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叶青枫近几年,“囧”字当道,横扫影坛,先后有《人在囧途》、《泰囧》等喜剧口碑片问世。
由金牌监制文隽携手叶伟民策划、钱江汉导演的这部《临终囧事》便是要将“囧”进行到底。
包贝尔、詹瑞文、文咏珊、杨恭如、冯淬帆、莫小棋、景岗山、林子聪等两岸三地明星加盟,纷纷变装,带观众感受了一番“惊悚喜剧”。
顾名思义,“临终”二字透露了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点——一座五星级殡仪馆。
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影片主人公牛小波出生在一个棺材世家,小时候一场荒诞的事故使他永远失去“笑容”,长大后努力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却还是不得不进了殡仪馆工作,成为《入殓师》那样的殡仪师,一群人在殡仪馆里发生了一系列奇闻囧事,融合了黑色幽默、惊悚、喜剧等诸多元素……文隽继《人在囧途》之后,特意找来《致青春》的包贝尔和“香港喜剧之王”詹瑞文搭档,打造全新囧事系列,颇有叫板徐峥+王宝强“前”囧组合的意味。
而包贝尔、詹瑞文的“欢喜囧男两人组”也毫不逊色,戏里极尽搞怪之能事。
一向幽默搞怪的包贝尔饰演殡仪师这个特殊职业,虽仍是小人物,更添神秘色彩,把他“终将逝去的青春”献给逝者,詹瑞文则饰演他的舅舅,二人共同经历仿若《博物馆奇幻夜》一般的各种喜感惊悚经验,并对人生、爱情与生命一路感悟。
有两大活宝男“囧”当道,女演员也不输阵。
香港清新女星文咏珊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另一面,饰演包贝尔的同事——殡仪馆化妆师。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塑造过不少经典古装女神角色的“最美亚姐”杨恭如,颠覆以往光鲜亮丽的形象,素颜扮老出演童年牛小波的单身母亲,几场携子求医、生离死别的戏都用极具张力的表演在举手投足间尽显感人慈母爱,使影片在母亲节期间上映更加衬景。
杨恭如虽在本片中戏份不多,却恰似范冰冰在《泰囧》里的惊艳客串一样,可谓大“彩蛋”之一。
此外,还有性感女星莫小棋在片中和景岗山饰演一对苦命鸳鸯。
其实,内地惊悚片虽然不属于稀缺片种了,但“惊悚喜剧”还是显得独树一帜,但是能不能抓住观众眼球仍然是一大考验。
《临终囧事》是监制文隽想开辟的一条电影新思路,他借鉴过去经典港产片惊悚喜剧的风格,非常注重对整体氛围的掌控,以这样另类的题材又是喜剧加惊悚混搭,为内地观众打造全新的类型片种,或将开辟“惊悚喜剧”打造成华语影坛一种全新喜剧惊悚搞笑B级片。
殡仪馆就是每一个人的“人生终点站”,但这并非设定影片的冷感基调,相反,《临终囧事》没有过多地将悲情和伤痛的情绪加入到影片中,于黑色幽默和惊悚悬疑的背景之下,渲染出殡仪馆里阴森恐怖的剧情效果,又在这期间让主角们经历深藏冷艳外表之下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小人物演绎大精彩。
于是在《绣花鞋》原班幕后班底的烘托下,笑果、惊吓全都有了保证,在又惊又喜的氛围里给观众讲述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临终故事,用平视的视角去温情探讨对死亡的态度。
童年永远失去“笑容”的牛小波,在这座神秘的五星级殡仪馆里,到底最终有没有学会了“笑”呢?
