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香港黑帮题材的电影来说,到了儒如今的年代,已经成为了圈钱的工具。
如果创作出《无间道》这样的好电影,那是黑帮电影的附加价值——是属于多赚的荣耀。
《黑白道》也逃不过这个圈子。
黄秋生、吴镇宇、张家辉三位实力派男星,邱礼涛导演,黑社会,卧底,爱情……这些元素足以让人掏钱。
不过对于我等来说,只会去买盗版碟,在电视上需求一点快感。
海生(张家辉)是卧底,当警察8年,卧底4年,跟着黑社会大哥老Dark(吴镇宇)混。
黄秋生在影片里面是警察。
对于卧底了4年的张家辉来说,结束卧底生涯回到检查队伍里面,是需要勇气的。
这个勇气有很多种:4年的感情不短,4年内,他也曾经真心帮助吴镇宇,不让他被警察抓,也帮助过其他黑社会的人,4年后,在吴镇宇最落魄的时候去指正他,抓他,是需要勇气的。
吴镇宇就很吃惊:为什么不在我辉煌的时候抓我?
再说回到警察队伍,当了4年的黑社会,其实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了。
当然,电影里面,他必须是个人,否则就不会通过电影局的审查。
可是,谁相信他呢?
就像他的上司说的那样,当初你混如黑社会的时候,老大还不是考察了他好几个月。
现在要“混”进警察的圈子,也得接受考察。
还有爱情,女友说:“我跟你两年,已经破了纪录了”。
难道现在当了警察,还要跟你?
以前他每天看A片,把房子弄的乱七八糟,每天去KTV克药划拳喝酒……现在都不能了。
作为回归警察队伍的卧底张家辉将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我很欣赏张家辉的表演,他的眼神!
让我一点都不想同情他,我会眼睁睁的看着,因为,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他们是警察,同时也是卧底。
不过,这个卧底不是卧到黑社会,而是卧在自己心理。
所以意识与潜意识一说,难怪人家说,警察是有证件的合法流氓,原来就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上说,这个题材是好的。
但是如果放在黑社会、卧底这个层面去理解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
其实,对于本剧来说,是有条件把这个“意识与潜意识”的问题说清楚的,也就是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两面性。
警察黄秋生。
他的表演艺术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他在影片中的转变是无人能接受的。
张家辉的领导交代说,黄秋生是个好警察,只不过说话不好听,对于黑社会的人总是打打骂骂的不礼貌,虽然案子破了不少,但是没有得到提升,其实他的形象是玩世不恭的,但是到后来,张家辉在最后“劫持人质”的时候,他居然出来说了那么多让你我都感动的话,导演在影片中没有足够的画面去交代这个人,其实有两面性的,所以,这一点转变,其实是失败的。
干脆点,黄秋生在片子里面,就应该是一个流氓警察。
黑社会老大吴镇宇。
他的戏全部是张家辉的回忆出来的,有点可惜。
戏份不多,但是我们都欣赏他的表演,他选择了在监狱自杀。
对于这样一个黑社会的老大,居然叫自己的手下,不要去找出卖他的张家辉报仇,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
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或许你每天都是卧底,不过,你应该知道,如果演戏演的太久,就是真的。
或许就没人相信你在演戏了,如果你选择了演戏,你就应该一直演下去,爱情也是如此。
是的,这都是一些善意的演戏。
我只所以说它是伪“无间道”,就是如此。
《黑白道》讲得依然是卧底警察的故事,只不过这次卧底的警察终于功成身退恢复警察身份,但接下来却是众叛亲离,最后难逃一死。
我依然固执地看着港片,期待看到一些什么,失望了许久以后这次终于有了些感动,还好,这故事涉及了人性。
最近看的、听的许多故事完全没有性,好像每个出来露一脸的人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根本不讲道义与原则,也许是这社会病态的扭曲了太久,每个人都可能是双重身份,所以人性就变得可有可无。
张家辉很适合演这种一根筋的角色,只是这次很孤独、很挣扎,孤独挣扎到用一根筋很难理解,他怀念过去的生活,所以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
吴镇宇终于演了一个正常的老大,不再神经兮兮的,收敛了许多,也人情味了许多,但最后却在狱中自杀,这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老大的收场,大概是因为加入了人性所以就要柔性作结。
黄秋生的角色依然是摸不清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深藏不露,无法分清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到底是残忍还是温柔,可以说在这部戏里他并没有亮点。
