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谋杀案(港/台)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盖尔·加朵,露丝·莱斯利,莱蒂希娅·赖特,艾玛·麦基,艾米·汉莫,珍妮弗·桑德斯,苏菲·奥康内多,安妮特·贝宁,妮基塔·查达哈,汤姆·巴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尼罗河上的惨案》剧照

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2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3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4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5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6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3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4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5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6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7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8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19尼罗河上的惨案 剧照 NO.20

《尼罗河上的惨案》剧情介绍

《尼罗河上的惨案》长篇影评

 1 ) 威尼斯下的尼罗河对比惨案

越看越把它当作模特人物展示和景观旅游宣传片,除了盖尔加朵和“玛戈罗比”(误)的美和“食人魔”明显的蠢,基本看不到其他人物突出特点。

不反感给波洛增加个人支线背景但呈现出如此0魅力层次还不如别费那个心。

它当然花了很多钱,但显然没有花在故事人物构建上,看的时候祈祷着可别是那种人都能想到的走向吧,结果真就拍成了那种最刻板印象的两女一男因为金钱而旧爱假拆联手真杀富婆的古早狗血,看不到任何新意和思想。

虽然给了威尼斯惊魂夜鼓励,但很多方面一比不知道细看吓一跳。

在人物剧情比尼罗河只做到稍好一些的程度上,这部在不给波洛作介绍而只知头衔的情况下,首先让他以避世隐居的退休形象的出场方式就自带背景形象,以为和上部有联系的女作家自来熟朋友也只是系列新登场但同时并不突兀,没有多此一举再多费篇幅或是谢天谢地没有像在尼罗河里硬加和黑人女歌手的感情暧昧。

母女情深因爱生恨也就比尼罗河男女情爱高明一点,但因这部整体上不是感情而是悬疑惊吓驱动,而同时又存在着父子情、暗恋分手以及上下级主仆雇佣的几种不同情绪故事线而明显观感丰富一些。

以及这部水城威尼斯古老冷寂的夜、水上加雨的昏暗潮湿天气以及唯一出口同时也是死亡案发处的宅外水域,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于万圣节被锁住的旧宅设定虽俗,但真成就了围困的水中密室。

有趣的是尼罗河好像也有相当人物交集密集的那艘豪华轮船场地,但这一切没有封锁闭塞之感,全程风和日丽的天气中高大土色的金字塔,空旷的暖色远景下无数美食陈设仆人——在电影前期展现了这些自然风光和人物奢侈格调后,在其实并不是很早登船的情况下甚至还下船观光了一次,唯一的截止日期就是再过一天才能到岸就显得毫无紧迫感了,加上这部立不住的人物和并不出彩的剧情就更显得在尼罗河里的水好像都泛着金色狗血的笑。

尼罗河没有做到与庞大暖黄色风光滤镜的反差残酷并缺少人物的纠结思考,威尼斯保守做对了阴湿与迷信混合的古宅选择,这不仅能条件反射的形成气氛,哪怕故事一惊一乍有些俗套地进行着,把该出场的人物立住也就赢一大半了。

同时破案前后天光明亮恢复生气的威尼斯就好像两部对比明显的波洛——舍弃感情专注破案,一定程度上成为圣人,但同时在角落剧情中瞥见过往才是聪明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做法。

而我甚至都忘了尼罗河波洛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但不断拉远的威尼斯俯景下半退休的傲娇老头有点儿重振旗鼓絮絮叨叨说案件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好像真给我阿加莎的故事还在发生并将持续下去之感。

 2 ) 杰奎琳的三滴泪

剧情很符合“最没可能的人就是凶手”的第一感性推断。

但我今天不想聊这部电影的逻辑性周密性,因为和《看不见的客人》、《东方列车谋杀案》《调音师》比起来,这部电影的悬疑推理确实不值一提。

我想说的是,杰奎琳的三次眼泪。

第一次是介绍富婆闺蜜琳内特给自己的未婚夫西蒙,然后主动让未婚夫带闺蜜跳舞,看着两人在舞池里跳得暧昧如热恋情侣,一旁的她仿佛才是那个多余的人的时候,镜头切换,她双眼通红,眼眶里泪光打转。

