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华沙 Miasto 44 (2014)导演: 扬·科马萨编剧: 扬·科马萨主演: 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 / Zofia Wichlacz / Anna Próchniak / Antoni Królikowski / Maurycy Popiel类型: 剧情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语言: 波兰语上映日期: 2014-09-19(波兰)片长: 130分钟又名: 华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IMDb链接: tt3765326首先来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距离我上一次被战争片感动已经有17年了,这17年里出了很多战争片,感动了很多人,但都感动不了我,这说明我拥有跟钢铁坦克一样坚硬冰冷的心肠——当然不是,说明我对战争片标准高、要求严,枪林弹雨打打杀杀爱国忠君这些东西是满足不了我的,必须要专业,要有深刻的人性反思,那么17年前能但当如此重任的是哪部战争片呢?
翻阅电影资料就会发现,是《拯救大兵瑞恩》。
作为一部1998年的电影,它在视听上对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是此后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比拟的,今天在电脑上观看此片,子弹穿过冷雨掠过钢盔的那种凛冽感,仍然让人大呼过瘾。
同时,影片的节奏堪称一流,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战争戏穿插得严丝合缝,既没有过度渲染人性之光辉,也没有过多展现血肉淋漓,一切都是刚刚好,但又没留下技术的痕迹,浑然天成。
影片展现的人性自然不用多说,更难得的是,它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这才是一部战争电影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
当然,这在欧美可能是常识,但在某国一直是新鲜玩意儿。
第二层意思,就是这个“他们”。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欧美的电影人,而不是我们亚洲人,更不是我国的导演,我国的影片不是迷药就是宣传工具,其中战争片更不能越审查体制的雷池一步,所以是注定拍不出像样的东西的。
好,说完标题,我来说说这个片子到底有什么好。
影片通过主角的经历展示了对战争的看法。
这个看法不是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开始,参军是因为军队里有漂亮姑娘。
当然,正规军里是没有的,有也是长官的,但由少部分军人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志愿军小分队,那里面就有了。
本片的男主角一开始虽然也有家国情怀,但主要原因是奔着漂亮姑娘去的。
然后,打仗是受到复仇欲望的驱使。
在战场上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边谈恋爱一边打仗,但是当看到至亲——母亲和弟弟被德军执行枪决以后,男主角愤怒了,扛起了钢枪,对着德军扫射。
这里他舍弃了美丽的女主角,因为她心里只有二人世界,转而艹起了小分队里另一位早就对他有意思的漂亮女孩,这位女孩是战场上的活跃分子,符合男主角此时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在一起了。
最后,是个人意识的回归。
当整个国家都投降了,小分队也成了覆巢之卵。
经过血雨的洗礼,男主角终于放下了复仇的执念,重拾个人意识,但是当他爬上当初赢得女主角芳心的小渚,那里只留下了美人的幻影。
所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在一起,而是被战争无情的分开了。
但从最后一个镜头看,男主角应该是跟这个国家一样,坚强的活了下去。
同时,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是非常考究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回到交火区找重病的男主角,德军投下了一颗炸弹。
炸弹爆炸后,强劲的风浪裹挟着弹片、砂石和一切破碎的物体席卷而来,然后安静一小会,在漫天的灰尘中升起一股烟火,逐渐上升弥漫头顶的整片天空,紧接着就下起了由血滴、残肢、皮肉等组合而成的大雨,猛烈地砸在女主角白皙的肌肤和她所躲藏的车皮上。
这一幕如果在电影院里看肯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惨烈感。
最后,影片尽量做到了去主人公化,也就是尽可能客观真实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只是展示,不做说明,由观众自行去体会和思考。
这一点可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之上了。
但本片还是有些瑕疵,无法和《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主要体现在男女主角穿越地下污水管道到安全区,和男主角跟女儿好ML两段,前者有丧尸片的痕迹,后者把二位拍得像摇滚青年,和整片风格有些出入。
而且在据点上阻击德军进攻那一段使用了第一视角,油然而生游戏的感觉,稀释了那一段的惨烈感。
最后的最后,要说一下我为什么被这部片子感动。
战争片感动我的,从来不是什么爱国思想,也不是挣扎着到底要不要杀敌军,而是更加个人的东西,这个片子里,感动我的是美丽的女主角。
她是一个简单的姑娘,因为男主角涉水来小渚上带她回去她就芳心暗许了,并且在男主角因失去至亲而陷入休克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而当250的男主角和女二号好上之后,她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
从拯救男主角到帮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女主角身上发出伟大夺目的人性光辉,这里面没有道德感的支撑,没有大道理的陪衬,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发自最基本的人性的善良,她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女性角色。
——————欢迎关注订阅号『野评人』。
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需最新版微信)即可添加。
辛辣点评,个性推荐,让我们不要漏掉好的,同时抨击差的。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浴血华沙这部电影是以1944年华沙起义为背景,牵扯到波兰,德国,苏联,英美等数个国家。