这部片子大概是对《无间道》的推翻,就如许多人一定要讲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结婚了以后的故事,大多没有童话本身美好,甚至不堪。
《无间道》也有如童话一般结尾,卧底的警察到底没有恢复身份,所以之后的日子变是个谜,你可以认为那很美好,因为那是那警察一直想要实现却没有实现的。
于是《黑白道》便讲了这么一个恢复了身份的警察的故事,他被分裂被抛弃了,在他同意做卧底的那一天起,他的价值只是一个可通风报信的古惑仔而不是一个警察。
故事的结尾收得太仓促,好像不知道该如何收于是匆匆的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手出现,完全不知道这杀手的动机与目的,当然这杀手在之前反复出现,但我依然想不出来他的动机是什么,看起来仅仅是想把这个故事结尾。
或者我没看明白,有一段时间我去了卫生间,另外的时间在一边看书一边看这个故事。
看完《黑白道》忘不了老吴的Dark哥,虽然并没有多少戏份,但吴镇宇对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所呈现给观众的黑老大,真的很打动人,也特别生动。
看完老吴的黑老大,我也是三观毁尽,总想着黑老大不死。
张小三饰演的卧底回归后真的好痛苦,突然从多年的卧底生活回到早已生疏的常人生活,他诸多不适应,内心煎熬饱受折磨,整个过程我像是能感觉到他的心痛一样也跟着揪心 。
卧底影片丛生的一个年代,邱礼涛也拍了这么一部。
阵容足够强大,吴镇宇和黄秋生的演技早就公认,张家辉也是绝对的实力派,黑白道,的确分明,就像黄秋生最后说的那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就会不一样。
邱礼涛喜欢反社会,而且跟黄秋生合作时总反社会,这部片子也是从头到尾充满了讽刺,到底谁是警察谁是流氓?
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张家辉最后悲凉的结局,也让我想到了一句经典台词:“你爸上梁山,你妈逼的。
”
警察有好人么?
卧底是这么好当的么?
逆天者亡,顺天者悲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好好的主宰自己的命运多多去思考
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邱礼涛的电影,本来是冲着吴镇宇,可是看后才知道,吴镇宇的戏份并不多,但这部电影却成了我的意外收获。
我实在不明白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什么只有可怜的6.5,我认为这是一部完全有能力达到8分以上的电影。
《黑白道》,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黑社会(黑道)和警察(白道)的故事,而影片剧作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使得黑和白统一了起来,那就是主角小海的身份——一个游走在黑白之间的“卧底”。
影片采用一种乱序的形式,这种乱序不是昆汀电影的“段落式”结构,而是纯用蒙太奇以及光影的不同而达到切换时间的效果。
全片忽前忽后,忽黑忽白,使得整个片子看上去支离破碎,但却形成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氛围。
影片在说一个名叫小海的警察的故事:小海是一个警察,但在警校就被挑中去做卧底,后来进入黑社会,找了一个相爱的女友、处了一帮很好的兄弟、跟了一个很为兄弟着想的老大,建立起了一个“黑”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拿他当自己兄弟,这时候他已经习惯了这个角色,他的生活井然有序,虽然不被人看得起,但是他活的很开心。
可由于职业需要,他抓了老大,自己警察的身份公开,维系了八年的朋友、爱人纷纷离他远去,老大也因为这件事自杀死在狱中,这使得这帮朋友更加痛恨他,自己也从“白”口中的“卧底”变成了“黑”口中的“内奸”,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在“白”这个圈子中的新伙伴并不信任他,“近墨者黑”的思想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社会阳光一面的人们对小海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这种排斥使得原本就无法走出“黑路回忆”的小海也无法去适应“白道新生活”,最后,精神极度崩溃的小海选择了极端······ 我不想说这个故事谁对谁错,因为这个故事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三生万物”。
我要做的只是把我所看到摆出来。
第一,小海是个卧底。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警察才能去做卧底?
