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台灣感到不甘心。
這部「總統與執政黨的死不認錯,逼使民眾發動恐怖攻擊來發聲」的題材實在太憤青太中二,但就是能讓觀眾爽歪歪,大洩對政客的厭惡,這不是100%適合現在的台灣嗎?
但台灣電影圈,要多久才能像南韓這樣,敢拍如此憤青反骨的題材呢?
台韓的電影文化差距啊…..這電影的「憤青指數」之高,高到得佩服韓國人。
為什麼?
因為這是個罵不手軟的電影。
罵執政黨不道歉的惡習罵到拍成電影,讓那種憤青上腦的念頭擺上幾百萬觀眾前耍花槍。
你可以說是很蠢。
但也可以知道,這國家的藝術氛圍足夠讓這種偏鋒題材浮出水面,而且得到一定的客群支持。
片長大約兩小時,片內的敘事時間也完全同步為兩小時,跟《反恐任務24小時》一樣的手法。
「仿live」式電影,這部真把「急」的感覺拍得肖極了:主角很急,配角很急,兇手後來也很急,所以觀眾也不知不覺跟著急起來了。
急甚麼?
都在跟時間賽跑。
時間如何急?
從電視台分秒必爭的轉播,以及三不五時冒出來的電話計時,來營建出全片高壓式的觀影體驗。。
正因為拍出了「急」,本片好看。
恐怖攻擊逼政府道歉的題材是聳動的,在現實在虛構都是如此。
所以在先天上,電影觀眾其實已如片中的電視觀眾,是陷入八卦的情緒來看這時間同步的電影故事。
至於電影技法本身,則是在全面同步的「仿live」中,讓鏡頭交錯於媒體房下蒸縟著的緊張氣氛,雙重實況。
南韓首次被恐怖攻擊襲擊,主謀選上單一電台發表聲明。
在與時間戰鬥的媒體業,這將是多大的話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據片中說明是價值21億韓幣以上)?
所以電視台的人瘋了,盡其可能的想卡著兇手繼續發言。
因為「急」,人性的冷靜徹底淡化,剩下的是媒體人本能的話術與赤裸的貪欲。
當故事後期人越死越多時,憐憫心跑出來,卻又因為「急」,而無從決定該冷靜談判還是棄而不撥。
人性本能不一定只有食色與壞事,亦有仁義善性。
然而在分分秒秒都在戰鬥的急躁狀態下,惡性成了誠實,善行止於憐憫。
喘不過氣,焦躁,卻又急於知道真相──「急」是懸疑電影的奪冠公式,本片則有金牌等級的演出。
有些人可能會看出來,《恐怖攻擊直播》有一大堆可以深究的道德命題,在片中彼此矛盾。
例如:電視台用鏡頭殺人啦,恐怖攻擊的正當性啦,政府有沒有道歉的立場啦,甚至主角的內心糾葛啦…..這些都可以拍,但都沒拍出。
全面同步的敘事時間,讓這些問題都直接化成一閃即逝,沒那個時間去深思。
這也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本該是我們理性上要探究的,卻沒時間探究時,我們「急」忙當下選擇的答案,是出於甚麼?
是本能,亦或真正所想呢?
例如,當主播知道人質之中有自己前妻時,他在轉播途中突然胡謅了一小段跟前面立場不同的發言,希望兄手先釋放人質。
主播一直在其他同事面前說著對前妻的不滿,卻這live中有了如此脫軌。
片中還有大大小小這樣的live脫軌,這值得去想。
除了掌鏡能力的高強,電影在故事背後的意識形態也是鮮明至極。
在live的過程中,只會推託的警察首長,遲遲不現身的總統…..代表政府的人通通都加速了恐怖攻擊兇手的攻擊慾望。
而急於收視率的主播反而成了當下南韓最高的道德底線發言人,代替全民跟兇手喉舌不要殺人。
這犀利的情節要表達政府的傲慢到多少,大概觀眾也都不言而喻了。
不過有個地方我覺得滿癟腳,就是主播耳機上的炸彈。
太牽強了吧…..?
