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狐步舞

פוֹקְסטְרוֹט,战地狐步舞(港),今天跳舞不打仗(台),战地回忆,Foxtrot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茜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狐步舞》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狐步舞》剧情介绍

狐步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科洛弗档案分界线遗弃之地社内相亲新扎师姐3:百分百型警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末武江湖之凝神花脱离罪恶少年包青天2黄蜂网络命运轮亲爱的,看招爱情邮局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祭灶辅佐官2:改变世界的人们愤怒的马赫什红旗渠安家照片中的谋杀案丈夫因素2把外婆放进冰箱诡媚海妖第一季犹大东月西阳超能食神美少女你邻居的妻子纯白的声音税调~“缴不了税”是有原因的~性爱之后

《狐步舞》长篇影评

 1 ) 命运的狐步舞

本文首发于【MOVIE木卫】(微信公号:movie345)在西方国家的婚礼上,新人通常选择一支狐步舞蹈或者一支浪漫的华尔兹舞蹈作为结婚典礼上的第一支双人舞蹈,预祝他们从此以后开始幸福的、美好的、浪漫的崭新生活。

而在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电影中,狐步舞被运用成一个包含多重意义的符号,它不再是崭新生活开始的标志,而是以色列边疆关卡的代号,也是 “总是会回到起点”宿命式隐喻。

狐步舞的步法被精心设计成电影故事发展和空间位移的运动轨迹,构成“前进—向旁—后退—归位”闭环结构。

前进电影开场,两个军人敲开主角家门,带来儿子Jonathan阵亡的消息。

噩耗像一颗子弹,突如其来将这个家撕开一道口子,击倒了母亲Dafna,震晕了父亲Michael。

军方显然对于如何处理阵亡战士家庭的反应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熟练地给Dafna注射镇静剂,安抚其入睡,建议Michael设置闹铃,提醒他每个小时都喝一杯水以避免脱水。

对于后事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同时,死讯却如轰鸣作响的泵机般抽干Michael身边的空气,让他不断陷入与外部世界的撕扯和摩擦以及自身的逃遁和惩罚中。

第一段的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在Michael和Dafna的公寓中发生,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精心布置的空间、不真实的窗外景物和受限的镜头位移触发了一种舞台式的情景,创造出置身其中的剧场式幻觉。

而在这幽闭空间之内,压迫性的镜头特写,将Michael围困于逼仄之中,无限放大他暴露在巨大悲伤之下的狂躁不安,由情绪推进而升温的张力,如同尖锐的噪音刮擦着观者的神经。

向旁电影的第二段则转移至荒芜人烟的北部边境关卡,那里驻守着包括Jonathan在内的四个士兵——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例行检查往来的车辆和人员之外,还得对怡然自得缓慢路过的骆驼予以放行。

第一段中几欲崩塌的情绪张力和幽闭受限的物理空间,突然在开阔无垠的沙漠中得到缓释。

一时间,由死讯所诱发的悲伤突然转换成超现实的荒诞无稽。

天空如同被颜料染蓝一般不真实,废弃过时的手绘广告牌前,寂寞的士兵抓起来福枪作为舞伴,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踩踏起孤独的狐步舞;在潮湿泥泞的集装箱中,他们一遍遍地用滚落的午餐肉罐头测试其倾斜的程度,用咸腥的“最后一个睡前故事”调剂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

当然,别忘了他们所身处的战争泥沼和背负的军人职责,以及这一职责所附带的那一点点高于巴勒斯坦平民的权利:经过关卡的阿拉伯旅客总是被迫要接受士兵们漫长乃至羞辱的检查。

