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感触良多,有时候真的需要坎妹这样的评估员来“为难”一下想要为人父母的家庭。
评估过程只要七天,生养孩子教育子女是要十几二十年的过程,评估条件再苛刻都不为过,两口子结婚不是因为有了孩子就能当好父母的,而是先要把自己变成要为人父母的样子才有资格要孩子。
电影本身节奏不快,设定尚可,看她俩飙戏很带感,焚烧温室那场戏很写实了,婚姻生活中女性往往要牺牲更多,有了孩子就要牺牲事业,牺牲全部心血,甚至救火的时候都没考虑救那朵珍贵的花,突然就理解了那些女强人要离婚甚至干脆不结婚的感受了。
这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标准并不统一,父亲只要负责和孩子玩乐就能当个好爸爸,生活中的细碎都要母亲来承担,可是满地的芝麻怎么捡得完啊…其实后来两个人分开算是好事吧,男人只要不赌,不嫖,不家暴,偶尔进一下厨房,洗洗衣服就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父亲,甚至不抽烟喝酒也能成为加分项。
而女人承担的一切看起来更像是理所应当,或许评判标准本就不对,可是又说不上来到底哪里不对后末日时代资源匮乏,控制人口总量,实行人口高质量发展本就是趋势,可是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药物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或者说长生不老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普通人如果实现冻龄,难道不是一种惩罚吗,穹顶之下需要人体永动机,更需要大批心甘情愿的人,或许旧世界才是这个“乌托邦”的解药吧其实结尾也不算烂,评估员在循环重复的工作中追求着和普通人一样遥不可及的梦,最终不堪压力选择自我了结,丈夫依旧沉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中,在虚幻的世界麻痹自己,妻子逃离婚姻,放弃永生,旧世界虽然生存条件恶劣,主打一个真实,最后迫不及待摘下面罩脸上的表情说明了一切,只要活着,活着就好电影不只是电影,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艾丽西亚·维坎德这个考核者,似乎很缺爱,也是个心里变态者,嫉妒充斥了她的思想。
本片的末尾,旺达也揭示了真相。
#BFI #LFF 伦敦电影节第十五场。
好喜欢的一部作品,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好厉害,还有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什么级别的阵容……电影主要传递的信息还是比较直观的,养育孩子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
而其中的象征也做得很好,以上帝造人的七天为考核期限,影片也以七天分割成七幕,结尾处的夫妻二人以回归母体和沉浸虚幻的对照也非常喜欢,当然评估员的死亡也同样喜欢,算是一部高概念的作品收尾收的比较好的。
养育孩子,从这个主题出发来看下三个主要角色,评估人员,她活了很多年,比抱着她的老者应该还要久,见识的足够多让他们认清了现实。
女主,在评估人员评估期间及尝试养育阶段,她就是去了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心血(多么写实),他们的家庭会因为照顾的分配产生矛盾。
男主,之前要过孩子瞒着女主…为了“要”孩子可以忽略一切,甚至女主的信任,这就是一个标准在产房门口说“保小”的丈夫,结尾处以虚幻的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甚至虚幻的老婆。
角色,看完才发现是伊丽莎白·奥尔森和艾丽西亚·维坎德的对手戏…相当震惊,我就说我这么早订的票为什么在最后一排,看来这场还挺火爆的。
两位女性角色的演绎都非常好,尤其是艾丽西亚,从开始如同机器人般的对话,到后续需要扮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信念感),在到勾引男主的那部分介于机械强硬和本我情绪间的状态,后到回归自我的现实,直至自杀前的情绪转变都非常到位。
而伊丽莎白也不差,作为主角对于角色切换的嫉妒,对于丈夫情感的怀疑,对于评估结果的悲伤,还有得知丈夫的所作所为的狂笑(这里好真实),发现失去一辈子心血原因的愤怒,最后则是不甘的找上门,直至结尾见证旧世界,整体的情绪展现的都很好。
视觉上,反乌托邦的设定,说实话买这部影片就是因为当时的海报,两个人彼此相对中间是蒙德里安画作的窗户,感觉到一股神秘气息,没想到是这样的主题的作品。
,电影每个章节的色彩也都是三原色,突出一个追求本质,镜头的使用算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不过场景的选择很不错,房子的设计和虚幻空间的呈现,未来感非常强。
看完了 忍不住感叹❕拍的可真好!