《临终囧事》最后,会给你我答案。
而惊悚也好,喜剧也罢,说到底,都是五味杂陈的的人生百态。
死亡,对于中国人或许意义尤其特别。
多神论、泛神论的中国古典文化影响之下,鬼神、轮回学说的泛滥,使得中国人对于死亡有种特殊的敬畏感,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人在葬礼的典仪,规范上格外讲究。
因此,围绕着死亡而诞生的一系列沟通阴阳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的故事,也随之产生。
当然,在如今的中国,这些东西是不好摊在明面上来说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为社会主流,鬼神论上不得台面,但是并不代表在民间不存在。
而旧时的道士、风水师等等也与时俱进的变成殡仪师。
文隽先生主导的影片《临终囧事》虽然延续了“囧”的话题,但是影片本意却是关注中国人所独有的丧葬文化,生与死之间的那些故事。
影片混搭了多种类型元素,以港式惊悚片为外包装,内里探讨的依旧没有离开中国人对于生死之间这一终极哲学命题的探讨,故事桥段不算新鲜,但是胜在情感真挚,结局更是出人意表。
还记得不知何时,在天涯还是百度贴吧上,曾经阅读过一个长篇帖子,叫《殡仪馆之奇闻怪事》。
《临终囧事》大抵上可以看作是这个帖子的电影版,只是影片非常讨巧的以一个幼年遭逢大难,面部神经受损,不会笑的丧葬从业二代,进入殡仪馆之后的种种离奇遭遇为主线,串起了他周遭各种在殡仪馆工作、生活的人,再借此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丧葬观,对死亡与生者的特殊感情。
新生代影星包贝尔刚在大热影片《致青春》中,完美诠释了一位油滑却深情的暗恋者——张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担纲主演《临终囧事》,与香港舞台剧大师詹瑞文联袂演出,相得益彰,丝毫不落下风。
尤其是全片不带一点笑容,纯以肢体动作动人。
其中一场在亡母坟前欲哭无泪,大声宣布自己失恋的戏,与其在《致青春》中那段在阮莞坟前告白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感真挚、含蓄,感人至深。
詹瑞文饰演的舅舅一角,看似嬉笑怒骂,毫不着调,但是片尾剧情反转,一个见惯了人间生离死别,麻木的外表下,难掩亲情的角色同样令人感慨。
内地相声名家李菁声音出演,与詹瑞文夸张的肢体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
香港老戏骨冯淬帆,新生代女星文咏珊分别饰演了殡仪馆焚化工和美容师,各有各的唏嘘故事,同样表现上佳。
对于死亡,中国人往往有太多恐惧和敬畏。
更因为世界观的缘故,对于死者世界,存在太多想象,而浑然忘却了,死与生不过相辅相成,互相对照,与其怀念得痛哭流涕,倒不如在把握好生前每一刻的相处时机,笑对死亡,终于问心无愧。
所以在影片最后,经历过种种啼笑皆非的事件之后,不会笑的牛小波终于在舅舅的葬礼上展开了灿烂的笑颜,因为他终于明白了生死的定义,更看清了自己的宿命。
无论生也好,死也罢,笑对总好过哭泣!
这电影不错 有点经典的味道 那个老王 嗯 就是老王 大家都知道老王吧 老王呢 他演的很红啊 很红很红啊 红的眼睛都流着血泪 再一次流漏出老王的王霸之气 我不由想起了摩根·弗里曼http://baike.so.com/doc/2334230.html都是伟大的老头 嗯 他们都是好演员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命题。
人对死亡的抗拒源于对不可控的未知世界的恐惧。
就如同《非诚勿扰》中李香山所说的那样:“死亡就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
”所以,当世人谈论起死亡的时候,心理多少带着伤感和不快。
个人认为,如何处理死亡问题,是电影最高的境界所在。
前些年大热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极好的把握。
它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疏导了淤积在人内心的纠结情绪。
国产影片《临终囧事》虽然无法超越《入殓师》,甚至连比肩的可能都没有,但是,却让我们看到编导在处理死亡命题上的努力。
从编剧角度来说,一部影片的出发点通常有三个:结构、情节、人物/人物关系。
如同《入殓师》,《临终囧事》也设置了一对亦父子亦师徒的人物关系——牛小波和他的舅舅,他们二人从事着世人所不太熟知的殡葬业。
牛小波有着《天下无贼》中傻根的影子——天真纯朴。
这一人物设置上的最大的亮点在于——不会笑。
这种生理上的特点与他所从事的殡葬业有着某种关联性,因为在送葬的时候是最不需要人笑的。
而影片也设置了一个温情的点:牛小波的舅舅去世前,最想看到自己的外甥笑着送自己离去。
于是,“牛小波的笑”成为了一个戏剧的钩子,拉动了人物的行动,也勾住了观众的情绪。
