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黄渤,所以找了他的影片来看,现在回过头看这部影片,很佩服编剧的情节连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好象九连环一样,每个情节之间都会有连接的地方,然后组成这么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影片。
不过,每看宁浩导演的作品都有一种粗鄙的文化在里面,可能跟导演本身的表现手法有关。
但是也不妨碍我看的时候的乐呵。
如果放在现在,你们说这部影片是卖座呢还是爆冷,突然很奇怪的想到这个奇怪的问题。
对宁浩的初次记忆是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生电影节上有个短片参赛的项目,在那一届上,宁浩得了头奖,作品就是《星期四,星期三》。
关于这部作品的记忆并没有太多,感觉就属于大凡导演都要拍的那种《童年往事》之类的作品,不过其中一个转场镜头在当时很受议论,就是书包飞起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仿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很过瘾,但还是少了些原创的精神。
大学生电影节,书包飞起的转场,这就是当时对宁浩的所有印象,然后这个人便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
五年过去了,他以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再度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多少令我有些惊讶。
五年前,笔者也抱着学院派的思想看待中国电影,那时对宁浩除了羡慕得奖以外似乎没有任何想法了,三年前,当本人走向真正的电影市场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则抱着一种灰暗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影响到现在。
看待宁浩这样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奖的人,大体上也能猜出几条走向,一是进了电视机构,与电影与关了,二是尽拍些四六不懂的影片继续去获奖去,三是在圈内游鱼得水,但作品实在不敢恭维,四则是苦苦挣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中国一些好的球员相似,初露头角的年轻导演大体上都慢慢地没落了,所以在我意识中根本就没有了宁浩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走了第二条路在国外到处获奖了,我同样认为他是没落了。
但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道路走出来的人,这不能不令我十分地惊讶。
在这里,首先感谢的不是宁浩,而是刘德华先生,若没有他的支持,我很难说宁浩会给人今天的惊喜。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宁浩的简历:在《石头》之前是两部DV作品,《香火》与《绿草地》,故事很荒诞,创意也比较有趣,在国外一些电影节上获了奖,宁浩承认,之所以参赛是因为要给自己一个导演的证件。
很不幸,在大环境影响下,宁浩还是如我所料地走了参赛获奖,恳请承认的道路,这想这与后来与刘德华的结识应该不无关系。
不过在我看来,宁浩真正的积累还是在于许多MV的拍摄经验,关于这一点看过《石头》的人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是影片分析的事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提及了。
这次《石头》的火爆我更希望是作为一种现象出现,权且叫做宁浩现象,这个现象的意义远远大于《石头》这部影片的成功。
首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
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一系列大制作的光芒与声势下,小成本电影几乎没有人会顾及到的,也不会有人注意的,这不但包括媒体,还包括院线本身,不给小成本电影安排档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可耻最目光短浅的一种做法。
说其可耻是急功近利只为票房着想的心态,说其目光短浅是因为自掘中国电影的坟墓,不利于新电影新导演的成长。
在美国,有一种B级片,一般来说是小成本,小制作的(当然比国内投资大),这类影片有专有的院线播放,而这种影片最大的好处是锻炼了新导演,有许多创意在迸发,一些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往往从这些片中汲取灵感。
换句话说,小成本的影片是电影市场的沃土与基础,失去了这些东西,中国电影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光靠几部大片撑着是不可能形成市场的。
大家一惯地认为没有宣传或炒作,小成本电影是没有票房的,但这次《石头》却靠着口碑成功地击败了同样是小成本但喙头满满的《梦想照进现实中》。
当然,笔者的意思绝不是不需要宣传与炒作,但过份地信赖宣传与炒作而忽略电影本身也是那些经营市场的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我看来,小成本电影能否进入市场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在欧洲甚至在韩国都有一些专门的小成本电影放映厅,用以支持小成本的电影。
很可惜,笔者在看《无极》的时候,几乎所有影院所有的放映室都在集中播放《无极》,看不到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不到一个为市场发展而高瞻远瞩的放映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第二个问题是观众到底爱看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观众的口味都抱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态度,一方面认为观众水平低,好的影片观众不懂,另一方面认为观众太挑了。
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在几个前提下说出来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影视人自己提出来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观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选择。
在中国,类型片很少,这首先意味着将流失大量的观众群,毕竟爱看电影与爱看某某类型电影并不同。
其次,大多数中国电影都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去冲击中国的观众,这点比电视做得还要霸道,即你看也好不看也罢,但你要进院线你就必须顺从。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观众的心声也无法得到导演们的体会,虽然有些媒体可以说出一两句,但很不客气地说,这些媒体很难代表观众的心声,大多属于那种自认为很懂电影的人,于是媒体的声音与其说是为观众鸣不平莫若说是为导演与观众制造障碍。
电影是不是为观众而拍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说电影是为了迎合观众,在我看来,毛片与三级片观众看的人肯定不少,但我很难想象这些片在院线中播放观众也很多吗?
