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禁闭岛

Shutter Island,不赦岛(港),隔离岛(台),孤岛疑云,荒岛追凶,孤岛恐慌,关门岛,孤岛,艾什克里夫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法洛,本·金斯利,马克斯·冯·叙多夫,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基·厄尔·哈利,泰德·拉文,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0

《禁闭岛》剧照

禁闭岛 剧照 NO.1禁闭岛 剧照 NO.2禁闭岛 剧照 NO.3禁闭岛 剧照 NO.4禁闭岛 剧照 NO.5禁闭岛 剧照 NO.6禁闭岛 剧照 NO.13禁闭岛 剧照 NO.14禁闭岛 剧照 NO.15禁闭岛 剧照 NO.16禁闭岛 剧照 NO.17禁闭岛 剧照 NO.18禁闭岛 剧照 NO.19禁闭岛 剧照 NO.20

《禁闭岛》剧情介绍

禁闭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和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手刃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迪怀疑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有意隐瞒内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寻找当年纵火烧死他妻子德洛丽丝(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的管理员,并揭露美国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科学实验的罪行。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中的家园特别使命恶人的道路盲眼的淑则老师怪咖双雄五号特工组2琼森帮归来出线了,初恋蒸发太平洋绑架疑案大川端侦探社罗莎琳奔跑吧爱人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二季天机民国密档之婚夜惊魂愿此刻永恒NextSeason掌上明珠信·守绑架游戏苗山花孤岛夺宝蜂言疯语毒刺鬼邮轮:玛丽皇后号布勒斯特之女猎物惊魂眼我们不说再见哆哆嗖嗖啦啦嗖

《禁闭岛》长篇影评

 1 ) 剧情,方便看不懂的孩子们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经是一名参加过2战的战士,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纳粹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暴行,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也目睹了纳粹集中营头领由于笨拙的自杀方式,导致在开枪自杀后并没有立即死去,电影中男主角看着濒死的纳粹头领在用尽一切办法想再次拿枪自刎时,选择了把手枪用脚挪开而让纳粹首领在自刎一个小时之后才死亡,并且当有一个纳粹俘虏由于紧张想要逃跑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毫不犹豫的将那些纳粹俘虏尽数击毙,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患上了所谓的战后精神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酗酒,等等,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资料。

再继续回到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当年的《孤岛惊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样。

男主角其实是这个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个患者,因为他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也就是所谓的分裂的人格,这个人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烧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个人;另外一个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个执法官。

故事的起因是,他战后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妻子结婚,并且有了几个孩子,而他由于有着强烈的战后精神上的表现,使得自己对于他的妻子,孩子虽然很在于,但是却疏于关心爱护,这直接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导致了他的妻子在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精神失常,终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发,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而当他回家目睹这一幕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伤难过,在精神极度紧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命运,并防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幕是他搂着自己的妻子,在满是烟尘的房间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这足以说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烟熏死,或者被火烧死,而是被他枪杀。

接下来,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主角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并且极度暴力。

他的意识分为了两个部分,上文已经提过。

他不断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寻找自己凶残的另一面,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自己很难分辨出来,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寻找的真相是什么,因为他活在了自己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

原因很简单,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枪下。

接下来,他应该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我们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疗这类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药物和外科手术。

药物一般无非是镇静剂之类,而外科手术则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中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看过影片《飞跃疯人院》的朋友应该能了解,只是后来这种手术由于缺乏对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废除了)。

影片里所有的安委会(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成员一致认为应该让男主角进行这种手术,但是他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以及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电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来自于西雅图的那人,都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尝试用另外一种办法治愈这种疾病,也就是角色带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扮演,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间,时间,让男主角在这段幻想中逐渐情形,走出幻想,从而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开始了,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扮演治疗方式正式启动。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恶的那一面的具体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闭岛上的那家医院,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个母亲从医院里跑了,这样,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个人,Teddy,联邦执法官,便有了去禁闭岛调查的理由。

于是,他带着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实就是他的主治医师(Lester Sheehm),一起来到了禁闭岛,而从他在船上时,晕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里非常的惧怕水,因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为正是由于酗酒导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这点从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来。

来到小岛之后,小岛上的狱警们如林大敌,而男主角却对这点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联邦法官的到来还不至于如此,其实,狱警们这正防范的其实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退役的战士,联邦调查局的侦探,经历过人格分裂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极端暴力和危险的人物。

而进入医院大门之前,有一个缴枪的情节,可以看出,主角卸枪的熟练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枪的执法官,而是一名医生而已,而这个所谓的穿帮让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职人员所掩饰过去了。

当男主角在医院内进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调查”的时候,他发现,那个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瑞秋”不见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根据第四条规则,谁是第67号病人。

其实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潜意识里追寻的目标,到底第67号病人是谁。

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他自己本人,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助手”在悬崖边给他一张入院档案的纸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医生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认罢了。

关于第四条规则,后来电影中在灯塔那里,医院的那个光头院长也给他讲述了,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从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

电影中失踪的瑞秋,其实就是照顾他的护士,后来从他在床上躺着,而那个护士则在一边端着药盘可以看出来。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首先是那个用玻璃把给自己父亲看病的护士脸划破的人开始,他问那个病人是否认Andrew Laeddis的时候,那名病人显得非常害怕,紧张,不敢说话,其实那个病人是认识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却知道对方不能忍受那种用尖的物体摩擦东西的声音,却故意用笔在纸上摩擦以发出声响来激怒,恐吓对方,由此可见男主角的恐怖程度,这样的结果使得后者在极大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说出了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应该受到极刑,甚至应该被毒气毒死,而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潜意识,应该说也是一个让他治愈的一个开始吧。

