,临危不惧,果决,深深的折服了我。

比起民族主义,这个人物个人的优秀品质更吸引人。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巧妙之处,没有刻意的宣扬民族主义,通过着力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就自然而然的能够激发起人的民族意识。

确实,看后面与日本人的海战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激奋的心情。

我喜欢韩国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配乐。

看每部电影,他们的配乐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新世界》里的配乐到《鸣梁》的配乐。

电影配的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真的给电影增色不少,很好的渲染了气氛,轻易就将观众带入到了那种情境中,让你产生共鸣,被感染,被吸引。

另一种角度,配乐也是对电影的另一种诠释,电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韩国电影近些年越发出色了,以前只是觉得他们把握小场面把握的很好,今天看《鸣梁》,发现他们驾驭大场面也越来越成熟。

电影真的拍的非常大气,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对双方军队的描写。

当然还有电影的主题。

看多了古装影视剧从权术阴谋的角度记叙,偶尔看这种以大场面直观的战争为主的电影给人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真的很大。

单纯从观影角来看,很爽。

似乎透过看电影的过程,将体内积蓄的无处宣泄的情感借此也宣泄了出来。

最喜欢电影里的两句台词。

一句是战争胜利结束,朝鲜战士在船舱里,一位战士说,不知道我现在受的苦后人能不能知道,另一位说,肯定能,要是记不住那真是狗娘养的了。

另一句是最后李舜臣说的,这个深仇大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电影导演编剧作为艺术家,我想比起充当政府的宣传者,更愿意表达的是自己身为艺术家想说的,想给人们传达的。

那不是什么政治,而是朴素的天下大同的愿望。

置之死地而后生。

 3 ) 电影中的鸣梁海战不是奇迹是神迹

看电影之前,我对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基本没什么了解。

唯一的印象只是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曾提到,十六世纪末有过一场战争,中朝联军打败了丰臣秀吉。

因此,对于电影剧情介绍的李舜臣12艘残舰打败日本330艘船的舰队,我是相信的,以为那就是真实的历史结果。

我期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一代名将怎样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众将士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

那一场大海战,想必悲壮而惨烈。

大多数观众应该都是这么想的吧。

真的没想到能笑场。

虽然走出放映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片根本就是个垃圾。

我还是希望先别急着下烂片的结论,梳理一下观影的过程,看看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人物形象的苍白和情节逻辑的不可信。

李舜臣的扮演者崔岷植是韩国顶尖的演技派之一,在片中只有一个表情,阴沉沉地板着脸,连话都懒得说。

作战会议上,面对质问众寡如此悬殊为什么不撤退的将领,他一言不发;抓到因同袍死光而恐惧欲逃的士兵,他仍是一言不发直接拔刀斩首,结果导致了不满将领的暗杀,如果说这个算军纪严明有情可原的话,他把将士召集起来烧了大家睡觉休息的营房就不明所以了。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也烧了房子,他还沉了船,那是在大军出战之前,背后有河,因此自陷绝境,退无可退,以此激发将士决死一战的勇气。

朝鲜水师所在地前面是海,后面是陆地,不是死地绝境,而且还没出战呢你半夜起来烧掉了营房,后果是大家只能睡露天地了,想逃还是可以逃,而且你李舜臣为什么只烧别人睡觉的房子不烧自己的,这是为将之道吗?

