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文学没有中没有真正的悲剧,没想到中国电影中也找不到真正的悲剧。
大电影2花了五分之四的篇幅铺垫了一场悲剧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却以一个被阉割的虚假的大团圆的结局做结了。
可以继续挖掘的,却不去超越,不知道是导演不愿意,还是导演不可以。
《大电影2》与《疯狂的石头》之比较如果说改编自《幸福的黄色生活》是它烂的理由 ,那改编自《两杆大烟枪》的《疯狂的石头》也成了烂片了——事实上,当时很多人是这样诟病《疯狂的石头》的——可是,改编怎么也不能成为电影好坏的理由吧?
另外,这部电影里情节的不严谨也成为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
其实我也知道,《大电影2》里确实有很多情节属于无中生有,莫名其妙。
比如郭涛追小偷那段,我觉得除了为黄渤的“客串”而故意设计了这一情节的原因外,就只能是向《疯狂的石头》致敬了。
再有那个找文耀做双响炮代言人的情节,除了搞笑一下,双响炮这个东西并没有对影片的发展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倒是很多人误以为这个“假药”直接导致了文耀的无法生育后遗症,那就属于胡思乱想了)。
再有就是刚开始一段一段不厌其烦的说文耀他爷爷当年的故事,实在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影片虎头蛇尾,结尾太过匆忙,很多内涵由于在表达上铺垫不足,结果很多人没看明白怎么回事。
这个影片的内涵可以说有两个,一个是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惨,非“人至贱则无敌”不可;另一个则是一针见血的揭示了“文化是杂种”这个无情的事实。
然而,影片对前者的表达过程过于拖沓,而对后者则过于匆忙慌乱,结果欲速则不达,很多人对小于的被强奸情节尚不可理喻,对其后的深刻寓意就更遥不可及了。
所以片尾曲一叠声的“怎么办”响起来的时候,很多人早已经离场而去了。
比起《疯狂的石头》机枪式横扫当前几乎所有领域的“怪诞”现象来,《大电影2》则属于狙击枪式,精确瞄准了娱乐文化这个领域“人至贱则无敌”的“怪诞”现象,并最终将主题升华到“文化是杂种”的高度。
所以说,《大电影2》脱离了《大电影1》那种为了恶搞而恶搞的模式,恶搞情节并不多,基本都满足了情节的需要(据说拍了不少恶搞剧情,后来都删掉了),而且搞出了一个杂种文化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然而如上所述,影片的立意虽然高远,但在表达上却很苍白无力。
比如为了表达“人至贱则无敌”,影片安排三个人在阳台重复大喊,“费劲”的让观众领悟到导演的“苦心”。
所以到了后来文耀抱着刚生的儿子喜滋滋的说:我们终于有文化了的时候,观众则感觉漠然,还沉浸在这个儿子到底是怎么来的疑惑中。
而导演想表达的“文化是杂种”的思想,早已成了漂浮在空气中的浮尘,随风而散。
所以说,与其说《大电影2》是《大电影1》的续集,倒不如说是《疯狂的石头》的姊妹篇。
但比起《疯狂的石头》来,这个《大电影2》却明显出感觉到表达上的不堪一击。
从这点上看,前者的导演宁浩还是比后者的导演阿甘要强不少。
《大电影2》与《色戒》等同期大片与同时期放映的《色戒》等大片比起来,《大电影2》明显感觉制作粗糙,情节前松后紧,主题思想飘乎不定。
然而场面虽然依旧宏大,然而内容却依然空洞,却还是《色戒》们的通病。
虽然,比起《黄金甲》中的爆乳,无极中的鞭尸来说,《色戒》脱离了这种低级趣味,想必可以避免成为《妙龄女生献身革命,无奈被汉奸击中花心》之类的恶搞片素材。
但其内容的空洞仍然让人不知所云,难懂就里。
所以比起这些“大片”,小成本的《大电影2》却是内涵深厚,干脆利落的击中了中国娱乐文化的杂种本质,让艺人们无语的同时,也让观众们一时难以接受。
同时,《大电影2》不但内涵深刻,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落入当前娱乐的情色窠臼。
《色戒》中大量的,甚至“毛都能看得见”的床上戏描写,成了《色戒》迷们津津乐道的谈资的同时,则让电影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性教育片”。
如果说没有这些露骨的床上戏,就无法让李安继续安排讲解下面的故事情节的话,那我们除了质疑李安是否不是“暴露癖”的同时,也在侮辱我们观众的智商已经到了非色情不懂得境地。
而《大电影2》则实实在在“侮辱”了一把我们的智商。
影片中难得的女主角被强奸的情节,居然被导演用不到1秒钟的快速闪回白白“浪费”掉了,不能不说是这个影片让人“高智商”的观众不可理解的地方。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许多被《色戒》性启蒙后的观众,死也不相信女主角被强奸的事实,因为并非“亲眼所见”;或者另一部分“智商稍高”的观众,则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是被电影局“删节”过的不完整片。
呜呼!