要想真正看懂这部电影,其的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要有所了解。
波兰这个国家有悠久历史,一度是东欧霸主,当时把俄罗斯经常吊打。
但波兰在欧洲历史上最风光的是在1683年在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带领下击败奥匈帝国的大军,解除了维也纳之围,一时间风头无限,获得了欧洲雄狮的美誉。
波兰这个国家历史上曾经阔过,不是一直屌丝。
但后来随着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兴起逐一兴起,逐渐沦为大国交战的主战场,成了欧洲的擦脚布,在经历俄德奥三次瓜分后,干脆亡国上百年,直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崩溃,波兰才复国。
复国后的波兰可不老实,一直想恢复祖上的光辉,趁各帝国主义集体围攻苏俄,也出兵干涉苏俄革命,一度占领基辅,后苏俄反击击退了波兰干涉军并反攻打入波兰,后在华沙被击败。
最终苏俄割地议和才罢休。
然后1939年刚刚副国20多年的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联手灭掉,波兰跑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1944年在纳粹德国步步败退,苏军逼近华沙之际,为了争取筹码,防止波兰政局被苏联控制,命令他们在国内地下势力发起起义,抢在苏军攻占华沙之前占领华沙。
这就是华沙保卫战的大的历史背景。
讲解一下片中几个片段:1.片中起义开始前,指挥官的训话:起义者只听命于波兰指挥部和国内军,要对布尔什维克保持警惕,谨慎应对苏联军队。
要知道现在波兰现政府法统就是当年的流亡政府,导演只能尽量美化一下,实际上起义者对待苏军态度真不是多么友好,毕竟本次起义的一个目的就是针对苏军的。
2.墓碑保卫战,一个龙套对主角说:看着起义失败;德国人派了援军,苏联人停止了进攻,他们就等着我送死。
这个片段就是暗示苏军见死不救啊,可起义前还表示要对苏联保持警惕,并没有提前联系苏军,这会开始怨苏军见死不救。
波兰人的思维看不懂啊。
3.女主躲在地下室里,一个龙套说:俄国人过河了;另一个龙套说:什么俄国人,是波兰人,是贝尔林将军的人。
又有龙套说:贝尔林是叛徒,他加入了俄军。
这点问题不大,因为德苏合伙灭波兰缘故,波兰人眼里德苏都是侵略者,加入苏军的原波兰将军贝尔林在他们眼里跟叛徒也差不多。
但史实上苏联为了支援波兰起义,派的是由波兰人组成的波兰军来救援华沙,波兰普通百姓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指责他们是叛徒,这个波苏怨念真是太深了。
4.德军俘虏叫道,没有人在乎你们。
波兰人的怨念啊,整个华沙起义期间,英美的援助很少,苏联迫于盟国压力轻微支援了一下,反正最后损失最大的是波兰人。
5.贝尔林的支援部队表现,瞬间被德军全灭。
不至于这么来黑苏联方面的支援吧。
以上五条,除了第3条涉及历史恩怨外,其余或多或少涉及到意识形态。
可以看出导演已经尽了全力来平衡这些敏感问题了,毕竟那国都有政治正确。
这部波兰影片在处理苏波矛盾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时不时搞出子弹转弯这些音乐剧元素,让人很不适应,这两点是个人认为存在不足。
而优点是作者塑造残酷的战争场面,对人民的灾难是很深入写实的;而以这群孩子为主角的小人物,也塑造的很成功。
综合来看,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二战题材电影,还是很成功的,值得一看。
单独提一下苏联红军在华沙保卫战扮演什么角色:1944年6月22日,苏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大败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并收复整个白俄罗斯,到了7月底,苏军前锋已经逼近华沙。
在这个前提下听命于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在1944年8月1日发动起义,直到8月5日才通知苏联方面,但当时并没有要求苏军帮助,只要求武器方面支持。
后来华沙形势危急,苏军派出下属的波兰军渡过维斯拉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但经过与德军一段时间的激战,竟于9月23日被打回了东岸。
综合来看,主观上华沙起义军是想跟苏联红军抢人头抢华沙,根本没有一丝要跟苏军配合的意思;客观上苏军经过一个多月大战,收复白俄罗斯推进到华沙一线已经到了军力极限,苏军收复华沙是在1945年1月份,在华沙起义失败3个月后才收复,所谓苏军见死不救不成立。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斯大林和苏军没有迫切意愿去下血本救援华沙,只是在英美压力下,进了最大可能去支援华沙起义,出动了波兰军和崔科夫的47集团军去支援,无奈苏波救援部队是强弩之末,而德军仍有很强实力,经过一个月激战最终失利退回了东岸。
所谓苏军见死不救是不成立的,那更多是替起义发动者甩锅。
另外影片中即使后来情况再不利,起义者也没有往苏军一方突围的想法,如果配合得利,两面夹攻,撤出更多起义力量没有多大困难,只是波兰救国军压根就没有这么考虑,最终失败投降。
7.5分,《浴血华沙》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第一类型元素不是战争而是爱情,如果当做一部爱情片来说大概也就是6.5分的样子,战争和残酷的现实还原大概可以加一分,但是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爱情片,也是正是这样片中许多写意的幻想的形式为上的部分才能包容,如果仅仅作为战争片全篇割裂是非常严重的。
抛开意识形态在查阅了资料后,在观影一开始就是带着非常消极的情绪来看,同样是饱受摧残同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国人我是可以容易带入这样一个平民的视角,同样我也特别推荐年轻的成年观众可以看看这样一部波兰人自己的主旋律电影,这个时代反映战争的作品一定是反思战争和反对战争,我能从导演的电影语言里感受到不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是滑稽可笑的,唯一一次主角爆发铁锹怒干德军,本以为是大杀四方最后是队友团灭,而且主角爆发的动因是为了逃跑为了活命,这给我的震撼是远超其他的战争片的。
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电影,我能带入男主角每一步动作,还是没长大的孩子就要担起家庭责任,在战争中阶级跌落但是依然是个贵族孩子,被爱国情绪裹挟和父亲阵亡想加入地下党,虽然身边一直有一个爱慕自己的女二,但是在和平年代她可能也就是一个咖啡馆服务员,因为阶级差异或许有过一瞬间喜欢但是绝对不是爱,遇到美丽的大家闺秀爱上她,或许内心中爱国情怀只是一小部分对女主角的一见钟情才是加入地下党的真正原因。
