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柯本的电影很少,这是我知道的仅有的一部,并且它并不是完全的讲述柯本本人,只是由柯本作为这部电影的灵感。
可以说,这片子看完之后,每一个观者都能感受到电影里散发出来的绝望气息。
电影里的主人公带着不断的喃喃自语,他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在河边独坐。
偶尔朋友们站在他身边他几乎熟视无睹,有时会突然的崩溃。
片子里的音乐都很好听,电影里的主人公最后自杀的镜头是缺失的,但是依然在结尾为观众带来了自杀后的虚空和无助感。
end
blake眼神中隐约得光芒是希望照亮的嘛,cobain的吉他从来没有这样的犀利感觉,可能是他离我太远了,太久了让大家觉得陌生又一次想念他了!
我所迷念他的,我不知道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但是我感到了一种疏远。
我们的孤独,我们的内项,我们的内在的疏离感和人格的分裂性都是获得自身快乐的根源。
我不愿意和别人谈及他,在高谈阔论中他不过是一个偶像或者被当作用来吹嘘自己热爱摇滚的工具,但是我爱他,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他驾驶的是Volvo牌子的汽车,因为他从一本杂志上读到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他如此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他又在自己的房子里储藏毒品,过量吸食毒品。
这种矛盾性让他极具艺术天赋的同时却拒绝作一个明星,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力自拔。
所以我拒绝在爱他的同时象一个盗墓者一样来收藏他所带来的快乐,他只属于他自己.每个4月5日已在我的日历上消失。。。
若干年前,汉娜阿伦特评价本雅明说,只有彻底的失败者才能够理解本雅明。
和卡夫卡一样,他们的思想或许只有通过某种机缘才能在跨越时空之后在现代社会和你产生共鸣。
范桑特的《last days》就是试图营造这么一种机缘或者是说一种情绪。
在逼仄的寓所里,卡本退去了昔日的光荣和商业上营造的光环,在这里他是孤独的象征。
在范桑特的电影语言里,长镜头特有的魅力就在于此。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早上下小雨,忘了带伞。
从地铁口到打工的地方有两公里,不幸在最后一个路口碰上红灯。
我又想起了《最后的日子》。
天气转凉的时节,记忆的下水道里很容易随便浮上来些什么东西。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忍耐空气里飞舞的雨丝。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的电影。
从《夜深沉,爱难吟》中晃动闪烁的黑白影像开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加倍地悲恸。
几乎每一部的结尾都有谁死去了,其他人背负着死亡的重量继续活着:墨西哥偷渡者和杂货店老板;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男妓;迷失在沙漠中的旅游者;一群高中生;音乐人和他的朋友们……你或许已经发现,范·桑特的电影总是建立在如此简单淳朴的元素之上,尝试用语言概括只会显得它们相当白痴。
但没关系,它们本来也不是喜欢说话的那种电影。
如果电影可以是一首音乐,那么《最后的日子》大概是和弦的间隙中那些沉默的休止符,一些标志着断裂与空缺的黑点,永远无法为符号所捕获。
Last Days (2005)你只能去看。
苍白的绿,幽深的蓝,火焰挑衅着大片黑暗,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的划痕,新鲜空气一样朦胧的室温,年轻人们泛着光的脸庞。
你只能去听。
那些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那些不成文字的呢喃,叹息和哽咽,溪流与风的嗓音,不断盘旋的钟声(是内心的声音吗?
),两三首歌曲——嘶哑的,混杂着琴弦的崩裂和不知何处飘来的噪音。
如果我向你描述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他蜷缩在角落的鼓架之间,垂下来的头发遮住了表情;如果我向你描述夜里在焦外融化的一盏灯,一张赘着婴儿肥的沧桑的面容;如果我向你描述,车窗像银幕一样反射着全部的天空——就像在阿巴斯《如沐爱河》中所见的那样——你真的能听懂吗?
不,只有自己去经历它,去浸入到影像表层那丰富的知觉纹理之中,在那里,所有的声与光都像电影的小小触角,撩拨人们的心绪。
Last Days (2005)不可能通过任何种类的文字(简介、剧本、影评……)来间接地触达范·桑特的电影;难道真的如那些评委或评论家所说,《大象》的美丽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精湛,甚至有些刻意——的叙事结构?
或者是因为它的长镜头调度?
是因为它改编自真实事件(“死亡三部曲”都改编自真实的死亡),有一个沉痛而尖锐的主题?
一遍又一遍穿过校园的走廊,视角之间奇异的复沓和缀连,完全超验的时空,多余的、幽灵般的人物,对一次死亡事件的埋葬与追悼……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帧一帧地翻阅他的电影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影像必须流动起来,流动为每秒二十四帧的时间,绵延的、正在逝去的时间。
渐渐地,眼睛适应了黑暗,然后我们见证了《盖瑞》中奇迹般的日出;这里的奇迹是德莱叶意义上的奇迹,时间的奇迹。
那些环绕人物旋转的镜头,均匀滑过的推轨,漂浮着的跟拍,是时间在影像上留下的刻度吗?
