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西汉时期,将军陈汤上疏汉帝,言“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样的铿锵铄言被美国实现到了极致。
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的故事,我并没有去了解,但电影版的菲利普船长却是完完全全美式价值观的胜利,他们追求维护公民利益,追求保障境外公民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生命权。
菲利普船长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前半部门是海盗与船长菲利普及船员之间的斗争,后半部门是海盗与菲利普与美国海军之间的斗争,所贯穿始终的不过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保障美国公民不被杀害。
这也是为什么美军一直努力不使救生艇靠岸的原因,因为,一旦海盗走上索马里内地,营救的机率就变得极小,所付出的努力要大的多,更何况美军才在索马里遭遇过惨重的失败,陆上军事行动几乎变得不可能。
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让中国人来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并不是因为故事不好懂,而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
比如,四个海盗登船,有那么多的船员为什么不选择斗争到底?
为什么船员们纷纷选择躲藏?
为什么菲利普敢于冒险?
等等。
其实背后还是一个故事核的问题,美国人对生命的尊重达到了令人敬畏的地步,并不像天朝那样,死个几十口人都不当回事。
在对生命的极度重视之下,稳妥的办法就是选择不与海盗硬碰硬,以免海盗走火入魔,大开杀戒,以为营救赢得时间。
统篇故事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在应对索马里海盗劫持方面的丰富经验,不论从普通的船员还是军方应对,都堪称得当。
这样的海外救援经验,实在值得某国学习。
没有大量的实战,没有长久地海外军事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最为恰当的策略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船只被索马里劫持的并不鲜见,但救援方面就乏善可陈,这就显现出了经验不足的弱点以及中国海上实力的可悲。
中国古代的“虽远必诛”,其实更多讲得是领土的侵犯,或者说是王权脸面的受挑战,远不是对普通个人的关注;如今美国式的虽远必诛几乎均由个体引起,他们在保护美国人的安全,反过来又赢得美国人的认同以及归属感。
这些都是实际行动得来的,并不是整天玩的嘴上功夫。
如果想让一国公民对国家有认同感,那么,国家就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公民不被侵犯,不论是内还是外。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没有导演的把关,这个故事可能就拍成了流水账,导演为了可看性,在故事塑造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将紧张感营造地行云流水。
汉克斯后半段爆发性的表演更为故事加分不少,但如果说有多感动吧,那倒不至于,不过是心有戚戚焉,因为,多么希望这样的故事的主角换成中国啊。
預告和故事設定吸引不了多少興趣,看完後驚呼牛逼大反差給高分說的就是這類片了吧..從海盜上船再到開始營救緊張氣氛層層遞進,普通劇情片也有大氣場..ps 是諜影重重系列的導演,怪不得後半段軍方介入幾個鏡頭就有大氣場..pps kevin spacey監製,這麼大的噱頭可以早點說嘛..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三点展示了美国综合实力的强大:1.前半部分船长和船员们与海盗的周旋(国民素质);2.海盗头目被捕时,司法官员宣读该头目享有的权利(司法程序);3.船长被解救后,接受的系统而专业的体检(医疗体系)。
影片与《红海行动》叙述手法不同,目的相似。
愿祖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
人,无法选择出生,亦无法选择父母。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任凭宰割,不得不低头妥协。
I've got a boss,whatever happens I won't give up. It's my job.Everying will be fine! 反复述说这句话用来平复惶恐的内心。
海盗也有梦想,拿了钱,去美国,过一过向往已久的“美国梦”。
导游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事实,向我们展现了恶并非绝对的恶。
当船长获救后,止不住地哭泣,相信他的眼泪是为命运而流。
估計會寫不下所以還是開一個長的影評好了。
技巧上來說,情節緊湊,劇烈衝突的情節之間的鋪墊也夠,不會讓人覺得一直在提心吊膽,但是又很刺激。
很常用手持的晃動鏡頭,在索馬裡和船上都有用,在索馬裡用烘托出一種動盪不安的氣氛和生存的艱難。
而在船上用是非常符合實際觀感的,因為船本來就晃嘛,在船上衝突時用就更佳刺激了,還是塑造不安感。
情節上有幾個點讓我注意到。
1. 無情的專業。
有幾個地方體現了這一點。
第一,美國海軍救人是迫於白宮和媒體的壓力,所以他們冷靜而專業。
船長知道海軍是不會讓海盜贏的,他寧可毀掉整個救生艇也不會讓他們把自己帶回去的時候。
這當然是事實啦。
可能是我此前看得美國片不太多,所以覺得這樣直接說出來蠻好的,而不是冠以人道主義的名義。
第二,射殺海盜。
這當然是爲了萬無一失地保護船長的安全,本來軍隊就是有立場的,但是這不妨礙我作為一個小姑娘非常難過!!!第三,醫護人員在幫船長檢查的時候,她有點快的語速讓我覺得有點push,然後她重複說她懂她明白,但是其實她並不真的懂,船長內心的恐懼遺憾和後怕。
可能醫護人員也是見慣了生老病死難免的。
2. 壞人的定義。
海盜是壞人嗎?