影片通过四个葬礼交织了人物不同的情感结构:第一个葬礼中的死者很爱喝酒,在灵堂里,他的家人都用喝酒、唱歌的形式送他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第二个葬礼的死者是老人院的老者,殡葬馆还在门口准备了救护车,为了避免参加葬礼的老年人悲伤过度,同时还在葬礼过程中发送食品,因为悲伤也是需要体力的;第三个葬礼是大老板为自己办的活人葬礼,因为他想知道身边的人对他是否真心;第四个葬礼是为火化工已经过世多年的老伴办的,火化工为了能天天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一直将爱人放在冷冻库多年,最后他终于将爱人尸体火化,带着骨灰周游各地……虽然是一个灰色的题材,但是影片使用了两个包装的形式,一为惊悚,一为温情。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我从来就对惊悚题材格外抗拒,也会对柔弱的女性常常热衷于惊悚恐怖片而大为不解。
作为主要场景都在殡仪馆拍摄的影片来说,《临终囧事》还真有几场戏让我的肾上腺激素猛增,此处不表。
影片倒还偶有温情之处。
尤其是火化工和他去世的妻子的关系的一段,让我们看到一个执着于爱的老人那份弥足珍贵的情感。
牛小波的舅舅反复告诉牛小波,当送走一个亲人和朋友的时候,不要哭,因为如果逝者有灵的话,心里会太过牵挂,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这正如《入殓师》传达出的那样: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这样的死亡观念与宗教所期许给人们的如出一辙。
《临终囧事》有着成为一个好电影的创意,但是在具体表现上,某些戏份则过于刻意和煽情,尤其是人物喜欢跳出来说话,似乎是TVB中人物的灵魂附体。
好电影是藏起来,观影的快感来自于发现,而不是被向导的讲解所牵引。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临终囧事》需要冒一定的商业风险。
因为美国人的智商只有12岁,而中国人也没有进化到可以进电影院直视自己的终极问题的阶段,不然,脑残的《西雅图》、《分手合约》以及伪残酷的《致青春》也不会如此大受追捧。
首先在我看来,他是为了突出这个“囧”字而创造了一些些惊悚,虽然是建构在谎言这样的基础上,更像是人的心魔,对殡仪馆的偏见自己在脑内加工而成。
第二、感觉这个电影很像是老一辈(舅父、王叔、小白(女))专业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不同的场景和细节体验让牛小波消除职业偏见,从而成长为剧中不断强调的“professional”的职业人的过程。
第三、这部片里的青春元素包括了“职业的成长、暧昧与失恋、死亡等。
第四、 爱感觉是这部片的主旋律吧,通过不同的人来刻画亲情的爱,夫妻的爱,同事的支持等,虽然借用了很多其他电影中的一些老的烂梗和桥段,甚至有些刻意的搞笑。
总结:我讨厌纯粹的恐怖片或者搞笑片或者是。。。。
的片,电脑总要承载一些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在内才好!
比我预期中的要好啊,还是可以看看的,比很多商业片要好啦!
PS:社工尤其可是讨论关于影片中从业者“professional”的强调与坚持,而里面涉及到的专业价值观、态度、理念都体现在影片很多很多细节里面,对于我们社工而言是值得借鉴与反思的!
烂梗+思维陷阱:(1)最开头的最开始的时候 估计大家看过类似的笑话:出租车司机然后碰到一个穿白衣服的情况很惨女人搭车去殡仪馆 在这一过程中感到非常害怕 到最后下车女人给了一张有血的钱 下车后司机突然发现没有看到人 吓的尖叫一声飞一样的开着车走了,实际上是个女人掉到一个没有盖井盖的下水道里去了。
(2)关于“”no problem “,在跟一位女士沟通的时候,小波本想说没问题但是发音成“no pro”,这岂不是在沾人家便宜。
(3)生人给自己办葬礼,为了检测自己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前面都是差评,最后面来了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对着棺材里的人讲”我爱你,我当年是因为什么什么而迫不得已离开你“,最后happy ending。
(4)王叔在把一具长时间无人认领的遗体火化而把自己妻子遗体保存,结果被那具无人认领遗体的家长发现,导致王叔要离开这个他一直工作的地方,回到房间拿出一瓶安眠药吃了,然后去到冷藏柜里与妻子一起躺着。
这样一切感觉就是他要寻死与妻子一起同眠,实际上。。。
(5)小波被绑到椅子上,王叔要给他用电击治疗脸部,说以毒攻毒。
多么像国外的某些大片呀,虽然人家大片不是为了治疗,而是杀人或者其他犯罪!。。。。。。
(6) 在舅父说了半天,明明很悲伤的氛围的时候,小波问”谁是乔布斯啊?
