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全职带娃的家庭主妇,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了。
拿到电影票的时候(别人转送的,是有不想看?
想看,看……),看到《勇士》两个字,第一反应是,这什么片子?
歪果仁的?
查了一下,竟然是主旋律!
进了影院,只有十几个人。
此刻我的内心依然是不看白不看的淡定与麻木。
五分钟后,当一副副熟悉的面孔出现时(家里的台只循环播放抗战片、内战片、现代军旅片,为什么?
家里有位tg死忠粉的长辈……),我开始想,糟了,估计我会在默默吐槽中看完全片了!
十几分钟后,这种感觉没了。
这么一段你以为很熟悉的历史,给我重新上了一课。
小学看过的课外书全部是主旋律,《大地的儿子》、《迎春花》、《青春之歌》,看得热血沸腾,现在,对这类题材完全免疫,但今天,观影过程就是八个字:血脉贲张,热泪盈眶。
当时就想,必须写影评!
可懒癌晚期的我一出门儿就忘了,刚才想起看看影评,结果惊呆了!
这样一部片子得到的负面评价比我想得要多要偏激!
我们可以为斯巴达勇士、拯救大兵瑞恩、特洛伊贡献票房、献上赞誉,为什么要对我们自己的勇士如此吝啬?
有人说这是美化粉饰内战,可哪里的勇士不是因战争而生?
又有哪一场战争值得歌颂?
为我们的勇士,为这部良心片子,必须说几句话了。
下面进入正题,少量剧透(这剧透不剧透的,也不重要)。
首先说画面,不得不说良心。
开头的几个景儿,都有裸眼3D的感觉!
大片的翠竹、在晨光里金色的雪山,湍急的大渡河……就是这些美景,与战争相映,叫人看得更不是滋味。
密林里安然的熊猫与猴子(猩猩?
忘记了……)叫你忘记了战争,可紧接着的,就是枪林弹雨,激战中晃动的镜头,子弹喷射出来时的火光,血糊糊的伤口,都很写实。
这里没有抗日雷剧中开挂的主角——抹着发油喷了定型穿着帅气皮衣能在枪林弹雨中岿然不动毫发无伤还用一支小手枪杀敌无数的“奇侠”和智谋出众动不动三十六计以少胜多以一敌百的领导者,只有一支穿着草鞋、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年龄体力都参差不齐的队伍,用一部分人的生命换取了另一部分人的前进,而另一部分人,用自己的脚板,在29小时内跑出240里的路投入到一场更惨烈的战斗中。
这里也没有智商欠费动辄溃不成军被主角吓得屁滚尿流的反派,都是一步一棋走出来的,反派小人物上没有太多着墨,但大主题还是很有进步的!
单说说红军战士牺牲场景,没有拖泥带水,没有你见惯了的死而复生或者都身中数枪还有大篇幅的临终嘱托才会闭眼的镜头。
全程我都是攥着手心在看这部所有人知道结局的片子,仿佛置身其中。
片中唯一开挂的可能就是廖大强,一个总负责牵制敌人多次被以为死了又在最后关头回来的具有九命猫属性的男人,但也在合理范围内,不作剧透了,留给要看片网友一点空间。
演技方面,李东学欠点儿火候,话唠,一个团长干着政委的活儿,话说,你让聂远干啥捏?
他只能关心关心你受伤的腿,在你说话的时候点点头儿,另外,在你无力地说“前进”的时候有力地重复一次“前进”!
不然战士听不着吧!
聂远稍有点儿用力太猛,言谈举止见有那么点儿刻意,总体来说都还过得去,你能感觉到是李东学在演,而不是果郡王来串场;看到聂远,耳边就会想起一句歌词:眼睛瞪得像铜铃,等等等等……(聂远:眼睛大怪我喽?
)但宋佳伦一如既往的赞,虽然他很有个人特征,但就是演什么是什么!