我们的娱乐文化已经沦落至此,而我们的观众也早已乐不思蜀。
很难相信,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还有继续传承下去的可能。
如此下去,总会有一天,继续传承的必要性也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电影《大电影2.0》,四十不惑,男人在这个年龄压力非比寻常。
如同文耀这样的中年男人不计其数,承载的家庭压力和理想未竟的无奈更是不尽相同。
尽管生活残酷,文耀们却为幸福生活时刻努力着。
导演借喜剧不遗余力地讽刺娱乐圈哪些事儿,道尽婚姻要害,我更愿意相信,只为了传递理想生活的信念作铺垫。
话剧的开头,剧本上也是改编名作,但是显然导演是阿甘不是孟京辉,形式也是广电管辖下的电影,不是独立小剧场的先锋戏剧。
整个的感觉就是放不开,或者是放开了但是被阉了。
此片cast绝对是一流的,汇集了内地香港最好的一批演员。
强调一下,是演员,不是明星。
郭涛不用说了,熟悉他的都知道 等待戈多 恋爱的犀牛 活着等等,而不是近来的 石头。
刘心悠是新生代的小美女。
张达明、李灿森这都是香港能上能下的金牌龙套。
就连林家栋这种,也是近年来越来越显出可塑之才,表现抢眼。
可惜的是,导演似乎差点火候。
想来这样一部片,无论是给王晶,还是给擅长黑色幽默的彭浩翔,都不至于如此要激情没激情,要黑色没黑色。
但是,还是要称赞一点的就是,这一片,或者大电影这个系列,代表着一种趋势。
那就是我们就是为了拍一部娱乐大家的电影,而不是追求某种意义。
美国的昆汀说把电影拍有趣了再讲究逻辑完整,香港的肥彭也让我们知道就算是日本av女星也要看哪个来导。
国产电影以前是为了某某服务,后来是为了冲奥赶美强挣一个面子,现在从大电影身上我看到,这就是为了娱乐大众。
娱乐大众是什么,在美国人看来就是每年秀一秀姑娘的mimi,yy一下当世界警察,中国人来看,除了看声称自己不三级的黄金甲,我们还可以yy一把他就是三级。
如果把此片当作一部话剧来看,个个演员的表演无疑义都是一流的。
无论是郭涛开场的话剧式独白,还是李奇都能倒背如流的:用画面引入感情,用感情引入。。。
都显的小剧场高水准。
但是串起来就完全散掉了,也许是导演的功力不足,也许是这么一个故事确实太荒谬,我们当前的生活并不足以承受。
从剧尾的人至贱则无敌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这一句虽然是近一年来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怪的事情,但是无论是趣味性还是讽刺性都不足。
因为,类似于芙蓉xx、李x春这样颠倒的审美价值观,正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不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带来的。
不去讨论整体的种种。
影片还是颇有些细节值得欣赏的。
美女刘心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早晨大号被拿着镜头猛拍的可爱表情。
郭涛是开场的独白,感觉回到了当年他演恋爱的犀牛。
李灿森那个发型已经足够搞笑,至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交配的好季节”更加爆笑的表演。
张达明差一点回到AV那个阻止大学生拍戏的仓库管理员,还好及时的转弯。
英壮中英文夹杂挤公交,还谎称我在hong kong(发音真是无论普通话,粤语,英文都不对,有够故意)。
至于剧中那个试镜反而试了导演的女临时(谁演的?
