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来了,届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昂首挺胸的走上北漂之路,又有多少人会垂头丧气的踏上返乡之程。
如果将刚去北漂的孩子们比作供城市运转的干柴,那回乡后的他们便是被城市榨干燃尽的槁木死灰。
如今,即将于6月30日上映的一部电影《乡关何处》便讲述了一个男人北漂失败,返乡创业的现实故事。
这个人物就像中国画的卷轴一样,将一个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在西南大山深处的乡镇百态,芸芸众生之状铺展开来。
有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对于中年人的观察;对于青年人的思考,这些人构成了一幅这个时代特有的浮世绘。
同样作为北漂的一员,个人对男主李朝阳的境遇感同身受,我常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北漂城市与故土家乡。
曾经的我们来大城市时,家乡就像丢掉的剑一样掉入岁月长河,我们想找回被丢掉的家乡,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但当我们北漂到心身俱疲,想通过这个刻痕找回家乡时,才发现刻痕底下已不是曾经的家乡……这正像影片中李朝阳的父亲带两个儿子找家寻根时,告诉他们家乡就在脚下,就在水底,虽然它已然全无面貌,但根永远在这里,祖先永远在这里。
所以,乡关真正的意义是扎根于内心,而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回到故事本身来说,影片以北漂男主李朝阳的回归故土开始。
在北京创业失败的他打算回家开婚庆公司,于是他找到了曾经对他痴情不已的同学陈静,如今已为人妇的陈静对于生活并不满意,丈夫贪酒嗜赌,更是常常家暴自己。
这样一对落魄男与失意女很快旧情复燃,但在这个深山中的乡镇,民风、民情与人性并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他们的感情随着陈静的身孕就此结束。
这样的情节设计很写实,像极《杀生》中牛结实和马寡妇被扼杀的爱情。
也预示着,这个环境从根本上毁灭了爱情所具备的浪漫元素,让人看到的只有冰冷的人性与残酷的现实。
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说,爱情上的失败让李朝阳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那接下来兄弟的分裂则让他对现实失去幻想。
影片中,他有几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他们在关公面前义结金兰,约定同患难共甘苦,但每个人迫于生计内心又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不过是一盘散沙,只落得李朝阳自己苦撑婚庆店。
特别是当一位有钱同学办满月酒时,所有兄弟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场景下被无形放大,再次证明了在实力面前一切友谊都是纸老虎。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义气,只是敌不过现实,逃不过宿命,这是李朝阳精神世界被摧毁的第二步。
没有了爱情,失去了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回归亲情,然而就是这种人类社会最靠得住的情感关系,在李朝阳家中却搞的鸡飞蛋打。
他的父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却有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儿子小强,表面上看小强是个混混,但他又何尝不是李朝阳的反面?
李朝阳回来了,但弟弟小强却一直想走出去,去看看大山另一头的世界。
最终,弟弟向命运妥协,他迎娶了已怀孕的女友,再也没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这时的他们都从小男孩变成了老男孩,就像《老男孩》那首歌中唱的: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爱情、友情、亲情都变味了,家乡又哪里还是家乡?
又如何还是心灵的港湾?
于是,李朝阳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这时的他才明白,自从他踏上北京的征程开始他便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他的整个人生境遇,很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年轻的我们永远希望能往前冲,却很少有人能回头看一眼。
”作为一个二次北漂的不再年轻的少女,在看了电影《乡关何处》的时候,没有太注意电影中乡情的部分,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北漂七八年的青年在北京奋斗失败后回到故乡重新创业这件事上。
这是一件太过于悲伤的事情,也太现实。
相信无数北漂人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被触动到,大龄北漂单身的青年如果在奋斗七八年后仍然无法立足于北京,那么他最后的人生归途是不是只剩下“返乡”这一项?
电影中的李朝阳跟大多数北漂青年一样是怀揣着梦想拥入了首都北京的,他用七八年的时间打拼拍电影,结果项目失败了,并且负债累累,无奈之下,举步维艰的李朝阳毅然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准备开一家婚庆公司。
他以为大城市难容他的大梦想,那么小家乡还会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吧?