小战士多是生面孔,戏妆上不是一水儿的油头粉面,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一看就是白白净净故意抹一脸锅底黑的那种,都像是风吹日晒而成的一种自然状态,眼神里是疲惫,他们记住的,只有听指挥,这才应该是真实的状态。
再来说个特殊人物,田生才,红四团俘虏,为养家糊口加入国军队伍的打炮奇才。
一开始,觉得他是來搞笑的,主要是对演员太熟悉,颜值太正面,一开口一口子火锅味儿,就像你认识的一个人穿越过去的,所以就觉得他是走错片场来搞笑的。
直到为了跟他学打炮背他行军的小战士倒下,累死,他的自责激发了他的担当,他跪在地上说要背小战士一段,他心里过不去的时候(大意),才让人觉得他就是田生才这个人物,他没有大志向,也不懂什么政治,他只在乎人、情,当他偷偷跑走又扛着炮筒炮弹赶到集结地的时候,这名俘虏来的战士是那么感人至深,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担当、血性!
槽点,不多,偶尔有,比如拿着盆儿挡子弹,艺术嘛,总要点空间;还有一位(或多位)碎碎念执着于教汉字的是谁,我一直没有分清楚,因为镜头总是拉远或者定格在字儿上,又音盲。
林妙可,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半路捡来的女娃子,跟着队伍跑完了240里,脚板杠杠的。
跑完小脸还是红扑扑的元气满满,扛着大旗喊着“前进”成为一支一个人的拉拉队。
最神奇的是,战乱中无父无母的她那么圆乎乎,不知是吃啥子度日的?
还有,她都那么大了都没有名字,最后被起了一个“大渡河”的名字,哦,河妹子,好名字。
起名字那人,孩子果然不是你的!
她该姓什么呢?
张大渡河、王大渡河……瓜娃子,你这户口不好上呀!
额,失敬了,看电影不吐槽都不习惯了。
总的来说,槽点瑕不掩瑜,算是为惨烈的战斗减点儿蓝瘦香菇吧。
本人的影评不专业,但就是想做一回自干五,为我们的勇士,为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说我是没有党就没有娘理论,任何一个体制都有它的弊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是全程的歌舞升平,你吃饱了吗?
你穿暖了吗?
你能方便地做你想做但不违法的事儿吗?
你能躺在床上划拉着手机抨击所谓体制吗?
没有这些勇士,这一切不会有,每一段的安逸都是用一场场的战争换来的,而每一场战争都是靠这些勇士来赢得胜利的!
我们应该坐进去,像小学生一样,不要记着这是一部电影,不要时时想着这个镜头如何、这位演员如何,我们要做的,就是真诚地真切地感受一次这场战役,这会让我们记得,不忘初心。
最后再说一句,这部电影,再现了战功赫赫的红四团,你可能记得红四团,但这些勇士的名字,102分钟后,你可能又记不得几个了。
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过去,但他们的功勋,造福了我们!
唉呀妈呀,这么几个字儿断断续续写了两天也是醉了
两分给题材和历史,一分给造型和场景,一分仍然帅我一脸鼻血的聂远,扣一分因为战争的场景可不可以不要总是慢镜头刻画情感力求顾及每个人物啊,知不知道这叫因小失大啊?
老徐失足挂铁索上了,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团长那悲痛惨烈肌肉抽搐的面部特写并声嘶力竭地喊着老徐的名字,再下一个镜头就是政委同样地面部抽搐着喊着老徐的名字,再再下一个是老徐妹妹喊着老徐的名字,然后是跟老徐要好的甲乙丙丁戊狗亥猪…………喊着老徐的名字…………当大家看半个团的面部特写看的都以为老徐被挂了这么久肯定已经死了,镜头终于给老徐了,经过一番折腾老徐终于被救上来了,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团长欣慰地笑了,再下一个镜头就是政委欣慰地笑了,再再下一个是老徐妹妹欣慰地笑了,然后是跟老徐要好的甲乙丙丁戊狗亥猪…………欣慰地笑了…………不仅笑了,所有的面部特写还都是慢镜头 虽然夸张了一丢丢,但大概的感觉就是这样。
港真这是在战场好吗?
