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小女孩还是80条生命?
女政治家和将军在会议室里剑拔弩张。
面对英国外长的质问,女政治家斩钉截铁地回答:“对,我会用可能的80条性命来换取这个小女孩活着。
如果恐怖袭击发生了,那也是恐怖分子干的。
”似乎是典型的“电车悖论”对吗?
从功利主义计算上,当然应该为挽救更多生命而牺牲小女孩,但从道德上看,生命却又无法直接叠加比较。
不过很可惜,虽然电影没有深入分析,然而女政治家差点说服在场其他人的核心论点,却并不是道德上的高尚。
她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恰恰也是基于“生命的计算”。
2.曾经有研究者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恐怖分子越杀越多?
为什么当美军进驻中东,实施了无数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后,当地局势反而无法控制了?
难道每击杀一个恐怖分子,不会让邪恶的实力因此而削弱吗?
事实告诉我们,的确不会。
但是为什么?
因为军事行动的影响力和宣传的效果。
“不合时宜”的军事行动,虽然达到了直接目标。
但却可能在当地埋下仇恨的种子。
也许一次行动击杀了10名恐怖分子,但摧毁了两栋民房,误杀了一名平民。
那么目睹事件的50个普通人就可能转而成为明年的恐怖分子。
如果误杀平民的视频被传到Youtube上呢?
不仅在当地,可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乃至美国本土的普通人转而奔赴中东,成为“高文明,高智商,高行动力”的恐怖分子。
对,就像天空之眼要打击的对象一样。
白人美女,也是恐怖分子。
就算绝大部分人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算那段youtube的转化率只有0.0001%,但乘以播放总量之后呢?
会有多少人加入?
再加上目击者呢,比如小女孩的父母?
今天悲痛欲绝的父亲可能就是明天满腔怒火的战士。
所以恐怖分子才越杀越多。
因为面对以民宿为藏身点,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的恐怖分子,美军的军事行动,不可能100%的完美。
但为了最终消灭恐怖主义,他们必须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3.所以在电影里,那个女政治家的论点是什么?
“如果我们发射了导弹,他们就赢了宣传战”,“如果他们去袭击了购物中心,我们就赢了宣传战”。
如果恐怖分子赢了宣传战,就会有更多的恐怖分子。
天空之眼击杀了三个重要人物,阻止了一场袭击。
但可能之后会因此诞生五个重要人物,发生无数场新的袭击。
现在的80条生命,和可能的更多条生命,你选哪个?
这还是功利主义考量,还是生命的累加。
更糟糕的是,就连女政治家的看法也太乐观了。
就算恐怖分子袭击了购物中心,他们也没输宣传战,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面貌啊。
英国和美国,文明国家,面对恐怖袭击没有作为,他们依旧输了宣传战。
死去人民的亲属们会更在乎陌生世界的小女孩吗?
怎么都是输。
但未来的“可能”无法估计,现在的恐怖分子触手可及,已经追踪五年了,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
还是发射了吧。
政治家和军人也会为生命的逝去落泪,他们的泪水不是伪善。
但所有人也都明白,最最最重要的,却不是小女孩的生命本身。
这就是文明国家对抗恐怖主义的悲哀。
恐怖分子已经够坏了,所以他们再怎么坏,大家也都无动于衷。
但文明国家你们呢?