结果当他聚集了他周身所有的兄弟好友告诉大家这个想法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自以为的兄弟们并不支持他,有人分析家乡的现状,说青年人太少,哪有那么多人结婚呢?
有人表示自己并无存款,物质上无法支持他,甚至于精神上也并没有站在他这边。
这一顿饭下来,也仅仅是李朝阳梦想崩塌的开始。
李朝阳以为自己带着一箱子的荣耀奖杯回到家乡的时候,起码作为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应该是比大多数人要强得多的,不曾料到,小家乡更是让他难以容身。
的确,北漂人混迹北京多年无奈回到老家这件事首先就要看当事人本身是不是能够弯下腰,李朝阳弯下了腰,可即便弯下了腰,他依然找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方式,他无法保证自己的收入。
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这于李朝阳而言是一个更为致命的打击。
回到家乡后还会发现有一波又一波的事件向他涌来,家中的老父亲老母亲,弟弟妹妹和所有的亲戚,他们的生活困境全部都展现在李朝阳的眼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境,这让李朝阳更是喘息不得。
然后是爱情,李朝阳开起了婚庆公司,只有他的初恋情人陈静走过来支持他,这对年轻时产生过情愫的暧昧情侣,一个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一个处于婚姻的低谷期,两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人重遇对方的一刻激情迸发,重燃了年轻时爱情的烈火。
然而这个北漂青年的结局,是充满了悲伤的气息的。
这个绕了中国一大圈的李朝阳,最后不过是与家乡的朋友们殊途同归罢了。
片中有一处细节的对比,是李朝阳关闭了婚庆公司的店铺之后走出来,颓废的站在路边,结果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朋友开车大卡车,二人车上车下,寒暄几句,最后朋友说我先走了要去赚钱啦!
这个细节的对比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留在家乡的朋友都拥有赚钱的手段,然而自己这个漂泊北京七八年的人、得了无数奖杯的人、去过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此刻却彻底的输了。
影片中李朝阳的弟弟,一个想去看看山那边有什么的男青年,终于也没能摆脱现实的牵绊,最后他握着女朋友的手时,女朋友问他:“你还想去山那边看看吗?
”弟弟说“不去了,山这边的风景也挺美的。
”影片的最终,所有人殊途同归。
现实中的北漂青年们,却依然不得不坚强的往前走,毕竟他们都不想回头,也不能回头了。
故乡是用来回忆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是那个心目中的故乡、还是现实的故乡。
理想与现实总会产生冲突,也依然那么俗套,那么理所应当让你不得不去接受。
无意之中看了这部电影。
讲述的是小镇青年现实中的写照,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一切又那么理所当然。
杀马特、文艺青年、包工头、洗发妹等关键词的人物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元素。
电影以一个追求艺术在城市创业失败而混不下去的摄影师为视角,他要回去发展。
可是你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去也发现依然没有他的地方,一切都不是他的所想。
一系列折腾之后,最后又踏上去城市的汽车。
回不去的故乡,那个故乡还是留在自己的心中来怀念吧......