而后他“审问”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妈,那个大妈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医生护士警卫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个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亲手结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

她告诉男主角,那个所谓的瑞秋把医院里的每一个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邻居,赋予他们社会的角色,这正是想让男主句意识到其实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当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谁这个同样的问题抛给她时,善良的大妈知道他已经没救了,估计要被进行那种切除脑叶的外科手术时,支走了他的主治医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个字母“RUN”,意思让他赶紧从医院里跑出去,因为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一个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来影片还有一个情节,男主角要求医院开一个什么会,讨论关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医师的什么事,结果当他紧张的进来时,发现大家似乎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很生气,询问这是为什么,而大家却都觉得可笑,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帮正常人在讨论一件没有的事,没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谓瑞秋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却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剧情接着发展。

男主角让医院的警卫们去海边寻找瑞秋,结果那帮狱警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寻找,当他提及为什么不去灯塔那边的山上也搜寻时,警卫们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马上要来暴风雨了,改日再说。

而之后的电影给我们阐述的确实,他仅仅一个人,在没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爬下岩石,并且还找到了一个因为不满医院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而逃跑的女医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只是警卫们认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实是一名护士,在和男主角的谈话中,不断的提及溺死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断的询问他“你是谁”,就是想通过这些刺激让主角认识自己,可是依旧,没有成功。

之后,男主角的医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让他进入他思想中所谓的“C区”,他们安排了一个假停电的情节,让C区如入无人之境,而让他相信医院能够停电的情节在之前他要求医院开集体大会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透露给他了。

而后,他和他的医生来到了所谓的C区,C区是一个看管有着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极其危险的病人的地方。

来到C区,医生们首先安排了一个病人,对他进行心里暗示,那个病人告诉他,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氢弹等等。。。

目的就在于让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世隔绝,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没有效果。

后来,医生借故离开他,让他自己去找那个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说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诉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从外界得知呢。

后来男主角轻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区的一个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险的那一个。

男主角和他的谈话也是围绕这Andrew Laeddis是谁而展开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实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诉他其实这一切只是一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不过是迷宫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杀害妻子的这个事,否则他将永远离不开这里,也就是永远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他之后问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谁的时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脸上的那些伤也是拜主角所赐,因为后者曾当面指明过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寻的Andrew Laeddis,结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给他了一顿痛打。

这一招失败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线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灯塔”。

尾声。

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见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长,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讲明了事实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组合,那些照片的来历以及他的真实经历。

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怒不可亵,甚至准备开枪将二人打死,可是却发现,其实他的那把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谓的那种非常BT的手术室,却只有区区一个警卫,并且警卫在缴械之后还问他“你该不会杀了我吧”。

结局。

一觉醒来,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们也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说明他已经在这种治疗的方法下完全康复了。

可是,结局的意外却将这个影片推向了高潮。

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却意外的听见主角仍旧叫他查克,仍旧跟他讨论计划逃离这个岛的事,在医生和院长眼神的交汇中,可以看出,医生认为主角的意识还是不清醒的,他们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

这个所谓的计划,院长说过,就是于病人进行沟通,试着去听他们说话,试着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术。

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接受让他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案。

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

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

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

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全剧终。

其实,影片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很发人深思的。

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心里伤害呢。

到底是选择在外界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的或者,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

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2 ) 泰迪确是被忽悠了!

由于看了几个评论都没解开我心中的困惑,于是,我重看电影。

整理了如下细节。。。

先从所有梦境、幻觉、回忆之类开始:回忆1:妻子领带 来源:副手问及回忆2:二战尸体 来源:瑞秋照片回忆3:二战未死战俘 来源:马勒音乐回忆4:纳粹官员自杀现场 来源:教授说他善于拷问回忆5:纳粹官员自杀现场 来源:教授说他非文职回忆6:纳粹官员自杀现场他折磨纳粹官员因为看到外面的尸体 来源:教授说他自卫能力出众梦境1:妻子问他是否一天到晚喝酒,他说他在战争中杀死很多人 (教授让他喝酒,让他回忆起妻子责备自己喝酒/妻子的死和 自己长期在外并酗酒有关,他因此很自责)妻子问这是你喝酒的原因么,他说你是真实的么 妻子说瑞秋没离开过一直在这 (关于瑞秋案的疑窦,自己觉得她还在这里)妻子提到他们以前住的地方后面有个小湖 (光头医生给他说的关于瑞秋的案发现场)回忆7:大量二战尸体,并着重了母女俩杀党卫军战俘 来源:副手提到杀死雷迪斯梦境2:二战尸体,原来的母女俩成了假瑞秋和一个女孩儿 (刚见过假瑞秋)女孩儿和他说话,要求他救自己 (假瑞秋和他之前的对话,责备他到底去哪了/战争时看到尸体成堆,对 自己的责备)进入房间,看到雷迪斯雷迪斯说,不痛苦了吧 (雨夜和查克的对话,自己说并非来杀雷迪斯的)雷迪斯说,为你以后准备的酒,以后你会很需要的查克说,我们没时间了 (雨夜和查克的对话,说要逃离这里)假瑞秋和死小孩,让他帮忙,他说他会惹上麻烦的女孩再次责怪他没救自己,他说他试过了但赶到时已经太晚了 (假瑞秋和他之前的对话,责备他到底去哪了/战争时看到尸体成堆,对 自己的责备)妻子说雷迪斯没死,还在这 (看到字条上的字后自己的推断)妻子要求他找到并杀死雷迪斯 幻觉1:妻子说你买这些花给我的时候,乔治说,忘了她吧乔治说,想要真相就忘了她,不然你就无法离开这座岛幻觉2:妻子要求他离开,他则说查克在灯塔,他必须去。