这是昏聩无能刻薄寡恩。

这样的举动之下,随后什么必死即生的演讲毫无说服力,告诉大家你们去死吧能提升士气才怪。

大战之前,李舜臣唯一表现出的将军的一面,是去看了鸣梁海峡的地势,知道了有个漩涡,这个漩涡后来成了他的救星。

唯一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是他砍完逃兵后做了噩梦。

主角如此,其他角色就不用说了。

然后是重头戏61分钟的海战。

朝军12条船排成一字阵列迎敌,据说有人看到此处内心爆燃。

然后11条船都停下来当观众,只剩李舜臣一条船上前,送死你自己去。

以此前李舜臣对将士的态度,这种结果情理之中。

这也是全片最合情理的因果链。

然后就是各种神迹了。

李舜臣一条船独立大海一夫当关,第一轮火炮齐射就打掉了日军第一波攻击舰队的一小半,大概有四五条日船被直接炸飞,还有几条被漩涡缠住。

然后就按照这个套路继续,包括接舷肉搏。

大部分时间海战都是李舜臣自己在打。

从电影场面看来,击沉30多艘,击伤90多艘,杀敌4000余,这其中多数是李舜臣一条船的战果,另11艘船主要是当观众,上来后日本舰队全体就被吓跑了。

最终朝鲜水师12艘战船无一损毁。

日舰队后来撤退看上去是个合理的选择,对方一艘船就干掉了他小半支舰队,12艘全上来那不是被围歼了。

情节这么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李舜臣的韬略,为此前笔者吐槽的种种来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

李舜臣的杀手锏就是,把恐惧转化为勇气——到了这份上这个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我是朝军一员,看到我军一艘战船可以对抗对方几十上百艘不落下风,尽管也爆炸,人也不断死,但是人也不减少,船也不见坏,反而对手船一沉七八条,人一死就几十上百,那还有什么可怕,大家抄家伙一起上吧。

这种神逻辑面前,场面再惨烈,音乐再悲壮,你让我信你那我还不如信春哥。

整场海战,电影叙事没有建立起一条自然合理的因果逻辑链,夸张过度,破绽百出,唯一可赞的是韩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电影后半程有两个让我震惊的情节不得不提,这应该是导演为了表现军民团结别具匠心的设计。

一处是千里眼顺风耳或者心灵感应什么的我一直也没搞懂。

日军久攻不下决定采用火攻,赤壁之战里有这招,船里载满火药稻草,只是船上有人操纵,相当于肉弹。

朝军探子恰好混进了这艘火船,可惜身负重伤无能为力,这时他看到了在岸边山崖观战的妻子,挥手大喊,要她尽快向朝军示警,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地,相距往少里说也有千八百米,那是战场,炮声,水声,风声,然后他妻子就听到了(当时我还想莫非是读唇语,但在那个距离看嘴比花生米也大不了多少,她没有望远镜如何看到的)。

她还是哑巴,喊不出声,情急之下,就脱下了外衣猛摇,其他围观的百姓顿时都明白了,立刻加入进来一起摇。

远处的朝军在船上看到这种情景也立刻明白了,排炮齐发,千钧一发之际把火船炸飞。

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另一处是日军撤退后,李舜臣的船也陷进旋涡,眼看就是灭顶之灾,岸上围观的百姓跳上数条小船,生生把大船拽了回来。

一条小船上有六七个人,两人划桨,剩下的拉船,那是在水里,两个人划桨向前的力道大过了四五个人拉船向后的力道,那是1597年,九十年后的1687年牛顿才提出了三大定律,所以导演就可以认为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导演你不拍科幻片真是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是造梦工具,电影可以不拘泥于现实,甚至完全抛开现实,比如魔幻片和科幻片,《鸣梁海战》号称自己是源于真实事件的古装历史片,不属此列,那么,它营造的世界,真也好假也好,至少应该是一个比照当时的历史境况,符合人们认知和常识的世界,有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叙事逻辑,有合乎情理的规则。

当这些最基本的原则都被置之不顾,服装道具再精致再考究又有什么意义,跟中国的抗日神剧又有多大的区别。

看电影之前我是相信鸣梁海战12艘船打败300艘的说法的,看完之后,我产生了怀疑。

用了几个小时百度,搜索当时战争军备情况,战船类型,船载火炮射程,火枪弓箭射程等等,结论是,以少胜多是可能的。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大海战,希腊舰队400战船大战波斯1200艘战船,以折损40余艘的代价击伤击沉波斯200余艘战船。

公元663年,唐军120艘战船与倭军400余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对于鸣梁海战,没有搜到关于作战过程的资料,都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按照当时的武器装备水平,电影中那种场面,那种打法,那种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不科学。

这个说法记载于朝鲜史书,并无其他相关史料佐证。

网易军事频道“精兵堂”栏目有一篇文章《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文中还提到了之后的露梁海战,网址http://war.163.com/14/1014/20/A8HV9BD600014J0G.html,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文章认为:鸣梁海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安治胁坂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

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

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主力的消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

结果被朝鲜水师 引诱到一片陌生水域,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

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十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