我不敢說是。
講一些具體的感受。
在海盜將要上船的時候,我很希望他們不要過去,因為在我眼裡船上的人手無寸鐵而海盜來勢洶洶。
在船長撒玻璃的時候,我會覺得他是出於自衛。
然而對於玻璃這件事,在我瞭解更多那個十六歲小男孩以後,我會很同情他。
而且船長的行為雖然是出於自衛但是有一點點給了巴掌再給糖的意味。
但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是沒辦法。
在海盜陷於弱勢,尤其是穆斯上船后的無措還有他們被射殺的那一刻,我又情感上傾向於海盜了。
當我們不瞭解一個人的時候,他對於我們來說是平面的,海盜就是海盜,船長就是船長。
但是當隨著情節的深入和延展,我們見見破除了這種刻板印象,職業的基模淡化了(天哪社會心理學沒有白學!!!),而個人的形象更佳立體,我們漸漸能夠理解做壞事的人的苦衷。
正如在海軍形象沒有展開之前我可能覺得他看起來冷冰冰的,但是其實他也是有愛人有家人有苦衷的。
還有一個地方是海盜說他上面還有Boss,而船長說我也有。
很多事情是爲了生存不得不為,你生在一個具有規則的地方,如果不去適應就無法存活。
套用史記老師說的一句話:“世間因果難明,豈能因善惡而定。
”3. 愛和淚。
之前在知乎上對於愛是什麽有一個很紅的回答,“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船長和妻子之間的互動就體現了這一點,寫郵件、寫遺書、在急救的時候呼叫自己深愛家人,嗯,當時覺得真好。
船長最後眼淚不止我也跟著難過,那一刻感情真實複雜。
他一定很抱歉,讓自己身陷險境讓家人提心吊膽;他一定也很遺憾,那些海盜就這樣唄射殺,有一個還是少不更事的孩子。
情感上說,我常常用我願不願意回頭看第二遍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對於一個片子的評價。
這部片子是很不錯的啦,但是我應該不會看第二遍,因為還蠻難過的啊雖然高先森說這不是一個難過的片子……最喜歡的美國片子還是Flipped,會看很多遍那種心情也容易很好,像泰坦尼克號之類我也不會看第二遍說真的……總之還是覺得不錯的啦,是一個會引發很多思考和共鳴的片子。
菲利普船长被绑架在救生艇后,曾经对其中的海盗头说,你那么年轻,为什么要做一个「渔民」,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渔民是索马里海盗的自称。
海盗回答,也许在美国,我可以有选择。
索马里人曾经做过真正的渔民,后来欧洲的渔船涌到周围海域,将金枪鱼捕获精光。
战争和天灾,难民激增,索马里是连联合国救助组织都救不过来的国家,因为救助物资远远不足分配,甚至常被抢劫。
饿死和病死的人越来越多,没有糟糕到得了的尽头,只有一天比一天更糟糕。
臭名昭著的索马里海盗从这里起步。
电影里有个第一次出海的小海盗,在索马里做海盗是一件勇敢光荣的事情,他极度踊跃推荐自己才挣来出海机会。
但他还不够坚硬冷酷,被碎玻璃扎到脚会怕痛,看到船长被揍会同情。
船长帮他包扎伤脚时试图规劝他走一条正道,不知道他会不会迷茫:什么是正道,我现在选择的不是最出息的一条路吗?
