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书中的对白更深刻一点: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你怎么过日子是你的事。
可是切记,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是绝无仅有的。
许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两个人生可活,一个是模型,一个是成品,甚至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版本。
但你只有一个人生,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 ,你的心已经疲倦了。
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要再看它,更没有人愿意接近。
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
我不羡慕痛苦本身。
但我羡慕你会痛。
它指向了生活的两个版本,我认为它更像在劝诫我们要“活在当下”。
有人为了尽快让自己不感受痛苦选择了用不合适的塞子堵住内心的缺口,而不让它慢慢自己结痂,反而让伤口永远都没办法愈合。
可是他们的感受欺骗不了自己,再也无法让自己用完整的心去感受去接纳另一个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个版本,所以不去珍惜那唯一的当下经历的版本。
与版本一词类似,博尔赫斯对时间有一个更深刻也更诗意的比喻:小径分岔的花园。
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
虽然与线性时间不同,但在每一个节点上仍然是一样地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了你要走的路,你仍然无法回头走出这个无限的时间花园。
原来的路已经消失,或许有无数个版本的你在花园里的其它路上。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个将来。
我们仍然不知道时间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它是独立于空间的另一个维度吗?
还是像博尔赫斯的观点,时间只是作为一个用来标明身份的属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当下就只有当下。
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是目前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但它们感知不了时间,只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它的流逝。
我们如何确定现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或许我们都是在玩感官游戏的蜉蝣,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水晶瓶里的童话世界,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如果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们要如何对待它呢?
借用《SKAM》里的话来回答: 这些话也许是陈词滥调,但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谁会死,无论你相信真主阿拉,或者是上帝又或者是进化论或平行宇宙。
只有一件事我们是确定的,生活就在眼前。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真实人生的展开方式。
你只有当下的一个状态,只能Live with it,没有别的选择。
你以为你可以选择过怎么样的生活,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游戏,甚至可以去静静呆着,但当你考虑这些选择的时候它们还不属于你,当你完成一段活动时它又已经远离了你。
除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或许时间规律里蕴藏更深的奥妙,但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线性的,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
它穿过一个瞬间便永远不会再回头。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我们可以从当前这条线一下跳跃到另一条平行线上,变得睿智变得丰富,把原来的版本甩在一旁再没有交集。
殊不知人生如何不是线的位置决定的,也不是它的方向决定的。
没有一个位置比另一个位置好,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好。
它们只是人生的不同形态,决定它们好坏的只有当下的那个瞬间的感受。
没有失却感受痛苦的能力是值得嫉妒的,因为痛苦足够真实。
但并不非得让痛苦来提醒真实存在,任何感觉都可以,只要能被感受到,这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内心感到非常自如,非常流畅,这是验证于任何人的。
这是好的瞬间,是存在“心流”的瞬间。
你对自己没有刻意去感知,但却能得到异常的平静和舒服。
能感觉到这种平和的瞬间,说明你的心是干净的,是单纯的。
只有足够清透的湖底才能形成如镜的湖面,而只有足够平静的水面才能感受到微拂的清风。
你要尽量让身心往这个瞬间的感觉靠近,涟漪会很快散开,清风也留不下痕迹。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志片,我愿意把它称之为简单的爱情片。
青春情愫的懵懂以及人最本真的欲望,被夏日的和煦的阳光可口的瓜果温馨的环境激发出来,产生一种初恋的感觉。
这一点甚至让我想到了<怦然心动>。
剧中所有角色的性格都是包容且睿智的,真实的想法和行动得到每一个人的尊重。
包括主角本身的想法,主角的行为都是不存在任何性别上造成的障碍的。
影片本身的基调就不是世俗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没有人在意同志与否,只在乎爱情。
所以呢看完之后并不会纠结于它是否是同志片,在意的只是那个意大利南部小镇的夏天。
同志被议论?
这部片子里没有!
爸爸妈妈很宽容,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把握好就行。
妈妈发现儿子喜欢奥立佛的时候,甚至想撮合他们。
更甚至,有过一夜情的小女友也原谅了他。
同志自卑?
这部片子里也没有!
主角看到闪闪发光的奥立佛,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他。
很勇敢的去像一个中年人表白,奥立佛也承认喜欢他。
只有爱情,没有其他。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同志片,而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爱情片
第一部影片:1.是不是帅爆了?
羡慕这样的悠闲时光
2.Elio弹着巴赫的曲,而Oliver静静欣赏倾听。
有才华,而另一个人又懂得欣赏。
我想我也会迷上这般才华横溢的男孩子。
3.Elio想介绍朋友给Oliver,Oliver叫Elio少管闲事。
两个人第一次闹了小矛盾,哈哈!
休战吧!
4.外面下着大雨,母亲朗读了小说书中的一段爱情故事。
一家人一起看书,读书,好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
你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Speak or die?
5.什么才是有意义?
你知道是什么的Oliver: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6.你有没有一个属于你的小天地,只想跟人生中某个人分享。
I love this,Oliver!
8.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8.Elio:I am sick. Oliver:I wish everybody were as sick as you.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其“变态”的一面,而爱你的人,能包容你的一切吧!
9.慈爱的老爸,爱上老爸了。
老爸的一段话:为了更好地痊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
以至于人到而立之年,感情就已经干涸。
之后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所能投入的心力都愈发微薄。
如果为了避免为情所困,就封闭自己所有的情感,是何等的浪费。
总有无所谓事物,让我踌躇,又或是阻拦我的脚步。
你想怎样去生活,由你自己做主。
但你要记住,我们的心灵和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恩赐。
而在不经意间,你的心就会消耗殆尽。
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将无人问津,更不会有人愿意靠近。
当下你所禁受的悲伤和疼痛,不要轻易扼杀掉。
因为与之相连的是彼时纯粹的快乐。
台词: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Something always...held me back,or stood in the way.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Just...remember,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ce. And...before you know it,your heart's worn out,and as for your body,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and pain.Don't kill it.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
很难得有一部电影,我是如此想看,所以买了机票,坐着15小时的飞机千里迢迢来纽约看。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尽管这部片在电影节大放异彩,豆瓣上这么多人期盼了一年, LGBT大本营的纽约都依旧只有两家电影院在放映,可以说,《断背山》过去这么多年,LGBT电影的小众性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哪怕 去年《月光男孩》得奖,也不见得对此有巨大帮助。
难怪傻逼兮兮的SONY Classic之前宣传时还用男主女配的海报图,是希望骗大家这是异性恋电影所以好让观众买票入场?
