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意失败回来要钱的儿子,恩心果断的拉起了是亲家也是闺蜜的金顺的手,跑去了乡下老家。
这里的生活熟悉又陌生,面对着帕金森即将恶化和孩子们的压力,恩心心情很沉重。
在这里遇到了脑瘤逝世的老朋友,被孩子抛弃的老姐妹,看着金顺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又意外的发现金顺的脊椎问题……当人生已经走到了最终局,面对朋友们的离开和病痛,孩子们的压力和痛苦,恩心选择面对,选择解决,选择帮助,选择解脱。
四个老伙计演了老年人乡村生活的戏,很难想象他们在这其中是否也真正的在体会和现实人生里相似的困境。
老伙计们喝酒唱歌的快乐历历在目,记忆里反复出现的青春期的懵懂和青涩也并没有被遗忘,但离开来得突然,病痛都被隐瞒。
三个人去养老院看庆子的时候我难过,三个人在院子里喝酒我也难过,在海边散步我更难过,可能正是因为预见了即将到来的诸多必然会发生的悲剧,才会在圆满的时刻无法因他们的笑容而快乐吧。
故事的最后,两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拍大头贴,去爬山郊游,很难不受到触动。
反复提及的人生就像是一场郊游,最后也得以兑现成为现实的愿望。
最好的朋友手拉手共赴一场对这个年纪来说很吃力的旅程,浪漫又绝望,是影片的结尾,也是我从影片里看到的最动人的一幕。
电影的拍摄手法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惊喜,几乎都是情感的带动和几个老人的演技撑住了整个故事。
自然的美丽和乡村的生活所带来的质朴的美感,配乐里不断渲染的情绪都是这部影片的加分项吧。
电影的主题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很打动人了,垂垂老矣的伙伴们,照顾不好的中年孩子们,自己不想给孩子们造成的压力和在老化的身体等等问题,就很真实。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当影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的时候,还是会提醒大家更多的关注老年人这个群体吧。
整体是一部感人的片子,几位演员贡献了非常精湛的演技,也同时让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走到这一步,发自内心的希望身边也能有这样的闺蜜陪伴我。
也许只有韩国还在认认真真拍这种冷门又虐心的电影。
两个老人的最后时光,我丝毫不觉得剧情在煽情,每个老人的困境如此真实,而善良的人往往会以自己为代价,成全他人。
恩心(罗文姬 饰)被事业陷入危机的儿子海雄纠缠不休,此时亲家母同时也是少年时的闺蜜金顺(金英玉 饰)造访,恩心便决定和金顺一同回老家。
时隔六十年,恩心再次踏上故土,看到故人。
回乡之旅整体上是温馨的,曾经追求过恩心的郑泰镐也已白发苍苍,经营着一家米酒厂。
郑泰镐带着她们参加各类聚会,唱歌喝酒,海边野餐,回忆过去。
恩心的母亲因病早逝,曾经在村里掀起一阵波澜,恩心因此匆匆离开村子再也没回来,聚会中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再次被人提起。
都是一把年纪的人,其实已经无力再多做争执,沉默和尴尬很快过去,重在当下。
老人们真正需要面对的是衰朽的身体和踟蹰的儿女。
恩心的儿子海雄在明知有风险的情况不断扩大公司加盟范围,很快东窗事发,急需大量资金填补空缺,否则害人害己,妻子美贤更怕影响女儿泰恩出国留学,两个人都来找恩心,但是恩心大概已经习惯了为儿子托底,这次眼见房子和养老金都被盯上,狠下心来不想再蹚浑水。
焦头烂额的海雄甚至隐隐盼望着母亲的去世,只有这样才能换取高额保险赔偿,挽救危机,美贤对此大为心寒,看到丈夫的可怕,她提出离婚。
他们都不知道,恩心已经罹患帕金森症,手已经开始发抖,身体机能正在加速退化。
金顺有一儿一女,但都不在身边,独自住在乡下。
儿子承弼与妻子一起做摊贩养家,承弼显然对困窘的生活极为不满。
本地正在准备开发旅游度假村,很多人因为担心破坏自然而反对,承弼则站在支持的一方,还和大家起了冲突,甚至推倒了郑泰镐。
母亲痛骂他,他带着怨怼和愤懑离开。
他的梦想是让家人们住进住宅楼,但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命了,他的愧疚让他失衡。
儿女们同样不知道,金顺腰椎已经有严重问题,甚至会全身动弹不得导致大小便无法自理。
郑泰镐和女儿润珠一起经营米酒厂,别人会羡慕他能把酒厂留给女儿,但他自己却觉得酒厂是种束缚,把女儿困在了村里。
因为意外受伤,他的脑瘤被恩心知道了,他希望恩心替他保密。
他们共同的好友庆子已经被儿女送到养老院,他们去探访时看到庆子被绑在床上,精神萎靡。
因为她不想被困在养老院,所以经常反抗。
等她回过神来,她大声告诉老朋友们,千万不要住进养老院,死也要死在家里,接着开始疯狂地吃他们带来的蛋糕。
她的异常状态让老友们大为震惊。
三位八十岁上下的老人,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对下一代的生活也无能为力。
他们还在蹒跚着走,但眼前似乎无路可走。
不久,郑泰镐病逝。
对于恩心,回乡本是一次逃避之旅,释放之旅,却让她看到了接踵而至的痛苦。
下一代各有各的难处,老一代为了不拖累自愿承受连绵不断的隐忍和牺牲。
身上的病,心里的伤,年轻人不知情,老年人难自愈。
对孩子们失望吗?