),更加是以一句“我上次拍从刘德华身边走过去那场戏”让我十分的欢乐。
除此之外片子还恶搞了很多当前的流行现象,有的搞得不错,有的则略显恶心,尤其是超女相关。
画面的处理上则是让人颇为称赞,从一开始的虚拟化的上海,到整体色彩斑斓的动画感,或者是郭涛脚上那双五颜六色的袜子,都是尽量的让你放松。
一切为了娱乐,就这么简单。
一句话总结:够胆在电影里将台湾水电工和黄金甲并称为三级片范本的,就是好电影!
新导演要出人头地,方法很多,但要想在票房上有表现,就没那么多选择了。
无非两条路走,喜剧或者恐怖。
这两种细分起来,也有不同。
喜剧容易一鸣惊人,一夜暴富,冯小刚、宁浩甚至胡戈都是活教材,缺点是风险稍大。
一部无大导、无大腕、无笑料的喜剧不受人待见程度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恐怖比较旱涝保收,很少听说有那部低成本恐怖电影血本无归的。
性质相当于A片,观众追求的都是感官刺激,只要你不是烂得太离谱,总有人买帐。
相当适合于一般胆小的年轻导演在行业中立足。
阿甘就属于比较小心谨慎的类型,所以入行是选择了恐怖,没太大追求,活下去再说。
义无反顾的拍一堆烂得惨不忍睹的负智商恐怖片,时间长了也混出了点名气。
近年意外转型喜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部《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有趣的紧。
电影从一部公车开始,讲故事的方法也借用了公路片的原则——铁打的主力,流水的龙套。
这样的设计对一部喜剧片确实有帮助,既可以把很多根本不沾边的段子塞进来,又不显得突兀。
最重要的是热闹,看着就喜兴。
这电影把最近比较活的几个喜剧演员拉来做龙套,既有效果又不抢戏,很妙。
公车上的开场戏就独具匠心,后面在搞笑的同时故事逻辑性很强。
不禁感叹,没想到阿甘还有这样的掌控能力。
难能可贵的是,阿甘还对时下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恶搞,时效性很强。
几个串场演员里面谢娜最出彩,她说出“I understand”的时候我差点喷了,绝对的喜剧精髓,意外性和合理性协调得很出色,也就是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故事的脉络很清楚,一个半生一事无成的推销员为了赚钱决定拍性教育片,讲述中间发生的稀奇古怪的荒唐事。
虽然故事略显复杂,枝节罗嗦了一点,但显然是个好故事。
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千锤不死,百折不回,最后没有大成,但也算得尝所愿。
中间隐忍了不足为外人道,甚至不足为亲人道的艰辛和委屈,为的是把日子平平稳稳得过下去。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吗?
所以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是周星驰电影纵横天下的杀手锏。
当然美中也有不足,首先郭涛和刘心悠的夫妻档说服力不强,不仅在年龄和外形,口音也不兼容,当然这种成本的片子是请到谁就算谁,挑选余地不大。
剧本阶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串场演员——开场的小偷和谢娜。
两个人非常出彩,各有特色,而且对后面的剧情有直接推动。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龙套的有趣程度明显超过了其他大多数龙套,就是导演暗示,这个角色会在后面再露面至少一次,以形成呼应,并满足观众想再次看到他的心理。
但很遗憾,这种预期并没有实现,有一点期望落空的感觉。
虽然电影人物众多,故事紧凑,缺少篇幅。
但其实只要两人每人一个镜头,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既可以在结尾处让人回味开场的精彩,又让认真看的观众感觉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细节虽小,有时候很重要。
吹毛求疵,对于一部阿甘制作的电影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了。
也许,阿甘再也不必拍那些恐怖片了,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喜剧。