李舜臣随后即向北撤退。

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达成了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鸣梁海战真实历史到底如何,现在看已经无法确证。

但在电影里,历史真实不重要,不过用多么少的军力取得了多么大的胜利,只要你能把这个过程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我自然相信,根本不会再去费力搜索想自己搞清楚。

《加勒比海盗》中的海战看上去都要比《鸣梁海战》靠谱。

真正的英雄,用不着夸大其词也是英雄。

黑泽明的《七武士》也是以少胜多,关键是令人信服。

《鸣梁海战》这样的电影,对真正的英雄是一种侮辱,绝境中的胜利如果是这么赢的,李舜臣泉下有知也会跳出来吧。

我讨厌韩剧,但对韩国电影没偏见,看过的很多,有些还非常喜欢,比如《春逝》、《黄海》、《阳光姐妹淘》等等。

中国电影跟韩国的差距,恐怕不止十年。

《鸣梁海战》导演金韩民,看过他的上一部票房大片《最终兵器*弓》,那个也有夸张成分,但故事还流畅,人物也相对丰满,弓箭是朝鲜族的骄傲,其战斗场面大多为单兵作战,拍得很具观赏性。

从《鸣梁海战》看,这个导演驾驭不好大场面,61分钟激烈热闹有余,没有层次感,场面调度是失败的。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能成票房大卖,以至于史上最高,恐怕要从文化和民族性上来探讨了。

或者你也可以去看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写的《乌合之众》。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一样屡见不鲜。

在手撕鬼子抗日神剧人人喊打之后,出现了一批据说是比较靠谱的良心抗战剧,其中一部《红色》,豆瓣评分9.2,第一集中有段情节,一个我方战士,在上海市区,向日军巡逻队勇敢地冲了过去,单枪匹马,明火执仗,不用地形做掩护,一人干掉了十几个鬼子。

这跟手撕鬼子有多大区别。

羸弱而无进取心的人才会靠意淫获得满足。

当年义和团也是喝了神水画了神符就觉得自己刀枪不入了。

 4 ) 可怕的日军,可敬的朝鲜抗战人民。

其实制作还算精良,看出来投资也不小,毕竟是民族抗战史,估计国家层面都会投资,票房可能也高,因为能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但全片实在太抗日神剧了,所以必须减分,不然本来可以得七分的。

顺便也要吐槽一下豆瓣这糟糕的评分系统,应该十分制,并且可以加上0.5。

韩国国小民弱,但历史上一直亲近汉王朝,我依稀记得朝鲜有任国王写信要求归附投靠。

不光是做藩属国,而是真的合并。

要不是朱元璋这个老混蛋拒绝,当时朝鲜可能就并过来了。

之后如果文字语言啥的都同化,包括周边越南缅甸柬埔寨,都在和平情况下合并版图,现在跟着一起经济发展,缅甸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也不至于仍然那么贫穷。

日本真是一直以来的亚洲不安定因素,但确实也是亚洲霸主,如果不是胖子和小男孩的功劳,称霸亚洲真是妥妥的,二战时打的亚洲各邻国毫无还手之力。

我记得林彪的平型关战役之所以轰动,并且国共一致欢庆认同,就是打破了当时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为之前好像任何部队跟日军打的都是败仗。

历史上从明朝倭寇起,小鬼子侵略中国,也是胜多败少,像戚继光那样能大败并根除日寇的,真的很难见到了。

清末日俄战争,在大连,我去过那个景区,炮台,堡垒上的弹孔,记载的惨况,都有印象。

然后读书读到当时清末官僚得知情报,日军指挥官儿玉,名字是不是叫儿玉太郎我忘了,儿子,并且好像是长子,也在军中服役,参加了敢死队攻坚并被打死。

清朝官僚就说,俄国必败,后来果然如此。

毕竟哪个战场指挥官舍得让自己儿子上战场,并且真的在前线,甚至进攻坚敢死队的?