你们是最好的,如果你们有一点点不完美,如果你们也会有“坏的一面”,你们就欺骗了我,我就要去加入更真诚的恐怖主义。
真是一场历史级别的虚无主义。
(文/杨时旸)从题材上讲,这部《天空之眼》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联想到《猎杀本拉登》,但当电影进入正题,就会发现,即便都是有关打击恐怖分子的题材,而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相似。
《天空之眼》在于提出了一场严肃又残忍的道德拷问,一堂没人能给出答案的人性公开课。
凯瑟琳上校追踪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头目已经六年,终于确认了她的出现地点。
准备实施无人机定点轰炸。
但此时,在那所目标房屋的门外,出现了一名贩售食物的无辜小女孩。
围绕着这个“附带伤害”的致死可能性,从军方、政客到具体实施轰炸的士兵,都陷入了各自的考量和纠结。
这部电影的视角设定明显经过特殊考量,极具象征意味。
这次袭击,根本没有正面冲突和厮杀,一切一直处于“上帝视角”之下。
英国的情报机构利用各种高科技的侦查手段以及卫星和无人机系统,在天空中监控着一切,敌人感知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可以看到房间内每一个人的动作甚或表情。
正是这种高高在上、可以洞察一切的视角,让原本代表着正义一方的人们真的像上帝一样注视到了世间百态——不只是作为敌人的恐怖分子,还有作为牺牲者的平民和儿童。
上帝视角让死伤不再是一个符号和概念,而变成了具体的、鲜活的人。
那些士兵可以看清女孩坚毅的、苦中作乐的生活细节,这对于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除了视角,空间的设定也布满心机。
所有做决定的人们,无论军方还是政客,都坐在远离战争现场的房间里遥控指挥,这是现代化战争的常态,也恰巧形成了一种有趣又残忍的隐喻。
一群主持着外交内政的中年男女,坐在镶嵌着桃木护墙板,悬挂着枝形吊灯的房间里,喝着咖啡,吃着曲奇,看着大屏幕上对恐怖分子的实时监控,一切都显得无比诡异,他们正在“观看”一个生死攸关的场景,他们是抽离的,但同时又是他们在决定着那一群人的生死。
这一切荒诞又令人唏嘘。
战争电影是最易于生发出道德拷问的题材。
但把所有拷问都融化到一个一直悬念紧绷的故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天空之眼》从始至终,都只运用了几块屏幕和几个房间去讲述一切,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只通过凝重的表情和紧绷的身体语言塑造情绪。
而正是这最简洁的场景却延展出了最深刻的道德问题。
一边是无辜的小女孩,另一边是房间内正在试穿自杀式爆炸背心的恐怖分子,到底如何抉择。
这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想起著名的哈佛公开课中有关道德的争辩。
一列火车开来,在撞死一个人和三个人之间,到底选择不选择扳下道岔?
恐怖分子造成的威胁可能是杀死数百上千人,但那个场景是当下看不到的,而那个孩子无辜的牺牲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这种情形之下,人类的理性有时无法跨越道德和情感的关口。
而更残忍和冰冷的一幕发生在高官云集的指挥部中,他们一边盯着大屏幕,一边说,“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曾经想过,放任恐怖分子实施行动,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
而这样,自己还能赚取道德加分。
相比于战场上真实的血肉横飞,他们更在意youtube上一段轰炸视频带来的民意倾斜。
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致力于打击恐怖分子的这群人是正义的一方。
但当他们把别人的生命当做筹码进行计算的时候,是否也让人们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恐惧呢?
《天空之眼》设置的几个层面非常耐人寻味,操控导弹的士兵,军方高层,文官政客,以及远在他国访问的国家元首和作为盟友的美国高层。
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以战场为圆心,由近及远的距离。
你会发现,越是切近真实战场的人,道德感就越强,人性浓度越高,而越到外围,道德与人性就逐渐稀薄。
指挥部中的人们,算计的是政治上的得失,而当电话打到远在他国访问的最高层,他们根本不把这一切当做需要审慎考虑的事,随便在几秒钟之内敷衍地做出决定。
电影故意显示出了戏谑又残忍的场景,权力最高层中的人在马桶上,在球案边随意决定了他人的生死。
恐怖分子被消灭了,用了两颗导弹,小女孩作为“附带伤害”也没能逃过一劫。
从理性上讲,谁都知道这笔账要算到恐怖分子头上,但这一切会永远压在那两个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年轻士兵身上。
那些掌握权势的高层最终会把这次袭击浓缩为一次胜利的演讲,然后将之遗忘。
怎么个干净利落法?
