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 一三年的七月如果我没有眼睛,那么我的皮肤能像蚯蚓一样感受到光么?
不包括太阳的温度,我说的是冷光。
假如人类没有眼睛,必定活得累,除非你像植物那样一动不动。
从运动场的这头到那头,没有眼睛,我得摸索多少次才能熟悉这段不远的距离呢?
她说,如果你对我没感觉可以直说,我不知道喜欢你什么。
我想,你喜欢的不是他的人,是他跳舞的样子。
我可以假装看得见,只有行为表现足够好不露一丝破绽(是不是没人能发现?
)。
一个盲人从不不低头走路,他总是做出勇敢的姿态,可以笑得很好看。
一个人想念另外一个人失眠了,这说明了什么?
人与人最初的相互喜欢极可能是身体。
即使我们只是在传说中了解这个人,从未谋面,也会想象Ta的模样。
美的程度不可能像冷热那样被温度计精确地计量,所以排行榜总是有争议的。
好比爱,一斤爱有多重,一吨爱有多重?
无法想象。
很多。
舞蹈应该是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假设我们不知道孔孟是谁不知道德为何物),仅依靠身体的吸引,为什么还有变心移情别恋?
我找不到答案。
你要了解一个盲人,从他的生活方式开始,也许他用一个工具录下了许多声音,包括风。
在平坦的路上,你让他跑,一定都是放不开的,一颠一颠的。
我无法想象一个坏的盲人是怎样的,他的善良会与人容易相处。
当然,他若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环境里,他说不定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他的女朋友是舞蹈专业的,优秀的,这真有点不可思议。
他天生看不到任何东西,他永远不知道跳舞是怎样的。
他要知道她的样子,一定得用手摸,他的手接触到她的面庞,我想在那一刻,他摸到的时候,一定是用心在感受。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他们已在一起了。
于是,在只有恋爱的日子里,她的样子永远都是想象出来的。
这才是刚刚开始。
你奇怪她怎么会喜欢他呢?
一个盲人。
说实话,我也很奇怪。
我想这里必定有许多契机,通常讲的“缘分”。
比如她在那个时候心情特别不好。
再比如他们总在关键的时刻很偶然地遇到了,很多次。
想象和一个盲人生活一辈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一个盲人在看不见你的情况下能知道你的心情不好,你能说他不是通过心的知道的吗?
集体概率对个人总是无效。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个人都特Happy,你还是有伤心的权利,尽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快乐的。
上述的情况,作为没有天生失明的人来说是小概率事件。
缘分,是一种随机的状态,你恰好是被抽中的样本。
你只好相信老天最大。
临时抱佛脚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宗教信仰。
即便口碑持续高涨,《逆光飞翔》现在也已很难找到排片的影院了,与其同期上映的《富春山居图》却仍在各大影院张牙舞爪攻城略地,真是让人感叹:这究竟是什么世道?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此在电影界开创了一个极坏的例子。
我们的观众之所以选择看一部电影,似乎只是为了抓住一个可以与人讨论的话题,为此就算自虐也在所不惜。
面对如此恶劣的现象,我也实在不愿意再添油加醋了,于是只有转过身,专心来讲一讲《逆光飞翔》的好。
这仍然是一部标准的台式小清新电影,看多了确实会腻,只不过,在目睹了一大串内地乌七八糟的话题之作后,再来面对这样一部电影,就只会生出由衷的感动。
即使《新周刊》把“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列为电影水军的话语标配之一,我也要壮着胆子说一句:《逆光飞翔》,确实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它在口碑上的胜利,或许可以归因于真实的故事,归因于黄裕翔的本色演出,归因于漂亮的摄影和美妙的音乐,但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价值观的胜利。
特别是在《中国合伙人》的话题席卷过后,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正一下自己的三观了。
之所以拿来和《中国合伙人》相提并论,是因为《逆光飞翔》也是以“青春+励志”作为标签的,只是这两部片所励的志实在是南辕北辙。
《逆光飞翔》中的男女主角,一个弹钢琴一个练舞蹈,可到最后也没能取得成功,他们甚至都没想过要取得什么成绩,特别是男主角黄裕翔,作为一个盲人青年,他所想的只不过是“不用事事都麻烦别人”,只要能独立地从宿舍走到教室,在他看来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
而之所以练琴,就更是和成功无关,他甚至拒绝参加比赛,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因为看不见才获得同情分。
练琴对于他,就跟盲人按摩类似,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与按摩不同的是,钢琴更能让他获取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
他练琴,并且只是练琴,陶醉于其中,这就够了。
至于比赛名次和知名度,有什么重要?