(丹尼尔炸车时)小女孩还妻子一起出现了 (丹尼尔的记忆已经开始混淆,开始把假瑞秋的故事当成自己的记忆中的 一部分了)幻觉3:妻子说离开这里吧,你会死在这的 (在灯塔)幻觉4:妻子说告诉过你要离开这,你会死的 (在灯塔)小女孩出现并伸手回忆8(被以上回忆、梦境、幻觉综合后的虚假回忆)(被设定的回忆中的孩子死的时候的姿势都是通过刚看的照片想象出来的)(还有个奇怪的细 节,他为啥要握住女孩的脚痛苦,而不是一般情况的手,因为照片中的姿势已经设定好了,他的记忆也是被设定的)若干其他细节:1.假瑞秋创造了那个后来丹尼尔认为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并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2.在C区警察让他们走后,边跑边笑的离开了,安排好的罪犯引他到乔治那里3.乔治暗示他说雷迪斯在灯塔,一方面乔治和他之间的事是真实的另一方面,乔治知道他要是去了灯塔就会被忽悠,所以一直劝他把雷迪斯忘了再者,乔治受命于教授,要暗示他雷迪斯在灯塔从而引诱他去落入灯塔陷阱4.查克找到雷迪斯的入籍表格,并暗示有雷迪斯其人在这里5.真瑞秋说他们早以为她淹死了或溺死了对应了之前他和光头教授的对话,关于教授用了WAS。

虽然后来光头教授说外面有大风雨。

6.眼镜教授所说的“伤口产生怪兽”的理论出现的时候,一直在丹尼尔额头上贴的创口贴没有了,可能在电影开始之前,丹尼尔就受伤了,而这次受 伤可能是被下了药之类的,而导致了最初在船上的呕吐。

7.光头教授在灯塔和丹尼尔的对话,关于名字的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主角就叫泰迪·丹尼尔,从来没有提过爱德华,在这里名字被篡改成爱德华·丹尼尔了,而这样正好和安德鲁·雷迪斯对应,而丹尼尔妻子的小名应该也是被杜撰的,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提过,丹尼尔也没有回应是否有这样一个小名。

之后丹尼尔完全被引导了,自称为爱德华。。。

泰迪·丹尼尔--爱德华·丹尼尔--爱德华·安德鲁。。

就这样他被引导了。。

后面都是被忽悠了。。。

(另:并非主角的名字是泰迪·爱德华·丹尼尔,因为最后丹尼尔晕倒醒来后,查克直接问了谁是泰迪·丹尼尔,他说这人不存在) 推论:瑞秋确实失踪了,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后来禁闭岛的组织发现丹尼尔在调查这个岛,所以以此为理由,正好引诱丹尼尔来这,所以之后丹尼尔所调查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员工回答问题、包括所调查的瑞秋房间和纸条、包括后来的假瑞秋。

纸条的出现是为了让丹尼尔相信,雷迪斯在这里从而留住他,也为主角的名字被变更做了个伏笔。

假瑞秋的出现为了让丹尼尔产生幻觉,将假瑞秋的记忆强加到丹尼尔身上,而丹尼尔所受精神创伤是他丧失神智(记忆)的部分原因。

真瑞秋的一番话,包括是否吃药、吸烟、包括噩梦,道出了丹尼尔之后被强加的记忆和他原来所受精神创伤之间的关系。

丹尼尔从真瑞秋那离开,回去的路上,黑衣警官的说话,关于暴力的论述,再次激发丹尼尔的精神创伤 之后大家开始对待丹尼尔像对待一个病人一样了。

最后的部分,对丹尼尔的实验失败,必杀之。

“成为一个正常人但是要死去,或者成为一个怪物而活着”丹尼尔看到了白衣使者的藏在布里的凶器,决定清醒的死去。

最后镜头定格在灯塔,估计丹尼尔在那挂了。

 3 )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

关于禁闭岛剧情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一种认为是Andrew Laeddis是岛上的犯人(病人),Teddy不过是他幻想出来的人物,持这种想法的文章包括《一切都是演戏》,该文从人物名字和几处剧情细节出发做了自己的解释;《<隔离岛>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对比》一文作者甚至搬出原著小说来讲解剧情,以支持第一种观点;《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一文同样原因原著小说,从主角心里角度作出判断分析,支持第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Teddy真的是在职的联邦执法官,在岛上被阴谋陷害,持这种观点的文章包括《观众要和主人公一样理智一点,就不会被搞脑子》,该文作者固执的认为相信前一种剧情的观众是被冲昏了头,当然该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论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代表文章是《Shutter Island 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该文从两个视角对剧情做了梳理,认为两个不同的角度下,都可以说得通。

