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Hemingway & Gellhorn,恋上海明威(台),海明威传,战地烽火情,海明威情史

主演:克里夫·欧文,妮可·基德曼,罗伯特·杜瓦尔,康妮·尼尔森,罗德里戈·桑托罗,帕克·波西,莫莉·帕克,陈冲,托尼·夏尔赫布,大卫·斯特雷泽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剧照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2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3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4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5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6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3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4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5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6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7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8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19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剧照 NO.20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剧情介绍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故事主要聚焦海明威同其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的情感纠葛,克里夫·欧文扮演欧内斯特·海明威,妮可·基德曼饰演他的妻子、也是著名的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 海明威与玛莎·盖尔霍恩相遇于1936年、一间名为Key West的小酒馆中,他们1940年结婚,在欧洲蜜月旅行期间写出了他的名著《丧钟为谁而鸣》。不过,二人都专注于自己的记者事业,聚少离多让二人于1945年离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亲亲坏姐妹攻略吧!公主千钧一发两个朋友老头子第一季英国恋物语艾玛第二幕芦苇荡的时光别拿自己不当干部I”s猎犬强盗安琪拉的灰烬情迷假期不想长高的孩子四月女友十日坏人如歌的岁月心跳度假村兼职大都市爱情法一起用餐吧3女杀手们第二季汤姆·帕帕:你很棒了松软的泥土钻井生物闺蜜离婚指南第三季花有重开日安娜和世界末日娘心计奥黛丽·恩肖的诅咒小小安妮第三季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长篇影评

 1 ) 《海明威和盖尔霍恩》——不做脚注

颇有名气的两个人相遇,相互成就、相互升华,这段感情虽然只持续了几年,但是迸发的火花却燃烧至今。

《丧钟为谁而鸣》:“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峡,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这部影片的评分不高,因此在硬盘上躺了好几年也没打开。

如果了解美国文学,那么海明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峰,无论走到哪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他。

他是美国精神的象征,以作家的身份却成为了被美国所供奉的“英雄”,这与国内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觉截然不同。

他的语言简练有力,他的生活丰富多姿,爱好多样:雪茄美女海钓狩猎,他深入战场为人类而发声,他体型粗壮、举止铿锵,放下笔就可以拿起枪,周围的人亲切地称呼他papa。

这样一个绚烂多姿的角色,活得如此恣意妄为,甚至就连死亡也是自己去选择,而不听任命运的安排。

不过他的书却是我一直绕道而行的,我至今没有看见过《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或者他的任何一本书,因为对于海明威的盛名太过于敬仰,把他当做“英雄”来顶礼膜拜,想着哪一天哪一刻、沐浴焚香后再行拜读。

然而即便如此,与他的相遇也是一而再,再而三。

在《午夜巴黎》中初睹他的风采,在《晓松奇谈》里听到他的趣闻,《爱在记忆消逝前》一起游览了他的故居。

最近正在看的《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里,讲到了西班牙内战,突然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了。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海明威的名字,然而看完却记住了盖尔霍恩,这个比海明威还男人的女子。

两个人的相遇就是火花四射,满酒吧的人也遮挡不住两个人产生的火花。

当海明威第二任妻子见到盖尔霍恩那一刻,立刻就知道了结局。

两个人的故事完全是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确立了感情,却在一场又一场战争间隙的和平时代矛盾重重;在中国的战场上度过了蜜月期,却在和平来到时渐渐步入分手的道路。

同样优秀的两个人、同样爱好的两个人、同样兴趣的两个人,如此合拍、却又如此互斥。

是战争成就了婚姻,却在婚姻中被缴械投降。

影片一共讲述了四次战争,篇幅最多的是西班牙内战,接下来出现了俄罗斯入侵芬兰的战场,第三个是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第四个是高龄的盖尔霍恩身背背包,离开舒适的房屋继续去往的战场。

战争场面的刻画并不太深刻,但是在战争间歇期间的歌舞升平相对比,却又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相隔几千公里之遥确是如此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漫天的战火,一边是轻歌曼舞的酒吧,这个混乱的世纪,也只希望它变成永远的历史。

影片和历史本身不再多说了,感受最深的还是盖尔霍恩这个人。

看影片之前她在我心目中的身份是海明威的妻子,看完影片她却成了一个超越海明威的人,她以一个弱女子之身完成了众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她活到了九十岁高龄,影片即是以她的回忆为开头、她出发去战场为结束。

谁是最后的赢家?

