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十几集,先来评一下。
为什么赵立新这么好的演技要配合这么漏洞百出的剧本,叹。
陈其乾的bug:1. 每月赚50块钱,给书雅买800块钱的录音机。
就相当于一个2017年的农村穷小子每月赚5000块钱,给自己喜欢的女孩买八万块钱的礼物。
现实生活中几乎看不到这种大知识分子做这种极端的事,而且问题是,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具有高级感的传奇故事,观众会产生不解的感觉,而不全是感动,这是一个套路老旧僵硬的刻意编排。
800块的录音机是为了让后面的故事接下去,使陈其乾落入陷阱,但是太僵硬了,应该铺排再多些,选择的梗再高明些。
2. 陈其乾怎么就有资格竞争副车间主任了?
你说有资格就有资格?
他是哪里突出了吗?
说他专业能力强,那别人弱吗,完全没体现,还是说因为他是冯总师的学生有关系,还是因为什么?
有点突兀的感觉。
3. 陈其乾被马东忽悠着竞争车间主任,要一起搞垮张,说是这才有追书雅的资本,陈其乾一秒钟就相信了。
真好忽悠,要是我,我不信。
齐大爷的bug:1. 最气人的是齐大爷的设定是抗战老兵,老兵听了都想杀人。
在老兵中确实可能存在这种坏人,但是一个电视剧公开这样设定,总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负面的印象和影响。
这样真的不好,抗战老兵的名誉值得被爱护,咱们应该感恩他们。
2. 当剧里齐大爷还没表明是间谍身份的前两集,我就知道和医生见面的人是他了,也太明显了。
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
这样不够好玩儿,让观众惊喜或者惊讶的点子掐的不准。
马东的bug:1. 形象不够深刻鲜明,感觉国安的特务进厂随便谈恋爱。
2. 和书雅、都楠的感情线经常莫名其妙,一会儿产生个误会什么的,画外音还说是因为特务身份而无法解释,其实按照马东的口才,换个切入点,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
不追求细节:1. 胡军忘词了然后直接管冯总师叫冯工,总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位啊,叫冯工感觉有点不尊重。
不知道总师有多重要的可以看一下《开讲啦》,其中有一期就请了咱们国家热物理领域的一个总师,抱歉不记得具体名字了。
2. 他们总是拍在厂外的戏,车站,树林里,公园里,可是剧中齐大爷对经常员工出厂很有意见的啊,比如他就问过马东为什么最近总出厂。
所以有没有必要马东书雅俩人聊个天也要出厂?
这样给我感觉就是,他们每天都要出厂好多次。
在《于无声处》开播以前,央视对这部剧的定位是——“国安现代反谍剧”看到这个消息,我陷入一阵狂喜。
喜的是国产谍战剧终于不再局限于抗战了,可谓是一大突破。
再加上这是“国安”的第一次荧屏首秀。
所以,在开播前我心中有着满满的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于无声处》开播。
前几集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第一集,节奏紧凑。
配乐与剪辑上都下了不小的工夫。
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了出来。
就算在后几集节奏放缓也丝毫没有影响这一部剧营造的紧张气氛。
在这一点上这部剧绝对算得上是国产同类剧中的佼佼者。
从第一集开头的旁白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让这部剧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道路。
铺平垫稳,像一篇回忆录一般娓娓道来。
但好景不长,这部剧还是没能完全跳出传统的模式。
感情线本应是一条副线,但它开始喧宾夺主,编剧在布置感情线的时候无疑是借鉴了我国的都市情感剧的做法。
马东,陈其乾,冯书雅,汪都楠四人的情感纠葛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汪都楠这一角色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情线而服务,在这一设定下,感情线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当然如果是在不削弱谍战线的情况下,加强感情线(即两条主线)也未尝不可,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此消彼长,谍战的主线被削弱了。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
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
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事与愿违!