说到按摩,想起自己前几天在一家盲人按摩店的经历。
因为腰摔伤了,就去了家熟人介绍的按摩店,给我按摩的是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女人,之所以看不出,是因为她的脸只有惨白的一片,五官都看不清。
我趴在那里,以前没按过嘛,觉得疼,大呼小叫的,而这女人非常耐心,不停地跟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按,讲得很有条理,声音也很好听。
等我慢慢适应后,她就开始跟旁边的按摩师聊天,用贵阳话有说有笑的,偶尔的,她还会哼起小曲,是《给我一个吻》,“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我憋不住好奇心,终于问了她,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见的,她轻描淡写地答道,是1999年,她才二十出头的时候,被人泼了硫酸,不但毁了容,眼睛也看不见了,现在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呆在屋里。
“唉,我是没有自杀的勇气啊……还好我们家那位,能够将就着我一起过日子……”说完这些,她停了会儿,又开始哼小曲,还是那首《给我一个吻》。
我趴着静静听,觉得真好听啊。
什么叫“励志”?
这首歌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9年,她二十出头,那么现在也不过就是三十多岁,是一个女人最需要爱和美的时候。
她虽然被毁了容,但仍然能够感受到爱,并且用声音创造出美。
《逆光飞翔》中的黄裕翔就更是这样,弹琴不是他向上爬的敲门砖,而是自处的方式,是安放灵魂的所在。
他弹琴,是因为热爱弹琴本身,这样的人即使看不见,也不会觉得生命虚空。
而《中国合伙人》中的成冬青呢,他就算背会了所有的英文词典,灵魂依然无处安放,因为他并不爱英语。
他的公司上了市,他赚了大钱,他成了第一,可空虚依然会随时向他袭来。
你得了第一,证明了自己,然后要怎样呢?
终究还是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只有靠别人的认同才能证明自己,这也实在是挺可怜的。
《逆光飞翔》的好,就在于这种平淡与真实中的生命张力,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黄裕翔说他不想因为别人的同情而获得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既让这个角色变得立体,又让电影远离了那种廉价煽情的模式,没有利用盲人的困境来压榨观众的眼泪。
正好相反,除了开头黄裕翔妈妈的几个侧影让人有些动容鼻酸以外,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人开心的。
不只是黄裕翔,还有他周边的那些人,练舞蹈的小洁、小洁的舞蹈老师、奶茶店老板、大学里的学生们,每个人都光彩照人,而这光彩,就来自于一种灵魂有所依托的状态。
这部电影还会让人联想起萧煌奇的那首《你是我的眼》,电影和歌几乎可以互为注脚。
这首歌这么流行,也并非因为萧煌奇是盲人,而是因为词好曲好唱得好。
听歌的人对他不是同情,而是欣赏,因为他真的比我们要优秀,他是一个不需要用“盲人”来定义的音乐人。
在产生正能量这一点上,我们可能真的要向台湾的这些小清新学学了。
不过可能真的是社会阶段不同,在他们追求自我的时候,我们还停留在把撒钱玩儿当成最高追求的阶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进电影院看这部影片的理由有两个,一来这好像是近期口碑最好恶评最少的一部电影了,二来嘛,对于用“因为档期太少如果再不去看就要下档”来做宣传的电影我总是诚惶诚恐。
影片当然没有让人失望,但我也没有哭,我想象如果结尾更煽情一点应该是会哭的,不过即使不谈论煽不煽情这个结尾也不够好,至于为什么不好嘛……打个比方,一篇文章写到最后,总该是个句号、感叹号或者省略号之类的符号吧,可这个结尾给人感觉好像是导演不知道怎么碰到了shift键于是出来了个奇怪符号的感觉。
影片本身是很流畅的,除了在两个主角相遇前双线剧情的转换不得不硬切之外(这个部分用“跳舞的女孩”来转场或许视觉上会更好看些?
