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的灾难成因很复杂,真正要分析起来恐怕可以写一本书,欧洲殖民帝国瓜分非洲地区导致日后的部落矛盾是其根源之一,然后在冷战时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互相抗衡也需要负上一部分责任。
总之,当1990年索马里开始军阀混战后,由于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已经崩溃,导致在索马里出现大饥荒,两年内已经有30万人死于饥饿(另一说法是50万)。
1992年,全世界都在电视中看到了骨瘦如柴的索马里人,其实在非洲许多其他地方的灾难都差不多,但如果记者的摄像机没有拍到,世人就觉得没有责任。
国际社会认为应该为索马里人做点什么,于是救济物资开始到达索马里。
但军阀们并不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死,他们只想养活自己的战士去夺取更多的地盘,于是救援人员被枪击,粮食被抢走,志愿人士不得不撤出了索马里。
由于冷战已经结束,索马里既非战略重地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因此一开始美国政府对此并不感兴趣。
当联合国主动要求美国提供协助时,老布什接下了这个形象工程,派遣军队运送救援物资。
但索马里情况持续恶化,迫使联合国通过新决议,用武力来维持索马里治安和救济行动,强制实行和平。
此时,比尔•克林顿新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全世界看到美军采取行动使索马里人民得到和平和温饱,会有很大的公关效应,于是他决定把这项形象工程继续搞下去。
1992年底,3.8万人的联合国部队(其中2.8万人为美军)开始进入索马里,带着枪向灾民派发救济物资。
当时联合国部队在索马里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但军阀们不喜欢他们,尤其是占据摩加迪沙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有意思的是,这位法拉赫•艾迪德(Farah Aideed)的儿子侯赛因•艾迪德(Hussein Aidid)早些年曾在美国读书,然后又在美国参军,当时他作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也在索马里,担任联合国部队与法拉赫•艾迪德的联络人。
由于行动进展顺利,1993年3月份美国按原定计划撤走2.5万名美军士兵,把工作重心交给其他联合国部队,然后局势又开始变化。
联合国通过外交斡旋,使大多数军阀都同意进行和谈,除了艾迪德,他感到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被削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撤走后,他的部队就开始骚扰联合国部队。
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一支巴基斯坦部队,打死24人,并把他们的尸体剁碎,此事震惊了世界。
联合国又一次改变对索马里的行动,原本是为了消除饥荒和维持治安,现在又变成了对艾迪德的大搜捕。
艾迪德控制着摩加迪沙电台,他通过电台诡称联合国部队要推翻他,让民心尽失的前总统巴雷回来当政。
索马里人并不能够理解殖民时期的外国军队和现在的外国维和部队的区别,所以艾迪德的煽动性宣传非常有效。
再加上搜捕艾迪德的行动相当扰民,慢慢地,外国军队在索马里平民心目中的地位来了个180度转变,他们甚至为艾迪德的民兵当活挡箭牌,让民兵混在人群当中袭击联合国部队,并掩护他们离去。
为了搜捕艾迪德,美国人制订了一项名为“哥特蛇”行动的计划,并组成游骑兵特遣队(Task Force Ranger)去执行此计划。
这是一支450人的混合部队,在美国国内组建再部署到摩加迪沙,由威廉•加里森上将(William F. Garrison)指挥,主要的构成为三个陆军单位:三角洲部队的C中队、第75游骑兵团的B连及被称为“夜间猎人”的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一个分拆部分。
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正式名称为美国陆军第一特种部队D作战分遣队(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简写SFOD-D,“Delta Force”其实就是“D部队”的意思。
这支特种部队由美国陆军上校查尔斯•贝克韦斯(Charles Beckwith,我国曾翻译出版过此人写的自传)在1977年组建,建制形式、训练方式和基本战术都深受英国SAS的影响,这是因为贝克韦斯于 1962-1963年期间曾在SAS参加训练并随SAS在马来亚参与实战。
三角洲部队驻扎在北卡罗莱那州的布拉格堡,由A、B、C三个行动中队组成,其成员来自游骑兵、绿色贝雷帽及其他陆军部队。
有意思的是,尽管有许多非官方资料如退役队员的回忆(包括查尔斯•贝克韦斯本人写的自传,我国1980年代曾翻译出版过)指称有这支部队的存在,但美国陆军从来没有直接承认(或否认)这支部队的存在,在马克•鲍顿的原著中,游骑兵都把三角洲的队员称为“D- BOYS”。
原著中描述的三角洲队员头戴轻便的塑料盔,虽然不防弹,但防撞功能好。
这种头盔被特种作战司令部取名为“高效抗冲击头盔”,国内军品站的商品目录中一般称为“伞盔”。
图中这个镜头在原著第19章也有记载,游骑兵队员尤瑞克(Yurek)贴在墙边移动时,一名三角洲队员警告他不要贴着墙,因为墙壁会跳弹,有时子弹会沿着墙边飞出很远。
要在弹雨横飞的情况下站在街道中央需要极大的勇气克服恐惧,贴着墙实际上比站在街道中危险,但却安心得多,能够克服感觉而依从理性也是三角洲队员与游骑兵队员的差别之一。
第75游骑兵团(75th Ranger Regiment)1974年组建时只有两个营,1984年建立第3营,现今总部和3营驻在乔治亚州的本宁堡,1营驻在乔治亚州的亨特陆军机场,2营驻在华盛顿路易斯堡。
严格意义上说,第75游骑兵团还不算是真正的特种部队,而是属于精锐的轻步兵单位,但第75游骑兵团受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专门负责支援特种部队的行动,正如其口号“游骑兵,做先锋”一样,有时甚至行动主角的特种部队还没出场,游骑兵就已经先行出发。
第75游骑兵团的建制与常规部队类似,每个营由3个步枪连及营部连组成,每个步枪连由一个连部排、三个步枪排和一个武器排组成。
1993年参与“游骑兵特遣队”任务的为3营B连及一个指挥控制小组。
在1980年美军联合特种部队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的行动失败后,美国陆军就开始组建一支专门用于支援特种作战部队的航空部队,这个单位最初是由第229航空营和第159航空营组成,在1981年10月16日正式组建为第160航空营,由于这支部队经常被分拆出来参与其他单位的联合行动,因此被称为160特遣队,再加上他们的专长是夜间的作战任务,因此绰号叫做“夜间猎人”(Night Stalker),其标志是一个骑着飞马在夜空中游猎的死神。
160航空营在1990年5月16日改组,重新定名为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 (Airborne)),简称160th SOAR(A),受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
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总部、1营(飞AH-6、MH-6、MH-60K和MH-60L)、2营(飞MH- 47E)和4营(特种作战航空支援营)都驻在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3营(飞MH-60L和MH-47D)驻在亨特陆军机场;还有一个加强连(五个MH- 60机组)驻巴拿马的Kobbe堡。
除了上述三支部队外,在游骑兵特遣队中也包括了海军海豹第6队(SEAL Team 6)和空军特种部队的战斗管制队(Combat Controllers Team)和空降救援队(Pararescue)。
战斗管制队简称CCT,是专门负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与控制通信以及在特种作战中引导空中支援的地面作战小组,第23特种战术联队的战斗管制员科特•布勒(Kurt W. Buller)中尉就因为索马里行动而获得荣誉勋章;空降救援队的队员一般被简称为PJ(pararescue jumper),专门负责营救落在敌占区内的飞行员;另外在原著中还提到在护送车队的前导为一辆载了4名海豹第6队队员的悍马车,海豹第6队和三角洲部队一样都是负担海外反恐怖任务的,现在海豹第6队已经改编为海军特种作战加强大队,简称DEVGRU。
游骑兵特遣队组成后并没有立即部署到索马里,因为有一些政客和高级将领都认为武力不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
此外美国人曾经要求英国派遣1个SAS小组一起分担行动的风险,但SAS递交给英国国防部的评估报告指由于难以保障情报的准确和及时,行动不可能成功,因此英国政府拒绝了。
不过由于赞成的人占大多数,加上8月份艾迪德的手下两次用地雷伏击美军士兵成功,终于游骑兵特遣队在8月26日进驻了索马里,“哥特蛇”行动正式展开。
※ 行动经过 ※正如SAS的报告一样,由于情报不足,游骑兵特遣队几次行动都扑了空,甚至抓错了联合国的工作人员。
9 月9日,一伙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护下再次攻击了联合国救援组织中的美国和巴基斯坦巡逻队员,赶来救援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向人群开火,杀死至少100人。
原本还有一些部族长老反对艾迪德与联合国作对的,此时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边,于是美军现在要与整个城市为敌了。
由于抓不到艾迪德,美军开始把目标转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亲信兼财神爷兼武器供应者奥斯曼•阿托,就是电影开头抓的那个大胖子。