身后评价别人的人。

海明威是美国人心中的硬汉,然而她比这个硬汉更man。

可惜的是她一生都在抗拒“海明威的脚注”这一身份,却一生都被这一身份所累。

如此光芒四射的女子,却成为了别人的脚注,最出名的身份始终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只能说海明威名声太过,盖住了这个丰富多彩的女性的一生。

但是同样为女性,我喜欢玛莎·盖尔霍恩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活的如此潇洒、如此醉人。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如此优秀的一位女性,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成为英雄并不需要是男性,拥有豪气也不需要是男性。

最后,再总结一点玛莎·盖尔霍恩的一些人生经历作为补充吧。

生于1908年,逝于1998年,享年90岁。

一生出版了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

不得不说盖尔霍恩生活的90年正是最动荡的90年。

1936年爆发西班牙内战,盖尔霍恩在现场。

1940年她到达中国战场。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1945年印尼反抗荷兰的独立战争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1966年前往西贡报道越南战争1978年,70岁高龄前往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战场1989年,81岁见证了美国入侵巴纳姆的战争这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一生,这是一个本可以平安过一生、平淡过一生的女人的一生,却活成了千千万万女性、男性都无法企及的一生。

不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是海明威的其中一个妻子,了解了她的人,会明白她活的比海明威更加伟大和勇敢。

向“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致敬!

她已经完全模糊了性别的区分,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PS.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并没有加分多少,太过于美艳和无助。

色情场景没有也没有加分,虽然激情四射。

 2 )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文学硬汉的讲前不举

HBO出品的电视电影,片长2个半小时,由《鹅毛笔》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英国熟男克里夫·欧文和妮可·基德曼联袂主演。

试图对海明威波澜壮阔的一生重新诠释还原,首先以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30年后的回忆方式为切入点,从两人的相遇,到西班牙内战,古巴、芬兰、德国、英国,再到中国与蒋委员长会面和周恩来密会,始终围绕着两人不依不饶的爱情故事,直到离婚分手,老年海明威自杀身亡,再重新回到盖尔霍恩的回忆访谈为结束。

如果说这就是海明威的全部的话,确实有点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单是海明威雄性威猛的一面就表现的模凌两可,或许是因为预算有限,没有海明威斗牛,也没有战地负伤的场面,只以两场钓鱼敷衍了事,除了与俄罗斯军官的吵架,就是与盖尔霍恩的大吵大闹和床上房事,与文学硬汉形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导演为了表现美国至上,其他都是低等的手法到是无所不用其极,盖尔霍恩如圣母般在西班牙救出轰炸街头的小孩儿,把俄罗斯骂的一无是处的争吵,与蒋委员长令人恶心的假牙会面,霍乱传播的中国街巷,让手生疮的自来水,总算对周恩来没有太多诋毁,只是那形象让人无语。

当然,导演对国宝级民族英雄的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亲密往来只字未提,海明威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也是没个片言只语,在FBI特工24小时监视中,让老年海明威焦虑不已导致心理崩溃,而举枪自杀的机密桥段更是轻描淡写。

对所有事关海明威在美国民众面前不可言的事迹可谓掩盖的天衣无缝,其实这也没啥,谁也不会愿意往自己国家国宝级人物的脸上抹黑,但是,如此倾向性强烈的表现手法,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要拍史诗般爱情故事,你就好好拍呗,黑白与彩色画面相互交错,各种记录式片段呼应成趣,质感强烈穿梭适当,这不是挺好的吗,非得顺带丑化一下别人为了啥啊,难不成,这就是美国人的为人处事方式?

表扬自己的时候,不挖苦讽刺两句别人就会浑身不舒服?

