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这是电影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一个人类两个人类大部分时候是智慧的,但组成群体的个体越多,群体越是没有理智,这就是传媒发挥力量的时候了。
所以我觉得媒体对于国家人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当我们永远都生活在信息茧房中时,群体永远是无知的,是不理智的,即永远无法进步。
整个电影节奏非常适中,战争的发展并没有太多影响叙事,而专注于主角的送啤酒之路,主次分明。
配角也很有意思,除了罗素克劳其他人的戏份都大概差不多,而这些人的故事和遭遇改变了主角对于战争的看法,也牵动了我们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另一种战争片,聚焦于战争的另一面。
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就像这个导演的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作品绿皮书一样,以小见大,把小人物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聚焦小人物在时代风波里的遭遇,反应社会中的矛盾。
特别喜欢这样的电影手法。
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被很多人觉得非常的美帝主义,道歉反思但依旧趾高气昂。
我在看了评论之后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最后主角和他妹妹和解,分享了最后一罐啤酒,达成了和解,在我看来并不是反战主义和支持战争者和解,而是单纯的兄妹和解,是主角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在迷茫无措。
如果生硬地拍出一个主角大彻大悟也开始反对战争,开始反对总统,那整个电影完整的人物弧度将在最后急转直下。
我还挺喜欢这个结局的,我作为庶民对于政治对于战争也很难看清全貌,迷茫、无措才是我的反应,但我会为生命祈祷、站在生命的那一边,就像最后主角再次点燃了代表逝去士兵的蜡烛那样。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实在很值得现在看,就是当下的语境和情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电影里。
故事是越战背景下,一个纽约的喷子被喷子兄弟们怂恿着去越南,给前线的发小们送啤酒,家乡的味道。
真人真事,结尾还有照片和当事人现在的合影。
就如电影的说的,不担心你身体怎么样,担心你脑子。
就算这兄弟脑子被酒泡了,还是做出了这件事,比怂恿他去,却呆在纽约的人强多了。
至于反战还是反智就无所谓了,因为战争是别人在打,两杯啤酒下肚,跟着宣传导向骂骂敌人和反对战争的人就好,毕竟不耽误自己喝酒。
键盘侠古来有之,信息茧房也不是啥新鲜东西。
在信息茧房里享受自己的世界观太正常,因为没有打破消息茧房的能力。
就如电影里那些在纽约喝酒的朋友们一样,要他们去趟战场,肯定怂了。
所以他们这辈子只能在那条街上的酒馆里喝酒指点江山。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共勉吧,无论纽约圣彼得堡基辅伦敦巴黎北京。
战争片作为世界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所谓“商业大片”们主要的选择类型对象。
众所周知,战争片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反战,但众所也周知,多数观众不是以反战的情感诉求前去观影。
笔者对战争片的涉猎相对较少,一来其中的YSXT投射相对排斥,二来很难代入故无法相信其真实。
在观看战争片的过程中,笔者自己常常会生产出一系列的荒诞的情景:一边流着泪透彻心扉的泪水一边大呼影片情节粗制滥造俗不可耐,常常为自己的廉价的感动而羞愧。
浅薄使然,始终矫情。
愕然:反思搞笑浅薄使然,在15年的某一天笔者成为了彼得·法雷利的粉丝,然而在19年的奥斯卡颁奖礼结束时之后,彼得·法雷利为曾经作品中充斥着低俗的情节而表示遗憾,粉丝愕然。
也许是《绿皮书》的成功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许是“奥斯卡”带给他一种身份枷锁使他很难不对过往割席,也许是彼得·法雷利需要一种表示来证明“美式ZZZQ”的严肃性与神圣性。
愕然的笔者认为:反思搞笑本身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举个例子:试图思考一下悲喜之间的情绪是什么?