战场唉,哪有那么多时间啊老张死了我难过一会老王死了我难过一会老李死了我难过一会啊我中弹了我真难过弟兄们你们还要完成我们为完成的事业 我感受到了那些特写极力想煽情营造氛围,但因为对细节的极力描写失掉了对整个本应紧张急促的战争大场面的把握控制实在是得不偿失 真想带导演什么的去看《血战钢锯岭》里面对于战争场面的细节描写和整体把握。
但除了这点外,造型化妆还是很赞的,我能感受到对历史的尊重,不神话自己,不矮化敌人,不美化战争,这部片子基本做到,就这条足够秒杀不知多少的国产战争片了。
看电影《勇士》有感,写给参加鸟马的自己我知道, 我参加鸟马有一个原因,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要用奔跑致敬那些勇士们!
八十一年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奔跑,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沿着大渡河,披荆斩棘,前有拦截,后又追击,枪林弹雨中,一刻也不停息,脚上穿的是草鞋,腹内吃的是生米,心中升腾的却是必胜的意志。
相比而言,今天的这场奔跑有多么的幸福,三个小时,二十一公里,沿着大马路,宽阔无比,周到的服务,丰富的补给,欢歌笑语中,走走也可以,脚上穿的运动鞋,腹内吃的高能量,心中充盈的该是无尽的感恩。
当年的勇士们奔跑着,留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今天的我们奔跑着,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如果你觉得苦,如果你觉得累,请跟我一起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二百四;加油!
参加鸟马的自己!
加油!
参加鸟马的新时代的勇士们!
真的勇士敢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飞夺泸定桥的革命先烈们,展现的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群体的英雄主义,这在现在提倡个人主义、金钱和利益甚嚣尘上的社会,大无畏的革命和奉献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得近乎被忘却。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都学过“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前我以为“飞夺”指的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悬在大渡河上的铁链,现在才明白“飞夺”指的是“一昼夜飞行军240里赶到泸定桥”。
“24小时行军240里”的奇迹是陆军史上的奇迹,也是生命和信念的奇迹。
整日坐在办公室,出门即乘车的我们,连步行2小时都难以坚持,很少有人步行24里吧,更何况是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袭击埋伏下不停地奔跑,这真的是拿命来跑,要跑死人。
历史的真实应该比影片更加残忍和震撼,这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行动,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还是应该多看一些主旋律电影,让安逸中我们感受被遗忘的过去,拾起弄丢的精神,洗涤我们的灵魂。
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多一些付出和奉献,珍惜现有的和平和安定,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敢应对困难。
提前表明观点,14号首映,9.9的电影票,我觉得值,值它的票价,更值我的两个小时,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牺牲。
相较于前期上档的《湄公河行动》,《勇士》给我的感觉是更为真实的,因为比起“九人和一只狗歼灭泰国三个黑帮”我觉得“大渡河的枪林弹雨”可能更为真实一些。
《勇士》是典型的史诗篇电影,它的重点在于讲述一件事情,而非具体的人。
电影看完了有名有姓有脸的加起来不到10个,余振中,田生才,王冬宇,老廖,至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聂远演的那个叫什么名字。
《勇士》的宣传口号是“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电影的背景也是长征之前的故事,虽然主题这么老套,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长征故事讲的是“年轻人”。
虽然他们只有加起来不到十分钟的镜头,但是生在五月的王冬宇,耿直男孩田生才,铁腿硬汉余振中,以及马路边拾妹妹的什么大强,这鲜活的血液,头一回成为了主旋律中的绝对力量。
《勇士》的进步不仅在于服装,妆效的毁容版神还原,更在于枪林弹雨中,伟大的先辈们终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神枪手是有,但再也不是弹无虚发,铁步衫是有,但是至少可以在四五枪之后被打死。