),其他部分都很顺,所以整体节奏很好,在男女主角相遇后,故事进程就像山间小溪般自然流淌起来。
因为是出自真人真事的影片,导演的摄影风格也采用现实主义,尤其是前半部分,有一些手持的部分,个人很喜欢裕翔第一次去学校路上初次听到在发传单的小洁声音那场戏——鉴于所有描绘一见钟情的偶像剧中烂俗的慢镜头桥段,移植到盲人裕翔身上成了“一听钟情”,使得这场戏在完成推进剧情任务的同时又给了观众强烈的代入盲人世界的感觉,显得颇有新意。
本来现实主义的摄影方式会对主演有比较高的要求,但好在两位主演一个是本色出演,一个可以通过“舞蹈”这一媒介来利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融入角色,所以都交上了无可挑剔的答卷。
张榕容的小脸好适合大银幕,即使这次因为角色的关系几乎素颜,还是能让人感到纯纯的美,不过导演挑选她也有一些牺牲,毕竟她的混血脸孔太有个性,出演这样的底层角色还是有些缺乏说服力,所以只能设计从“臭脸”到“微笑”这样的桥段来说服观众,这显得略为生硬和做作了。
想象中如果挑选一个陌生的邻家女孩来演这个角色,前后的转变会更惊人,整部戏的震撼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有观众在观影后不服气地说:“我就是要说你是因为看不见才得奖的,我就是要当那个坏小孩,别想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堵我的嘴!
”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果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能预想到影片的得奖竞争力,那也是神人了,料想编剧也不该这么有心机。
但在剧情方面我有一处不解:全篇裕翔的希望是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为此他长期拒绝比赛,因为比赛将不但他特殊化,而且是以焦点的形式,这显然让他不舒服,他那句“只有参加比赛,别人才看得到我吗?
”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叩问。
但不仅小洁在电影中有“让更多人看到”的台词,甚至这还成为预告和宣传片里重点突出的一段,这让我感觉矛盾。
须知,与艺术有关的励志影片,一般不会采用如此功利的话语,而是采取引导大家享受艺术本身的价值观,像《放牛班的春天》,《黑暗中的舞者》……就像在海报上写的那样——“去你的规则,我要选我的人生”,这样单纯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好像才是青春励志片该有的态度。
点题来说,之所以可以逆光飞翔,那是因为闭上了双眼,尽情舞动翅膀的缘故吧。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各有一节关于这点的感人片段,裕翔是和SM社一起演奏时的忘我表演,小洁是芭蕾独舞(顺便说一句,这段实在让人不能不联想起《花与爱丽丝》中苍井优的那段经典)——就像芭蕾老师说的,不用急,相信你的呼吸,相信你的身体——这是一个完全忘我投入的过程,就好像闭上了双眼无所谓周围的光明与黑暗,只是一个人单纯地追逐自己理想的感觉。
小洁的转变,来自从裕翔身上得到的能量——因为周围有太多人指出功利的道路,发出世俗的噪音,这让许多个小洁甘于平庸,每天早上都背对着阳光醒来(这个镜头设计得好妙),干着机械的工作,依附着不能进入彼此内心的恋人;所以当遇到看不见阳光却还是努力让自己的梦想飞翔的裕翔时,小洁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
但裕翔享受的显然只是音乐本身,如果让被他感动的小洁的梦想僭越了舞蹈本身,那剧情就未免略显突兀了。
逆光飞翔,我觉得重点在于飞翔,如果能让梦想起飞,光在哪里其实不太重要的。
只是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前方常有刺眼的光线,那时即使看不见去路,如果闭上眼,忘我地飞起,兴许就会有好事发生。
所以,闭上眼睛飞翔吧,无所谓逆不逆光
这部2012年的口碑台湾片作为今年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片放一场,但貌似还没有正式公映的消息?