每一个演员演的也相当到位,有一种每个角色充分理解剧情内容下的和谐,所以代入感很强。
我觉得总体来说是一部充满隐喻,很发人深省的剧情科幻:(含剧透)出场用蒙特利安的色块象征着制度化、控制和集体意识的束缚。
反映了角色们被困在社会规范和政府制度中的状态,强调他们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家庭幸福时所面临的挑战(无处不在的box)。
Mia和Aaryan居住在一个极简+Brutalist(野兽派创作之源本身就是一种压迫隐喻)的高科技住宅中,象征着表面上的安全与舒适,实则暗示着(“0.1%”这些极致精英们)被控制和”隔离”(各种自我隔离)的生活状态。
在刻意营造的昏暗光线下(走过的地方才亮起灯)住宅内部的极简设计和家具装饰反映了制度对个体生活的规范化- 缺乏个性和温度,是否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秩序中失去了人性和情感的自由。
评估员Virginia的形象:她的着装和行为方式带有机械化和程序化的特点,象征着制度的冷漠和非人性化。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那场饭局、评估员在短时间内揭示了夫妻双方的阴影面和伤疤,这种“挑战”确实令常人难以承受。
大多数人都有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未解决的问题,也都在努力掩饰着(忽视着) 而当153岁的女人说出“集体封存的”的那些“真实的”社会阴暗面时,大家的态度并不是接受,这令我反思,并有一次想起荣格的那句话、意思是:“ 所忽视的问题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命运的方式出现”这时刻你会怎么面对?
在影片中,生育被制度化为一种特权,而非自然的权利,我们觉得这是科幻,但这可能也是现实世界..一胎政策、三胎政策…社会为了维稳是否在剥夺人的自然权利?
结局看到男女各自的选择,这是出于“他们的童年对创伤的补偿和反应”也就是-集体意识、经历、和对经历的反应-塑造了人对下一步选择的欲望,是否每个选择都是上一个选择推动的,“欲望是否是大他者(社会规范、传统等集体力量)的欲望?
”我从拉康的角度看,没有“完全自由”的欲望,因为语言和社会结构在你出生之前就已存在,比如男主追求安全感和认可,他现在的生活正是一种“补偿”女主选择了母亲到过的旧世界…不是因为他们(或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自己“原本就想要”,而是因为“我们想要成为被大他者(社会规范、传统等集体力量)认可的人”,或者“想要拥有大他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男女角色的欲望和选择受到制度、社会规范和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成长过程中的欲望,不可避免地与大他者交织(比如渴望被认可、被爱、成功,这些都有社会意义的投射)。
而评估员与女主的连接、我们也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也受到当下心念、信念和境遇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人与人的连结动态且脆弱…尤其是很多人还像男主一样、连结只是出于需求(如依赖、寻求认可、害怕孤独)在这个阶段,男主的那个女主-她是不是个真人好像也无所谓了,穷其一生男主在制造的是一个安全感假象罢了。
所以最后男主选择了留在虚拟控制(这个虚字很重要)之中——代表依旧服从于大他者的欲望。
女主选择了走向不确定但自由的旧世界——代表开始听见自己心底的欲望,哪怕要冒险。
当然还有很多内容篇幅原因并未提及,比如女主失去的毕生事业结果、评估员的情感与经历等等。
除此篇评论提及的剧情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让人深省的内容等你发掘。
最后问一句: 你呢?
如果必须二选一你会选择自由还是安全?