另外鉴于索马里形势的转变,美国现场指挥官请求增派4辆M1坦克、14辆布雷德利战车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动过一次AC-130,攻击艾迪德庄园)。
但美国国内大多数官员认为结集大规模军事力量会成为传递美国另有图谋的信号,因而拒绝了上述请求。
电影中就通过演员之口表达了当时驻索马里美军的这种需求和担心。
10月3日,CIA一名当地情报员汇报说艾迪德的高级助手们要在奥林匹克饭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会。
奥林匹克饭店位于艾迪德的势力最强的地带,如电影中描述的一样,旁边的巴克拉市场正是艾迪德的军火仓库。
加里森将军作了一番部署后决定捉拿他们。
整个行动一共动用了19架飞机和12辆汽车,共160人参加,其战斗部署如下:4架MH-6搭载16名三角洲队员突击目标建筑,逮捕目标人物,另外2架MH-60运送支援的三角洲队员和地面指挥单位;4架MH-60运送4个Chalk(游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一个12人的步兵班)在目标建筑的4个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据点,保护突击小组顺利执行任务;4架AH-6“小鸟”负责空中掩护,2架负责进攻时掩护,2架负责撤退时掩护。
地面护送车队由7辆武装型悍马、2辆货车型悍马和3辆5吨卡车组成,车队成员包括游骑兵、三角洲和海豹6队,负责把抓到的俘虏运回基地。
其他支援单位包括:1架海军的P-3侦察机在高空以高倍率摄影机拍摄任务过程,3架陆军的OH-58D 直升机用红外摄像机把任务现场情况即时传回地面的指挥中心(电影中地面指挥中心在监视器上看到的战斗现场实况就是这3架OH-58D传送过来的),1架战斗搜索救援直升机搭载空降救援队随时待命,还有1架MH-60指挥直升机,代号为“C2”(即指挥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两个C,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叫),机上有两名指挥官,空中指挥官为汤姆•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挥官为加里•哈勒尔(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两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胖子。
此外还有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本不属于游骑兵特遣队的一部分)留在机场作为机动部队应付突发情况。
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 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
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
在1993年驻在摩加迪沙的 为第14步兵团2营的3个连,但原著及电影对于第10山地师的描述都甚少。
特种部队的出发点摩加迪沙机场与目标建筑相差约3英里,为了迷惑敌人,机群起飞后先是沿着海边飞行,然后才突然飞向目标建筑。
虽然机场附近的索马里人知道有大部队出动,却不知道目标地点在哪里,因此就到处燃烧轮胎,全城发动起来对付美国人。
除了运送Chalk-4的直升机稍为迟了一点外,所有的直升机都在预定时间和地点放下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
下图说明了行动时的部署情况: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队员运送到目标建筑前。
Chalk-1由游骑兵指挥官迈克•斯蒂尔(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诺(Larry Perino)中尉带领,以目标建筑的东南角为据点;Chalk-2由汤姆•迪托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带领,在目标建筑东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带领,在目标建筑西南角;Chalk-4由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带领,原计划在目标建筑西北角,但最后的位置向北移出一个街区。
护送车队停在目标建筑西南向的一个街区外等候三角洲队员的行动信号。
在行动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大家都熟知的意外,Chalk-4的新兵托迪•布莱博(Todd Blackburn)在垂降时掉了下来。
Blackburn是M60的辅助枪手,身上背了很多的弹药,加快了他的下滑速度,加上由于这架直升机进入控制点时延误了一下,使悬停高度比原定的高了一些,有70英尺高,结果布莱博几乎是直接摔在地面上,导致颈部重创。
大概是“训练精良”的士兵居然会自己失手看起来实在是太臭了,所以电影中就虚构了一段飞行员为了躲避RPG-7火箭弹而把他甩了下去的剧情。
虽然突击行动很顺利,但没有人想过会发生意外事件,当时认为如果不尽快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抢救,就可以会死掉,因此就让杰夫•史崔克(Jeff Struecker)上士带领3辆悍马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急救,史崔克所属的运输补给单位多次执行联合国人道运输任务,是美军中最熟悉摩加迪沙街道的车长之一。
车队由海豹6队驾驶配备.50机枪的悍马带头,中间一辆运送布莱博,另一辆配备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悍马殿后。
在突击行动前史崔克就已经研究了一条最直接的撤退路线,因此没有迷路,但前来堵截的索马里人却不少,车队成员拼命地向四面八方射击,三角洲的军医也是一手拿血浆袋一手拿着CAR-15向车外还击的。
每当被人群堵截时,他们就用.50机枪、Mk19和震撼弹杀出血路。
一架MH-60呼叫代号为“超级61”的负责在空中导航和掩护,驾驶员为克利夫顿•渥尔考特准尉(Clifton P. Wolcott)和多诺万•布里利准尉(Donovan Briley),当他们低空飞过目标区域的街道上空时,被一枚RPG-7发射的火箭弹击中MH-60的尾部,“超级61”掉落在街道上,大批的索马里群众立即涌去坠机的位置。
“超级61”坠毁时共有6名成员,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有两名三角洲队员,电影中就表现了受伤的三角洲队员奋力还击,不让索马里人接近 “超级61”残骸的情景。
一架呼叫代号为“星41”的MH-6“小鸟”,由基斯•钟斯准尉(Keith Jones)和卡尔•迈尔准尉(Karl Maier)驾驶,他们冒险附近的街道降落。
钟斯跑向“超级61”的残骸希望能够救出伤员,渥尔考特和布里利都已经在坠机中死亡,钟斯成功地拉出另外两名士兵进入“小鸟”,同时迈尔则一边单手操纵直升机一边用他的随身武器MP5K压制索马里人,最后在强烈的地面火力之下,MH-6成功地带着机组成员和生还者起飞。
“超级61”被击落是另一个美军指挥官没有预想到的意外,尽管早在10月份之前就已经有一架直升机被RPG击落,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偶然”事件会重现。
不过美军指挥官的反应也很快,立即通知待命的战斗搜索救援队出发前往坠机地点,同时又命令在目标建筑区的车队在收容好犯人后前往坠机地点。
由于在目标建筑的搜捕工作还没有完成,因此游骑兵的现场指挥命令留下一个机枪小组,其余人先赶往坠机地点。
而在机场待命的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也与一部分游骑兵一起组成一支救援队伍,乘车出发前往“超级61”坠机地点。
代号“超级68”的MH-60在3分钟后就把战斗搜索救援队送到坠毁现场,在把15名PJ垂降到地面过程中“超级68”也被一枚RPG击伤,但驾驶员支撑到所有人都降落到地面后才返航,并在基地迫降成功。
不过电影中是不知道被什么击中了,只是冒了一下烟。
进入“超级61”的3名PJ发现两名飞行员已经死亡,而两名机工长雷•邓迪(Ray Dowdy)上士和查理•华伦(Charlie Warren)军士仍然活着,于是就地进行救护工作,期间索马里人一直在向“超级61”射击,一名PJ被流弹打伤手臂。
其余的PJ与徒步赶到现场的游骑兵 Chalk-4一起建立防线,等待救援部队。
此时,另一架黑鹰“超级64”代替“超级61”的位置,“超级64”上只有4名成员,飞行员迈克•杜兰特准尉(Mike Durant)、雷蒙•法兰克准尉(Raymond Frank)和机工长比尔•克里夫兰中士(Bill Cleveland)、汤米•菲尔德中士(Tommy Field)。
“超级64”在飞过目标区上空时被RPG击中,尾部严重受损,因此空中指挥官命令他们立即返回机场。
但在返航途中由于尾部破碎而坠落,于是直升机一头扎进一栋房屋,并导致几名索马里平民的死伤。
现在,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了,“超级61”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一坠机地点,而“超级64”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二坠机地点。
现在,战斗搜索救援队正在第一坠机地点,无法到达第二坠机地点,也没有人想到过会有两架直升机坠落,因此行动前没有组织第二支求援部队。
从机场出发的第10山地师的救援部队由于没有装甲突击力量,因此在RPG的打击下也无法前往坠机地点,不得不返回机场,并与其他的部队一起组织新的救援部队。
因此,现在只有让距离最近的护送车队前往第二坠机地点了。
此时,在目标建筑的护送车队指挥官正在等三角洲队员通知他们开车,但三角洲队员却在等待车队指挥官通知他们动作,后来是一名CCT队员出来联系才发现双方都浪费了时间。
由于少了三辆车,加上计划改变而没有足够的车辆,因此决定由护送车队押着俘虏去坠机地点,而负责突击行动的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则在目标建筑附近防守,等待新的车队来接他们。