 3 ) 天才珍贵

不知道这个和事实差的有多远,天才除了要绚烂和同甘共苦的同伴,但必备的条件还是把自己放在中心悉心照顾。

Gellhorn有自己的世界,尽管执着的去各个战场显得很矫情,她甚至不明白不了解也不爱那里,爱自己胜过做别人的陪衬,虽然也许最后还是免不了成了注脚要不然还是只有被历史的虫吃掉。。

天才总是让人忍不住偏心,尽管不好相处,反正不用我去照顾他。。。

片子不停地变换现实和历史的拍摄手法太频繁,没必要又扎眼,喧宾夺主。

妮可阿姨的演技总是各种做作。。

不过美貌就够了欧文适合演这么脏脏的角色

 4 ) 当两颗心碰撞在一起,除了耀眼的火光还有擦出的血痕

能够写出辉煌巨著的人,不管是不是硬汉,他的心都必定是柔软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所有的命运都在第一次眼神交汇的时候注定。

Gellhorn的英气碰触到了Hemingway最深处的心,这对他来说一个诱人的猎物,无法掌控,更求之不得。

而Gellhon表现的再怎么洒脱,也无法挣脱已经在心底被他征服的魔咒。

没有人能够抵挡住爱的脚步,再猛烈纷飞的炮弹也只能成为水乳交融的背景音乐。

那是惺惺相惜,是相见恨晚,如血的红唇述说不尽爱慕的言语,只能将头埋在满是疤痕与毛发的胸膛,让自己化成变小,再变小,甚至穿过他的皮肤,融进他的血液,紧紧缠在他的心上。

他的暴躁,他的冲动,他的任性,聚成这样一个有血有肉,野性勃勃的男人,注定要与这位大胆,浪漫,多情的女人在一起。

正如Gellhorn说的,他们因为战争而在一起,而战争结束了,他们之间却有了战争。

两个如此相同的人总是无法长久的相濡以沫。

他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彼此,可他们相爱确是凿凿的事实。

当两个人意识到已经回不去时,任何言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确实真真切切爱过你,那是已经生了根的心,切断缠绕的藤,撕扯出裸露的茎,血肉分离,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痛。

我看到的是一位硬汉一样的女人,她为人类而活;还有一位铁血柔情的男人,当他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而用手枪指着自己的额头,他的世界已经改变。

当看尽了世界的百态,信仰终于也撑不下那具沉重的躯壳。

那枚子弹该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为生命写下最后的篇章。

而她 ,终于仍然是她,含着心中无数的无奈,也要背起小小的背包,为着所有的人民走出去。

最后那一幕,年老的她变成了曾经的他,那个无论喝了多少酒仍然能在早晨6点起床打字的他,我想,这就使她看见的自己的样子。

 5 ) 失去的国际主义精神

昨晚看了海明威和盖尔霍恩,两个传奇式人物的婚姻历程,着重是讲这个女人的。

不算太好的片子,但是能够吸引人看下去。

与有些影迷相比,我不喜欢这种极端角色之间的感情内容,反而觉得关于战争的内容太少了,但是这毕竟是传记片,所以人情为主,战争为辅才对。

影片的第一场战争是1936-39年的西班牙内战,54个国家的青年,在共产主义的蛊惑和人类正义感的驱使下,自费来到马德里。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弹着吉他,有人抱着山羊,大家都是自费来的,自费来保卫别人的祖国,以生命为代价。

他们组成了国际纵队,入伍时,都在一份誓言上签过名,这一誓言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这种剧情,此前我只在燃情岁月里看到过,三兄弟不顾父亲的阻止,要去保卫素未平生的英格兰。

最后整个家族都因为这次战争受尽折磨,有很深反战情节。

但是本片的国际纵队却似乎是一场精神盛宴,战斗的结果似乎都被人们忽视了,这些知识分子们一腔热忱为了个人信仰投入战争,虽令人神往,但代价惨重。

3.5万国际战士,有5000人死在西班牙战场上。

当然那些标志性的人物,比如本片中的海明威之流,并没有为战争洒下一滴血,最多就是像盖尔霍恩一样说:这场战争改变了她的人生观罢了,而她的人生观对于死去的战士来说一文不值。