完全是為了寫故事的人圖個「讓主角不考慮停止轉播去逃難」的說明方便,穿插進去的橋段啊。
電影觀眾是很聰明的,這般刻意的炸彈梗就像那種少年漫畫突然跑出來的轉學生角色一樣突兀,瞬間可以知道:編劇在這裏偷懶了。
如果可以鋪陳出合理的情緒發展讓主播繼續待在轉播台,顯然能讓本片更高明上一層啊。
當一個民族能同時允許歌功頌德與譏諷針砭的藝術同時共存,它是文明的。
西漢是中國文明的代名詞之一,它的文學環境就共存了頌德的大賦體與諷君的客難體;美國現今的好萊烏世界,亦共存了宣揚美帝與反省自家蠻橫的諸多鮮明的藝術家立場。
而南韓的文明,我不熟悉,但在《恐怖攻擊直播》電影的發行背後,我能聞出這種文明的寬度端倪。
而,台灣呢?
台灣的電影圈文化,在現在與未來,又能有多少文明的高度?
一年之后回顾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一段女主持的FM广播:陈述着交通状况,总统行程,说着让人乏味不着调的日常问候。
所有的话语都是陈词滥调,每一天都是狗屎无聊的一天,所有的循规蹈矩,所有的按部就班,让人深感无趣,因为人本来就不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笼子“里面,却又不得不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
我们需要“刺激”我们本能的东西。
电影、音乐、段子、香烟酒精药品,甚至一切有关性的东西。
借以让我们排解那些无法根除的无聊、寂寞与痛苦。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大家只是在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反观事情的起因,那名制造炸弹的少年。
如果自己深陷困境的话,你看到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不公平的。
愤怒导致冲动,弱小引起自怜,愚昧必然自大。
少年走错了,他把自己从有希望的学生变成人人追捕的罪犯。
可是合法的途径有效么?
有没有人会在乎,直到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胁。
热血总会洒在地上,我们能活得更好,因为我们是如此的健忘,而且懂得残酷无情。
而没有人是似乎有错的,少年要炸掉大桥只是为了道歉和赔偿;男主角搞到独家新闻是为了顺水推舟,让自己重返高位;就连警察局长的激烈陈述,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向恐怖分子投降,这是国家威信,任何身处这个位置的人都不可能这样做,总得有下面的人就得去做牺牲品,只是没想到他会先走一步。
众相的罗生门罢了。
片中多次的情节冲突与场景与镜头的转换让影片的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恐怖分子要炸掉大桥,到他要申请见总统,要其道歉;所有人之间的互动衔接,让人来不及思索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最初男主角以为这一次的爆炸的爆炸性新闻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把握住这个机会便能摆脱困境。
但他并不干净,或者说不洁的土壤无法孕育出干净的人。
片中唯一善良的的角色就只有男主播奉献敬业的前妻。
还记得电视台车局长对他说过的话么?
这就是我们的宿命,想要往上爬,你就得做这些肮脏的事儿。
而当他自己的生命掌控在恐怖分子手中,自己的前途掌控在高层手中;当他的妻子深陷困境的时候,他却无能为力;当他抛弃了同僚,反被人出卖和遗弃的时候,走投无路,剩下的只有背黑锅的囹圄之灾;当他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被政府人员所诓骗,所敷衍的时候;当他最后还想着抓捕恐怖分子,作为与这个社会妥协的砝码和条件,放弃自己的良知,踩着自己的心灵的时候;当他所有的心机与努力、人生所有的希望和远景变成了泡沫。
最后的最后,他已经变成一只弃卒。
妻子已死,前途已毁,少年陨落,宿命绝望。
他已经没有活下去的任何意义了,从追逐希望到希望一点点被现实扑灭,在所有的排挤和打压之下,唯有死去这一条路。
那两声清脆的枪声,击碎了所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少年之死,象征着人性最后的美好和纯真的破灭。
在破碎的电视屏幕上,看不见人像的总统在大义凛然地宣读着抗争”恐怖主义“的正义胜利宣言。
万念俱灰之下,他按下了爆破的按钮。
大众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
哪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被压迫的人、冷漠的人心和高墙一样的制度与主义。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居安忘危,甚少有人能意识与驯服这一点。
只有旧世界的废墟之上,才能重建新世界。
人类无数的历史在重复着这样一个真理。
但你仅仅认为炸掉一个国会大厦,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不不,这样想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
系统仍在,一切都将继续下去,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系统的一部分。
此片之中,河正宇的演技堪称爆表,流顺自如地反映出男主角不同心境之下的转变,神态,眼神,姿势动作,语言,甚至每一口呼吸,近似于酣畅淋漓的独角戏。
配角用来烘托情节和气氛的尺度也恰到好处、精炼无比。
但本片只是为了宣泄大众对不正义的控诉么?