而这一权利使得这群与普通青年无异的士兵过早地被推上杀伐决断的位置之上,于是酿成一场误杀的惨剧。

后退也许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士兵,但Jonathan却画得一手好插画,将父亲的故事和驻守关卡的经历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些插画以有趣的动画形式呈现,串联起“最后一个睡前故事”的前世今生:父亲Michael如何用一本种族大屠杀中幸存下的圣经换来一本印着裸女封面的色情杂志,裸女乳房上的黑色大叉引诱着饥渴少年对于女性身体的炙热幻想,同时也像胎记一般烙刻在他的眼睛上,伴随他成长、毕业、参军、工作、结婚乃至生子;在人前,黑色大叉封印起他年少时的怯懦无知,隐匿起战争所留下的创伤,而只有Jonathan看到父亲在这层伪装下的孤独无助和默默流下的辛酸泪水。

这本笔记随着Jonathan一起从战场上被带回,被送到他的父母手中。

它架起战场回撤至家庭的虚构空间,避开对于家庭情感的直接阐述,从特殊的切口勾串起父子之间的温情和会意。

归位电影的第三段又切回到Michael和Dafna的公寓,此时这个家庭已被丧失亲人的悔恨和痛苦的所拆散。

曾经充斥着悲伤哭嚎和喧闹争吵的空间变成了默哀的空虚容器,紧张的舞台张力和戏剧冲突消失,眩晕的超现实感被拉回静默的真实。

Dafna无法面对间接促成悲剧的丈夫,而Michael认为他曾经在战场上避开的厄运如同迟来的惩罚降临在儿子身上,正如狐步舞的步法一般“总是会回到起点”。

而这场徒劳无益的悲剧背后,更指向了将年轻鲜活的生命送上战场的国家机制。

电影三段式的结构,却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三段式章回的起承转合,每一段都具有独立的影像风格与节奏基调,维持着时间线上的连贯性,但不以线性形式展开,组合在一起却形成奇巧而轮回的结构。

就像在前一部作品《黎巴嫩》中,坦克成为绝对的叙事空间和叙事工具一样,Maoz在《狐步舞》中将公寓建构成为主叙事空间,来呈现家庭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对抗,融合家庭的思想、回忆和梦以及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黎巴嫩》中坦克无坚不摧的沉重外壳所包裹住是的四个怯懦懵懂的灵魂,而在公寓这个远离战场的庇护场所中,个体的痛彻心扉的哀嚎反弹在坚固墙壁上,折回的是沉重而满溢的回忆。

Maoz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失去至亲的故事,关于死亡、战争和家庭,《狐步舞》试图挖掘地更深。

Michael的母亲——一名奥斯维辛幸存者象征着犹太人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苦难情结的阴霾形成一种扭曲的正义促使着当局持续战局;裸女乳房上的禁断符号却愈发煽动起年轻人对世俗享乐的狂热向往,阴错阳差止步于回家路的儿子却指向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未来——极力想要逃脱却最终会回到原点的古希腊式宿命悲剧,这同时也是Maoz对于国家和民族当下现状的焦虑。

 2 ) 情绪有气压

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Samuel Maoz)的《狐步舞》,获得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他说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失惊错愕第二章:昏昏欲睡第三章:感人肺腑导演将情绪能量设置出了不同的气压。

第一章Feldman家门打开,看见墙上的线条抽象画,走进去地面立体感的地板,似乎要把人逼到险峰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Michael和Daphna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告知惊到昏厥,气氛压抑,后又被告知搞错了,“倒下”的不是他们的儿子,是另有其人,老父亲Michael的焦虑值飙升,他不顾Daphna和众人劝阻,坚持要把儿子从前线叫回来。

而上门通知噩耗的军方人员娴熟冷静的应对与家属的错愕昏厥更是产生了鲜明的能量失衡;第二章,空旷寂寥的“世界尽头”,Jonathan和其他三个士兵在食物补给线上站岗,枯燥、机械。

故意压低的镜头,也拉低了气压,神秘的工作流程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

这一切随着士兵居住的集装箱越来越倾斜,后来在一次关卡车辆检查时误以为是敌方目标,突然扫射了车里的无辜平民,然后偷偷对车辆等做了严密的掩埋,尽管军方认为他们并非有意,也不打算追究此事,但还是给年轻的心灵蒙上了阴影,Jonathan在回家的车上思绪明显盘旋于此,他用笔画下了那辆推土机和轿车。