无论这招有没有效,总之我买的早上10点的场次就已经座无虚席,这一点来说并不常见,而且很多观众看起来并不是同志,有不少女性,还有一些年长的男性;观影途中,只有一位观众离场;影片结束后,很多观众留在椅子上不愿离开,一直等到职员表结束。
影片拍得很好,但剪辑是有瑕疵的,所以有些镜头的连接让人觉得有些莫名。
最大的遗憾,就是豆瓣上留言最多的那张海报,Oliver在水中用脚夹住Elio脚的那个镜头,被删掉了。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像是自己在电影院谈了一场恋爱,然后失恋,经历悸动和心碎,如同一个少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爱乐之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讲一段恋情,最终未能在一起。
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却比后者更柔情,至少观影者不需在屏幕前看到Oliver与他人成家的影像,在意大利北部的皑皑白雪中电影乍然而止。
少年的初恋,爱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下的熊熊焰火在最后的长镜头中一点一点被悄悄被熄灭。
Oliver后来怎样了,和这场未有结局的恋爱一样,不得而知,不得而止。
《暗涌》里王菲云淡风轻唱着:“没理由 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 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
是啊,抱紧也没有用,最终还是会落空。
其实陷入爱里的两个人都知道这避不可免的结局,所以在那个与蜜桃有关的下午, Elio在Oliver怀中失声痛哭;所以在那个天色未亮的早上,Oliver看着床上熟睡的Elio眼泛泪光;所以在最终分别的车站,两人欲言又止,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分别就是最后一别了,“然后天空又在涌起密云。
”除了片尾的长镜头,最喜欢的是爸爸的对话。
爸爸袒露心声说自己年轻时曾有机会陷入同样的恋情,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爱”在这个家里的表达是单纯的,与性别几乎无关。
Elio对Oliver的感情妈妈也是知道的,当Elio在离别的车站几乎失控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他的时候,在车上一言不发的妈妈应该就已经知道了,或者更早一点,因为Oliver的旅程,甚至是妈妈提议爸爸让Elio加入的。
虽然未必能有结局,但爱的时候就要放手彻底去爱, 用尽全力去探索、去享受、去失去、去心碎 。
我始终觉得两人对彼此的着迷、犹疑的桥段导演并未拍得很好,自始至终我未能感到Oliver对Elio克制的情欲。
但两人试探的那场对话结束之后,一切都变得迷人起来。
夏日的意大利、山村田野的迷人景色,为这段恋情增加不少光辉。
这一点和《断背山》一样,在连绵的群山中,人的情感在大自然中得到最原始的展现,赤裸地暴露在日光下。
Elio可能在这段感情中的角色是被动的,然而他对爱的努力和争取却比Oliver要主动得多。
《下妻物语》中有说,“人在面对巨大幸福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Oliver最终没有勇敢抓住Elio的爱,Elio陷入了他对那个女孩做的事一样的周而复始,全身心陷入爱情里,接着等到的是被对方掌控和伤害。
我觉得电影中的Oliver和《断背山》中的恩尼斯一样懦弱。
这段短短六周的恋情给Elio留下一生的印记,因为Elio在这个闷热仲夏夜里发现的,是此生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东西:完整的、彻底的亲密。
对Oliver来说也是一样的吗?
在我看来未必,可能意大利的这个夏天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插曲,回去美国之后,他选择将日子重回原来的轨迹。
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后的电话中,他告诉Elio他要订婚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为什么Oliver会说出这句话?
大概是因为他的内心想变成像Elio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他想像Elio爱着他一样爱着Elio,然而他知道自己永远不能。
可能这也是他一开始克制的原因吧,因为预示到自己并没有勇气抛弃美国的一切,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与Elio长久以往在一起。
“就假装你什么都没说”,Elio试探的时候,他这么回答。
但他又无法抗拒Elio带给他的原始欲望。
在禁止和打破禁忌的过程中,两人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每一分钟每一秒,有缘无分是这段感情中不可见的暗涌。
“我这辈子从来没做过这种事,就在我把自己的名字当成他的名字来轻唤时,我进入了一种无论过去或此后,我从未与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
看过《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爸爸是深柜,妈妈是同人女,这一家人也够奇葩的,一直想吐槽,可这电影有2个多小时,要把人憋死了。
豆瓣9.1分,烂番茄新鲜度96%,就是看大小两个渣男相互撩?
中学生的爱情,很美好,但都不作数的。
你看,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至少是同情),你们两个不想携手终身那又怪谁?
何况已经有一对老年gay couple作榜样,别说你跟印度人一样没想过原来两个男人可以生活在一起。
大渣男自我感觉怎么那么良好?
长得又不好看,怎么就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美国猛男?
演员年纪偏大,外形偏老,看肚皮就不像24岁的大学生,动作一惊一乍,忽然起身,忽然投水,还能再造作一点吗?
打排球的时候大渣男主动撩小渣男,小渣男kiss 他之后,他又说不不不不,我们不能这样。。。
欲擒故纵,套路太深。
小渣男人没长开,性欲却真旺盛,搞完了女的,搞男的,白天搞了,晚上搞,一个人心烦意乱的时候还要还搞桃子。
还好法国妞大度,不然谁跟你作上过床的好朋友,友谊万年青!