预告片很容易地就勾起观影欲,爱跳舞的美丽女生和热爱钢琴的眼盲男孩之间的真情故事令人怦然心动,现在也只有台湾能为华语片奉献这种真正“走心”的片子了!
青春,爱情,友情,亲情,每一个情感都是让人为之心动,难忘至今,让人看了不会觉得那么狗血。
——给那些曾经有梦和梦想着的人们电影院里的沧海遗珠评分很高,却很不为人知的一部电影。
上映的第三天去看,即使是节假日,排期也只有三场,而且还差一点就包场了。
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就很奇怪,有些人看电影只管冲着大片大卡司大制作,即使是烂片也在所不惜。
一些诚意之作又往往不为人知。
我想,这是一部值得观众好好对待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够用心去感受的话。
合伙人式的成功vs逆光的梦想作为一部代表台湾地区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该片诚意十足。
有泪点,有笑点,无尿点。
由始至终你都仿佛能够感觉到阳光漏下来的感觉。
没有用力过猛的痕迹,进入影院,黑暗笼罩,导演就像裕翔手中的那根手杖,慢慢地牵引着你,带着你去领略一些东西,知晓一些故事,仅此而已。
偶尔被逗得哈哈大笑,就连感动也是淡淡的,某些挠动你内心的情感,在光线和配乐的配合下,顺势地流进你的内心,而又悄无声息。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想起台湾的另外一部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街舞狂潮》,想起里边那个尬舞尬到34岁、依旧迷惘依旧坚持的街舞dancer阿伦。
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不知道这样走下去到底对不对,但是我就是想知道我到底能做到多少。
”这一类的台湾电影之所以能够触动我的内心,是因为它专注于主人公对待梦想的过程。
《逆光飞翔》和前一段时间很红的另一部类型片《中国合伙人》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包括像《逆光飞翔》或者说《街舞狂潮》,你说主角最后成功了吗,小洁最后好像也没有入选舞团,裕翔也没有通过那场比赛变成家喻户晓式的成功,但是在那个迈出一小步的过程中,在那个探索“如果想做的事情没有办法把它放下,那就去努力地实现它”的过程中,我们又是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变化——那是个体力量的成长与突破,内心坚持的小胜利,即使这点小胜利在世俗看来毫无成就可言,但是这些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那些让他们变得闪闪发亮的东西,足以慰藉你我的小心灵。
梦想即使逆光即使不被理解,即使不成功即使失败了,但是那个追求的过程是让我们变得与别人不一样、感知自己存在的一个过程,这一份历程的收获,不是能够用最后的成功与否来衡量的。
追求就意味着一切。
但是合伙人式的成功就不一样了。
主人公的成功乃至最后对一众成功人士的致敬,展示的就是赤裸裸的成王败寇式的现实。
我不管你过程怎么样,反正最后我是成功了,牛逼了,万民敬仰了,我所经历的一切就有意义了。
孟晓俊在戏中一直拧巴着一股劲,一股好像全世界都欠着他尊严的劲,但到最后,尊严却是可以用钱买回来的。
这部电影是当下流行的成功学最好的注脚。
胜者为王,败者就为寇。
好像一切有意义的生活,只能是建立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上。
这样的背景之下,人能不焦虑能没有戾气吗。
所以,这不温不火的《逆光飞翔》是那样的让人看得心生温暖。
梦想一词说得太多有时候会变得很矫情,但是这不妨碍你去感受它,如果在你心底深处还有的话。
一想到裕翔没有办法知晓自己的表情还可以演成这样,就觉得好厉害。
作为一名专业电影院钉子户,表示最后灯亮片尾曲的海边视频好有爱啊。
电影《逆光飞翔》是由张荣吉执导的剧情片,张榕容,黄裕翔,李烈,许芳宜领衔主演。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在2012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天生失明但琴弹得好的裕翔,却因为不想被同情而不愿参加任何比赛。
爱跳舞的小洁被迫放弃学舞,却交了个一跳街舞就闪耀着光芒的男友。
两人相互鼓励一起追逐梦想的故事。
该片并没有把故事的男女主角尤其是天生盲眼的裕翔刻画成一副苦难深重的样子,而是让一种温暖的感觉时时包围着他的生活。
这温暖既来自于他自己,也来自包括小洁在内的周边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沉沦于生活的洪流之中,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时,裕翔和小洁却用自己的方式在提醒我们,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跟着别人的方式去飞,但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翅膀。
至于何时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飞一次,不取决于外在的一切,而只和我们的勇气、毅力有关。
《逆光飞翔》无关乎爱情,只愿你在人生的舞台舞出自己。
如果我有个跟女主妈妈一样的妈,我会直接说草泥马!