国际纵队的参战是西班牙内战唯一的亮点,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西班牙共产党组织的共和军以100万的兵力,不敌20万的弗朗哥和德意联军,可见西班牙政府的组织能力确实不如弗朗哥,失败的主因不是德意参战而美英苏作壁上观,是因为他们中间没有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我相信就算共和军胜利,西班牙的结局也不会比弗朗哥统治下更好。

这从影片中那个英勇善战的上校的命运可见一斑。

正义并不是常胜将军,历史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西班牙内战只是一场普通的战争,但是国际纵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战争组织,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至高点。

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为了满足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巧取豪夺的世上尤为珍贵。

在这里还要再说下内战的结果,弗朗哥胜利了,我们的历史书中一直把他称作独裁者。

但弗朗哥绝对不是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萨达姆、金三胖这样的极端分子,在他统治的36年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迅速,弗朗哥的形象由原来严酷的总司令变成了较为宽厚的老年政治家。

不管是他在二战初期的残暴也好,还是二战中的看风使舵也好,总的来说,对于西班牙人民,1947年之后,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西方国家早就给与他公正的评价了,我想在拥有邓小平这样的伟大政治家的国家,也会给他一个合适的评价。

 6 ) GELLHORN的魅力比海明威大多了~

电影名说起的好也不错,虽然只是海明威情史的一部分;说起的不好吧也确实俗套,但我依然认真看完了。

以下是很个人的一些看法:今年看了几部传记类电影,喜欢传记类电影不仅可以通过电影去了解一个我并未主动想去了解的人物,也熟悉了当时的大社会背景,以及那个年代的一些氛围。

本片黑白、彩色逐渐更替,让人不知不觉在演出来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照片再现中转换,还是足够真实的。

女主以回忆的形式讲述自己那一段和海明威的历史,最后才发现这是一段INTERVIEW,在整部片中女主的感情叙述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有点讲故事的意味,并且更加贴近女主的感情线,我喜欢。

还有那首贯穿影片前90分钟的西班牙语歌,实在振奋!

很喜欢影片刚开始不久,BELLHORN登上去西班牙的火车,火车上坐在她对面的俩小伙子,一个抱着一只棕色小羊羔,另一个吉他弹唱,优美的旋律让我看到年轻人FULL OF PASSION的一面,也体现着对战争胜利的决心。

54分钟时,海明威看着在西班牙内战中刚毅的GELLHORN说“BRAVEST WOMAN I’VE EVER SAW”,那一刻我就知道,海明威四个妻子中,绝对是GELLHORN最美丽最勇敢最有个性最有魅力。

奇怪的是,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离婚时她说I GAVE YOU ALL, I MADE YOU. 这一点也许属实,伟大的创作家背后一般也有伟大的人支持他鼓励他; 但是当GELLHORN要跟HEM离婚时,海明威在她门口痛苦的喊I MADE YOU, I GAVE YOU ALL。

I DOUBT THAT! 因为我相信,这么强的女人,无论她是否遇到过海明威,她一直都那么美那么有能力。

有些神话女主了,或许是挑的演员的缘故,NICOLE KIDMAN确实把这女人的魅力演绎了出来。

尤其后面海明威抢走了妻子在COLIER’S的唯一的一个记者的职位,纯粹的嫉妒,不知他是不忍妻子离开他独自去战地做记者,还是妻子的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孤独了,抑或他真的犹如别人评价的那般,A SELF-SERVING, SELFISH BASTARD, 然后还不惜伸手打了妻子。

看到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一生都婚姻不稳定,人生后半截写不出好作品各种颓废直至自杀.我也相信海明威还有很多其他伟大的事迹,只是未在本片中体现。

不过最后结束的有点点多余,海明威自杀是在61年,女主接受采访说了一句他死去30年了好么!