我觉得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能力强、没背景。
1、能力弱胜任不了这个职务。
2、有背景不会去做这个职务。
这样的人物前史设定确立出了小海的最初人物形象,他的上线也说过,怎么看小海也不像警察。
从小海的着装打扮和小海穿警服时候笨拙的样子,导演告诉我们,小海天生就不是干警察的料,用句演员的行话,因为他的起的就是“野范儿”。
但他的上线估计少了一件,做“卧底”跟做杀手一样,不能有感情,可感情这种看似抽象东西却如此真实,任凭何人都无法避免。
第二,英勇奖状是个笑话。
小海就穿过一次警服,与他走路的姿态,脸上的伤疤显得格格不入,就是在小海的奖状颁发现场。
三三两两的警察同事目光呆滞的等着仪式开始,这时候一个局长模样的人来与小海合了一张影便离开了,随即所有的同事都离开了。
这场戏中体现了“白”中的冷漠,这让小海感觉与“黑”中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拷问着他的内心。
就为了一张纸,浪费了八年的青春,丢掉了自己的朋友、爱人、大哥,丢掉了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
这张英勇奖状旁边还有一张支票,是对小海这“卧底八年”的标价,这是一种滑稽的不能再滑稽的事。
没有人在乎小海拿不拿奖状,所有人只是在乎局长来的拿三分钟过场。
一个为了国家“卧底八年”的人不值得尊敬,而让所有“白”人都觉得脏,你说这是不是笑话?
第三,阿琴爱喝酒。
当小海说要跟阿琴结婚时,我知道从那一刻起,阿琴不再爱他了。
阿琴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女孩。
她之所以跟小海在一起是因为觉得小海会打架、有范儿、够朋友义气、玩儿的开。
阿琴自己也说过,她喜欢喝酒,其实所谓爱喝酒就是,爱“玩儿”的意思。
但小海这些小性格能降的住她,包括后来阿琴都知道小海是警察,她都将警察的帽子打翻,模仿小海“耍酷”的样子,到此为止,阿琴都是爱小海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因为她觉得小海对她来讲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事物,她需要去猜、去崇拜,她需要向其致敬,而当“小海”走下神坛,换到一个卑微的位置上,小海已经被她彻底征服了,她需要再去寻找新的新鲜感。
第四,童言无忌。
影片中有三场戏出现了孩子,分别是dark、龙sir去找人以及影片的结尾。
两个不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警察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究竟要不要做警察?
这个问题缠绕在小海的脑海中挥散不去,孩子用最无功利的眼光给了他答案,这其实也是警察的两面。
其实所谓的黑白道,便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黑白白,白白黑黑。
影片的最后,闪回了孩子的那段话,这可能是小海临死前最后一刻脑子中的映像。
这是一种无奈,这个孩子说警察是坏人,但要做警察。
孩子不知道是为什么,但用我们的眼光应该可以大致理解。
警察是坏人,就是警察对待坏人有时候手法过激,甚至殴打等,我要当警察,因为警察是一个有优越性的职业,是“白”的,警察跟古惑仔比起来是强者,你把我帽子弄掉,我就可以把你拖进警察局打一晚上。
童言无忌,却无意中说出了事实。
第五,死是出路。
在影片的最后,小海被卖黄碟的残疾人击中,倒在地上抽搐。
故事没有交代他有没有死,但我希望编剧仁慈一点要了他的命吧,活着对他来讲真的是一种痛苦,他仍要经历无数的折磨。
这个残疾人从头至尾在影片里若隐若现的出现,让人对其有印象却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边边角角的人物却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后的惊鸿一瞥,导演的构想却是石破惊天。
他是受谁指示?