古今中外好像都是第一次听说。

史学上类似事件,各种给主帅贴金的都不能比。

其实日俄战争,日本算是帮了当时的清廷。

日本人虽然坏,但咱们真正的敌人,真正的对中华民族不怀好意,巴不得我们亡国灭种的外敌,就是老毛子。

日本人侵略中国,都没老毛子杀人放火占地做的坏事多。

并且实行种族灭绝。

扯远了,回到日本,日本人有个很奇怪的特性,军人,武士啥的,名誉远大于生命,只要面子不要命,就很坑爹。

不光敌人,自己和家人的命,他们都不珍惜,战场上的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

蒙古人在历史上侵略时很残暴,日本人更是。

手段极其残忍毒辣,而且小鬼子不是白叫的啊!

他们鬼精鬼精着呐!

所以历史上侵略外国,他们基本都胜仗。

韩国那时能抵御侵略,并且大胜,也真的难能可贵,避免了亡国奴役。

也难怪要这样拍片纪念。

我记得韩国有个很繁华的广场,就有雕像,好像就是李舜臣。

韩元纸币上有没有他就不清楚了。

没去过,仅仅是各种媒体上的见闻。

又想起了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军指挥官也挂了,是不是惠灵顿公爵我记不清了,还记得惠灵顿牛排,不知道有没有牵扯哈哈哈哈。

此战还有名画,我恰好有幅卡通恶搞的拼图,也是特拉法尔加海战的。

牌子好像是heye的。

此二海战,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胜国延续自立的命运,甚至影响了世界格局,毕竟要是日本占领了朝鲜,至少明朝和日本怎么打,就不好说了。

英军要是没赢,会怎么样我不太了解那段历史,但人家伦敦有特拉法尔加广场啫,而且广场上同样有指挥官雕像好像是。

足以说明情况。

最后,片里的道具胡子经常看出假来,特写镜头经常看出胶布。

也算小小瑕疵。

 5 ) 即使看到热泪盈眶也不能阻止我想吐槽

去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韩国本土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创造历史的1700万,从首周的当仁不让,到总统亲自现身支持,到“没看鸣梁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韩国人”的风潮席卷泡菜国,从众心理和民族自尊心近乎病态的韩国人把手撕鬼子的爱国片子推上了神坛。

我无意去探究这段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崇尚历史修正主义的文艺工作者在泡菜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倭国。

纵观现代海战的历史,出色的海军将领几乎都可以与海盗联系起来,和个人品质无关,只和立场有关。

比如德雷克海峡的那位德雷克,伊丽莎白一世可以亲自登船授予骑士勋章,但是西班牙人却可以以El Draque来把他斥为凶恶残暴的海盗。

同理,对于片中柳承龙扮演的cosplay风格的敌方海军大将来岛通総,我想,不是他得罪了造型师,而是他们角色的存在的必要性决定。

作为局外者来说,我不认为日方是海盗,即使有作战勇猛的属性,也不是卡卡西同款的面罩和跳大神一样的发型,以及朋克范的烟熏妆。

下属的士兵也不是吊儿郎当的二流子。

战争开始之后韩方都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尤其是在岛上的哑巴妻子和隔着老远的濒死丈夫可以互通音讯,拯救主角于水火,但即使他俩使劲煽情也无法感动我,尤其这位女演员是大名鼎鼎的山贼天后。

韩方士兵射出的箭上绑着装着火药的竹筒杀伤力可以媲美日方的新式火枪,而新式火枪却打不穿韩方的盾牌,我的天,确定物理老师还活着?

由于看的是英文字幕,全片最混乱的一幕出现在日军的首领把写有“大道无门”的旗帜挂在日军战船上,他用日语解释着中文,照顾韩国观众所以有韩文字幕,为了照顾北美的观众所以又有英文字幕,一瞬间字幕犹如弹幕,大道无门的中文意思我不懂,但是他用英文解释得好像也不对,起码从字面上完全说不通,日军将领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语速一点也不慢,鉴于全片这种情况有点多,所以我决定再也不在美帝的电影院里看棒国古装片了哦也!

 6 ) 李舜臣的哀歌

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当遇见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总是先看电影后查史料,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对电影过分的苛求,当然,这也是我对艺术的态度。

韩国对于李舜臣题材的电影基本跟我们“横店”题材(你们看我都不说抗日了哈哈哈)是一个概念,多而不精,不同的是,我们喜欢拍是出于社会需求,而他们拍则是除此之外,真的没啥好拍的了,大韩民族几百甚至上千年才出了这么一个不仅被本国甚至被他国(主要是中日)都认可的大英雄,怎么能不大书特书?