推算起来GELBORN也七八十岁了,居然还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接受“,然后像年轻时一样双肩背起了包准备赴前线。

其实可以省略这一幕以老女主在乌鸦眼中的镜像为结束。

几句摘抄:YOU NEVER REALLY KNOW THAT YOU’RE FIGHTING FOR UNTIL YOU LOSE. 海明威和女主坐在周恩来的办公室的感慨。

ENDURANCE WAS THE SECRET CHINESE WEAPON. 讲述中国那一段历史时女主的讲说。

后一句是”日本人也应该明白这一点,所有人都应该记住“。

有点震慑力。

 7 ) 爱远远比恨要持久

影片取材于很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可看完整部电影只觉得平淡,对战争刻画的部分并不深刻,两位主角的爱情戏份也没有太多感觉,还不如几场肉欲戏来得印象深刻。。。

这一次克里夫·欧文的表演略逊于妮可·基德曼,当然本片的设计也是玛莎·盖尔霍恩这个人物为主线的。

关于中国战争中那段相信最吸引中国影迷,但肯定没法得到太好的评价,毕竟有些太故弄玄虚了。。。

爱远远比恨要持久,挺喜欢这句台词。。。

 8 ) Gellhorn 比海明威更硬的女人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08—1998),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她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是世界上著名的战地女记者。

盖尔霍恩的生平:1908年11月8日,玛莎·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Ellisgellhorn。

1926年,18岁的玛莎入读布林莫尔学院,开始文学创作。

快要毕业的时候,她却退学了,她渴望一种更刺激的生活,她的内心荡漾着冒险精神和不安分,于是,她去巴黎当了一名记者。

在巴黎,她为美国各类报刊撰写专栏报道,并加入了一些民间政治团体,而且结婚了,丈夫是一位法国侯爵,同时是一位政治学家和新闻记者。

1934年,她回到美国,变成了小说家,连续写了《疯狂的追求》、《灾区现场》等作品。

1936年年底,她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旅行时,在市中心的SloppyJoes酒吧碰到了作家海明威。

那时的海明威出版过《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

相同的作家兼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倾慕。

1940年11月20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在怀俄明州结婚。

海明威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她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

后来玛莎·盖尔霍恩与海明威租下古巴的“观景庄”。

他们在这里度过将近一年的甜蜜生活,玛莎接到《考利叶周刊》的邀请,让她去中国报道抗日战场。

玛莎顺利地登上开往中国的飞机,她身边还站着一个肥头肥脑的大个子男人,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海明威。

1945年,她抛下了海明威,继续她的危险报道。

她1954年与《时代周刊》的主编汤姆·马修斯结婚,1963年离婚。

1961年,海明威饮弹自杀。

1989年, 81岁的玛莎仍然检点行装,现场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的事件。

1998年情人节后的第二天,玛莎·盖尔霍恩在伦敦服用安眠药自杀。

近来读到一篇文章《玛莎 盖尔霍恩:比海明威更硬的女人》她和海明威的婚姻维持了5年,她却因此而挣扎了50年。

人们称他是们是“打火石和韧钢的配对”她是20世纪最优秀的战地记者之一,战场上,他比海明威离炮弹更近,海明威征服过狮子,她的心中有100头狮子,她抛弃了海明威。

全文请看:http://www.gracechin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90Hemingway is a fucking bitch!

 9 ) 浓情于战火纷飞,却在岁月静好中消亡

因为海明威来看了这个剧却被霍恩粉上了,妮可演的太飒了。

1.“爱情死于无聊“,死于不同频率。

一个勤恳向上另一个萎靡不正那么注定不是一个世界的,罗曼蒂克也消亡。

而现实情况通常是 既然两个能在一起那彼此身上一定都是有相互欣赏的亮点,而太平生活的安乐麻痹,纵使原来多么志同道合也会就此别过是路人的。

这就考验双方的续航能力了:个人的意志力。

不是一时的积极青年,而是持续的向上才能不掉队,爱情长久。

起初的海明威不愧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被他战火纷飞时/周末温柔乡时也坚持日更的高效和自律折服。