勇士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因为背田生才最后累死在路上的王冬宇,为了救人自己最后坠入大渡河的余振中,以及刚到泸定桥就累死了的年轻战士们,在路上因为日夜兼程赶路走死了小士兵,还有即将到达对岸却因为桥断不幸掉入大河的炮灰AB。
谁能阻止的了少年武士的赴死啊,既然选择了,就算拼死也要做到,这就是坚持。
《勇士》的主题曲由少年团体TFboys演唱,凭心而论,想法是好的,符合少年力的象征,也是对爱国情怀的弘扬,但是不得不说,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至少歌词还可以更好。
电影的配乐值得一赞,尤其最后的部分真的很有带入感。
虽然相较于《湄公河》,《勇士》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但是电影中仍不乏理想镜头——能飞过河的子弹头,能一脚踢爆头的中国男足,等等。
历史可以艺术,但是太过于艺术的就不是历史了。
同样都是一场战争里的英雄主义,《勇敢的心》和《荷马史诗》更倾向于个人英雄色彩的渲染,扩大一个人的能力,而《勇士》就是集体英雄主义呈现,是一个叫做青年的群体,是一个叫做中国的民族,我想这也是中国梦民族梦在文化里的另一种体现。
电影看完了,看到那么低的评分不免有点心寒,忽然想起了另一个以“勇士”名命的影视作品——台湾,2009.《勇士们》,都是年轻的大国梦,强军梦,面对它们我们是否可以向哥哥告诉妹妹的那样——坚持,努力,拼搏,成长,奋斗。
红军真的是太猛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跑完240公里的山路。
我参加过两天徒步100公里的活动。
所以,我比较可以体会那种强度的感觉。
红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一天跑完240公里还需要继续去夺取泸定桥。
对于身体都是极致的挑战。
除了刚开始打斗场景感觉像武侠剧。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绪渲染相对比较克制,有几段还是打动我心的。
主旋律电影,刚强坚定,“我们唯一的目标,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 唯一的遗憾,内战。
电影有一个难得的地方就是,虽然依旧赞扬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没有国军欺压百姓的镜头(有少量侧面暗示)。
另外,国军也没有那么不屑一击贪生怕死,卢沟桥上,机枪手也是前赴后继。
就电影而言,红军赢了真是奇迹。
赢在信念,一个以为自己有退路,一个脑子里就两个字:前进。
战斗命令确定,一个借口都没有,看这种电影有一个好处,会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根本就不是个事。
一个人包场。
很认真的在电视上看了去年的影片《勇士》,影片再现了红四团战士一昼夜飞奔240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传奇。
影片的问题主要还是塑造的人物太多,未突破集体群像模式,缺男一号,缺为男一号专设的戏码,飞奔240里绝对是传奇,但必须放到背景里,这个Deadline 很好,但电影故事必须找到一个典型人物,承担特别任务,克服有可看性有新意的阻拦完成大任务。
好的奔跑电影如《罗拉快跑》,Deadline 成为动力和悬念所在,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也是经典,压的喘不过气的追兵和致命威胁让影片血脉卉张张力十足。
两片的成功都是聚焦一个主角,两个小时才够!
主旋律电影必须改换话语。
红军当面国民党正规军只有急行军赶到的川军24军第2旅38团3营,其他都是当地民团该营营长周桂,到达泸定后大张旗鼓的在全城宣扬国军大军已到,派人在城内插满旗帜,另叫当地士绅组织劳力去挖工事,然后就不管事了周营长对桥本身,仅派了该营连长饶杰,去拆了桥板;对于炸桥,周饶二人认为该桥是天险加上当地士绅请愿,认为拆了桥板红军就不敢来了周营长的上峰,38团团长李全山,亲自带了一个营在增援途中,当得知周营已经进占泸定后加之不愿雨夜行军,下令休息,本应在5月29日早晨赶来的援军,在当日中午得知红军逼近就一哄而散了为了以防万一,饶连长还是做了炸桥准备的,周营没有炸药,饶便集中全连上百手榴弹绑扎在桥头铁索上饶连长干完这些,就在桥头留下一个排,然后也不管事了守桥排长对两位上峰有样学样,又只留下两个班,自己带了十余人去扰民去了战斗爆发之后,川军因无统一指挥,守桥两个班处于无人问津状态;在直接守卫桥头的一个班被对岸红军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打的伤亡殆尽后,另一位守桥的班长眼见红军接近桥头,便很逗比的在桥头放火,自以为可以把手榴弹烧炸……没文化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实在不知道红军的厉害有人说川军这是MDZZ我只能说,军阀混战中的私兵部队,就是这个水平了就事论事,这帮川军如此逗比也是有原因的连长饶杰属下这一连,是军阀混战中收编的原滇军,饶自己就是云南人,属下大部分也是云南人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周营进占泸定,派饶连组织先遣队强行军到达桥头;周营进占泸定之后,理所当然的把饶连长安排到最危险的桥头去你说饶连长是和红军拼命好呢?