李健在《歌手》的舞台翻唱过许飞原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李健说,用情要懂的节制,因为歌曲写的就已经比较感人了,没有必要再唱到心碎。
电影《乡关何处》就像是给“北漂”人写的一首散文诗,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非常贴近生活,普通再普通不过,却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模样,这样的青春本身就已经很残酷了,所以在诠释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过悲情,倒是有了很多向上的力量,像是演员们弹着吉他唱民谣,娓娓道来,让人在感伤之后,对未来有更大的憧憬。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上,黄渤凭借《冰之下》获得影帝,发表感言时再曝金句,他说一个演员老演喜剧片是没有出息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两年离沸腾的电影市场稍微远了点,只想让自己静下来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就像胡歌,在事业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选择了去美国读书,喜欢他的人都明白,他能走到今天,全是因为读书和旅行。
电影市场的沸腾,让很多流量小鲜肉小鲜花们刷屏,但却没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角色,那些昙花一现的影视剧角色,最终都变成了市场的傀儡。
而真正勇于担当,不妥协,远离沸腾,寻找内心最真实声音,关切当下,有社会责任心的,往往是用通过文艺片的方式去感染人,打动人,这种最具穿透力的电影作品,往往生存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这样付出。
《乡关何处》就是这样一部令人走心的作品,探讨的是当下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进不了城市、回不了故乡”。
年少时,我们都曾向往山外的远方,用“好男儿志在四方”去激励自己闯荡,《乡关何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代人漂着的复杂内心。
像达达乐队唱的《南方》一样,听到雨声,会想到家乡,只好用歌唱来祭奠北漂青年这样一种思乡的情绪,却又因为各种遗憾变成了南拳妈妈《牡丹江》一样的让人心伤。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大学毕业后的李朝阳,在北京的拼搏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没有人愿意去读,因为很多人还是愿意用收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他和弟弟,属于一个人的两面性,一个是懵懵懂懂的想要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一个是遍体鳞伤的从外面归来却感受不到丝毫的温存。
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样,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虽然钱老写的是爱情,但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同样,李朝阳和弟弟是属于一个人的两个侧面,而他和父辈人的不同生活境遇,却又成为大时代变迁中的人对亲情的追寻。
每到过年,父亲都会带着他和弟弟去江上祭奠因为修大坝而被水淹没掉的老房,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一种对故土的表达。
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画面很美,内心却是一种洗礼,无论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其实都有一种对“根”追溯的念想,这像是散文诗,诗情画意间,尽现人性的表达。
事业,生活,爱情,每个人在有形的城市和无形的内心匆匆忙忙的追寻,但却早已忘记了回家的路,你,我,他,都一样。
带了一帮人去电影院看《乡关何处》,影院观影人数达到50,大至70岁的退伍老兵,小到十岁儿童.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观影体验。
看片现场,早已熟知剧情的我似乎有了抗体一般,波澜不惊.高龄的大伯沉默叹息,三十几岁的堂哥却看得哈哈大笑,二十出头的小伙却在羡慕,为什么我没有一个为我退婚三次的前女友,已婚的姐姐第二次看居然落泪了,唯有十四岁不到的小外甥女离开电影院以后一脸鄙夷的对我说“我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得出来,我一包餐纸都用完了。
”…听完她这一句话,那一刻我感动了!
第一次觉得这个小姑娘长大了.我不想说,为什么看片已经看得我麻木了,因为我何尝不是影片中真实的李朝阳,“曾梦想仗剑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最终却在现实面前被打击得遍体鳞伤……然后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梦想埋进沙里假装自己不曾有过!
七十岁的大伯会沉默,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活到老李朝阳外公的年纪,也复制一般的活成了电影里外公那辈人的样子,一辈子为了子女任劳任怨,到头来却落得子女富贵无人承欢膝下的孤寡人老人.三十岁的堂哥会笑我一点也不意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早就被生活磨砺得没有一丝激情,唯一剩下的就是认命,安于现状的麻木和悲凉,又岂是寻常人会懂!
或许他早就已经活成了电影里李朝阳的同学建斌的复制体!
年轻的小伙子会羡慕李朝阳又一个为自己退婚三次的前女友,这点其实一点也不住为怪!
因为“”李曼”在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世界里,他们永远没有那种哪天自己一瞬间长大的危机感……因为这一瞬间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年,十年,抑或一辈子.大姐会哭,是因为,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自己主妇的身份全身心的进入了故事里,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正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自己正在潜移默化间变成了陈静…十四岁的孩子说:“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听着她的话,泪模糊视眼……脑海中只剩一句话“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但凡漂泊异乡的打工者,都曾有过如下的两难境地。
如果继续驻留大都市,是落地不易的无处为家亲不见;假设匆匆回转桑梓,而则是落叶无根的身在故乡心似客。
这种进退维谷的不尴不尬,时常在折磨漂泊在外打拼的人。
而背井离乡的务工者看完《乡关何处》,都会有感同身受的内心触动,那似曾相识的故事,映射的不正是我们自身的现实困境的吗?