中国这种情况只适合偏僻的录相厅。
所以说,观众进院线是有选择的,那他们到底选择什么呢?
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许多导演并没有一直不肯放下自己的姿态站在观众的角度拍片,去拍一部不是表现自己思想不是表现自己情结的影片,拍一部好看的电影难道就是这么难吗?
《石头》拍得很好看,原因在于宁浩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上了。
有一个暗示可以说明这一切,有人说《石头》很象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与《拐骗》,这两部片子我也看过,最深的印象是好玩好看,我想所有看过这两部片子的人都有这个感觉,至于什么思想性什么人生哲理恐怕得最NB的影评家慢慢杜撰出来。
作为一个观众,宁浩感同身受了好玩与好看,轻松而没有过多的思考,于是他要将这个好玩与好看的感觉献给中国观众,显然,宁浩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拍片的,这才拍出了《石头》这样的影片。
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根除的就是电影是门表现艺术电影是个宣传机器这类形而上的定义,将电影当作娱乐是中国导演最缺乏的观念。
其次,思想单纯一些,不要即想着获奖又想着能拍出好电影来,这种杂念也是很要不得的。
所以在我理解中,观众其实就是导演自己,问题主要在于导演本身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观众,是否真正地放下导演的架子去拍片,这是观众爱看什么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最最恼人的问题。
《石头》一出来,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一部《无极》一部《十面埋伏》一部《英雄》到底能拍多少部《石头》?
记得那年暑期档,为了某种原因,《十面埋伏》挤掉了本应在暑期放映的《哈利波特》,从那以后,我对第五代导演抱有深深的敌意。
无数的影人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这是一个很虚的口号,事实证明第五代做得最次甚至是最不道德。
一次次地冲奥可以打上为中国电影造成国际影响的标签,但事实上都是在为自己立碑记传。
韩国电影这几年成绩十分地显著,主要原因是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电影才真正开始面向亚洲面向世界。
换句话说,国内的条件允许自己的电影去向国际证明什么了,但中国却本末倒置,国内市场一片惨淡的情况下,还要消耗巨大资金去向国际证明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策略。
许多国际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斯皮尔伯格等虽然偶尔拍片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培植新人上,而中国导演尤其那些成名的导演象张艺谋陈凯歌之流却没有这么做,虽然他们并没有义务这样做,但不能用自己的地位用自己的声望去抑制中国的年轻导演,从资金,档期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垄断地步,这与那句“为中国电影市场做点事儿”的说法不但不符甚至是相悖的。
在此,再次感谢刘德华先生,无论如何,刘德华对中国电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新星导计划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计划,并不在于它能捧出多少导演,主要在于它给了许多导演真正的机会,新导演的作用在全世界都有体现,远的不说,仅是韩国正是由于一大批新导演的出现才造成了韩国电影的崛起,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而中国,新导演永远活在第五代的阴影下,他们的活力是无法体显出来的。
可以想象,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一个月同放《石头》与《无极》,真正赚有市场的到底是谁?
谁能赢利?
谁能对以后的中国电视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谁又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向来不愿否定一些知名导演的过去为中国电影所做的一切,但必须承认,现在这些导演的确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张艺谋去导奥运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幸事!
本文通过宁浩现象从发行,选材到新生力量三个方面对如何形成中国电影市场说了些自己的看法,但我也知道,在中国拍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个中缘由还有所谓的潜规则等问题不可尽述,但至少宁浩让我看到了那些即定规则的一些松动,这是莫大的欣慰。
在此,感谢刘德华,宁浩这些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2006-7-14于通县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
这是我看了两遍《疯狂的石头》,最大的感觉。
包夫人在影片中好象是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拎着一包钢嘣,对他的老公说:“就愣个儿多了”;第二次是在江边对憔悴的老公说:“别抽喽,声音都嘶喽”;第三次则干脆没有说什么,在他们的老地方,这个女人脖子上挂着那颗八百多万的“假”石头,无比信赖无比幸福地眯上眼睛,靠在包世宏那宽大的肩上。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这种感觉再一次强烈地向我袭来,这个女人令人怜惜的美,就像麦克脱手而出的那把美工刀,嗖!