本片所涉及到媒体对舆论的控制,组织对系统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管辖,《愚乐至死》、《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如同切肤之痛的描述,等等等……值得令人引起深深的反思。
事后回想起来,若是可以,身为民工的父亲出事之后得到了抚恤金和致歉,他的儿子也不会如此偏激和愤怒。
能设计出这样一个爆炸布局的儿子,必然能够在社会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有的布局、计算与操作几乎不可能一个人来完成,可能是为了戏剧效果来缩影成一个人)然而他早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几年来,没有人关心过他的生活状况,仇恨的种子早已被埋下,只不过是等待生根发芽。
什么时候我们能改观成为一个人性化的制度,而不是让制度来控制我们。
因为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而不是一个人吃人,人踩人的”丛林世界“,唯有血腥与生存。
没有人是无辜的,所有的一切怎么可能既不脏了自己的手,又不污了自己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的罪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一份。
吾皆有罪,唯神能恕。
在实际观看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仅限于标题的四个字:《恐怖直播》。
显然标题的前后两半分别指的是故事的内容和叙述的形式。
本以为“恐怖”是指手段恶劣而残暴的凶杀案件,“直播”是指个人发布的网络直播,没想到全都猜错了。
原来“恐怖”是恐怖袭击,而“直播”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值豆瓣电影TOP250的水平吗?不可否认,本片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至少整体观看体验不错。
作为一部广义的封闭空间电影,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演河正宇精湛的演技,将男主播在这起事件中心境的多次变化演绎得非常清晰而有说服力。
说实话,一开始我很纠结给本片评分三星还是四星,随后我注意到评分系统中的说明:五星=力荐,四星=推荐,三星=还行。
于是我问问自己,我愿意向别人推荐这部影片吗?答案是不愿意的。
在一起观影完毕后,她评价说:“感觉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不够高级”。
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玄,但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果用吃来打比方,这是一部辣味过重,以至于盖过了其他味道的电影,结局男主播引爆炸弹的那一幕尤为明显。
关注细节的话,会觉得影片有试图摆出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不同立场、不同选择的理由都有所陈述。
但是着墨决定性地倾向了黑政府的方向,其他的方向被挤压到几不可见。
这样的构造让我们需要对观影过程进行分情况讨论。
如果比较浅层地去看,这最终成为了一部爽片,甚至可以等价为网文界流行的打脸套路:男主播最后引爆炸弹,是对新闻中发布胜利宣言的政府的打脸。
这种用“大快人心”、“出了一口恶气”(何况竖起的靶子其现实意义高度存疑)来博取观众好感的做法,说一句“不够高级”,我想不冤。
而如果尽量避免情绪被裹挟,冷静地去分析欣赏影片表达的其他内容,可以是可以的。
但就是觉得浓度过低,执意为之,未免牵强。
我其实有点看不惯热度第二的短评:“能在电影院看这样影片的民众是幸福的。
”固然国内不能有如此黑化政府的影片出现,可至少就这部电影来说,它又有何必然的值得一看之处呢?其实如果说担心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他可能会被引导,产生不必要的对政府不满的情绪,我的理由倒不是这个。
毕竟我不想擅自低估他人的思维水平。
我不想推荐的实际理由更自私一些。
如果推荐这部电影,我可能会被认为是因为那些理由而喜欢本片,这种情况会让我很不爽。
而如果要附上一些观感来澄清这一点,这部片给我的收获又不值得花费这番时间和精力。
《恐怖直播》跟奉俊昊的《雪国列车》上映日期撞车,《雪国列车》以61.7%的观影预售率领先仅有11.1%的《恐怖直播》,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前者是国际大作,后者只是小成本电影,且剧情从前期看是吸引力较少的,除了主演河正宇也再没有亮点。
但从电影主题上看,看完的观众应该都会承认这部电影带来的精神冲击力确实足够强大,目前票房持续走高,35亿韩元(约人民币2000万)的投入制作,上映6天就已经突破200万人次的观影,证明口碑才是硬道理。