就像片中的李朝阳一样,在黑夜小镇的十字路口,不知自己到底要往那个方向走,如同无根的野草飘来飘去。
乡愁是人心里那根最敏感的琴弦,轻轻地一拨,便可触动满腹情怀,奏出乐章。
影片便飘荡着浓烈的乡愁气息。
故事有着浓郁的文艺色彩、伤而不悲的基调。
恬淡又舒缓的叙事之下,朴实且自然的镜像之中,原生态淳朴小镇浮生群像的活灵活现,平凡一家人细碎日常的绘声绘色,节庆活动和婚丧嫁娶的观风察俗,都在生动贴切地制造出一抹浓浓的乡愁。
李氏两兄弟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周遭人接触产生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营造出一种丰沛的戏剧张力。
到不了的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
漂泊多年的李朝阳在黯然失意中回归故里,准备重新创业,试图找到自我心灵的归隐。
可老家早已物是人非。
家人与其关系疏离,不明他为何没混出名堂就打道回府;过去的发小各有生活烦恼,纷纷拒绝与他合开婚庆公司。
已嫁他人的昔日女友陈静,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
归来游子得到的并非是张开双臂的欢迎,而是一盆盆冰冷刺骨的凉水兜头浇来。
虽然朝阳用理发来改头换面,依然故乡的生活格格不入,当地物质的匮乏,导致他重燃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冰封。
片中的李朝阳是孤独的。
虽然他思乡情结强烈,也厌倦了无枝可依的漂泊感。
但故乡却始终与他保持着着距离感。
尽管遭受家暴、无法生子的陈静一度给其送上温暖的慰藉。
但这只是一场游戏般的幻梦。
后者怀孕如同当头棒喝,不但打碎了他的鸳梦重温,也葬送了他留在故乡的最后一丝希望,不得不让伤心伴随踏上离家的路途。
不得不承认陈天星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打星出身他演起文艺戏来居然如此出彩。
无论是李朝阳面见家人时手足无措的神情,还是相会哥们时失落惆怅的样子,初会往昔女友的词不达意的言谈,他用内敛的表演加以准确传达。
那木讷的脸上不时流露出矛盾、无奈、彷徨、悲戚等各种心绪,显露着归乡游子不被故乡所接纳的苦楚。
港星江若琳则把陈静被不幸婚姻折磨的内心挣扎,给予细腻的刻画。
对于李朝阳来说,故乡是回不去的家园;但对他的胞弟李曼而言,故乡却是走不出的围城。
李曼和小伙伴歃血为盟来结拜,用大打群架、大开暴走机车,来宣泄青春叛逆。
他曾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但现实的经历,让他对周围的一切开始接受,以至于在与女友成亲后,最终放弃了离开故乡的打算。
而无论是李朝阳的出走也好,还是李曼的留下也罢,其实都是在被动承认梦想与隔着一条宽广的鸿沟,或许终其一生都难以逾越。
很多有关乡愁主题的电影,都是在把乡愁作为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一种精神寄托,用以安抚化解离家客思念故乡的愁苦。
鲜有如《乡关何处》这般,是以叩问的姿态来表现“乡愁难觅”的主题,触痛了精神匮乏文化背景下心灵的渴望与呼唤。
片中有段戏涉及到寻找的话题。
李家哥俩俩与老爸泛舟水上。
老爸要儿子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兄弟俩却说着家都不存、根脉焉在的话语。
父亲划着船,指明已被泽国淹没的老家祖宅的方位。
这一幕如此感伤,难道是在倾诉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慨吗?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如今,许多人都成了这样双重不幸的人群中的一员。
愈来愈多得人踏出远离桑梓的脚步在外打拼 ,身躯依附于巨大繁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内心深处的灵魂早已在现代化进程中流离失所。
当影片结尾时,李朝阳哭着离开了家乡。
从逃回家乡到逃离家乡,他已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应安置于何处。