本文首先假设接受第一种观点,从主角Andrew Laeddis心理失常的角度开始分析,剖析Andrew的二元精神世界,找到片中很多幻想片段和元素;而后本文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岛上精神学派的两派人物的斗争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立场,解释片中很多被认为是难以理喻的细节和镜头。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运用人物精神分析,镜头隐喻分析,以细节为证据,梳理该片的脉络。

本文并不否定第二种观点所指向的完全相反的剧情,只是从细节角度和人物形象角度观察,第一种观点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第一种观点的视角来看该片,很多原本无意义的细节都能被解释。

当然不排除导演在影片当中为了让剧情更具观赏性所设定的开放的剧情。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Andrew Laeddis是一名二战老兵,战后做了联邦执法官。

妻子Dolores Chanal 精神失常,将自家房子放火点着,一家人搬家到湖边的房子。

而Andrew Laeddis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终日酗酒,对妻子的反常不理不顾。

终于妻子亲手把三个孩子溺死,Andrew Laeddis无法接受事实,枪杀妻子。

事后,Andrew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本该认识到妻子的失常,及时治疗,那么孩子们也许不会丧命。

他将妻子和孩子们的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以致精神压力过大,Andrew无法接受自己犯下如此罪行,于是在自己脑子里,幻想了一个正义的Teddy(Edward Daniels);而原本的自己Andrew Laeddis,代表邪恶,此人干脆化身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了。

这个正义的Teddy,不喝酒,而真实的Andrew,是喝酒的,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说“You don’t indulge in alcohol? I’m surprised.”(你不酗酒?

才怪!

)。

正义的Teddy,二战时候做了很多正义的事,当然是Teddy臆想出来的,包括让濒死的德国纳粹头子慢慢死去,包括对集中营德国卫兵的屠杀。

邪恶的Andrew,不光长相邪恶(脸上一道疤痕),还是纵火杀死Teddy妻子的元凶(Andrew将妻子纵火烧掉房子的罪行也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转到邪恶的Andrew身上)。

假想出来的Teddy,也有一个假想出来的完美的妻子,这个妻子屡次在Teddy的幻想中出现,有其象征意义,后文会详细分析;而现实中的Andrew,也有一个现实的有精神问题的妻子,真正的妻子出现在Teddy的脑海里,是以逃走的Rachel的形象出现的,而她在Teddy脑海中的出现,要归功于Cawley老头的暗示,这是Andrew回归正常的重要一点。

正义的Teddy,在调查过程中被两个目标所困扰,一个是为假想妻子报仇,找到Andrew Laeddis,一个是揭穿岛上手术切除病人脑页的暴行(手术的方法现实中确实存在)。

不过,即便Andrew处在一个自我否认的状态下,他还是会对过去的某些极端行为有些情绪上的反应,比如他采访的第一个病人(划破妻子脸的小白脸)提到Rachel把自己三个孩子溺死时候,Teddy情绪过激,不停用铅笔划那张纸;又比如,护士扮演找回来的Rachel对Teddy提到她让孩子们上学,自己在湖里游泳等等Andrew妻子死前的原话时,“Teddy”几乎控制不住要涌出泪来。

几种重要元素的寓意:唱片机的寓意:片头Andrew回想自己的妻子时候,首先出现的镜头是那台老式唱片机,这个唱片机是真实世界中医生家里的摆设,同样的,唱片机也出现在了德国纳粹头子办公室里,而他的妻子和德国纳粹头子的一幕,都是Teddy幻想的产物。

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寓意:凡是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场景,都是Teddy的幻想场景,当然这并不代表不飘东西的就不是幻想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比如德国纳粹头子的办公室(飘文件),Teddy和幻想妻子的家(飘树叶),堆满纳粹死尸的火车站(飘雪花),还有最重要的:悬崖底下(钻出好多老鼠)(这暗示着,从出现老鼠开始,“Teddy”开始出现幻觉,包括山洞里的“真实”Rachel形象)。

山洞里的“真实”Rachel:“真实”Rachel并不存在,只是Teddy的幻想。

没了Chuck的陪伴,Andrew长时间没有吃药,幻想症开始恶化,不光在梦中才有幻想,白天也开始出现幻想,包括Noyce狱中的假想妻子,山洞中的“真实”Rachel,都不过是幻想。

山洞里“真实”Rachel所说的,只不过是Teddy大脑中所想的自我重复印证而已,比如“真实”Rachel 所说“疯子一旦被看成疯子,所有的解释都是疯癫的写照”的悖论,这一点Teddy早就跟Chuck在小屋子里讨论过。

对于“真实”Rachel所说的他们给病人吃药的说法,是真的。

Cawley为了控制Andrew病情,不让他暴力发作,必须想各种办法给他吃药,包括药片,抽的烟,吃饭,喝的咖啡,等等。

这一点,“Teddy”在以前都了解,都在他大脑深处藏着,就像他开始说见过那些围墙上的电网一样。

幻想妻子的寓意:幻想妻子五次出现,第一次在片头。

第二次在“Teddy”到岛上的第一个晚上,第三次在“Teddy”在岛上的第二个晚上,第四次在“Teddy”试图引爆汽车之前,都在催促“Teddy”杀死邪恶的Andrew,为自己报仇。