那是莫名其妙的感觉,是行将就木的一瞬间。
所以反思之后的彼得·法雷利依旧沿袭着喜剧电影创作的老路,只不过不再“低俗”。
2022年彼得·法雷利带着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来了,笔者看完后愕然之余派生了些许矫情。
冷静:无效的闹剧电影《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在我非常有限的认知下,笔者依然认为是一部喜剧。
作为拍美式“厕所幽默”而闻名于世的高手,喜剧手法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幽默与荒诞在影片既是结构也是手段,目的是最大程度“赢得笑的效果”,这使得电影情节构成不依照现实世界中常规的逻辑关系而设定,具有典型的闹剧特点。
但“送啤酒”一事本身是真实的,所以上述的幽默与荒诞就变得无效了起来,影片中的喜剧表达不断被消解。
在影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中,导演重复了自己重效果轻因果的情节构成,以及因为重过程轻结果而造成的情节转折离奇突变的问题。
片中的诸多不可思议让笔者无法理解,也许是文化差异或者见识有限。
唏嘘:卡利马斯的朋友和朋友们的卡利马斯汤姆·克里曼曾述:“当只为服务于情节而勾勒人物时,人物会变得扁平、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基本剧作法》,第70页。
)彼得·法雷利早期作品对于角色的塑造只停留在现象,始终无法直抵人物本质精神。
影片《绿皮书》中,通过一种错位设计,巧妙地弥合了掩盖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中,“真实”和“绿色”没有帮助他,ZZZQ也没有。
人物的设计问题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但隐秘于战争的背景之下似乎不明显。
当然,关于其他人物不是这一部分讨论的重点,影片中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主人公John。
John是一个“卡里斯马”式的人物。
“卡里斯马”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源自基督教的概念。
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曾对依靠个人非凡魅力而获得权威的人,称之为“卡里斯马”。
笔者将John视作卡里斯马,势必对其非同一般的“闭眼遇朋友”的神奇遭遇叹为观止,也许,John每一次向朋友递出的一罐啤酒,就是冥冥中与死神的一次交易,换回其必须回到街区酒吧,必须点上公园的蜡烛。
但笔者太羡慕John和John的朋友们,老天让他们相伴到老,的确,有朋友的日子真好。
但你的朋友是否只想要你手里的啤酒?
难以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纽约周边的Inwood小镇,一事无成的酒鬼Chickie,出于某种无厘头的勇气,以及狐朋狗友的怂恿,只身前往越战前线,给几位生死未卜的邻居们送去家乡的啤酒。
你没看错,单纯只是为了送啤酒。
在去越南前Chickie是个战争狂热分子。
体现在他相信战争是拯救世界的壮举,认为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战争,觉得国家发动战争一定有其合理性。
而当他怀揣小镇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给兄弟们送去啤酒和祝福时,主人公的光环不禁耀眼起来。
毕竟,他是个信仰友谊和荣耀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心怀善意的“蠢蛋”,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
电影最大的新意还是在送啤酒这件事上,没想到这件事本身的荒诞竟引发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事:面对这位千里迢迢漂洋过海的“游客”,军方竟然在各个环节配合及给予帮助,他们认定他是CIA特工。
哪怕他一次次坦言自己就是来送啤酒的,人们依然相信“送啤酒”是某种暗语或代号。
所有人甚至他朋友都觉得这事太蠢了,愤怒地质问他:“Are you nuts?
”有时候因为实话太过离谱,所以没人相信这是实话。
回到家乡,当朋友们在酒吧将他围住,期待他讲一些前线刺激或可怕的故事,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运送啤酒的任务,还平安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达了他也不知道这次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他开始懊悔自己劝Tommy参战,这个错误的决定害得自己最好的朋友丧生;他开始后悔自己去前线送啤酒,因为一罐该死的啤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开始觉得Christine的抗议是有意义的,国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民众推入深渊。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故事缺乏新意,但画面拍摄精美,配乐也恰到好处。
独特视角产生的代入感确是很强的,当Chickie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得不敢动弹;当他在树林里躲避追捕,身上爬过巨大的蜈蚣;当他亲眼目睹大使馆被炸,见到身负重伤的朋友。
这一切都让我们反思,既然明知残酷,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发动战争呢?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看这部电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它根本不是那种影评人期待的越战电影,它的内核是阿甘正传性质的自信表达,是“我们走过一段弯路”的自信。
如果你想看一部那种越战电影,那肯定要给他负分,但如果没有这种预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坦诚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报告文学原作在2020年出版,amazon下面有一些感谢这部“爱国大作”的评价,从这点看去,其实就早就该想到它的内核是调和而不在“反战”上。
《绿皮书》也是在呼吁和谐社会嘛。
到了这里,问题更进一步:美国人,你亲身站到了战场上,看到了那些不做好事的,你……好像还是接受现状,然后选择提升自己,服务乡亲,报效国家了。
越战给你带来的沉重创伤,你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影评人表示,我不能接受,你这电影不真实,就像拿一堆啤酒跑路不可能这么轻松一样。
但是, 美国人亲眼看到了越战怎么样,最后还是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不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现状吗?