河正宇作为唯一的主演,在一间新闻直播室里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完美的表演。
一间屋,小空间拍出了大格局,CG精致,惊险逼真;一个人,河正宇撑起了整台戏,多机位拍摄主角脸部情绪,密闭空间不无趣。
恰如其分的音乐配合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让小小的直播间充满惊吓与变数,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片,主播尹英华跟炸弹匪徒思维清晰的对话下隐藏了太多的反社会情绪。
拒不道歉的冷漠总统,利用独家新闻上位的受贿主播,漠视生命只要收视率的冷血上司,嚣张无能最后被爆头的警察局长,除了那个拼在前线报道的尹英华前妻外,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短短一个半小时把每个人的权欲人性展示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和职位上极尽自私。
但是尹英华这个角色有过渡型的改变,他最后的举动是意料之外,一开始为了上位,他也是漠视人质的生命,以事不关己的心态面对这件事,但是后面经历了上司的绝情抛弃,同事的背叛爆料,政府的人身威胁,前妻的悲情丧命,他从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最后变成了一名抗争者,最后那奋力一按,确实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韩国实力派演员的河正宇,从最初认识他的《追击者》到这部《恐怖直播》,他的演技一再的带给人惊喜,这次新闻主播一角,完全是靠外观形象和脸部表情来传递给观众情绪,从一开始的墨镜装酷,不修边幅,到希望利用独家新闻重回事业巅峰后的傲气自负,油头粉面,再到后面失控抓狂,眼红挠头,以致网友们吐槽道“河正宇已经神到可以用头发来演戏了”,这三个外形上的变化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带动着后段剧情发展的紧张惊险。
自1984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废除电影事前审查制度,电影内容的政治钳制大为减少,韩影继《熔炉》《假日》之后,《恐怖直播》再次把自己黑出翔,它在大荧幕上赤裸裸的对官僚冷漠的控诉,对人性黑暗的解读让人羡慕,结合国内最近的几起社会事件,这部电影让中国中枪无数,反看那些要炸机场要炸居委会的,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和保障而已,连一句“对不起”都没奢望过,《熔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可是我们连拍这样电影的资格都没有,这样一对比,真的是一把心酸,感慨万千。
还是那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刚开始看了三十分钟就觉得这是韩版的《狙击电话亭》,严重怀疑创意是从那里拿过来的。
看完之后发现本片拍得比《狙击电话亭》还要好。
《狙击》让观众眼前一亮,仅在于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视觉以及紧凑刺激的情节。
这些本片都做到了。
但是本片还有更深的思想内涵,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我自己的思考么,就是以下这坨。
很遗憾地说,如果我是总统,我也不会道歉,更别说在直播间里现场道歉。
所谓的道歉,如果仅从人道主义立场考虑,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政府或者国家元首,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是不可能仅用人道主义作为砝码的。
最通俗地说,总统在,并且必须要,下一盘很大的棋。
想想,如果你是总统,你会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其一,朴鲁圭真的只想要一个道歉么?
(是的,电影告诉我们,这哥们真的只想要一个道歉,他最后甚至都没摁下引爆器。
但是记住,这里你是总统,不是观众)需要如此大费周章么?
如果我真的到了直播间,形势就成了:他在暗,我在明,主动权在他手里。
如果他拖着迟迟不让我道歉,而以别的方式诘难我,我很可能应付不了,对这哥们儿,政客的套话都不管用啊。
更糟的是,如果他还要我做出别的承诺那怎么办?
比方说,要我承诺不竞选连任?
还有一个劣势:他是恐怖分子,话可以随便改,条件可以随意换;而我不行。
其二,抛开上述理由,假设我是一位大公无私的总统,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政治前途。
如果我妥协,我道歉了,这件事或许可以平息。
但是以后呢?
那将会鼓励更多的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
如此这般国家岂不乱套了?