穿透荧屏,命中了我。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感觉,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她倒底标致在哪儿呢?
今天早上我在浴室剃胡茬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因为她是电影里唯一一个不疯狂的人。
研究一下电影的片名,你会发现,其实疯狂的不是石头,而是社会--对不起,请原谅我又要把一部娱乐片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了--回顾一下电影里面的角色,为了金钱,为了饭碗,为了面子,为了女人,都TMD疯了!
只有这个女人,沉静,善良,无欲,无求,默默守护着他憔悴的老公,八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老公。
在电影的最后,信奉“直接抢就行了”的黑皮,被面包店的伙计在立交桥上追赶,黑皮一面狂奔,一边往嘴里塞从面包店砸抢来的肉松包。
画面定格了,一张被夸张了的脸,像“道哥”,像“冯董”,像“麦克”、像“秘书”、像“谢厂长”、像“包头”、像“三宝”、像你,像我……唯独不像包世宏的老婆,所以宁浩把那块石头安排给了她。
对,只有她配得上。
******************************************************题外话:朋友叫我贴一张包夫人的照片上来,可是我找遍互联网,也没有搜到这位叫罗兰的演员的资料,更不用说图片了……哪位朋友帮个忙,找一张给我。
电影里面的截图也行啊!
发到我邮箱吧,[email protected] ,谢了。
2019.7.24罗兰的影人页面: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51481/2025.4.5向大家报告,有了罗老师的最新消息:http://zsw.cqyixiao.com/index.php?c=show&id=37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
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
虽然人物多,但逻辑性强,往往在不经意中埋下伏笔,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开怀大笑。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
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
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中国缺少优秀的编剧,这是现状,是事实。
《疯狂的石头》电影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诸多资深影迷甚至流泪感叹:中国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没错,《疯狂的石头》也的确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谈它优秀,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演员的表演、摄影、剪辑等都是电影优秀的佐证。
但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我认为剧本的成功才是它成功的大前提。
一部优秀的电影,它一定是在讲一个好故事。
说到剧本,就不得不提及盖里奇这位天才导演的处女作《两杆大烟枪》,作为一部典型的英式黑色幽默电影,《两杆大烟枪》堪称业界的典范。
这部电影采用的多线并一线的叙述用法,使得电影的后半部分高潮迭起,让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导演巧妙地将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连接、碰撞、巧合,仅仅通过一个时间轴线就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同样也是一种十分厉害的故事架构方法。
盖里奇做到了,让世人震惊。
如今,宁浩也做到,他在盖里奇身上学到了精髓,加之,他对中国小市民的生活做过透彻的研究,黑色幽默+中国特色,让《疯狂的石头》这样一步极具中国式黑色幽默电影诞生了。
《疯狂的石头》有一个主线,那就是价值不菲的“宝石”的变化,是真是假,偷偷抢抢,剧中所有角色的各色故事,均是围绕着这块石头在推演翻转,这是剧本成功的核心,有一个主线,观众就不会因为多条线的叙事方式而晕头转向。
在这方面上,《疯狂的石头》的叙事难度是小于《两杆大烟枪》的,后者故事的主线是两条,所以,最终将多条故事线汇成一条,在故事的处理上难度大的很多。
不过,故事的处理难度并不是剧本好坏的评判因素,在此,也就不做过多陈述。
回到《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本身,先说人物,可以分成几个派别:保安派(包世宏及他的小老弟,我们称之为“彩票哥”)、道哥派(道哥、黑皮、小军、道哥老婆)、奸商派(冯董、四眼、国际大盗)、厂长派(厂长、厂长儿子)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故事线,派别间还有交叉线,要想让这些人都产生联系,就必须让各个派别形成一个闭环的连接系统,所以,各派别间的人物就要因事件的发展而产生联系。