影片的开场交代了肯尼亚内罗毕、英国伦敦、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等好几个场景,似乎和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堆砌各国外景来制造“大格局”的桥段并无二致。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并不是观光旅游走一遭的对象,而是贯穿了全片始终,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肯尼亚的那所房子周围外景,其余所有场景都在很固定的室内,尽力避免了繁杂的背景画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虽然不少,但由于选角得当,这些好演员不需多少笔墨就能把人物树立得十分鲜明利落,而毫不混淆。
首先是肯尼亚小女孩一家,虽然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帅哥美女,但父亲偷偷让女儿读书、小女孩在阳光下玩呼啦圈的简单快乐,短短两个瞬间,让观众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美。
本片虽然看起来线路极多,光美英这边就是指挥部、高层决策会议、美军基地行动部、卧底小哥部队四个主线,但是处理得也是干净利落,毫不凌乱,就是紧紧死抠着这次行动,从各个方面全角度的展开,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有对有错,供给观众去思考。
《天空之眼》的前半段是各个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扯皮和博弈。
法律要件的繁琐与和取悦媒体宣传的政治争取共同造就的冗余是否必需。
功利地看,这一套体系的存在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只是解决问题的阻碍。
两发导弹的能够解决的事情为何要磨破嘴皮子呢。
然而,事实是,正是这种冗余与繁琐,才使得社会中的人性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得以喘息,才使得弱者的声音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被传达,才使得所有的自私与权欲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收敛锋芒。
战争变得如此安静、抽离,新时代的跨国协作作战的特征反映得非常到位。
实际行动会不会这么纠结,我不清楚,但是我就服英国这种自黑精神。
结局居然没有合家欢,不禁想起了开头字幕:战争中第一个伤亡者就是它的全部意义。
我们比喝咖啡吃饼干的英国官员还要悠闲,批判人家圣母婊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个角色表演都非常出色,节奏张弛有度,气氛营造恰到好处,形象鲜活丰满,足见功底。
主旋律鸡汤怎么了?
只要炖的好,就着大饼照样吃得香!
《天空之眼》是Moonlighting Films South Africa,Raindog Films和eOne Productions公司联合制作的战争剧情片。
由加文·胡德执导,亚伦·保尔,艾伦·里克曼,海伦·米伦和伊恩·格雷联合主演。
该片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2017年1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名军事情报官为抓捕一名恐怖分子而指挥无人机轰炸任务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海伦·米伦是片中的主角,她扮演一位铁血娘子,打击恐怖分子的手段非常严厉,而且果断不容抗拒。
“斯内普教授”则扮演军方高层,依旧操着大家很熟悉的英式英语。
无论是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还是在会议中艰难做出决定的时候,艾伦·瑞克曼的表演都十分到位。
特别是影片最后,他说“永远不要和一位战士强调战争的残酷性”,更是为影片的基调定性了。
出演外交部长的伊恩·格雷,更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面孔,他在《权力的游戏》和《唐顿庄园》中都扮演过角色,这次他演的外交部长也有很尴尬的戏份,是片中为数不多让人觉得比较轻松的环节。
相比这些老戏骨,“小粉”亚伦·保尔则让人眼前一亮。
这次他扮演一位无人机的机长,负责操控无人机发射导弹。
在面对无辜平民的时候,这种决定就显得尤为艰难,为此导演也给了“小粉”不少的面部特写,双眼含泪的场面,看得不少女观众都心疼。
除了几位英国演员之外,片中的一些非洲演员也都演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小女孩的扮演者,纯真无辜,玩耍的烂漫样子,也让影片最后定格的镜头显得格外动人。
精彩的反恐群戏,以天眼视角讲述一场斩首行动中每个人的判断和抉择,拍出了道德困境下的不能承受之轻。
没有对或错,真相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内心无比煎熬的一个半小时,剧情节奏掌控的很好,全程紧张而纠结,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细节铺垫到位。
对于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升级版“电车难题”,政客们形色各异的面孔令人唏嘘,决断、推脱、大局、小义、正义、伪善……当死亡的抉择权摆在面前,人性的美好与丑恶都开始变得耐人寻味。
恶劣的大环境中,一个生活在开明家庭的小女孩,这份被父母小心呵护的幸运让她的命运更加牵动人心。
影片表达出了对弱小生命的尊重,道德悖论虽然无解,但在这个沉重的命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丝爱的努力,尽管这份爱显得十分无力。
”如果你见过真实战争的残酷,你就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说的还是,愿世界和平!