下次再有人这样做,还会像你一样这么善良么?
很可能他一下手就是十几条人命了。
其三,一个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下,每一级都会有明确的责权划分。
每一级接受上级命令和指示,作具体化之后,向下级传达;同理,下级收集反馈,稍作整理,向上级传递。
你要我下令彻查相关项目的涉及的贪污受贿,司法不公,没问题我可以做;但是你要我越级认错道歉,不可能。
越级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漏洞。
政治对手拿出来大吹特吹还是小问题,但是别国怎么看?
三胖那边都笑得合不拢嘴了吧。
被爆头那位厅长说的“国家威信”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词。
一个国家可以有苦难,但是不能失去威信。
【以上观点从总统角度出发,不代表个人立场】朴鲁圭的立场很明确,就是要制造轰动,迫使总统出面,当面讨还公道。
他和总统各自的立场,我都深表理解。
他们谈判的失败,与其说是总统的冷漠,倒不如说是政治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古往今来,人类政治无不被这梦魇深深缠绕。
顺便说说局长。
此人相当老辣,准确地抓到了总统的心思;收视率目标达到之后,抽身离开危险之地,回家品着香槟准备升职了。
这种为达到目的不惜运用任何卑鄙龌龊手段的人能上高层,似乎也只有这种人能上高层,这让我沮丧不已。
但关于局长的线索还不只这一条。
局长的动机只有一个:提高收视率。
其手段是,不与恐怖分子妥协,让他继续炸(然后大肆渲染其十恶不赦,最终警察抓人收场)。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手段能够提高收视率?
为什么与恐怖分子谈判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导演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观众是冷漠麻痹的一群人,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桥上受困的人有过真正的同情心。
他们渴求更轰烈的爆炸,更悲壮的事件来唤起自己内心早已死水一潭般的感情。
然后?
该干嘛干嘛去。
总归,桥上站着的又不是自己。
他们麻木,不会或者懒得理性分析,思维基本受所谓的播音员或者时评人或者专家抑扬顿挫以及煽情的句子摆布。
这些都是人性使然。
“如果不考虑人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最后,我相当绝望。
本片的格局很小,人物很少,但却讲述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大故事,其情节紧张刺激,让观众屏息视、毫无片刻放松(或快进)的想法,且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令人深思。
影片讲述了一位自称有冤屈要申诉的“恐怖分子”朴鲁圭,炸掉了电视台附近的麻浦大桥,并以继续炸死大桥上的人质为要挟,要求总统亲自到电视台向他道歉,同时,电视台的主播尹英华开始与“恐怖分子”连线直播,试图以这场独家且高收视率的直播节目,来重返事业高峰。
本片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主题层面,都值得称道,或者说,它的技术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很少见到的韩国电影手法,节奏非常快,快得几乎让人不敢相信这是韩国电影,而且是韩国大片,因为最近几年韩国的大片总喜欢拖拉剧情,好在煽情方面大大的发挥发挥,本片却并非如此,也许是导演(身兼本片编剧)的刻意为之吧,可能也因此吸引了河正宇的加盟,他也这部电影中奉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
比起电影质量的优秀,更让人称道的是本片浓烈深刻的讽刺,对社会现实不公平现象的批判,手法很直接,让人不禁拍手称快,为此也必须给电影加上1星。。。
我有一位朋友,毕业去了银行,做了前台,于是朋友圈的消息里时不时就会出现对某个傻帽客户的愤懑之词,但她或许并不记得,自己曾抱怨过某银行对她的问题回答的太过简单,让她感到敷衍。
所以我们要反问,这部载誉甚多的电影,导演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是要讲述一个完整而紧凑的故事,还是要借喻社会现实,表达个人诉求?