科幻电影能把人给拍的这么好,把角色塑造的这么立体的真是太少见了。
看了楼上写的三层反转剧情,确实剧情上是有嵌套,甚至是诺兰一样的倒叙手法(人物性格塑造上)。
比如米亚这个角色,仔细看从一开始直到影片第二幕结束她都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当第三幕她和奥妹对话那场戏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物竟然隐藏着如此深的背景,而且在这个“要一个孩子”的,她的行为动机之后,她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原来自己的那个孩子。
所以她才如此癫狂,因为她自己都已经分不清这一点了。
以至于她癫狂中透露着对于死亡和生命终结的追求,那才是她的最终目的,其实我特别怕这一点影片没能给观众明确出来。
不过最后还是明确出来了。
然后再看黑哥这个人,他的人物弧光的一面也是在第三幕的尾声才最终揭晓,但是在这之前几乎一直都在为此做铺垫。
也就是影片最硬科幻的部分,他所从事的人工智能,虚拟宠物的研究,早就让他分不清现实还是虚拟,他想要一个孩子,是想要一个虚拟的孩子,是想要完成他自己科学上的执念,甚至到了最后他不仅仅复刻了一个孩子,而且把他生活的整个岛屿都变成了虚拟的,个人感觉这是电影中最恐怖的部分。
所以全片中只有奥妹是真的想要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但是这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代表的是她创伤的童年,是被统治阶级剥夺的母爱,所以在得知所谓的新世界的评估生育只不过是一个谎言,一个政治宣传的口号的时候,她才最终明白,自己最终想要的,只能在旧世界里面才能追寻。
于是她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在新世界优渥的生活,甘愿去旧世界受苦。
因为那里才有希望让她真的拥有一个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三个人物从一开始的看似分离的矛盾冲突,到最后每一个人物的弧光都变得完整可信,而且揭示了他们彼此内心的深层渴望,整个将近两个小时没有一篇废笔,实在是佳作。
观看过程几乎感到窒息般的荒唐与荒谬,所以,如果要准备好观看这部影片,得需要点耐心。
虽然剧情显得既荒谬又极端,但无非是想通过新世界之所以会如此这般的呈现告诉这个地球上的人类,过去的旧世界是谁造成的,而现在的新世界又是谁打造的?
当生活在地球这颗星球上是人们只剩这两个选项的时候,你会选择像植物学家米娅那样,宁可回到饥荒和疾病肆掠到无法让人舒适居住的旧世界,也不想留在只能靠技术来合成没有动物气味的猫咪、大猩猩,没有人的气味的婴儿的无机新世界?
还是像米娅的丈夫、“未来建造”大师-亚利安那般,选择留在了新世界和由自己打造的新生“女儿”和妻子“米娅”一起,过毫无生机和色彩(这点可以从新世界的屋内家具装饰布局格调等看出)但至少居住舒适的无机生活?
亦或像评估员弗吉尼亚那样,不想周而复始像无感情机器般地再继续这个不可能完成的游戏,从刚入住进的下一个评估夫妻家阳台跳下去?
“我们终于做到了毁灭了我们自己,只是为了贪婪与冷漠。
接着有一天,我们这些剩下的人,找到解决之法,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比过去更聪明,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容身之地,必须做出选择,这并不仁慈,也不美好,却是生存之必需。
你们以为我们能喝葡萄酒,能在温室里种植庄稼,能把孩子养在营养袋里,你们就征服了大自然?
你们错了,这都是借来的,你们从大自然拿走的任何东西,她迟早都会要回去的。
所以,请原谅我没有礼貌地笑容,也没有配合这该死的戏码,而你们却只是为了些无用的虚荣,就不惜牺牲掉我们的一切!
这该死的傲慢会害死我们的,会害死我们所有人,我不想参与其中。
”当自由和创造被推崇到了无须克制的地步,那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对自由,包括十分自然的生育权即人权的回收。
当我们不能评估我们现在的行为对未来世界所造成的危害,那就只能等待未来世界来评估我们所生活在那个世界的行为。
“我们不是继承地球的父母,而是借用它的子孙。
”(美国原住民谚语)#评估
看完这部电影蛮有感触的,写写感想。
人人都需要去获得新鲜与刺激,不然生活无法继续下去。
哪怕在我们资源的充足的现代,我们依然要每天看电视电影玩乐一样,不然生活没意思。
电影里的夫妻获得乐趣的方式或者说生活延续的希望就是养育一个小孩,仅此而已。
有孩子的和没有孩子的人互相认为走错了路?