第三章,又回到Feldman的家,Jonathan生日的这天,Michael回来打算与Daphna一起做点什么,但这次他真的“倒下”了,Michael和Daphna的各自神伤,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忏悔。

他们伤害自己,擦破手背,还有指关节。

Daphna在脑海里搜刮曾经“自私”的想法,认为是上帝为此而报复;Michael也是把Jonathan的出生离世与自己战场上不可言说的行为联系起来,怀疑是因为自己的孽债报复到了儿子头上。

Daphna把Michael赶出了家门,她说无法与他相处同一屋檐下,因为是他强行坚持才导致儿子在返回路上因避让一头骆驼不幸身亡。

Michael说在他们各处的房子里最喜欢海边的阁楼,可以闻到海的“咸味”。

这“咸味”就是人的良善,人内心的温度,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爱与互相扶持等等,没有这些好行为和,爱与善意,大地就将失去它的“咸味”。

妹妹Alma回到家发现父亲也在,和母亲坐着聊天,她对两人说:“你们俩在一起时很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临终前说,我对世界绝望。

有个非洲青年写信告诉他,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

最后夫妻两人敞开心扉,互相倾诉自嘲,空气开始顺畅流动,最后抱在一起跳舞。

世事无常又无奈,但亲人之间相互抚慰和关爱的“咸味”让大地有了重量,让家产生了平衡与力量。

扮演Michael和Daphna的两位演员很棒,情感的诠释自然真切。

 3 ) 推荐

《狐步舞》在以色列本土遭到政府的大力指责,说它危险国家形象,大量增加以色列的敌人。

原因自然是因为它的故事涉及到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明晃晃的表现现役军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暗戳戳的指摘了政府对于冲突的草率处理。

环境造就现实,《狐步舞》的存在就是导演对于愤慨的表达,纵观全片,它的结构清晰、表达明确、共情动人,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4 ) 今晚你跳舞

千疮百孔的中年男子生活:你的妻子幸运地被扎了一针镇静剂昏昏睡去,躲过了最突如其来的几个小时;公寓里只剩下你一个人独自咀嚼灭顶般的丧子之痛,not even a single soul to moan with。

你去母亲的精神病院,她的第一句话是“把你的衬衫塞进裤子里”;她说记得,重复她孙子死去的事实,冰冷的表情没有变化;一会儿,她又露出女人见到心爱情郎的表情(在她脸上像是巫婆拿出要害人的毒苹果般可怖),喜悦地摸着你的脸,叫你陌生男子的名字。

下葬时,拉比会撕下你心脏部位的衬衫,如同雅各撕裂衣服,为儿子悲哀多日,当他误以为儿子丧生时。

他们带着你操演了这一套流程,忽然告诉你他们通知错了,你儿子没死。

然后你儿子又真的死了。

你有秘密又脆弱。

你的家庭成员都知道:你的妻子知道,你的小女儿知道,你死去的儿子也知道——他为你留下抹去你夜间眼泪的漫画,为你的罪责翻倒了;就连你的狗都知道,它的肋骨间都钻进了你的脆弱和恐惧,你把它踢成了内出血。

中年男子千疮百孔、无法直视的生活。

 5 ) 命运啊命运,不如跳舞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试图揭示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它在于引起观众对无常命运的唏嘘恐惧以及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同情。

过程往往是不受其掌控,难以调和,极具宿命论色彩。

《狐步舞》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典型的古希腊三段式悲剧。

三个篇章自成一体,却又彼此关系牵连,就像是三枚摆放整齐的手榴弹,当一枚引信拉开时,其他两枚也会跟着爆炸。

第一段是表现父亲接到儿子阵亡消息的无言悲伤;第二段是儿子服兵役期间无聊空虚状态;第三段是母亲对于儿子死亡的情绪波动。

三个视角,三种情感,基调风格有所不同,第一段压抑窒息,第二段黑色幽默,第三段哀缓抒情,但它们无疑都是在表达着一种对外部环境乃至突然悲剧事件的情感反射。

作为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作品,《狐步舞》继拿下威尼斯金狮的《黎巴嫩》,足足隔了八年。

