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觉得电视剧太长 根本没耐心看完 看个电影就行了然后有一天觉得电影也太长 也看不下去 看个微电影算了后来微电影也是越看越挑简短的 我明白自己心里到底有多浮躁 每每去到电影院都是挑个热映的 看看笑笑就过了 过几天新闻就是该片票房火爆 我想我也是打了酱油的 出了一份力 去到影院想看的时间不合适 觉得都到了 不能白去挑个时间最近的 厅里稀稀拉拉几个人 来了走走了来的 都数得清但好些次这些电影打动了我 周末闲来无事 准备网上看点什么 《亲爱》 影片拍在上海这个节奏快又匆忙的大都市 丝毫没让人觉得浮华 完全契合整个片子的调调 雪妮在游泳池游泳 全上海最美的风景 外滩陆家嘴璀璨的灯光尽收眼底 心理却是孤独 最深爱的母亲离开了她 她的心跟灿烂的灯光一样不知道为谁而亮 妈妈的旁白句句深入我心仿佛跟着雪妮一起回到她的小时候 一个母亲怎么倾其所有爱自己的女儿没有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琐碎 真实 “亲自做的煤球 浪费一床棉被一起做的布娃娃。。。。。。
” “你那么有主见的人怎么会如此草率的选择你的婚姻 因为我的一句玩笑吗?
你已经快要错过最好当妈妈的年龄,我也已经快要错过最好当外婆的年纪!
”
囧,本意是想看赵薇的那部,差了个字机缘巧合把这当成亲爱的来看了,听人介绍备好纸巾准备哭成狗呢,还以为泪点变高了不是抱着那种准备哭成狗的期望来看的话,也是不错的电影,干练冷漠的白骨精被一起认亲的乌龙事件中的老太太慢慢软化的故事电影里某个时刻好像真的能理解那种压力与孤独,人到中年,离异,一直以为是生母的人去世,凭空出现的亲生母亲身居要位,高度有压力的工作,职场上没有人因为你遭遇不幸而同情你,同事的冷漠,上司的压迫,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而孩子还小,会无理取闹 任性撒泼,心力交瘁。。。
生活好像在一个死胡同里,怎么都走出去的无力感,女强人真的不是那么好当的,好在还有钱作为支撑可以不用为花钱而窘迫,吃任何高档餐馆完全可以不考虑钱的因素,只因不合胃口而换一家,旅行只为自己喜好而穷逼只有好自为之了。。。
没有钱好歹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遇里。。。。
说不清是种怎样的状态,不要让自己被现实绑架?
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但是像电影中那样的情景,除去小老太那样戏剧的出场,哪里是个突破口呢。。
辞掉工作?
好像不大现实,经济来源全靠它了,虽然电影里后面辞掉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孩子?
这种时候就是个小恶魔,跟你犟,你说什么偏反着来,不能打不能骂。。。
真的是无力。。。
想太多了。。。
好可怕。。。
突然想到可能有个好的同伴可能会减轻很多。。。
所以,问题回到,论找一个好伴侣的重要性,没有爱情也至少要是个好搭档。。。
作家苏童写《妇女生活》,后来又写《另一种妇女生活》,描摹中国女性——特别是在母女关系的框架里——独有的生活经验,其意境耐人寻味。
看《亲、爱》,不能说文学性多强多强,但对于中国女性的细密画式刻画——同样也是在母女关系的框架里——让我很快联想起苏童,或许,我们可以称此片描摹了“第三种妇女生活”?