这是一部非常干净利落、情绪和立场也非常冷静的电影。
在无人机和远程作战的时代,战争的样貌和以往已经大为不同。
英国的内阁会议室、作战指挥部,美国的无人机操作室、负责脸部识别的情报中心,肯尼亚的特种部队指挥部、操作摄像头的移动侦查车,以及深入虎穴的情报员,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合作者们,都面对着屏幕而对恐怖分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恐怖分子则全然不知。
战争变得如此安静、抽离,新时代的跨国协作作战的特征反映得非常到位。
在技术、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并没有让反恐战争轻而易举。
因为恐怖分子一方有着不一样的优势:他们没有政治、舆论、法律等等掣肘,他们可以无差别的杀戮,他们可以无视自己人的死活,他们可以动用任何非法的渠道获取资金和装备。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但不是一边倒的战争。
这场战争有着纷繁复杂地话题可供探讨,本片并没有野心太大的妄图包容一切,而是围绕一个决策难题:面对正在武装自杀炸弹的恐怖分子,一颗导弹下去可以制止他们的杀戮,却会连累一个无辜的小女孩,非常干净利落地关注了一个话题:与无差别杀戮的恐怖分子作战的同时,反恐一方如何面对己方行动中对无辜平民的附带伤害。
怎么个干净利落法?
影片的开场交代了肯尼亚内罗毕、英国伦敦、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等好几个场景,似乎和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堆砌各国外景来制造“大格局”的桥段并无二致。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并不是观光旅游走一遭的对象,而是贯穿了全片始终,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肯尼亚的那所房子周围外景,其余所有场景都在很固定的室内,尽力避免了繁杂的背景画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虽然不少,但由于选角得当,这些好演员不需多少笔墨就能把人物树立得十分鲜明利落,而毫不混淆。
首先是肯尼亚小女孩一家,虽然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帅哥美女,但父亲偷偷让女儿读书、小女孩在阳光下玩呼啦圈的简单快乐,短短两个瞬间,让观众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美。
海伦·米伦和艾伦·里克曼两位老艺术家饰演的军人,镇定、冷静,虽然他们力主发动攻击,但并没有被塑造成冷血的战争机器,正如艾伦·里克曼在片尾的自白:“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直接执行杀戮命令的无人机操作员,虽不是决策者,但面临的是最直接的心理矛盾,让Jesse Pinkman这位纠结帝来演绎,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无辜小女孩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坐在马桶上的外交大臣、举棋不定的国防大臣、在中国打乒乓的美国国务卿、高谈阔论的司法大臣这些政客手中的,而令他们瞻前顾后、互踢皮球的,并不是小女孩的命运本身,而是各种政治和法律的纠葛。
回到影片的核心矛盾,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来拯救可能的几十条生命,做还是不做?
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
也因这简单的表象,一些评论怒斥此片为“白左圣母”、“妇人之仁”。
但如果被牺牲的少数是你的亲友,甚至你自己呢?