从句名上来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喜剧,清新的色调,上海滩的背景这些元素是对于我这个画面饭最大的卖点,这使我很自然的喜欢上了这部片子。
简单的剧情,后好莱坞式的的喜剧模式就犹如一款容易上手的游戏一样吸引眼球。
大电影系列(虽然前后只拍了两部,但是姑且称之为系列吧)从来都是以恶搞为主,这也是由于其剧作出身网络有关。
该剧与众不同的在于能够把恶搞进行的不动声色让其顺着剧情非常自然穿插其中,而不惹人反感和讨厌,这样的设计无疑也增加了喜剧效果。
不足的是衔接过程还是有点生硬恶搞的题材也遍及近年来的娱乐大事,观众不会感到陌生,到了特定的包袱点能够发出会心的微笑。
加上内地香港几位知名度颇高的喜剧演员的表演,还是让我感到了一点点愉悦。
07年以来在喜剧中占主流的方言在本片中也起到了绝对的喜剧效果,我们回味了很经典的黄勃语音,首次体会了南派方言的喜剧魅力,这些应该更让以后的剧创者明白: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女主角刘心悠的真人原音话音真是让人感觉非常清爽,而剧终所体现出来的家的温馨也让人非常向往。
《大电影2》:那些被艺术搞了的搞艺术的 文/图宾根木匠1. 片名本片的完整片名是《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用全角字符足足有十三个之多,原来入场前以为只是去年那部《大电影之数百亿》的续集,后来发现除了导演阿甘、演员黄渤和姚晨,以及制片人之一的邓炽垣,两片基本毫无联系。
说老实话,《数百亿》的剧本比较薄弱,虽然在上海租房子的我跟宁财神一样痛恨那帮温州炒房团(我租的房子的房东就是温州人),但是《数百亿》太过为搞笑而搞笑,把数个恶搞著名电影片段的场景硬生生的剪接在一起,缺乏内在的情节联系,属于强行挠你痒痒的那种搞笑方式,除了分别操四川和河南口音的两个包工头戏仿《断背山》那一场让我开怀了一阵,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看完《大电影2》本来有些惊喜,但是看字幕时没注意编剧的名字,后来回家一查,原来本片是翻拍自2003年的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原创权并非在我们,于是就有些失望。
当然为了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编剧汪海林的添油加醋功不可没。
从我个人的观影经历来看,汪编剧似乎才是制片人真正的财神。
看来,这捣鼓过《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神医喜来乐》的编剧,文学功底确实不一般。
此外,那长长的片名也值得一提,在我印象里,似乎算是大陆最长的电影片名了。
2. 规则为了讽刺选秀,片中也来了段选秀的戏。
当然那些形形色色的选秀者极尽揶揄、龌龊之能事,但我理解这还是属于简单的笑料——当然是十分成功的——只有到了谢娜饰演的那位不择手段一心想当演员的女孩美凤出现,才让选秀这场戏一下子戳到了整个社会的某种痛处。
四川女孩美凤说着一口四川话,着装打扮大胆、低俗,仅及大腿的裙子和厚底的高跟鞋让所有男人见到这个女孩的第一面时就开始想入非非。
不过文耀和阿毛的工作态度其实还是认真的,只有一台DV机的他们也不够资格搞什么潜规则,但是美凤却迫不及待的趴在床上和两位男生大谈“体验角色”,而她也并非等闲之辈,身子在床上辗转腾挪也没忘了拿余光瞟着自己带来的另一台DV机开始工作了没有。
最牛X的是,当美凤后来看到以导演自居的文耀再次出现时,她迫不及待的勾住他的脖子,大声说道:“导演,我们就按规则办事吧!
”规则?
什么规则?
前段时间曾有不少女演员爆料,说上戏要跟导演那啥那啥才行,媒体抖出来后皆以“潜规则”称之。
全行业公认的潜规则,其实就是公开的规则了,美凤姑娘的这个用词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某行业利益交换的实质运作过程。
“美凤”这个名字固然是为了讽刺我国台湾地区的某璩姓议员,但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委实折射出了一个圈子的沉沦——以前我们叫他们“文艺界”,现在我们叫他们“娱乐圈”。
3. 导演走投无路的音像出版社负责人赵希对着前来取闹的文耀大喊:“你丫就是一傻X,一史奴比!
……推开窗户,满大街都是导演!