对于一个这个年纪男孩来说枪、性爱是躲不开的终极目标,为了喜欢的人可以擅离职守,我最喜欢的也是被大家吐槽的仓库接吻戏,就是一个男孩得到自己心爱姑娘垂青时候的感觉,子弹危险都不重要了那是为我喝彩的烟花。
可是随着战斗的升级,看到有人死在自己面前,自己也受伤,自己最在意的亲人在自己面前被杀害,而自己无能为力,茫然无措除了身边的女孩啥也不知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战斗,枪代表是男孩的生殖器,开枪就是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和女主的逃亡一路都还是那个懵懂的少年,在女主想带着男主逃出城的时候,男主自己决定战斗报仇,同样也是这个决定把本来可能可以逃走的女孩拉回地狱。
再亲手杀死一个投降的德军后,男主终于变成男人,这时候女二出现两人发生关系,我能理解这是一个现在看来渣男的举动,但是又非常合理,在生命都是草芥的环境里,性交是没有情绪的,两个人都是通过性交来排解压力,我认为男主始终都爱女主,从之前和女主赤裸对视,工厂里为女主擦拭身体那种怜惜和柔情让人感动,再到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医院,整个男主爱情线是相当完整,可是也是我认为本片最大的问题是女主为什么留下来没有和父亲一起逃走,交代不清晰我能理解是被周围朋友、哥哥影响,被整体环境的情绪裹挟,但是和男主的感情铺垫太少,游泳戏和结尾互文很好,但是女主怎么就能一下爱上男主还能为了她东奔西走还是欠缺交代,我认为作为爱情电影这样的文本上的漏洞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回应标题,如此惨烈的战斗再燃烧了一代人以后,到底在7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是繁华的都市街道还是现代化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样是被侵略被鱼肉的我们,我觉得导演给了他的答案,我认为片中所有的阵营 德军 苏军 地下党 西方势力都是导演反对的,唯一正向描写是那个德军战俘,每次给他镜头都是怒骂波兰人,口口声声要杀光波兰人,可是为波兰人求情是他,夺走男主自杀枪放他一马也是他,如此正面描写一个纳粹,反映导演的观点,人性闪光和那一点点善是唯一可以留下来的东西,自由正义民主都是可笑悲哀的,意识形态对立的两面厮杀的人永远有也永远不会变,我在看最后的保卫战通过导演给的枪械视角,一下就明白他的意图,这就是两个动物之间的厮杀是多么可笑可悲,而那一点点人性和善良是我们和动物的唯一区别。
这样的立意高级一下就触动了我,同样导演在摄影方面也很有特点,用斯坦尼康稳定的跟拍,区别与手持摄影的另一种临场感,一直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感觉,躲避子弹和主角一起卧倒,都有特点虽然整体统一做的不是很好,也是瑕不掩瑜。
《浴血华沙》的确不是一个各方面完美的电影,核心也是年轻人眼里的国将不国,相比后半段令人压抑的战斗,我还是喜欢前半段爱情线那种对年轻人描写至少目前我没有在国内同类型电影里看到,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这种类型片期待的2.0的产物,东欧人那种苦大仇深和骨子里的轻松写意确实很动人,随着年纪增加从小时候幻想自己可以上战场上前线,到现在越来越恐惧战争,我是希望真正反战的有反思的电影多一些,愿世界和平,愿世间再无杀戮。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
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
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
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
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
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
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
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
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
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
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
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
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
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
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
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
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
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
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
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
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
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
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
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
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
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镜头很震撼,把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片子战前的欢乐与战时的惨烈,情亲爱情友情战争摧毁了一切,波兰人民很勇敢,年轻人很天真,但是战争让他们成长,这也是本片的一个意义吧,也让现代人去铭记那段历史。
女主为爱奋不顾身的行为可能催人泪下,爱情与生命的选择,爱情让她突破恐惧,瞬间成长,对小孩的救助,留下看护伤员,,,俨然是一名合格的战士。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起初,唯美的文艺范儿慢镜头颇让我觉得扯蛋,这导演怕是玩艺术玩儿上瘾了也不看场合?