在当年甲午海战中,因为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洋务派的北洋舰队没有获得足够的经费,不仅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更甚的是在战斗中弹药严重不足,不得不使用撞击这种同归于尽的极端方式以期获得战斗的胜利。
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就是一艘勇敢冲向敌舰的巡洋舰。
可惜的是,他们玉石俱焚的计划失败了,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牺牲。
仔细想想,《于无声处》与致远舰的命运还真是有几分相向。
在拍到当代戏份的时候,编剧牺牲了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陈其乾。
“蓝鱼”时,陈其乾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的人物。
但是当他做了间谍之后,这点被模糊了,甚至几乎被抹杀掉了。
那为什么要拍当代的部分呢?
乔敬堂被抓,齐大爷服毒自杀,雅各布也收到了公司质询;马东与冯书雅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
这应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
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国内并没有拍一部十几集迷你剧的经验,所以编剧也不敢妄自开这个先河。
二,利益问题,《于无声处》开始想做到“严肃”,所以在时代特征上把握的很好。
几乎没有任何的植入广告,唯一破坏这时代感的也只有齐大爷抽屉里那份印有冯小刚名字的报纸了。
但是当剧情进行到当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别克,蒙牛的广告,特别是别克。
真是恨不得行驶在渤东街头的车都是别克的。
这是片方像利益妥协了。
他们充当了慈禧太后的角色。
一点一点的掏空这艘行驶在谍海上的致远舰的装备。
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
致远舰开辟了一条谍海上新航路,但它却永远的沉下了海。
《于无声处》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剧,甚至可以开创中国谍战剧的一种新风格。
但它失败了。
我们为此感到惋惜。
但是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刚开始看这句的时候,竟然还给了四星,现在看来简直是瞎了狗眼。
先说说本片几个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故事背景非常特别,《潜伏》一剧在最后将谍战的故事引述到了建国之后,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本剧直接讲述80年代的军工故事,更是一种突破。
若按故事背景,剧中蓝鱼毫无疑问是091型核潜艇,202厂就是海军431厂,按时间推算当时应该是第一艘定型艇的攻坚冲刺阶段。
这样的故事背景确实非常的新鲜,在看之前我也能预料到该剧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bug。
其次是演员搭配,马东和陈其乾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自不用说,我认为该剧突破于潜伏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主演之外的演员也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
比如都楠的泼辣,总师的持重,局长的沉稳,几个主任的各色性格。
就连几个侦查员都能驾驭警惕性和世俗嬉皮等不同的人格表现。
马东刚进厂时生产部门和安保部门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该剧几大硬伤随着剧情的发展,基本把以上有点全部抹掉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绝逼是莫名其妙的配音。
就算海外特务因为外语关系你后期调整对不上口型,这也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连主干部分也会有这么多唐突的配音。
完全对不上口型不说,连音色和质量都对不上,让人感觉是上映前半个小时随便找一个送盒饭的路人用手机录的一段,强行塞了进去。
作为国产剧,就不想说类似A说话时镜头拍B,B说话时镜头再回到A这种“高端”的要求了。
就算监管再严,政审再难,起码正剧播出前也得有基本的后期制作吧。
其次是一些情节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
比如从14集开始大量的感情戏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一直到大约20集,陈其乾作为特务几乎一事无成,马东作为国安狗屁证据没查出来一个。
再比如最后潜艇下水在即,炸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场应当是高潮的斗争最后仅仅在马东和门卫的对话里以”报废了我一个录音机“为台词全部带过了。
类似跳跃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让人产生”本来拍了的情节最后被剪掉了“的感觉。
再有就是国产剧的一些老毛病,把观众当文盲白痴,情节逻辑水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是真文盲还是装文盲,剧中对工业生产体现出一种西游记似的奇幻。
比如核潜艇都快要下水了,生产图纸竟然才刚运进厂,那船台上的潜艇都是工人师傅拿榔头凭感觉凿出来的嘛?!