生命是无价的,一个无穷大和几十个无穷大哪个价值更高,旁人并没有决定的权力。
也许唯一有此权力的就是上帝,讽刺的是,无人机的高空俯视,远在万里之外的决策和执行,恰似上帝的视角,更象征了凡人在扮演上帝,决定他人生死的事实和难题。
这难题不仅是一个看得见的小女孩和几十个未曾谋面的生命的对比,影片的许多其他细节也都在反映类似的矛盾,同时给了观众延伸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比如,当所有人出于各种动机都在关注这个小女孩时,为了她而深入虎穴、操作昆虫摄像机的情报员的性命,是不是就不那么值钱了?
影片的焦点是个小女孩,而决策者之一的将军也有个未出场的女儿,将军正为选购给她的礼物而烦恼,这两个小女孩的命运如此不同,是谁的责任?
自己有女儿的事实,也烘托了将军在片尾的那句“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的自白,也悄然掀起了他看似无情的外表下的复杂内心的一角。
无辜小女孩被炸重伤,帮忙送医院的却是同情恐怖分子的当地军阀,似乎战争双方的善恶也不是那么非黑即白。
小女孩的父亲悲痛万分,他的心里除了悲,会有恨吗?
他会因此倒向另一方吗?
有多少恐怖分子是因此而诞生的呢?
影片就这样在肯尼亚热辣阳光下抱着女儿痛哭的父亲,以及英格兰凄风苦雨中沉默开车回家的女上校的场景对比中结束。
只留有引申思考空间的细节,这就叫利落;而对这些难题并没有倾向或煽情,这就叫冷静。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影片放大了战争中的伦理悖论,恐怖分子作为潜在的杀戮对象在与无辜民众的性命取舍中,背后的政客利益、行动中的欺下瞒上,显然成为又是另一种政治博弈。
但影片用了大量时间描写攻击是否要避开儿童的拉锯式拖沓,难道周围平民的生命就不重要?
这种儿童至上的角度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怜悯的低级手法,弱化博弈强化渲染是可悲的拍摄理念造成的美式快餐式流水线思维。
话说,某英美联合情报部门追踪到三名恐怖头目的下落,并准备用无人机导弹送他们上天。
可就在此时,一名当地小女孩闯入了爆破范围,极可能因这次打击而丧命。
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决策,由此上升为牵涉甚广的道德议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恐怖分子执行自杀爆炸越来越近,一群军人、政客和情报官唇枪舌战,坚持己见又推诿着责任,他们最终如何抉择?
这是《天空之眼》的基本情节设定。
稍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人类社会中不少道德困境是无解的,哪怕穷尽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也无济于事。
网上热门的欧美公开课,常用电车转轨杀一人救五人的经典案例,阐明这一结论。
《天空之眼》并非试图重申这一家喻户晓的常识,更不是要试图找一个人无我有的解答方案。
它用全知的视角,高度客观地呈现一场反恐战争中的细部,把所有考量一一摆现出来,供观众辨认思考。
我们平常讨论道德困境,都是形而上,停留在理论假设中。
大部分人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铁轨变道救人的机会,就像爱看推理小说的读者,极少会付诸实践谋取人命。
但对于职业人员来说,反恐战争中的道德困境真真切切存在,并经常迫在眉睫,需要快速决断。
影片用了极细密的手法,从军事技术和政治程序入手,不带一丝保留地指明,不同于那些“最后一秒钟营救”的惊险片,许多道德困境,在现行体制下完全没有办法回避。
小女孩是否该承受间接伤害,是经典的电车换轨难题的反恐变种,一样是两害难以抉择。
当年的引进大片《勇闯夺命岛》也有类似的困境,魔鬼岛上的80多名人质与整个洛杉矶的人口,必亡其一。
当权者也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但并不太久就做出了决定,最后更是英雄力挽狂澜,千钧一发之际两边保存。
那样的设置,更适用于迈克尔·贝的爆米花,体现一缕现实的复杂性,但又不希望观众作太深入的思考,以免影响了欣赏烟花爆破的兴致。
面对无解的难题,当局者如何作答,并让世人看起来似乎达成了两全其美,这才是《天空之眼》的核心议题。
打击恐怖主义与规避间接伤害,两种倾向,哪个是善,哪个是恶?
