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捕捉的很好,前半部缓慢的铺陈具有优秀喜剧的风范,笑点不是通过表演而是情节浮现出来,让人发笑的内容都紧接着地气但没有舞台气息(过分的巧合、夸张的台词),较少的几个由表演使人发笑的点也都不是依靠夸张和舞台,如冯小刚招手让葛优过来,葛优捧着狗佝偻着小快步走到车旁、葛优若有所思的吃着黄瓜等。
可是,到后来儿子和狗的对称线(我个人估计)因为删减而不大明显,最后儿子在派出所的呐喊相应的就不算很好的结局,父子之间的矛盾有还没铺开就仓促解决的感觉,杨丽对卡拉的感情我觉得也有点迅速结束。
不知是不是创作者刻意,这个故事中值得一说的是其中反映了很多“民族性”的东西:人们逃避规则、模糊对错、人与人的‘关系’似是而非,这些都是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显著的社会现象,现象的背后则是中国的整体话、辩证的、易经式的人生哲学的影子,在审批后电影还能将这些现象客观的叙述出来,这本身就表明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为人承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卡拉是条狗又不单单是个小人物的喜剧,电影还承载着更多的所指。
90年出生的我,从前总不喜欢看这种小市民故事片,觉得自己以后长大后不会活成片子里的模样。
现在32岁了,才看懂这类片子里内涵三四。
偶尔,甚至还会很珍藏的配好可乐、薯片,一个人端坐好才正经的开始看电影。
这部葛大爷的片子,刚开始几分钟,就喜欢的不得了。
墙上泛黄的海报、红花洗脚盆、风靡青少年的拉伸器、打完鸡蛋然后刮刮干净。
这些符合那个年代电影正常的镜头,在2022年却考古般唤回了小时候的记忆。
拍摄的镜头很厉害,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使得中途因为感觉有很强烈的窒息感,暂停了几次。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全堆叠在有压迫的短时间内,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旧房拆迁改造、托人办事时尊严被打的稀碎、胡同里的麻将相好,这些时代元素的设计太妙了。
因为这些元素,就实实在在的在我身旁。
其实电影不一定高高在上,让人在荧幕那不时闪烁的雪花中看到灰头土脸的人生,这种钳制感,真实地直击灵魂。
结尾黑幕上牵强的加的几个字,应该是怕已经长大的我们太难过吧,嘿,你瞅啊~连字体都不一样。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
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
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
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
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
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
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
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
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
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
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
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
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
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
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
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
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
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
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
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
”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
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
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
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
”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
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
只要做得真实。
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
”路学长如是说。
1994年《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出台的初衷我想重点在于“限制”两个字,原因片子里说的是为了落实实名制养犬,进而减少恶犬伤人的事件发生,怎么办的呢,一句话:可以养,得交钱,交多少,不多——就普通人的几年工资吧,这个事儿就很中国特色了,艺术性的把“不准养狗”这件事儿给办了。
老百姓呢,还是秉承着中国几千年来承袭的模糊信仰——逆来顺受,既然还有可以养狗的余地,一心想的是如何托关系、凑钱办证,却没有深究5000块钱收的合理不合理,没有拧成一股绳去维权,一个人逆来顺受、一群人逆来顺受,哎,这事儿还就合理了!
那我就想聊聊这交的5000块钱到底践踏了谁的尊严: 1.践踏了普通公民生而为人的尊严 老太太老了老了才知道平常晒的太阳光还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占了我的就得拿钱赔,谁告诉他的——律师;儿子蹲局子蹲到怕怕到哭才知道错了要承担,谁告诉他的——警察,那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让老百姓更好的了解并且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是公职部门而是律师,为什么教育子女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的不是父母而是警察……这一切的本末倒置在我看来都是从根上坏的,都是国家机器长时间得不到有力的正反馈导致的,明白点说,都是接受逆来顺受的悲剧使然,!