它同样也是涉及战争题材,只不过硝烟从战场转移到了人心。

相比前作的大胆惊艳,这部作品显得更为精致沉稳,尤其是教科书级别的视听语言让人大开眼界,堪称是“拍电影”的典范。

摄影多以固定镜头为主,有着一种冷静的克制和无助的疏离,在极富空间感和科技感的环境之下,见得画面的层次性。

室内布景刻意制造的线条美感,就像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数的栅栏,扩宽了景深,强调客体环境的空旷和虚无。

人作为主体,就像是立于茫茫沙漠之中,而影片中出现的那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透视抽象画作,则是在证实着内心的慌乱,焦杂,无措,乃至面对突发灾难时,一步步陷入哀伤的漩涡。

父亲努力的在电影中保持冷静,面对一开始突如其来的丧子消息,他不像妻子一样昏厥倒地,而是呆呆地站在原地,像是瘫了一样。

这是一个悲痛欲绝的父亲,绝望的眼神,迟缓的肢体动作,喉咙里滚动的嘶喊,麻木机械的自残,在极富想象力的声音画面之中,被逐步的定格,放大,然后像烙印一样刻在景框里。

甚至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一个人的痛苦怎么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

而这种能量正是来源于内在的真实,这种真实得益于电影精湛到无以复加的视听,首先出色的声音效果无疑是立了头功:放大人物动作的音响,弱化背影音,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效果。

上一幕往往是无声,下一幕突然加上音量,猝不及防的反差,让观众始终跟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波动。

偶尔点缀的俯视拍摄角度,凸显人物的渺小,脆弱,同时压缩人物的空间,制造一种无力的压抑感。

但这种压抑感很快就被乱舞的群鸟击破,从而陷入到一种无序的混乱之中,因为父亲得知儿子并没有阵亡,是部队里搞错了人。

这种失而复得,从大悲到大喜的情绪转变,让整个事件显得极为荒谬喜感,却又渗透着一种筋疲力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正是来源于父亲的秘密,而这一秘密则由第二段儿子从军生涯作为过渡,而这恰恰折射出两代人的某种传承:精神创伤的传承。

父亲因为年轻从军生涯的一段不堪经历,导致他一直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所以他选择逃避,隐藏,就像是片中动画所展现的一样,在脸上贴上大大的“X”,来伪装自己。

只有在黑夜人静之时,真正的自己才会冒出头来,偷偷擦掉自己的眼泪。

这段简笔动画堪称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它源于儿子的速写本,也承载着两代人的伤痛。

毛茨在第二段儿子的故事里加入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看上去更像是对第一段如此压抑的一种回击。

但实际上,却是为了让后面的悲剧显得更加刺痛人心。

所以我们会看到骆驼悠哉游哉地越过边界,会看到人们在失衡的货箱里玩起滚罐头的游戏,会看到有人跳起风骚夸张的狐步舞,会看到士兵儿子和路过女人的眉来眼去。

我们甚至以为会出现一段军中之恋,却还是狠狠的被毛茨打了一巴掌。

因为错把啤酒罐落地的声音听成了手榴弹,儿子把机枪扫向了车里的人们,包括那个他几乎一见钟情的女人。

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惨剧,让我们目瞪口呆,更让儿子不知所措。

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父亲的精神创伤还没消散,从军的创伤又降临在儿子身上。

就像是狐步舞一样,不管你舞步变化万千,最终都是要回到原地,这似乎在暗合着主人公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终究都是回到了原点。

儿子的创伤凝聚在他的那幅画里:一个推土机举起小汽车,准备把它埋在土坑里。

父母都有着对这幅画各自的解释,却始终不知道儿子画这幅画的真正目的。

汽车里的人正是被儿子打死的男男女女,错杀事件被以色列当局压了下来,这件事成为了一个秘密,也注定成为儿子难以忘怀的经历,它和一直萦绕在父亲的阴影一样,都化作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两代人喘不过气来。