也许有吧,但他们不忍苛责。
恩心像是突然看到了尽头,决定放手。
她把存款转走,房子出售,嘱咐儿媳不要太围着孩子转,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过来人对同样身份的下一代充满善意的鼓励。
恩心说,人生就像一场郊游,希望离开时也能如此。
她约金顺一起上山,金顺很快领悟了她的意图,点头同意。
她们买了新衣服,拍了大头贴,做好野餐小吃,把家里打扫干净,带着过往的回忆,一步步爬到山顶,面对大海,留下最后的回眸。
她们必须离开吗?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很难替她们做决定。
但显然,老人们的离开依然不是为了自己,家人们一团乱麻的生活大概会因此迎来曙光。
电影没有愤怒,没有批判,克制地呈现了生活的真相。
恩心和金顺最后爬山的场景是电影的海报,阳光灿烂,笑容可掬,那是她们一生最自由最放松的一刻。
两个小时,刚好够看一部电影,这次选的是《郊游》,韩国电影,以为会是公路电影,却是一部关于老去之后的题材。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都会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如何有尊严的过完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是每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担心的问题,很多人穷其一生努力,就是为了那一段时光能体面一点。
剧中四个老人都有他们的困境,都事关儿女,电影巧妙的把各自的伴侣都消失了,现实要远比电影残酷的多。
婴儿和老年是人生两个最脆弱的阶段,却有截然不同的境遇。
老人是负担是累赘,婴儿是希望。
老年注定会是悲惨的,如果一个人婴儿时期也没有被好好的爱过,那他着实是悲惨的。
好在人人都有一个妈妈,这是上帝给你安排的在人间的天使。
电影在最后,安排了两位主角跳海,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换来保险金,卖掉自己的房子,给孩子最后一次爱。
也给了自己一个体面的结束。
原本是很沉重的话题,但是这是韩国电影,把它拍的感动、唯美、轻松。
在电影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儿女不仅不能给够照顾,反而会要自己的房子,觊觎自己的保险金。
反而是自己的闺蜜,两人惺惺相惜,互为精神支柱。
这样的友谊令人动容,也心生向往。
剧中年轻的人总是在奔波,追逐名利,匆匆忙忙,反而是老年人那种松弛的生活状态,更加像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生就像一场郊游。
“若死亡也能如郊游般美好就好了”,这可能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吧。
六月初的时候因为表姐婚礼回了一趟老家,婚宴办了三天 一直都在表姐家奶奶也在 跟着其他同辈的老人们一起感受这份喜乐第四天中午 我回到家中只有奶奶一个人不舒服的躺在沙发上我叫一声“奶奶” 没有得到回应只有不停痛苦的“哎哟 哎哟”奶奶看见我后 坐起来 说的第一句话“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还拖沓着这副全是病痛的躯壳活着,一年365天,还能算的上活着的就是那么几个瞬间,那么几次为数不多的齐家团聚。
其他的时候 能做的事 做的最多的事 就是等死我想 这是奶奶说完那句话之后还没能表述出的其他话语我想 这也是我在看过家中的老人们的所想 她们这一辈子都在等待 等待年底的团聚 然后又目送 目送孩子 孙辈的离去然后又在不舍与对死亡的不确定中期待下一个春节她们在我们忙着长大 忙着在工作中站稳脚跟 忙着在生活中种下稳定的岁月里 在消逝所有的儿女都已成家 孙子孙女们也各自长大 虽然都有各自人生的苦楚 但也好在都在成人的路上人生这份答卷 她们能写的 好像已经都写完了 剩下的就是 等着考试结束 收卷了她们现在所期盼的是 在最后的时光里 不要再给子女造成负担 不要再拖累他们她们一边害怕着.舍不得死去在身体因疾病的折磨而无比痛苦时又希望死亡立刻降临自从上次回来后 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问题我呢?