老二如他自己所言“也只有在卡拉面前还像个人样”,甚至活的还不如卡拉呢…… 2.践踏了家里顶梁柱的尊严 老二为这个家在外奔波,工资上交给媳妇,偷偷藏私房钱也只为给卡拉办个证更好的保护它。
为家人拼搏,不辞辛劳是多少中国男人的缩影,无论工作贵贱,工资几何,他们都是各自家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社会体系,各个岗位各司其职才有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这些顶梁柱他们最受不了什么,受不了家里人、爱的人受委屈!
老二媳妇向老二诉苦,家里的积蓄不多,吃饭要花钱,孩子要花钱,没多的 钱给卡拉办证,说话间几乎要哭出声了,老二这时一头猫进厕所修起马桶盖来,半天蹦不出一个屁来,最后只是中气不足地说了句“你别哭啊,这不和你商量呢吗!
”老二是这样,那些个经历过类似人情冷暖的顶梁柱们、那些选择逆来顺受默默让委屈憋大自己胸怀的顶梁柱们,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我不禁就要问了,政府你收5000块钱办个狗证是不是就等于说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没钱老实人就连狗都不让养了,你定的这个标准有没有考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不是践踏那些顶梁柱的尊严还能是什么…… 3.践踏了自诩民主国家的尊严 < 2003年9月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
《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删除了1995年以来的“严格限制”字样,把养犬管理费从过去的5000元降至1000元,对一些养犬规定也做了一定的放宽。
> 试问:94年的5000块钱和03年的1000块钱是一个概念吗?
不合理的存在了9年,在它降低不合理的强度(还是不合理)就貌似趋于所谓的“合理”了,这时候不拍个手叫个好仿佛都是不识抬举。
9年时间才去修正了这样一个可笑的、有待权衡的规定,嗯,这很民主!
这上交的1000块钱让狗主人体验到了它等值的管理和服务了吗,并没有,嗯,这也很民主!
北京办狗证这1000块到底该不该交,最终是到了谁的手里,办理狗证对我们养狗人到底有什么保障?
- 知乎 - 还记得给我们上课的文教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话家常,说到自己的妻子因为有关部门录入信息时的失误致使他妻子辛辛苦苦考取的行医资格证因为与本人信息不符而得不到认可,为这个事他没少奔波,可改完市里的系统信息发现省里的系统信息还是错的,改完省里的国家录入进信息系统里的也还是错的,就为这个事前前后后跑了两年还是没办下来!
和我们说话间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猜一是他对政府办事效率底下的无奈,二是对因这件事而耽误他妻子和自己正常生活的心酸,最后他也总结了一下,中国现在的政府大门是门好进,笑脸迎,贼客气,完事儿事难办!
后来我在想:他一个大学教授懂得走正常程序办个正事都这么麻烦,那么平头老百姓遇到这样的事不是更束手无策了吗!
对了,为什么他突然谈到家里的事呢,因为他说湖北省纪委电话怎么打都打不通,他试过😂;为什么突然提到纪委呢,因为有个同学找他请病假;为什么请病假呢,因为那个学生被学校“危房”掉的砖给开了瓢,而那个刚刚提到的危房才用了7年不到…… 唉,最近戾气比较重,心里还是坚信我党的领导的,也希望我的国能够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越来越触手可及!!
1
生活就是这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是弄不懂的,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对于老二来说,他是迷茫的,怎么赚钱?
怎么生活?
儿子为什么不听话?
为什么要穿难看的阔腿裤?
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他都不懂,他只是凭借本能浑浑噩噩的活着,他自己都觉得他不像个人。
回到狗这件事情上,老二也很疑惑,前面托人找了好几层关系,其实他也不知道事情到底要怎么办,谁才是关键的人,捞狗的渠道到底是什么样?
他都一知半解,烟也送了,水果也买了,个个都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个星期我都捞了三条狗出来了”,怎么到我这卡拉就错了呢?
哪里出问题了?其实哪里都有可能出问题,是不是真的托对了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容易捞出来,是不是有人不愿麻烦,这些事情谁知道呢。
还是那句话,要是都懂的话,人也不至于活成这样
1,老二领了工资,进门前拿出一张藏了起来。
2,加了一夜的半,回家后问,“卡拉怎么没欢迎我啊?