于是,厂长儿子勾搭道哥老婆,厂长派和道哥派有了联系,道哥派和保安派是宾馆邻居,由此产生联系,包世宏撞了四眼的车,由此,保安派和奸商派产生联系,冯董想买下厂长的地,奸商派和厂长派产生联系,同时,冯董雇用国际大盗去偷石头,这就自然和同样想偷石头的道哥派及保护石头的保安派产生联系。
这样一个人物关系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闭环,故事中的人物再怎么切换,也都不会出了这个以石头为主线的大故事框架,这也给了导演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讲的是,电影通过人物关系的串联形成一个大的故事框架,是故事自由变化的大前提,是剧本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盖里奇导演的《两杆大烟枪》的精髓所在。
在此,我还想说一点,《疯狂的石头》的创新所在。
为了让观众更加明白事态的发展,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用到了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先看到结果,然后跟着结果去寻找起因,这让整个故事脉络更为清晰,这也足见宁浩的功底所在。
OK,以上,基本阐述《疯狂的电影》是一个拥有好剧本的电影。
一块价值不菲的翡翠宝石,冥冥中维系着几个人物的命运。
可以说,《疯狂的石头》在眼下的国内票房市场上,真的闪动着翡翠般的惊艳。
没有更多的商业宣传,倒有更多的好评。
难痒一窥,让人惊喜。
很多人都用此片以之前伍仕贤的《独自等待》相提并论,但明显的是,《石头》雕琢得更加精妙,其更加原创化、本土化的语言风格与国际化的大气剪接手法,融合成了一部类似盖·里奇似的黑色幽默影片,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国产电影创作和审查制度的与时俱进。
确实,像这样一部通篇捎带着粗口和社会矛盾敏感话题的黑色幽默,能通过审查是出乎国内影迷意料的事。
影片从头至尾利用一种让观众倍感轻松的心态利落而不失巧妙地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那种分段式的故事间接,将几个相关人物的命运接合在一起,让观众以一种坐在上帝的角度俯视了这场人间闹剧,足可见导演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和编剧者的凌厉。
的确,影片中的各个细节层出不穷地抛着一个又一个的幽默包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典型的市井小民形象,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都给观众以不断的共鸣和欢笑。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人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空虚和虚伪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个立体而集中的再现。
观影的过程中,人们笑声不断,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大笑,里面有嘲讽,有挖苦,也有辛酸。
看着几个为生活所迫的市井小人物无奈地被欲望所左右,被命运所玩弄,那种心情,就好似在重审自己走过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观众的笑声里都是由衷而真诚的自嘲。
这种自嘲,让我们轻松,让我们踏实。
当一切恩怨看似化了的时候,主人公把那块货真价实的翡翠扣到自己印堂上的刹那,他笑了,笑得那么坦然,那情景好似一尊终于修成成果的菩萨。
然而呢,生活总是不断地制造命运的续集,没人知道明天的生活将如何上演。
导演宁浩给我们带来一场璀璨而沉重的生活秀,其为大家不断称道的技巧和功底携带着影迷们的口碑,定会在圈子里愈加传诵,他已经让中国低成本电影潇洒地扬眉吐气一回。
而微笑着、叹息着走出影院的我们,又何时能在自己的圈子里修成正果呢?
靠,活着就是那么回事,谁知道呢!
我不是故意睡不着,不小心喝了杯咖啡,精神就灵敏度极高的亢奋起来。
接着把《疯狂的石头》看完,本来,我是绝对不熬夜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发呆,不如就落地写点东西,希望能帮着催眠。
《疯狂的石头》这片子绝对是智慧之作,其实石头不过是人们“执着”的固化表达,对金钱、对色欲、对责任、对诚信,每个人最重要的欲或者原则,被小石头放大后,我们便清晰的看到。
欲望深厚的人丧命黄泉,欲望龌龊的人不得好下场,但我们也看到,欲望浅薄的人和欲望良好的人并没有大福大贵,只得了个生活平安,那是不是人生就没有更好的幸福?
这个更就是一种欲,其实你手中拥有的就是一块价值连成的宝石,是你自己没发现。
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男人给女人带上那块真翡翠(他以为是假的),然后对女人说:假的,女人却幸福的倒在他的肩膀上。
整部片结构很严谨,只被我看到一处破绽(这里保密),当心和自己贴近的时候,就不会被欲望带走!