还是保存实力好呢?
当然是借口全连过于疲惫,安排人员休息去嘛……饶连长觉得累,周营长也觉得累;既然这么累,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抽抽鸦片烟放松一下呢?
详见知乎
《勇士》:我们都是超能力者!
同样是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从头到尾猛打一通,“主旋律御用导演”宁海强执导的《勇士》比之前香港导演彭发拍的那部《我的战争》靠谱多了!
剧情、角色、情绪、氛围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战争戏也不乏看点。
由于有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史奇迹打底,影片主创干脆彻底放飞想象力,将战争戏的动作场面玩出不少花样,红军战士的体力和能力全面开挂,简直有如超级英雄,让人看完心里只有一个字——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中央红军从大渡河东西两岸夹江而上,其中右岸的红四团官兵在天降大雨、山路崎岖陡峭的情况下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铁链夺下桥头,最终与左岸部队一起占领了泸定桥,从而让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由于“飞夺泸定桥”在我军战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影视作品呈现,今年又被冠以《勇士》之名再登大银幕,导演的创作思路也明显不再固守传统的主旋律套路,而是充分照顾到当下观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需求,运用商业大片表现手法,将“飞夺泸定桥”这个传奇壮举以更为传奇、刺激、火爆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影片的精神内核和角色塑造依然保持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真善美和高大上。
总体来说,《勇士》这种“主旋律大片商业化”的手法,跟之前同类型的《我的战争》相比,明显更加成熟,主旋律与商业化的平衡把握得更好,因而也相对来说更加好看。
从《勇士》的方方面面都不难看出影片主创求新求变、制造看点所花费的心思。
就拿影片开头来说,在红军行军途中居然惊现国宝大熊猫的身影,不是说早就不允许训练熊猫拍戏了吗?
所以影片能奉献这个“惊喜”实在是令观众喜出望外,而且在巧妙的剪辑之下,熊猫还能奉献出“精彩演技”哦!
从偶遇红军的好奇到红军喂它吃竹子的乖巧,熊猫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可爱。
随后突然降临的战争戏,熊猫的表情动作也能完美配合氛围,枪声响起,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
最终跟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望着红军离去的样子仿佛有不舍之情,真是让人感觉没看够呢!
影片开头有熊猫作为“客串嘉宾”出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兴致,随后接二连三的战争戏,主要靠“火爆”与“开挂”二字持续吸引观众。
开头的强渡安顺场与结尾的强攻卢沟桥,形成一头一尾两场战争大戏,场面壮观、火爆异常。
尤其是影片为了突出火爆感,明显减少了对步枪射击的呈现,主要展现敌我双方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冲锋枪疯狂扫射,还有迫击炮的连续轰击的场面,营造“枪林弹雨”激烈感来突出影片火爆战争片的气势。
在“飞夺泸定桥”一路上发生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影片则采取了类似“闯关游戏”的表现手法,敌军采用一个又一个战法来袭扰和堵截我军,而我军则见招拆招一一应对,千方百计完成“闯关任务”。
在此过程中,我军和敌军的能力都进行了适当的浪漫化夸张,来强化对决的精彩激烈,我军战士更是有如变身超级英雄一般全程开挂、无所不能,比如说我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突然开启跑酷技能,高来高去,有如猿猴一般灵巧地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攀援腾跃,翻过岩石峭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
后来遭遇敌军伏击时,红军战士也能突然变身“人猿泰山”,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你说霸气不霸气?