”3,知道狗让媳妇给溜丢了,老二出去找个角落把媳妇骂了一顿。
4,“我们的大中国呀,啊好大的一个家——唱——”中年音乐老师都这么上音乐课的。
5,老二的老情人杨丽比现任漂亮多了。
6,“这么说吧,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吧,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有点人样。
”老二说的。
7,老二提一袋水果找人办事,上客车时关门太急全给挤外面了。
8,亮亮朋友被人欺负,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自行车把那黄毛挡了一下。
朋友得救。
9,老二拿出私存的1500,给媳妇,凑5000,办个证吧?
10,你背着我找你老情人干什么?
11,……12,C'est La Vie
如果让你用五千块钱买一条狗,你买不买?
又如果把狗换成尊严呢?
《卡拉是条狗》是围绕一条狗在讲述故事,片名听起来似乎只是以这狗为中心,但其实故事与狗无关,关于卡拉的种种,观众并不能直观了解,对着电影屏幕我们所能看到并深深留下印象的是老二等人物形象。
外文版的翻译中片名是《卡拉,我的狗》,这个片名似乎更加的贴切,至少人出现了。
《卡拉是条狗》通过狗的命运来表现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人性,或者说人的尊严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达的东西。
卡拉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它却是一条生活在一个拮据的工人家的狗。
即使它的主人并不富有,但因为它生活在那一个城市里,所以也身价五千。
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在某个夜晚因卡拉被警察逮走而掀了轩然大波。
一场围绕着狗的营救活动开始了。
家里每一个人都焦急,但最为焦灼的是男主人公老二。
葛优饰演的老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兢兢业业做着一份辛苦的职业(不时需要加班),每个月拿几张人民币,平时有空也会搓几圈麻将,怕老婆,管教不好叛逆的孩子。
他媳妇显然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家,神闲气定的,也不去管太多事情,只是想着平常日子能够平常过。
即使葛优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听到一屋子人的哄笑,但《卡拉是条狗》却不是喜剧,当我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抽身回到现实里来,却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
人在生活里有时总会莫名地陷进一种孤独之中,老二当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没有钱,当然也没什么出息,他的媳妇玉兰对他虽然也好(从她在做菜,尤其是一根青瓜一人分一半上可以看出),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隔膜,不然老二也不用瞒着她自己在阳台的破箱子底下藏了私房钱,也不至于要对着墙壁才敢大声地模拟着责怪她。
儿子呢,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窝囊的,他受不了他生活的方式。
一个男人,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里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他在社会上会是怎样的角色。
所以卡拉对于老二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他对杨丽说的“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卡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化解老二平时生活中的屈辱,填补他生活中的孤独。
卡拉的丢失,对于老二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他不顾一切想把卡拉要回来,其实也是在寻回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哪怕是经济再拮据,他也在所不惜。
老二还是有自尊的,老百姓在经济与尊严的冲突上或许经常要陷入这样的一种斗争之中。
最后,卡拉回来了,卡拉是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它办了证,可以堂堂正正“做狗”了。
但老二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他终于又找回了精神寄托,或许他不再感到孤独了,但他的物质生活还是那样,甚至还要为这平白失去的五千块钱至少再捱上一段更加拮据的日子。
老二说“也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有个人样”,做人到底还是好,那种“人样”的感觉竟就让他如此满足。