第二次是她开枪打西蒙之前,琳内特对她说,她对她很抱歉,但仍然把她当朋友,希望她得到幸福,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不贪图她钱的人。

琳内特转身离开的时候,杰奎琳也是泪盈于睫。

第三次是谜底揭开,是她和西蒙联手杀害了琳内特,为了谋取她的巨额财产,他们两个相拥而泣中枪的场景。

坦白说,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第一次落泪,是作为女人的敏感性,感觉到了闺蜜和男友之间的情愫。

而结局后才明白,由头到尾不过是她和西蒙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争夺巨额财产的戏,所以西蒙从头到尾的爱的人都是她并不是富婆闺蜜琳内特。

所以这滴泪,自然不会是为爱情,而是她对她们之间友情的挣扎。

因为结局最后交待了一点,杰奎琳并不稀罕财富,但是西蒙需要,她太爱西蒙了,才决定策划了这一场谋杀案。

而第二次落泪也一样,在她做了那么多伤害琳内特的事后,琳内特依然丝毫没怀疑她,并且说她是唯一不贪图她的财富的人。

还不知道凶手的时候,我以为她的泪是对他最爱的未婚夫和最好的闺蜜同时背叛了她和他们的爱情和友情而心痛。

可是知道结局后,回想这段觉得有点讽刺意味。

琳内特以为最不贪图她的财产的人却真的为了财产杀了她。

和第一次一样,为了爱情算计出卖了友情,两次表面看起来是为“失去”的爱情落泪,其实是为被她亲手葬送的友情落泪。

最后相拥而泣中枪而亡,除了阴谋被揭穿的失败落空,这里面更多是对闺蜜琳内特的愧疚和盲目爱情的悔恨吧。

因为从谋杀初衷来看,她是因为太爱西蒙而选择了背叛友情,对于她来说,爱情是她最大的归宿,钱财都是身外物。

所以即使最后计划失败了,她到最后一刻都知道西蒙是爱她的并且死在她怀里,爱情至少的她已经死得其所,有爱大过天的她应该满足这个结果而不会因为爱情落泪了。

所以这一次和前两次一样,是她内心对琳内特复杂纠结的情感流露。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性,人的邪恶和恻隐两面性,仿佛内心里有一个善良小人和邪恶小人在打架。

从细节将人性刻画的很好,从而塑造了丰富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毕竟,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两面的矛盾斗争性,才是最真实的。

 3 ) 导演是如何完美避开任何一个优点的?

毁原著的罪人,有点自知之明好嘛!

下次别拍了行不!

路人党会以为阿婆的推理小说不过如此!

其实这版跟阿婆小说有什么关系?

阿婆小说的精神内核和重点一个没抓住!

马上去找了78年版重看洗眼睛。

简直天上地下!

导演太自恋了,自己形象气质没有一点像菠萝🍍没点数吗?

非要演还给自己加一战戏爱情戏内心戏枪战戏,你这跟菠萝🍍有屁关系?

真以为会有人感兴趣?

菠萝🍍的幽默亲切一点没有,这个沉闷又无聊的大叔是谁?

所有角色全部面目模糊,看完根本记不住特征。

给加朵加戏还是正面人物戏(演的还差),导致后面林内特招所有人记恨没有逻辑支撑,作为推理剧连矛盾都没树立起来,人物之间的关系莫名其妙。

两个凶手不知道是导演的锅还是本身的锅,演技很差,浮于表面。

其他角色连互动都没几下,更别提个性特征了,完全工具人。

更别提30年代背景,非要加上黑人,有色人种,同性,以及公众场合大跳男女OOXX舞蹈等庸俗设计……这可是30年代啊!

优雅的时代啊!

导演是如何完美避开任何一个优点的?