是吉米?
童少?
还是为了给dark报仇?
不得而知。
但这也是我说让编剧仁慈一点的原因。
吉米要杀他,童少要杀他,dark的小弟要给dark报仇,警局要调查他,老婆老婆没了,兄弟兄弟没了,小海从头至尾光棍一条,看来也没什么亲人,他这样活着如行尸走肉一般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死不是终结,而是出路。
关于电影中有关黄秋生的一切,我都不想提,因为我实在觉得这是他表演比较败笔的影片之一。
我用一句诗古诗做这篇短评的题目,是为小海送上一个祝福,喝下孟婆汤,轮回转世,一切又重新开始,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但在今世,这句话只能供他聊以自慰了。
知己不常有,如果小海知道是这个结局,大概他当时会选择放dark一马吧!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张家辉最后痛苦的喊道 片子开头 黄秋生对吴镇宇说 你还是栽在我手里了 我认为 吴镇宇的潜台词是 我不是栽在你手里 我是栽在我自以为的兄弟手里 吴镇宇拿张家辉当兄弟 才会在枪声响起时 说 小海快跑 张家辉 也拿吴镇宇当兄弟 才会在车上 说 对不起 你陷害谁不好 害达哥 那么多混蛋老大你不跟 跟达哥 吴镇宇的表演很出色 他的每个表情 我都喜欢 演极了老大的神态 阿B出事之后 达哥说 最后就应该本本分分的安居生活 这句话很动人 他不只是一个大哥 他是一个仗义的为兄弟考虑的大哥 这句话 我认为 他也是对自己说的 正好照应了 他在车里和张家辉说的那句话 我有没有跟你说话 我蹲过四年牢 里面太难熬了 我告诉自己 再也不会进去 吴镇宇想安定生活的 这是他真实的想法 所以他也想 让他的小弟 安心生活 阿B 是拿张家辉当兄弟 才会在小海被追杀时说 兄弟 快跑 他的一个胳膊 就是 为小海断的 他们俩之间是有爱情的 小海 和那个女人 眼神和动作都无法掩盖 感情的深厚 他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警察 那些丧心病狂的警察 不如真正的混子 混子有好有坏 而这一帮 恰好是好的混子 小海有什么错 我不知道 他没错 他一点错都没有 他做的很好 不言中 力挺张家辉 再说 黄秋生 一开始真是让人反感 对古惑仔手段太恶劣 特别是那个孩子哭着喊爸爸的时候 我很难过 但最后不错 他理解小海 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 为出现一个理解张家辉的人而欣慰 这是这个电影里一个很大的亮点 我很喜欢 最后 真是每个人都不白出现 那个推着轮子的坡子 最后 把张家辉打死了 真是杀千刀的 靠我真的以为 张家辉真的解放了 他会做一个好警察 那个女人也跟他在一起了 阿B也原谅他了 他们还是好兄弟 而他和黄秋生 也变成了朋友 一切都皆大欢喜 只是 那一枪的出现 张家辉的倒下 我真的开始喊叫着大哭 他死了 像看到了所有的希望 然后 却变成不可挽回的绝望 或者 连绝望的力气都没有 就离开了 现在还有些理智 想象 还好是一个悲剧 可以让一个电影成为经典 经典 就是其中总有些不尽人意 这就是 动人之处 片子很好 哭的时候 我妈说 这只是一个电影 哭什么 电影很好 让人在现实中大哭 是一种能力 祝愿所有 的好人 会有一个好生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不得而知
犹疑,失落,迷茫,后悔…………看完整部片子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几个词。
而且,这几个词都会让人不舒服。
张家辉很用力,但还是很弱;那张脸真是。。
我就没见过他用别的表情,从妙手仁心时代就皱着的眉从来就没有展开过,你真是比林妹妹还执着。
如果张家辉的角色吴镇宇做,吴镇宇的角色黄秋生做,黄秋生的角色刘青云或者梁家辉做,张家辉去演小B,加上反社会的邱导演,恩。。。
又一部群戏的典范。
可惜啊,貌似张家辉很受捧?