但是,人并不比狗好做,当卡拉被锁在笼子里用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笼外的时候, 主人一家三口正在为它来回奔波,但可怜的人,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谁来救赎?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像个人。
“在外面都是我哄着别人开心,只有卡拉哄着我开心。
”养宠物的两大驱动因素:喜欢、孤独。
喜欢图的是开心,孤独图的是陪伴。
电影里面,父亲占陪伴,儿子占开心,妻子只是妥协。
但是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妥协,她对狗也有感情,丈夫不在家她也会遛狗,面对执法人员的没收她也试图逃跑。
她对丈夫想方设法捞出卡拉的态度建立在对家庭的妥协之上,民警告诉她:“五千,不值得。
”她听进去了,所以就没有像父子那样反应强烈。
但是她也会拿出家里的存款支持丈夫给狗上户口,甚至提出了可以去上一辈那里借钱。
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存款非常重要,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存款是保障。
而经济独立的家庭去上一辈那里拿钱(或称借钱),对于她这样一个高素质(电梯口主动退出,面对强行没收没有无理取闹)的人来说,是一种丢失自尊的表现。
所以她是一个为了丈夫和家庭可以牺牲保障和自尊的人,即使保障和自尊都是这个三口之家而非自己的。
她和丈夫也会有矛盾,甚至丈夫去找情人(为什么是情人下文有分析)帮忙最后吵架她都主动退步,她为的是家庭完整。
如果电影以她为第一人称视角,就成了社会写实电影而不是文艺片。
儿子对卡拉是完完全全的喜爱,但他是个孩子,当他尝试过他力所能及的方法之后,他就开始消极,然后情绪爆发在家庭内部的矛盾上面。
其中有一个细节,丈夫到派出所抓了一把狗粮去喂卡拉,卡拉没有吃,也没有表现出长时间没见到主人的那种兴奋,也和丈夫说的天天热烈地迎接他不符。
然后丈夫看了一眼墙外,有理由怀疑儿子对卡拉掉包了,翻墙进来然后翻墙出去。
但是这只是笔者猜想,电影里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暗示。
丈夫和情人是对捞出卡拉奉献最多的,先是丈夫去情人那里借卡拉它.妈的身份证,被民警识破。
然后情人找前夫帮忙,捞出狗(非卡拉)来,她以为他缺少的只是陪伴,具体是哪只狗无所谓,甚至捞出的那条狗的品种要比卡拉高出若干个档次。
但是养过狗的都知道,关乎感情,不在品种。
情人的形象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大白天睡觉,无所事事;召集人在家里打麻将为乐;和前夫离婚之后孩子跟了前夫),由两件事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情人关系(至少曾经是情人),第一是穿衣服完全不避讳(不是简简单单的穿件外套),第二,她找来人帮忙,坐上了那个人的副驾驶,然后让男主走远一点(懂的都懂)。
第一件事表明他们关系不一般,第二件事表明她可以作出牺牲。
她对捞出卡拉的贡献基于在想让男主开心,最后也是靠她找到的人捞出了卡拉。
丈夫的形象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员,他小心翼翼藏私房钱、不敢当面骂媳妇、不知道怎么处理父子关系,为了避嫌特意不提情人的事,反而让妻子更加怀疑,吵架也是草草收场。
他生活唯一的尊严,就是卡拉的热情和沉默。
夫妻失去了情趣(丈夫大白天拉窗帘睡觉,妻子不理解),工作环境压抑,在麻将瘾接触之后转向了撸卡拉,他尝试挽回的是生活最后的尊严。
丈夫也曾想找一个替代品,但他被骗了,还被执法者误抓,他无端又损失了300块钱。
如果卡拉是只猫,也许就不会有这些糟心事。
但,卡拉是条狗。
当一家三口在派出所团聚的时候,如果导演狠心一些,丈夫的五千块钱,要么给卡拉办户口,要么解决儿子的刑事纠纷,但是导演心软了,给了一个和谐的结局。
危险发言:导演的表现也许只是想展现一个底层人员的生活寄托,但是如果再向上递进,以点带面,想想这个“面”的情况。
升级到温饱家庭,卡拉升级到温饱家庭更复杂更多元化的情感寄托,民警转变为更严格更让人无奈的限制,5000块钱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就是5万、50万甚至是无法翻过的墙。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墙里面挣扎着妥协,幸福生活永远属于付得起5万、50万或者是砌墙的人。
卡拉的确是条狗,有时候我们比卡拉还像狗。
《卡拉是条狗》讲述的就是一家人为了把养了多年的小土狗——卡拉从公安局里捞出来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故事线很明显,但是围绕故事线发展的内容才是电影的正文。
千禧年代,为了整治社会环境问题,要求必须给狗落户才可以养狗。
但是对于收入并不高的老二一家来说,五千块钱是笔大支出,大可不必为了一只狗而掏出;可是这条狗对于整个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所以老二费尽周折,用尽办法——最后在前暧昧对象的帮助下找回了卡拉。
卡拉被抓的时候,家里人的心里其实都显现出一把秤——卡拉这条土狗值不值这五千块?