 4 ) 作为一个没看过原著的人,我来说说我会怎么拍,希望各位来说说我和导演哪个拍的更好

1.角色问题: 布克、医生和表哥第一: 布克完全没必要死,要是我拍首先布克偷窃的戏份就完全给表哥,因为表哥比布克更有偷窃的理由,并且这样可以将犯罪人员的戏份集中,电影里太分散了,这又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那种全员恶人。

至于波洛调查他和豹妹的爱情,我觉得可以拍成,波洛发现了他们的爱情,然后本着为朋友的终身大事着想自行去调查,为了友情,而不是接受母亲委托再假装偶遇这种背叛的行经。

第二: 医生,医生完全没有必要设定为简简单单的一个: 公主前女友的身份,要是我拍我就给医生的身份里增加一些必要的犯罪动机,和一个绝对不会犯罪的理由,例如: 女仆那个拿着钱跑了的男朋友,和贵族地位因为公主的原因遭到废除,导致家里破产,父母双亡。

第三: 表哥,再表哥加上窃贼这个身份之后,再加一个身份: 雌雄双煞的共犯,当然这个共犯并不是密谋一块杀公主的共犯,而是两拨人一起犯罪时互相发现对方但达成同盟互不告发的共犯。

3.剧情推进的问题按照以上的角色戏份将剧情变成以下这样:影片一共两个小时,结果前一个小时都在讲述一个爱情旅行的故事,太长了; 要是我拍摄首先就会将神庙那段里的感情部分做一个大的删减,换成一段追逐戏,就是表哥将石头推下差点砸死公主后,波洛追逐表哥,但没追上,最后集合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是在追逐过程中,表哥因为匆忙掉落了一些暴露身份的证物,但这个证物恰好也能陷害医生。

接下来一直到女仆死亡之前,可以慢慢的将从全员都有嫌疑变成医生的嫌疑最大,而就在全员甚至波洛也将信将疑的时候,女仆死了,医生给出了一个他坚决不会杀害女仆的理由,而这个时候嫌疑又猛的从医生一个人变成了全员都有嫌疑。

当然为了这段,可以给公主被杀的当晚,船上的一些人增加一些作案时间和机会,以迷惑观众,尤其是表哥和医生。

然后就是放大表哥的嫌疑,这次找到了盖棺定论的铁证据,例如:找到了项链,推断为谋财害命,可就在表哥被审讯的时候,表哥惨遭杀害!

这个时候要表现出,全员都没有嫌疑。

这就到了最后一段,波洛揪出雌雄双煞。

 5 ) 假如波罗剃掉自己的胡子…

那甜美的还是波罗么?!

肯导是多自恋啊,上一部只敢遮遮掩掩的改波罗人设,这一部上来就把波罗丢到一战战场上去了。

别问,问就是导演把斯泰尔斯庄园这本书给吃了。

这个开头还炫技似的来了个长镜头加上黑白画面,感觉是贝尔法斯特剧组胶片剩下来的凑儿这了。

然后波罗大聪明在战场上带领小队剿灭敌人,做了个比利时队长,但是猪队友导致炸伤了脸,在他初恋的建议下,留胡子遮掩伤疤,对,波罗的胡子是为了遮掩脸上伤疤才留的!

波罗还说自己:“本来要做个农民。

”什么时候波罗要做农民了!!!

求你别预告罗杰疑案了!!!

角色改成这样还叫波罗干嘛!

改编不是乱编,要讲点道理好么!

导演为了给自己加戏,可劲儿的造,一会儿怀念初恋,一会儿又被奥特本太太吸引,最后还为同伴开了枪。

妈耶,真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戏演,脸都不要了。

再剧情的各个地方刷存在感,甚至到最后为刷存在感害死了第三位死者,这是波罗么?

结尾了还能恶心一把,那就是波罗破案后,去酒吧找奥特本太太并把自己的小胡子给剃了!

啊啊啊啊啊啊!

这玩意儿绝对不是波罗!!!

他不是啊!

跪求改角色名字吧,别糟蹋了。

哦,对,这里的奥特本太太就是小说里写小黄文的奥特本太太同名角色,只不过她不写带晒的小说了,她是有晒的女歌手。

除了她以外,林内特西蒙还有杰姬这些角色基本上和原作的关系就剩下名字关系了。

剧情虽然保留了大流程,但是很多地方都改的莫名其妙。

整部片就剩下大白船是能看的,剩下的无一生还。

 6 ) 这部电影为什么难看?

