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的作品,《苦路十四站》有着典型的“欧范儿”。
14个段落,14个生活切片,14个长镜头,一个少女从生到死,在短短的时间内。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那间逼仄的房间,横平竖直的构图,就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信仰》,而且越往后看,还会使你联想到蒙吉的《山之外》。
是的,《苦路十四站》和那两部优秀的片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并且显露着同样优异的光芒,甚至相比之下,它更加节制、内敛。
所以那种令人憋闷到无处诉说,又想发泄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中学生玛利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陷入其中,就自觉远离了一些世俗生活的“诱惑”。
流行音乐、男孩的亲近、打扮自己、拍照等等一切原本无比正常的,属于年轻姑娘的日常欢愉都被她看做是不洁的。
她只想“献祭于上帝”。
其实,这种对于世俗欢愉的放弃,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无法抑制自己对于穿衣打扮的天性热爱,也必须面对来自心爱男孩儿的约会邀请,但她一次次通过“忏悔”把这一切压抑下去。
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虔诚却还会被魔鬼搅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罪孽深重。
《苦路十四站》绝没有把这个题材拍摄成对于怪异、边缘人群的猎奇,而是把这个小姑娘植入了一个最普通的现实背景。
在德国这个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像玛利亚这样的女孩儿注定是“奇葩”式的存在,但电影的视角没有一丝歧视甚或俯视,导演通过非常“端正”的角度,正面描述了这个女孩陷入的每一次纠结。
撇开宗教对人性的禁锢这种老生常谈的大话题,《苦路十四站》其实还给出了很多世俗层面的困境展示。
从世俗原因上分析,玛利亚陷入某种极端情绪,是因为她的弟弟。
小男孩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一直无法学会讲话,四处求医未果。
神父偶然间的一句“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似乎给了她某种来自灵光一闪的开释,玛利亚决定奉献自己,以求得让弟弟痊愈。
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中绝望境遇的抵抗,只是这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心理疾患的渊薮。
而另外一个层面,玛利亚的家庭看似和睦,但危机重重。
母亲有典型的躁郁症倾向。
她被不会说话的小儿子的疾病困扰,也因为自己是虔诚的教徒而变得偏执,她无法做到一个称职的、世俗意义上的母亲,只会在高声斥责和无效的安抚之间摇摆。
而父亲的角色更加有趣,整个电影中,父亲只有三四句台词,还都是“过一会就会好的。
”这种无效的话。
某种程度上说,父亲是缺席的。
焦躁、强势的母亲加上沉默、弱势的父亲,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认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温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不仅仅把逼问的镜头指向教会,不仅仅让人们思考极端的信仰如何变成禁锢自身的威权,而且也指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
如果不是父母的失职,玛利亚最终不会死去。
这个女孩冬天脱掉外套,故意让自己生病,不正常进食,拒绝体育课,被同龄人嘲笑,这一切,父母都像从未发觉。
与这种极端脱离于现实的,不负责的角色相对,导演安排了几个“正常”的角色,在玛利亚家中做保姆的留学生,希望和玛利亚交朋友的隔壁班男生以及医院的医生,但最终,这些正常的外部世俗力量败给了来自内部的——家庭内部和精神内部——变异的力量。
那些灰暗的物质困住了一个年轻人。
玛利亚因为长期持续性流感和营养不良死去,这在当今的欧洲似乎是个巨大的讽刺。
它嘲讽的其实是冷漠。
挑选棺材时,母亲从癫狂转而痛哭的时刻,如此令人崩溃。
从电影本体上讲,《苦路十四站》也很有野心。
很多镜头都一动不动地对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你可以像是就在现场的旁观者一样,把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去分析他们的细微的表情。
伴随这种故意呆板的镜头,一个布道的声音总在一旁一直诉说着。
除了第一场戏,神父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时候,来自“高处”的话语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
这更增添了神秘感。
这是个奇妙的隐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固执而极端的情绪,走着自认为正确道路,却最终跌落下悬崖。
(文/杨时旸)
在我这种无信仰者看来,玛丽亚的死大概是强势的母亲一直在精神虐待她,严厉地否定和精神限制,而其他的家庭成员却并未做出任何态度上的回应,使一个无法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对错观的小女孩一直活在自责和罪恶当中,没人理解,没人关心,冷漠、视而不见、或有心无力,她精神上一直受到束缚,即使是做正常的事,她信教,因此生来便有罪,一直活在负罪感中。
她没有宣泄的渠道,母亲从未给过她正常的爱,未给过宽恕,一直否定和恐吓。
向神父告解,也是一次次在告诉自己,自己是有罪的,自己犯下了好多错。
玛丽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宣泄方式,和真正的沟通,所谓让她献生的上帝,更是虚无缥缈。
她孤独,自责,满负罪恶感,自我否定,严重缺爱,她被迫束缚自己,自己的思想、正常欲望,她最终没有勇气再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她逃避,以为到了天堂就能解脱了吧。
不知道最后她母亲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极端的宗教信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吗?