车队出发了,原计划的路线是直接返回基地,但现在却要通过不熟悉的街道先开去坠机地点。
当护送车队的指挥官负伤后,就由一名CCT队员出来负责无线电联络,这名有丰富地空协同指挥经验的空军特种部队士兵打算不再经过C2 的多重指挥,而是直接以OH-58D引路,OH-58D也非常有效的把他们引向坠机地点,但问题是观测直升机想先救“超级64”,而C2想先救“超级 61”,结果指挥混乱加上迷宫般的摩迦迪沙街道,使车队在枪林弹雨下迷了路。
另一架代号“超级62”的MH-60飞到第二坠机地点上空,“超级62”的飞行员为迈克•高夫纳(Mike Goffena),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搭载了3名三角洲队员:兰德尔•舒加特(Randy Shughart)、加里•戈登(Gary Gordon)和布拉德•哈林斯(Brad Hallings)。
他们知道杜兰特的飞机上4人都是空勤人员,地面作战能力不如步兵。
高夫纳的直升机和另一架炮艇直升机用火力控制住蜂拥的人群,这两架直升机的飞行员都用无线电请求紧急降落下去救援。
一开始空中指挥官指示他们等待组织新的纵队前去,但由于地面护送车队已经迷路,而救援部队已经在第一坠毁现场,而索马里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超级64”的坠机位置时,于是C2同意了让舒加特和戈登下去地面,对机组成员进行包扎,并建立防护据点,直至救援部队到达,而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则留在直升机上进行火力支援。
高夫纳低飞到一处较空旷的地形,盘旋了一阵就悬停在5英尺高,两名三角洲队员跳了下去。
由于街道太复杂,因此一名“超级62”的机工长在舱口探出身来给两名志愿者指路,并向坠机地点投出一个烟雾弹。
“超级64”坠毁后,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只有杜兰特一个人是清醒的,其他3名机组成员都还活着,杜兰特由于断了脚,是在舒加特和戈登的帮助下离开机舱,而在此之前同样是断了脚的法兰克却已经自己爬出机舱了。
现在,基斯和迈尔的“星41”把两名伤员(其中一名抢救无效死亡)送回基地后,又赶到第二坠机地点打算作另一次冒险,他们悬停在另一条窄巷内等待舒加特和戈登把伤员带来,但他们并不知道4名“超级64”的机组成员都负伤,两名三角洲队员无法把他们带过来,后来由于油量不多而向空中指挥官申请返航。
如电影描述的一样,在第二坠机地点,只有三个人能够作战。
但他们并非弧军作战,“超级62”一边在空中规避PRG,一边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但没多久,“超级62”也被一枚走运的RPG击中了,机上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受重伤,但“超级62”成功返回基地迫降。
在战斗过程中,戈登和舒加特一直有用无线电联络指挥中心,但救兵一直没有出现。
后来戈登和舒加特先后被杀,其他三名机组成员也被索马里人打死,如果不是有民兵想活捉人质,及时向天开枪的话,也许杜兰特也会和他的同伴一样。
由于护送车队伤死惨重,不得不返回机场重新组织救援队伍,于是指挥官决定让留守目标建筑的80多人步行前往第一坠机地点。
由于这些徒步士兵可以利用各种障碍物掩护自己,因此伤亡非常小。
如电影一样,他们到达第一坠机地点附近建立了防守据点,并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等待着新的救援部队出现。
夜晚,索马里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黑色的皮肤摸近美军的据点,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夜战训练,美军可以通过枪口的火光轻易发现他们,黑色且拥有夜视设备的 AH-6也可以随意攻击只能听到却看不到这些“夜空中的死神”的索马里民兵。
据守现场的美军还用红外闪光灯布置在据点周围,“夜间猎人”能够看到,免得被自己人打死。
在晚上9点30分,AH-6扫射了聚集的索马里民兵,赶跑了第一坠机地点附近的索马里人后,“超级66”冒险降落投放了一批医疗用品、饮用水和弹药,期间也多次被子弹击中,一名机组成员面部中弹。
同时,没有装甲车辆的美军正与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的维和部队联系,打算借用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组织一直联合救援部队,但由于意见不统一,争吵了很长时间,然后又为了解决三方语言不通的问题,继续浪费时间。
直到深夜,由于第10山地师的两个连、一部分游骑兵、再加上马来西亚的装甲车和巴基斯坦的坦克组成第二支救援队伍,才在新港集合起来,然后从新港出发、先到达最近的第二坠机地点,然后再到达第一坠机地点。
由于“超级61” 驾驶员的尸体卡在机舱内,救援部队要割开装甲把尸体拉出来,因此一直到天亮,救援车队才从第一坠机地点出发,前往巴基斯坦部队驻守的露天体育场。
有些人不明白为何巴基斯坦的坦克只出现过一次就没了踪影,其实是由于巴基斯坦的指挥官害怕路障中暗藏反坦克诡雷,因此与美军指挥官达成协议,当部队到达K4圆环时就撤出,实际上等于还没有进入交战圈,巴基斯坦部队就临阵脱逃了。
电影中忽视了第10山地师和马来西亚部队的功劳和牺牲,其实即使是原著对于第10山地师也着墨甚少。
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
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
当时驻在摩加迪沙的为第14步兵团2营,该营的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作为美国和联合国部队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执行作战任务。
在当天A连在大学校园的联合国部队总部,C连在机场待命,B连则在城外北边进行训练,当超级61和超级64被击落后,第一支救援队伍是由第10山地师2营C连与一部分游骑兵特遣队组成,但由于第10山地师本身也是轻步兵,不具备装甲突击力和防护力,因此在途中遭到重创,不得不撤回机场。
第二支救援队是由第10山地师的C连和A连,再加上28辆马来西亚装甲车和4辆巴基斯坦坦克组成,虽然成功抵达目的地,但也付出了伤亡的代价。
马来西亚的装甲车是M113和德国造“秃鹰”,巴基斯坦的坦克其实是苏制的T55(也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但电影中是美制的M48。
在前往第二坠机地点期间,第10山地量A连2排的1班、排部、1个工兵组和2个马来西亚车组脱离队伍而被包围,该排排长后来写过一篇回忆录并刊登在《步兵》杂志上,电影完全没有提及此事。
此外第10山地师的AH-1“眼镜蛇”直升机在空中支援行动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电影中完全没有 AH-1的出现。
电影情节是到救援部队到达体育场结束的,但原著记述的事实还没有结束。
索马里民兵俘虏了迈克•杜兰特,打算用他来交换被抓走的索马里囚犯。
但是在他们可以把杜兰特带到他们的村庄之前,半路上被地方强盗拦劫,这些强盗带走了杜兰特,要用他来交换赎金。
杜兰特被送到一栋房子里,在录像机前被审问和掌掴,这盘录像带与索马里人侮辱美军尸体的录像带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国播放。
稍后,在艾迪德支付了杜兰特的赎金之后,他被转移到艾迪德宣传部长的住所。
五天后他接受了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代表拜访和英国、法国新闻记者的采访,然后在十天之后,他与被美军俘获的艾迪德官员进行交换,回到家乡并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整个行动中,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另外两架被击伤,数辆美军汽车和三辆马来西亚装甲车被击毁,19 名美军士兵(有些统计数字为18,是忽略了第10山地师一名伤兵在送到德国后不治身亡的)和1名马来西亚士兵死亡,84名美军士兵和7名马来西亚士兵受伤,1名美军被俘。
索马里方面宣称的死亡人数是312名,伤814名,但事实上不只这么少,由于索马里缺少医疗保障,又没办法能够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许多伤亡难以统计,估计死亡人数超过500人,受伤过千。
马克•鲍顿的原著中采访了许多索马里人,有许多内容是从索马里人的角度去看这场战斗的,也记载了许多索马里平民的伤亡。
但电影为了美化美军,就连平民的伤亡都是从美军视角叙述。
据说从原著到最终的电影剧本做过三次大的修改,估计改的就是这些吧,不过恐怕这也是电影摄制组能够获得美国国防部全力支持的原因吧。
《黑鹰坠落》你们为何要去打别人的战争?!
黑鹰坠落,老片重看,算是凑个热闹,顺带复习历史吧!
19世纪的南非,英国人遇见祖鲁军团,祖鲁作为主体国家都被灭亡了!
这场战争也使欧洲敌人看到了许多极其突出的英勇行为。
他们赢得了英国人的尊敬,一个罗克渡口战役的守军士兵曾经用讥讽的口吻说道“他们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从某种意义上讲侧面反应了土著战士的强大力量。
这次呢?
美国牺牲了19名士兵,索马里民兵死亡超过1000人!
比例依然是充满19世纪的味道,尤其是民兵们围攻坠落的黑鹰时,面对机舱内射出的子弹,居然还是那样充满祖鲁军挺茅挥盾的气场,即使手上拿的是AK,也依然用“前仆后继”玩个概念!
再回想,难道我们当年义和团、八旗禁军等,没有在北京、八里桥,干过这些勇往直前游戏呢?
文明,这或许就是文明与文明的冲撞了!
摩加迪沙战役是越战结束数十年后,第一次发生的近距离肉搏战,美国作家马克·包登(Mark Bowden)事后收录了自己几篇关于此事件的专题连载,在1999年3月出版了《黑鹰坠落:一个现代战争的故事》(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一书,这本书之后又由英国导演雷利·史考特改拍成纪录性电影《黑鹰坠落》而使冲突事件与摩加迪沙这城市广为人知。
最后,这个纯属多管闲事,无明确易采资源、无军事占领意义、更无鲜明政治目的可以塑造的地区,在狼藉一片后,被抛下不管!
你们为何要去打别人的战争?!
--或许现在可以说:为何防止海盗在未来猖獗!
呵呵!