叙事结构,我们把电影的发生的情节场景分解开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ABCDCBA,《淘金记》式的结构。

A(伦敦的歌舞厅)B(尼罗河旁边的酒店)C(船上)D(古埃及遗迹)C(回到船上)B(回到酒店)A(回到伦敦的歌舞厅)剧情发展,典型好莱坞线性叙事,1原始秩序平衡→2坏人打破平衡→3试图重建平衡→4重建路上遇到很多阻碍→5最终获得心的平衡以“新婚夫妇”视角:1秩序原始平衡(二人美滋滋的度蜜月,一群人来参加婚礼,载歌载舞)2“坏人”打破平衡(原配出现干扰了我们)3试图重建平衡(丈夫让侦探搞定原配)4重建路上遇到很多阻碍(无法摆脱尾随的原配,妻子离奇死亡)5最终获得新的平衡(我们死了,剩下的旅客美滋滋的回到尼罗河酒店,侦探也回到伦敦)以女原配视角1秩序原始平衡(我和他本来是一对)2“坏人”打破平衡( 盖尔·加朵 第三者插足)3试图重建平衡(我尾随他,希望能重新在一起)4重建路上遇到很多阻碍(有侦探来调查我,我被怀疑了,而且我还开枪了)5最终获得新的平衡(我死了,剩下的旅客美滋滋的回到尼罗河酒店,侦探也回到伦敦)而以侦探的视角呢?

1秩序原始平衡(我本来美滋滋的,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有人离奇死亡)2“坏人”打破平衡(原配朝男的打了一枪,电影的宁静被打破)3试图重建平衡(我调查案件,希望找出凶手)4重建路上遇到很多阻碍(不断有人死亡,事情越来越复杂)5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终于找到凶手了,剩下的旅客美滋滋的回到尼罗河酒店,我也回到伦敦)2小时的电影,差不多也就是在1小时的时候出现了剧情的“重大转折”,原配朝男的开了一枪,整个电影前1小时的宁静,才被打破。

而这也呼应了电影开始的,在巴黎歌舞厅外的第一个特写镜头,给了侦探凝重焦虑的眼神。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和侦探的视角是一样的,我们和他一起在破案。

破案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问题就来了,我们是在1小时候之后才知道,破案是核心的。

那么1小时之前这些剧情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都知道,1小时前发生的剧情,多半是“虚晃一枪”,故意给观众错误引导,这样才会让最后的翻转显得有力量,观众被戏弄来,戏弄去,才会觉得过瘾,有悬疑感。

然而这部电影没有做到这种“虚晃一枪”,悬疑感全靠音效搭配原配的2次突然莫名其妙现身而已,艺术手法几乎什么都没有用,完全浪费时间。

沙尘暴那段简直离谱,船长居然觉得沙尘暴无所谓,而且这个沙尘暴可能就吹了2小时?

一点危机感都没塑造出来,这群人美滋滋的就坐船离开了其他配角的群像都是电视剧的拍法,太tm平庸了不紧张,不悬疑,不刺激。

人物塑造的极差,一个好的好莱坞故事,在开场5分钟内几乎就能把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庙会清楚,但是这个侦探全片其实都没有什么存在感,只要给他的镜头就是一副焦虑凝重的样子而已。

2个女的和1个男的这个组合像是飘着的人物,人物扁平,动机牵强,无法说服观众相信情节。

场面调度毫无悬疑的气息,不断的人物对话,常规的正反打,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法表现。

配乐垃圾的一笔,动不动就来点玄妙的声音,强行营造紧张,但是和画面不匹配。

居然还整点鳄鱼捕猎这种低端蒙太奇,虚假的特效,一切都那么的不真实。

好像我看整个电影的打光都很垃圾全片挑不出任何优点。

一部低劣的好莱坞电影

 7 ) 一次唯美但又不完美的改编.