她试图阻止“Teddy”去塔楼,说“你去了就会死”。

其实她是清醒的,是Andrew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告诫。

因为她知道,去了之后,真相大白,“Teddy”就不复存在了。

幻想护士形象Rachel的寓意:护士Rachel形象在“Teddy”幻想中的出现,是Cawley老头对Andrew治疗的阶段性胜利。

她代表现实中已经死去的,杀死自己三个孩子的妻子。

她,以及死去的孩子,如果能战胜幻想中的妻子,真实的Andrew也就快要战胜幻想的Teddy了。

而护士形象的Rachel,也真的把Teddy带回了现实中他家里后院湖边的情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胜利。

不过紧接着,幻想中的妻子又来对“Teddy”说教。

邪恶的Andrew Laeddis形象和正义Teddy同时出现的一幕,在影片接近一小时的部分。

此处寓意Andrew正在走近真像,只是还不愿相信。

这时Chuck也出现,催促他说“朋友,我们时间不多了”。

WHY ARE YOU ALL WET, BABY?这句话先后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Teddy”的梦里,幻想中的妻子从雨中走进屋来,“Teddy”关心的这样问。

第二次出现是在“Teddy”闯进塔楼,Cawley老头为了点醒Andrew,问他了同样的句子。

其实此话最早是真实的Andrew回家看见妻子在后院时候问出的。

Cawley的这一做法还是有效地,连同其它的Cawley的暗示,让Andrew回忆起了真实的自己。

Monster的寓意:Monster一词出现两次。

德国老头碰到Andrew时说:“wounds can create monsters, when you see a monster, you must stop it.”一句话,不仅指明Andrew是受伤的Monster,还表明自己的观点,阻止所有的Monster,难怪他是老一派的代表。

而此处的“monster”,又和结尾一句的monster相呼应。

结尾处清醒的Andrew不愿做一个living monster,因此宁愿让手术一派占上风,对自己手术,进而杀死那个邪恶的Andrew,同时,幻想的正义的Teddy也会死去。

这就是清醒了的Andrew面临的选择,要么偏向新一派,接受现实,做一个活着的monster,继续呆在疯人监狱;要么偏向老一派,继续装作Teddy,让他们杀死这个正义的“Teddy”,当然,剩下一个没有记忆的Andrew,“Teddy”还是死了。

禁闭岛上的两派人物: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Dr. Cawley曾经说过,有两派,一派是传统学派,用手术切除方法;一派是Dr. Cawley为代表的新兴一派,认为用药物和聆听病人的方法,尊重病人,用Cawley的话说就是,“a moral fusion between law and order and clinical care”,他们认为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此为分歧,禁闭岛上同样出现了两派人物,一派是以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金发监狱长为代表的老一派,想用手术和暴力对付病人,一派是以秃头Cawley和副监狱长为代表的新派,Teddy刚进入Cawley办公室时候,Cawley曾评价副监狱长McPherson说“McPherson is a good man. He believes in the work we do here”,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演戏过程中,一直是副监狱长出面,而监狱长不愿参与其中的原因。

为了坚持他的学说,为了阻止旧手段的暴行,秃老头Cawley可谓用心良苦。

而此时,他的学说和理论正处在危机重重的关键时刻,或者说,该理论能否被继续接受和承认,几乎命悬一线,就是Teddy病例的成功与否。

因此,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Teddy清醒回来的伏笔。

新派老派的争执,几次出现。

在Cawley家里,德国老头叫“Teddy”是“man of violence”。

作为新派的Dr. Sheehan听不下去了,虽然没多大底气,还瞟了一眼他的老师和领导Cawley一眼(生怕自己莽撞了对Cawley不利),这才说“that’s a hell of assumption to make”。

新老派的分歧,主要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他们的冲撞在洪水来前的会议上就有透露。

Cawley很关心的说,“如果洪水来了,病人都会淹死”,德国老头却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那要很大的洪水才行”。

最终,清醒的Andrew却选择了走向手术台,这也标志着Dr. Caeley和Dr. Sheehan一切努力尝试的“失败”,甚至标志着这个学派的失败。

最后监狱长得意的朝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对Andrew行动,而Dr. Sheehan则不得不意味深长的说;“Yeah, we are too small for them.”(我们和他们比太弱小了)。

Cawley精心设计的一场戏:整个故事,除了结尾灯塔部分,都是Cawley老头为了治愈Andrew,让他清醒过来,所精心安排的一场戏,这场戏里,当然没有老一派人物的配合,德国老头不会,金发监狱长不会。

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暗示,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暗示之一:在查看了Rachel的病房之后,“Teddy”要求调查所有工作人员、护士、警务人员的资料,Cawley当然觉得这样的话演戏有点过了,Cawley自己甚至没有这样的权利,因此他说“we’ll take your request under consideration.”(我会考虑你的请求)。

“Teddy”坚持要看,Cawley只好说“All I can say is that I will see what I can do.”(我只能说我会尽量帮忙)。

“Teddy”不依不饶,又坚持和工作人员谈话,这个要求还在可掌控范围内,Cawley这才勉强同意,又安排了一场医生们的见面。

至于Teddy要看岛上所有人员资料的请求,Cawley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安排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Teddy”在自己家里偶然碰面的机会,当然,老一派的德国老头不会配合Cawley来演戏,更不会答应“Teddy”,在他看来一个病人的荒唐的要求。

暗示之二:“Teddy”又要调查在Sheehan当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人,Cawley又不得已安排了一次演出。