2012年5月和6月,索有关各方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举行会议,就完成结束过渡期前最后阶段各项任务制定时间表,就相关安排达成一致。
8月1日,索全国制宪会议通过《临时宪法》。
8月20日,索联邦议会正式成立并随即选举产生议长和副议长。
9月10日,经两轮角逐,哈桑·谢赫·马哈茂德当选索总统。
10月6日,马哈茂德提名阿卜迪·法拉赫·希尔敦为索联邦政府总理。
11月13日,希尔敦总理提名的内阁部长名单获议会批准,15日新政府宣誓就职。
至此,索正式结束长达8年的政治过渡期,成立内战爆发21年来首个正式政府。
该片记录的是美军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正义的维和军事行动—索马里维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称“除了美国,没有人可以救索马里”,克林顿总统意识到索马里的人道主义危机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一笔政治资产,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然而此次行动最后以美军19人阵亡70余人负伤宣告失败初期,迫于美军的压力,索马里各路军阀都纷纷停火,开始谈判。
而其中,最强大的无疑是控制首都摩加迪沙的军阀艾迪德,这哥们一开始也确实收敛不少,短时间内索马里开始转好。
联合国维和部队一直以来都有一条明文规定——不得武装干涉当地的政局,而美军的维和行动显然是让联合国破了例。
大军阀艾迪德开始蠢蠢欲动,他手下的民兵开始袭扰联合国维和部队,但还声势还不大。
很快,美国政府错误地认为索马里已经稳定,撤出了2.7万名士兵,只留下了陆军游骑兵几个团、若干三角洲部队和106航空团等千人部队。
艾迪德就等着美军撤退,然后攻击没啥重型武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他的战略很简单,抢走联合国援助的粮食,并以此要挟贫穷的索马里人为之而战。
此片就是以此为时间节点拍摄而成的。
1993年6月,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在摩加迪沙执行维和任务时,被艾迪德的民兵伏击,24名巴基斯坦维和士兵死亡并被民兵碎尸,60多人受伤,艾迪德的残暴行径让联合国和世界震惊。
一时间,忍无可忍的联合国直接要求美军直接出动剿灭艾迪德武装。
克林顿政府顶住巨大的压力(索马里对美国没有直接利益),终于决定抓捕艾迪德。
但先后6次抓捕,均不了了之。
1993年10月,在得到可靠情报的情况下,美军发动“艾琳行动”,派遣上百人的混编部队前往摩加迪沙军阀控制区逮捕艾迪德。
美军为了避免误伤无辜平民,甚至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呼叫空中火力支援。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艾迪德的民兵也获悉了美军的行动,紧接着长达两天一夜的“摩加迪沙激战”爆发,160名美军士兵对战超过8000的索马里民兵。
结果,在没有任何支援,也不熟悉道路情况,深陷重围的境地之中,那160名美国士兵如同困兽,走到哪都被子弹招呼,这场原本该是顺利的逮捕行动,变成了一场炼狱之战。
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成了现代军事史上的“滑铁卢”,被称为“越战之后美军最大的失败”。
眼见美军的惨败,全世界都开始思考美军此战的意义,也开始思考索马里“值不值得拯救”的问题。
克林顿后来委屈地表示——美国人给索马里送去了成千上万吨粮食和药品,索马里人则送给了美国人十几副棺材。
美军撤军不久,机关算尽的艾迪德满以为可以一统索马里的时候,结果于1996年死于自己人的暗杀,美国人这回真的是“哭笑不得”。
此后,美国不再关心维和事务,而是在霸权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坠落的不止是黑鹰直升机,还有美国人唯一的正义之心。
雷德利指导的本片堪称是史诗级的反恐电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但情节梳理有致,有详有略,在战争中将人物的勇敢,绝望,懦弱,舍己为人等情感品质都展现了出来,战争场面的拍摄也相当专业,不愧是反恐佳作!
看之前没想到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有整整两个小时的枪林弹雨。
看完一遍后看了相关的背景介绍后又认真投入得看了第二遍(十几年了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带劲儿得连续看上两遍)。
仔细想来为何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它最大的魅力是还原了真实,却比人们曾虚构的任何战争片,都还要精彩!
说实话要写深层的与战争和政治相关的内容真心底蕴不够,只能针对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展开讨论。
人性的真实面---说实话我几乎不看抗日片,但却非常喜欢看美国人的战争片,因为他们都是把重点放在讲述小人物的表现,并且他们塑造的都不是神一样境界的人物,而是带着真实人性一面的平凡人。
譬如布置工作时,梅特问将军目标大楼是哪一栋时将军回答目前还不确定,大家表面平静其实心中的唏嘘;布置完成后奉命指挥悍马地面部队的麦克尼特嘲讽两位空中指挥官在天上观战的潇洒,暗指拼命的都是地面部队;葛姆首次出战前的紧张等等,他们也会有疑虑、有担忧、有不平衡、有紧张...而正是因为这些真实写照,才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犯错的真实面---他们武器精良,装备先进,所以以一敌百,但他们也会犯错:blackburt的跌倒(查了相关资料其实当时根本没用导弹造成飞机倾斜的场景,而确实是这位新兵失误没抓紧绳索导致跌落);派遣三辆悍马护送一名伤员导致抗战实力的削弱;没有预料到两辆黑鹰会被击落导致救护机的准备不足;空中指挥中心多次指挥失误导致悍马无法及时抵达第一坠机现场;对遭遇反击情况的预估不足(将军嘴中描述的捅了马蜂窝);以及根据介绍在影片中未提及的突击队与悍马护卫队沟通失误相互等待导致浪费宝贵30分钟的等待时间。
其实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何训练有素世界最先进的武装部队会出现如此多的失误,因为这才是真实!
对生命的尊重---其实如果不派遣悍马护送伤员回营,不派遣队伍前去坠机现场营救,也许就不会有第二架黑鹰的坠落,死伤也许只是blackburt和super61上的几名队员(坠机时两名飞行员已身亡,真正得到营救的也就两三名士兵)也许不会是现在触目惊心的死伤近百,但“把他们都带回来”“不能留下一个人”“no one left behind”是贯穿始终的宗旨,也确实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魅力所在。
对每个公民生命的尊重,是这些大兵空前团结和英勇表现的力量所在。
奋不顾身的勇气的真实性---在这点上也许有人会对那些带队的中士奋不顾身得冲锋陷阵,在生命选择面前的不可思议,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戈登和舒佳特志愿前往坠机地点与数千民兵抗争最后英勇战亡的场面,他们最后被封国会最高荣誉勋章,但是他们不是两个人,还有冲出重围扔信号弹的埃夫斯曼,朝着狙击手仍手榴的桑德森,乘着民兵换夹时候发导弹的葛姆,史密斯为救同伴大动脉被打穿而战亡,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面对生死一线的境遇以及身边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不顾生命的冲动是最真实的,世界上这么多的职业 热血是支持他们加入战队的信念。
在与这座城市作战并损失惨重后,美军撤出索马里,他们意识到再良好的形象但干涉内政的结果便是与整个国家为敌,在此片的结尾提到了此次战斗索马里死亡人数达到上千,整个影片对索马里人的对抗描述很少,看了很多的介绍说很多平民妇女甘愿做民兵的肉靶做对抗;一个索马里人倒下了,另一个人捡起枪继续战斗;片尾一个索马里老人抱着孩子面无表情得穿过悍马车队时,有多少人为之动容,每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
最后想说,战争永远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字眼。
本片描述1993年的摩加迪沙战争的战争情况,片中描述美军由三角洲特种部队以及游骑兵特种部队所组合而成的战斗队伍,与索马利摩加迪沙数以千计的武装民兵缠斗的故事。
1993年这支特种部队任务是要捉拿当时在索马里军阀艾迪德两位重要手下的任务,原本任务预计约半小时,由三角洲部队先逮捕两位目标后,再由丹尼·麦克奈特中校(汤姆·赛斯摩饰演)所指挥的悍马车队护送回营地。
不料由克里夫顿·威考驾驶的「超级61」黑鹰UH-60直升机遭到索马里民兵RPG-7火箭的攻击而坠机,使得在目标建筑物附近建立防线的游骑兵部队必须前往坠机地点检查有无生还者并炸毁直升机,结果最后演变成15小时的持久战斗。
游骑兵的小队在第一架黑鹰直升机坠落后,纷纷赶往坠机地点建立防线,其中包括艾佛斯曼上士所率领的游骑兵第四小队(Chalk Four),最后只有一名生还者在掩护下被送走。
而麦克奈特中校的悍马车队则因为遭到强烈攻击而先返回营地,但同时却又有另一架黑鹰直升机遭到攻击——由麦可·杜伦所驾驶的「超级64」坠机。