她会悔悟吗?
她意识到哭之前的那些以虔诚的宗教论述为借口,企图摆脱自己的罪过是多荒诞吗?
她哭是因为伤心吗?
她如果真的伤心了,是不是内心万分挣扎,用一个宗教徒的信仰告诫自己不准悲伤呢?
玛丽亚的父亲也是个懦夫,直到最后挑棺木的时候才用沉默和远离表示对母亲的无声抗诉。
所有的极端宗教徒都是可悲的,他们觉得世界对他们充满恶意,却不知道是他们有多排斥和抵触异教徒和无信仰者。
大概这个道理可以用在很多人身上吧。
我以为基督教都是宽容且宽恕的,以为他们是温和的。
原来他们都是可悲的。
看到短评有人说最后的摇臂镜头破坏了整体的定机位的和谐,但我觉得最后的动很合理,很明显是玛丽亚的灵魂的主观镜头啊,站在远远的地方,像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一切,然后她的灵魂慢慢地去了她想去的天堂,伴随一束白光,化为乌有。
最后,想说,终于相信那些电影老前辈说的,作为导演一定要有自己看待事物独特的角度和观点,要深入,要发现不同,这样,才是大师。
14岁的玛利亚,是一位问题少女,却更是在开放德国社会下极其少见的宗教问题少女。
她来自小镇上一个严格信仰天主教圣保罗圣会的家庭,她的世界极其简单,狂热追随上帝的母亲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家长,社区牧师是让她与上帝沟通的可信媒介,天生聋哑的弟弟是上帝摆在她面前的考验难题,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包括情感和两性意识萌发的学校男生、流行电影、摇滚音乐和电视节目,全都是魔鬼撒旦的邪恶诱惑,必须坚决抵御。
她是宗教课堂上钻研最深的学霸,是渴望让上帝尽快显影的忠实信徒,是决定以纯洁肉身和灵魂深入天堂的殉道者。
面临即将到来的教会坚振圣事,她确实开始这么实践了,不仅只是听从牧师去弃绝一切文明诱惑,更决意以远离世俗食物的隐秘行为,作为牺牲和奉献之虔诚态度,以此换回弟弟的语言能力,并得道升天。
为表现这么一个极端的当代圣母玛利亚,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做出了绝妙的极简处理,以14个超长镜头搭建了14幕戏剧舞台,并以诸如“耶稣第一次陨落”、“耶稣背负十字架”等宗教标题,将电影故事分割成14座意涵丰富的“十字车站”。
固定机位下,出色的演员们在一场场冷色调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让人发笑又揪心的悲喜剧。
发笑,源于这些既陌生又真实存在的角色,作为时代的异数,他们正儿八经的言语和行为,都如同把圣经人物丢到夜店后形成的荒谬效果;揪心,源于少女玛利亚走向殉道的脑残行为,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愚圣,更何况是这种被愚昧社区和死板家庭毒害出来的牺牲者。
这种极具高度浓缩性的艺术手法,不免让影迷想到罗西里尼1950年的名作《圣弗朗西斯之花》,也是以11个片段去展现圣芳济会的布道历史。
不过,与大师60多年前从二战废墟中树立某种精神气质不同,新时代下的迪特里赫,秉持的观点是明确对原教旨主义的批判。
其实,在当下德国社会,无论是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早已流失了大量信徒,严格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天主教徒更是少之又少,但只要存在就会有着容易被猎奇的冲突性故事。
玛利亚在学校图书馆认识了男生克里斯蒂安,男孩邀请女孩去他们教会唱诗,“除了巴赫,还有灵魂乐和福音”,可在玛利亚那位铁板着脸的妈妈看来,新教教徒们的巴赫只是借口,以爵士乐为载体的福音是撒旦撒播的节奏。
更大的冲突,非常现实的进入了社会公共空间,比如校园。
体育课上,老师为同学跑圈配上了洛克赛特节奏强劲的名曲《The look》。
对原教旨天主教徒如玛利亚来说,这无疑是撒旦的声音,她坚决拒绝跑步。
老师不得不停下音乐,并教育开始以下流玩笑进行对抗的男生,“大家不都认可包容吗?