也许他还来不及明白他们于这个世界而言的角色何在,尽管他从未伤害他人,而他姐姐,还在索马里市场上卖着日用品,翘首等他回家。
但他还是作为海盗之一,被美国海军一枪致命。
海军没有选择,他们的人物是营救人质,保护美国公民。
他也没有选择,他急于长大,他想活得更好一些,也许家人也急需照顾。
船长被营救成功后,崩溃嚎啕,无法遏制。
海军医生对他进行安慰和诊断,像一个溺水即将窒息的人,得到了有力却温柔的拯救。
以为去海军船上和谈的海盗头被制服后,被告知,你的船员都死了,你将被带去美国,接受审判。
而被射杀的三个海盗,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抢到的钱少,无法回去和老板交差,也不用忍受救生舱里的闷热和绝望。
他们也不再有归途,不再有家里的烤山羊肉,和喝不完的水。
我为什么要把我这廉价的同情施予这三个海盗呢?
难道被抢掠的船员不可怜,被杀害的人质不可怜吗?
每个人都很不幸,每个人都被环环相扣的悲剧害惨了。
因为这环环相扣,还将一直无限循环下去。
可是有人生在大国,有人生在了索马里。
有人随时可以抬头仰望月光与星空,有的人,却一生都要与泥泞深沟搏斗。
最近迫不及待的想看 Captain Phillips 和 Gravity 的点映,很幸运得到了CP的票,虽然入厅时手机被没收,但这是部能让人全神贯注的电影,反正你也不会想在沉浸在紧张的剧情时玩手机!
美国菲利普船长在海上运货时被索马里的海盗劫持。
本以为全片都会从美国船员的角度拍摄,但是影片也展现了索马里男人们的生活。
当海盗在他们看来是份工作,在海岸征船员的时候,所有的男人都极力的想上船;在为了自己的生计拼命的同时,他们还有来自他们大 boss的压力。
瘦猴海盗船长是真的不想伤害菲利普,虽然最后把他当人质作为筹码。
影片的细节都透漏出海盗船长对美国的小向往,他说以后有了钱也要去美国,看纽约。
如果他们没把菲利普胁迫上救生艇,也许就能保住自己一条小命吧。
影片比较真实中立的讲述这个故事,没有把海盗过多反派化,也没有把菲利普过多英雄化。
菲利普试图让伤害降到最低,保障了全体船员的安全,自己却不幸被逼上救生艇跟海盗一起逃离。
经过一系列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在试图跳船求生未果后,一切情绪爆发。
他避开海盗的视线试图写下遗言,写下他对家人的爱与牵挂。
当遗言被夺走,被绑双手,蒙住眼睛,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绝望了。
一切的喊叫挣扎,在海军击毙海盗后,变成了解脱和崩溃的嚎叫。
汤姆大叔完美的演技让人禁不住为经过生死的船长掉眼泪。
又让我落泪的一幕是在菲利普被救上船,同医生进行身体检查时的完美演出。
那种生死后的震惊与害怕全都写在了汤姆大叔的脸上,磕磕巴巴的对话,不断留下的眼泪,不禁也让我情绪激动。
看完电影后我思考最多的却是人的命运。
如果这些海盗出生在美国,完全将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
索马里在动荡的时局下,找到了赚钱最容易的方法,这些货船和他国非法捕鱼的渔船就成为了他们的赚钱工具。
人生有时候有很多无可奈何,有时候对与错是对一件事情最肤浅的判断。
片尾最后交代劫持事件后的菲利普在2010年重新回到海上,我觉得要加上另一条信息:11 former crew members allege in lawsuits that Phillips employers, through Phillips' actions, put them in grave danger when the ship sailed within about 250 miles of the Somalian coast despite warnings to stay at least 600 miles out because of pirate activity (11个前船员在诉讼中指控Phillips的公司/上司把他们置入了严峻的危险中,多个海盗警告中表明至少要在600英里外活动,但Maersk Alabama却在索马里海岸250英里处活动)。
虽然影片没有涉及这个事件之后的处理情况,也没有涉及他们的船(Maersk Alabama)的背景信息,索马里海盗的现状还是需要许多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为了减少开支而选择更近的路程,却差点酿造了更严重的形势。
不管怎样,菲利普船长都让人敬佩,影帝汤姆大叔的演技也让人敬佩,此片值得去影院贡献票房。
参考: http://hamptonroads.com/2012/05/warnings-pirates-ignored-maersk-lawsuits-say