特别激动的与大家分享片尾曲,好怀念重庆的大学生活:重庆方言rap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头没得神住老一群重庆人。
男的黑耿直,女的黑巴适,火锅没得海椒他们从来不得吃。
乱皮要财划起,山城啤酒喝起,喝不得的醉起,着不住的趴起。
反正回到家头都是要把那个耳朵弄起来耷起,所以兄弟伙在外面打死都要雄起。
你不晓得,我不晓得,没得哪个晓得,那个朝天门的坎坎到底有个好多格。
棒棒从来不怕热,贼娃子从来不怕黑,解放碑的美女再多没得一个是我堂客 解放碑的钟声还是按时敲响,码头的船再小也会荡起波浪。
船没有桥多,雾也没有雨多,看着汽车从那屋顶上的公路经过。
冬天有着夏天路边时的甘露,夏天有着冬天烤火时的温度。
男的不服输,女的也不会哭,所有麻辣调料到了这里都是大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头没得神住老一群重庆人。
男的黑耿直,女的黑巴适,火锅没得海椒他们从来不得吃。
耍得黑好的,我们喊他兄弟伙。
从小成绩不好的,同学们喊他莽拓。
女娃儿只找耙耳朵,男娃儿不当方脑壳,惹毛了我的人有危险我从后面飞起一脚。
吃饭的时候上菜要喊小妹儿,我的妈妈喊我从小到大只喊幺儿。
不当狗儿,不当猫儿,不当哈儿,我是黑闷黑闷黑闷耿直的重庆崽儿。
辽崽:兄弟们听说猪肉最近又涨价了。
土狗:润土,你不是说你家里的花椒很麻吗。
润土:那这样,土狗我给你二斤花椒你去把猪麻晕,然后我们把它拖到菜市场去卖了。
齐:要得,要得,走,麻猪……
制片甲说,每天都当二十八九小时来用,一天结束了,另一天开始,还是如此。
制片乙说,组里一共只有两三个人没来找过我,其他的都敲过我的门,说不想拍了。
拍的电影叫《疯狂的石头》,拍的人也都体会到了何谓疯狂。
宁浩此前还拍过《香火》、《绿草地》,事故不断,一次制片人从北京赶来内蒙处理车祸事宜,正说着,一辆摩托车开过来,说,又撞了一辆车……但是他说,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个结尾,哪怕不够好,有始有终的去做了才行,绝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这样把艰苦都扛过去。
300万成本获得2300万票房。
回看拍片记录,开机仪式上,宁浩简单的说,希望大家密切配合。
这样的配合便是,经常拉着脸,跟美术急,要求他们按期达到要求,没少骂别人。
没当这时候,制片都关上宾馆房间的门,隔壁吵声太大,不忍卒听。
撞车预算成本2万,结果撞了宝马,4万。
制片跟他商量这个钱,宁浩说,车坏了你给修好就完了,修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能照他说的给。
这句话重复了三遍。
他们没钱,超支预算,心里其实很虚。
说完他踱到一边,制片留下来傻眼。
撞之前,车里很多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怕撞坏。
拍片的过程,是斥骂,是担忧,是意外不断。
整个组的人都盼着早点结束。
只有一个人,要的是有始有终——他几次的拍片经历都差点中途夭折,有一次拿出做MV导演攒下的钱去完成某部片子。
结果出人意料的好。
很多人说起结尾,饥饿的黑皮抢了面包拼命奔跑,蛋糕店师傅骑着摩托追他,黑皮边没命地跑边大口嚼着面包。
那一种的饥渴,孟京辉说,是中国电影缺乏的。
因为饥渴,所以忽略意外,求结果。
吹着电风扇看。
不好意思,鄙人的城市估计还没放映,BI下来看了。
这绝对是部年轻人的电影。
生猛有力,不羁粗砺。
首先,剧情上干净彻底。
摄影风格很独特新颖。
因为这部电影,我对国内电影有了感觉。
有兴趣的家伙,赶紧去看看吧。
和两杆大烟枪相比,疯狂的石头只能说是中国人在TMD自己手淫而已。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啊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借助一句年度流行语来概括本片,那就是《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继承了黑色幽默电影的光荣的传统。盖里奇、汤姆提威克、昆汀塔伦蒂诺及所有无厘头港片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这一刻,宁浩不是一个人在拍片,他不是一个人!在他身后,至少还有几千张DVD。
没觉得多好看
难得大陆拍的这么精彩黑色幽默电影
还好吧!喝喝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还不错 算不上抄袭 应该说是致敬
我不喜欢看这种国产黑色幽默片
黑色幽默的喜剧效果,用反讽的方式映射出人生百态。
我是石头,我很疯狂
7.5分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中国也有多线程了。。。
欣赏不来。。。
还行吧。
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黄勃,无条件的去支持他的电影,就是因为疯狂的石头啊
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