其实生活底色与本质是一样的,走的路不一样,但目的是相同的,为了让生活有盼头。
这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看上去不同,其实是同一条路。
我并不认为想要孩子是为了获得爱,甚至是缺爱的表现。
人们有个误区,认为想得到爱是因为缺爱,但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拥有的爱太满了,或者心里对爱有所憧憬,对它赋予理想化,才想把获得的爱付诸现实,让爱得以实现。
评估之前,女主说我们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父母,评估员回了一句,每个父母都是这么认为的,具有一定的讽刺和质疑之味。
人其实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抱有信心和认真的态度去期待就很好了,没有人能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就是完美的,如果认为要事先完美才去做一件事,反而什么都做不成。
正是由于人本身的不完美,才需要一边做一边犯错,从中反思弥补过错不断改正,在过程中越做越好。
而女主拥有一个好的品质,就是会反思自己,她问自己“是否自己也像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会反思自己的父母,哪怕一开始是不完美的,我相信她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缺乏爱和需要爱有很明显的区别,认为人缺爱是建立在人人都需要爱的基础之上,没有获得才缺乏。
而'本身就需要爱'建立在人不一定要得到爱,认同每个人的差异性,有的人不需要得到爱也可以感受到幸福,虽然我没见过这样的人,也感受不到那些声称不需要爱的人的真正内心想法,可能有这样的人吧,但当爱是这个人天生获得幸福感的养分时,他就需要获得爱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他想得到爱是因为他本身就需要,而不是缺乏。
有的人会因为看这部剧认为要孩子是受罪,但我从他们的世界去考虑,小孩恰好代表着对生存的希望,对幸福的渴求。
能看出他们原本的生活其实什么都不缺,食物工作能自洽,自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要孩子是他们的希望,只是他们无法预料这其实是一场骗局。
虽然全片都围绕着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展开,但这是一场病态的骗局,这不是在讲述亲子关系,背后隐藏着的是人性与制度的恶。
评估员一直都知道真相,但她宁愿自欺欺人,甚至欺骗所有的家庭,她在对家庭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权力和控制的快感,我觉得这是她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岗位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也想拥有一个孩子的深度渴求。
直到结局,我看见的是一位完全压抑自我情感的人觉醒了,认识到自己一直在作恶带来的痛苦与罪恶,加上不可能再获得孩子的绝望,导致她不得不自我了结。
我甚至认为她没法控制她内心恶的滋生,因为嫉妒和控制,不惜摧毁他人对爱的寄托和关系,比如她烧毁了女主的花房,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权力大到可以让自己为所欲为,这种恶来源于权力无法控制。
另一方面,是制度的恶所致,因垄断资源把底层和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圈禁在旧世界,少部分人享受稀有珍贵的资源,并且为了更好地统治新世界,让人们错以为自己拥有自由,生命可以靠申请获得延续,但这低估了人性。
凡是关于封闭世界的电影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多但资源有限的时候,道德一定会土崩瓦解,杀人吃人的场面必然发生。
人是很难感受到满足的,已得到的东西就忘记了从那得到的获得感,习以为常了就想得到其他的东西来获得满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基因或许是让人类不要停下脚步,永远不停息地为了生存而努力。
而人总是忘记要学会知足,只有当已得到的东西再次失去的时候,就会认识到曾经的获得是有多么满足。
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获得新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失去一些已有的东西,那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悔恨还是自我责怪,这些想法都很正常。
尽管生活充满着不确定,人依然要选择去获得新的东西,这是为了生活的盼头不得不做,更重要的是重新需要建立确定感,电影里的三个人做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评估员jump,男主制造了女主的幻影,假装女主和以前的生活还在,女主选择了舍弃虚假,投奔真实的旧世界,就也是为什么她进到了肮脏狼藉且空气浑浊的旧世界,依然第一时间扯下呼吸防护设备,她此时此刻享受的是真实与自由。
三人因价值观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我也看到了他们对情感的寄托,生活越是艰辛越需要情感支撑,往往脱离情感支撑是压垮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女主将母亲唯一留给她的兜兰留了下来悉心照顾(谁能想被评估员肆意摧毁,那时真的希望评估员赶紧狗带),男主制造女主幻影也是情感寄托,随后了解到评估员也有对已逝孩子的情感寄托,顿时觉得他们都是可怜人,所做之事变得情有可原了。
还有更多获得确定感的方式没有拍摄出来,但这部是反乌托邦的电影,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最解恨的应该是人多聚集起来建立新的秩序和确定感,不过那又是另一部电影了。
一、背景环境恶化:外部世界已不宜居,人类居住在受保护的“穹顶”内。
资源限制:社会资源匮乏,需要严格控制人口。
寿命延长:通过药物(Senoxidine)延长寿命,抑制衰老和疾病,同时也抑制自然生育能力。
生育控制:自然生育是被禁止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评估”才能获得生育资格,并通过体外子宫孕育后代。
异见者流放:持不同政见者会被送往“旧世界”,即穹顶外恶劣的自然环境。
二、角色米娅(Mia)和埃里安(Aaryan):一对夫妇,申请参加“评估”。
米娅是一位植物学家,埃里安是一位虚拟宠物设计师。
弗吉尼亚(Virginia):米娅和埃里安的评估员,性格古怪,行为难以预测。
安比卡(Ambika):埃里安的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负责“模块化住宅”的设计。
沃尔特(Walter):米娅以前的导师,似乎与她有过一段不正当关系。
其他参与“评估”的夫妇在“旧世界”苟延残喘的人三、剧情米娅和埃里安为了获得生育资格,接受为期七天的“评估”。
评估过程充满压力:隐私侵犯,心理操纵,甚至性侵犯。
弗吉尼亚的评估方法十分主观和非常规。
评估过程中,米娅和埃里安的关系面临挑战,他们各自的秘密和过去被揭露。
米娅对社会的生育制度和“评估”过程产生怀疑。
最终,这对夫妇的“评估”失败,弗吉尼亚声称他们“不够好”。
米娅意识到“评估”是一个骗局,事实上已经六年没有人通过评估,这项制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安抚民众,并阻止生育。
愤怒的米娅试图向公众揭露真相。
四、议题反乌托邦社会对生育权的控制;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影响;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压抑;个体在专制社会中的抗争。
资源匮乏的未来,一对夫妻想要孩子需要参与一个为期一周的评估,而评估的内容标准甚至结果都由这位评估员主观决定。
于是当一位成年女性参与进家庭生活,一会儿是她自己一会儿又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模样时,该如何应对?