汤姆•汉克斯绝对是一个人能撑起一部票房大片的好莱坞超级巨星,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年老色衰,但还是非常对美国主流观众的胃口,某种意义上甚至被锻造成了“美国公民”的银幕代言人,而阿汤叔也当仁不让,早已成为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重要推手——《兄弟连》《约翰•亚当斯》《拯救大兵瑞恩》这些影视剧阿汤叔或幕前演出或幕后制作,内里都是对“大美国主义”的银幕诠释,这部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编的《菲利普船长》,也延续了前述作品同样的精神内涵,说是一部美国移民局的年度广告大片,绝不为过。
美国移民局是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的俗称,对中国观众来说,这个机构就是移民美国的象征(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也承担部分移民管理职能),对于不少涌动着“美国梦”的中国观众来说,获得美国移民局的认可,也就意味着跨出了实现这一梦想最关键的一步。
有趣的是,《菲利普船长》里的那位索马里海盗穆赛也有着同样的梦想,在劫持了“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货船的船长理查•菲利普后,穆赛说自己以后要去美国,住在纽约,还要买一辆车——这个因贫穷而铤而走险的索马里海盗最终部分的实现了他的“美国梦”:在三名同伙被美军“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爆头后,傻乎乎跑到美国军舰上谈判的穆赛束手就擒,在被美国法庭审判后关在了美国的监狱里。
同样是根据真实战例改编,但跟《刺杀本•拉登》里的海豹突击队比起来,《菲利普船长》中的美国大兵和情报人员都要英明神武得多,甚至民用货船“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该船注册在丹麦,但船员都是美国人,船上也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员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远超那些海盗乌合之众——他们的确受过反海盗的训练,海盗在劫持这艘货船未果后,才手忙脚乱的把菲利普船长劫持到救生艇上,于是,为解救这艘救生艇,美国海军派来了驱逐舰甚至两栖攻击舰(轻型航母),天上有直升机、水面有军舰、水下有蛙人,从近处的狙击手到外太空的卫星,美国人的瞄准镜都瞄准了汪洋大海上的这一叶扁舟,同时,美国的情报机构也高效运转,没过多久,他们就完全搞清了四个海盗的名字和所在的村庄,从而在谈判中取得了巨大的心理优势。
汤姆•汉克斯扮演菲利普船长,观众心里当然有数,英雄最后不会出事的——当阿汤叔站起来透过救生艇的窗户看见远处的美国军舰时,他就喃喃的告诉身边的海盗,“已经结束了”,可惜海盗们没听从船长的劝告,最终命丧黄泉。
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上疏,说了一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让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了两千多年,套用一下,看完《菲利普船长》,似乎感觉到这正是“美帝”用电影(当然根据真实战例)生动的诠释着“犯美利坚公民者,虽远必诛”的信条。
菲利普船长被劫,是美国200多年历史上首次遭遇海盗劫持事件,一人事小,但国家对于公民生命权的保护,兹事体大——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就为了救回一个人,算经济账,赔得一塌糊涂,但算政治账、舆论账,再一次赢得了亿万民心(“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更加重了影片的可信度)。
鲍德里亚去美国旅游后,说那里是“实现了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的构建,首先来自于法制环境下对于每一个公民生命、财产权的全力护佑。
那些人为什么挤破脑袋也想移民到美国?
我想,看看《菲利普船长》也许能明白部分的原因。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1期)
昨晚加班之后兴起,一查场次还有不少空位,于是拐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夜场。
完全对得起之前北美的好评如潮,没有让人失望,甚至超过预期。
在看Captain Phillips的过程中,我的脑中反复纠缠着两部片,Argo和Zero Dark Thirty。