”“老师,为一个圣母的个人信仰,牺牲大家的利益,这是哪门子的包容?
”因绝食而奄奄一息的少女躺在病床上,牧师送进嘴角的最后一片圣餐彻底要了她的命。
圣母最终如愿以偿的荣主蒙恩了。
聋哑弟弟却奇迹般的发出声音:“玛利亚去哪了?
”一次向伯格曼宗教奇迹《处女泉》的诚恳致敬?
最后的第十四座车站“耶稣躺在墓穴中”,镜头终于从孤寂的十字架坟冢前摇起,越升越高,以上天的视野俯瞰田野和社区,似乎在说,这些“十字车站”不会只是属于玛利亚一人的悲喜剧。
一部反宗教电影。
影片沉闷而无生气的固定镜头让少女的信仰生活显得可笑而幼稚。
影片刻意只做客观的“记录”,但从始至终都截取着表达了宗教的片面:如错误地理解“献上为祭”“流行音乐的撒旦节奏”“不合时宜的祷告”“神父的无知”“母亲的刻薄与专制”等等。
然而无论是非基督徒还是基督徒,都希望能够用360度立体观察的角度来公正而客观的评判信仰以及信仰生活。
因为无论镜头对准任何一个人,那个人都会被放大镜放大到渺小而卑微的境地,错不在信仰,错仍然是罪。
罪以无处不在的形式,无所不用其极的方面裹挟每一个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
個人評分:★★★★这是部沉默得让人有点压抑的宗教题材电影。
它是仅仅对天主教的高级黑还是对整个宗教系统的一次严肃拷问?
导演的态度似乎也并未明确,但它毫无疑问地是对宗教狂热主义分子的一次强烈讽刺。
当然,基督教下设有天主、东正、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有信仰但并不极端的教徒大有人在,因此相信本片初衷并非想一口气否认所有宗教有关的事情。
基督教其实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之前有篇文章很通俗生动地给我扫了下盲,等等贴在评论里。
然而假如将一种思想、一个宗教的教条当作了克制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那么事情往往会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剧方向,最后连自己想悲伤的时候都尝试着找理由自欺欺人克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狠狠地抽女主角她妈几巴掌的缘由。
全片没有片头、尾主题曲以及配乐,十四个长镜头全为定焦,其中也仅有三次镜头移动。
也只有这种极具逼格而冷峻(当然也有观众看不习惯会觉得沉闷、昏昏欲睡)的表达手法才能将电影的主题一幕幕地叩着你心扉地呈现。
个人觉得,正如电影里面的人物所说,我们生活的尘世充满如此多的险恶,那我还是宁可将自我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而并非任何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宗教——谁能保证上帝或者耶稣就不是另一个「撒旦」化身所讹传给世人的一个假象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无信仰或者自由信仰者,但其实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都将自己的认知作为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唯一信仰。
我不是哪个宗教的教徒,也不对任何宗教抱有恶意,我对本片所反映的宗教问题只是给予客观评论。
本片对正统天主教严苛教规的批判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认为影片主角玛利亚死于她的信仰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认为它确有箝制人性的一面,但仔细想想,教规虽严苛,也已存在近千年,仅因玛利亚对天主的信仰太过虔诚,就将她的死归罪于该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简单和武断的,毕竟这只是个案。
或许有人会说,玛利亚的死不仅仅因她单纯的信仰,还在于她母亲的严厉管教,而管教方式也是基于教规的语言暴力,因而,终究还是这个宗教的问题。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想冲进银幕去抽那位母亲几耳光,但到最后,我才感觉到这位母亲其实挺可怜,将罪责完全推到她身上有失公允。
她的管教子女的方式在今天来看的确不值得提倡,但仅凭影片所展示的那几幕批评谩骂,真的不足以让她来对自己女儿的死承担全部责任,而且,那几场批评也是玛利亚有错在先,且都是教规不允许的错。
在我们今天所谓的语言暴力之外,她对女儿的爱还是能看出的,比如,在开车接女儿时,她也会微笑着爱抚女儿的脸蛋,看到女儿醒鼻涕时,她也关心女儿是否感冒了,只因玛利亚平时生病较多,她才忽视了女儿最后的病,关键还在于玛利亚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如何掩饰自己的病,因此,以这点来攻击这位母亲的疏忽大意也让她有点冤。
玛利亚的母亲到底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这位母亲不是个天主教徒,也不总以教规来说事,只是就女儿的错误声色俱厉,那么,我们还觉得她的批评如此可恶吗?