现状就是这么刺眼。
这部电影也这么可贵。
毕竟,真诚而辣眼睛是一种才能,才能需要得到褒奖豆瓣对绿色贝雷帽太不友善了
出资源首日评价
出资源次日评价顺便,这片最后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教男主“学做人”的记者的东家,《远望》(look)杂志在1971年突然暴毙,永远消失在时代的迷雾里了。
————————————我是分割线——————————————————————
最新数据
归根结底是对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媒介的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爱国主义的媒介宣传直接地等同于法西斯主义。
影片中大量地展示了电视、报纸的媒体宣传与酒吧青年对这些宣传的探讨,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媒介宣传的典型特征在于,将“国”看做直接是一个整体、一个实体,一个有着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天然地与民众的利益保持一致)、自己的目的和运动(一切国内的资源都应当天然地服从于这个运动)的东西,这样把“国”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对象。
“美国”的代表是电视机前露面的总统,媒体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正是在这种媒介爱国主义的观念总体中,国家才被认为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意志)。
这样,国家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反对的、全知的对象,有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光荣,不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邪恶和不端。
这正是这部电影对越战的反思所在:只要这种媒介宣传、这种观念总体仍然存在,美国的爱国主义就永远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或者说,正是和主角一样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的酒吧青年的存在,支持着一个帝国主义的美国,就像绝望地盼望主人的德国人支持着纳粹德国。
这些民众的存在,正是越战得以持续的原因,也是任何一场美国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或任何一个反人权政策实行的原因。
正义的记者永远存在,但这些记者却与所谓爱国者的思想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二者持有对“真实”的截然不同的理解。
少数战地记者面对着战争的真实,而大多数的所谓“爱国者”却并不是不信任这个真实、而是根本拒绝这个真实,事实上是拒绝这个真实背后的“反爱国主义”、“反唯国家意志主义”的根本立场,他们生活在媒体构筑的世界中,他们仅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将所谓“真实世界”的可能性拒之门外。
这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它的叙事结构却并不像所要表达的主题那样深刻: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全部配角的扁平化。
酒吧青年的形象、战地记者的形象都太过平面,都很显然地为主题服务,没有自己任何独立性可言;更夸张的是士兵的形象:为了保证一个平民抵达最前线又安全返回,士兵承担了过多的情节的功能性,以至于作为受爱国主义信仰鼓动参军、却在前线遭遇信仰崩塌的这个本可以承担更多故事和精神内涵的身份,士兵显得像一群白板,僵化地扮演着“信任主角为中情局官员并帮助他”的角色。
一、意识形态斗争战争的反思——谁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对于越战的反思,男主Chickie从一个拥护美国政府一切决定的无知者,逐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这不是为了对抗XX主义,而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散布。
邻居死亡,只有妹妹哭泣,可见,一个士兵在漂亮国人的眼中只是为国捐躯的士兵,然而,他们还是丈夫、儿子、父亲。
只有女性才能深刻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不安。
酒吧老板“上校”作为二战遗留老兵,对漂亮国的决策深信不疑,并怀疑这一代人是否会打仗,不考虑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为了什么去战斗。
军官对于Chickie假装中情局深信不疑,越是捉摸不透越是中情局,好吃好喝的伺候着,随心所欲的开后门。
白胡子记者作为正确新闻的传播者,Chickie亲自前往前线送啤酒让他改变看法,并教授着Chickie什么才是这场战争的本质。
一场帝国主义打着资本主义的大旗表面上是为了对抗XX主义,实则是散步帝国主义的战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区域具体化的表现。
二、意象——啤酒到底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是简单的美式善意。
啤酒到底作为一种什么元素存在呢?