只是这一次,因为要安排病人出演,难度比较大,还险些露了马脚。

比如老大妈Ms. Kearns,他和Andrew Leddis是病友,可以推测她对Andrew不错,眼看Andrew要做手术了,这才偷偷写下一个RUN字。

当Andrew问及她是否认识Andrew Laeddis时候,老大妈看Andrew病的不轻,心中难过,又不能说出真相“你就是Andrew啊”,这才含泪走开。

老大妈对Andrew的关心,在后来Andrew失踪一晚又出现之后有两个镜头特别描写。

一是她以为Andrew被带去手术焦虑的表现,一是看到Andrew回来,惊喜的笑着哭的表情。

暗示之三:我们的Chuck就是现实中的Dr. Sheehan,这再明显不过。

第一:Teddy询问大夫时候,Dr. Sheehan第一次被提到,女大夫说到他的时候瞟了一眼Chuck(Dr. Sheehan),Chuck明显很不自然了一下;第二:Dr. Sheehan之所以不在Cawley的戏份里,是因为真正的Sheehan已经扮演了Chuck的角色;Cawley当然也不会让Teddy真的去联系到这个不可以在戏份里出现的Sheehan,所以电话员应Teddy要求打电话寻找Sheehan接不通,也是演戏的一部分;第三:Teddy问病人老大妈Ms. Kearns,Dr. Sheehan怎么样时,老大妈瞟了一眼Chuck,挤出一个字“nice”,Teddy又问“Sheehan大夫有没有调戏过你”,内向的Dr. Sheehan(Chuck)不免尴尬之色。

暗示之四:Teddy出现在会议上的一幕Andrew作为病人,竟然走进会议室,所有人,包括德国老头都很是吃惊,甚至警觉。

会议桌上一个人说了一句“the law of 4, l love that”,是一个局外人对Cawley老头精心安排的演戏的嘲讽。

导演加进了这样一句话,可见Cawley在岛内高层孤立无援的境地,也是导演故意留下的一个关于Cawley设计的表演的暗示。

暗示之五:“Teddy”引爆Cawley老头汽车之前,走过两个工作人员,这里两人的背景对话更是直接的揭露出他们演戏的一面。

“how long have you been on the c’lock?”“you know, 18 hours straight”“nice play”“你值班多久了”“连续18小时了”“伙计,演得不错。

”Cawley老头给Teddy的暗示:前边说到,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Andrew清醒回来的伏笔。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伏笔之一:对一个原本莫须有的病人的设计以及逃走,Rachel Solando。

Rachel的原型,即是很多现实中元素的整合,既有Andrew妻子的一部分,也有Andrew本人的一部分,目的就在尽可能的让“Teddy”回想起自己的原本面目来。

比如说,Rachel的名字就来自Andrew死去的女儿;设计的逃走的Rachel将三个孩子在自家后院溺水杀死,把尸体摆在餐桌边吃饭,也是真实事件的影射;Rachel的丈夫,被设计成二战英雄,也是依照Andrew原型而来;至于Rachel给自己幻想假象,把周围人想象成另外的镜像,则是Andrew自己的症状;Cawley设计的场景里,Rachel的主治医师是Dr. Sheehan,而现实中Dr. Sheehan正是Andrew的主治医师;Cawley对“Teddy”说,Rachel恢复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愿接受她所犯下的罪行,这正是Andrew本人的病症所在,此处也是对“Teddy”的暗示; Rachel的病房其实是Andrew的病房,Andrew能够轻易地找到Rachel病房里床底下地板砖的松动,正是因为这是他曾经住了两年的房间,他对此了如指掌。

而Cawley老头知道这一点,故意在这里给“Teddy”留下了一点线索,希望他能自己想明白整个过程。

伏笔之二:Rachel病房里的纸条,上写“the rule of 4, who is 67?”。

这些线索,其实是想让“Teddy”在查案过程中自己想明白,这个规则,是他自己编造人物所用的;而67号病人,则是Andrew自己。

伏笔之三:Rachel被找回来之后,“Teddy”对Rachel的采访,Rachel的台词,也是Cawley精心设计的。

Rachel的表演成功的在“Teddy”心里植入了一个接近现实中Andrew妻子的形象: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精神异常的妻子。

这一形象后来几次出现在“Teddy”的梦境以及幻想中,和“Teddy”自己构想的正义美好妻子的形象相对抗,试图将“Teddy”拉回现实中来。

其它人物分析:Cawley人物分析:Cawley老头对病人的尊敬,可谓无微不至,他真的是从信仰上到行动上全身心的维护这一理念,他甚至不愿在一个词上面让步,把它看成自己阵地的一部分。

“Teddy”叫病人作prisoner时候,Cawley老头几次强调,不是prisoner,而是patient。

Cawley想用聆听的办法让病人安静,其中也包括对“Teddy”的聆听,夜晚“Teddy”和Cawley分手,约好晚上家里见,“Teddy”说“我们到时候就可以聊天了”,Cawley老头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一直在聊天啊”,其实他所指的“聊天”,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

Cawley老头不仅实在,而且固执,他曾对Andrew说,“人们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意指手术的办法),而我努力做的,是包括你(Andrew)在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

”他还说,“I’m not going to give up without a fight.”(我不会轻易放弃),说话时烟斗指着Andrew,再明显不过,他所谓的努力,就是再次把Andrew拉回现实,就算结果Andrew还是倒退到幻想中。