不是都说女主很漂亮嘛???
为神马就让我想起了我的ex?
呜呜。。
莫名其妙啊。。
大概她俩笑起来都不太好看的缘故吧。
脸都很臭。。
梦想就在眼前,却触不可及的远。
感同身受。
“反正跳得也不是很好啦。
”我云淡风轻的笑着。
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呢。
自己背弃了梦想,一种挫败感挥之不去。
我至今都没敢看《街舞狂潮》。。。
我害怕。
为什么他们可以追梦,为什么我不行?
只能在心中热浪滔天的时候,找个没人的角落自己练,偷偷摸摸还怕被人看见。
朱自清真是让人感动啊!!!
有个这样的朋友真是死也愿意啊!!
当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做的事情做不到?
我觉得心跳得好快。
也只有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不去比赛,别人就看不见我吗?
SM万岁!!!
\(≧▽≦)/如果用饮料来形容这部电影。。
清茶,淡淡的,很好喝。
《逆光飛翔》是一部絕對不應該錯過的台灣電影,除了在金馬獎獲得了三項獎項外,還代表了台灣參與奧斯卡。
說實話,近年的台灣電影憑小清新的風格走出了自身的一條路線,而且得到了各地影迷的支持與期待。
獨立電影走到主流是近年台灣電影的趨勢,而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又熱烈的配合。
在奧斯卡的頒獎台上,李安的一句「感謝台灣」讓我們看到這一個小島有很多的可能性。
台灣的小清新、青春、勵志電影給觀眾最大的感覺是純真、是回到過去、是從生命的無奈裡找到一點正能量,電影產業除了是提供娛樂作用與商業考慮外,重要的是尊重創作,鼓勵共融,具反映社會真實的特質。
當一個殘疾人士有份擔當男主角時,我們看到電影在有需要時是要真實地面對群眾,《逆光飛翔》讓筆者想起在《The L word》裡頭正就是有位殘疾的演員。
共融是重要的,最重要是給演員參與其中,證明到他們是殘而不廢的。
或者在電影裡頭黃裕翔的角色並沒有突破,因為他做的角色就是他自己。
而導演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帶出殘疾人士與社會之間在磨合方面的問題,他的同學並沒有口說歧視他什麼的,但背後卻嫌棄他,認為他是製造麻煩。
而他自己脫離了家庭的保護圈,走進社會,走進繁華的台北市,讓他有感要學會自立與做到的事情就應當自己做。
《逆光飛翔》與幾年前的《聽說》比較,看起來《逆》片最為真實,《聽說》在結尾寫到原來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在某些程度上對於殘障的觀眾來說,有種尊重彷似是空談的。
然而《逆》片採用真實的人,不但證明其殘而不廢,更是證明只要有才的就可以擔當其它的崗位,比如參與電影的原創音樂的創作。
裡裡外外,電影反映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生命力,青春、夢想、愛、友情,再加上小清新的拍攝手法,女主角的演技等都昇華了這部看似是平淡的電影。
而在戲內巧妙之處是如何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連繫在一起,兩個都是青春年華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有各自努力的目標,然而有人很想曝光,有人不想曝光,正好成為了戲裡的對比。
讓人看得見總是有優點與缺點,無論做得怎樣總會有人批評,但批評也是一種反響,主人公希望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對他才華的認同。
至於女生方面,她需要的是自信,她介意別人如何看待她,她一直都覺得自己跟在別人背後跟得太久,終於決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受制肘。
他們二人互相給予對方鼓勵,互相的理解,或者前方的路未必很順暢,但起碼他們都嘗試過。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嘗試的那一步是重要的,我們會失意,我們會被現實打敗,但我們要從挫折中站起來。
這是電影教會我們重要的信息,他們做到了,而我們也要堅守自己心中的小夢想。