不知道小说是不是也采用的少年人视角?
我原以为故事的叙述者是Oliver。
爱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但我并不觉得Elio与Oliver的爱慕、相惜比别人的更难得更珍贵,至少在我看来还不如那个骑自行车来送别的妹子情真。
片尾爸爸的说教真可笑,不像父亲对儿子的安慰和开导,倒像是作者(美国大学生)为自己开脱,自我拔高。
Elio与Oliver之间怎么超越了友谊与爱情,你说超越就超越了?
另外我也看不出Oliver的善良。
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说服力。
要说好的方面,电影拍摄细腻,音乐和第一男主的表演都不错。
不过在很多人眼中最美好的可能就是小鲜肉Timothée Chalamet青春的肉体了吧。
就像它直白、口语化的标题一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在某种意义上朴实无华的电影。
在习惯了电影艺术在各种精致的特效,谨慎完美的镜头运动以及遍地隐喻的布景融会贯通之下变得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像一个十七岁的夏天里毫无野心的少年。
他懒散悠闲地踱着步,走入这个已经在偏见和仇恨中声嘶力竭地争吵了太久的世界,只带着满溢而出的诗情融入随处可见的阳光,无所事事。
这是个除了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场热恋之外,心无旁骛的夏天。
是西方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少年时代。
电影的开场音乐明亮得有点儿突兀,从第一秒开始就刻意将观众带入到了古希腊时代的审美中。
正值壮年,洋溢着男性气息的青铜雕像映衬着Oliver扮演者的名字;五官柔和,略带雌雄同体之貌的少年则作为Elio扮演者名字的背景。
在古希腊这个不从性别出发对情欲进行标签化的过去,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曾将成年男性与少年之间的爱情推崇为美学的极致,影响了数不胜数的古希腊文学、雕塑与绘画。
电影的核心,我想是爱和美。
这是两个看似已经成为陈腔滥调、却鲜少以这么赤裸和朴素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词语。
一直觉得好电影只有两种,一种让人看到世界,一种让人看到自己。
这个影片无疑属于后者,它想让你沉浸和共情,而非欣赏、赞叹或讶异。
画面经常停留在毫无意义的布景上,诸多短暂的片段也没有深意。
就和它无意于说教的语气一样,它并不把你当作观众,而是尽其所能地把你带入它的世界。
在荧幕上爬动的小虫子或许也是为此而存在,甚少有比这个微乎其微的存在让人在看2D电影时如此直接地被带入荧幕里的世界,盛夏的触感一点点在潜意识里复苏,阳光恍惚得睁不开眼,水波荡漾间清凉渗进皮肤,Elio把脸贴近草地时,草和泥土的味道如潮涌来。
感官上的共情当然交融于情感上的共情。
Elio扮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自然得仿佛已经脱离了表演,仿佛这个男孩只是把自己诚实地摆在了镜头前,让每一个曾经心动的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
在这样的年龄,人前总是摆出一副成熟淡定的姿态,在无人问津的沉默里却有数不清的小心思百转千回。
曾经以为电影在表现某种隐秘的情绪时永远无法超越文学,直到看了这部,相比于书中以语言描述出的心事,镜头前Elio丰富的沉默给人以更自由流动的猜测余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表达的情绪处处依稀可辨。
Elio每一点细微的感情都真实不虚。
相比于一场两个人的爱情,我更想把Elio看作唯一的主角,直到他鼓起勇气对峙般向Oliver讲起“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后者的脸才第一次在荧幕上占据了主要位置,Oliver的内心也是在这里才第一次被含蓄地表现出来。
此前,即使是在舞池里被放在近镜头中的Oliver,也是不远处Elio眼中的他。
随着镜头慢慢拉远,Elio踩着漫不经心的舞步进入画面,只有观众知道他出现在Oliver身边的刻意。
他们在彼此身边跳着舞,不曾有一秒的眼神交汇,就像他们一天天在彼此身旁兜兜转转,却没有勇气提起各自的心事。
关于“Call Me By Your Name”这句话作为标题的意义,我想书中给出了更清晰的线索。
小说里曾有一个段落,Elio问自己:“Did I want to be like him? Did I want to be him? Or did I just want to have him?” 这个问题并不分取向。
在爱情里,我们到底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事物,还是自己所没有的?
或者,任何陷入爱情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的都是这两者的结合,寻找自己,也寻找自己的缺失。
就像Elio,他自己嗜书如命,又在Oliver解释Apricot的起源和演变时看到后者丰富知识库的冰山一角,对于知识与智慧的痴迷是他们的相似。
同时,Oliver第一次与他的家人共进早餐时说自己不能再吃第二个鸡蛋了,不然会停不下来。
I know myself too well. “我太了解我自己了,” 他说。
Elio有点错愕地抬起头。
在Oliver身上,Elio看到有点莽撞任性的自己尚不具备的谨慎和自知。
他没有爱上Oliver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般开朗的外表,却爱上了他隐秘的自控和羞怯。
Elio两次在不远处默默看着Oliver跳舞,两次的背景是同一首歌《Love My Way》,只不过第二次在夜晚的街头时,他们的感情早已从秘密的心事变成了行将荼蘼的盛放。
Elio看着Oliver的表情有些恍惚,他是不是也想起了不久的以前,在舞池边的他被烟酒熏得眼圈发红,渴望和嫉妒曾烧得他移不开眼。
同样的韵律里,眼前的人好像终于已经属于自己,却又不尽然,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晚了,连幸福都不敢全心全意地接受。
分辨不清的情绪堵在五脏六腑,Elio感情之深之烈,是生理的,烧心灼胃的,借着酒精呕吐出来,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切终究恍如梦幻泡影,让人心力交瘁的感情到底还有意义吗?