监狱长人物分析:监狱长是二战军官,热爱暴力,并且相信上帝也热爱暴力。

对此,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这就难怪他支持老一派对待病人的办法,以暴制暴。

他甚至说“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 centries”,意在说,警察和犯人的对抗,以暴制暴,自古有之,天经地义。

George Noyce人物分析:George Noyce是Andrew Laeddis的病友,如Cawley所说,他同样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c)。

George是所有正常人和病人中唯一相信Andrew理论的一个人,而他的相信,也可以想象,是Andrew对其屈打成招的结果。

因为George叫他Andrew会挨打,叫他Teddy就不会。

George一度相信Andrew的阴谋论,并企图随Andrew一起潜逃。

然而并没有成功。

George看透了大家给Andrew演戏的成分,却没看透Andrew的阴谋论,没有看透Andrew的病情,他相信“Teddy”,仍旧祝“Teddy”揭穿阴谋成功。

他和幻想中的妻子一起,构成了“Teddy”两个奋斗目标的支持者,并相互排挤。

Cawley根据George和Andrew的对话录音,料到Andrew会到灯塔,于是准备在那儿揭穿所有谜底。

 4 ) 一个精神病人的童话世界

 《禁闭岛》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冷战初期,二战阴云刚刚消散,核战争危机却笼罩全球。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失踪案,案件的调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扑朔迷离的离奇地步。

  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联邦警官泰迪就是这所精神病犯监狱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医师约翰试着让他通过扮演自己所设想的角色来逐步发现自己编造的故事的荒唐之处,并以此治愈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实身份叫莱迪斯,曾作为战士走入战场,在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任职警官,娶妻生子,二战的惨烈厮杀和参与解放纳粹的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给他遗留下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难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难免对妻儿的关爱失之冷漠,他的妻子为此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精神疾病的爆发。

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园中的湖里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女,莱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这一切时,悲痛万分,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创痛分裂了莱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个人物、另一个故事,以使自己接受这些惨痛的现实,分裂的自我在寻找着另一个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艰难地探索。

主治医师约翰也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带入”的过程,让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时空,接受现实,回归正常。

  看过电影,小编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主治医师约翰帮助泰迪构建他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并不美丽还充满着血腥,但是最后时,泰迪对医生说:医生,你是为我好的,是吗?在全世界都放弃我的时候你还在帮助我。

医生是善良的,他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病人,不想通过不人道的手术方法让病人“安静”下来,成为一个个“玩偶”。

可是个人觉得,医生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些病人会得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疯了”。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可以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

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接受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择。

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莱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陪着他演戏,希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虚构的童话世界。

但是作为莱迪斯,他的选择,其实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从莱迪斯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害怕看到现实,他的童话世界十分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他则自导自演,十分投入。

如果不是莱迪斯受过训练具有攻击性,其实,他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至少这样他不再痛苦。

 5 ) 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

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

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

片中,莱昂纳多的表演精准有力,延续了他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惯有的硬汉形象与黑帮气质。

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

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

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

“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

一切细节都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断蚕食。

而这一切在导演的安排下都无懈可击。

《禁闭岛》是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该片强调电影视听手法的运用,通过镜头运用、听觉效果等将影片的紧张恐怖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

 6 ) 观众要和主人公一样理智一点,就不会被搞脑子 (很剧透透透透透)

按逻辑的思维去看 ,没有两种结局的猜测,故事一是正解;Teddy就是Teddy,Andrew是捏造出来的。

(故事一故事二版本请参见早些影评)。

精神病的医生正是利用和假借Teddy曾经在二战目睹纳粹集中营惨死的百姓和种种杀戮以及丧妻之痛导致长期精神上的压抑而产生的幻觉,从精神上强制让其相信自己有精神病症,然后达到让Teddy掉进他们编好的虚构故事情节中去,活在他们的虚拟故事中而信以为真自己就是Andrew,这样堂堂正正67号病人对号入住,天下太平。

真正的Rachel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精神病院里的所有人都知道light house里面是开脑的。

所以“病人们”宁愿装疯卖傻,苟且的生活在这个孤岛上受人统治。

否则呢?

对不起,请逐个到海角的灯塔处集合,开脑去。

这一点George也谈到了。

所以观众同志们不要被电影中交错的illusion和imagination搞得晕晕乎乎,集体被洗脑,弄不清到底Teddy妻子是被烧死的,还是被Andrew打死的。

理智揪着头发说:靠证据分析问题,就不会被导演搞脑子而迷思苦想。

1.是否有真的病人Rachel。

有,逃走了,不然李奥纳多就不会由此进到精神病院;难道李奥纳多在船上晕船也是他自己的臆想?

上岸缴枪也是自己的臆想?