我们呢?
我们会如何死去?
我没有答案 也许意外 也许健康的活到老然后病魔缠身躺在医院病床上抢救无效死去 又或许在家中孤独的倒在地上然后看见自己一点点消逝。。。
在这样不停的思考中 看见b站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说 收藏了许久 一直舍不得也不敢点开正片观看 这样一部影片 对于我而言 对于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死去的我而言 就像是天降的一份标准答案我怕的是什么呢 我怕的是 我没有勇气去抄写 所以一直想着有个好的时机或者准备好再看今天终于下定决心的看完了我想 我还是会思考我们将如何死去 这并不是说我在否定郊游这个标准答案,只是在于我现在这个年纪,会想要继续去探索去思考,而《郊游》对于我来说,是这场探索和思考里的保底完美方案!
看片名和海报以为是个气质淡漠、独立的电影,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情节密度、情感浓度都很馥郁,符合一贯的韩影调性。
作为一部剧情类型片,电影擅长将矛盾推向极致,在叙事上大开大合,并不寻求笔触的朦胧或优美,而是显性地、明确地把一个故事和盘托出,使得观众很容易把握电影的意图,由此产生的优缺点都很突出。
电影开场不久就摆出了老人和子女的代际隔阂,透过子女的自私撕裂了两代人的关系,把罗文姬饰演的奶奶A高效地赶上了离家出走之路。
奶奶A和奶奶B在形象设计上有种经典的互补性,一个定居都市、个性新潮,会精心打扮、细抹唇膏,自爱意识领先同辈,一个扎根农村、谦逊保守,内心深处却孕育着向往,在日历上写诗。
两个老人在城市里住宾馆、买汉堡,在农村里择蔬菜、赶大集,参加度假村抗议活动、与初恋的老爷子喝酒唱歌,她们在同进同出的交游相处中形如姐妹,在朝花夕拾的谐趣的滋润下,被老年人淡忘的主体性正在恢复。
电影中的年轻一辈被设定成对照组,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和反派画上等号。
不孝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抛出难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接连出了问题。
曾经的同学被远走他乡的儿女遗弃在养老院,初恋老头被年轻人推搡受伤后意外查出了脑瘤,奶奶A向儿女隐瞒的帕金森症更加严重,奶奶B的背部疾病也直接导致她半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子女产业的加盟商自杀导致事业彻底失败。
矛盾的集中排布其实显现了不够生活化的剧本痕迹,在立场上多少有些非黑即白,也多少利用了观众的情绪,在制造愤怒之后再激发同理心,心疼的眼泪就会流下来,不经意间观众已经深陷煽情的老套路中。
只是此刻眼泪汹涌,过后的回味却不一定绵长,它依然算不上一个质感精致的电影,光影处理和运镜调度并不考究,年轻人的演技也略显浮夸粗糙。
但电影的华点一定系挂在两个同路的奶奶身上,二人我手写我心的演技足可以感动绝大多数观众,因为她们朴素而诚恳地摊开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卸下为妻子、为父母、为老人、为弱势群体的附加身份,拥抱在更深层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我想“恐育”并不是电影的本质主题,就算没有儿女,他们也有可能疾病缠身,也有可能被亲人算计和背叛,也更有可能被送去离家遥远的养老院,生养出好儿女和坏儿女是概率问题,老头的女儿一直对父亲不离不弃就是正面案例,而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孤独症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哲学问题。
电影的题眼仍然在于把幸福的选择权留给老年人自己,去山顶上郊游,捡拾最美好的独家记忆,做一份圆满的命终总结。
其实点开之前很难想象老人与郊游的关联,直到老人的朋友们一个个有了不太美好的结局,我大概猜到了是死亡。
日前与同事外食时谈起死亡,同事说自己觉得可以赶紧去死。
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其实还没有见过很多的死亡。
从很小的时候到如今,我经历过几次亲人的离去。
甚至我的人生最早记忆都是与亲人离世所相关的,所以我很害怕死亡。
于是我总是在不断问自己能不能接受,答案都是不能。
我总是却步不前,总是想问有没有下一世,总是想知道以后是什么样。
我知道我害怕死亡,我知道轻飘飘的死亡说起来到底有多少重量。
说起来好笑,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太害怕死亡,笨拙地问过家人今晚可不可以一起睡。
家人严词拒绝了我,于是我流着泪睡着了。
从那天起,我好像一下子学会了自己去追问问题的答案。
但越是在追问的过程中,自己会越发恐惧以及沉默。
再后来我不再问了,因为朋友们都说活着的时候就活着,死了就一了百了好了。
我在那个瞬间似乎一下子就读懂了很多。
朋友们也没有接受很多亲人的离世,因为他们没有恐惧所以无畏。
但这也是答案。
因为我总是在恐惧,所以总是犹犹豫豫,总是想过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总是希望被别人留念。
但其实,我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还需要去操心衣服吊牌上的价格。
所以我开始让自己心态放平,认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
电影里的金顺和恩心是自己想去死的吗?