在其他小队无法立即支援的情况下,三角洲军士兰迪·舒哈特以及盖瑞·高登则自愿前往坠机地点保护现场,他们找到了生还的驾驶杜伦,但三人还是无法敌过数以百计的索马利亚民兵及居民的攻击,兰迪以及盖瑞殉职,杜伦则被索马里军阀艾迪德所俘虏。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驻扎在「超级61」坠机地点附近的游骑兵(艾佛斯曼上士)以及三角洲小队(杰夫·桑德斯士官长)迟迟无法脱离敌营,盖瑞森少将最后则请求美国第十山地师和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出动装甲车)帮忙,另一方面,三角洲士官长胡特则迳自率领士兵前往「超级64」坠机地点检查有无生还人员,最后胡特与艾佛斯曼上士会合,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之下,这一群被困在敌营的士兵们,被迫要再度与索马利民兵决一死战。
另一方面,麦克奈特中校的悍马车队再度重回战场,护送受伤以及死亡的队员回到营地。
最后艾佛斯曼上士与桑德斯士官长的小队安全的回到了营地,这场15个小时的激战算是暂时结束了。
但是这场战斗一共造成了19名美军死亡,可说是相当惨烈的战役之一。
1997年6月21日宣布,意大利政府已下定决心,将彻底调查意大利维和人员在“索马里丑闻”中所进行的暴力行为,并坚决严惩肇事者。
“索马里丑闻”是6月由意大利的新闻周刊“全景”(PANORAMA)最先披露的,它所登载的照片记述了意大利维和人员于1993年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犯下的暴行,其中包括意维和人员虐待索马里公民、强奸索马里妇女、枪杀索马里平民等事件。
起初,一位名叫米切利·帕特鲁诺的青年人向“全景”杂志提供了一组意大利伞兵轮奸一名索马里妇女的照片。
米切利26岁,曾于1993年参与意大利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当时他是意大利精锐部队伞兵旅的一名成员。
他对“全景”杂志说,一天晚上,他和大约10多名伞兵旅的其他官兵清闲无事,便驾车到摩加迪沙的街上去溜达溜达。
当他们行进到一个由意大利维和士兵把守的代号为“魔鬼”的检查站时,发现几名意大利卫兵正在调戏一名年轻的索马里妇女。
在不远处,还有两名索马里妇女瞪着惊愕的双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受到骚扰的妇女虽然用尽全身的力量想逃到她的那两名女伴身边,但无奈意大利士兵个个身强力壮,她根本就没有办法摆脱。
米切利说,那名索马里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显得很虚弱,但是几名意大利卫兵仍然紧缠她不放。
伞兵旅的官兵看到这一切,不仅没有上前阻止,反而也加入其中。
他们把索马里妇女绑到一辆装甲车上,然后就举着火把开始了罪恶的轮奸行动。
除这起强暴事件外,意大利伞兵部队还对索马里公民进行了虐待和枪杀。
另一名伞兵提供的一幅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伞兵旅的几名伞兵抓住一名索马里男青年,将他按倒在地,扒掉他的裤子,然后对他的睾丸进行电击。
拍摄者称,当时的情景惨不忍睹,稍微有点儿同情心的人都不会继续下去的。
他说,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战友竟会如此心狠。
意大利士兵在索马里的丑闻曝光后,遭到了意大利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它也使人们对意大利维和部队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大利人甚至要求政府从国外撤出维和部队,免得“丢人现眼”。
当时意大利维和部队,其中包括那支曾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王牌伞兵旅正在阿尔巴尼亚执行维和使命。
为了平息国内国际舆论的谴责,意大利政府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和军事调查组,专门调查“索马里丑闻”。
几名嫌疑犯被逮捕,一名正在阿尔巴尼亚参加维和行动的嫌疑犯也已被押解回国,准备接受调查。
当然,意大利维和部队并不是唯一一支对索马里人实施暴行的部队,加拿大和比利时的维和部队也被控进行了类似的暴力事件。
加拿大伞兵部队的一名士兵也拍下了自己的“兄弟”虐侍索马里人的情景。
虐待的意图显然是为了寻欢作乐,参加维和任务的加拿大士兵可能觉得在索马里的生活寂寞无聊,缺乏娱乐性,所以千方百计想找一点儿调剂品来增加生活的“情趣”。
于是在“集思广益”之后,他们决定利用索马里人的饥饿来做文章。
他们瞅准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年仅16岁的索马里男孩,然后故意把食物和饮用水放在可以随便拿到的地方,引他上钩。
加拿大士兵则躲在暗处,看这个男孩如何行动。
恰如他们所料,男孩中计,结果成了加拿大士兵的囊中之物。
拍摄者说,当时几名士兵用布将那个男孩的双眼蒙住,然后把他绑在一根树桩上。
一名喝得醉醺醺的加拿大士兵一边用棍子猛击那个男孩的阴部,一边得意洋洋地哼着加拿大国歌。
另一名士兵则用枪顶住那个男孩的头部,不许他反抗。
几个小时后,那个男孩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在他坐着的地方流满了自己的鲜血。
加拿大政府目前已宣布解散了那支参与施暴的部队,并拘捕了其中的两名施暴者。
比利时的维和伞兵似乎也有其折磨人的办法。
他们抓住了一位索马里男孩,将他五花大绑后吊到一根木头上,接着在地上燃起一堆簧火,俨然把人当成野味烤了起来,尽管这个小男孩发出声嘶力竭的惨叫,但比利时士兵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在他们的脸上,漾满了得意的笑容……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但它向全球的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才不过10多年的历史。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面旗帜下,竟然也隐藏着如此罪恶的勾当。
很多西欧国家都对向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在国际上的威望。
但是,“索马里丑闻”却向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你派出的维和人员是否具备维和所需的素质?
这个丑闻同时也向联合国敲响了警钟,什么样的国家才有资格派驻维和部队?
联合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督措施避免维和人员干出与维和使命不相称的事情。
联合国安理会和秘书长安南都责成有关方面对“索马里丑闻”进行彻底调查,对有关肇事者严惩不怠,以维护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纯洁性。
二刷不停后退前进才认清。。
被遗忘掉的那两个,把另一个耳朵震聋的是Tom Hardy,牙那叫一个不整齐。。
加上小会合的另一个,这三个前后被四班丢掉的小兵全都太可爱啦哈哈哈哈。
把半小时抓人行动逐渐演变成15小时救援行动的导火线,出糗掉下飞机的18岁小兵是精灵王子小叶子,这个全世界都知道了。。
我擦一大酱油啊当然只能算导火索吧,不管飞机晃没晃,一个新兵就上这种场面肯定又紧张又兴奋哎。。
归根结底很多原因,祖国叫你回去你非要行动做出点什么还独自行动不通知其他维和部队的将军,不肯派坦克和炮艇增援的高官,要几重联络才能确定的烂通讯等等等等。
后来别国当然不太肯帮你了。
然后发现第一个死的护送精灵王子回去的三辆车中第一辆上的重机枪手,脖子中弹的那个就是烤肉以后表演脱口秀整蛊长官眉毛粘别针的那个傻兵,无限伤感了。。
当通报他死掉时,被他整蛊的长官Steele,也是带游骑兵一班的,表情看着好郁闷。。
他一定在后悔为什么要威胁他舔马桶。
绿巨人和越狱坏队长三角洲勇猛这哥俩还是比较好认滴。。
虽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海豹吧但是和普通又普遍太年轻了的游骑兵们比,三角还是非常厉害再然后不停泡咖啡后来和哈奈特一起抬精灵王子到饭店门口的车队,回去时被RPG波及只能回车队那边,从此和哈奈特四班走丢,只能跟着三角洲越狱坏队长一路很不情愿,因为三角猛啊主动往这儿冲往那儿冲,跑来跑去的打字文兵,是伊万麦克格雷格(后来是不是脚还伤了?
),真是命大,躲过了好几发RPG。。
车队最大的长官McKnight很可爱!
开完会吐槽两位C2指挥官只会高高在上500尺哪知群众要大白天对付下面精神抖擞的敌人之苦哦。
然后老是在枪林弹雨中郁闷淡定的走来走去从来不中弹(后来脖子擦了一枪),车队迷路被C2指不好路通讯绕来绕去delay气得要死又无可奈何他最可爱了里面。
从头到尾都被上面气坏了!
CSI NY里的Danny就是开始班会时拿小刀削木棍的那个,对照演员表才找出来,他长的和伊万很像,我操真的长得都一样啊!!
冲进S61的两个里面直接给伤员挂水的救援兵,和哈奈特联系的那个,是摩登家庭的Phil啊哈哈哈哈哈!
还玛格丽特酒这个非常明显一刷就看出来了!
看来都是些现如今的大帅哥们年轻的时候真特么的难认!
哈奈特也比较明显。
被炸成两截的是给女儿画画的那个。。
T^T画时和他聊天说话的就是第一架S61坠机后爬出来继续打打打中了好几枪的。
看资料说第一支赶到现场的S41小鸟直升机从S61救回去的两个有一个伤重没救了,不知道是不是他,很壮烈。
电影里就看到他们拖回他一个人啊。。
(片尾出现了他的名字)开始就看电视看着看着发癫痫症退出的,是神奇四侠的老大。。。。。
打篮球时对哈奈特表示极度自信,就是最后大腿中弹死在大家怀中的。。
是为了出去拖背包中弹着火的Tom Hardy才死的。。
三个掉队小兵一路都有惊无险啊,他可真倒霉。
哈奈特小分队医疗官,是去年美剧汉尼拔的男主。。
开始就被抓的黑胖军火商(查了居然是印度生人- -擦),演过哈利波特里那群很高级厉害巫师们里的黑大胖!