7.5. 实不相瞒,对导演肯尼思的了解其实是才从诺兰《信条》的大胡子开始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东方快车》《雷神》系列都是他的作品.说一说电影吧,目前豆瓣6.1,应该还会降.不过在经历了春节和情人节档期的洗礼后,我还是觉得值7分.先说优点:1.视觉效果加分项.现在比较熟知的电影版本有78版和04版,豆瓣都超了8分.单说视觉效果来说,肯定都无法与22版相提并论.4k分辨率的橙红色埃及,真的既美又渲染悲剧气氛.单凭视效就可以IMAX安排上了!

2.对波洛小胡子的解读爱了.其实读过原著就会知道,22版对原著是有很大的改动的.只不过有些加分有些减分,电影从一战开始(我当时都懵了,以为走错了,跑到《水门桥》了)交代了波洛从没胡子到有胡子再到刮掉胡子的过程,形成了波洛的一次弧光.虽然有好多人不喜欢,但是这唯美的故事既增加了波洛的人物厚度又很符合这次的主题,我很喜欢.3.对爱情元素的放大.我认为这是改动很大的一点,也是一切改动的动机.(所以我觉得应该情人节上映)但凡读过阿婆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因为钱财,其实《尼》也是,但肯导放大的爱情,削弱了钱财的影响.所以22版出现了波洛的感情史、黑豹妹妹和富有白人的恋爱、还有一对同性恋.我之所以把它列在优点,是因为这大气的配乐和华丽又唯美的色调真的和爱情好配!

4.选角到位.尤其是那三角恋的选角,刚刚好.5.配乐!

配乐!

配乐!

绝!

再说一下缺点:1.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烦!

现在就是说美丽国不能没有政治正确,新中国不能没有主旋律.上世纪三十年代黑人和白人一起参加舞会?

黑人小妹能和白富二代谈恋爱?

电影标签里应该有科幻才对!

还把原作里毫不相干的两位强行改成了同性恋,有点过了吧……2.好歹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呀,推理在哪里???

3.对人物删减有点多了,而且少了些原来的韵味,不知啥原因.4叙事些许拖沓(其实小说也有点)而且少了点紧张感,其实不是已经知道结局的问题.因为我先看的原著后看的78版,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78版的紧张.应该是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少了点意思.

 8 ) 是批判还是反思?

我不是原著党,也没看过1978版本。

因此,这部影片让我无比震撼地领略了欧洲上流社会在20世纪30年代的奢靡生活。

从伦敦酒吧里豪华派对开始,影片就在极度渲染欧洲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物质文明的日常。

古埃及巨大的金字塔前,一个人,一杯酒,一份精致的甜点,一把沙滩椅。

更是将这种常态演化到变态的程度。

在静穆的狮身人面像荒凉的注视下,这些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入侵者如此坦然而心安理得地独享着一份虚华的特权。

看似在缅怀,实则是觊觎乃至疯狂践踏着曾经辉煌的异族古文明所创造的一切。

在上下埃及众多的文明遗迹中,能席卷的早已被席卷一空。

它们至今仍然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以及遍布西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那些殖民者后裔的家中。

在尼罗河蜿蜒的深处,在豪奢的城堡式度假酒店,在伫立千年的上古神庙,在那艘无比豪华的游船上,欧洲贵族们不可一世的傲慢与奢靡一次次上演。

十几个人与上百名侍者;船上闲适的游戏派对与码头上搬运他们如山行李的挥汗如雨。

这样的对比诗意而赤裸。

衣着得体地品着红酒,一边欣赏尼罗河两岸绝美的风光,一边与河里赤身戏水的土著挥手致意,带着那份仿佛与生俱来的卓越与优雅。

这些上流社会的饮食男女似乎早已忘却了自己的父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杀戮成性、恣意掠夺。

当女主潇洒地说出“我带的香槟可以灌满整个尼罗河”,“我可以买下这整个国家”的时候,那份来自于欧洲贵族狂放的自信与倨傲尽情释放。

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的是一份炫耀与怀念,还是讽刺与挖苦?

我只知道这些都是这部影片刻意呈现出的堕落。

在这疯狂的物欲横流中,罪恶一幕幕上演,人性一如既往地贪婪与血腥,一如他们的父辈,一如未开化的野蛮人。

千百年间曾经无数次上演的忠诚与背叛、爱恋与阴谋都成为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精神世界的底色。

所以,这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侦探推理?