而电影人对待这个人,基本就俩态度:胡编和乱造。

这是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翻一番李舜臣先生的简历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甚至在他死后都被这种命运所笼罩着。

首先抛开他的历史功绩不谈,他在成名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件事上:造船,如果是太平年间,他干到死也许只能收获一个“著名工匠”的头衔,按照当时对手工艺人的态度,可能没过几年这个人就随历史而去,但他造的船却是战船,更巧的是当时正在打仗!

所以命运第一次捉弄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龟船”其实不是他发明的,首次提及龟船的纪录来自于1413与1415年《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

这些龟船被称为“戈船”或“蒙冲”,主要被用来抵挡女真与日本人海盗,提到“蒙冲”可能有些五毛们就要激动,没错,这里的“蒙冲”就是我们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的艨艟船,只不过中国从来就不是个“大洋国”,对舰船的兴趣不大,但朝鲜就不一样,他们三面环海,而且资源有限,对于艨艟这种船型小,用料少,机动好的船有极大需求,李舜臣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经过他的改良,“龟船”就诞生了,但除了几个抠门的历史学家,普通百姓谁会纠结“发明”与“改良”的区别,于是,“发明家”这第一顶大帽子就先扣在了李舜臣头上。

李舜臣在闲山岛海战一战成名之后,曾被革职了一段时间,这段情节也出现在了本片开头背景介绍里,这里面真实的历史是一段极其搞笑又令人扼腕的故事,而大韩民族的“躺枪之王”李舜臣的人生观也是在此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朝鲜这个王国,到了明朝时期,对中国的崇拜早就无以复加,以至于中国有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也不管好坏,统统照搬,最后他们终于把大明亡国的征兆“党争”也学去了,我仔细查了那段历史,李舜臣就是因为陷入了党争,而被已经谁都不信任的朝鲜王隔的职,当然,更流行的说法是日本人行的“反间计”,更有人直接提出就是丰臣秀吉出的主意,其实猴子真没那么大能耐,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只要一个朝代出现“党争”这个现象,再牛的人都会被玩死,李舜臣其实算幸运的了,他被玩的半死的时候复出还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鸣梁海战”,但他复出以后,就像我前文说,他对待生死,早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

本片对考据党最大的刺激,就是战争初期,李舜臣亲率大将船单打独斗小日本的那几场戏了,翻开史料,鸣梁海战的初级阶段,李舜臣是派了两艘小船去诱敌的(就是后面他升旗招来的那两艘船),但史料里没说他是在军中还是在船上,这就给了电影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电影里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最接近史实的故事,你想想,一个普通士兵,在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时,恐惧肯定是唯一的心理活动,所以片中李舜臣那段“恐惧论”分析的是条条在理,他自己只有十二艘船,而且不是龟船,在没有任何战史,先例,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面对300多艘船,他除了卖自己,事后的我们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我是相信他是跟着那两艘船一起诱敌的,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如果他自己都没办法把恐惧转化成斗志的话,他拿什么去转化他的部下?

然而,电影工作者把他这个行为更加艺术化的加工了一下,让他和他的大将船先出去迎敌,引诱的其实不对对手,而是对他身后那些观望的部下们,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看到了他所效忠的朝廷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不想活了。

关于后面一个论点,最好的论据就是李舜臣战死的那场“露梁海战”,这场战斗发生在“鸣梁海战”几个月之后,是朝鲜抗倭的最后一场海战,而这场本来属于典型的“痛打落水狗”的追击战,居然造成了抗倭以来最大将领伤亡,明朝水师副提督邓子龙和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双双殉国,一场追击战死了一个正司令,一个副司令,居然都还是追击方的,仔细想想,都不知道该跟人怎么解释,我们看看李舜臣是怎么死的,史料上说,他是率领着龟船冲入敌阵,被包围了,然后战死,大家再看看他以前的战史和战绩,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正常的李舜臣干的出来的事儿?

忘了是谁说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死在最后一场战斗的最后一颗子弹上。

李舜臣是真心做到了。

李舜臣死后,他得到的封号只有一级宣力功臣,而在他死后43年,才追封为现在人所皆知的“忠武公”,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年才拿到这个最高级的谥号?