那支叫什么,就是最后一部去护送六七个哈利波特的,哦对是傲罗!
就是穿的很非洲的那个啊。
主动申请去救S64后来被俘飞行员的两个三角洲sniper,后来都死掉了的,其中一个舒加特,就是前面给家里电话老婆错过没接到还说几小时就能再打别睡着的那个(另一个应该是打电话时催他的那个?
)他俩是狙击手啊!
是反恐特种部队啊!
擅长晚上行动突击小组行动远距离狙击啊!
就这么勇猛冲上去送死!
早点不准去等民兵都近了才准去!
指挥官都是猪啊!!
快哭了片尾Steele长官问他的属下一个腿受伤躺着的Lorenzo,他说医生说会没事的子弹穿过去了。
是不久前Steele鼓励他坚持下去救援队到了。
为什么片尾也会出现名字啊,为什么没有活着。。
资料说,回去后,将军为行动失败负全责,不肯派增援的议员引咎辞职,但是一点都不大快人心。
电影改编自1993年联合国索马里行动第二阶段,美军和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领导的“索马里国家联盟党”,简称”SNA“(Somali National Alliance)之间发生于1993年10月3日的“摩加迪沙之战”,详见Wiki英文词条”Battle of Mogadishu“,下面是我翻译整理的整个事件背景;1991年1月,时任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69-1991)军人独裁总统Mohamed Siad Barre在”索马里国民战争“(详见Wiki英文词条”Somali Civil War“)中被反对联合派推翻,同时国民军队解散并重新组成不同的区域武装力量,其中最大的组织是首都摩加迪沙的“索马里联合国会党“,简称”USC“(United Somali Congress);不久后就分裂成两个武装集团,一个是总统Ali Mahdi Muhammad领导,另一个是Mohamed Farrah Aidid(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事件主角)领导;这个时候,国内主要的四个党派为争夺政权打成一片,包括“索马里联合国会党“简称”USC“(United Somali Congress);”索马里拯救民主阵线党“简称”SSDF“(Somali Salvation Democratic Front );”索马里爱国运动党“简称”SPM“(Somali Patriotic Movement );”索马里民主运动党“简称”SDM“(Somali Democratic Movement);打到1991年6月,第五个组织”索马里国民运动党“在索马里西北部宣布独立自治,领导人Abdirahman Ahmed Ali Tuur被选为总统;实际上,这个时期索马里国内大大小小总共有17个党派,详见Wiki英文词条”Factions in the Somali Civil War“(索马里国民战争期间派系),其中包括战争前的8个反抗组织,战争后到联合国介入前的9个组织;1991年9月,首都摩加迪沙爆发多次冲突,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迅速蔓延至全国(大党开打,小党跟着打),到年底为止共造成超过2万人的伤亡;这场内战严重摧毁了索马里的农业,导致国内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国际社会开始运输粮食救济灾民;但是,据统计有超过80%的粮食被这些军阀抢走,用于向其他国家交换武器;这样一来饥荒加剧,在1991至1992年间共造成约30万人死亡和150万人饥民;1992年7月,反对派之间达成停火协议,联合国派遣50名军事观察员监督粮食送;1992年8月,美国发起名为”提供救助行动“(Operation Provide Relief),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美国军方将为各国粮食运输提供运力帮助,10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和400人员被部署在肯尼亚的蒙巴萨,以取代车辆为索马里偏远地区投送救济物资,C-130在6个月内共向国际人道主义组织投送了48000吨粮食和药品,用于帮助超过300万的索马里饥民;但是,当饥荒和内战共造成50万人死亡和150万难民时,这些救助行动显得捉襟见肘了;1992年12月,美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名为”重建希望行动“(Operation Restore Hope)的新救助方案,并被通过形成”联合国安理会794号决议“;大概内容:鉴于索马里局势恶化,联合国将组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特遣部队“简称”UNITAF“(Unified Task Force)进驻索马里,为进一步的救助行动创建安全环境;(详见Wiki英文词条“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794”)为此,美国派出:海军陆战队第15陆战远征队(15th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海军陆战队第7陆战团第1营(1st Battalion 7th Marines)海军陆战队第11陆战团第3营(3rd Battalion 11th Marines)在两星期内登陆并控制首都摩加迪沙包括港口、机场在内的三分之一区域,以保障救助行动的运输线路;另外,美国派出:海军陆战队第3航空联队39大队369直升机攻击中队(Helicopter Marine Light Assault 369 of Marine Aircraft Group 39, 3rd Marine Aircraft Wing)海军陆战队第9陆战团(9th Marines)海军陆战队第7陆战团第1营(1st Battalion 7th Marines)迅速打通通往Baidoa、Balidogle、Kismayo三个城市的道路,然后交由海军陆战队第3两栖攻击营(3rd Assault Amphibian Battalion)陆军第10山地师(U.S.Army 10th Mountain Division)把防;任务升级1993年3月3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Boutros Boutros-Ghali(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向安理会提交报告,”联合特遣部队“(UNITAF)的部署在为联合国在索马里的国际人道主义救助行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此时联合特遣部队已经在索马里中部和南部超过40%的地区部署了约37000人的部队),但是索马里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建议将“UNITAF行动“升级到“UNOSOM II”;为免头晕,下面介绍下这几个行动:1、”联合国索马里行动一阶段“简称”UNOSOM I“(详见Wiki英文词条“United Nations Operation in Somalia I”):大概内容:由联合国发起,旨在提供、促进并保障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索马里的救援行动,同时监督”索马里国民战争“各方达成停火协议;持续时间:1992年4月-1992年12月;国内情形:这时候是没有部队进驻索马里的,索马里处于全面内战状态,国际社会的救助物资被抢去换武器;2、派遣”联合特遣部队“进驻索马里,简称”UNITAF行动”:大概内容:由美国发起,被联合国通过并形成794号决议,组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特遣部队“,进驻索马里,旨在为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索马里的救助行动建立安全环境;持续时间:1992年12月-1993年3月;国内情形:这时候索马里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除了UNITAF驻地,其他地方继续内战;3、”联合国索马里行动二阶段“简称”UNOSOM II“(详见Wiki英文词条“United Nations Operation in Somalia II“):大概内容:是由联合国发起,依靠”联合特遣部队“的武力,旨在为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索马里的”全境“救助行动建立安全环境,并敦促协调国内党派建立民主政权;持续时间:1993年3月-1995年5月;国内情形:这时候联合国的意思是国内所有党派全部给我停火,谁不听话我就要收拾谁了;”提供救助行动“(Operation Provide Relief)和”重建希望行动“(Operation Restore Hope)是美国方面的行动代号;主角登场”联合国索马里行动二阶段“(UNOSOM II)开始后,在联合国的协调下,15个索马里国内党派同意于1993年3月15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Addis Ababa协商如何恢复国内的和平和政权,最终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三月协议“(March Agreement),但是我们的主角,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Mohammed Farrah Aidid)和他的党派(索马里国家联盟党,简称“SNA”,Somali National Alliance )却拒绝履行协议内容;由于艾迪德担心会被排除到新政权以外,他在摩加迪沙开始通过广播宣传反对联合国部队的言论;1993年6月5日,巴基斯坦部队奉命检查一个藏有武器的广播站,艾迪德认为是被派来关闭广播站的,于是下令他的部队攻击,结果造成巴基斯坦部队24死,57伤,同时也造成1名意大利士兵和3名美军士兵受伤;1993年6月6日,联合国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37号决议“(详见Wiki英文词条“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837”),宣布艾迪德和他的部队对此事件负全责;1993年6月12日,美军开始在摩加迪沙搜捕艾迪德,行动持续到6月16日;6月17日,海军上将Jonathan Howe发出对艾迪德的一份25000美元的通缉令;袭击”安全屋“1993年7月12日,美军袭击了一处认为艾迪德在摩加迪沙藏身的”安全屋“;在17分钟的行动中,美军AH-1”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发射了16枚BGM-71 