导演李欣蔓也是女性,早年参加服装设计大赛还拿过奖,后来做过《赤壁》的吴宇森导演助理,一来二去的,就进了电影圈;她出身东北,白山黑水间有不少日本遗孤的故事,三来四去的,导演(也是编剧)把民间的故事纳入改编素材,便生成了《亲、爱》的剧本。
《亲、爱》里有好几组母女关系,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发生了困难——甚至表现为母女关系的异位,往根子上说,这已经导致了伦理层面的某种紊乱。
当然,这又是与全球化时代的身份“错认”紧密相关的,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现在大都是漂泊在外打拼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究竟是“哪里人”,早就不甚了了。
有了日本遗孤的素材,《亲、爱》的身份认同跨越国族:母亲是遗孤,血统是日本,但生长环境让其完全认同于中国人(中国人并不完全认同她,日本人也不认同);余男饰演的女儿是中国人,因为有个中国长大的日本遗孤母亲,便去日本寻了亲,成为在日本发展的中国高级白领,结果最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日本血统,其实是被日本遗孤母亲收养的中国小孩……这只是片中的一个例证,深究下去,好几组(代)母女关系,一直在国族、年代间犹疑,使得全片呈现出略显匪夷所思的辩证色彩。
日本母亲一口东北话,被中国养女带着在上海出入高档场所,怎么也不习惯,这段剧情纠结着国族、代际、地域等多重冲突,导演拍出了几分生活意趣,滑稽的斗嘴也笑点多多。
不过全片最大的视听特点还是声画错位,整部影片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画外音,这个画外音应当是当年留下遗孤的日本开拓团母亲的口吻,不过画外音与正在搬演的故事并不完全对应,也不完全符合片中隐藏的“往事”背景,声画错位究竟作何解读,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亲、爱》的片名其实应该从繁体字来理解,“见亲”为“親”,“见心”为“愛”,“親、愛”二字把“亲”、“心”结合在一起,才有汉字所体现的意蕴。
而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亲、爱》里的男性基本是缺席的,小儿子还不具备男性特质,于谦饰演的律师则是配角,总的来说,从抗日战争到当下时代,《亲、爱》的故事始终在几组女性-母女的框架中展现——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女导演终于在银幕上谱写出“第三种妇女生活”。
《最爱》、《亲密》、《亲爱》……单看片名,你完全想不出这是怎样一部电影,只默以为又讲了如何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
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有亲亦有爱,唯独没有爱情。
影片是女性导演李欣蔓通过三位女性即母亲的经历,对战乱后寻根与无血缘关系母爱的摸索,经过很长时间的迷茫冲突之后,最终实现女主角自我成长与救赎。
驾轻就熟总是好的。
创作者的处女作多围绕自己的个人经历展开,李欣蔓亦不例外。
1945年日本战败,住在黑龙江的日本开拓团的村民忙乱逃难。
缺少军队保护的开拓团难民逃亡途中死伤惨重,在中国遗留了大量的“残留妇女”与“残留儿童”。
这些人就生活在哈尔滨长大的李欣蔓周围。
民族与融合,亲情与血缘,爱与大爱,她自然想到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
中国人觉得我像日本人,日本人觉得我像中国人。
这句话是对影片寻根主题最直白的表述,动荡的不得安生的如汪洋中的浮萍般。
中国人陆雪妮面对日本母亲的离去痛不欲生,她虽然身居日本企业驻上海高管,甚至将养父的骨灰从东北移到上海决心再不回那个地方,却依旧无法摆脱死亡、贫穷、流离、被嘲笑的童年阴影。
外表的强硬以及工作的强势,都是她的保护衣,为了掩藏她对弱小的恐惧。
日本母亲理解她的痛苦,明白她尚未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于是临终之前安排了侦探公司找寻陆雪妮的亲身母亲。
对于陆雪妮甚至日本母亲来讲,在东北、在日本、在上海,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从未有过自己的家。
流浪辗转的人生仿佛是这对母女的宿命,风雨飘摇无立足之地。
所以工作调遣需要回日本时,陆雪妮直爽地答应了。
可是找寻来的“亲生母亲”却不愿远走他乡。
“亲生母亲”在影片中是一个稳定的有故土的形象设定,性格也被赋予相对完满的特征,与日本母亲和陆雪妮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所谓文艺人多愁善感,命运多舛;普通人一生质朴,顺应天命。
“亲生母亲”有根基有传统,她会跳二人转,会耍手影,会捺鞋底……虽然年轻时死了丈夫,因为贫穷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却并未有中国观念里因为亏欠女儿,无比强烈的自责。
她极好地顺应了周围大都市的环境,为与失而复得的女儿和外孙和睦共处积极努力。
而当一切趋于平静,导演又为影片增加了新的矛盾冲突,“亲生母亲”非亲生。
如何抉择又成为陆雪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影片又展现出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小时候母亲会因为穷而忍痛抛弃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女儿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抛弃自己贫穷的母亲。
决定权永远倾斜于富足强势的一方。
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话,抛弃情有可原,不抛弃皆大欢喜。
导演对结局的处理果断又保有余地,非常犀利。
文|苏筱兀。
桃姐胜在于,画面安排紧凑流畅,人物活动完全自然,即便是刘德华这么个公众人物,观众也不觉得冲出戏份,尽管情节、音乐、摄影比较简单,但正因此演戏才不飙的离谱,演绎的有真实力度,假戏才成真!