不会了吧,如此说来,我们还是因为对宗教的成见,加上出演此角色的演员的良好表演,才让我们更愿意谴责这位天主教徒的母亲。
当然,这位母亲受到如此恶评主要还应拜她女儿玛利亚所赐。
玛利亚表现出的楚楚可怜、病怏怏的状态(容易让人联想到林黛玉吧),在她母亲强势的衬托下,赚足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
虽然,同情弱者是人性一大特点,但她本可以不这样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十四站中的细节,我们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为她付出同情,还真地不好说,或许,我们的同情会改变方向。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情形的女孩都不值得同情,你是否太可铁石心肠。
其实,不是,我有充足证据表明,玛利亚的行为是有意为之,她有意跟她母亲作对。
在苦路第二站,母亲怕她着凉让穿上外套,她不听;让她拍照时高兴点,她也不合作,惹得大家都扫兴,最后还故意将勉强穿上的外套再次脱下,显然,这是故意作对。
也因此背上了“不听话、与大人作对”的“十字架”。
她是牧道课上的学霸,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对抗”行为是不合教义的,但迷惑我们的也是她聪明之处是,她总能找到宗教上理由来为她不合教义的行为辩护,在这一站,她的辩护理由是,她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思绪总围绕着“外表和衣服”。
在第三站,她想接受新教教徒邀请加入他们唱诗班(虽然当时没答应,但得知母亲强烈反对和神父劝导后的第六站,她仍没有完全拒绝邀请),显然这是违背教义的,但她托辞是为她自闭症的弟弟;第四站不仅与震怒中的母亲顶嘴,还撒谎,在这一站,她也是以本教区没有唱诗班为自己辩护。
这些不听话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对母亲强势的一种反抗,但她不听话行为可不仅针对其母亲,也针对他笃信的宗教教规。
比如在牧道课上,她想用自己生命献祭上帝,韦伯神父就告诉她,上帝要求她活在世上,要她作为上帝的士兵为本教派战斗,但她执意要献祭;如果说神父的话她可以不听,但在告解时,神父是代表上帝在发言,她仍想要献祭,神父不仅仍然不同意,还告诉她如果坚持,“罪即在傲慢中”,但她仍一意孤行。
所以,有人认为她死于信仰,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她真的笃信她的宗教,对她的宗教足够虔诚,她反而不会死。
让她背负“不听话”的“十字架”真的没有冤枉她,她的每次“跌倒”其实都是“不听话”的结果。
她一开始就想去死,她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地。
首先,她使自己生病,大冷天脱下外套;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她生病,她拒绝交朋友(她母亲不同意她交异性的和非正统教派的朋友,但不会反对她交同性的教友的),使自己处在全班同学对立的地位,即便体育老师发现了她的异样,她也聪明地回避了老师的追问,她以宗教理由拒绝跑步极有可能是她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这样做,如果做了,有可能会晕倒,但又未到不可救药的边缘,这就会让她的计划前功尽弃;倒有一个关心她的隔壁班的男同学想摸她额头看她是否发烧,她也非常敏感地躲开了;互惠生伯纳黛特住在她家,是她唯一能说上话的朋友,按道理应该能够发现她的异样,为了躲避她的关心,她怂恿伯纳黛特顶撞她母亲(这是她临死前告诉伯纳黛特的),目的也是让她母亲告诫伯纳黛特不要干涉她们的家事,以此防止自己的病态被好友发现;她使自己如孤家寡人般生活在世上,死可能是她最好的归宿。
我不想说,她的死只是她想以生命献祭上帝,只是回到了上帝的身边,事实上,她可能对自己的宗教是怀疑的,如果真的笃信她的上帝,临死时,为什么感叹自己的孤单呢,为什么在最应想到上帝的时候她没想到上帝与她同在呢,但愿我的推断没有太过污辱这位可怜的少女。
有人会说,这么单纯的小女孩,哪会如此处心积虑,是不是我太腹黑了。
绝不是。
我有一位朋友,她女儿三年级考试时,竟然将试卷的一面全做对,而另一面全空着,以表达对她管教的不满,八九岁的小孩都能如此作为,有什么理由怀疑一位十四五岁的聪明的学霸不会做出一点处心积虑的事呢?