TOW”陶式“导弹,数千发20毫米口径的加特林机炮,造成60人死亡;当然,这个伤亡数字是有争议的,艾迪德的内政部长Abdi Qeybdiid声称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有763人死亡;Jonathan Howe将军在行动后拿到的报告是死亡20人,而且全是男人;国际红十字会给出的数字是死亡54人;这次行动间接导致四名新闻从业者 Dan Eldon、Hos Maina、Hansi Kraus、Anthony Macharia的死亡,他们在采访此次事件时被愤怒的摩加迪沙暴徒杀害;有人也认为此次事件是美军在索马里的转折点,包括前温和派在内的很多党派都逐渐形成对抗美军的统一阵线;哥特蛇行动(Operation Gothic Serpent)1993年8月8日,艾迪德的部队在美军车辆行驶时引爆遥控炸弹,造成4名美军士兵死亡;两个星期后另一枚炸弹又造成7人受伤;为了搜捕艾迪德,美国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批准代号”哥特蛇行动“的军事计划,部署一个400人的混合部队——”游骑兵特遣队“(Task Force Ranger);1993年8月22日,游骑兵特遣队在少将William F. Garrison指挥下正式部署于索马里;1993年9月21日,游骑兵特遣队抓捕了艾迪德的财神爷和武器供应商 Osman Ali Atto;(影片一开始抓到那个黑人)游骑兵特遣队(Task Force Ranger)序列陆军第75游骑兵团第3营B连(B Company, 3rd Battalion, 75th Ranger Regiment)第1特种部队三角洲作战分队C中队(C Squadron, 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 )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第1营(1st Battalion, 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海军特种作战海豹突击部队(Navy SEALs from the Naval Special Warfare Development Group)空军第24特种作战中队战斗控制队和空降救援队(Air Force Pararescuemen and Combat Controllers from the 24th Special Tactics Squadron)如果稍微了解美国军队的结构,就知道美国军队最大的作战特点就是”协同作战“,美国的任何一场战争或军事行动都是跨越军种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为此美国才有了著名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而非常规战争如营救人质、特种侦察、反恐行动等军事行动也有独立的”特种作战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特种作战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下辖(直属各作战司令部的详细战斗序列可参考Wiki英文词条“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下的“Subordinate Commands”图片):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Army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Naval Special Warfare Command)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Air Force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Marine Corps Forc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而每一个军种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又下辖若干特种作战部队,比如这次行动的”游骑兵特遣队“中:75游骑兵团和160航空团来自”陆军特种作战部队“;海豹突击队来自”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其中前身是海豹6队的DEVGRU“美国海军特种作战研究大队”则是直属于“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三角洲分队来自”联合特种作战部队“;24特战中队来自"空军特种作战部队";所以,这支”游骑兵特遣队“全部是由特种作战部队组成,他们的作战理念和方式,与常规部队(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根本不一样;指挥这次行动的是”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摩加迪沙之战电影基本上还原了真实的交战过程,整个行动暴露最大的问题是情报和准备工作的不足,发生突发事件后会带来的灾难后果;特种作战的特点一般时间短、速度快、非正面接触、周密部署,而这次行动在黑鹰坠落后,基本上就变成城市正面攻防战,这种城市正面攻防战是海军陆战队才最擅长的;1、情报不足在背景的”袭击安全屋“事件中情报不足就表露无遗;在整个行动前,对摩加迪沙恶劣形势不够了解,对艾迪德势力行动和反应的情报也掌握不足;在整个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黑鹰坠落后车队前往失事地点时,空中战斗控制队(Combat Controllers Team)未能及时给车队指引道路,导致车队在城市中遭到猛烈袭击,带来大量伤亡,丧失战斗力,被迫先转回基地;2、准备工作不足行动前前线指挥部曾请求增派4辆M1”艾布拉姆斯“坦克、14辆M2"布雷德利"战车和一些重武器,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都被以政治因素的考虑而驳回,所以这支混合的”特遣队“简直是轻到底了,所以在行动过后的1993年12月15号,时任国防部长Les Aspin因为拒绝坦克和装甲车的请求而辞职;同时”特遣队“中三角洲部队和75游骑兵团又形成对比,电影里面有三角洲队员战前绑手雷,贴标注自己血型的胶带(受伤急救时可以迅速输血);游骑兵却不带防弹钢板,不带夜视仪(海军陆战队的夜视仪永远随身携带),甚至水壶都不灌满;还有其中有一段是三角洲队员提醒游骑兵正面交火时不要背靠墙壁(交火时的子弹由于射击角度问题可能造成跳弹,靠墙容易被误伤,电影里马上就用一枚RPG-7做说明);所以看得出,同样都是特种作战的精英部队,在不同环境和突发状况下,常年有任务的三角洲部队(海豹6队),明显比只有大规模战争才出战的75游骑兵团经验丰富;而且此次行动是以三角洲部队为主,75游骑兵团负责协防,指挥这次行动的是三角洲(海豹)的顶头上司”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战争背后的政治博弈现代战争都是政治博弈后的产物,今天的世界,战争早已不在是封建时代国王和皇帝一声令下的产物,特别是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哪怕是一次不需要经过国会的军事行动,都是总统和幕僚在衡权政治得失后做出的决定,没有政治利益,他吃饱撑的去发动战争;索马里不是战略重地,也没有像中东石油那么宝贵的自然资源,还是一个没有统一政权,内战频繁,饥荒连年的国家,这样的N无地盘,为什么美国会去插上一脚?
美国政治是复杂的,比其他民主国家英、法、德、日等国政治复杂100倍,比天朝政治复杂10000倍,那些整天嘴上哔哔美国总统、美国政府如何如何的,连美国政治最边缘的皮毛都没搞清楚!
这里不想讨论政治,只想搞清楚美国为什么会在这毫无利益的地方去插上一脚;套用最新美剧《纸牌屋》第一季里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对前手下雷米·丹顿(后成为天然气公司说客)那句话“金钱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消散,只有权力的基石才能铸就不朽!
”弗兰西斯·安德伍德是多数党的党鞭,在三权分立的【立法体系】里面,他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了,以至于总统都需要得到他的支持,当总统大选胜出,但没有兑现承诺提名他出任国务卿【行政体系】,那他为什么对此耿耿于怀呢?
很简单,就好像一部电影,观众们对演员会非常熟悉;导演嘛,还蛮眼熟的;编剧摄影剪辑,你们谁啊?
......人们对总统甚至时任国务卿、国防部长之类【行政体系】人员会非常熟悉,但国会那边,除非能在法案上署名载入历史,否则参众两院那500来号人,2年一选,人员更换如流水一样,谁记得你是谁?
在《纸牌屋》第三季里弗兰西斯·安德伍德终于当上总统,但处境非常糟糕,几乎铁定不能连任,但他满不在乎的推进他的全民保障法案,其中,他反复提到一个词“政治遗产”;举个例子,美国人心目中伟大罗斯福总统,四个任期内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和二战,他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呢?
是“美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联合国”,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七八十年了,虽然今天美国在进行社保改革,但这两项“政治遗产”运行百年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到了美国总统那个层次,他们的追求其实已经非常简单了,那就是权力带来的影响力【总统权力被宪法和三权分立体系锁死,已经无法再扩展了】,就是政绩,就是所谓的”流芳百世“!
这样,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会在索马里这个看似毫无利益的问题上插上一脚;不光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美国总统任期内,在外务上只要有符合美国利益或者政治利益的,最终美国都会介入进去,因为某些情况下,虽然看似没有任何的国家利益可言,但对总统来说,只要有政治利益就足够了,用俗话说,就是对总统的声望有利就够了!
这里说明下,为什么都是外务?