是的。
是要去死的吗?
不是的。
如果想活着,谁又会想要去死呢?
尤其是老人。
看完之后再回想姐妹俩在郊游前的准备,只觉得令人落泪。
无论是买一套新衣服,还是去拍大头贴,或者是打扫家里的卫生,她们都怀着最后一次的想法去做了。
但是她们也异常平静,好像无波的大海。
甚至连最后在山上野餐,她们都还在感慨好吃的食物。
最后望向镜头的一幕,那也是平静的眷恋。
景色这么好看,食物这么好吃,我们却要去死了。
那还是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了吧,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吧。
人生就像一场郊游。
很快,故事的结局就是我20年后的一幕。
庆子在养老院被束缚带绑在床上,庆子用手抓蛋糕吃,庆子狂哮着说不要来养老院,因为那不是家…恩心、金顺、泰皓在看完庆子回家的小皮卡车上三人相对无语,镜头一拉,转向一抹夕阳挂在静谧的树梢上,眼泪刷的一下,后知后觉的流下。
在换尿布那里,觉得很好笑,那不是忍住尿意了吗?
怎么在尿不湿刚拿来时突然就尿了一大摊呢,笑着笑着,哭了,以极其丑的方式疯狂流泪,金顺让恩心给她处理屎尿的时候说你赶紧处理,没有味道吗?
恩心说:没力气处理,我也想撒尿了。
说罢扶着帕金森的手又躺了回去,俩人都哭了,我想大概是为了没有自理能力的尊严……本来想此刻“郊游”的,但却连站起来的能力都没有,痛苦地说明天吧,只能先去医院烤电,俩人躺在医院病床上金顺看着睡梦中的恩心帕金森更严重时,她突然明白了恩心所谓“郊游”的意义。
给屋子打扫了卫生,上街买了漂亮的裙子,吃了紫菜包饭,把贵重的戒指留在屋内,在日历上留下俩人的遗照及遗言,最终为了尊严,去“郊游”了。
两个姐妹,恩心和金顺,年近暮年,就像春夏秋冬的冬季,变得荒芜,脸上皱纹像树皮一样,重重叠叠。
这时的两个老人面临着生老病死,两个人都想在自己能做得动的时候,去见见老朋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恰好恩心与儿子海雄离心,金顺来找恩心,一个是腰不好,一个是帕金森。
虽然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总是有吵闹,无法真正地相互理解和倾听。
正逢两个人都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多了因为病痛而被子女扔进养老院的人,恩心和金顺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过剩下的日子。
不是在满是消毒水的医院里,暗度晚年,也不是在满是护工的养老院里,苟且偷生。
选择美美地整理好身后事之后,穿漂亮的衣服,吃饱了饭,两个姐妹走向了大海。
看似悲凉,实则是两个老人内心最开心的选择,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就像回到了儿时,一路上走来很累,可身边的那个人一直都在,从未改变过。
冲着罗文姬女士看得这部片。
《郊游》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美好,本来想在旅行回来看一部美好的快乐片子,没想到看到了人道老年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无奈。
恩心做生意失败被人追债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出更多钱,希望母亲把房子卖了,给母亲买保险希望在她死后拿到很多赔偿金。
儿媳希望母亲出钱,让自己的女儿出国去加拿大留学。
庆子的儿子出了国,把她安置在养老院,觉得被抛弃的她无比希望回家养老,但只是渴望而已,养老院保证你能活着不出其他问题,至于尊严就很难说了。
金顺的女儿出了国,儿子承弼支持旅游项目开发,生活不如意的气都撒在了母亲身上。
生活不如意的儿女们,也丝毫不关心母亲们的健康状况。
恩心的帕金森病、泰镐的脑瘤、金顺的脊椎问题,疾病接踵而至,身体成了最大的阻碍,郊游也是那么奢侈。
生活的困顿、疾病的高墙、死亡的恐惧,都在面前一一展开。
不管什么时候,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不是你生活的保证金,一个人总是孤独的,要面对人生的很多不如意。