Argo恰到好处地掌握节奏,全力讲了个紧张好听的故事(除了最后机场追车一段有点破功),但它同时放弃了对美国的角色立场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在开头轻描淡写地一提,之后完全躲到人道主义大旗下绕开其他敏感话题。
Zero Dark Thirty除了延续拆弹的关于战争对人性吞噬的主题之外,对整场“正义战争”复杂暧昧的态度也更加鲜明。
最后半小时的猎杀过程肃杀而近乎一种悲凉。
但其追求显然跟说一个“好看的”故事相去很远,对随意坐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大约并不太有亲和力。
此片近乎于这两片的一个漂亮中和,既不放弃反省和思考,对于期望“主旋律”的大众而言又不显得那么疏离而刺眼。
有斗智斗勇的故事,有大场面,又有可回味的隐藏点,既可以被简单地看作一部斗智斗勇的紧张剧情片,也可以读出更多复杂的信息。
抽离简单粗暴的“对错”站队,将主题重心回归到人与人直接面对之时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中,甚好。
以下想到什么写什么,以及,大量剧透,慎入。
***1 故事一开场关于Captain家庭的简短交代,个人觉得可能后期有些剪残了,比如其中有一个莫名从家中望着车辆开走前后没有交代的镜头让人有些介意。
不过夫妇俩前后文不明的关于“世道”和“下一代孩子们”的谈话,某种意义上呼应了后来海盗的生活。
同去的朋友表示其实开始这一段对最后海盗船长的“美国梦”也是一种无奈的回应,深以为然。
2 虽然预期海盗的戏份很足,但居然从索马里挑队员的过程开始,近乎双线进展,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惊喜。
3 从海盗出海开始至完结,全篇都保持不错的紧张度。
4 其实这部片应该叫《Captains》。
索马里的captain无论是登船前的那股劲还是在登船之后的行动都称得上有勇有谋。
之后还有Navy的船长和SEAL的船长,彼此各种对比鲜明。
5 对索马里人们的塑造意外地用心,专门加了抢马达一场塑造海盗船长自不用说,外乡人和小孩的性格通过招纳一场和船上数场立刻也立起来了。
相比之下,冷静地跟着标准流程处理的美国方面,除了船长,其他角色倒没有特别用心的塑造。
无论是船员的懈怠到紧张和恐惧,“工会领袖”对于是否有责任对抗海盗的质疑,都没有进一步的发挥。
真正被登船之后的部分为了故事线的戏剧性和清晰感回归了最简单的有勇有谋团结一致的主旋律路线,也不知算不算一个可惜点(毕竟确实篇幅和主题都很难塞下更多东西了)。
6 初始以为登船会重头戏和大高潮之一,看完回头一想跟之后相比其实不过是提高看客兴致的片段,更类似类型片例行的小儿把戏而已。
当斗智斗勇告一阶段,故事转入密闭空间以后,人心微妙的博弈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7 汉克斯叔和海盗们的表现都实在可圈可点,非常漂亮。
每个心中都不是纯的恶,却也不是无私的善。
汉叔一方,并不希望这群“只是一般渔民”的海盗们——尤其是那个小孩——就这么死去。
他清晰地知道Navy的出现和后来SEAL的出现只可能意味着什么。
但他同时又绝对将自己的生存放在第一位,直到最后崩溃前都极力保持清醒以一切手段尽可能配合海军稳住海盗,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生存率。
海盗一边,一方面并不讨厌甚至有些喜欢这个爱尔兰人——尤其是船长和小孩,但另一方面却基本绝对清晰的知道保障自己的利益和性命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不杀不伤人质更多是出于自保。
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彼此试探,彼此试图沟通体谅,却又彼此保持不信任,绝对不放弃任何控制对方的机会。
这种微妙平衡着的敌对关系直到几天的围困和漂流让五人都精疲力尽之后才逐渐崩塌,心中的“善意”和希望被慢慢消耗殆尽之后,对彼此“死亡”的威胁一次比一次认真,最后所有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放弃了理智。
8 Navy的华丽丽登场,各种标准大片的大场景,却莫名一点也不让人安心,反而有一种让事情加入了更多随时可能失控的变数,使得局势更加不稳定,事情愈发地不可收拾。
以及白宫开场就是“绝对不能让救生艇回到索马里境内”的命令,怎么看都是是漂亮的自黑。
9 于是作为看客,整个海上对峙期间,心中情感的天平也很微妙。
一方面自然不接受救援失败,甚至Phillips死亡的结局,一方面又对海盗们有着微妙的同情,虽不至于像D9看到最后大家会绝望地想跟外星人一起打人类,但也有一种不希望他们死路一条,甚至瞬间产生希望他们能渡过难关真的拿着一笔钱平安的回到索马里,彼此happy ending的错觉。
10 所以最后通牒之后SEAL的出场虽然各种秀帅哥肌肉,专业精确高智商高战斗力高科技,但其机械而肆意地利用甚至践踏双方情感真诚的部分,毫不掩饰地展示着理性的粗暴,莫名地让人不快。