“,舅父答”一卖手机的“。
我认为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恐怖中带点喜剧,喜剧中又穿插着恐怖,一张一合的节奏,一张一弛的剧情。
殡仪这在中国人的眼中不是特别光鲜的工作,剧中小波的舅舅,因为一时的愧疚,用一生来弥补,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爱情生活,也许是因为世代传下的殡仪工作,哪怕最后得了癌症,也不愿去顾及治疗,一心为自己的唯一亲人将来的生活安排着。
看到结尾确实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是因为小波舅舅的离别,也许是因为殡仪馆工作的人逐渐离开小波。
时间流逝,万物苍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命如此短暂,当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珍惜现在。。。
貌似有“囧”字的片名票房都会不错,《人在囧途》、《泰囧》打造出了中国囧态“三人组”,而电影《临终囧事》的囧可谓事关生死,一部不折不扣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们永恒地美丽……”这是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中的一句台词。
而《临终囧事》将视角对准了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丧葬文化”,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日程生活。
在中国,从事丧葬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丧气的职业,这一人群的内心世界和职业属性不如人熟知,普通大众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
而在电影中,包贝尔饰演的牛小波是“帮助别人踏上旅途最后一程的人”,他用双手温暖逝者,帮他们安然上路,让他们有尊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
该片,是国内首部关注丧葬文化的影片,是这一题材的先行者,真正的走入了“入殓师”的生活与工作。
电影《临终囧事》似乎是要为“入殓师”正名,电影全景式的展现了殡仪师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用最平常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
该片深层次的探讨了生死话题,虽然我们都未死过,但都很想知道自己死后将被如何处置。
在处理死亡命题的同时,电影描绘了一幅社会众生相,各种各样的家庭是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临终囧事》的社会命题极其宏大,它勾勒出的社会画卷生动而鲜活,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对死亡会有一种超然的认识,它告诉大家死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还记得《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给自己举办的生前葬礼吗?
《临终囧事》中也有这样一个情景,景岗山扮演的角色也得了绝症,为了看清楚自己死后公司的员工是咋样对待他?
他举办了生前葬礼,葬礼上让他见识了什么叫“人死如灯灭”“落井下石”,同时也让他收获了儿子收获了真爱。
这部影片定位是喜剧惊悚,内地惊悚片虽然不属于稀缺片种了,但惊悚喜剧还是显得独树一帜,但是能不能抓住观众眼球仍然是一大考验。
看过该片的感受就是惊悚起来让你汗毛横立,囧事喜剧起来让你开心一笑,包贝尔这位不会笑的“入殓师”制造的笑果毫不逊色王宝强,这可能是第一次见到包贝尔在大银幕上饰演男一号,他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这是一部题材特殊很诚心的作品,影片用平视的视角去探讨对死亡的态度,故事很温情。
当你看过后,不自觉的会想如果我们自己死去会是什么样?
“入殓师”会怎样为我们送行?