在我看来,玛利亚的种种行为,只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她的死绝不是为了向上帝献祭,而是为了警醒其母亲。
有人可能会说,警醒其母,用得着如此极端手段吗?
对,一般人不会,对待一般人也不会,但看看其母的表现,一般的手段能让她警醒吗?
试想想,一个能让自己丈夫在家庭中如同一个哑巴一样的存在着,她该是何等的强势,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出问题的,凭玛利亚的聪明,她应该能够看透这点。
当然,最重要的,她想拯救她那自闭症的弟弟。
自闭症虽然病因不明,但极有可能是处在说话关键期的孩子因某次不经意的呵斥,使他永远关闭了与外界交往的门。
玛利亚的死虽然导演安排了个神迹,让她弟弟立即开口说话,但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哪有那么多神迹,这只是导演的善良罢了,或者为那些信徒观众的安心罢了。
但玛利亚的死定会让她母亲的强势有所收敛,如果这样,她弟弟的自闭倾向或许以后会有改观,因为家庭会充满欢乐。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玛利亚为何要去死了,她的死的价值不仅在于警醒了其母,拯救了其父、其弟,和她爱着的家,也警醒了世人。
(by:heshenggen/2015-04-08)
我觉得影片虽然在结构上有点做作,但在故事和人物刻画上是到位的。
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天主教,甚至一种固定宗教的批判电影。
它批判的是一种借宗教自由而制造孤立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宗教派别中的原教旨主义和最传统的一些支派。
它们借宗教自由的大环境才能得以存活并得到宽容,而它们自己却在不断制造极端,甚至自我伤害。
比如说电影里的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理解玛利亚是被她自己的母亲间接杀死的。
我惟一的疑点是最后一个镜头。
我觉得好的镜头运动是在制造画面的立体感同时,让观者感觉不到它在运动。
如果一个摇臂上来,所有人都哇一声,看到一个摇臂上来了,那就是失败的镜头。
从这个角度,虽然我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最后镜头要上去,我完全可以感觉出这个意境,但这依然是个失败的镜头。
(巾城)
场景单调,镜头一动不动,只有对白没有配乐,而且还是听不懂的德语。
让看惯了好莱坞式商业片的我纳闷,“这样的电影怎么评分还那么高?
”第一节还没看完就想关掉播放器,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在射手关闭了还找到字幕,出于对射手的致敬也应该看完吧。
看完后发现整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挺严谨的,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十四个片段跟耶稣受难时经历的十四个过程相对应,虽然对应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耶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牺牲了自己,玛利亚则为了赎弟弟的罪将自己祭献给上帝。
该片的宗教批判意味不言而喻,以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传统宗教(教义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那些教义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最后玛利亚的事迹或许可以被作为一个“奇迹”宣传,像她妈妈说的要不停向人宣讲,直到教会将其封圣为止...爸爸却站到窗前一言不发,妈妈最终也放声痛哭,没有什么能弥补失去女孩的伤痛。
看本片很开心的一点是,里面有一句话刚好纠正了我对Son of God(2014)字幕的翻译,“耶稣以彼得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最后不免要吐槽一下,难道德国人都不看ACIM吗,都2014年了怎么还拍出这种主题的电影。
人家不早说了,罪不存在。
如果罪是真的,那么苦路就不是十四站,而是没有尽头的无限循环了...