别闹了!

这是一部纪录片而已。

 9 ) 《尼罗河上的惨案》再次翻拍,观影前需要了解的10件事

明天,2022年2月19日,《尼罗河上的惨案》就要在国内上映了!

不知道你们对这部电影期不期待呢?

又或者,你们看过了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对这部续集有了一点小小的预设呢?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海报。

不管怎么样,作为阿加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改编的电影都会让推理迷们乖乖掏出一张票钱,毕竟,这样优秀的故事,很难想象怎么拍才会不好看。

在电影上映之前,本期“悬疑之疑”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一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

撰文丨陆烨华(上海作家协会会员)01它是阿加莎所有作品中的范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含金量已经无需多言。

先来说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不管是不是推理迷,有没有看过推理小说,肯定都知道这个名字,在整个推理世界里,如果说最出圈的侦探是福尔摩斯,那么最出圈的作者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中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总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的玛丽王后也把读她的小说作为最好的享受。

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王后指定要播出她的作品。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即便拥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依然是阿加莎所有作品当中的范本。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年底,正值欧美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埃勒里·奎因兄弟刚刚完结“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踌躇满志准备进军好莱坞;约翰·迪克森·卡尔在次年一口气出版了《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一举奠定“密室之王”的称号。

而阿加莎,在不断尝试新类型的同时,也以一年三四本书的速度,不忘写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类推理小说。

何为她最擅长的那一类小说?

大侦探波洛,在异国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了杀人案,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而且这些人中间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包括最永恒的主题:爱情。

这些阿加莎式推理小说的标签,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几个字就足以概括。

02距离上一次改版已经过去了18年本次上映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第三次改版,前两次改版分别是1978年的版本和2004年的版本。

也就是说,距离上一次影视版,已经过去18年了。

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由英法德合拍,时长140分钟,是当时绝对的大制作电影。

演员表中,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两位奥斯卡影后、一位金球奖影后。

就连饰演相对配角的贝斯纳医生的杰克·瓦尔登,也是两次奥斯卡奖提名者。

如此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造就了这部经典的悬疑推理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引进版海报。

1979年,中国就引进了这部电影,当时还是译制片,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都是当年国内配音演员的最顶级水平。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和我一样,在电视上看过好几遍这一版本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2004年的版本并不是电影,而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拍摄的电视系列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的第三集,经过九季的拍摄,观众已经对大卫·苏切饰演的波洛非常熟悉,2004版也是相对对原作改动最小的改编版本。

03此次电影版似乎在刻意塑造“系列感”阿加莎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塑造了两个名侦探,并且两个名侦探都享誉全球的推理作家。

一个是优雅精明的比利时小个子——赫尔克里·波洛,另一个是睿智细腻的乡村老太太——简·马普尔。

《尼罗河上的惨案》属于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

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一共有34本,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阳光下的罪恶》《ABC谋杀案》等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波洛系列,可见阿加莎对这一角色的偏爱。

在整个系列中,阿加莎没有刻意强调“系列感”,除了固定不变的主角波洛之外,就连他最忠实的助手黑斯廷斯也不是每一次都出场。

在34本小说中,这位“第一男配”出场也不过只有9本,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去埃及度假,也并没有带上黑斯廷斯。

取而代之的是瑞斯上校——在之前的《褐衣男子》《底牌》当中出场过的角色,在埃及之行中或多或少充当了波洛的助手角色。

而这次的电影版却有刻意塑造“系列感”的嫌疑,2017年,原班人马就改编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当然,这样的系列也并不唐突,毕竟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原作中,也影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4“封闭空间”不等于“密室”封闭空间是阿加莎最擅长的舞台设置类型。

注意,这里的“封闭空间”并不等于“密室”。

推理小说中所谓的密室,指的是案发现场无人可以进出,由此形成的不可能犯罪。

比如房间中,被害人被近距离刺杀,但门窗反锁,那么,凶手在杀完人后,是如何逃离现场的呢?