如果是前者,那影片可以打3星,如果是后者,恐怕只能打两星了,但显而易见——导演的诉求是后者。
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影片中出现的大量技术性硬伤,包括一个学生如何入侵电视台系统,如何制造出如此小型但具有高杀伤力的耳机炸弹,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耳机装入那个脑满肠肥的官员耳朵……国安部门是如何的无能,居然连一个大学生的技术都攻破不能,又是如何的无知,连“我只是一个建筑工人”却能搞出如此精密的恐怖袭击这种天大的疑问都不去调查,又是如何的盲目,居然一步步随着恐怖分子的计划,几乎是言听计从的满足他的要求……看了一月有余,能回忆起的硬伤尚且如此之多,遑论其他。
所以,导演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搞一个严密的本格推理,而是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对社会现实进行一下抨击,对政治运作进行一下揭露——但可惜的是,这样的一厢情愿,只能是一种想象力的狂欢,一种盲人摸象式的臆测。
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一国的总统,会按照恐怖分子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出现在规定地点道歉,那这个国家的安保部门一定都是猴子——恐怖分子既然有能力在这座演播室安装炸弹,又怎能相信他不会炸了总统本人——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他们的诉求是:“你所要做的只是简单的道歉,就能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你为什么就不愿意出现?
”似乎恐怖分子是一批信守承诺,为了崇高或者说中二目标,“道歉”,而不懈努力的一群人。
然后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脑满肠肥的警察高层,如同满足人们想象一般,发表了一通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操作上都让人啼笑皆非的强硬表态,为我们营造出了完美的“站在人民对立面的高位当权者“的形象——真是想象力的狂欢,一切都那么完美的满足了我们的臆想,当然,他也大快人心地被炸飞了,人们便更加心满意足。
有些时候,人们就是希望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严格来说,是他们头脑中社会丑陋的那一面,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满足自我道德感的好方式,但用这种”没有一个好人“的视角来描述现实,甚至是政治问题,那就是想当然的天真。
泯灭人性的,不只是人,更是环境,更是制度,这就是为什么《飞越疯人院》能成为经典而本片不能,因为将人与环境与体制割裂开,是最粗暴的叙事方法,而环境也好体制也罢,也绝不能停留在类似柯南那种”政治家的后代也是政治家,银行家的后代也是银行家“的简单描述上——因为这些种种的描述,都丝毫无助于我们警惕体制对人的改造作用,一如军人整齐的着装和内务,背后隐含的是纪律的绝对和个性的微不足道,一如银行要求你必须微笑待客但你心里已经骂遍人家祖宗十八代,到头来,你忽视的这些细节,却渐渐地改造了你,而这时你站出来大骂一句”体制就是错误“将会显得十分的矫情。
该片的评分,以及众多”中国拍不出这种片子“的评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后者的字面意思也毫无错误,但说话是不能没有语境的,如果你认为本片忠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那我只好说——这真的不是现实。
PS:我对导演刻意模糊和弱化恐怖分子的个人形象这一点很不满意,无论个人遭受了多大的屈辱,用这种伤害平民的方式,都只能印证鲁迅的那句话,怯者愤怒,抽刀更向弱者——任何对这个中二少年的行为而不是遭遇,有一丝同情的人,都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因为,你随时可能成为那座断桥上的人。
没觉得该片能承受起8.6分的高分。
但题材偏偏讨了苦大仇深的中国人的巧,便能从豆瓣赢得了无数好评。
类似本片批判社会和政府黑暗面的电影不少,但看来多少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此类电影多仅仅表达了民众单方面的诉求,却少了政府的诉求。
如果民众和政府是对立的双方,现实应该是两方面相互摩擦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现状并非绝对的黑暗,亦非完全的光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人民得到的不是理想的公平,也并非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政府不是没有革新的愿望,而革新的意愿被有权阶级的劣根性中和,久而久之到达的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才令人绝望,因为固若坚冰,难以打破。
绝大多数电影无法描绘出精英阶级的挣扎,而只发泄民众单方面的诉求,因此很难真正意义上引导人们理性且精细地思考,所以我很难承认这些影片深刻。
最终这些片也只能煽起人们感性上简单粗暴的“绝望”。
而本片很不幸的属于滥觞之一。
例如,本片多次强调“总统不会道歉”,意图说明政府是冷漠、不近人情的,这就是一种很感性的论调。
“为什么总统连简单的道歉都做不到?
”若站在总统的角度考虑,不道歉肯定是有苦衷的。
电影如果进一步剖析“总统的苦衷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这些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有权阶级和普通民众之间互相不理解的对策,这个社会或许能增添更多的暖意。
若要兼顾电影的娱乐性,不要过多的说教。
那导演不剖析“其中总统的苦衷”也好,但至少影片要反映出来吧!