不晓得为毛。
说起来,吴黄两人对张家辉比对谢天华好多了,《变节》里面抢戏没商量,谢天华硬是从主演杯具成了客串。
但《黑白道》两人,一个走来走去,一个走去走来,号称是主演其实是客串,好歹给了张家辉发挥的空间。
但张家辉就是不给力啊不给力。。。。
最后一段和黄秋生的对话貌似高潮实则败笔,太直白了。。
吴镇宇你真是演了多少黑社会。。。
题记:邱礼涛以影像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暗示,这需要自觉。
没有人逼你成为谁,处境是自己选择的,最主要的是在任何时间照镜子的时候可以认识你自己。
――――卡夫卡·陆(KavkaLu)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8-09/U1584P28T3D1192863F326DT20060809124946.jpg8年了,(1997-2005),真的迷失了!
我是警察我是古惑仔对于卧底而言,这种跳跃就像那只两头不讨好的蝙蝠。
邱礼涛的电影谁都明白,在制度和义气之间就像未庄表述的青洪帮和市井的传奇有着差别。
只有阿海的死亡,可能的死亡是真实的,出卖是“人格”问题,我们必须记忆海生的一个镜头,从卧底回到警局之后,他穿上制服照镜子,导演给了那顶帽子一个近景!
许多年前,同样存在电检香港警匪电影会给伊丽莎白标准像特写以表达政治境遇,现在,作为心灵和生计煎熬的香港导演更需要以智慧表达境遇……《黑白道》的意义在于它讲完了所有的关系,温暖的情份和冰凉的正义之间,人不是因为制度而活,只要有一点暖意,人就会因为感动而惊天动地。
邱礼涛的聪明是对比性的镜头,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精神超越了《无间道》或其他的黑帮电影精神境界,其实从邱礼涛全部作品来看业报和人性的复杂是他关注的重要部分,只要看过《等待董建华发落》的观众就能明白他剖析现实的能力,在有限表述现实的世界能够为仪式世界仗义执言的导演都是应该赞扬的。
制度总是认为它设计的总是为民的最好方法,它想把世界造就成金光灿灿阳光普照的天堂,就像导演说到的内部调查科,他们也没有错,工作就是怀疑,就像契卡,就像未庄的峥嵘岁月!
社团则不同,老大明白他只有这些弟兄,义气和平衡才是只要的,街坊四邻不是靠你打打杀杀就能服的。
从港式黑帮片来看,本片的故事确实没有多大新意,但是,邱礼涛酒瓶新酒,他搁置了简单的黑白之分,他在中间去思索两边的人性和情谊。
任何导演的选择都能折射他的内心精神抉择,良知的意义是对于现实的镜子效应。
吴镇宇饰演的黑帮老大Dark哥怎样对待手下和对手的海生(张家辉)看见,观众也看见,大正义去看报纸的神迹吧,小民的快乐是没有人借正义的名义暴揍他一顿。
制度给我们的规则是在绝对的条件下的,现实给我们的世界是有着人情温度的,邱礼涛以黑白两道问消息的差异传达了强势(刚性的警方)和弱势(情份的社团)因为境遇而处理方法的不同,小道对于大道而言或者会有强势义愤填膺的正义指责,可,痛是在自己身上的。
对比性的镜头是最能潜移默化进入人心的,而这部电影的年代更是耐人寻味。
作为官兵的生活观众在海生烦躁、压抑的环境里看到,奖状和奖金并不能让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平复伤痕,这个命题曾经作为人性大爱和小爱关系出现在80年代初的一部大陆电影里:这个国家爱你吗?
作为黑道,那个为朋友仗义的狄被对手废了一条手,Dark哥给了他一家店,这样的选择能否拉靠人心?
谁都有自己的判别。
夜店是为谁开的?