再比如一个小小保卫科干事,简直比手掌还了得,除了资料室没有钥匙进不去,厂内所有车间、堆场和办公室随便进出,境外间谍真是瞎了眼,策反那么多工程师还不如直接混进保卫科呢。
还比如陈其乾生死关头竟然只知道抓住扶手大声质问近在咫尺要害死自己的凶手,最后他的死也是草草以国安人员接头对白来带过。
到了新世纪,剧情简直是天雷滚滚,且不说葫芦岛乾坤大挪移变成了大连,也且不说核潜艇的工程师如何跨行变成航母总师,光说剧情就一直走在韩剧的脑残路线上颠不下来。
马承志带回来的香蕉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音是真实的,每次她开腔就感觉再看90年代的录制韩剧。
马承志也是一脸苦瓜样,整天邹个眉头像个地痞流氓似的表情,一直在起到搅屎棍的作用。
此时全局已经基本没有了谍战的味道,更像是公安破案,和都市肥皂剧。
期间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犹如前20集因为时代背景原因被憋坏了似的,尤其以别克车为甚。
说实话看到27集的一半,我已经两星弃剧了,之后还能整出神马幺蛾子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头看来,本剧前14集那种新颖的题材,丰富的角色,贴切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良好开端,已经稀疏被后来的各种扯几把蛋给毁了。
国产主旋律题材依旧还是这种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水平。
就这种屎一样的宣传手段,如何让人产生向心力,如何让主旋律得到弘扬?
利用一个星期,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所有人呢,基本上都有了一个交代,但是在这部剧前半部分,蹦蹦跳跳的汪后面,从广州回来之后就说是得了心脏病,然后找马东借钱,然后又住进了冯家,这中间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都没说呀。
包括那个药是谁换的?
汪东南到底是咋回事?
这个是不是这个电视剧?
感觉最后对汪都没有一个交代呀。
如果汪最后没有什么特殊的交代和任务的话,那它出来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18集,冯与陈要结婚了,其实情节发展至此,这也是早晚的事,我都能感受到,即使冯对爱情再执着也难免有崩溃之时。
首先为这个剧点个赞,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剧中三主各个鲜明。
角色本身的魅力盖过了演员自己的名气,当然也是与三位演员的努力分不开的。
举个例子,就是昨天我刚看过的我感觉还不错的电影,主角名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演员名。
其他的我也不多说了,这毕竟是八十年代,我不生于那时,其他的也说不好什么。
说说陈,其实我感觉他也是挺可怜的,冯总在这集里给他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有点小气,太计较个人得失。
虽然看似他是很爱冯,其实他更看中他自己,真想象不出一个喜欢福尔摩斯的人,会如此没有长远的眼光,他在特务的帮助下和冯结了婚他将来会保证冯的幸福吗?
在写到这的时候,19集正在进行中,陈说将来如果有人欺负冯,他会用生命来捍卫。
说的真大言不惭,如果说为他解释一下的话,只能说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吗?
再说马东,这个愣头青,想这个剧一开始的时候,旁白说这次任务改变了他的一生,我还纳闷,不就是一次卧底任务,这剧情再曲折得怎么生离死别啊…… 说他是愣头青,可不是冤枉他,他短短时间成长很多,犯了很多错误,代价也是很大,我想将来他再参加任务,会把自己的心情好好的隐藏好。
爱情会来的如此之快,其实很欣赏冯对爱情的那种坚持,能碰到一个双方都为之心动的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会如此感叹,因为我似乎永远只是你路人甲,甚至不如冯如楠。
我会在这里嘲笑陈,也仅仅是因为如果陈真的爱冯,他也会沦为路人甲。
只是一个电视剧,我也很释然。
PS:有个想法:其实,既然想到会有特务渗透,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其实可以制造一个有缝的蛋等着特务来盯,这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所以,如果陈是被国安制造的,那特务也很难想到,因为他们是自己凑上来的。
--很绝的IDEA吧,有哪个编剧看到可以尝试用一下
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间谍这项职业的存在。
在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信仰的味道布满在空气的每一处,它可以是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可以是知识与理想,还可以是海枯石烂的爱情,把我们所有的光与热都投入到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中去,而卧底内心的煎熬与痛苦则是一生一世的,就像爱情,无法摆脱忠诚,有时候是因为背叛的代价还不够能够让人用生命去守护的,在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第二样是人类意识的最高的体现 - 国家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那远的还远的,是他,那近的还近的,还是他底线远比金钱重要
听说是虎头蛇尾,我只看了第一集,这集算是虎头?