因为人总是一步一步才变成神的,而李舜臣的故事也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加工和神话,人们才终于在历史上找了一个无论从地位形象还是故事都跟他差不多的人,那就是:诸葛亮……

 7 ) 最终兵器:龟船

韩国电影人凭着娴熟的回炉再造和举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喷,拎着了亚洲电影的牛耳朵。

但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殇”。

好莱坞很早就尝过同样的境遇,中小制作尽可以恣意妄为,万花齐放,顶级大片却多有雷同。

巨额投资之下,商业回报成了重点考量,一切万全为上。

《鸣梁》一片更为特殊,比追逐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怀。

作为朝鲜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传记电影是绝不能砸锅的。

导演金韩民(好爱国的名字!

)前作《最终兵器:弓》,题材冷门,拍得雷厉风行,张力万钧。

一旦执掌浩大的爱国历史题材,塑造万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风险,或加载个人风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规中矩。

《鸣梁》里能找到《弓》余韵的,是日方“狙击手”射旗与刺李的插曲,排除对当时枪械射程和精准的质疑,这一节拍出了高手对决的惊心。

拍《鸣梁》这样的题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稳打完一个套路,已是最大胜利。

李舜臣击溃倭寇,对于韩国观众来说,就好比咱们看到陈真踢了虹口道场,叶问揍翻了英国拳王,霍元甲击败了俄国大力士,那是不问逻辑不求真实的情感宣泄。

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多抗击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举国热情倾注于一个李舜臣,爆发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杀《阿凡达》,夺回了本土冠军。

全片场面到气氛俱佳,动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韩国之外的观众也热血沸腾,然而隔着一层文化落差,总感觉故事略生硬,硬伤略碍眼。

然而在韩国观众眼里,所有硬伤非但不妨碍好评,倒能自动融入传奇本身,被当做神迹的一部分来解释,更添英雄魅力与战场传奇,最后化作挤压泪腺留下的皮肉伤。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将一切推向极致——最多的战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涡,最野蛮的白刃战,最强弱悬殊的对比,最匪夷所思的败中求胜,向死而生。

配乐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个搞宣发的朋友极度鄙视汉斯•季默的配乐,说遮盖了对白和音效,我很想听听他对《鸣梁》的看法,那音乐比炮火齐鸣、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聋,希望隔壁影厅放的不是安静的文艺片。

相对的,人物弧光、演员表演则简化到近乎苍白,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来最没有艺术挑战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现李舜臣的智谋与勇气,而是穿着几十公斤的盔甲声嘶力竭、挥刀砍杀,甚至在片场数次晕倒。

日方统帅来岛通总,冠了个海贼王的易笑场名号,看不出与李舜臣相当的实力,编剧生硬改写历史,加强他英勇捐躯的悲壮,大概是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所特制。

哑女挥舞衣衫,老人高呼龟船复活,固然很燃,却也单调,而且潜藏诡计笑点。

场面调度也是简单粗暴,一再重复长镜头和特写,炫技和技穷各占一半。

每次战局逆转,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脸的惊异,这演员颇为省事,整部片只需两个表情即可。

据说为了照顾中国市场,从原版删去了20分钟,改用片头的一分钟“幻灯片”匆匆带过。

真是失策之举。

且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热身入戏之际一举消化,韩外观众本来就对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删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战神伟业,少了他蒙冤入狱,受尽折磨,白衣从军的屈辱史,略去他在举国存亡下临危领命的讲述,他在鸣梁一战的选择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进击、诱敌深入的悬念铺排,“恐惧论”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张力,也都大打折扣。

结尾彩蛋一般驶出的大明战船,据说也是中国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

第一,没有旗帜鲜明帮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着爽点还令人嘀咕,哪来的船,跟李舜臣有啥关系?

属于拍马屁拍到了脚后跟;第二,就算辨明国籍,要是不了解历史,还真容易被误导,1592年大明水师就让日军闻风丧胆了,怎么1597年还需要朝鲜军孤军奋战,岂不是暗示大明见死不救吗?