他像个师长会毫不怜香惜玉的怒吼鞭策霍恩。

志趣相投相互激励他们有最美好的爱情雏形。

然而海明威是个随性而为及时行乐的人,这样的本性注定了当生活平静无忧时,反而会日渐沉迷于声色犬马狐朋狗友。

当然电影有虚构的成分,毕竟是霍恩的自传也存在倾向性,以及海明威自杀原因还有家庭遗传等等。

这个电影的评分也没有很高,比如他们到中国和蒋周会面的描写得匪夷所思的怪诞。

但,爱得浓却散的快的感情脉络 real真实,因为,我看到了我和某人曾经的路径、感慨万千。

2.两个自我价值认知高的人,不适合在一起。

互相消磨着各自的灵魂,尽管永生不忘,却无法执手偕老。

他们和我们就像两杯烈酒撞在一起,没错,会起很强的反应 因为她像他,自我认知度高的人都挺欣赏自己的。

但强对强不会相容、反而会彼此吞噬。

他因为欣赏我独立自主态度坚韧鲜明和其他女孩不同,于是大男子主义燃起更强的征服欲,然而,征服后却要这样的女子洗手做羹衣,不用那么认真的做事业,不要追求只要依附陪伴在身边就好…她怎么能呢。

换做他 他也不会的。

3.原来海明威是个那么男权的男人啊,不喜欢不喜欢,看完后也查了一些轶事后对他的探索欲down down down啊这部电影里还贡献了海明威的写作心得注脚,mark之~对了,拖延症的时候记得想起海明威说的“开始为你的信仰写作吧”

 10 ) 激情的碰撞与毁灭

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视电影,难免有点让人心生疲惫。

说不清是哪里不够吸引人。

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即使妮可已经有些昨日明珠,但高挑的身形加一头金发的确尤人,立在那就仿佛一尊女神像。

克里夫•欧文也为角色准备得很充分,没有违和感。

历史与现实、黑白与彩色交替的画面和叙述方式,增添了往事如烟的跨越感,却也显得有些平铺直叙。

可能还是那段故事太过纠结,纠结得说不清楚。

两个人格与众不同的人完美相爱又丑恶地别离,转变甚至一瞬间,让人不禁唏嘘,也许世间的分离本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一次次被现实的折磨与洗礼:相遇、相爱、毁灭与别离。

还是不乏几个略带震撼力的镜头,那些冷酷无情的战争表现本应首当其冲,但无奈却带着深深的距离感,反而是在战火纷飞中的一段激情戏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周围炮火连天,两人却带着几乎要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激情翻滚于萧瑟的房间之中,无视炮火、无视死亡、无视一切。

”We were good in war, and when there was no war, we made our own. The battlefield neither of us could survive was domestic life.” 周围战火纷飞时,我们相爱至深;但置身战争之外时,我们不断制造自己的战争。

在家庭的战场上我们双双阵亡。

海明威与盖尔豪恩之间,虽然前者名气和地位都更加响亮,但两人都不是甘心追随对方的人,他们需要自己的战场,自己的天地,而不能依附在侧的爱人最终只能劳燕分飞。

曾有的激情就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就留在那炮火纷飞的房间里吧。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短评

7/10。放纵性爱的体验既是作家寻找灵感的方式,也被用于掩盖失去男子气概的恐惧,当西班牙的炮火摧毁旅馆时,两人在坍塌的火光与灰尘中享受床第之欢,将性本能置于生之欲上,虚妄自大的海明威给影片发布会致词前,强行与盖尔霍恩发生性关系驱除自己的怯场,躲在帘幕后对蠃得全场掌声的爱人充满眼神妒忌,最戏剧性的叙事段落中海明威叫来异议者企图妥落一番,咆哮着揭开衣襟亮出胸毛,大骂那个批评家为娘炮再给他一记重拳,反映海明威脆弱的硬汉形像,站在打字机前敲打着战斗到底的名言只是他用文采美化的镜像自我,盖尔霍思奔向芬兰记录战争苦难,他却在别墅里酗酒狂欢、玩击中纳粹浮标的战争游戏渲泄情感,其实早在海明威与苏联老将争风吃醋、把枪抵住头往嘴里塞绢巾来斗狠,已经说明海明威像长不大的孩子,无法写作就处于生命活力惨遭阉割的低迷状态。