我们现在能造航母用的金属?
当时潜艇的冶金技术值得美国佬来偷学?
是怕让老外知道我们究竟落后到什么地步吧?
往好听了说,算是野叟献曝;往难听了说,叫井底之蛙。
广告吹得离谱。
还和潜伏比,潜伏那编导,十年磨一剑,能是这帮人比得了的?
还有那演员,刘威永远是一副轻浮样,高明永远故作高深。
潜伏里面吴站长幸亏没请他去演。
这部剧前面二十几集,可以说已经很圆满丰富了,不懂为什么还要加十几集?
最后面的旁白说了横跨二三十年的大案终于完结,国安几十年的努力。
真是无力的辩白,后面的戏你要是整好了,用的着辩白吗?
我现在想想,越觉得这后面的戏,可能是硬加上去,很想上百度查一查后面的演员是不是关系户?
一部我觉得五星的好戏就这么毁了,太可惜了。
以前看过的谍战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当代的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盗窃的谍战故事算是比较新的尝试吧~第一次看到剧中的反派称呼是A国间谍组织这种模糊的说法~前半段故事情节和节奏都非常好。
202厂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都刻画得生动有趣,也蛮真实的。
第一次看到剧中的反派称呼是A国间谍组织这种模糊的说法~有些人觉得马东让爱那段略狗血,我倒是可以接受理解的。
毕竟他在执行任务,而舒雅属于相关人员,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不宜节外生枝。
个人非常喜欢陈其乾那个角色,聪明敏锐,贪点小便宜,但大是大非上能把持住,还带点上海口音,刻画了一个非常鲜活的形象。
这段谍战故事其实反应了一个有些现实又无奈的问题,在当时,这些为国家军事做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到达一定领导级别的时候,当他们家庭出现了重大困难的时候,是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应有的经济援助,而特务们抓住了这一点,才导致了变节的出现。
后半段故事来到21世纪,就变得很空洞不合理了。
陈其乾为何复活就成了特务,这点交待得太草率了,当年他明知道会死,也没有偷拍图纸,没死成为何他的心里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而且他明明很爱舒雅,怎么会接受这个会伤害到舒雅的任务?
再有,马东知道陈接近儿子的目的,为何不马上告诉陈那其实是他儿子,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若马东认为陈是个狠毒到不在乎自己儿子的人,那也不会在最后儿子被绑架时候向他坦白真相让他去救儿子。
很遗憾,二十多年后的这段故事没有编好,和前面的那段比起来水平相差较大。
如果故事能够停在80年代的那段,这部片子会更好看。
最后说一句,张靓颖的主题曲很好听。
从现象级的国产剧《潜伏》开始,近些年“谍战” 成为电视荧幕上最火的题材。
考虑到这一类型的国产剧佳作频出,可以说谍战剧代表了当今中国电视剧最高的制作水平。
由高满堂编剧、阎建钢执导的《于无声处》,在谍战题材上的新意是“新视觉现代国安题材”,“新视觉”这种唬人的措辞我们不吃,但“现代”两个字确实吸引人。
要知道,近些年的谍战剧多是年代剧,《于无声处》最大看点是如何把国安题材放到建国后。
有媒体把《于无声处》叫做中国版的《国土安全》,这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对比。
同为国安题材的美剧《国土安全》,是近些年最优秀的美剧之一,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把它当做沙发剧。
《国土安全》的最大魅力,是它把谍战和反恐题材,巧妙地融入了当下的语境中。
在剧中,CIA的精英们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游走,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直到欧洲和美国本土。
如果有所谓的“新视觉现代国安题材”的定位,那么《国土安全》是毫无疑问当得起的。
那么,问题来了。
《于无声处》真的是中国版的《国土安全》吗?