在传统动作片中,一个政客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牺牲一个孩子来完成反恐指标,必然是令人不齿的。
但《天空之眼》一换位思考,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害死一个小女孩,要承受刽子手的舆论压力,而放跑恐怖分子炸死多少人,毕竟不是我直接开的火,反而责任较轻,名誉较好,情势瞬间逆转,观众的道德天平也随之倾斜。
所以,现实中没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奋不顾身,无论怎么选择,反正占领不了道德高地,没有脸谱化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或是蝇营狗苟的人渣,这就是身处政治漩涡中人的真实处境。
《天空之眼》无意成为大学公开课的教材案例,它犹如一部错置的《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是人人都想话事,恨不得别人都听自己的,是一个争篮板球的局面。
《天空之眼》则是人人有立场,又希望决策并非来自自己,是一个踢皮球的过程,最后踢无可踢,各自做出让步,达成博弈均衡。
所以《十二怒汉》是强调理性的平民戏,用事实证据说话,也有情绪失控,但毕竟每个人都是真诚的。
《天空之眼》充斥了圆滑的官僚气息,人人倾吐对自己有利的场面话,用法理情理道义做包装,试图置身事外地把局面导向自己希望看到的局面,展示了人性的虚伪。
而这种虚伪,又无法归结为人性之恶,而是深谙了道德困境无解后,一种顺势而为的处事方式,是生存的本能。
不同于他们的上级,片中的两名无人机操作员是新手,身处指挥连的底层,只有他们更多地从良心出发做决定,可谁能保证若干年后,他们不会成为其他角色那样呢。
影片巨细无遗展示的这个揪动人心的反恐个案,是千千万万反恐战争的缩影。
反恐前线捷报频传,文明世界欢欣鼓舞,可那些为之献祭的无辜者,只能在少数知情者心中停留。
开不开火的道德困境,终究无解,人类转而思考,如何承受代价可以令自己好受一些,遗憾的是,从《天空之眼》来看,这个答案也至今欠奉。
全片的题眼之一是“没人比军人更清楚战争的伤害”,学着去承受良心的指责,而不是对那个不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心存希望,是每个反恐者的入门一课。
影片在技术上也是无懈可击,导演加文·胡德以《黑帮暴徒》崭露头角后,漫改片《金刚狼》、太空歌剧《安德的游戏》不停尝试新题材。
《天空之眼》是实时推进,即便没有《24小时》那样的倒计时,一样给人分秒争夺的紧迫感。
对白精炼,处处机锋,信息量密集又有条不紊地交代要领,一秒都不嫌多。
狭小空间的场面调度十分出彩,无人机操控室、情报指挥室和会议室,几无冷场,飞蚊侦测更是令人手心汗。
大小高潮落错有致,珠落玉盘般渐次抖出,扣人心弦全无松懈。
空袭前的最后谈判,节奏越崩越紧,通过室内平民视角和无人机上帝视角的交替,犹如一个持续加速的泵压机,不断将观众的情绪夯实,最后火光一现,将近90分钟的凝神屏息瞬间释放,展现了一流惊悚片把控力。
相比之下,大多数摧枯拉朽的特效片顶多滋润一下眼球,无法唤起这份极致的心理爽感。
(文/方聿南)
这个电影是标准的智商检验器。
电影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99.9%的老百姓没有脑子,你灌输给他们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找几个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一番,没脑子的老百姓不会思考,就会认为事情真的就是电影里那个样子。
甚至感动不已,哭的稀里哗啦。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021年8月29日,美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了一次“防御性空袭”。
袭击目标是一辆汽车,美军认为这辆汽车对美军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军空袭造成目标车辆上至少1名“ISIS”相关人员,及附近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
9月1日在美国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说:“我们认为空袭行动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这是一次正义的袭击。
有其他人被杀吗?