导演想反映的就是政府和劳动阶级的矛盾,为何二分之一的主角——政府却不发声呢!
那又谈什么深刻呢?
连客观都算不上吧!
第二点我觉得欠佳之处,在于故事夸张,而矛盾突出得并不尖锐。
为了取得戏剧化的效果,夸张剧情激化矛盾可以让观众看得更过瘾,但感染力是不及平铺直叙的现实主义风格的。
我不明白为何朴鲁圭的儿子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尊严。
社会从来都分有阶级,人人生来就有差别,绝对公平是不能做到的。
社会的责任不是保证人人收入一样,保证人人拥有一样的权利。
社会该保证给你提供向上的通道。
既然朴鲁圭的儿子是个技术帝,若用于正道,最终会受到他人尊重,也能为家族挣得荣光,那又何苦做一名恐怖分子,争取一句毫无实际意义的道歉呢?
总统即便向你道歉了,整个社会体制就因此而改变了吗?
从此就不会出现朴鲁圭第二、朴鲁圭第三了吗?
编剧应该加强“为何朴鲁圭的儿子一定要求总统道歉”,是其他的途径已经不能走了吗?
是非得走极端路线才能维护普通人尊严了吗?
这些点都很弱,经不起推敲。
总之,批判政府总显得快意,却只是一时的意淫。
导演貌似“深刻批判”,实则是在宣泄感情;想毁灭什么给你看,但又没什么建设性。
有些网民采用多重标准评价政府的言论屡见不鲜。
其实就是政府干什么都不对,管是不对的,不管也是不对的,管多管少都是不对。
中国人自古就是感情动物,逻辑思维能力差。
精辟的论证分析未必有多少人欣赏,煽情的电影、文学作品总特别容易被接受。
边看电影边想了很久这篇影评该如何下笔,因为我喜欢从技术层面说电影,此片剪辑明快,镜头切换老道,剧情紧凑,韩片一贯以长镜头见长,此片却用极快的镜头切换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效果,而特技也非常有“苜蓿地”的风格,绝对不输任何好莱坞同类题材的影片,甚至可以说是密室题材电影的佼佼者。
看完电影以后觉得。。。
这他妈都是废话。。。。。
还是从被禁播开始说吧。
每个热爱电影的国人都会埋怨广电总局剪片禁片严重阻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可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实在是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被禁播都有充分的理由。
且不说好人获胜坏人失败这种广电审片的一贯思路被扯得粉碎,连作为被赶鸭子上架可能成为公平喉舌民众呼声的主播先生,最后也在绝望中代替恐怖分子按下了引爆按钮—————我一直以为cult电影或是拍摄手法独特,或是画面神经质,或是满篇的黑色幽默,却从没有想到一个处理恐怖活动的密室电影结局却是灵魂上的经典cult,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如此电影,我宁愿相信广电总局禁播此片也带着无比的遗憾,作为一部电影实在是无可挑剔,但是作为大众媒体作品,它对社会矛盾、人性险恶毫无遮掩的揭露确实远远超过了审查部门的底线————赶紧实行分级吧,这部画面看来老少咸宜的电影我却认为应该分到适宜25岁以上神智健全的人群。
如此题材如果好莱坞来拍,一定是主播被恐怖分子压迫到极限,总统道歉但是恐怖分子不予接受,而后机敏的主播暗度陈仓配合神勇的反恐小组抓到罪犯拯救人质于水火,当然罪犯也获得了大家同情,甚至结局要来一正义之拳打在某某只顾自己利益的上司的脸上。。。
可是韩片不这么拍, 一个受贿被降职的主播一门心思要利用这个机会打个翻身仗;一个因为被踢开而报复的电台导播告向对手泄密;一个snc电视台的领导为了收视率可以牺牲人质和自己下属主播;一个刚愎自用的警察总署署长根本没把恐怖分子放在眼里结果被炸死;还有一个栽赃恐怖活动罪名的青瓦台办公室主任和一个拒不道歉、最后只闻其声的总统,演出了一台在各自立场上维护各自利益的好戏。