不是侯孝贤的时间,也不是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更不是贝拉·塔尔的时间——不!
不是那种威严凝重的、昭示着历史与命运的时间“洪流”,在寡言的人物和被动的观众身上轰隆驶过——而是阿彼察邦的时间,从山洞的一头淌到另一头的涓涓细流的时间,让情感和思绪得以休憩的时间。
Gerry (2002)范·桑特没有阿彼察邦那样冷静,他总是一个坚定的抒情者:草地上的月光,峡谷中的镜中镜,暗室里的地下丝绒,有时不免过于感伤乃至滥俗。
但,当摄影机以这样一种谦逊的方式,这样一种满怀歉意的方式,在人物身侧徘徊流连,如何能不被打动呢?
《盖瑞》光泽饱满、晶莹剔透,《大象》的场面调度几乎炫技,《最后的日子》却纤细而脆弱,并且它不吝于和我们分享这种脆弱,人物的脆弱,电影自身的脆弱:几次奇怪的倒叙是恍惚间的出神,过曝的窗让摄影机患上了光敏症,最后它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直到电影与它的人物一同分崩离析。
范·桑特将死亡的那一刻留给了不可见的深夜;但在死亡之后,白天的公路上,朋友们并排坐在汽车后座,他们眼里闪烁着泪光……唉,该如何形容呢?
影像在抽泣着,它的细绒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震颤。
Last Days (2005)三年多前,在学校走廊深处的房间里,我独自看了《大象》,被深深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看范·桑特的电影。
自那以后,每次重看《大象》,学校的走廊和电影中的走廊就变得越发相似起来,无法分清:我喜爱是因为怀念,或者我怀念是因为喜爱?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你重看了太多次,以至于理性的判断从根本上不再可能;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
至于《最后的日子》……我只能说,过去一年里,有几次完全绝望的时刻,我重新打开了它;我没有一次看完它。
在每一次观看中——以某种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明白的机制——它的一部分代替我死去了,余下的部分则将我治愈。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访 | 刘伽茵谈《不虚此行》:“我和这个故事完全站在一起”圆桌 | 2023威尼斯补课·第2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评论翻译 | 论想象力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有人说nirvana的主唱如果不死,中国的歌迷会少90%。
有些人有疯狂的人生,但那只是表面的。
即使导演想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表面。
當你即將死去,你最想做什麼?
隱喻Kurt Cobain,雖然我對Kurt這個玩團小孩心中的神並不了解,,但是卻下意識被催促著非看不可。
於是我又多了一個偶像Gus Van Sant,用殘酷語言說著青春凋零的導演。
Blake什麼也不(能)做,在林間無目的的遊蕩,閃躲著不知為何要閃躲的人,卻和不需要見的業務達成合約。
他並不打算要轟轟烈烈的燃燒生命。
對照主角意識狀態的失焦鏡頭、錯亂的時間線,Blake沒有對著誰說、沒有誰聽懂的囈語,你只知道他焦慮他無助他沒有出口,卻什麼也不(能)做。
Van Sant完全孤立著Blake,大部分的時候,鏡頭只是遠遠地長拍他往前遊走的背影,就連Blake的特寫也沒有幾個,觀眾被架開在中遠景以外的距離,誰也不能靠近、不能阻擋他茫然的去路。
但至少Blake拿起了吉他,在空無一人的練團室獨奏,週遭安靜到了極點,只剩下吉他刷弦和低沉的吟唱,鏡頭緩慢的向後退去,突然間他拔去一條弦,不去管缺弦的吉他聲變調了仍然照樣唱著。
裸露而震撼的畫面。
Van Sant沒有說Michael Pitt被選中重現著Kurt,但是似乎誰都清楚。
削瘦四肢套上橫條毛衣,總是挖洞的袖口和破褲,一副誇張的墨鏡,甚至在Pitt穿黑色蕾絲女裝現身時,我被螢幕上那個(男)人的魅力吸引,就像愛上某個人。
也許Kurt就是這個樣子的我暗想。
連槍響也沒有,他最後的日子結束,半透明的Blake脫離軀殼,攀著窗框往上爬離鏡頭。
他死亡的事實是一個震驚的消息,但是死亡發生的瞬間,卻像在窮途末路的後段,靜靜地抵達無法再繼續的終點。
沒有太多音樂,這絕對不是一般的搖滾電影,我不能從這裡開始認識Kurt Cobain和他的音樂,但我能看見他人生最後的焦慮、空洞和凋零。
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很多人的世界,现实和虚构相交融的世界,又寂寞又美好。
或站或坐,或静或动,一个人的沉浸,很幸福也很可怕。
幸福的是可以超然物外,可怕的是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nirvana本来是个美丽的名字,有美好向上的愿景,即使导演在这里说的不是Kurt,只是某种人某种状态,依然很美。
仿佛在生命的尽头又回到了孩童的样式,纯纯的好和纯纯的坏,纯纯的极致。