我认为这里是在影射社会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对于我们固化的思维来讲:卡拉这条狗几十块钱就能在街上买一条长得差不多的;但是对于我们感情来说:卡拉就值这五千元,它配拥有这个身份。
(我觉得这就是老二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求人办事,到后面决心取钱落户,这是他对卡拉再一次的认识)到后面他知道没钱赎回卡拉时,他去狗市亏钱买了个相似的白狗来代替他心中空缺着的卡拉的位置——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卡拉对于老二的重要性(也就是影片里玉兰说的“我还不如一条狗”的具体体现)
为了卡拉,老二还去找前对象杨丽借用狗证、拜托杨丽帮忙托人赎狗……(这里我觉得是社会生活的写实:放下脸来找前任帮忙也不是不可以)。
后来听说自己母亲得到了一笔三千块的赔偿金,他嘴上一口拒绝表示不会麻烦母亲,但他行动上还是去了母亲家(即使最后他没开口要钱、反而给母亲留下了月用的生活费)。
他纠结过,也想方设法的尝试过——这不就是一直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我们吗?
其实我个人觉得《卡拉》这部电影的好评多是来自于它拍的情节很真实。
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会存在的事儿。
整部片子节奏都很缓慢,唯一让人捏把汗的就只有第三环(所有杂事儿全部绕在了一起的时候)。
平平淡淡的把生活的细节放大,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记忆中葛优早期演艺生涯中角色较为单一,不管是《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还是《顽主》,都是顶着个滑稽的地中海脑袋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不得不说葛优碰上王朔,或者王朔精神的继承人冯小刚,确实是一绝。
这次的《卡拉是一条狗》,葛优破天荒戴上了软塌塌的假发,演了一个有十分复杂心理活动的小市民。
决定跳出原先人设的桎梏自然要选个好平台,《卡拉是一条狗》没辜负他。
从镜头设计上,《卡拉是条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篇,和老婆带着狗和画框外人物对话。
首先这个镜头把老式石楼梯的几何美感展现了出来,很美很有味道。
其次,它极其精妙地利用了楼道里常见的声控灯。
每次老婆讲话时,声音小,没底气,灯不亮,也就处于暗处。
相对的,没牵着狗的人,底气十足,一讲话灯就亮,时刻在明处。
4:53,本片一大特色,固定长镜头。
一个镜头设计好了不动,由演员动。
有几何美感。
9:00,老婆带着狗跑下地下车库,钻入死胡同,营造紧张感。
11:24,固定长镜头。
老婆因为丢了狗,得以坐在电梯里,却尽是悲凉气。
几何美感。
蓝色地电梯灯作为高光点吸引观众注意力。
老婆第二次开门突然站起来,却没来得及走出电梯门,让观众在一种悬念中等待第三次开门。
开门后老婆走了,镜头却没跟着。
电梯门关上,这次不会再开启,但是给观众以感觉它会开启。
精彩!
13:14,母子俩对话,为了让镜头有意思,把儿子支走去洗脚。
这样就不用使用特土的对着切中景。
两个任务在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构图的画面里遥遥对话。
特有艺术性。
21:13,典型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画面里来回行动,和画面外人物对话,推进剧情。
26:41,特别棒的固定长镜头,葛优彪演技。
特地把在同一个房间的老婆切到画面外,就葛优一个人来回找狗,同时和老婆对话。
如果是我拍,那一个短暂的老婆画面不会拍进去。
不过估计是在同一个镜头里要演出这么大的情绪转化,葛优也有点为难吧。
27:38,葛优和老婆在同一个画面,葛优静,老婆动,对话推进剧情。
下一个镜头,老婆洗拖把特写,水声巨大,流水是动,老婆的手也在动。
切回葛优,葛优扇扇子,画面没声音,静。
对仗!