家庭又会陷入怎样的混乱?
混乱之后,当评估结果为不合格,家庭又还能回到原本的秩序当中吗?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这对夫妻“不够好”吗?
从集中分配的生育权开始,影片展开了一个架构在未来世界的讨论。
其中包括了新环境下的生存困境,两个人的工作中所呈现的对动物的猎杀,食物植物的匮乏,大气的污染和自然的衰退等等。
之后的讨论则集中在“如何成为父母上”,评估员的到来对夫妻隐私空间的压缩,完成任务一般的压力,和不断制造的混乱都超出了这个小家庭的承受范围,甚至从内部打碎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和母亲的事业,然后一锤定音的否定了他们成为父母的权利。
而影片的讨论却不止步于生与育这件事,关于这个结果的不接受让女主执着于找到一个被否定的理由,于是更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被掀开了一角:评估员和被评估者是竞争关系,二者又同时被利用来控制新生命的诞生;关于旧世界也许根本是个骗局,而关于新世界也处处是绝望。
我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尾,三个人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真正的未来:背负太多的评估员的崩溃,女主不服输的性格带她走上母亲的路,而对孩子格外看重的男主则为自己编织了一段美梦。
除了关于一些并不脱离现实的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外,最吸引我的是影片的美术,实在是做的好到令我走不出来。
从海报到玻璃使用的蒙德里安,到房子里每个空间的不同色块,红色的玄关到黄色的客厅和绿色的餐厨,装饰性极强的同时做出了未来感,非常具有装饰性的空间参考。
而男主工作间设计的光影和女主工作间的绿植,配合外墙的科技感极简,整个影片的空间设计可以直接拿来参考做室内外建筑范本。
摄影配合的光影的运用也在极力做出未来感,在灯光和柔光效果上都下足了功夫,软科幻的感觉做的很足,非常爱。
从生育权到人权的探讨是一个非常大的母题,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答案,但每个人好像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卷,就像是主角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选择各有不同,但总有各自的困境和出口。
之前没看剧透。
看前几分钟还挺惊艳的。
以为会挺好。
结果发现就是折腾生育的事儿。
瞬间反胃。
但是尊重奥妹,还是咬着牙看完了。
就这样吧。
ps:又想了一下,这里边让人不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儿童的表现。
孩子确实有不懂事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可爱的通情达理的,但是在这个片子里变成了一味不讲理的烦人精。
有几个孩子会把家点了啊。
养个猫都没这么不懂事。
———————
令人绝望的世界
#BFI #LFF 长评-养育孩子的二三事。好喜欢的一部作品,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好厉害,还有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什么级别的阵容……电影主要传递的信息还是比较直观的,养育孩子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而其中的象征也做得很好,以上帝造人的七天为考核期限,影片也以七天分割成七幕,结尾处的夫妻二人以回归母体和沉浸虚幻的对照也非常喜欢,算是一部高概念的作品收尾收的比较好的。评估人员,见识的足够多让他们认清了现实。女主,在评估人员评估期间及尝试养育阶段,她就是去了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心血。男主,之前要过孩子瞒着女主…为了“要”孩子可以忽略一切,就是一个标准在产房门口说“保小”的丈夫,结尾处养育虚幻的孩子。反乌托邦的设定,看海报才买的这部,蒙德里安画作的窗户很吸引人。房子的设计和虚幻空间的呈现,未来感非常强。
#想看一些奥妹。莫名其妙的高概念➕故作玄虚的表演与拍摄手法,兰斯莫斯那里看过几部,对这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高深」只觉得有点想笑。
救命怎麼歐美拍的也那麼男權世界刻板,測試員假裝熊孩子給父母出難題到最後結果全是女性互害
看完之后非常非常不舒服,生理性厌恶!一群变态!