这也使得这些近乎没有“人味”的救援英雄们莫名地在全片中反而最近乎于“坏人”。
11 对于大家争议的最后时候写遗书,然后跟外乡人扭打的部分,个人理解是这样的:汉叔那时也已经到了极限,他很明白美军的立场和可能采取的手段,不希望看到任何人死去,同时也害怕自己可能跟着一起被击沉。
所以他写了遗书之后孤注一掷希望在海军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放手一搏,如果能镇压住外乡人,让他们出舱投降,反而是他们四个人最后能都活着走出救生艇的最大希望。
可惜这意愿中的善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传达给对方的。
12 此片的结尾收的很漂亮。
最后不是皆大欢喜的家人团聚,总统授勋,聚光灯下发表感言,船员感谢救命之恩,也不是海盗受审,而是茫茫大海上三艘军舰和救生艇,实在太好了。
13 作为救生舱唯一的幸存者,汤叔把那种存活下来的欣喜,面对死亡的沉重,几日困斗对肉体精神的折磨,以及面对标准机械的护理人员无处宣泄的压抑表现得很传神。
单这段,就值得明年的一个提名。
14 不得不感叹,想单靠零散的经验和良好的临场指挥应对能力对抗完善的体系,同时又心存一定的善良,确实很难取胜。
这个游戏稍微文明的玩法,显然都对有钱有势有资源有时间的米国人民有优势。
无怪乎逼得xx分子们都只能用极端的简单粗暴来对抗。
15 全片有很多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点,比如被劫的船上货品有救济索马里的粮食;比如当Navy谈判专家和海盗对峙的时候,谈判专家用土话,海盗反而用英文;比如海盗船长的美国梦;比如不断出现的渔民身份和为一船人生命负责的船长职责;比如被双方都反复强调的一切都会没事;比如那句无奈的我们都有老板。
16 最后,无数美剧和电影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千万别相信谈判专家的任何承诺。
大概很久没有看这样直白的惊险类型了,从几个海盗躲过漏单的喷水柱,登船开始,就全程带感,紧张刺激,节奏也很好劫持,人质,救生艇,海陆空,黑夜白日的船战,密闭空间里的心理博弈,等待,跳海,将一线希望寄托在一个未成年上可惜他虽动过恻隐之心,最后却也没有hands up on,仅他枪下的船长一人逃出生海,或许成为海盗不是他的错,投生在索马里才是原罪
好平淡。。困死了
作为一部以单一事件的演变过程为核心内容的剧情片,实在有点厄长,设置的周折太多了点,生硬。汤姆汉克斯最后的情绪崩溃略显突兀,没有铺排好。
不明白为什么是五星。救个人还需要出动小型航母。
仍是绿草地最喜欢的真实感与紧张感。汉克斯角色形象好高大,三星半
所以就是,你们的加勒比海盗就是爱自由的英雄,人家索马里海盗就是贪婪的笨贼。米国人的三突出主旋律,不但要丑化人家索马里海盗,还要顺便丑化一下自家的工会会员……
手持拍摄,弃!
可以看到各种影子,不管是导演自己的还是其他热门电影的,这次的剧本斤斤计较于商业惊悚动作等元素及桥段打磨,为了戏剧性、紧张感和动作场面各种刻意编排,让原本真实的海盗事件变得比虚构还要如有雷同。作为商业片倒是全程很刺激,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也很亮,规矩标准的类型片,仅此而已。★★★☆
擦……我好喜欢
好长好没劲,wtf,一星给汤姆汉克斯得救后的演技,一星给对真实的还原度。总而言之,包锐~
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主旋律片。总体功力上佳,就是船长一些英雄行为与真实事件不符。节奏把握得很好,但后半部分总是有种结局了然于胸的无聊等待感。此片亮点在于海军援救的细节很真实,以及对海盗描写和叙述充足,对美国梦也有讽刺,玩味点甚多。(8.0/10)
后半段愈发浓厚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没有
现在,你可以去美国了……
大名鼎鼎的索马里海盗被搬上银幕,结果还是有点让人失望的。如果早知道为了一个救生船一个船长就出动那么多的军舰,还不如早点的护航那。美国的军舰忙的过来吗。
老汤神演技
干毛取这么一个传记片名啊?就因为主演是汤姆汉克斯?影片最真实的地方在于不管好人坏人,都没有那么有头脑
标准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马士基的广告片。
虽说是纪实改编,但四个海盗就能闹得起来??编剧能不能卖力点。。。
总觉得没什么亮点, 只不过坚定做公民的决心罢了. 当然Tom Hanks获救后的表演无懈可击. 话说凭什么让美国公民出钱养一个监狱里的索马里海盗?
标准的美式精神宣传片,叫《营救菲利普船长》可能更合适一点。大量的手持镜头,中段节奏有点拖,总的来说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