Elio曾心不在焉地拿起赫拉克利特《宇宙的碎片》,Oliver在笔记里写:“河水流淌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在于有些事物只有在变化中才得以永恒。
” 或许这个电影中最美的元素是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短暂,让爱情在如梦如幻中戛然而止,从此时间的流淌再也无法腐化那些单纯炙热的感情,这样的故事总是成为永恒。
电影开头,导演曾给出了故事的两个背景。
时间:“1983年夏”——这是对艾滋病的恐慌席卷世界前夕;地点:“意大利北部某处”——仿佛故事的具体地点并不重要,事实上也的确并不重要。
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明言宣告自己不属于今天的现实世界。
整个影片里,只有结尾处Oliver在电话另一端对自己父亲知道真相后的猜测是属于现实的,而这个现实是影影绰绰、被杂音模糊了的。
它没有刻意为一个群体平权的野心,只想讲述一个人人都懂的故事,除了表现慢慢发酵的情感之外一无所求,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最残酷的反派也不过是抽象的、爱情自身的悲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基调是一次审美的复古,从开场就刻意把两个主演比作古希腊雕塑,仿佛文艺复兴重新燃起的一点火花。
它的意境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类似于《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是文明的源头,是爱和美的纯真年代。
它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阴暗和苦难才得以深刻,爱,在远离了一切外界的威胁后,依然在其内部、在细微处美得深不可测、动荡不安。
如果同性爱情终于有一天再次被世界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相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悲戚和愤懑,而更多的是这部电影的语气,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爱的本质或许都难以理解,但却如此易于辨认。
意大利北部的夏天,十七岁男孩埃利欧赤裸上半身在房间里走动,白脸颊黑卷发,头发怎样凌乱都好看,雕塑似的眉脊和眼睛轮廓,脖颈间纤细银项链一闪,覆盖身体的肌肉薄到可忽略不计,是那种少年人的单薄清瘦,几乎没有脂肪,就像体内有静默无声的火,把脂肪燃尽了,囤积不住。
窗外传来汽车声,他悄声对小女友说,入侵者。
走到窗口张望,满地荫影里驶来一辆绿汽车。
那人走下车,从容自信地寒暄,与他父母握手如仪。
来人叫奥利弗,是埃利欧父亲的助手。
他一进他的房间就栽倒在床上,昏睡过去。
黄昏时光线收尽,埃利欧来叫他吃晚饭,为避免碰触,假装把书掉落地面。
奥利弗醒来与他交谈几句,惺忪地说,Later。
这是他第一次说出这个词。
看到有人讨论,埃利欧是什么时候爱上奥利弗的?
奥利弗又是什么时候爱上埃利欧的?
……其实在爱情片里爱的起源不必解释,就像一场雨下了就是下了,不用气象台的人出来讲冷暖空气如何相遇,况且演员的相貌已经如此有说服力了,两个人可以胜任一切故事里令人一见痴心的角色。
奥利弗高壮如俊美的大兽,走动似有橐橐声,黯金色短发向后梳理,额头宽大,带笑的蓝眼睛仿佛知悉一切。
第二天清晨早餐桌边,埃利欧不动声色地望向他开敞的领口,暗金色胸毛里一个六芒星吊坠。
那就是开始。
他的心像蛋杯里的卵,被轻轻击打出破绽。
之后他们有一场草地排球比赛——《莫里斯》中曾出现一场草地板球比赛。
衣服扔在草地上作为场地界线,打球的和旁观的青年穿得都很少,露出所有能露出的皮肤,每张面孔都姣好,闪着光泽。
埃利欧拿着水瓶给别人时,奥利弗忽然跑过来抢下,地仰头手指搭在肩胛骨上,指尖轻微用力,停留时间和亲昵程度都超过了熟不拘礼的范畴。
埃利欧一矮身子逃开。
这本该是尴尬的一刻,但奥利弗泰然自若地把它处理掉了。
你的背神经紧张?
你需要放松……然后把他交到旁边的女孩手中,丢下一个“later”,轻松脱身而去。
接下来夏日的节目轮流搬演,无非骑车游逛,游泳,听歌,晒太阳,弹琴,读书,跳舞。
日光和熏风里的每一餐都如盛宴。
埃利欧奔跑时轻盈地刺破夏日空气,汗水和水池里的水在他体表如闪闪发光的釉。
还有欲望如挥不去吹不掉的蝇子,盘旋、栖落在身体上。
每当奥利弗想要单方面结束交流,就轻巧地抛出一个“later”。
当他说,去游泳吧,就伸手拉对方起来。
他不容辩驳地掌控一切,说出的每句话都笃定,流利。
他永远不会露出破绽,永远成竹在胸。
大部分镜头是埃利欧的角度,让观者代入那种患得患失的心境。
当他在树下木桌上听歌写曲子,奥利弗在远景中出现了,他坐下了,开始悠闲地聊天了。
谁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暗恋者就像浑身生满木耳的树,看似静止不动,但所有耳孔都大张着,每条神经末梢都像磁石一样清晰地指向那个人的方向;嫉妒的时候,故意在对方面前谈起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埃利欧对父亲说,我昨天差点就做爱了。
奥利弗的回应是在他面前亲吻共舞过的姑娘。
以及共行的时候,特意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特意落后一点,从后面望着那个人的背影。
——我也曾那样做过。
那酸楚的、时时绝望下一刻又充满希望的暗恋。
烟灰色衬衣。
祖母绿色衬衣。
牛仔蓝衣。
粉色衬衣。
鸭蛋青色衬衣。
水蓝色衬衣。
红色竖条纹衬衣。
夏威夷花衬衣。
横条纹蓝T恤。
无袖蓝灰色T恤。
无袖红蓝条纹T恤。
红T恤。
旧牛仔长裤。
卡其色长裤。
海蓝色短衫。
杏黄色短裤。
砖红色短裤。
深蓝绿花短裤。
卡其短裤裤管里露出的修长光腿。
高帮白球鞋。
踩塌后跟的帆布鞋。
挂在领口的太阳镜。
手腕上的布带和电子表。
手臂上淡金色的臂毛。
鲑鱼粉和水仙黄的建筑物。
所有颜色被夏日的强光冲洗得浅淡,像要流淌,或飞去。
蓊郁果园,果实累累的杏树。
无处不在的虫鸣,鸟鸣。
石头水池里溅起的涟漪和水声。
躺在湿漉漉的石头池边读书。
大而瘦的脚浸在水中,长的脚趾。
自行车,两辆自行车,自行车座上因用力蹬腿而扭动的圆润臀部。
肌肉厚实带有两道弧线的胸脯。
肋骨的条状阴影。
向后仰头时咽喉的曲线。
湿透了贴在大腿上的短裤。
吃饱了风鼓涨起来、微微晃动的衣襟。
衬衣上的条状湿渍。
关门开门时回荡在空旷大屋子里的回声。
夜晚的钢琴曲。
靠在门框上聆听的钢琴曲。
风摇撼枝叶的沙沙声。
雨打在枝叶上的滴答声。
仿佛能摸到晒得发烫的衣服,嗅到植物和皮肤被热浪蒸起的气息。
他们跟随教授到海边去看打捞起的雕塑,暮色下站立在海浪里,第一次互相呼叫对方的名字。
埃利欧。
奥利弗。
接着,在近五十分钟的暗流汹涌之后,终于迎来了大段华彩。
《七日谈》的暗示:说出来还是死去?