毛茨对战争的否定态度不言而喻,而那幅画里的推土机和小汽车也可以理解为以色列政府和无辜的年轻人。

年轻人被政府轻而易举的捏住,控制,肆意摧残,这是对政府胡乱征召年轻人从军的严厉批判,悲剧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该死的战争。

比起战争带来的肉体痛苦,内心的心理创伤才是最可怕的,它也许会延伸到下一代,再下一代。

绵绵不绝的悲伤,不断轮回的悲剧会弥漫在现在乃至未来之中,这才是最致命的。

毛茨有勇气,也有魄力,直指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而他只是提出了问题,问题的解决却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就像是父亲靠人际关系尽力地让儿子遣返到家中,以保他安全,他试图让事件变得圆满,试图把事件解决的漂亮。

可最后呢?

他只能是痛苦的回忆儿子的点点滴滴,他想起和儿子一起去车站,却没能好好珍惜父子的独处时光。

当第三段丈夫妻子在各自分享对儿子的回忆时,我们这才发现毛茨隐藏在电影的一个主题,或者说这个主题其实一直在涵盖全片,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关系。

这很大源于毛茨本人的一次真实经历:有一天自己没有开车送女儿,女儿便自己坐公交去上学,恰巧那辆公交被恐怖分子劫持了,但幸运的是女儿因为司机没有等她而错过了那辆公交。

这件事给毛茨带来了很大影响,他自己在采访中也说,《狐步舞》的诞生正是来源于这件事。

除去对无常命运的唏嘘之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随时随地的在发生变化,死亡,伤病,都会突然袭来,但不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

这种爱也许会伴随着惨重的代价,就像是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也让儿子回到家里,可儿子却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了车祸。

从假死到真死,一波三折,剧本早已被写好。

你根本无法预知一切,也根本无力扭转命运,因为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而荒诞。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6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

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

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

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

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

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

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

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

”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

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

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

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

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

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

画面和荒诞感拉满。

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

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7 ) 三幕剧,狐步舞。

狐步舞,看完了。

之前看过一部分,前面那个杂志的故事和后面的动画,当时不明所以,这次看全片才注意到各种铺垫各种对应,以及动画那段的表现力之强。

其实是个非常drama的故事,但并没有拍的很drama,甚至还隐隐满足了对drama的猎奇。

第一幕和第三幕的角色位置是完全颠倒的,被第二幕所隔开,一二幕的衔接是狐步舞,二三幕的衔接是动画,第一幕父亲是极度悲伤到自残,而母亲是高兴的,索爱的,而第三幕母亲是悲伤到自残,而父亲是想索爱的。

痛苦与快乐的分量是不对等的。

哦,原来当时他看入迷是因为那个女生很像他母亲,也因此这俩人完全误会了画的含义…整个片子意象玩的太牛逼了,倒下的士兵变成天使,可你的儿子却杀了人。

这个片子在符号,剧本等等上的玩法,真是碾压沉默的教室。

沉默的教室是神父说同性恋在监狱会更不好受,跟这片一对比差距也太大了,显得那个剧本全是缺乏智力的小算盘。

6分。

台译今天跳舞不打仗是什么傻逼译名?

一开始还以为是港译,结果发现是台译,也对,港译再颠再飞,好歹切题啊,这译名真是和电影没屁关系。

 8 ) 摘自IMDb

According to Samuel Maoz, the film was conceived as three episodes: The first sequence should shock and shake, the second should hypnotize, and the third should be moving. Samuel Maoz described the film 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The foxtrot is the dance of a man with his fate. It is the kind of da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but they all end up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9 ) 场景

第一段的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在Michael和Dafna的公寓中发生,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精心布置的空间、不真实的窗外景物和受限的镜头位移触发了一种舞台式的情景,创造出置身其中的剧场式幻觉。