想想为什么导演要取名《郊游》,这是恩心的郊游所见所闻,故乡不是一个美好的词,而是承载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的地方。
最后以恩心和金顺的郊游结尾,点题。
平淡的叙事,却揭开了很多压在心里的苦衷。
孩提时,大多是向往郊游玩耍的,微风习习、春日暖阳,快乐加倍。
成年时,郊游也是生活减压不二选择,身在大自然中,几乎可以忘却大多数烦恼。
可是,谁能想到,晚年的郊游,竟是如此……步入暮年的恩心,有一个不太争气的儿子。
最近他又闯下大祸,因为虚假宣传哄骗他人加盟的餐饮店,爆出了食品安全丑闻。
面对巨额赔偿,儿子再次打起母亲财产的主意。
儿媳对丈夫失望至极,转而追着婆婆恩心,希望她兑现儿子的承诺——送孙女去国外留学。
正巧,亲家妈妈金顺来找恩心,原来她们既是亲家,又是发小。
气急的恩心拉着小姐妹离开了家。
恩心和金顺回到了童年时的村庄。
村子里,老房子仍然居住着那群老伙计,但村庄周围的美景已经被开发商惦记上,准备建设度假区。
恩心此次回老家,其实是因为自己确诊帕金森,希望在有生之年回乡看看。
带着生病心情回乡的恩心,遇见了曾经的老友,也经历了未曾设想的境况;老友们的现状几乎都不尽如人意。
金顺和恩心去探望老友庆子,被邻居告知她已经随儿子出国养老。
谁曾想,没过几日,她们接到养老院的电话,说是来自庆子的求助。
庆子的儿子全家已经到了海外生活,而庆子被留在养老院,虽然每期的费用都定期缴纳,但庆子感觉这儿并不是家。
于是和工作人员对抗,她被五花大绑在床上,直到见到恩心她们,被儿时的童谣唤醒,庆子才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反应。
学生时代暗恋恩心的泰镐,在村子里偶遇恩心,兴奋不已。
每天创造机会来和恩心聊天,也让金顺带着恩心一同参与抵制开发度假区的活动。
一次突发事件令泰镐受伤,恩心陪着泰镐到医院检查,得知泰镐脑瘤已经到了末期,他平日表现出来的乐观与身体状况截然相反。
恩心答应帮忙隐瞒病情,以免让泰镐忙于抵制运动的女儿担心。
但她们还是接到泰镐离开的噩耗。
晨间,躺在金顺的家里,因为腰疼起不来的金顺,唤醒恩心,让其帮忙拨打急救电话,顺便为她垫上纸尿裤,等待救援。
但是恩心的手已经不由自主地抖着,她甚至无法拨打电话。
当恩心好不容易拿来纸尿裤,金顺的身体已经失去控制地释放。
来到医院得知,金顺的脊椎问题已有多年,因为骨质疏松的原因,甚至已经无法接受注射和手术。
原来,曾经的小伙伴们都面对着各自不如意的境况。
除了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还有孩子们的“不孝”。
恩心的儿子,做生意每次都是失败告终,每次都是母亲动用自己的积蓄解决问题。
这次被加盟商集体控诉,走投无路的儿子惦记上母亲仅剩的房产,甚至期待母亲死亡以获取高额保险。
金顺的儿子,始终不愿和母亲多做交流,最后站在村民们的对立面,支持建设度假区,在抗议现场的推搡中将恩心和泰镐推到;即使金顺追问,他也不愿直面问题。
庆子的儿子,以孝之名将母亲送至养老院,但并没有考虑母亲是否愿意留在那里,即使提供了优质物质生活,却忽略了母亲希望得到的尊重。
亲历了面对病痛的无助,孩子们的无能之后,恩心把存款取出赠给泰镐的女儿,把房子提挂售卖收款人留的是儿媳,最后向金顺提出一起去郊游的建议,金顺看着恩心,立刻心领神会。
她们一同打扫干净屋子,准备好上山需要的干粮,穿上美丽的衣裳,手牵手向山上走去。
在凉亭中两人谈笑风生,看着青年们玩乐,然后走向了悬崖……不知道是不是东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老年人为主题的电影逐渐增多。
《郊游》也是聚焦老年人的作品,在影片中展现了海边美丽的风景,也直面老年人面对的残酷现实。
我们都将老去,面对日渐衰弱的身体,逐日增加的病痛,我们无力改变;传统观念里的养儿防老在影片里功效约等于零,甚至被反噬。
父亲为了减少女儿的担忧,独自承担病痛的折磨;母亲为儿子的错误买单,最后为了不增加孩子的负累,也为了最后的尊严,携手走向死亡。
影片中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他们为孩子分忧,为好友彼此依靠,为自己谋划结局,直到恩心对 说:你做的足够了!