恐怕要让谍战剧的粉丝失望了,它非但不是,而且和什么“新视觉”、“现代”距离极远。
事实上,谍战、反恐在《于无声处》是次要的存在,故事的主线更像是一个爱情故事。
和夏雨主演的《我们的八十年代》,或者郭晓冬主演的《工人大院》一样,《于无声处》更像是一部工人题材的爱情剧。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工厂里,尽管时代上它发生在“现代”,但是你可以把工厂理解为穿越剧里的皇宫,这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故事背景。
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像是云端的存在,不具有起码的现实关联性。
在《于无声处》的军工厂里,所谓的“现代”其实只具有时间上的意义,它与当代下的现实没什么关系。
在胡军扮演的马东身上,时代的烙印局限在国产大厂上,在这个封闭的背景下,有限的几个人在发生爱情和斗争。
至于马东作为国安特工,反而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身份,只有在剧情需要冲突时,它才被拎出来使用。
与其说《于无声处》是谍战剧,倒不如说它是工厂爱情剧。
剧方一方面在放大“现代谍战剧”,另一方面又受限于题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谨慎地在审查规则之下如履薄冰。
此剧的总制片人隆晓辉说,“如果对国安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反而不合适,而如果夸张地表现反间谍的工作,也很容易让观众对反间谍工作产生误读。
”你看,这就是“现代+国安”带来的问题,我们能体谅监管带来的尺度压力,但也不能接受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国安题材。
在谍战剧泛滥的今天,《于无声处》把时间放在了建国后,这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更严厉的监管带来的压力,和剧作者薄弱的创作能力,都让“现代”两个字无法落到实处。
至于中国版的《国土安全》之类的宣传和评论,我们只能呵呵一笑:别逗了。
@澎湃
感觉怪怪的
看了几年了,感觉还不错,但是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是平平淡淡,一生的守护,从国家机关到企业,也只有那个年代的人肯付出……
前半部分不错,后面有点烂尾了吧?
国产剧拍成这样,真心不错了。虽然有些部分还是假了点……书雅是女神!后面的剧情太虚了
后半部分都是什么鬼啦。
更新好慢啊!!!
5.5。令人失望的二代表演。当前:7.5 2023/11/23
说实话如果我是马东我会觉得不值得,为了所谓的爱情事业没了,还得养着情敌的儿子
柴禾妞挥去来兮,玩女神股掌之间。
前20集完全可以结束了成为一部电视剧,后半段烂尾了!
(补)赵立新真的可惜了,这个演员和剧中的人物都很出色。文化水平不够就别乱说话嘛,真是的。
跟父母看的,觉得还不错。都是实力派。
前边还行.有特点.越往后越那啥
确实不怎样
我居然追完了这剧……
国产剧真的也是痛苦。
好好的谍战题材,拍成了言情剧,还特别酸
闲来无事冲着飞天奖与国安题材来补看此剧,感觉一般。剧情经不起仔细推敲还是缺乏信服力,与《潜伏》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片中正面人物中规中矩几无亮点,而反面角色倒是出彩不少,尤其赵立新的陈其乾与李心敏的齐延志令人眼前一亮。
谍战言情剧而已,悬念弱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好多情节设置我都不好意思用狗血来形容了。都二十一世纪了还黑上海人我觉得很没有意思。
跟着我爸妈看了多少乱七八糟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