反观之,此影音乐。
摄影、画面人物分隔开都似乎精致,大家睁眼就看到了导演的用心,臆想,构思。
导演处处浮现于影片的各个角落。
败笔由此显露,导演的主观构思在客观的观众视野里就成了狗杂碎,吃起每一块都够味儿,但就是美感过于轻薄,欢笑悲苦都停留在导演那里,观众这里面对的完全是木偶般的人物、画面、音乐。
影片里的乡下老妈跟女主人公一起的几个画面里都完全是各说各话,眼神交流都没有,低级错误完全是!!
即便是彼此有情感隔膜,但是这里的情况是两个不搭边的木偶对着导演讲话。
其次,木偶倒是呈现出典型性,但却像是数学老师举例子,乡村的太低俗,像是书本上的,城市的太高雅,国际的完全是海外的,跟片子没任何交流。
老太太和女主教的变化也没认真用心体现出来,而这才是考验真功夫的地方。
导演真应该看看桃姐里的情感渐进深入是如何自然地通过画面的转换实现出内在情感价值的外化。
、总结一个字,木!
就像余男一样。。
说不上恶心,就像贾宝玉眼里的死鱼珠子般的女人。
没多少灵性可言,浮于外景构造,没有精神。
啰嗦了这么多。
就是因为片子的主题的确独特,有创意,有可造性。
但被糟蹋了。。。
受邀参加这次看片会之前,我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名称《亲爱》,并对之不屑,以为又是一个烂俗的爱情小片,更何况听说这是一位女导演的处女座,更是没报什么电影精彩的希望。
看片因为要等几个上海电影节的客人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等待有些许烦躁。
电影开头的一段是余男扮演的陆雪妮面对母亲的离去痛不欲生,夜里常被各种噩梦和过往的经历缠绕惊醒。
雪妮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不不,但不不的爸爸却不在身边,从后面的剧情我们得知他们离婚了。
母亲是日本人,从艰难的40年代、70年代走来,特殊的身份使母女的生活中充满艰辛。
母亲去世,父亲早已不在,丈夫离婚,雪妮成了一个没有亲人的人,孤独的处理着母亲的后事、工作和小孩子的问题。
到舅舅从日本飞来参加妹妹的告别礼,故事还没有展开矛盾,也就是在告别礼上,一个从乡下来的老老妇人被一家调查公司带到现场,哭诉说雪妮是自己的女儿,然后电影转向了雪妮和老人,雪妮在不情愿中接受了这才是我的亲生母亲的事实,二人在日渐相处中慢慢彼此接受,争吵冲突幽默温馨,慢慢融化了雪泥孤独倔强的心,雪妮和同事和孩子的关系都大大改善。
本以为剧情按这样的路数往下发展,这就是一个讲述亲情救赎的故事。
没想到一次体检和老人手被针扎到使故事从单纯的血缘亲情发展成了无私大爱。
这样的转换使电影的精神气质大为提升,心知肚明的二人谁都没有点破彼此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的事实而是继续着对彼此的关怀。
老人决定离开时的句句交代,送给雪妮亲手做的鞋垫时所展现出来的爱让人动容,但二人都没有哭,我的眼泪在眼眶里,也没有掉下来。
彼此心照不宣雪妮送老人回老家,送上回家的公车时不舍又折回把老人送到了家,也因此目睹了老人孤苦伶仃的悲惨生活。
忍痛离开透过车窗看到周围有饿昏了的野狼出没,理性终于没有战胜人性的爱,她再一次折返,并遇见了她梦中一直出现的画面,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无法释怀的父亲的惨死、母亲的受苦和自己童年的创伤在呼呼的冷风中被吹散了。
是一种终于的释然,然后电影在不不看到一辆出租车停在家门口发出愉快的笑声之处戛然而止,我也会心一笑,灯亮鼓掌。
我以为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不仅是可以从容的讲一个故事,而且在故事之外还有很多的东西充斥电影,他们共同组成了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我认为的好电影。