”这话说的在理。
好莱坞有句俗话:一个人什么都懂,就让他去当导演;一个人什么都不懂,那也让他去当导演(文耀就是黄色书籍推销员出身,买了一DV就以导演自诩了)。
用黎叔的话来说,导演其实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的,尽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往难了说,跟塔科夫斯基一样客死异乡也难挣着钱;往易了说,多摆几盆菊花盆景就可以坐在家中等着数钞票玩了。
当然这是导演自身素质的问题,一般的观众、影迷无须关心。
可问题是,一般写影评的家伙往往都有囿于内心的导演梦,据说巴赞在临死前也在张罗着个人电影的开拍,套用姜文的话,那些醉心于“谈做爱的太监”们,大都是生命不息、导心不死的。
片中的那个制片人刚从大狱里放出来,脖子里拇指粗的金链子光芒四射,而且这厮商业眼光极准,一伺认出文耀便是因跟美凤上床闹到街知巷闻的“著名”色情导演,便迫不及待的拍出一叠人民币,朗声大笑道:“这个家伙拍的,就是狗屎我也要。
”于是就有些疑惑了,这制片人的素质,咋就这么低捏?
后来想想,人家没错,导演往往不喜欢制片人,但没有制片人的腰包,哪有导演在摄影机后面的吆五喝六?
其实每一个导演都要感谢制片人。
美凤说,演员的身体不是演员的,是导演的;在我看来,导演的作品也不是导演的,是制片人的。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是真理。
所以,既然是人家的东西,还那么较真干啥?
4. 搞艺术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
费里尼说,我是一个小丑,电影就是我的马戏团。
爱森斯坦的话没错,电影就那么回事,人们看电影当然跟感情思想什么的息息相关。
费里尼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见过那么横的小丑吗?
导演在剧组里是要说一不二的,小丑能吗?
费大师的艺术成就我不置疑,这话却有些矫情,再粗俗一点,这叫“装X”。
可文耀的爷爷就一直记着这装X的话,每每伺弄个小摄影机时就将此语奉为圭臬;后来,文耀的父亲和文耀自己都谨记不忘。
而且,这句话让文耀最终以为自己能当一个导演——在骨子里,他不过是个salesman罢了。
我在编剧圈里装X的时候,每次跟制片人导演一起聊剧本,他们最后总是以“搞艺术的”来称呼我。
开始我以为这是人家客气,后来才明白,这话意味着我在他们心中只是个傻X。
网上流行一句话,说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与其反抗,还不如顺从享受。
我觉得这还不是最佳方案,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你应该想办法把它变成通奸,这才是王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搞艺术的,最终难免被艺术给搞了。
毛主席说,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话才是搞艺术的的指路明灯。
既然是为工农兵服务,那搞艺术的能凭借艺术手段来跟全体工农兵通奸,岂不快哉?
让搞艺术的被艺术搞得更猛烈些吧!
5. 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是万万不行的,须知这社会乃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家庭组成的,家庭细胞不和谐,社会肌体当然要生病。
所以,患有无精症的文耀抱着妻子生下的儿子,欣然接受了“文化”这个颇有意味的名字。
我以为,文耀是爱妻子的,在医院的采精室里做活塞运动时,文耀要把墙上的美人像换成妻子的照片才弄得出来,而且一次还不过瘾,末了还想找护士要第二个瓶子。
一般来说,陌生女人对男性的刺激更大才对,但在这种时候文耀还需要妻子的照片上阵,可见他是真爱她。
爱,不是拿来说的,而是拿来做的。
文耀抱着从妻子肚子里呱呱坠地的“儿子”,不仅隐瞒了自己罹患无精症的事实,还大作感慨状的说到:“咱们终于有文化了啊!
”这样的男人,真是好男人,想必他会用一生去守护这个温馨的小家,守护这个只有他知道的秘密。
小文化在刚学会走路时就无师自通的播放起了“爸爸”拍摄的那部《新婚指南》的DVD,一时整个房间里洋溢着那温馨的台词:“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是个交配的好季节……”张楚唱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该办事时就得办事,季节到了,我们就没有理由枉费这大好时光。
那小孩子的名字到底是个虾米意思?
文化是个杂种。
昂得死蛋的?
6. 怎么办片尾曲很过瘾,没注意是谁唱的,好像刚开始是一些陕西方言,然后就大唱什么“怎么办?