任何职业都必须得到尊重,“入殓师”的职业跟其他职业一样,都是这个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行当,我们应该尊重为他人临终送行的人。
同样是探讨死亡的电影,《临终囧事》走了一条与《入殓师》不同的道路,在死亡的残酷中加入了滑稽幽默和脉脉温情。
谈起死亡,人们不可避免会想到恐惧和悲伤,这部《临终囧事》虽然未能脱离俗套,但在面对人生最后的告别阶段,无论是选择哭天抢地,还是选择平静面对,亦或是大彻大悟,都让人体会到了爱是愈合内心创伤的唯一真理,也只有爱才是陪伴我们度过漫漫人生路的最珍贵的礼物。
影片主要通过做殡葬业的牛小波和舅舅所经历的各种生死离别,在这个过程中窥探命运悲喜和人生感悟。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了四个临终囧事串起:一是家属用死者生前最爱的喝酒唱歌来送他最后一程;二是为避免参加葬礼的老年人悲伤过度,殡葬馆还在门口准备了救护车;三是活着的大老板为自己办葬礼,来了解身边人的真情实感;四是陪伴过世爱人多年的火化工终于下决心把老伴火化,带着骨灰行走各地。
四个葬礼各有各的悲欢离合,但都用了先惊悚后温情的套路讲述,很多惊悚套路显得陈旧,但却在逗乐和温馨中结束,令观众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老火化工人和自己去世妻子的珍贵感情,以及牛小波和舅舅的感人亲情令观众动容。
仔细推敲,牛小波是一个很囧的人,从小由于神经损坏不会笑,从事殡葬行业后经受各种惊吓,终身大事未果……但在经历了各种生死交替的囧事之后,牛小波似乎扭转了囧势,随着舅舅的去世,他感悟到了很多,不仅看到了人性的本真,也对未来充满希冀。
如果前几年《入殓师》的问世让人们开始关注殡葬这一人们都不愿也未曾想过去接触的行业,正确认识死亡,那么《临终囧事》就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正确看待死亡的态度延续下去。
就像牛小波舅舅反复告诉牛小波的那句话,“当送走一个亲人和朋友的时候,不要哭,因为如果逝者有灵的话,心里会太过牵挂,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为了逝去的亲人,在世的人们都要坚强起来,心中有爱,快乐生活,才是爱你的人们愿意看到的事。
这部以殡仪馆为背景,以殡仪师为主角的电影,一开始以为是惊悚片,继而以为是喜剧片,后来看着看着不禁潸然泪下,觉得这是一部亲情伦理片。
惊悚加黑色幽默加催泪,融多种电影元素为一体,让电影的层次变得丰富起来,体现了导演过人的才华,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也未尝不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
看到这部电影,人们也容易想到另一部日本影片——08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
继日本导演滝田洋二郎之后,中国导演再次将目光投注到殡仪师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因忌讳而避之不及的职业,其勇气实在可嘉。
导演钱江汉为香港著名惊悚片导演,因而这部电影不乏恐怖镜头(让人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惊悚片),但这并并不是影片的中心,惊悚和黑色幽默只是电影的叙述手段,影片的主题其实是亲情。
过多地想要赚取观众欢笑和眼泪的欲望,阻碍了电影导演对殡仪题材的进一步挖掘。
比如对生死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导演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同类题材中中国电影与日本电影之间的差距。
《临终囧事》的主人公是包贝尔饰演的乡村小伙子牛小波,小波进入殡葬行业是由于小时候发生的一场荒诞事故——一次被雷劈使他成了一个不能笑的人,没想到这也让他同时成为了从事殡葬工作的最佳人选。
主人公身上的“荒诞“元素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底色,导演就是要在这种底色之上再涂以恐怖的暗色,以及温情的亮色。
影片的色彩变得驳杂丰富,而内涵并不因此丰厚。
影片以来自乡村小伙子牛小波的视角观照殡葬职业,他对生死的感悟最多也只是那句”人死了就是离开了,剩下的只是回忆和怀念”。
而《入殓师》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则是一个弦乐演奏师,他进入殡葬行业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他被招聘“旅行助理”的广告给误导了。
然而小林大悟内敛深沉的音乐家气质,没让他的入殓师经历有多少荒诞色彩,他是“误入歧途”而非像牛小波那样一路有舅舅暗暗引导,因而他的经历也没有发展成亲情故事。
似乎导演就是要以这样一双音乐家最轻柔细腻的手,去触摸死亡的温度,借助一颗最深沉敏感的心,去破解生与死的迷思。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给死者整理仪容、装殓入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平静而虔诚,就像他演奏音乐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他能够平静地面对死者之时,也就是他能够从容直面死亡的时候。