而苟全性命于北上广深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啥子,但是你从来都不知道一个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啥子的人的感受”……这是电影里,杀马特少年李曼手怂对哥哥李朝阳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说出了我现在的真实现状。
15岁就辍学了,那时候也不是成绩不好,其实那时候成绩还可以,中等偏上,借用老班的话说:这娃娃脑瓜子灵活的很,就是不发狠,爱玩游戏,要是吧心思放在学习上,考个重点高中不成问题……然并卵……最后还是因为沉溺在游戏世界里,荒废了学习。
那时候爸妈都嗨年轻,在外面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对于我的学业,虽有嗔怪,但是却并没有强制我非要读书。
或许在他们心里,将来做一个商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就这样,我的人生在他们的规划下,一如既往的脱轨了。
现在的我并没有成为一名商人,也没有一技之长,除了在游戏的世界里醉生梦死,我好像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每天无所事事的坐着三等人:等吃,等喝,等死……也不知道哪根经搭错了,神使鬼才的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电影,尼玛居然被一句台词戳中了要害,活了21年,第一次发现自己欠自己一个久违的自省。
难道我的人生真该这样一辈子浑浑噩噩下去,天天活在父母无休止的唠叨里,活在长辈记忆力的网瘾少年的标签下,还是干脆,继续这样麻木下去,做一个连铸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都么痛的领悟,想当初,我还是一个喜欢幻想喜欢写小说的小少年,而今,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一事无成的样子,这一瞬间的领悟,该是多揪心,现在我该说这个电影应该没白看呢,还是不该看……
北漂,以前只是听听的名词。
现在开始熟悉起来,在若大的北京城里,我也是北漂的一员,现在我又开始在静悄悄的无限寂籁深夜码字。
黑如潮水的夜晚,静静地坐于吧前,小小的台灯发出昏黄的灯光,让我觉得安宁。
一杯杯红酒,一瓶瓶啤酒,静默地,沉溺于文字中,独以文字为伴,以音乐为伴。
看上去很惬意,却没有人知首也是北漂一族的我背后的忧伤。
看到了励志和亲情、辛酸和笑声并列的《乡关何处》,泪水不知不觉的流下来。
大学毕业后的李朝阳,与其他70、80、90后大学毕业生一样,怀揣伟大梦想拥入首都北京,奋斗拼搏七、八年后终归“无车无房无老婆”且债台高筑。
现实的骨感迫使无耐的李朝阳回到故乡准备重新创业,却发现家乡早己“物是人非、人情炎凉”。
唯有已成人妻的陈静还念初恋情怀…… 然而物质生活的残酷,再一次把李朝阳的激情粉碎了一地……《乡关何处》拍的很现实也很真实,在一个逃离北上广,追求向往生活的时代,这种展现乡音乡情的电影显得格外的珍贵。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然而农村的套路就不深了?
李朝阳从北京回到老家,开始的并不是他所向往的生活,面对一家人的生活反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生病的外公,操劳的父母,不省心的弟弟,不顺意的亲戚,遭遇家暴的初恋……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套路都是一样深。
在北京当导演获奖无数的李朝阳,却无法在这人城市里生存下去,回到家乡一心想有所作为的他,在县城里开个婚庆公司都很困难,想找同学合资一起开公司,有钱的同学忙着陪领导,没有钱的同学只能聊聊天喝喝酒,甚至在同学儿子的满月宴上还遭遇了同学的羞辱,唯一的美好就是初恋情人仍然对他念念不忘。
全片都没有交代李朝阳在北京到底获得什么奖,不得不让人质疑这些所谓拍电影获得的奖杯奖状,是不是花钱买来的工艺品。
落魄回乡的李朝阳,给人一种连故乡都回不去的感觉。
而在家里惹事生非,屡次进看守所的弟弟,却也一心想出去闯闯,想看看山外边的风景。