放在阴谋论者眼里,真要给韩国电影高级黑我大中华加上一条论据了。

(文/方聿南)

 8 ) 精彩

当所有恐惧达到极致转化成勇气时,那股力量胜过千军万马,郑氏女子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警示日军驶来的船只有诈那一幕时,我的心提到了喉咙,也跟着紧张,我也想把外衣拿起来做警示,郑氏女子看着丈夫将与装满炸弹的船同归于尽时那心碎的表情,但她还是果敢的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在国难当前,一切爱恨情仇、家长里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即使眼看情人葬身大海,也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看到郑氏女子摇喊,百姓们也万众一心一起要喊,朝军停止进攻躲过日军的埋伏。

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共抗敌人,胜利已不言而喻,没有龟甲船胜似有龟甲船,李舜臣本身就是一艘龟甲船,百姓们就是一艘龟甲船,每一个把恐惧转化成勇气的人都是一艘龟甲船。

李舜臣坚毅的眼神、沉着的表情、冷静的指挥、巧妙的战略把日军击败得溃不成军,他岿然不动的气势充斥着整个海面,稳如泰山的气势把敌人震慑得四处逃散,以少胜多不是偶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有一个能把恐惧转化成力量与勇气的领导者。

 9 ) 16世纪远东的战船,《闲山岛海战》怎么拍?

《鸣梁〉中豪华的来岛旗舰大家已经看到了,现在我比较担心的是《闲山岛海战》中“日本丸”的样子,按照史料记载鸣梁中的来岛水军的旗舰是以周身挂“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五彩帐幔为看点的大型安宅。

而1593年的闲山岛海战中,船手众次大将九鬼嘉隆(其实这个才是当时真正的“海贼王”,而来岛通总只是三岛村上水军家族中的旁枝,论起水战和长房村上武吉都没法比。

)的“日本丸”作为秀吉原本亲征的旗舰应该规模更加庞大,有一中说法是其是“二次木曾川”海战前信长公命九鬼和佐佐成政共同建造六黑一白共七艘干舷和矢仓附加铁板的大型安宅,但结果只有六艘黑船出击,白船因滞后,黑船当时配有葡萄牙佛朗机,但长度显得过于短体,其体型让我想到了二战的“大和号”战列舰怪异的长宽比。

而白船后来就被改造成“日本丸”,也就是闲山岛海战中九鬼的旗舰,但是其造型已经被用在了《鸣梁》中(大小双天守的格局),而事实上来岛的这艘大安宅应该还是单天守。

闲山岛海战中这艘“日本丸”被李舜臣的龟船击破吃水线下损毁严重,但凭借强大的生命力摇摇晃晃逃到了巨济岛后来维修后逃回了日本(而朝鲜史料说其被彻底击毁),大怒之下猴老大下令九鬼回来罚俸,所以自此九鬼在余下的朝鲜的经历几乎就消失了,也有说法是以加藤嘉明和肋坂安治为首的嫡系少壮派被船手众总大将藤堂高虎挑唆拒绝九鬼提议的合流作战,最终造成了九鬼的失利。

不过这艘“日本丸”最后苟延残喘竟然活了下来甚至度过了日本后来的关原、大阪两次内战,还“活”到了三代德川将军家光时代,重新拆除朽木改小尺寸成为了“大龙丸”。

 10 ) 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抗日情绪

在国内看到的版本应该删减了不少,有些情节显得不太合逻辑,崔岷植和柳承龙的演技是很棒,可是绝大部分中国的观众应该都不认识,所以当时的票房不理想也可以理解了。

我对历史不太了解,特别去查了资料才来看。

这部片子其实非常注意细节,比如说朝鲜军使用最大号的火铳发射火箭,想要击毁冲向李舜臣旗舰的日军炸药船,但是没有成功,说明精确度不够,这就很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况。

还有其中的各色道具,制作得都比较精良,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也还算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了李舜臣的盔甲胸前那一堆龙2333)不太真实的地方呢,还是那句话,有些情节显得不太合逻辑。

最开挂的就是,任俊永的哑巴妻子隔着那么远竟能读懂他的唇语?

然后其它百姓也都无师自通地能读懂了?

这个情节难道就只是为了突出“军民协力”吗?

太神奇了,虽然在电影中看着够爽,但是确实过于神化。

韩国影片里表达的抗日情绪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的熟悉......