说出来。
说出来。
说出来。
隔着一战的残留遗址遥遥相对时说出来。
为什么告诉我这个?
因为我觉得你应该知道,我想要你知道。
他小声把那句话重复了一遍,以肯定的语气,慢慢地说。
再重复了一遍,因为我想要你知道。
是讲给自己的。
又缓缓走向他,重复了第三遍。
他们在另一边会合。
埃利欧站在他面前等待回答,像孩童撒娇讨糖一样扭动上半身。
奥利弗食指指尖点在他胸口,他低头看了看他点中的地方。
他开始像个天真鲁莽的小战士一样扑上去。
他带他到自己的私密浅塘。
这是我的地方,只属于我。
斑斑树荫笼罩池面,池中是阿尔卑斯山上流下的雪水,水面反射的波光映在他衬衣上,大腿上。
一切静谧,如梦如幻。
你会不会让我失望?
埃利欧往前跨一大步,跨到他面前。
当他们躺在青草丛里,所有悬念得到回应,奥利弗伸手抚摸他嘴唇的轮廓,犹如抚摸海底古希腊雕塑的嘴唇,手掌沿着他下颌骨的线条滑过去。
他们有了第一个吻。
然后是第二个。
各种声音极其清晰,让人感同身受。
衣服和头发摩擦草叶的簌簌声,嘴唇张开舌头在其中运动的嗒嗒声,喘息声,表示制止的鼻音,深呼吸时空气穿过鼻腔的嘶嘶声……那些声音像极细小的手指,搔着人灵魂褶皱里的茸毛。
在那段安宁得能听到心跳的段落之后,家中那两个聒噪的客人显得益发难以忍受。
埃利欧鼻子出血,匆忙离席之后,奥利弗也心神不宁,进屋找他。
他走进狭窄幽暗的过道,坐在他身边……他给他按摩足心,像兄长照料病童。
低声轻柔的慰藉和交谈。
轻笑。
呻吟。
奥利弗大腿上股外侧肌有一道清晰阴影。
埃利欧的手留恋在他肩头、脖颈。
他把他左脚放置在自己双腿间夹住,握着他右脚脚踝,情不自禁在脚背上一吻。
这个吻比之前草地中的吻更情致缠绵。
然而次日奥利弗忽然避而不见,就像有心玩弄埃利欧一样。
折磨他一天一夜后,又给他留下“午夜见”的纸条。
他读到纸条后原地转了个圈,把字条按在嘴上亲吻。
此后就是总也等不来的午夜。
白昼悠长。
教授跟奥利弗讨论雕塑的身体曲线与欲望,一墙之隔,埃利欧躺在外面沙发上辗转,听他们说话,度秒如年。
午后餐桌上他边说话边看表,奥利弗手握着他的手腕,询问时间,公开亲昵里隐藏着只有他们知道的调情。
有客人来访,晚上,埃利欧为那对同性恋情侣演奏钢琴。
远处奥利弗悄悄进屋上楼。
他结束表演,拙劣地伪装哈欠,上楼去。
夜色中他在露台上找到奥利弗,这一天的煎熬终于结束了。
电影到此处,真有点“螺蛳壳里做道场”,最简单的场景人物也做出了一波三折和简直不输给谍战片的揪心悬念,只能说爱本身就是千回百转的事,并无天灾人祸和命悬一线或世界即将毁灭时的拼死逃亡,所有波澜只发生在一个少年心里,爱或不爱,但却一样驰魂夺魄,荡气回肠——最私人的往往也最普世,只要观者爱上角色,跳进他的鞋子里,也会跟着他屏住呼吸,如临大敌。
月光里他们并肩靠在床边。
柔韧地向后弯折的腰。
想跳到他身上的努力。
缓缓挪动,踏到他脚趾上的赤脚。
夜虫鸣叫。
交叠的粗与细的肢体。
枕头上关于名字的约定。
用衬衣擦拭胸口。
黄色花纹枕头。
翌日清晨到池塘游泳,洗净身上痕迹。
奥利弗到镇上去,他忍不住去找他,站在他面前抚摸他吻过的嘴唇。
接下来是最棒最性感的一幕。
安静凌乱的房间里,少年对着阳光把玩熟透的桃子,长而白的手指像达芬奇的画。
指尖深深掐进果实的凹陷,掏出果核。
细微的、多汁的声音充满性暗示。
汁液淋漓流在胸口,他用桃子自慰。
奥利弗进来,从他胸口一路吻下去,从他肉体的味道发现了秘密,作势要咬一口桃子。
他们争夺。
他忽地扑进他怀中痛哭。
我不想让你走。
告别之前,还有几天最后的狂欢。
音乐变成梦呓似的温柔轻唱。
翠绿山野里,兽一样欢乐,狂叫,喊着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开着黄色雏菊的瀑布边,一前一后奋力向山上攀登,期间忽然停顿下来抚摸他面孔。
异地小城夜晚街头的歌唱,呕吐,搀扶,亲吻。
奥利弗从逐渐亮起的旅店窗口走回床边,坐下,凝视他,面孔上终于现出悲戚。
车站月台上说不出话的面面相觑,难以结束的拥抱。
列车远去时,窗户里没有伸出告别的手臂。
对这次恋情来说,此即永诀。
少年几乎承受不住,他瘫坐在车站的椅子上,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不得不打电话求母亲来接。
受到重创后想要见到母亲的面孔,如此孩子气、令人动怜的一举。
他坐在母亲车里,支着头,像吃了什么极难吃的东西吐不出,愁苦得整张脸要掉下来,连痛哭的力气也丧失了。
那就是离别的滋味。
告别是死去一点点,送走深爱的人,是一次濒死体验,像一条肢体被割掉,像身子被劈成两半。
世界成了杂乱堆积的线条,眼睛在看而看不到,软弱得随时要倒下去……然而那一切,也都会过去的。
最后这注定夭折的夏日罗曼史尚有余绪——那些余绪、回响,像画纸上的阴影线条一样,令块和面更立体。
雪天里来了一个电话,奥利弗告知订婚的消息。
他先喊了埃利欧的名字,一连串地喊了十几次,在短暂的杂音后,他得到回应。
奥利弗。
他说他记得一切。
电话挂断。
他独自蹲在火炉前望着熊熊火焰,深深吸气,吐气,泪珠贯穿金橙色面颊。
蝇子回来了,在身上爬行,人们在身后忙碌,杯盘叮叮轻响,窗外大雪纷飞,他在冬日再次度过整个夏天,嘴角发出微笑。
这一天是节日,光明的节日,而他在阴影中。
当他回过头去,少年时代已经结束了。
埃利欧。
奥利弗。
Later。
Later。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原著,坦白讲,只是二流水平,不过,果真是二流小说才能改编出一流电影,电影把原著的缺陷变成了优点,不蔓不枝,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真像老子所说,涤除玄览,纯澈如婴儿,元气充沛。
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这个故事因其心无旁骛的讲述而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有趣的是虽有“同性”标签,但片子未涉及一丁点同性恋故事总要探讨的问题,把埃利欧或奥利弗置换成女性,所有情节依然成立。
宛如封在水晶球里的亭台楼宇间,两个水晶做的人恋爱了一回。
把水晶球晃一晃、颠倒再放正,它就下起雪来了。
当然,简洁绝不是简陋、简单,就像式样极简的白衬衣,对材质和版型的要求更高。
这部电影具有非常高级的审美(我的朋友H语),服化道摄录美都铆紧了没一个掉链子,共同交织成柔韧的经纬,稳稳托住这个故事,成为它迷人的质地和纹理。
李安说过一句话:“人们走进影院,你以为他们是来看演员,看导演的吗?
不,他们是来看自己的。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自己。
埃利欧所做的,也都曾是我做过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那么相似:走上去,逼近对方,坦白地发问,仰着头等待;并排躺着,坐起来端详,亲吻……人人都曾是埃利欧。