按照我的方案……怎么办?
多吃杂粮蔬菜和鸡蛋”云云。
Rap很过瘾,音乐也不错,加点钢琴就算R&B了吧。
因为就狂吼的“怎么办”三字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晰,索性就以为这首歌就叫《怎么办》了。
怎么办?
这是个很好的题目,导演阿甘在电影里给的回答,是通过文耀、燕子和阿毛三人在天台上大喊“人至贱则无敌”来给出的。
人至贱则无敌,这的确是条真理。
落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里,就是要敢于跟一切不和谐的和可能变成不和谐的事物、人员作斗争。
毛主席说,“与人斗争,其乐无穷”,秉承着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
所以,首先要放下一切包袱,把自己变成“至贱”的,才有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
》里通过一个傻瓜和一桩傻瓜的案件引出了整个故事,现在想想,文耀身上是不是有点那傻瓜的影子?
我住的小区附近有几家KTV和夜总会,有一次跟小蜜逛街时看着里面走出的红男绿女,她迷惑不解的问我:“打铃,为什么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呢?
”我回答:“是啊,为什么呢。
”P.S.预告片里有大段恶搞《黄金甲》的场景,影院版却只保留了几个稍纵即逝的镜头,看来某导演的淫威让阿甘也颇为顾忌啊~~图宾根木匠12.24.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感想很一般但印象还不坏只是从头到尾就记住两句台词“我还就当导演了”、“演员的身体不是属于演员的”剧情超简单甚至没有善恶间隔所有人都为了活下去或活的更好点在荒唐着可惜现实太残酷命运太巧合谁也不能说追求一个有夫之妇就是错谁也不能说演员自保玩炒作就是过谁也不能说夫妻相互诱惑就是堕落谁也不能说当个便宜爹就一定是傻只不过很多时候老天爷没给我们更好的选择虽然最后文耀领悟了人要“贱”才能生存的道理但他的苦涩未必就能这样如梦初醒般的恍然大明白毕竟这个年代还有太多人不明不白的就当了便宜爹“人至贱则无敌”流传甚广全国各地几乎能说出上百个方言版本像我的理解就很个别(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我毕生的偶像迪哥姓吴)但恐怕没有谁能像文耀理解的这般透彻了在影片的后期文耀抱着刚刚出生的文化虽然他明知道这不是他的孩子却仍然要坚持出兴奋的笑容只是这笑看起来有太多委屈看的我都动容影片初期黑皮黄渤的戏份算是比较出彩了但仍是感觉欠缺点什么演的太突兀也太短暂中期文耀和阿毛的选秀集中恶搞了当前娱乐圈一些已经比较恶搞的事对于片中的女主角还是很值得夸耀的至少她的相貌已经足矣征服观众(女王、护士、足球宝贝、宫女不多说么了)跟片中一样我也想像文耀似的拍些自己的电影来记录些什么只是有了他的经验绝对不能拿最爱的人来当女主角
正如影名所说,讲述两个“傻瓜”的荒唐故事。
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居民,面对生活的压力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也许他们身上有着最朴素的东西,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在原则问题上选择妥协,但这也许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
被中间文耀向老婆表白的那段感动了,听到了一些引起自己共鸣的话。
看来我只是那些到了40岁还一无是处,没有能力的“老男人”啊,人至贱则无敌,哈哈~
交配的季节。。。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 又到了交配的好季节"
冰河解冻 彩蝶纷飞 狗熊撒欢...
乐呵
恭喜大电影,在07年的最后一天,终于不负众望地当选本年度最烂影片。遗憾郭涛,又找回演电视剧的感觉了。
总的来说比大电影一强太多了
阿甘大叔,你快让我得习得性无助了……
这是中年危机,和其它无关
为谢娜的叫床加一星。。。
作为恶搞片,某些人似乎对这片的要求过高了一些。
哎……
比1好看太多了,有个别地方还是算爆笑地
喜欢刘心悠!
人果然是至贱则无敌
挺搞的。
特意搞笑的老套路
小鱼好美
尼瑪,什麽亂七八糟!垃圾!!!
小欢乐.
笑煞我了~刘心悠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