兄弟俩,一个回不了家乡,一个进不了城,这就是现实,可见人生的选择很重要。
影片中最为让人欣赏的地方,大量的民俗风情展现,此处有画龙点睛之妙,和《百鸟朝凤》媲美,令人起敬也令人向往。
回到家乡寻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逃离北上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逃避自己的应有的担当,人的一生很短暂,不忘初心做真实的自己很重要。
电影以几近写实的手法拍摄了这部文字电影,它不仅采用了大量实景镜头,中间还穿插了很多土家风俗,微妙的投射了小镇居民内心的坚守与艰辛。
相比于一般文艺电影,它的主题更显冷静、凌厉和接地气。
当然这个“地气”的概念有一定地域性,因为作品本身故事构架围绕着土家的人和事,在叙事部分无可避免的融入了本土情绪,这也恰恰正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乡关何处》的男主角是一个北上广导演,因他筹拍的作品废了,欠了一大笔外债,准备默默地逃回家乡,他计划在家乡重新开始人生。
当然,这个主角也是一个“闷骚”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得意于这些年获过的成绩,另一方面他在旧识面前用沉默寡言埋葬了得意起伏。
他归家的行李箱里有三分之一是奖杯和证书,为了把“荣誉”搬回家,他的东西几乎撑破了行李箱。
事实上,这段镜头为他在小镇的经历埋下重大伏笔。
后面的日子里,无数个人对于这段荣誉给以或明或暗的点评,除了老妈,所有人对奖杯的赞誉都是敷衍了事。
讲真,一个理想塌方的人,除了认怂,没有第二条路走。
一个没有理想的群体,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给淹没。
正如男主要开婚庆公司,准备邀请老同学投资,他的同学一语道破了小镇的状况:“这里人口本来就少,年青人更少……”,那么以此可见小镇未来的发展显然缺少生机。
除了缺少生产力,小镇还体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通过了几组人物关系描述了壮丁对于家里的影响。
男主的二姑夫金家,因为儿子外出务工,在争地的过程中,他干脆用菜刀横对前来讨地的周家。
面对有儿子帮腔的对手,脾气火爆的他除了死拼,也是无计可施。
这种人物性格没有视听版,文字语言的想象力是比较难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的奶奶,一个终日穿着民服的垂暮老人,她在片中的形象也寓意着她是土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在老伴出院的时候,这位老太太依旧坐在河边洗菜,念叨着要他中午按时回来,头也不抬的忙着手里的活。
老伴倒在犁地的田间时,旁边的牛还在吃菜叶,丝毫没有悲伤感。
说起来很讽刺,不仅牛缺心少肺,连家里的娃也是如此。
人老了,存在感迅速贬值,仿佛可有可无。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治不好病,老汉还强行下床犁地的主因。
老汉的葬礼上,孙子和女朋友上床,女儿掐点回来哭坟,一切都在揭示“人老不中用”的生活逻辑。
只有老太太一天一夜没吃饭,她没有流泪,也许眼泪在年轻时已哭干,也许不想哭给这些恩情稀薄的子女们。
土家的习俗之一,过年可以和先人许愿。
老大媳妇是希望两个儿子早日成婚,女儿是多挣钱,外孙女是希望爸爸快快好起来,只有老太太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
有老人在,子女间是亲戚;没有老人,子女间也可能是陌路。
果然,落实分摊照顾老人的方案时,各家都开始诉苦,好在土家的传统还是令全家人有情理共识。
电影《乡关何处》的人物线是呈“树状”结构,让我想起了英语单词“family”的识字卡。
在这个树状结构中,镇子里的每个人都想过出逃生活,比如靠碰瓷为生的小镇五少、男主的初恋陈静,也包括男主自己,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殊归同路的命运。
只有放下理想,才可以“衣锦归乡”,比如马大炮,比如在外地打工的二姑夫儿子。
虽然他们没有理想,但是他们有同乡羡慕!