木心:“青春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
”人人都有机会达到那种全神贯注、魂飞魄散的境界。
“年少”自然是一种美景,像植物初茁,不染尘埃。
第一次刻骨铭心的爱长得像一辈子。
那种掏尽全部灵魂和热力、极端自私的爱法,每人也都只有一次机会。
而蒂莫西对此的演绎浑然天成,很多表演像是从骨头皮肉里出来的,比如他和奥利弗站在池塘里,被捶打了一下,他不依不饶地追上,噼里啪啦从背后打了好多次还回去, 稚态可掬。
又如他们并肩靠在床头,马上就要上床的时候,两人都有点忸怩,蒂莫西的方法是低头往前走了几步,又一个圆圈转回来,没骨头似的撞进人怀里。
好了,再没有什么大道理可阐发了。
我私人觉得这电影简直棒极了,甚至觉得这才是最电影的电影,它彻底站在宏大叙事和轰轰烈烈的对立面,舍弃所有助力,雄辩地证明了最原始元素的力量。
埃利欧和奥利弗,也有草地里的倾情,也有一件衬衣,一座山,但这电影不是《莫里斯》也不是《断背山》。
不要大时代风波,不要曲折离奇,不要情怀,只靠画面、声音、光,和演员的表演,就倾倒了所有的心。
(end)
文|陀螺凡达可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
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
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
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
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
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
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
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
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
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
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
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
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
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
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
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
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
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
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
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
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
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
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
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
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更多阅读1.《上帝之国》:这部电影做了《断背山》没做完的事情2. 年度报告:性骚扰、变性人、同性恋……2017同志电影不止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几场最佳弹巴赫那场。
埃里奥本来是在树上弹着吉他,被奥利弗赞扬并且要求再弹一次之后却领着奥利弗进屋,换成了钢琴。
不仅如此,还变成了“李斯特弹巴赫”和“布索尼弹李斯特的巴赫”,因为“巴赫从未给吉他谱曲”。
然而,奥利弗放弃后埃里奥又马上换回了一开始在屋外的编曲。
两人的态度模糊却又昭然若揭,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午后中走向既定的开端与结局。
一战雕塑那场。
“我对真正重要的事知之甚少”,“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因为我想让你知道”。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抽着烟从雕塑一头走向另一头,镜头却只覆盖了埃里奥这一侧,我们看不到奥利弗的动作,就像埃里奥并不清楚奥利弗的答案,在那几秒内能做的只有兀自揣测。
走过雕塑,两人得以继续面对面交谈,“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样吗”,埃里奥终于向奥利弗吐露了心声,不过未来仍然充满着迷茫。
和父亲交谈那场。
埃里奥从一开始试图掩饰这段关系——不仅是因为不愿让家人知情,更是因为处于悲伤之中本能的逃避,随着谈话的进行,埃里奥逐渐了解到父亲的态度于是放下了防备并且接受了来自家人的支持。
“我出身的地方,父亲们会希望儿子站稳脚跟,不过我不是那样的家长……人的身体和内心都只有一次机会,有些人故意封闭自己来保持麻木,结果二十多岁就身心枯萎,多么浪费。
你们拥有的是一段美好的友谊,或许超越了友谊,现在,你可能感觉悲伤,痛苦,不要扼杀这种情绪……”几处照应奥利弗第一天到埃里奥家时,埃里奥带他上楼,他父母叫奥利弗把他们家当成自己家。
而最后埃里奥在电话里和奥利弗说他家人知道了,奥利弗的回应则是“我发现了,因为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我”。
打排球时奥利弗假借喝水趁机揉肩,埃里奥俯身闪开了,于是奥利弗说他应该放松一点。
后面“午夜见”那天,奥利弗帮埃里奥父亲整理雕像资料,教授说着,“Muscles are firm. Not a straight body in these statues, they're all curved. Sometimes impossibly curved. And so, nonchalant, hence their ageless ambiguity. As if they're daring you to desire them.”“肌肉都很紧张。