她们的确做得足够了,就连离开也要把房子打扫干净,不留一丝污迹。
在这部没有大起大落、激烈冲突的电影里,竟然充满对抗现实的无力感;在这部满是美丽风光、平静生活的电影里,竟然看到心酸与悲凉。
公众号:紫式说
因为导演和剧本都并没有什么亮眼之处,所以我的注意力被集中在两位演员的表演本身,但罗文姬奶奶的表演来来回回都是那个样子,没有跳脱出市井的,不好惹的老太太样,金英玉也是一样,我知道故事想表达80+的友谊和生活、烛火烧尽之前的闪烁,可能我的共情力还是不够,所以看过也就过去了。
题材值得关注,剧本情理之中。
整体是一部感人的片子,几位演员贡献了非常精湛的演技,也同时让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走到这一步,发自内心的希望身边也能有这样的闺蜜陪伴我。
把老无所终的凄惨心酸拍出唯美画面也是不易
#BIFF14# 这进影展也是一种新鲜,语言之平庸,技巧之笨拙,至多至多在那个最接地气的圈层里突出了点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且不说对任何有过一些阅读或观影经验的人来说,“出逃城市,忙归故里,回首人生,认知升级”的故事通常如何发展,悲喜转换,骤然煽情都和市面上的标题党生活电视剧别无二致。且近乎叙事推进和情节转折的逻辑都是靠毫不高明的的成套巧合来推动。难道这是为了跟罗文姬女士反驳乡民的那句“只是日子到了,与其他无关”的逻辑扣合得上啦?
我要是有个能跟我在暖风和煦的日子里一起去郊游,在那么美的山头牵手一起跳海的朋友,还会给我做紫菜包饭…腰痛的天使和帕金森的死神,来生再相聚吧😭金英玉说那个爷爷死了的那一幕,演得太棒了。
世界上也许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是永恒稳固的,但只要觉得辛苦的时候,都会想起母亲。
因为我这种人很难懂 所以我很理解你跟我相处真的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
“老无所依无牵挂, 转身回望来时路,随遇而安唱悲欢,时候到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我们降生的时候没有带着焦虑,离开的时候也要笑着上路”
金英玉好出彩啊,和罗文姬一动一静。女性逃不过的问题:孩子/婚姻,但女性也不止于此。展现了老年生活的痛苦 快乐 忧愁与不堪,是孤独的养老院,朋友的逝去,疾病,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都是去远方,那就一起去死吧。
3.75
观后留痕
人在死之前会特别想妈妈吗?还好我决定丁克了。这世界很苦啊,所以要酷一些与它道别。新的愿望是年老时能死的干脆些。
看到的是孩子不体谅母亲
三星半。不断的闪回有点频繁。风景和画面很美。故事一般。
这是让老年人都别活了么,太灰暗了,5.6分,不及格
影片整体还是很动人的,韩国人果然懂催泪。但是剧情本身稍有些薄弱,有点没头没尾。本来没有打算看,但是场次和时间、价格都比较合适,就很意外的收了这张票。
人生是不是就像一场郊游呢?我们总希望去时快乐,回时平安,可是这竟然是一种奢望?那么就在终点好好的告别吧。
人不该活的这么悲伤,上年纪之后更不~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以令自己有价值的方式活着。。。
三位老演员演技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