Chickie酗酒,是一个典型的街溜子。
邻居大都入伍,他凭借麻省服役四年逍遥。
给哥们送啤酒也是口嗨形式所迫,不得已出发,但是在路上相对来说是很顺利的,下船就遇见127部队见到第一个哥们,随后也是很顺利的遇见接下来的几个,虽然有些人喝不到啤酒了,虽然有一些小插曲,不过无伤大雅,他完成了送啤酒的任务并活着回来。
啤酒更像是一种军火补给、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代表着美国高层利益的举动,让前线的士兵知晓漂亮国还在,并弱化矛盾,减少士兵厌战情绪,稳定局势,促使霸权主义的不合理成功。
三、NPC设置影片中出现的交通警察“孝”和酒保“贤”,孝不孝,贤不贤。
交通警察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交通警察,酒保是漂亮国扶植的傀儡政权下的酒保。
又是在讽刺东南亚的传统观念亦或者是东方的传统观念,其心可诛。
离谱到如果不是知道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一定会觉得编剧是在瞎扯淡的程度,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魔幻,远远超出人的头脑所能想象的极限。
看完的时候我就感叹,这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能干出来的事,年纪再大一点都没这股冲动了。
虽然男主开始这趟“旅程”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只要平安归来就够吹一辈子🐂🍺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是真的很会拍电影啊。
哪怕是个好故事,要想把它拍出深度和感觉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可这部电影的导演不仅将本片拍得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还在幽默中让人感同身受了主人公过山车般的心情。
这次经历对男主改变最大的当然是他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强权国家总是这样,为自己参与乃至发动战争披上正义的美名,把青年人对国家的热爱当作自己发起战争的资本和筹码。
年轻的士兵何其无辜,被侵略的国家的平民又何其无辜?
战争早已变成政客们玩弄掌中权力的工具了,可惜男主直到身处战场才意识到这一点。
给在战争前线的好友们送上一听祖国的啤酒!
听起来多么有人情味!
多么暖心!
多么酷!
可他到底是低估了战争的残忍与无情,他的到来除了让朋友们担心以外根本起不到多少慰藉的作用。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朋友们在见到他时那种又爱又恨、又气又急的心情,男主最后能活着回来也算是傻人有傻福吧——“奇基,你的心肠很好,我比较担心的是你的脑子。
”他的朋友们是真的很逗,一天天竟说大实话😂。
将战争和喜剧融合到一起去的想法确实挺别出心裁的,令人惊讶的是它还处理得特别自然。
中情局的人将俘虏从飞机上扔下去的时候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背景偏偏又是美丽的自然风光配的还是相当轻快的音乐,这种反差感极强的处理方式给人留下的印象就非常之深刻了。
很多镜头的选取都给人一种复杂又难言的感觉,比如男主回程时所坐的飞机是运送牺牲士兵们的遗体的,这时身为观众的我们到底是该为男主长舒一口气还是为这些为没有意义的事丢掉性命的孩子们感到痛心与悲哀呢?
影片中还有一个比较触动我的地方是指挥交通的越南人孝在和男主结下不算太深厚的跨国友情之后却在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袭击中死去了,我想那是男主第一次,哪怕之前在他好友的牺牲中都未曾如此直观、如此明确感受到的生命,尤其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吧。
这是一个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俗套的设计,在这部电影中却迸发出了巨大的情感力量,还是那句话,我真心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错。
我前面有提到但没有强调此处一定要特意强调一下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是真的好好笑啊哈哈哈哈。
“我满脑子则是‘希望他们瞄准的是穿格子衫的混蛋’”、“我要怎么追上它?
”“你游泳速度多快?
”等等爆笑金句层出不穷,最关键的是因为一开始男主决定来战场送啤酒这事实在是太癫了,所以无论后面他做出啥事我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觉得嗯...还挺自然的。
尽管如此,和战争相关的电影的底色到底是悲伤的。
虽然影片着墨不多,但可以看出男主和汤姆•米诺格的感情相当之深厚,联系到后面他在战争中亲历的那些所见所闻所感,能感觉得到他对于当初因为自己被蒙住双眼的爱国情怀和一腔热血而劝自己的好友奔赴那虚无的战场以致好友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有多么的内疚和自责。
我觉得影片在这块儿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一切在男主的眼泪中再不能释怀的也都得释怀了,我们无力改变战争的任何方面,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只有正视它,正视战争。
男主在“冷嘲热讽中”光荣地去了,在被真诚赞美时又“倍感”惭愧地回来了,也许这就是现实的荒诞性吧。
可战争不也是世界的一场荒诞剧目吗?
看到最后我就只想喝一听蓝带啤酒——不愧奇基冒那么大危险也要给朋友们送去,蓝带它看起来...是真的很好喝呀。
在很需要世界和平的时候来这么一部反战片,确实有必要,但眼看着《野战排》蜕变成送啤酒,散文或散文诗变成了说明文或论文,而且是挺肤浅的说明文论文,真挺悲哀的。
豆瓣的评分真是越来越扯淡了。
角斗士罗素克劳同志,你就算胖成了鬼,也没必要去打这么个酱油吧。
很难想象《绿皮书》的导演拍了这么个玩意儿。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