这些雕像里的躯体都呈弯曲状态,有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弯曲。
因此,假装若无其事,永远不置可否。
像是要刺激人们对其的欲望。
”弹完巴赫,埃里奥对奥利弗说,这是巴赫年轻时献给他兄弟的曲子,”It’s young Bach, dedicated to his brother”。
后面的配乐之一Futile Devices里有一段,”But you are life I needed all along, I think of you as my brother, Although that sounds dumb”。
两人跟随教授去海边看完挖出的雕像后,在夜幕降临前大声呼喊彼此的名字。
最后在贝加莫的喷泉下,也大叫了好几声,不过变成了自己的名字。
Call me by your name...埃里奥一家三口在下雨的傍晚分享那个17世纪法国公主与骑士的故事,”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埃里奥说他永远不可能有勇气问出这种问题,父亲回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可以告诉他们。
最后埃里奥和父亲的那场谈话也是在一个下雨的傍晚。
两人在一战雕塑下进行完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谜语大赛之后,奥利弗迅速逃离现场去打印店取论文并且让埃里奥在原地待着别动。
此时背景里有一辆菲亚特天蓝色大巴,也是奥利弗最后提前离开时和埃里奥共同乘坐的那辆。
“You know I’m not going anywhere, Oliver.”Yeah, you are the one left and even got married and family and kids while I’m always there, waiting for you.(啊不是.一战雕塑的背景里还有一座教堂,埃里奥边等边在原地踱步时也若有若无地望向了屋顶的十字架,似乎预示着对信仰的犹豫,至少是关于信仰的这一部分。
鼻血事件之后,埃里奥就把十字架吊坠换成了和奥利弗相同的六芒星,尽管母亲曾经反对这种符号。
“午夜见”时从阳台上到进屋前,配乐是最后埃里奥接完电话蹲在壁炉前回忆那段过往时的配乐Visions of Gideon的前奏,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两人最后在贝加莫的晚上,奥利弗冲去和陌生人跳舞,埃里奥在不远处坐着看,和埃里奥第一次看奥利弗跳舞,背景都是Love My Way.奥利弗和埃里奥奥利弗是自律的,从第一次早餐吃鸡蛋怕自己一直吃下去时就是,然而他的自律又是矛盾的,不然就不会在“决定保持距离后”还强行邀请埃里奥游泳弹琴去镇上,更不会有“午夜见”。
这种矛盾的自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并不清楚,或者至少不愿去思考/面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这段感情的期待究竟是什么,面对家人无形的阻拦和当时的社会压力也不可能去反抗去争取,他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墨守成规按部就班。
埃里奥则在文学与音乐、高等教育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拥有来自家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包容,可以相拥分享17世纪的德语故事,可以和长辈平等地相处、交流,甚至可以倾诉云雨未遂的经历。
这种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段感情的发生,最后两人在贝加莫的独处也得益于此。
就像奥利弗所说,埃里奥十分幸运,当然他自己也是幸运的。
埃里奥在一次奥利弗缺席的晚餐中问家长是否觉得奥利弗独特的告别方式有些傲慢,父亲说他只是因为害羞。
这一点从他之后多次缺席有访客的晚餐只为独自坐在山上发呆也可以看出。
埃里奥送书给玛齐亚后,她说她也喜欢看书不过不会和人说,因为看书的人会隐藏内心。
就像埃里奥。
所以和书里一样,埃里奥和奥利弗都是十分社恐的人,却在遇见彼此之后建立了绝对的信任。
“河水流动的意义不在于事物的变化让人得以再一次记录,而在于有些事物能在变化之中保持不变”。
这句是埃里奥偷看奥利弗的笔记时读到的,希望他们的那个夏日也能如此,永远不会变质褪色,更不会沦为基甸之幻。
We couldn’t or shouldn’t be avoid of getting hurt. Instead, cherish our vulnerability and go strong. 这是父母应该告诉我们的。
前段时间和妈妈视频,谈到一些困扰我的思绪,她安慰我说:“别想那么多。
”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句话在我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已然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显然我听话到真的没有一次思考过为什么可以“别想那么多”。
其实我理解妈妈讲这句话的时候是由担心的情绪在的,她怕我钻牛角尖,怕我痛苦,然而不要想那么多就像是掩耳盗铃一样,假装痛苦不存在而已。
有很多父母,或者大多数把自己的爱作为关系基础的父母,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地充当保护者,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危险的世界受到伤害,天性使然。
然而许多伤害无以阻拦,会从想象不到的缝隙,甚至以甜蜜为伪装,试探我们,找到我们的弱点。
被伤害击倒了,打垮了。
挣扎着站起来,开始学习提防着不知是真是假的甜蜜。
或者熟练的站起来,终于低头发现一身灰,于是也无兴致消磨着甜蜜的真与假了。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a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cy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 what a waste!