尊重但不理解,评估员装小孩的效果倒是很真实
#TIFF2024No.5# 无论是音乐,构图,摄影都屌的不行,这竟然是一部处女作,看之前本以为是严肃科幻题材,没想到是轻科幻+婚姻+喜剧,也觉得有点黑镜的意思未有孩子,先承其苦,强烈抨击人性的婚姻,人造人,人骗人,奔跑在海边的家庭,游走于两性的虚假
电影本身还不错,可惜看到一半字幕不同步了。。。。
这部电影的标鉴真不应该打上“科幻”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伦理”~
无病呻吟。
对场景和空间印象最深,其次是两位女主的表演,Alicia的角色真的蛮难的,在孩童状态下的她眼神中仍然藏着那个失去自己孩子的母亲,我会解读溺水和火灾是前两次的终结自己的尝试
Extremely disturbing and extremely brilliant. My film of the year.
故事看似荒诞不经的反乌托邦设定,实则充满悲观的叛逆气息。生育审查制度可视为对当代生物政治(Biopolitics)的极端推演——当生命本身成为权力管控的对象,人类便沦为“赤裸生命”。影片通过科幻的疏离效应,剥离现实问题的琐碎表象,直指其荒诞本质。 此外,科幻的“未来性”在此成为一面镜子: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虚构的末世,更是当下社会问题的加速版本。气候危机、技术监控、生育焦虑……这些议题在科幻的放大镜下显露出狰狞的肌理。
《评估》评估员第二天就掺和进来了……
作为处女作导演对色彩的审美十分惊艳。最后半小时的反转让前面戏剧性拉满的体验式评估沉淀出真正主题,即人性与规则之争,评估员的结局证明人性觉醒,但人性却输了,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创作者的态度得以挑明。艾丽西亚·维坎德怎么越来越丑,但是本片里演技秒杀另两个主演。
有趣的设定,并且不满足于仅讲述一个恐婚恐育的故事,在展现育儿疾苦与对审查制度的抨击之外,同样以七日的对垒去构塑最后一幕不堪重压的崩溃,世间哪有完美的父母,世间又哪尽是恶童。
一个高概念的末世题材,结尾两个女主对子女和自我而展开的争执与和解,是一种自我审度,更是一种惺惺相惜。但坎妹忘我的装疯卖傻的戏码真的引起我各种不适。
一出围绕生育评估而呈现出来的人类生存寓言故事。自以为足够坚强的身心,做好万千准备,却仍然需要应对千疮百孔的人生:错综的关系、迷惑的人际、亲密关系的质疑、事业的空洞、信任危机、生养带来的矛盾、无耻的诱惑、困难的选择。“旧世界”环境恶化,也是以往人类的贪婪掠夺破坏造成的,有了生育权又能如何?那以为过滤后的“新生活”就是天堂了?无土栽培、虚拟宠物、洁净环境、电子数据操控,高科技的大背景看似高端便利,人类却丧失了繁殖权力。算是一种反思。美术设计很棒,男女主海滩住宅艺术气息浓郁,简约文艺、高级的质朴(现代画、家具、蒙德里安风格的门窗),画面形式感讲究。
不如看黑镜。。。
近年来很值得一看的高概念科幻伦理电影,女导演首作功力了得。A妹的演技太好,以至于看到一半气得想打人,看到结尾再重新梳理她的演技,更加佩服。奥尔森更是出色,无论是颜值还是演技都赏心悦目,两个女演员撑起电影的前后。视听呈现纯熟,故事完整,剧本本身就像是一个短篇小说一样,意象化的隐喻和世界观的设定都与现实遥相呼应,神秘但不晦涩,高概念但不空中楼阁,故事的尾声将所有设计伏笔都收拢,让人情绪也跟着聚拢收缩。看此片时恰好朋友发来一段书摘,刚好也能成为此片的观后感“我大概觉得孕育一个小孩是我能想象自己做的最平凡的事了。我想要完成这件事--来证明人类最平凡的品质不是暴力或贪婪,而是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