《鸣梁海战》短评

自hi真开心呢~但,粪就是粪。

6分钟前
  • Venttitvnosr
  • 较差

棒子和本子都是爱鬼叫的。呜哇呜哇的喊个没完。

7分钟前
  • 苏霍壹
  • 较差

工艺不错,但剪了20分钟,迟到20分钟,然后还是个中文配音版…… 自然跳戏,回头下完整版再议,不过韩国人民的爱国情绪真的是很容易被点燃,和他们的足球差不多,缺谋略技巧,凭一股子横冲直撞的蛮劲和勇气,也倒是能嗨起来。

12分钟前
  • 粟熙
  • 还行

棒子还是挺能吹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吧

17分钟前
  • 北冰洋芋片
  • 较差

等了好久终于有机会看完了《鸣梁海战》,影帝不愧名号,当里面的妇女把围裙开始摇晃起来的时候,都看哭了。但明朝的那些事儿怎么能少了中国海军!

22分钟前
  • away
  • 还行

其实也挺手撕鬼子的,但拍得元气十足。作为大制作,钱花在了正确和可见的地方。

26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本片历史演绎的不算过分,题材和构思一直是国内编导欠缺的,希望合拍的续集能有所突破,也算普及被遗忘的历史

30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本以为是可以消磨时间的优质爆米花,结果却是催眠剂

34分钟前
  • 较差

什么500战船之类的,数量首先就是个问题,而且也未必是战船,就这么被以诚实著称的朝鲜人吹上天,成了战争“转折点”。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暗示下朝鲜和明只是“盟友”关系,那就更完美了。

37分钟前
  • bahumt
  • 很差

历史事件改编战争大片。也是韩国影史票房冠军。在朝日两国服饰海船方面有所考究,力图表现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智谋。但可惜在海战方面没有按照历史中“海底拉钢索+炮击”的方法演绎,而是夸张化戏剧化处理,过于悲壮惨烈,产生不少bug。不如《最终兵器:弓》

42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结合诸多天朝子民的评论,大概就是觉得这电影其实本不该拍得那么宏大,那么气派,那么……而这些,本该由上朝能,可以,应该做的事。可惜鸣梁之前之后,韩国再也没打过这么一场精彩的胜仗。这大片因为太“大”反而显得很鸡肋,不及《最终兵器》好看。柳承龙是敬业的反派专演户。

44分钟前
  • 阿素喇
  • 还行

属于是韩国在电影里开挂自嗨意淫了

47分钟前
  • Chuck0924
  • 还行

柳承龙、赵镇雄二位的日语不错。

50分钟前
  • 摩托喇嘛
  • 较差

所以...到底咋赢的...靠刻意吗?最刻意的是腰牌哥和媳妇的告别...刻意爆了。给我看腰牌...哦刻意不可以🎶...

51分钟前
  • Flash Brightly
  • 较差

韩国爱国教育片,冲着李舜臣把自己儿子搁岸上,把兄弟的儿子带船上去这点也只能给他两星

54分钟前
  • 老戴
  • 较差

干的漂亮

58分钟前
  • 程小挑
  • 推荐

你妹的你确定日本人能听得懂片里那些咖哩啡讲的日文...前一个小时完全看不懂有讲的必要...海战也是各种看不懂怎么取的胜各种金身不败无敌状态...其他将领是干嘛时而袖手旁观时而友情赞助啊...本土票房最高是为何啊...还不如直接手撕鬼子呢...

1小时前
  • pksky
  • 较差

守天堑,退日寇,以少胜多。| 韩国人的龟甲船算是比较有名的,玩帝国时代的时候就知道了,耐力超强。 | 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赢了怎么写都可以

1小时前
  • 地铁里的季风
  • 还行

没想到这个导演的片子我竟然看过3部。一看导演名字就是爱国者。喜欢拍被侵略题材,怎么这么苦大仇深呢。弓的背景是丙子胡乱,就不交代清楚历史背景。满清去屠村也是有原因的。这部历史不是很熟悉,但估计也缜密不到哪里去。

1小时前
  • ShackleSoul
  • 较差

海战看着挺燃的,但部分煽情,还是太猛了些。

1小时前
  • 淹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