” 我想,在父亲初次察觉到那丝情愫的时刻,他大概就知道Elio会在未来的somewhere承受痛苦了,但是他并无支持也未组织,只是做一位安静的旁观者,等待也会令他难过的事情发生,然后再以父亲的身份出现,宽慰自己受伤的孩子。
父亲这段不合时宜的谈话,我读了很多遍。
他是在教会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受伤了,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不需要试图遮掩,也不要心急着恢复,是有些难熬,但不值得透支自己的感情。
试图体会这份痛苦,珍惜自己的脆弱。
等你做好准备,再重新以开怀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不吝啬自己的爱与信任,对待后面的生活。
或许这只是我希望的过去二十年能学到东西吧。
女人也是你们play的一环吗
【A-】少年初恋的热诚,美好,脆弱与不保留。这是部只能属于LGBT甚至只属于男同的爱情片,那种既亲密无间又小心翼翼,在禁忌中试探的暧昧,只会在两个男人的少年时代发生。将季节与情绪融合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风景真好,可惜我真的快睡着…
3.5 父親的一席話拯救了整部戲的耽美,換句話說也是將角色對女性角色的剝削在感性上找到了理由,不過放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也合理
夏日异国小镇一场短暂又深入的爱恋。预判了不会喜欢,OST预热也没有入迷。人到中年不爱围观别人谈恋爱,越青春越文艺越会尴尬。主线里那些懵懂、试探、敏感、骄傲、浓烈、幻想的碎片,已经是我不会去主动触碰的东西了。其他的像气氛、色彩、配乐、肉体(特别是腿腿腿)都还行。
两个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白男,英俊富有健美高智,在风景如画的夏日庄园没什么事情做就是游泳吃喝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boring到死。爸爸妈妈都帮忙拉皮条,搅基难度为零。看不出来oliver为什么爱elio,因为主角杰克苏吗?最后爸爸那番,人生难得这样激情的慨论,听上去简直贪得无厌了。失望,差评
这片子有那么好吗?不就是谈了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恋爱。。。。
#nziff17# 生日二刷。你不会忘记的,这是一辈子会让你心痛的东西了,在绰绰散荡的光线里,你看见了属于你的一切与那些永远不会遇到的事情。你终于讲清了,一贯南半球的情热涤炙。我爱你,我爱你,我都记得;Video,Gideon,Elio。Elio,Elio,Elio... 所有真实美好的人们都值得这份快乐。
整体特别轻盈灵动,有几段拍得也很美,95年的Timothée Chalamet无疑是最抢眼的那个,含蓄隽永的感情太到位了,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是分离和结尾两段最让人触动。配乐也好。
剧情太弱,颜值也救不了。
如果不是同性题材,我一颗星也不会给,好看在哪里?
散发着古希腊气质的一份爱,两个人将彼此视为自己的理想模样,互相叫对方的名字,像是同一副心魂的纳喀索斯之恋。那座从水中打捞上来的雕塑,不仅预示他们的相爱,更是两人分别之后这份爱的象征——即便残缺了,艺术之美永驻。
从头到尾只有无聊二字,感受不到甜密感受不到火花感受不到美好感受不到深刻……只有无聊。
客观来说这个片子如果不是同性爱情的背景其实毫无新意,全片最佳是他父亲的那一段话和甜茶最后对着火炉的演技。8.9也太过誉了。LGBT电影什么时候可以放弃对异性的残害。
中产阶级无所事事怀春少年的老生常谈,空洞乏味严重过誉
令人昏昏欲睡的无聊GV
……港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前一个小时看得我昏昏欲睡。而且两人的感情是怎么来的我也完全没搞明白,就感觉两个人突然就关系不好了,然后又突然恋爱了。还有甜茶跟那个女的接吻和啪啪啪时能硬起来我也是感觉很迷。总之我不是很能欣赏得来。当然90%镜头都光上身的甜茶和90%镜头都穿着齐屌小短裤的阿米,俩人站一起四舍五入等于有一个人全片裸奔,这样的画面哪个腐女不喜欢呢?所有人的演技都很棒,而且Eliot爸妈也太棒了8,这可是1987年呐!还有那个备胎女也太舔了,都被gay上了还想继续做一辈子的朋友,换我早喊上所有姐妹轮X了你好吗?真的好羡慕这样的暑假,住在一个庄园里,小镇人也很少,不用写作业,没事看看书听听歌游游泳泡泡妞,还有新鲜水果吃,简直不要太开心。
对不起还有五十分钟真撑不下去了……漂亮的取景地+同性就让全网集体高潮?从配乐到剧情有任何逻辑吗?看着不困吗?世界瞎了or我瞎了,一定是我瞎了。
那个桃子的归宿很sensual, i envy that peach
這個片很厲害,重看一遍才懂。前面如履薄冰,後面情迷意亂。是在講,真正的愛來臨的時候,會讓你猝不及防,會讓你迷失、困惑,會讓你狂亂,而當這個愛消失的時候,你會明白它的珍貴,失去的苦痛會助你成長。為何要call me by your name呢,因為在真正的愛裡面,是不分彼此的,你與我是融為一體的。結尾那裡,他突然說好想你,然後開始喊自己的名字,電話另一頭也喊自己的名字,是回憶,是確認,也是召喚。於是他說出了那句驚心動魄的,I remember everything——正是「愛」的失去,讓這份愛永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