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浮于其表

9分钟前
  • 太子Fay
  • 较差

一笔流水账

12分钟前
  • 葡萄
  • 较差

深刻是真的 虚假跟无聊也是真的

17分钟前
  • 郭在宥
  • 较差

这是Gellhorn的传记。故事又长又闷。以前我总不明白这么爷们的海明威怎么会自杀,看完这电影我明白了,就是因为太爷们啊。

22分钟前
  • 卡拉不见太阳
  • 还行

在飞机上看的。对机组人员选片的能力无语了。这片这么高深,让谁看啊?!还是只是给乘客准备睡眠的?

23分钟前
  • 来都来了
  • 较差

看了20分钟,太装叉了,弃。都没耐心看妮可露点。 @2013-12-02 00:08:42

28分钟前
  • 0101001
  • 较差

镜头做旧很讨巧地解决了一些历史场景复刻以及大场面投入的问题。毕竟是电视电影的制作。作为点到为止的传记谈不上深刻。尼克尔还是很用劲的。卡帕这个酱油反而打得我更有兴趣。牛人们的交集啊。这样的片子要考据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32分钟前
  • york
  • 还行

真能鬼扯。挺严肃题材拍成情色电影。

37分钟前
  • DuoDuo🐿️
  • 较差

缺乏才华的导演容易制造一些庸俗的美,假如拍的还是女性,就更容易沉浸在想象中,除了两性关系上有那么点张力,整体都俗不可耐。

40分钟前
  • Panda king
  • 较差

妮可过于用力的眼神和过于精致的妆容像个现代游客在战场观光。

43分钟前
  • 星光熠呀熠
  • 较差

原来海明威是这副德性,文人或许擅长爱情,但对政治和战争百无一用

44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故事更侧重于Gellhorn,重点放在两者相遇到离婚的这段时间里,也再现了海明威标志性的站着写作,吸着雪茄的形象

47分钟前
  • 都柏林人
  • 还行

鲜活的刻画出海明威的性格,妮可·基德曼的盖尔霍恩却些用力过度,有几分匠气。算是有趣也有意思的电影。基本推荐。

49分钟前
  • 冬季向日葵
  • 推荐

帕索斯、卡帕、伊文思、斯克里布纳等等,海明威的朋友圈。但这是盖尔霍恩的电影,女权的视角。必须承认,盖尔霍恩是20世纪伟大的战地记者,报道8次重要战争,包括诺曼底登陆,直到81岁还在报道美国入侵巴拿马。从勇气、毅力和锋芒来说,她都与海明威旗鼓相当,嗯,笔力略逊,但是口才和酒量更好。在别处看到的,在邋遢乔酒吧,是她先塞给调酒师斯金纳20美元,让斯金纳把她介绍给海明威。她甩了海明威之后,下一任老公是《时代》主编。89岁时服安眠药自杀,为了死得体面,比海明威轰掉天灵盖优雅多了。电影并未拍出她的全部精彩。中间有关中国的部分,依然是那种可恶的东方视角,里面演周恩来的是雷佳音吗?

51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不喜欢里面骄傲自负的海明威,反倒欣赏独立个性的盖尔霍恩。蒋宋和周恩来的插曲让我跌破眼镜。总之很凌乱的一出戏。

53分钟前
  • Lee小墨
  • 还行

尺度蛮大 印象中的海明威是老人的海 我以为这是个沉默安静的绅士 有个深爱的妻子或者一辈子没有结婚 怎么变成这样 一下接受不来 对海明威的印象变得很不好哎

57分钟前
  • 天气晴
  • 还行

怀疑这片是我党投资的

58分钟前
  • walkmania
  • 很差

這特么什麽玩意兒啊,誰想看兩個加一塊100+歲的人演不都點av啊!整場背景聲就是炸彈間隙妮可基德曼無休止的喘息聲,隔夜飯都吐出來了。

60分钟前
  • 很差

又慢又矫情,妮可儿的两瓣浑圆和长腿乃唯一看点,床戏尺度比较大

1小时前
  • 梦舍山人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