导演不仅清楚明白的讲了一个故事,情感充沛又克制,有笑有泪有领悟有思考,而且中日关系、女性职场、单亲妈妈、城乡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等很多副线杂而不乱的结构整部影片。
当现场的灯光开启,我的心里闷闷的但不是那种很压抑的闷,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情感的伟大。
亲情的亲,大爱的爱,这部电影叫《亲爱》。
其实这部李欣蔓的处女作确实在故事叙事的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本人感觉总体上还有那么一点遗憾,前半部分看得我有点云里雾里,想抓住什么却使不上劲。
有关电影的太专业的东西我并不清楚,但是除了说不出的遗憾,所有的一切,都感人至深。
导演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赤裸裸地掰开给你看,它明显不是《老男孩》那一类那么刺激、重口味的片子,这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
这个应该不算高深的文艺片吧,只要静下心,跟着导演的思路走,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水到渠成。
中间部分有时让你忧心让你不安,有时却又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影片中的人物一起笑了。
这部片子没有让你感到无聊晦涩,反而一直牢牢地抓住了你的神经。
或许有人会说余男的表情太单一了,但是我反而觉得她的表现方式很适合这部文艺味道的影片,所有的感情表达看似平淡,实际上淋漓尽致。
这部片子在平静地叙事中暗藏波涛汹涌的情感冲突。
后半部分的配乐相当好,随着影片的深入,原来朦胧的情感主旨在结尾部分彰显出来,情感表达也到达了一个顶峰。
不愧是女性导演创作的片子,那么细腻明静,不着急用剧情的冲突吸引你的眼球,可静水之下暗藏激流,一直抓着你的心,让你尽情感受着,酝酿着,最后,迸发出来。
这是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片子之一,眼泪流出了好几次,它并没有让我觉得哪里是故意的一个泪点,它在很平静地讲,我随着它的叙述眼泪很自然地就涌了出来。
或许是因为珍藏我童年的老家就在北方,冬天也是影片里漫山遍野的枯黄与寒风。
余男回去寻找救赎,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冻得鼻子失去知觉了仍然舍不得离开的荒凉的原野。
这种对家乡的感情与影片的情感恰好契合了吧,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才哭得稀里哗啦。
不管怎么样,很喜欢导演的这种叙事态度,支持这种沉静的叙述风格。
本来是想看亲爱的,结果点进来亲·爱,但是还是很高兴,因为不管如何,我还是看到了一部好片子。
因为女主人公是日企高管,整部片子弥漫着属于日式文化的禅意。
卧室阳台前那个古朴的铜铃,悠扬的唱片,棉麻的长裙......不断晃动的镜头,陌生人的脸,这个世界没有人关心你,妮子,感到的只是无尽的孤独。
陌生的,来自哈尔滨的这个乡下老女人,喝东西时要啜出声,捡垃圾卖钱,在国际高档社区里扭秧歌,高级餐厅里用不来刀叉,不断责备你乱花钱,斤斤计较......这个让如今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感到丢脸的典型农村老太太,成了妮子的“母亲”。
血缘关系才是亲情的唯一纽带吗?