密室推理这一类型最后指向的是某种诡计,也就是破解密室的犯罪手法。

而封闭空间则并不单指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它可以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因为雪灾而停运的火车,也可以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的贵族庄园,更可以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在海上航行的轮船。

这些空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犯罪者完全可以从火车外、庄园外、旅行途中悄悄潜入,但阿加莎会用整个故事,将“谋杀动机”提到读者面前,心理上隔绝了外来人员。

“所有有作案动机的人都不可思议地集中在这里了,杀人凶手,当然也在我们当中。

”05阿加莎最擅长写“毒杀”而非“枪杀”阿加莎并不擅长用枪或刀作为谋杀的凶器,她最擅长的是毒药。

在她所有的长篇作品当中,共有34部小说(近一半)采用了毒杀的方式,并且涉猎的毒药范围相当广,有研究者专门写了一部《阿加莎的毒药》,科普其作品中的药物。

与之相对的是,其余常见的谋杀手段——如枪杀、殴打、刺杀等,均只有十多本。

《阿加莎的毒药》,[英]凯瑟琳·哈卡帕 著,姜向明 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当时的评论家评价阿加莎,作品太过“温柔”,连血都没有,但阿加莎本人并不喜欢血腥暴力的犯罪,诚如她的作品风格一样,推理小说之于她应该是轻松和舒适的脑力享受。

阿加莎之所以对药物知识如此精准而丰富,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实际经历。

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医院的志愿者,后来又去了药房,并通过药剂师考试。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加莎再次成为医院的药剂师志愿者。

这些经历都使她的作品里受害人中毒的细节极其丰富和准确,同时也得到了药理学专家的认可。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阿加莎不会轻易使用过分暴力的谋杀手段。

而《尼罗河上的惨案》讲的却是枪杀案,不过相信看完整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非要“枪杀”不可了。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6可能也是一部精彩的旅游宣传片相比其他的推理作者,阿加莎可谓是见多识广。

早在1922年,她就跟随当时的第一任丈夫阿奇·克里斯蒂为筹办万国博览会而环游世界,虽说并没有踏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更多时候只是去了当时的英属殖民地,但她的眼界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们。

开阔的眼界也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更多灵感,在之后的作品当中,她多次将旅行途中的见闻写进小说,甚至把故事的舞台背景搬到国外。

比如《褐衣男子》就是讲述一名英国女子冒险去南非开普敦的故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坐着东方快车旅行,《尼罗河上的惨案》故事发生的舞台也并非在英国,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豪华游轮上,就是在风光旖旎的埃及。

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同样会大受欢迎。

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侦探女王设计犯罪诡计的巧思,也能同时欣赏到各地的风光美景。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埃及旅游,那么《尼罗河上的惨案》应该会是一部很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7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阿加莎是一个诡计天才,推理作家往往一生写出一两部超强诡计的小说,就足以在推理史上留下名字。

而阿加莎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她开创了无数经典的诡计类型,光是沿着她的创作足迹,都足以让后世作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无人生还》,十个陌生人被邀约至孤岛,伴随着可怕的童谣,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一个都不剩。

然后还有个逆转,告诉你这并不是天谴,一切都是人为的。

这样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推理小说中看到,包括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米泽穗信的《算计》、西村京太郎的《双曲线的杀人案》等,都是沿用并改良了阿加莎所创造的这一“孤岛模式”。

此外,《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凶手设置,《ABC谋杀案》的杀人动机等等,也都是独创的新颖诡计。

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所采用的诡计更是阿加莎所有诡计中最为细腻和大胆的。

依托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加上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这种模式不仅后世的作家们有过诸多借鉴,就连阿加莎本人也十分喜爱,在其后的某部作品当中又一次进行了使用。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8男性作家不具备的独特女性视角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阿加莎最擅长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她拥有完全不弱于男性作家的想象力和开阔的世界观,同时,她还拥有其他男性作家并不具备的独特的女性视角。

阿加莎虽然生于1890年,但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不是依附于她人的平面角色,而是敢爱敢恨,充满冒险精神的冒险家。