最后我军战士爬铁索过泸定桥也是全程开挂,拿着金属锅盆就像拿着美国队长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功夫不是一般地好!
片中的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在120公里强行军的前一天就已经走不动了,后来强行军开始却仿佛问题不大了,好多没病没伤的战士跑到最后有不少都累死在路边,而这位腿上负伤的红四团团长跑到终点依然有余力精神抖擞地指挥夺桥战斗,这也是超能力者啊!
前面之所以说《勇士》比《我的战争》拍得更好,主要是因为本片在剧情、角色、情感方面比前者有更为丰富细腻的表现,这就是内地导演比香港导演更懂得如何拍好主旋律优势所在。
许多战争片虽然都能展现火爆的战争场面,但对总体战局的介绍和呈现往往不足,导致观众看完除了留下火爆印象之外,对整个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很模糊。
《勇士》则利用大量直观明了的手法让观众对于“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除了敌军指挥室里巨大的立体沙盘展现了泸定桥周边的地形以及重重关卡之外,影片还一再结合电脑特效,将红军左右两岸进击的行军路线展现得清清楚楚。
在角色和情感方面,除了主旋律影片对于我军指战员一贯的不怕苦不怕死、亲民善良的常规塑造之外,还十分注重用亲情和友情来打动观众,比如说片中一位红军战士对一个女流浪儿的悉心照顾,寄托了他对失散妹妹的亲情。
而另一位红军战士身上总是带着在中央苏区失散的女儿的照片,加入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时,还不忘嘱咐战友万一自己牺牲、要替他寻找和照顾女儿。
片中国民党炮兵俘虏的这个角色,也细腻展现了他从抗拒到融入我军的过程,而感化他的关键点正是我军战士为革命为理想的无私忘我的精神,通过对他的悉心求教甚至牺牲自我,给了他强烈的人性震撼。
这些人性化表达也让影片少了一些主旋律的说教色彩,多了一些感人的真挚情感,因而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与感动。
(文/列文)
中间一大段确定不是黑我大红军?刚开场被CG震撼到了,有裸照3D的效果,然而过5分钟红军就开始开挂,一枪爆头,突突突突,中枪的手张开抖两下啊啊啊,颇浮夸。240战士活活累死没人理,强攻毫无战术可言,龙套随便死掉,主角自带光环,怎么都死不了,煽情BGM女声就开始啊啊啊啊乱叫了,看得我很出戏啊。
6公主片单……少好几句口号应该会好很多的……开头就一条船还让过河,那不是去送死么,当对岸是摆设啊
就觉得渲染得我党太强大,敌军太无能了点,其实国军也没有那么差的,别的到没什么了,还可以吧。
就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曲抄袭Bowie哦
看了一段就不想看了,我军威武,红军抓到俘虏立刻就能策反化为己用,要不要这么迅速?本打算一星的,不过有panda露脸,好可爱,再送一星给滚滚
不要说真实故事改编的就值四星以上,挺热血的,林妙可真是太出戏了,就三星
这是对红军的亵渎!
我曾在小时候幻想过飞夺泸定桥是何等炽烈悲壮的场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象过。很抱歉,这部既无名头亦无预算的说教电影果然无法震撼地再现这场军事奇迹。我们的故事里,不需要会轻功的红军和能挡子弹的铁锅。
昨天刚看完血战湘江,王之冰昨天还是白崇禧,今天就是林彪了?原来想给三星的,多的一星致敬为革命牺牲的勇士们。
无限开挂,无限牛逼。
看着挺感动的。
服化造型/一往无前/前赴后继/信念/战争史的奇迹
一个无聊的夜晚在cctv6看的
电影本身并不能及格,但多一星给勇士。
比血战钢锯岭好看多了
能负分吗?跑两百四,再来个生死战斗,这也太假了吧……林妙可我就呵呵了……
那么叼直接杀到日本不就行了 还需要那么艰苦作战??
长征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无论片子质量如何(事实上对比同类题材已有新意和进步),刻意打一星绝对是对红军精神的侮辱,生于安乐的喷子们永远都和主旋律不“共”戴天
看的不是电影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