剧情纠纠结结无法预测,当我们用好莱坞的习惯思考剧情发展的时候发现总是失败,就像用力一拳打空搬的难受,甚至一度我要怀疑导演干嘛真么折腾人——————直到最后,电视台大楼被安装了炸药,主播先生被青瓦台告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当替罪羊承担一切后果;包括他前妻在内的人质死亡;有认罪倾向的恐怖分子在主播先生的救援下——竟被警察一枪打死;而警察,居然向主播先生开枪。
是的,看到这里我知道是个人都会那么做。
主播拿起了引爆器,看着前来抓捕自己的特警,按下了引爆大楼的按钮。
没有投降没有争辩,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经历了一次次被出卖被忽悠和生离死别之后,他按下了按钮。
没有好人,没有坏人,没有输赢,没有正义邪恶,有的只是一幕幕政府的高傲和丑恶,人性的卑劣和肮脏,有的只是从恐怖分子到主播这些小人物的抗争,用自己的生命。
写得很乱,每个人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我的能力尚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笼统概括出来,只是一些胡思乱想而已。
很“cult”的影评,我觉得。
棒子电影就像他们造的汽车一样,外表鲜艳华丽,可实则内在浮躁不堪,这片肯定会激起那些对天朝不满的愤青们的拍手称好,从而转变成哈韩,跪舔棒子狗的无政府主义者模式
一般。韩国电影一直在这还总路子上走,被捧上天了
拍得是不错,悬疑点都很好,节奏也很好,问题在于故事不大合理,说白了整部片子不在于罗织犯罪过程,而在于奇观营造和情感宣泄,非常过头,我们可以看到,在韩国,政治批判已经成了电影的消费内容了,也算是韩国电影的特点了
类似影片不少,套路也差不多,能否成功还是看紧张感和故事的核心驱动力。该片紧张感足够,而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是针砭时弊或者对权力的不信任甚至反政府,两个基本点给予了影片充分的看点。但,没有任何突破,而且故事也太普通。
大失所望,就这水准也入豆瓣电影Top250,难怪豆瓣这些年都没落了。
太过简单,毫无悬念。
强大的剧情片,政府、媒体、偏执狂的利益纠葛环环相扣,非常过瘾。只不过电视台强硬播出的地方不太符合常理,再嗜血的新闻也不会达到片中这种情况,三角鼎略瘸。
一部戾气如此深重的影片,注定能在我朝获取广泛共鸣。
一般,剧情比较有新意
过度了
直播的时候还扭来扭去一会地头接电话一会戳铅笔,这期间真的是全程直播吗?完全没有直播视角的镜头啊!
今年最带劲的肾上腺电影,高潮感强烈,bug也就无暇顾及了。
彻彻底底的悲剧,没给观众留一丁点希望,却是最有力的控诉,对权力,对生活,对这个不平等的世界。看完之后心里被掏空了一块。
起初故事很喜欢,但看完还是不太喜欢。或许结局能更现实晦涩点好。
掉入韩式「社会派」悬疑惊悚的套路中无法自拔,从故事设定、剧本走向和人设都是流水线得平庸无比,唯有脑残韩粉才会念念不忘。
最讨厌这种电话那头的无比牛逼的人最后出现是一个弱爆了的形象的电影。而且30分钟后的剧情明显张力不足,但以韩国电影的标准来看,还算不错,中国还拍不出这样的片,包括香港。
无感,有个点太过假了,前不久看过的两部韩国电影,《孩子们》和《那家伙的声音》中90年代初都有数十分钟内确定打电话人的具体地点,难道2013的大韩民族把这技能丢了??其他BUG点也不少,拖拖拉拉的。字幕也让我看的很是恼火,翻的中文都看不懂,还缺斤少两的。结局如同《迷雾》中的一样,太过刻意。
题材很棒 搞的也蛮有新意 但是最后竟然会斯德哥尔摩了还是有点让人跌眼镜的 度的掌握上有欠考量
一个20来岁的人能混充50来岁的人的声音还尼玛主播听不出来... ...
既然设定了一个纯的现代背景就麻烦各方面都得推敲下吧……犯罪动机 故事情节 人物行为都十分不合常理,唯一的优点就是电影节奏把握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