极致的东西都有一种让人心碎的美,有时只是一种恍惚,恍恍惚惚就已经走到悬崖的边上。
音乐不多,而很美,不一定非要把它和多少多少大制作大手笔作比较,它能让你产生共鸣,不一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或者某种特定的阶段,喜欢摇滚的年代可以过去,某种旋律却可以在每次听起时毫无意外的重新让你沉浸,喜欢就是单纯的喜欢。
“将来你们都要回转,回转成孩童的样式”。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赤条条的灵魂离开身体安然地向上而去,向上而去。
是向上,而不是向下。
刚看完下载的《LAST DAYS》,说是Kurt Cobain的传记电影,狗屎,只拍了一个糊涂蛋,无爱无恨,就是一团厕纸,穿上他的衣服翻唱他的歌曲,根本就不是那个神。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导演Gus Van Sant只是借了个Kurt Cobain的壳,描写用自杀解决心灵困忧者的转变过程。
估计他没类似的困惑,拍得太抽象,温吞水,反正没什么人物没什么故事就几个镜头拍得很速拍美学主义。
友人搬家,从北京到广州,临行整理出几百张电影DVD,挑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带回来看,就有如上一张。
之前没有看过关于此片子的影评或是片断,对导演的名字也不熟悉,只是看DVD封套上的简介说是以Kurt Cobain为原型创作的片子,就理所当然地拿回来观瞻了。
想象中片子应该是情节性的,而并非如此“文艺”,各种未经处理过的自然的声响瀑布、燃柴、步履或是呼吸,男主人公如同被某种力量附体后若意识含混的自言自语或喃喃低唱,疑似异装癖的女装打扮及忽然因思绪凝滞或断档而僵化停滞的动作,还有在大而漂亮的别墅出现对比强烈的肮脏不堪的厨房,永远简单的速食食品及双性恋的乐队成员,在从戒毒所跑出来的前提下与对摇滚乐的疯狂信仰叠加成令这些事件可成立的支撑因素。
所有的一切明晰的充斥了文艺电影的气息,在男主人公饮弹自杀后灵魂忽然赤裸着从躯体上站起轻松跳跃的翻过栅栏的镜头更可以归属于已经并不陌生的“新鲜词”--意识流或是直接说成升华为对真正超脱凡尘俗世肉身束缚的自由主义中,当你说出这样的想法时肯定不会被你的朋友耻笑,如果他们也看过,他们会认可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乐队排练散去后,男主人公一个人拿着吉他坐在安静下来的乐器堆中,座在角落投入淋漓的演唱一首歌曲,尽管那音色与Kurt Cobain相去甚远,但此段落演唱此歌在片中足以称为经典。
我想DVD介绍上写的导演不肯明示原型为Kurt Cobain,而且想要反映任何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的人类族群,这想法似乎过于主观,每个人的痛苦该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才符合人性。
而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这是一部被很多冲着对Kurt Cobain的关注而来欣赏影片,但这些人多半会觉得失望。
不要失望,那个用颤抖的手摆弄食物和吊带裙的男人,本就不是Kurt Cobain,而Kurt Cobain临行前的日子究竟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世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乐意这样认为。
spoiled child
这个片子只能用于说明michael pitt穿叫花子衣裳也时髦,其他的就算了吧.....
“个人想当然主义的电影” 哈哈 别处看来的 很贴切
最后的日子 你到底干了什么
free and alone, you run in the end, your soul alive naked..73',ost
【A+】“爱达荷”的灵魂几乎是GVS电影的根基,而在“死亡三部曲”阶段则以更加专注,纯粹,乃至简单的形式将悲伤提纯,这里只需要平视的距离,亦拥有孤绝的姿态。于是呢喃细语,无力拾掇的躯干,神态从纷扰抽离,缓缓奏响终曲。旅途的终点,死亡与无归之路又有何异。
前半部分都在看他纤细的身段了= =46分钟以后渐入佳境糯。最后那首歌很出彩。
失望,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拍的这么莫名其妙。
最能想到Kurt 的片子沒有字幕半懂
奇怪的电影~
This man is in my heart.
我一直不喜歡GusVanSant因他青春过度了我不算很喜欢Nirvana但是KG和HK都在这片出现了
已经不错了。
桑特的极简主义与电影美学再次通过反叙事试图让观众们进入科本(或者其他一切艺术家)的内心,纯粹的艺术家必须与世界格格不入,不为世界所理解/抛弃,由此电影的立场也万分尴尬。
只是受科本的启发是吧? 确实不能够是改变 不能够那么压抑 简直是莫名其妙
B+
杀了我.....我真的没有耐心看完
找不回的心中的瓦尔登湖。--涅槃
boring..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难看死了!推荐这电影的都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