台灣影人叫導演張榮吉做有前途的明日之星,第一部處女作長片就一鳴驚人,成績突出,又得到觀眾的愛戴,的確叫人驚喜。
再看回導演在零八年拍的短片《天黑》時,大概就感覺《逆光飛翔》是前作的進化版。
電影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呈現,同一部電影也有不同的解讀。
《天黑》是粗糙的,是即興的,而《逆光飛翔》是再造,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是經過心思熟慮的。
曾經有一些電影,例如《Cashback》與香港有套講述粵劇的紀錄片《乾旦路》最初的版本都是短片,長片是彌補短片的不足或者是延伸。
如果劇本的添加是有意思,而導演在拍攝上又能駕馭的話,又何嘗不可呢。
至少劇本沒有過份的加鹽加醋,也是點到即止的。
觀眾可以把兩套作品放在一起觀看,而不是單一的看完就評論別人沒有新意。
看電影是需要做一點功夫,而不是基於前作怎樣怎樣,就說別人不應該這樣處理。
當看到《天黑》中的張榕容到今日的她,已經進步了不少,在《逆》片中她的演出精湛,跳舞跳得如專業的舞者,經過幾年參演不同的電影,從她身上看到一份親切,她是一個相當有潛質的演員。
年華二十五,已獲得三次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證明她是絕對有才華的,同時她也是個專業的演員,從她身上看到了演戲的熱誠。
張榕容固然是令人迷上這部電影的原因,另外叫人迷上的是這部電影的原聲大碟,一部好電影要有靚人、好的故事之外還要音樂。
音樂是電影其中一個靈魂,再加上黃裕翔動人的琴聲,使《逆光飛翔》成為一部接近完美的電影。
論者偏心也是有理由的,因為它是真的好。
來吧,帶上《逆》片去找尋自己的夢想吧。
文/Dorothy
很久没看台湾小清新的电影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所以从开始看时就带有强烈的悲悯感在这部电影中裕翔的妈妈从一开始带着裕翔去台北求学亲戚问说 放他一个人在台北放心吗他的妈妈说 总是要试试看 不试怎么知道呢 我又不能一辈子跟着他那种多带点无可奈何 又无能为力的感觉 其实裕翔心里 又何尝不是呢 但 总是要试一试吧在学校妈妈从叮嘱他日常用品的放置位置 洗衣 吃饭之类的琐事 到深更半夜 带着他逛校园认路 一步一步 从头开始从牵手到放手 这短短的几天时间 却是裕翔一家这二十多年的一个缩影其中的辛苦和努力 心酸和泪水 又怎能通过这短短的几分钟 十几分钟能表达出来的呢如果从一开始裕翔妈妈给我的感觉是不耐烦 又略带埋怨那从她和老师的交流 默默地陪裕翔适应新的生活 到后来参加他的表演 等等等等都能看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吧 不论孩子贫富 健康疾病也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 心甘情愿 不求回报的其实 在妈妈的心中 裕翔一直都是让自己骄傲 的健康小孩而裕翔送妈妈离开的时候 即使自己根本就看不见 也仍然目送着她回去想起 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相信 裕翔和母亲 却不仅仅于此 命运只会将两个人越绑越紧裕翔本色出演 认真说来也不是演 只是在做自己 所有他的每一个表情 动作 都是最真实的他 不知道是因为盲人的关系 他的表情动作 和普通人比起来 都更加的敏感 和不加掩饰嘴角的失望和悲伤 手指交缠的不安 眼里坚定和自信 总总总是显而易见 没有修饰 在看电影时 最让我感动的两个画面都是关于裕翔弹琴的部分一幕是在社团练习室一个人弹琴时 灵动的手指徜徉于琴键指尖挥洒而出的音符 是他灵魂深处的倔强和执着 即便是我这个门外汉在听到他的琴声时 也泪流雨下 这就是他的魔力吧还有一幕那就是他和super music成员一起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一刻吧因为小时候的阴影 我一直以为他会逃避会落荒而逃但 让我意外的是他没有 也许在等待的那段间隙 他也曾怀疑过 胆怯过可是站在舞台上时 在触碰到钢琴的那一刻 他却勇敢坚定的向过去的阴影发起强烈的进攻 掷地有声的第一个音符 是他自信 勇气的有力呐喊 是他黑暗中最耀眼的光真的让人骄傲和敬佩此外 很想说说他身边一群朋友我觉得 他真的是个很幸运的人 因为这群朋友 