她作品当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依然走在流行的最前端,是拥有迷人魅力的潇洒女孩。

这当然和她自身的价值观也有关系,阿加莎本人就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女性,据说,她属于有史以来第一批有记录的站立冲浪的女性,这段有趣的故事就发生在1922年环球旅游期间,在她的自传中,也记录了在夏威夷冲浪的经历。

但所谓爱情,奇妙就奇妙在,即便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即便是面对一切难题都心平气和的儒雅绅士,一旦陷入爱情,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不受自己的掌控了。

阿加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角色。

《尼罗河上的惨案》主线故事就是一场三角恋,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位年轻人都是相当优秀的个体,可是当他们彼此纠缠在一起,就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关于独立的冒险精神,阿加莎比谁都丰富。

关于爱情的教训,她也有过切身感受。

正因如此,情感关系才会成为她作品当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元素。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9依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说了这么多阿加莎的故事,这次的改编当然牌面上也不能弱。

本次电影版,女主角林内特由盖尔·加朵饰演。

作为以色列第一女神,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形象深入人心,作为观众,我们对于由她来饰演《尼罗河上的惨案》女主角是有天然的代入感的。

在原作中,女主角林内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年轻、美貌、富有,而且非常聪明。

这些形象和盖尔·加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

但是,如果这样的女性陷入爱情了,并且踏上了尼罗河之旅呢?

本片的导演和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是莎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他不仅是导演,而且还饰演最重要的角色波洛,肯尼思·布拉纳曾七度获得奥斯卡表演、导演、编剧等提名,是一个全能电影人。

同时,四获奥斯卡提名的安妮特·贝宁则饰演另一位女主角;《权力的游戏》“火吻”萝斯·莱斯利、法国美少女艾玛·麦肯等新生代也将联手贡献精彩好戏。

这样的阵容,不免让人联想到1978年的老版本,同样的大制作,同样优秀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这一次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究竟有何不同呢?

明天,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10全片无删减好消息,国内上映的版本没有删减。

如果不好看,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吐槽。

推理迷们,下期再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陆烨华;编辑:宫子申婵;校对:王心。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10 ) 波洛的感情线有点占空间了

其实我没读过尼罗河这部的原著小说,前段时间威尼斯上映了,想看,我又看过同一个主演演的东方快车,于是索性一起补齐~

故事的主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闺蜜」,你以为你横刀夺爱了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毒蛛双煞的天罗地网~应该说,「爱」在这个故事里很重要,所以电影选择把它作为主题着重刻画,但是属实有点占空间了。

电影首尾呼应,讲了波洛的小胡子源自他过去的爱人,他又为新的感情剃掉了胡子,占了很大的篇幅。

影片中部还有不少对手戏,演得还可以,但是压缩了不少主线剧情的时间。

不只波洛,故事还设置了布克那一对、蕾丝那一对,包括前面杰奎琳和西蒙跳舞,也实在是跳太久了,让人很难不留意这两个绝对贼贼重要的角色。

相比略显磨叽的感情线,推理部分的节奏很快。

三个受害者的相关镜头我都蛮喜欢的,富婆被害前那个突然坠入海底,鱼儿相互撕咬的画面,和她的遗体旋转着渐显的场景;女仆从波洛身后的窗外浮起;三人对质时旋转的镜头被突如其来的子弹逼停……

电影里波洛的查案风格是通过密不透风地逼问来窥探人们反应中的破绽。

每个人和受害者的关系都存在问题,影片的这个部分非常快速地呈现了这些复杂关系及这些人行凶的动机和可行性,观感和慢吞吞的感情线很不一样~老实说不仅来不及细想,而且一晃神可能会错过关键信息,比如我现在就迷迷瞪瞪的,不记得波洛是怎么锁定表哥是推石头的人,以及怎么确定歌手开枪不是为了行凶。

但是凶手蛮明显的,看完我翻了一些评论,有网友说原著里中途其实发生了不少混淆视听的事,影响判断,所以后期凶手浮出水面既合理又震撼。

没拍出这种感觉略有些可惜~

《尼罗河上的惨案》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0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