揣着理想的穷光蛋谈人生价值太奢侈。
片尾,男主迷失在了十字路口,也迷失了人生方向。
电影的画面简单真实,剧情内里包含了颇有张力的生存哲学。
它献给了困顿的小镇青年一条真理:“人生,这个未知暗殿,自己的路要自己闯”。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羁留在家园。
所谓改变命运的办法,正是要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
但对于已经多年漂泊在外的人来说,面对现实的残酷,是选择回去,还是留在大城市,真叫人左右为难。
即将于6月30日公映电影《乡关何处》正是讲述了男主人公走出大山,去往北京闯荡多年,仍然一无所有,再次选择回到故乡,却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曾经以为的那些人、那些事,现在看来早已不复存在时,最终选择还是默默地离开。
《乡关何处》是由青年导演胡艺川执导,动作电影人陈天星、著名演员江若琳领衔主演的一部纯文艺电影。
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这是一部由游子的思乡情结,引发的对亲人,对恋人,对美食的一种乡愁,不仅有着时代的烙印,也牵动着无数游子们的心。
对于没有离开家乡的人来说,看完这部电影,是离开还是留下,一定会有一个慎重的选择。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道选择题,不管怎样做,走好眼前路,规划好未来,以此付出行动,最为关键。
当然,只要想通了,整明白了,人生之路还不算难走。
只是有时造物弄人,一切都没有想象的简单,你以为的,现实总会给你一巴掌,让你从此清醒,一如《乡关何处》李朝阳回乡的处境一般,充满着太多的心酸与无奈,除了家乡父母以外,似乎所有的人都对他避之不及,就连亲弟弟都懒得叫他一声哥哥,可以想象,短短几年时间,人心的变化何其之大,面对现实,只能是欲哭无泪。
然而,融不进的是大城市,回不去的是故乡,到底该何去何从,电影里这种心声的表达,想必每位游子都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兄弟不在,亲情已远,曾经的恋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面对现实,再次离开家乡,就成了游子们的最终选择。
从电影《乡关何处》的表达来看,故事很容易让观众回想起早年贾樟柯执导的电影《站台》,同样是有关于现实的,有关于梦想的,这一命题。
通过小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描写他们离开家乡去往大都市的种种状态,有血亦有泪。
当男主人公离开心爱的女人,远走他乡的幕幕场景出现时,最是动人心弦,那种对大都市的向往,又有着对故乡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在改革年代来说,非常之普遍,毕竟每个人都梦想着走出大山,去闯一闯,去看一看,迫于生活压力,试图在大城市寻找机会,打下一片天地的心,也是那个年代人的最真实想法。
但结果,如同《乡关何处》李朝阳一样的悲情人物,占据大多数,面对残酷的现实,该如何体面的生存,使得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很能引起游子及大众的共鸣。
从目前中国电影环境现状来看,商业大片横行的年代,为确保票房号召力,不管会不会演戏,一定是首选流量小鲜肉。
而纯文艺电影《乡关何处》则通过一些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为我们唱响了心中的那曲“离歌”。
譬如,武打动作明星陈天星,一改常态,在故事里饰演北漂一族李朝阳;著名影星江若琳放下光环,走进农村饰演一位理发师陈静;影帝韩三明一如既往着小众人物路线,饰演李朝阳的父亲李祥福等等。
从他们分饰的角色来看,各自对人物的刻画都很精准到位,所塑造出的人物精神都具有很强的年代气息,和故事要表达的内容相辅相成,也为这部纯文艺电影增彩不少。
总之,这部电影不仅仅表达的是游子们的思乡之愁,还有着现实的太多心酸与无奈,通过时空交叉的来回展现,不说曾经的海誓山盟最后化为乌有,就连离家多年之后,弟弟的亲情都已不再,这对游子们来说,如此残忍的现实,该如何去面对,最终选择离开,不仅是无奈之举,内心也只剩下悲凉。
“老家都没了,内心难免会有失落感,就像缺少了精神支柱一样。” 一部接地气的电影,真实而不失艺术的表达;冲突矛盾的东西,确表现的和谐自然……
无病呻吟,这不是我们的生活
哈马屁
近年来挺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影片,好像搬个板凳坐在谁家屋里,看人家过日子似的。简简单单的,挺好
整个电影没有一个人演技在线,陈天星是怎么有脸演戏的,还强加吻戏,江若琳的一口港台腔哪里是小城镇了。
女二在哪儿呢?
使用配音的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胡导这次为了上院线妥协太多了
一喜一丧就是乡关
这个片子两年前看过,觉得还有点意思,今天偶然翻到,只有3分多,还是偏低。题材老了点,也有明显巴格,不过还是有些诚意的。5分差不多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乡情
致青春?普通人青春能有这么烂?
很现实
尬演又肤浅,bug又连连
家乡已经变成湖了...人生在世有何好,不如一颗草逍遥?...我和李曼哥是真心相爱的,我要把孩子生下来!...朝阳哥,我怀孕了...
配音和羽绒服在表演系列
能够拍出来就已经五星了。
深井冰一样的电影 sb一样的剧情 流水席,这种电影占据空间盘
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拍的挺不错的!真实的反映了当下四线小城市里的生活写照,并囊括了人的三大重要时刻:出生,婚嫁,死亡。遗憾的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都是匆匆而过,一样都不深刻!才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生活就是生活,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
很可悲,90后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