逐渐,意识到这群享受青春美好的男女本就是春游心态投入到了战争中。
只知浪漫唯美,荷尔蒙爆燃,不懂生离死别,咫尺人鬼。
导演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感觉。
而那些成熟的长者曾经的领导阶层已经早已经带上全家逃离了城市,并对自己心有愧疚的儿子说“将来你们会感谢我的”。
然后,血肉残肢如雨泼下,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毁灭,地狱场景一幕幕铺开。
不管怎么说,弱小的波兰起义军也战斗过了,壮烈过了。
男主也证明了自己是个勇敢的战士。
可是在火海尸山中看到了爱人被蹂躏的惨状时,终于被死亡击倒,彻底绝望跪地投降。
居然能被曾经善待的德国军人放过。
在游过河流逃出生天时,恍惚中看到爱人笑容依旧。
观众刚刚想庆幸,却下意识地明悟这只是个美梦。
真实的是,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剪影,在绝望的深冬的江心沙渚上,远眺着整个华沙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坍塌。
波兰啊,悲摧的国家!
没有自立自强的根本,就只能这样。
眼看着最美好的青春被残酷撕碎,却只有无语悲伤。
补记:忍不住想比较国产《芳华》。
同样的题材,本片在直面历史惨淡的真相、表现青春美好毁灭的力度深度上都要超出太多太多。
连真话都讲不出来的✘✘,创作伟大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因为北京人(在上海)群里的董悦的推荐看了,残酷,震撼。20200507在家休息的周四上午
30分钟再无法忍受,太假了
套用毛大大的话:战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那样花前月下。战争是暴力攻击,是血流满面,是血雨腥风,是血肉模糊,是残肢横飞,是一群人从肉体上征服另一群人的集中行动!
最二逼的二战片
坦克出现之前的那个小长镜头拍的不错
节奏太拖,内容拉胯,BGM配的不合适,形式大于内容
如此伟大的民族如此悲壮的史诗如此拙劣的呈现.除了特效比横店强,其它都是垃圾
勇于抗争的人们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我靠,这特么什么鬼?子弹还绕着他俩?这帮波兰杂牌军…这个慢镜头和配乐我是有点看不明白了,抗德神片?
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战争永远是血淋淋的残酷。
被b站和抖音众多影视解说号科普过来的,看完全片只能说波兰人对苏俄浸透骨髓里的蔑视与恐惧,黑苏反苏的桥段信手拈来。剧情上没什么好说的,中间几个慢动作镜头非常出戏。
这部电影太割裂了(残酷的战争和美好的爱情完全没有一丝融合),感觉导演拍了两部电影,
别具一格,有摇滚般的血腥。直接揭示战争的残酷。
拍的很好,下一次不要再拍了。
很优秀的一部电影。有战争的血腥无情,也有人性,有爱情,有历史的沉重,但没有渲染的矫情,而是用沉稳的故事情节和喷薄欲发的民族情怀来告诉现代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部片子在视觉上还是很震撼的,对于战争场面的把控相当不错,好莱坞也不过如此,但开局魔幻躲子弹场面存在的意义我是真的没看懂,剧情也有些稀疏,导致部分剧情的穿插略显突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从始至终的面瘫脸加上呆滞的眼神,也让人无法从中看出对于战争的绝望。有一段是起义军和正规军一块突破防线,正规军一窝蜂的冲出去被团灭到剩下一个伤员,而起义军的反应倒是可圈可点,我就想说,虽然说为了突出起义军,但完全没必要厚此薄彼,故意的把正规军贬低而彰显出起义军的种种,如此也是一个减分项。
主演太美,战争太残酷
我究竟看了个啥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