夜店是谁撑着的,谁都明白,谁又不明白,存在是薄膜下的清晰,我们习惯说自己毫不知情。
电影重要的是讲述了出卖(无论是否卧底)的后果,只要不是变成机器,谁又能真的熟视无睹数年出生入死的兄弟,海生的问题是每个尚有温度的生命经常会遭遇的,情份和法律,因为任何被设计的制度都存在着欠缺,对于滥用职权的判断是强势为了自己的目的任意伸缩的,那么,海生卧底时遭遇警方暴力的一切自然会让他回归警界后面对同事暴力相向于古惑仔而对比,正如黄秋生扮演的老警所说,那只是看待问题的方向不同,对于制度结果是第一位的。
在当下香港黑帮电影里隐晦时间是创作手法,毕竟投资的目的是上映,所以,在现实的夹缝里邱礼涛能够以现实主义的姿态挖掘人性的真相是可贵地,特别是一个尽力表现人性的导演,他以影像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暗示,这需要自觉。
没有人逼你成为谁,处境是自己选择的,最主要的是在任何时间照镜子的时候可以认识你自己。
我并不喜欢张家辉出道时期的喜剧电影,但我喜欢他进入黑帮片后的的演技,和那些帮衬的老戏骨飙戏促进了自己的演技,《黑白道》里的海生的一忍再忍他演得得心应手。
读解电影是否过度取决于影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和未庄的习气息息相关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所有敢于揭露现实的中华导演我们都应该鼓励,至少,他们还是硬气的,比那些在古装里意淫天朝或者所谓借古讽今的导演可贵。
电影,是人的艺术,哪一个人可以远离他的时代?
《黑白道》给了我们一个范本,因果之后的天理和信义,这是技术性社会忽视的,现实不会只有黑白,一念之间承担或者放弃邱礼涛最后的一枪比《无间道》更高明,他回应了义!【附录:影片资料】《黑白道》中华香港2006英文片名《On The Edge》导演: 邱礼涛主演: 张家辉、黄秋生、吴镇宇片长:9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8(2006重要的香港电影)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下午14时09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三星半。最后一段有点败笔,无论是细B还是龙sir,都和前面的人物重叠不到一起。剧情稍弱,黄秋生的角色太模糊。龙sir劝海的时候说,是人是鬼,只有你自己知道。对海的上司说,如果是我,八年卧底,也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了。
卧底vs边缘人vs黑白颠倒。
从“对不起我是警察”到“我想做个真正的警察”,并非跟风《无间道》,而是对升格重组了刘建仁之死,拔高到了更黑暗更现实更绝望的维度。同事冷漠势利,兄弟义气千秋,江湖路远,极恶非道,“大家都是打份工而已,不要把命卷进去”
应该看过吧....
挺乱的
内心分裂则乱,乱则易亡
由白入黑易,由黑入白难。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内心能控制的……
鸟片子看着蛮痛苦滴……
令人绝望。
卧底片横行的年代,大家都赶了一次潮流~
H1001
黑与白只在一念之间。。。。
好像我的人生也陷入到危机当中
老吴我一辈子是你的脑残粉!!!!!!
其实都几无间道噶~
聚焦卧底转正后生活,切入点不错,代表性十足。黄秋生和吴镇宇都是酱油,虽然身份一白一黑,但导演却刻意展现两人的身份模糊,不知用意如何。插叙还不错,却一些主角的独白,张家辉果然适合演对白少的角色...
引用别人的话 切入点不错...可惜影片始终欠缺力量
算是无间道大获成功后的一部跟风之作,选取卧底归队后心理落差的独特角度。但全剧并不出彩,几个实力派的表现也只是正常发挥。
这真的是一部描写卧底回到警局很细腻的影片了,被警局同事不相信,被黑道朋友指着鼻子骂,也算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卧底这个身份吧。以前的港片还是很不错的,家辉哥年轻真的好嫩哈哈哈哈。
25仔之咎由自取哈哈哈哈 李彩桦和黄秋生的两场戏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