走向死亡的过程不再可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序曲。
《入殓师》那种对死亡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影片具有了人性终极关怀的高度。
也无怪乎香港和台湾会赋予这部影片如此诗意的片名——《礼仪师之奏鸣曲》《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死亡在中国人口中一直是呸呸呸的事情,不可说,更不能够深究。
但是人们又对死亡这件事本身有着莫名的好奇,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程,以及自己离开会不会如蝴蝶效应对这个世界带来丝毫影响有着好奇。
更直观的表达是,亲朋好友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自己存在过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临终这件事,近年来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当属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小林阴差阳错成为入殓师,美好地对待每一位逝去者,亦给家人留下逝者最温柔最美好的记忆。
从某种角度上讲,日本对细节的注重使其成为细腻又令人震撼的一个民族。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NHK记录了这样这样一位女入殓师,她将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遗体修复到原态,使得无数的孩子能够再见父母最后一面,无数的丈夫再见妻子最后一面。
地震灾情过去后,她又一边回忆修复后的遗容一边描绘遗体最后的笑脸。
“我希望,家人都能记住逝者最后的笑脸。
”转移到美洲,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2010年也将视线聚焦在殡葬工作人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了电影《伯尼》。
尽管与《入殓师》类型截然不同,但是殡葬人员对尊重的态度,却是一脉相承的。
“他真是个魔术师,他把每个人都打扮得很好看……他还会拿一小束白玫瑰放在你手里,大家到了他手里都那么美,只可惜你当时已经死了。
”尽管是一部犯罪剧情片,理查德•林克莱特还是将一名殡葬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到最高。
在亨茨维尔小镇没有人会厌恶殡葬人员,相对大家都喜欢伯尼,以与他相处为傲。
然而在中国,《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给自己举办葬礼,在国人看来是异常前卫的,也是晦气的。
虽然得了绝症,但这样为自己筹划,总不是好事儿。
死亡从来都不是好事儿,能够冷静处之的都是神奇的人。
所以到2013年包贝尔主演的《临终囧事》通过囧事,集中展示出很多关注殡葬的黑现实问题。
一方面,殡葬馆建得再华丽,都是晦气之地,会闹鬼的地方;一方面,殡葬人员想要找个对象不容易,正常人谁会作殡葬人员“赚死人钱”,另一方面,正常的人谁会找个殡葬人员结婚。
这点其实在日本也同样,《入殓师》中小林的妻子曾极度反对他从事入殓师的工作。
大家都清楚殡葬工作者的重要性,但是心中依旧难免有芥蒂,不过随着时间这种芥蒂会渐渐消散。
就像包贝尔,在演员的专业性面前,什么殡葬人员都是小事情。
从《致青春》为逝者写传记的工作到《临终囧事》殡葬主持工作,被善意地调笑“专业殡葬20年”。
也希望随着大家对殡葬工作的正视,渐渐消除对逝者居处鬼怪围绕的恐惧,大概没有逝者希望被恶意联想成奇怪的东西。
文|苏筱兀。
短评里看到居然真有人把这当一恐怖片来看,请问你是有多脑残啊!
两倍速看既然觉得节奏慢,不管是搞笑还是恐怖还是感情全都是滥俗老梗,用一个半小时讲五分钟的故事。另外你们戴着手套摸完尸体就直接摸脸真的是.....衷心希望烂片老老实实玩自己的爱情偶像剧就可以了,不要染指爱国题材以及生死题材
挺感动的
生活不过如此片,笑中带泪,泪中有笑。
舅舅好感人
人生本就是这样笑中带泪
挺温情的~
算是国产片里面的佳作了,就凭这点足以值得鼓励了~ 五星献上
当温情喜剧来看还不错,为啥一定要搞点跟剧情毫无关系的恐怖噱头?没有鬼就拍不了殡仪馆的戏了吗?
两星不少了!
影片最大的缺点就是创作者为了打一个恐怖片的擦边球而失去了踏踏实实讲述一个好故事的机会。主角在一家殡仪馆中看透生死,体验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冷冰冰的尸体,暖暖的人情味,看完之后有一种带着忧伤的温暖,要是日本导演来拍就好了。
我觉得挺好的,至少感动我了
有点吓人
搞笑不成恐怖得略恶心的烂片
有点乱有点假,但是我还是被感动了。
名字起得很失败,其他都挺好的~~
7.5/10
又哭又笑的……
撇开伪恐怖片的外衣,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all for my Monica...莫小棋的出场雷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