没有血缘关系,日本妈妈毅然决然收养了小雪妮,没有血缘关系;这个老太太给了妮子全新的母爱;没有血缘关系,大黄狗守护着小狼崽......没有母亲愿意抛弃自己的孩子——妮子在不是自己母亲的跨越两个国家,农村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育儿观念也不同的两个女人身上都找到了同样的,我们所有人都值得的拥有的——亲情。
冲着余男看这片子的。
亲,代表有血缘,必有爱;爱,代表没有血缘,有大爱。
雪泥是被收养的,她的养母去世后,亲生母亲来找她。
经过秧歌舞,大黄和小狼的故事,大黄和小狼的故事后,雪泥接受她却发现她不是亲生母亲。
她送她回家,在车站下车后,她折回送她回到破旧的家。
然后又折回接她回上海的家。
虽然没有血缘,但是感情一旦有了后,别的都可以忽略。
《亲爱》:泪点超越《唐山大地震》内地电影市场在青春记忆碎片化蓬勃的年份,大片主导的格局被打乱了,以亲情为主题的泪点文艺片有了生存的机会。
《桃姐》是一种特殊的亲情泪点电影,《钢的琴》让人重新见识到了父爱的伟大,并且两部片子都拿下了良好的口碑,唯一不足的是《钢的琴》票房未曾让人满意。
不过不管怎样,这些成功都已经成为历史,即将上映的文艺片《亲爱》又以一种意外成功制造泪点,并且泪点之高超越《唐山大地震》。
这是李欣蔓对人性的一次深层次思考,在诸多的戏剧矛盾下每个观众都将会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度对话,并能在对话结束时有所感悟。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让主人公雪妮对于来自东北农村的妈妈有所介意,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冲突导致雪妮对于日本母亲的心结有所同情,职场女性与妈妈的角色让雪妮更趋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其内心更看重亲情,反而会在亲情的事情上较真,往往错失很多亲情,等到明白时为时已晚。
每一次冲突都是泪点的高潮,因为每一次冲突都有一个被忽略的主体,而这些被忽略的主体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我们会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和所失去的亲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进而有些搞笑的桥段你会情不自禁的陷入一种莫名的悲凉。
这种共鸣和悲凉恰是李欣蔓的电影布局高超之处,给你一个完美的场景,然后大幅度的破坏它,让你觉得画面极其不和谐,从而陷入导演的圈套,你会下意思的进入这种场景比照自身,然后毫无防备的留下眼泪,例如片中东北大妈的搞笑显然是刻意制造的破坏和谐招数,你大笑之后就会陷入思考,尤其老太太的离家出走,会让你有种埋怨雪妮刻薄的感觉,在某一刻你就会留下辛酸的泪水。
故事本身的架构固然是泪点的源泉,不过镜头的综合运用以及色彩、语言、手法等都是文艺故事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亲爱》这部导演的处女作品里展现无疑,其作品品质远胜于《致青春》,泪点的巧妙也超越平平常常的亲情爱之作《唐山大地震》,当然演员的表现也功不可没,除了东北老太等配角出彩外,主角余男对于人物的内心也诠释的十分到位,将导演意图表现的一览无余,而原本会以为是与这部片子主旋律不和谐的于谦,演技水平也值得称赞。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值得去回味多次的,属于一部上乘的文艺泪点之作。
上至老人 下到小孩 每个人都看起来有点神经。旁白配乐过了。 摄影是很漂亮,不适合
后半段,我被感动了
非典型亲情片儿。。。
我突然想起有個重要的人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你不要指望輕易得到我的原諒。」
女导演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还是比较细腻的。不过画外音这种方式还是过于矫情了,如果能闪回是最好,不过那样成本是不够的吧。于谦老师戏份非常少啊,有些失望~~
大学生电影节上看到的我。很文艺,很感动。
还行,如果不扯到日本,就给四颗星,没有原因,反正就是对日本没有好感,所以,只好委屈了,现实生活中要想有最后的结局,可能性应该非常低,所以,算了,当你对现实不满时就看看电影吧
我实在是get不到余男的颜值和演技
有血缘不一定有亲情,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属于谁不重要,但是要有这种感觉。冷门的文艺片,喜欢余男。有兼具深度、感性和爆发力的演员。
没太闹明白,余男很会选片,自己的角色把握的很好
不炫技、不造作、不煽情,但是我有被这部温情的片子惊艳到,只是因为现在愿意老老实实讲圆一个故事的电影太少了
余男这阵子缺钱吧
很难理解大陆的女导演......任何题材都能拍出女性的扭曲和阴暗
影片节奏太慢了,导演把控不到位。但绝对是好故事,非常感人!!!余男演的很不错,把整体的节奏调整一下,最后结尾稍作调整,翻拍一次,营销做好,能大卖。很想知道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
期待于谦老师的电影。
感人,挺好看的
亲。 爱。
很喜欢故事与余男,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编剧太垃圾了
余男演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