而在这幽闭空间之内,压迫性的镜头特写,将Michael围困于逼仄之中,无限放大他暴露在巨大悲伤之下的狂躁不安,由情绪推进而升温的张力,如同尖锐的噪音刮擦着观者的神经。

向旁电影的第二段则转移至荒芜人烟的北部边境关卡,那里驻守着包括Jonathan在内的四个士兵——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例行检查往来的车辆和人员之外,还得对怡然自得缓慢路过的骆驼予以放行。

第一段中几欲崩塌的情绪张力和幽闭受限的物理空间,突然在开阔无垠的沙漠中得到缓释。

一时间,由死讯所诱发的悲伤突然转换成超现实的荒诞无稽。

天空如同被颜料染蓝一般不真实,废弃过时的手绘广告牌前,寂寞的士兵抓起来福枪作为舞伴,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踩踏起孤独的狐步舞;在潮湿泥泞的集装箱中,他们一遍遍地用滚落的午餐肉罐头测试其倾斜的程度,用咸腥的“最后一个睡前故事”调剂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

当然,别忘了他们所身处的战争泥沼和背负的军人职责,以及这一职责所附带的那一点点高于巴勒斯坦平民的权利:经过关卡的阿拉伯旅客总是被迫要接受士兵们漫长乃至羞辱的检查。

而这一权利使得这群与普通青年无异的士兵过早地被推上杀伐决断的位置之上,于是酿成一场误杀的惨剧。

 10 ) 《狐步舞》萦绕不去的另一场战争 《狐步舞》萦绕不去的另一场战争

很多名导都拍过反战题材的电影,我约略想了下,比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诺兰的《敦刻尔克》,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等。

我之前一律把描绘战争的影片都归到战争片中,事实上战争题材与反战题材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其中作品在道德与人性上的选择倾向也大为迥异。

战争片中,恢弘的场面,弥漫的硝烟,纷飞的炮火。

影片把此类场面作为情绪推进的助手,在此处所展现的是某种精神、主义、抗争与奉献。

而在反战题材中,通常战场在人的心中,即面临生存本能时,面临自己或他人的死亡时,人类的价值观的变化。

其中有可能是善良与牺牲,也有可能是良知被洗去的晦暗或者怀着深切的创伤与内疚。

他们的自省,由外部环境的意义转而向内探寻的结果才是影片的高潮。

昨天看了《狐步舞》,相对于其他描述战争的影片更安静一些,没有硝烟,甚至全片只开了一次枪,但并不妨碍它在艺术上的成就。

电影的结构清晰,围绕着乔森纳的两次死亡,讲了三段故事。

第一段主要描述父亲的悲伤,第二段是士兵乔森纳执行任务时出的差错,第三段是父亲与母亲的和解。

这三段故事的拍摄手法特别违反“常理”,比如第一段,直接用镜头描述父亲的悲伤,其中难度在于形容词很难拍,影片也用了长时间的大特写,旋转的俯拍镜头,在封闭空间的俯拍镜头。

第二段故事中,只发生一个核心事件,即乔森纳误杀车内平民。

其余大部分是日常琐碎,而且用大段对白讲了他父亲的故事,没有配任何画面。

而第三段竟然只有一个场景,既所有事情都发生在同一空间中。

本影片完全可以从以上三幕作为观影线索并加以思考分析,但在影片的三幕背后,伏着一条隐形的故事线。

按时间叙述的话,迈克尔(即死去的乔森纳的父亲)是犹太人,迈克尔的父亲死在了纳粹集中营。

迈克尔青年时入伍当兵,在一次部队行进中,让后车先行。

后车开到前方后地雷爆炸,全员死亡。

迈克尔把这件事埋藏在内心深处,他看似正常的娶妻生子,儿子长大后又当兵入伍。

一天,部队前来告知,儿子乔森纳光荣牺牲。

迈克尔陷入悲痛,并由自己经验推断,部队甚至连自己儿子的尸骨都没有拿到。

接下来部队又告知搞错了人,是另一个乔森纳死亡。

迈克尔当然无比愤怒,而且这种愤怒是他人所难以理解的。

迈克尔凭借自己的关系,唤回正在执行任务的儿子乔森纳,但乔森纳在归程中却真的意外死亡。

这件事也让迈克尔的妻子无法接受,两人关系崩塌。

半年后,迈克尔在与妻子谈话的过程中,袒露一切。

以上由迈克尔的视角切入,似乎更容易理解该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人物在一次次想摆脱战争所带来的内心伤痛时,所遭遇的阻碍。