用14个长镜头讲述了一个少女彷徨、迷失在宗教信仰与现实之间。
可能每个人(尤其是有和无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看完此片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最强烈感受如片名的第一个字,那便是“苦”,如果宗教信仰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精神支持而是负担,那这是为了哪般呢?
在对这位母亲产生厌恶之情的同时,也不仅对她产生了一种无知的怜悯。
·玛丽亚因为成长的环境而成为极端天主教教会的一员·又因母亲的苛责,促进她渴望主的爱,因而成为虔诚的教徒·教会极端的思想加上她的虔诚,使抵挡撒旦的斗争,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她的思想枷锁(十字架)·令她承认自己正常的人性为罪,甚至那些未曾有过念头的、未曾明白的罪也被神父引导为“已犯”·带着层层的定罪回到温暖的现实中却不感到被安慰,反而觉得是撒旦的诡计令其痛苦,实际上是十字架的枷锁令她痛苦,因为那是反人性的·既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如用最高层次的献祭来对付;既然灵粮才是最重要的,那何必追求五谷杂粮·圣餐是受主祝福的,怎么会害自己,然而就是因为圣餐换来了死亡·教会的思想不会说那是一场悲剧,而会是神的旨意,更何况玛丽亚一死就“换来”了弟弟开口说话,这不可能是悲剧,不可能是咒诅,而是神迹。
然而,哪怕是信仰坚定的母亲,哪怕是一直苛刻的母亲,最终也崩溃,显露出正常的母性,教条与其系统下自欺欺人的谎言无法洗净人性,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神/道的恩典。
享受世间的美好,活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2.5 看到后来有一种懒得争了的感觉,最坏的不是宗教是大人啊好吗?
又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看似触目惊心实则想当然居多。不过导演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审美和洁癖,如果当代那几个无神论领头羊能有这样的品位,也就不会在美国声名狼藉了。
长镜...
全是对话,这样高分为什么?
以后谁再给我推荐宗教电影我跟谁急。
Lacrimosa dies illa,感觉后三十分钟比较好看。基督的路哪有这么好走?尤其是何必逼着子女一起去走?
全片以十四个水平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近景)组成,每个场景开始前插入字幕卡提示是耶稣赴难前十四章,展开少女如何在极端保守天主教的影响下走上殉道之路。长镜头貌似平静恰景框内冲突频出,对白精彩,结构上简洁犀利,如同一般尖刀插入虚伪的信仰。
Reminds me of Breaking The Waves, but not as well done. A lot of times the intensely religious people make me feel uncomfortable. It's scary that you rely everything on faith, but not science.
宗教题材大都比较无聊。一根筋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成人给予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教导从善很好,宗教里的糟粕就表讲了~
十四个固定长镜头,化用耶稣从判刑到订到十字架再到被安葬的十四个地点的典故,很棒的形式美感,整部电影的节奏感觉很怪,里面两个场景的感受就是整体的感受,一个是图书馆女主角和有好感的男孩的交流,这种安静的情况下屡禁不止的出声,再一个一家人叫女主角吃饭,女主角却在接电话,都是这种不合时宜的看着很烦,电影相当微妙的情绪表达。但临近结尾的女主角绝食因吃了口圣餐噎死了,但无法言语的弟弟出生了,好像神迹降临,模棱两可,即批判反讽基督教,又有奇迹出现保留的肯定。
压抑~~
影片太过压抑
虐。。。也许上帝真的看不下去了
垃圾片。
太极端的文化了,接受不了
歪果仁也挺可怜的,也得面对你妈逼你,而且是上帝逼你妈逼你。13场戏固定机位前戏足,最后一场摇臂飞升带感。
逼格太高,欣赏不来。
惊世骇俗的表现,工整完美,可以思考,不能评价
黑得漂亮!
反宗教反的太脸谱化戏剧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