是的,有。
他们是什么人?
我们不知道。
”类似的平民死亡数以万计,好莱坞根本不会拍给你看。
真实世界是美国政府根本不关心外国(甚至美国自己的)平民的死活,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2021年9月24日编辑事后更精确的新闻称,美军8月29日空袭炸毁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处民宅,炸死了一家10口,包括7个孩子。
其中2名2岁幼童,分别名叫玛丽卡和苏玛雅。
根据这次惨案创作的漫画《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令人心碎。
《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描述的是7个夭折的孩子下葬的瞬间。
画面中心是挖好的木坑,大小不一的棺材依次排开,送葬的人们正将一口棺材抬进木坑。
别说你是平民,是孩童。
哪怕你是白种人,美国人。
你不是我的纳税人,选民,票仓。
那么,你的死活与我何干,为了不妨碍我,请你死的更方便我些,不谢。
虚伪的抉择。
“杀死一个人就能救一船的人,你杀不杀”
这种道德困境已经不新鲜了,故事讲得又拖拖拉拉
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伪善。影片本意无非是想展现西方“文明人”的人性纠结,但效果却恐怕适得其反,观众从中看到的却是西方“文明人”的冷酷和伪善,看完本片你也就能明白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穆斯林选择自杀式恐怖袭击来对抗西方入侵了。
讨论真实性是没意义的,简单形式引发多重联想是重点。
都在执拗片子的政治正确,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探讨假仁义,也是一种偏执价值观的背离。身不在场,无权说这种选择性不存在吧,只是战争终会扭曲人性,造成外界看来的冷酷凶残无视生命。四星给导演以小见大的节奏掌控,封闭环境内演员表演的静脉曲张。甲虫视角紧迫,片尾悼念Alan Rickman感人。
说什么道德悖论,推诿责任而已。连吐槽都浪费时间
“网络视频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有《逃出德黑兰》的紧张感,《猎杀本拉登》的纪实感,以及《地雷区》的反思,场景不多却好戏连连。
评论区二百五很多。官僚政客用程序问题推卸责任和各怀鬼胎很生动,一人和八十人的性命选择也的确纠结,就是单纯依靠一个小女孩的矛盾支撑电影似乎有点弱。
西方上帝在决策人类的命运,好为难他们,好辛苦。为了不无辜杀害一个人,扭扭捏捏,真是恶心死人了。
甩锅大作战
一群傻逼计算半天没炸死还要再来一次 炸到了小姑娘还泪如雨下 这哪是军队该有的素质 发动导弹后还要来装圣母
虚伪
冲着高分拖的,怪我没先做好功课。这种等级的军人会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延迟下手,Are You Kidding Me?
看看美军现实的平民杀伤率就知道,所谓的道德悖论根本就不在任何人的考虑范畴之内。
剧力惊人,全程屏吸,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反恐行动之中展现政治与人性之间斗争,视角多远,视觉格局也不大,但是故事的广度与深度让其他的反恐片望洋兴叹。
Alan Rickman 一出场我就会低声惊呼,纪念你我的教授。
短短的发射时间,紧张感十足。但为了一个小女孩放走那些list上的人,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情况
电影节奏紧凑,观感特别,但这部电影的道德意义莫捧高。Ntina Tzouvala影评犀利指出,1、“好穆斯林”不应该被炸,然而“好穆斯林”的定义是如此狭隘:无辜小女孩。2、人道主义者与军事人员对于法律定义一致3、肯尼亚和西方国家的权利悬殊:唯一冒着生命危险的是索马里agent和他派遣去买面包的小男孩
难得对反恐战争有所反思。如果不知道中东北非因反恐惨死数以十万计的平民,如果没看过美军打游戏一般枪杀街道上的老百姓,我可能就信了编剧绞尽脑汁做出的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