也由此可见,战争的伤痛不是由儿子乔森纳的死开始的,也不是由迈克尔目睹地雷爆炸开始的,而是从父亲进入纳粹集中营就开始了。

这个隐性故事,也是本片的真实意图。

事实上,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因战争而带来了心里困境,而每个人也都在其中用不同的方式挣扎。

儿子在战争中的死亡是因为一只骆驼。

车内年轻人的死亡是因为一厅啤酒。

然而片中最大的讽刺点并不在这。

由隐形的故事线可以看出,片中核心所讲是迈克尔的自我救赎,所以我觉得,那本被换了色情杂志的祖传圣经,才是最大的讽刺。

另外,影片以画面去省略文本的方式还有很多。

比如父亲家中的陈列摆放与装修风格,服饰装扮,在面对悲伤时的行为举止,漫画中脸上的叉。

这些视觉元素的创作使得文本或对话显得累赘,它们不仅为隐形的故事线提供了坚实的证明,也描述了人物在环境中的挣扎状态,同时也是在描绘一幅战争画面,让我们知道战争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炸裂的碎片和生命的消弭,而是贯穿了3代人,几十年都难以走出的心里困境。

影片上映后,在以色列本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以色列文化部长雷格夫在影片上映前攻击了它。

雷格夫抨击的点在于误杀平民与斗车掩埋车辆,即抹黑了政府对于处理此类事件的态度。

《狐步舞》导演塞缪尔·毛茨对雷格夫的抨击感到惊讶,同时他也觉得讽刺,因雷格夫的攻击恰恰证明了这个故事的准确性。

雷格夫说狐步舞对以色列有害,不应该由以色列电影基金会这样的政府机构建立。

但导演塞缪尔·毛茨觉得这不是一部关于占领或巴勒斯坦人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社会的电影。

第二,一件艺术作品不应该渴望模仿和再现现实,它应该解释、阐明或揭示它隐藏的方面。

这正是狐步所要达到的。

而在雷格夫攻击《狐步舞》后不久,这就成了一场争取言论自由和支持艺术的斗争,在社会上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争论。

雷格夫在网上的新闻不少,比如在戛纳电影节红毯时,裙摆上的耶路撒冷全景图。

又或者推行《文化忠诚法案》,规定艺术家或艺术机构只有表示对国家的忠诚,才有资格获取公共资金等。

这导致艺术家们焚烧自己作品,他们表示这项法律将使艺术为政府服务,使创作者开始思考‘议程’,假如没有独立自主的议程,艺术就无法存活。

当有人对你发号施令之时,艺术将不再有,只有宣传。

当然所谓了解仅限新闻而已,就不妄加论断了。

在我国,我尚不确定一部电影应服从于自由艺术还是服从于宣传。

电影可以是民族的,国家的;也可以是人类的,世界的。

如果从战争片角度来讲,中国近代战争皆是抵抗侵略,国情不同,议题自然无法照搬,所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辩题。