在美国国内,首先联邦内的每个州都有自己完善独立的三大体系【司法,立法,行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会不一样,这也是在警察体系外为什么会有FBI的原因);其次联邦的三大体系【司法-最高法院,立法-国会,行政-白宫】也非常完善,职能明确,白宫只有行政权;可以这么说,白宫不但权力小,而且整天没事可做,各州事务插不上手(别说插手,伸跟手指都给你打断),联邦事务都有各职能部门处理,最后跟白宫汇报一下;白宫最大的工作就是推行联邦法案,和国会(背后代表的是联邦50个州)整天较劲......但对外时,美国只能有一个代表(这也是当初美国建国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白宫,所以对外事务上,白宫的权力会大很多,也自由很多,包括发动军事行动和战争的权力(宪法上发动战争的权力在国会,但宪法也规定在紧急情况时总统有直接发动战争的权力,所以大多数战争和军事行动都是绕开国会,但白宫肯定是准备好了足够的借口和证据的),所以很多看似毫无国家利益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结果,博的就是军事行动成功后给总统带来的政治利益;老布什的困境老布什总统任期是1989.1.20 - 1993.1.20。
在此之前,他作为里根总统的副手,一起见证了苏联的解体,压在整个美国和欧洲头顶的乌云终于消散;如果你跟普通美国人聊天,他会说,华盛顿带领美国独立;林肯让美国免于分裂;罗斯福引领美国渡过萧条并赢得二战;肯尼迪拆掉了美国屁股下的核弹;里根,演了一场“星球大战”,然后苏联解体了......在美国,或许是受宪法和民主的熏陶,历史上,有军人背景的总统似乎都不怎么受民众待见,而且,政治家和军人,无论是性格还是职业特性,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前面提到的林肯,罗斯福,肯尼迪,里根,包括后来的克林顿,哪一个不是最优秀的演说家;而有军人背景的,哪怕是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总统任期内,美国人的印象也就那样吧;老布什也是军人背景,当初参选总统时,在里根的支持下才艰难获胜,而且任期内国内政绩平平,民众看不到任何改变,国际事务虽然打赢海湾战争,对普通人来说,这场战争本来就和美国没多大干系,而且打赢后美国也没捞到什么利益,还不如他儿子小布什果断,借口直接推翻伊拉克,拉拢沙特和科威特,震慑伊朗,瓦解掉彻底解决石油危机隐患【好处国家拿,黑锅我来背,不知道小布什是真爱国还是真蠢】;面对克林顿的咄咄逼人,国内政绩是指望不上了,那就在国际事务上争取再刷一把声望吧;延申阅读这里延申一下,奥巴马08年竞选时承诺要从伊拉克撤军,然而,直到他任期结束,也不会完全从伊拉克撤军,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前面说小布什任期内美国借口推翻伊拉克,一举打掉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最强的大国,拉拢沙特和科威特,震慑伊朗,彻底瓦解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长期反美,而伊拉克曾经是中东地区军事力量最强的】,这两年又对委内瑞拉磨刀霍霍,这是解决美国石油危机的决策,是要延续几任甚至更多任总统的国策【这种东西根本不是几个人能想出来的,如美国越南战争研究报告,47卷7000多页,兰德公司结论是:美国一直的政策和顾虑反而导致自己走战争的道路,如果从越南撤军,不会出现美国政府担忧的“多米诺效应”,即在中国之后,如果越南也投向苏联阵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印度支那国家,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都会一个一个变色,并且扩展到其它地方,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有大的改变;这份报告被泄露给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并被刊发出来,加速了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进程。
】,伊拉克和朝鲜一样,长期对美国持敌对态度,为保证中东地区不再出现一个反美大国,伊拉克要么亲美,要么就继续乱下去吧,没有驻军是不可能的;奥巴马竞选时为了选票承诺撤军,等他坐到那个位置上,才发现根本没他当初想的那么简单。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美国陆军游骑军与索马里民兵巷战15小时的故事。
片首引述柏拉图语: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经考证,柏拉图老先生并没有说过这句"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
虽出处待考,但意味深长,死者的战争已结束,生者的战争不会停止。
战争,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自盘古开天地,及至而今民主和自由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仍不可避免整体或局部的战争。
如智者言,和平不过战争的间隙。
影片将战争的残酷激烈表现地淋漓尽致,堪称巷战经典之作。
1993年,政局动荡的索马里,军阀首领艾迪德(محمد فرح حسن عيديد)屠杀民众,扣押人道救援物资,公然与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叫板。
由于线人情报失误,美军独自策划绑架艾迪德两名政府要员的军事行动,陷入当地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火力交锋中,美军两架黑鹰战机遭到火箭弹袭击坠落于索马里首府摩加迪沙艾迪德武装控制区。
美军特种兵三角洲部队与陆军游骑军计123人(引IMDB数据,Wiki数据为160),突入由艾迪德5000余名全副武装民兵重重包围坠落的黑鹰战机,营救困在战机中受伤的驾驶员。
战机,翱翔于天为九天之龙,坠于地则形同棺木。
手持AK47的非洲兄弟如潮水般涌入战机坠落地点。
战斗陷入胶着拉锯状态,场面血腥惨烈。
基本上,战争之残酷面均体现于本片视角者——美国大兵身上。
战友情深,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袍;舍身搭救战友,身负重伤;无吗啡,战友徒手插入伤者血肉之中,按住动脉止血;下半身炸裂,奄奄一息;暴徒扫射,美国大兵弹尽而亡,勿忘在千疮百孔的瓦砾中庇护家人的照片。
然而,片尾字幕惊人地提示,美军在此次行动中牺牲19人(包括马来西亚1人),而对方——非正义的索马里民兵,竟伤亡1200人!
黑鹰战机在空中扫射,地面上抱着步枪乱窜的非洲兄弟如蝗虫般乱窜,死伤大片。
美军悍马,坦克,战机,机枪,夜视火箭筒,各式武器轮番上场。
暴徒,步枪,血肉之躯。
他们没有台词,没有特写。
军阀暴徒在自己的土地上屠杀同在这片土地上的另一群人,很难定义这些被屠杀的另一群人就是正义的一方,因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拿起屠刀的人。
在影片里,以至在现实中,观众并不复杂的心理斗争后的结论相当简单:这些暴徒死有余辜。
在残酷血淋林的战争面前,隔着报纸和屏幕的圣母情怀不过虚伪而虚幻的理想主义。
不过,由本片观众不妨多一些思考,相信也为主创者在片末(舞蹈的非洲少年,劫后余生士兵的对白)所暗示:可以避免战争吗?
美国人的民主,真的适合索马里(乃至全世界)吗?
这些战死负伤的1200名索马里民兵,他们的牺牲值得吗,罪有应得吗?
这些艾迪德的民兵,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他们以死所维护,或仅仅出于对领袖的恐惧?
突袭行动失败。
美军在艾迪德控制区捅出篓子,最终在联合国军(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军)的掩护下,撤出战斗区域。
主事少将引咎辞职。
克林顿决定从索马里撤军。
索马里至今政局动荡,索马里海盗猖獗,此为后话。
电影里战士自问,为什么要参与别人的战争?
中庸文明提出互不干涉内政,各家自扫门前雪;世界警察,山姆大叔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不断碰壁。
世代生活在非洲大陆部落文明间,连绵不绝残酷灭绝的种族斗争,前脚踏入载满黑奴的双桅船,后脚又接上上世纪末全球化民主浪潮。
独裁不得人心,于是镇压,反抗,屠杀,维和,反战,撤军,混乱。
谁该为这些负责?
这本就是别人的战争。
难道任由杀戮继续?
无解的问题。
索马里至今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石油,没有资源,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1.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2.真实事件改编3.残忍现实4.这不是你们的战争,是我的5.这不是战争,这是种族屠杀6.彬彬有礼,冷酷无情7.反恐部队,部队生活8.他们没有未来9.我是来改善世界的10.勇往直前11.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12.细节。
我不提你拿遗书。
我们说好的13.这几乎是一个好地方14.决不抛弃同胞15.美国主流精神16.枪战场面真实而激烈17.每次牺牲都令人不忍18.现场蓝屏转场到屏幕上19.为什么要我留守?
因为你很可靠。
我最恨自己很可靠20.战争绝对是历史上最可怕和恶心的东西21.决不能抛弃同胞22.大家都很害怕,你现在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23.战争是最不可原谅与最残忍的事24.我仍然可以打仗25.我只知道没有胜利就没有和平26.我们不会抛弃你27.这是战争,你也无能为力28.红与绿29.时间29.决不能抛弃同胞30.慢镜头31.飘渺不真实的欢送32.没人想当英雄,只是有时候时势造英雄33.我的爱,你会坚强地活下去
也只能得两个技术奖!不过确实在技术上挺难搞的~
2008.8.21 很长的一部电影,里面有马宏
作为一次失败的行动以展现战争的宏大题材着实有点以小博大的无力感,对战争的着瘾还是拆弹部队表达的最好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看似众声喧哗,各种三观都在发声。但这不过是好莱坞娱乐产业制造“客观性”的手法,作者真正的声音只有一个:“别人的战争”我们该打,怨只怨克林顿政府在海外的干涉不够彻底,软弱。
美国价值观的输出,索马里人就完全是弹靶子一样,整个电影类似CS的游戏画面,而这群美国兵的话痨程度也让我心烦,打仗费那么多话干什么?
真的不太喜欢这类电影,就是一群人打来打去,完了也没有代入感。而且吧,美国他一直这样吗?是的,他老这样。
超级多的帅哥用自己的血肉不厌其烦的宣传着美国的价值观,有点腻歪了
真实事件改编的力量震撼人心,虽然其中不乏美化美军的情节。由意外引发的多线情节。里面简直是星光熠熠,没有绝对主角,哈奈特在里面饰演的对战争有着自己疑问的中士大概比较重要。OST非常棒,可与《勇闯夺命岛》对照来听。“你们美国人,只杀人不谈判,而我们索马里人,杀人就是我们的谈判方式。……没有胜利就没有和平,所以杀戮不会停止。”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中学时一个军迷同学推荐的,三次都没坚持看完,令人讨厌的绿色滤镜,不是军迷看不下去。
突突突砰砰砰了两个小时,真乏味那么大只的奥特曼还只是守卫日本,美国大兵还真是常年在守卫世界
不管我就两星给摄影!就是受不了从头到尾“突突突,哒哒哒”最后一个角色都没记住的战争片,呈现战争可能做到了,但这并不是目的,比这做的好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反战就更别提了,没看到任何反思,就结尾的独白和字幕那不叫反思,人物都没有反什么战?最后那句“我们为什么要打别人的仗?”真是太搞笑了
这样的善良在战场上只会让兄弟送命,就像好人当不了好皇帝 治不了世
比拯救大兵瑞恩真实多了也好看多了。先看了战略部署才看的电影,依然有部分对不上号。Hans Zimmer的配乐很棒。四星半
熟脸的有伊万 精灵王布鲁姆 汤老师,然后电影全程boom boom boom boom到结尾 就这样。
剧情紧凑,身临其境。(2021.2.20 4星降为1星,一个字“假”,这和“抗日神剧”有啥区别??全片突突突突了一个多小时,给看耳鸣了,没一个主角,没有中心思想,镜头瞎jb乱切,就连突突突都是乱突,没脑子,不合逻辑)
144分钟的片长有近100分钟都是在打!
奥兰多在里面好治愈啊~萌惨了~秒杀!!!
没想象的好,斯科特跟卡梅隆一个货——烧钱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