比如阿清 作为朝夕相处的室友 虽然看着滑稽可是 也是个很善良 礼貌 仗义 的人印象很深的是 每次看到裕翔妈妈总是很有礼貌的问好的他还有裕翔送走妈妈时 从在门口遇到后到裕翔出来就一直站着看着她 目送她离开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的刻意安排 但是这个细节 真的让这个人物大大加分当然还有搂着裕翔去社团招新的时候 躺在床上听着小洁给裕翔的录音时的动容 和暗自下定的决心 无不掩饰对他的喜欢最后要说的还有两个月的代课老师 是她的鼓励和坚持让班级的同学渐渐的接受他 包容他 并让大家看到了他的才华也是在她的帮助下 才让他和他的队友们站在了舞台上 发光发亮 让所有的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 自信 坚强 勇敢的黄裕翔虽然 有很多的中伤和歧视但是因为有这些朋友老师的陪伴 才让裕翔的人生更加的丰满 电影中的小洁从登场开始就带着懦弱的标签不论是在亲情中 还是在爱情中她都是易妥协 不反抗 然后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因此 她看似总是被生活抛弃 被命运捉弄直到遇到了裕翔 并在他的鼓励下 勇敢地迈出自己梦想的第一步就像他说的 试一试 如果不试 怎么知道自己能够做到多少即使最后 小洁没能如愿进入舞团但 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也得到了她的母亲认同和支持在小洁给裕翔的录音带里 她说在没有光的世界里,踏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想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原因......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在阻碍我的前进,而是要让我下定更大的决心......谢谢有你,让我明白,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有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地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配合着这段”心灵鸡汤“ 画面播放着裕翔自信弹琴和小洁忘我的舞姿导演真的很会啊 这种一字一字敲打着观众的灵魂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仅仅在这方面我们就比裕翔幸福可是 在很多方面我们却比他更加的 悲哀每天三点一线 单位上班 阿姨家吃饭 哥哥家睡觉 碌碌无为消磨着时光曾经也是信誓旦旦 志向远大 最后却也被困于小小的空间和小洁一样 一样的懦弱 一样的易妥协 也 一样的屎面 哈哈却不曾像她一样的勇敢 就算看完了这部电影 也仅仅只是羡慕而不是我要 我要去 我要做 真正的付出实践也许有太多的牵绊 家人的朋友的陌生人的 眼光 期望想照着他们的步调走 不想让他们失望 却让自己的理想永远的绝望他们贪念安稳 那我那颗躁动不安渴望自由的心呢 也许在某一刻也在寻求另一种安稳 也说不定呢感慨矫情完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色调也一如所有小清新电影 干净 温暖就是 海报 真扣分
今年看的第三部张榕容主演的电影。
跟预期有不少落差,也许是先前的赞誉太过泛滥了。
说到底还是小清新治愈系的玩意,这是许多初出茅庐的台湾导演最拿手的。
这位导演在细节(摄影和声效)上做得更细腻和突出。
但毕竟这应是一部drama,光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是不及格的。
片中弥漫着散文诗一般的气息,而大部分戏剧冲突却异常地缺席。
很多情节都过于草率,想当然的感觉占据主导,也许是跟题材的记录性有关,听说是根据男主角的亲身经历改编。
在我看来倒不如直接拍成记录片,震撼力必定会更强。
当然,目前出来的效果只能说是不过不失,有几句经典对白说得确实好,让我眼睛湿湿的。
张榕容舞蹈的婀娜身姿反而比她的对白更让我印象深刻。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