但我根本无意以我思想去引领他人,因从我接触到的电影业界来看,目前最显而易见的所谓冲突并不在此。

目前业界在创作上主流冲突在于是我们是否需要“高级”的,因为深沉的东西,观众看不懂。

这是在迎合观众的贪欲,而不是价值观。

这也是我上文中提及常理时,打了引号的原因。

好像对于我们来说,能不能看懂才是狐步舞的原点,这也挺荒谬的。

可以看出《狐步舞》在商业上未必能取得惊世骇俗的成绩,但现实中它涉及了诸多议题,尤其影片对英雄主义、战争,是一种讽刺与消解。

政府对以色列本国的定位成为了探讨议题的根源,其中有支持,有极度困惑甚至彻底否定。

对影片所表达思想的质询,同样也是我们在去认知历史、艺术时所抱有的主观臆断与思辨。

但不论如何,《狐步舞》以特定时空为语境,在现实中激发了人们对人性,对过去、现状的自省。

未来是否会因此而改变,我觉得不见得。

我不认为电影除了可以激起一时的辩论或个体行为差异外,真的可以促使世界的改变。

或者说电影在个人、社会、历史、科技、文化领域的广度与深度的探索中,传播只能占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

于是觉得还是让艺术自由纯粹一些更好,它只是通往其他维度的魔法门,在那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时空里不同的人生,那里有爱、恨、暴力和死亡。

当我们跳完一曲《狐步舞》又会回到原点,此时的我们对过去的遗憾和解,对未来多了一些期盼。

对于战争的思辨,也在我们脑中萦绕不去。

《狐步舞》短评

风格混杂得太繁乱,剧作有好多过于刻意的东西,这个片长臃肿了,编导功力还是不够,三星是鼓励了

8分钟前
  • Cloud
  • 还行

也就中间那段还不错,一直不喜欢这种过于依赖“编造”的电影,精心摆设的镜头仅仅是为了美化“编造”,那些结构,那些影射,那些控诉,那些歇斯底里,基本都没什么实际意义,皆是为了装腔作势的哄骗观众接受这场算计而已。

1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儿子的舞伴是来复枪,父亲的舞伴是痛苦,滚下的啤酒罐扫射死一车人,坠落的吉普车儿子生而复死。用冰激凌车做关卡,为骆驼抬起拦路杆,驻地集装箱最终沉没,战争和青春期都是一本漫画,

16分钟前
  • sss
  • 还行

男孩手握钢枪起舞,圣经换色情杂志。漫天黑鸟飞旋,化作冰冷阵雨,虽然浑身尴尬僵硬,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也要散发出特供电影节拿奖片的光芒

1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咋了哥,抑郁了吗?

22分钟前
  • 眼疯
  • 很差

又算计又做作。

27分钟前
  • Hownán
  • 很差

有趣。2018.6.29

32分钟前
  • 冲玄
  • 推荐

7.3

36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还行

太机械了。

38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拍得还不错,就是节奏慢了点。视听语言挺赞。漫画是亮点。

41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这只是残酷的生活yuyan(寓言,预言,预演),3.5

46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执着于人物面部特写、表演展示、形式感。

47分钟前
  • 思达达
  • 较差

連兩天都去喜樂時代,同一個廳,看題材差不多的電影。這部看到睡著了,有可能是自己太累,但第一段看下來就覺得形式大於內容,有點故作什麼的感覺,所以不算特別喜歡。

49分钟前
  • DINGAYIN
  • 还行

再怎么玩也达不到表现派印象派的效果,何苦呢?

50分钟前
  • 王写写
  • 较差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5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荒诞派反战,导演大部分心思都用在构图和调度。俯视镜头初看很能调动情绪,一旦过度人工味止不住地溢出。视觉很享受,期待很受戳。

56分钟前
  • fuu.
  • 还行

#Venice2017# 一步登天的毛茨第二部很谨慎但是出手极为稳健。还是战争创伤题材,第一幕悲恸,第二幕荒诞(没想到拍得这么飞!),第三幕解脱,尾声把之前的黑色幽默推到极致。恰似狐步舞(片中是小队代号)的四组舞步,结构精妙。视觉上也很有风格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前两幕的节奏简直是顶级的 各方面的调度都太好了 最厉害的是第二幕的tone 世界尽头一切都是荒谬

1小时前
  • 527号小怪兽
  • 力荐

节奏太慢

1小时前
  • holborn
  • 较差

风格太突出了,美丽!

1小时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