29:25,葛优对厕所骂街,人物塑造!
高效且有趣。
42:09,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半睡不醒,虚化的背景中次要角色产生互动。
43:53,漂亮的对话镜头。
两个人物对称,物品摆放也很有美感。
46:51,“后来一直没找人家。
”简单一句话,把两人关系勾勒得清晰。
54分钟,大特写,音乐变调。
幽默!
有张力!
结尾处,偏要四点多五分钟。
让观众等了一整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点被随意地跳过了。
调皮!
戏谑!
后半段葛优和老婆在家吃黄瓜的对称对话和警局汽车开走的长镜头不细说了,下次拍片儿记得回来参考这部影片的镜头。
看到结尾一脸问号????也太糟蹋前面努力营造的情节了吧
丢条狗也能演这么长,养狗还不给狗狗上户口,还有理了啊~
过3⭐。北京的城市景观被如实描述,一个个小人物活得憋屈,狗却能给予温暖,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20年过后,他们会用另一种尊严活着。
爱奇艺和腾讯资源没字幕,咪咕上的版本有字幕。合着公安整天没吊事就抓狗呗,抓狗比抓贼起劲多了,太讽刺了,抓一个没办证的要么就把狗没收,要么就是要人5000,还有比这来钱更快的吗,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办狗证要5000这么多?跟打劫有啥区别?最后结局太仓促了,而且字幕说狗已经回到家中,第二天仍然去上了户口,这个字幕完全多余而且狗屁不通,我狗拿回来了还给你5000块钱,脑子瓦特了我,就好比山寨版的误杀一番折腾脱罪了然后自首了莫名其妙别跟我说审核我不管这么多,这样设定不好就是不好
狗在这儿显得那么贱.北京昏暗残破的平房怎么让我想到小时侯了..
本子挺好,但片子看起来很闷,中年人的压力与无趣,就因为卡拉被抓走引发了普通家庭生活日常的各种矛盾。7.5分,目前7.3。
本来节奏hold的很好,最后30分钟慢慢破功了...
下岗之犬。。。
生活。人人都爱看葛大叔演小人物。
长镜头太多,看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很困,尤其是在我昨夜因为室友打游戏而失眠、今天一大早起床去上课然后还要参加班级活动不停溜达之后。。。电影似乎想涉及很多东西,但是呈现得太乱。四分因为今晚室友不打游戏我终于可以早点睡了~
02年左右狗证就要五千块,太吓人了。简单嘲讽以前的政策。全片夏雨那句话值得深究,这狗是你们家的吗?怎么和你不亲啊?这部作品之后,葛大爷就没有头发了
编剧导演家狗被抄了吧
周五夜,老老实实的葛优,当葛优还不是“葛优”的时候
小人物小故事
在看完有关流浪狗的纪录片后很有感
超级大烂片
故事线的伸展 表现手法 演技 都是一流的 看片子时代入感也很强 人和狗的命运做对比也很易懂 只是这结尾收的。。。也太寡了吧 不仅没有升华连主旨都埋没了 100分钟后不禁突然问自己 这片子是想说啥?!太遗憾了~不过看到葛大爷03年一头漂移的长发还是蛮开心的
cc文青看不懂市井
谁能给解释一下,黄毛这条线的意义?胖子的爸爸是警察,然后经常被劫钱,然后因为他亮亮被抓,没有这个人了就?猫的作用是?好好拍拍这条狗的营救故事就挺好,儿子对于父亲的埋怨可以放在前段,然后通过卡拉到家来和解。现在的处理有任何合理的地方吗?
2.5开头太慢,一些部分不错,但是最后的部分垮的比较多。所以整体下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