而且如果真没有逃走的Rachel,那个可恶的医生头子不会再假扮一个出来迷惑Teddy,而且特意又强化了一边溺死3个孩子的这个故事,让Teddy加深印象,好让他最后“供认不讳”埋下伏笔。

2. 笔记本上的“run”, 精神病大妈被问话的时候,Teddy提到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正常,她笑着说自己是用斧子砍死丈夫的人,显然这个砍夫事件也很有可能是医生头子捏造出来,为的是证明大妈是个疯婆子,然而一个疯婆子为什么要等chuck倒水之际写下“run”这个讯息呢。

因为她知道chuck就不是个好东西,和精神病院一伙的,所以让众人皆醒而独醉的Teddy趁早避开这个请君入瓮的把戏。

3. George。

这是个点睛的人物,为什么把他放在C区,很有可能因为他不愿承认自己是疯子。

所以他能看清Teddy身边都是配合演戏的坏人,他也知道因为自己不愿装疯卖傻而即将送到灯塔处,所以所谓的病人其实都是意志清醒的,区分是你是否愿意装疯卖傻还是昭示自己的正常。

4. 是partner还是主治医生。

说穿了,他就是个贴身间谍,缴枪那部分值得回味,记得当时给了chuck一个特写。

一路上boss长boss短也是为了博得Teddy的信任。

两人在C区时,他的一席话已经透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谋,可惜Ted没有过多留个心眼。

如果此人真是Andrew的医生,这两年为何手抖的病恶化还没能好转,为何一路给Teddy抽烟而不是安抚吃药呢。

值得推敲。

Teddy回过来发现悬崖边只留了个烟,显然就是设下局,特意让Teddy去寻找chuck,因为他们知道Teddy不会丢下他不管。

万事俱备,只欠Teddy爬灯塔了。

顺便chuck还能换套衣服对台词去。

5.“Teddy!

”,最后大家以为Andrew回到了大家的怀抱,然而Teddy很自然的坐了下来,接过烟,叫了一句“chuck”, 此人很失望的对着医生摇了摇头,催眠失败了,最后那句Teddy的话很玩味。

我的理解是精神病院的这些病人都是Live as the monster, Teddy宁愿die as a good man. 这也是为什么chuck最后对着他的背影叫了一句“Teddy!” 按道理,主治医生到了这份上应该叫住他说“Andrew,别又犯病了”, 然而人之将死,何必又要骗到最后呢。

阳光明媚的天,正适合开脑 所以开脑和被开脑人都时刻准备着了....

 7 ) 【转】只有一个结局,没有所谓的开放式结局。

一部让我回味了很久的电影,似充满逻辑,又布满悬念。。。

以下来自转载: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经是一名参加过2战的战士,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纳粹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暴行,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也目睹了纳粹集中营头领由于笨拙的自杀方式,导致在开枪自杀后并没有立即死去,电影中男主角看着濒死的纳粹头领在用尽一切办法想再次拿枪自刎时,选择了把手枪用脚挪开而让纳粹首领在自刎一个小时之后才死亡,并且当有一个纳粹俘虏由于紧张想要逃跑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毫不犹豫的将那些纳粹俘虏尽数击毙,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患上了所谓的战后精神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酗酒,等等,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资料。

           再继续回到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当年的《孤岛惊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样。

男主角其实是这个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个患者,因为他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也就是所谓的分裂的人格,这个人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烧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个人;另外一个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个执法官。

故事的起因是,他战后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妻子结婚,并且有了几个孩子,而他由于有着强烈的战后精神上的表现,使得自己对于他的妻子,孩子虽然很在于,但是却疏于关心爱护,这直接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导致了他的妻子在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精神失常,终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发,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而当他回家目睹这一幕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伤难过,在精神极度紧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命运,并防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幕是他搂着自己的妻子,在满是烟尘的房间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这足以说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烟熏死,或者被火烧死,而是被他枪杀。

           接下来,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主角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并且极度暴力。

他的意识分为了两个部分,上文已经提过。

他不断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寻找自己凶残的另一面,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自己很难分辨出来,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寻找的真相是什么,因为他活在了自己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

原因很简单,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枪下。

           接下来,他应该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我们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疗这类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药物和外科手术。

药物一般无非是镇静剂之类,而外科手术则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中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看过影片《飞跃疯人院》的朋友应该能了解,只是后来这种手术由于缺乏对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废除了)。

影片里所有的安委会(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成员一致认为应该让男主角进行这种手术,但是他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以及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电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来自于西雅图的那人,都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尝试用另外一种办法治愈这种疾病,也就是角色带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扮演,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间,时间,让男主角在这段幻想中逐渐情形,走出幻想,从而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开始了,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扮演治疗方式正式启动。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恶的那一面的具体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闭岛上的那家医院,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个母亲从医院里跑了,这样,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个人,Teddy,联邦执法官,便有了去禁闭岛调查的理由。

于是,他带着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实就是他的主治医师(Lester Sheehm),一起来到了禁闭岛,而从他在船上时,晕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里非常的惧怕水,因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为正是由于酗酒导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这点从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来。

来到小岛之后,小岛上的狱警们如林大敌,而男主角却对这点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联邦法官的到来还不至于如此,其实,狱警们这正防范的其实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退役的战士,联邦调查局的侦探,经历过人格分裂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极端暴力和危险的人物。

而进入医院大门之前,有一个缴枪的情节,可以看出,主角卸枪的熟练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枪的执法官,而是一名医生而已,而这个所谓的穿帮让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职人员所掩饰过去了。

           当男主角在医院内进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调查”的时候,他发现,那个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瑞秋”不见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根据第四条规则,谁是第67号病人。

其实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潜意识里追寻的目标,到底第67号病人是谁。

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他自己本人,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助手”在悬崖边给他一张入院档案的纸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医生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认罢了。

关于第四条规则,后来电影中在灯塔那里,医院的那个光头院长也给他讲述了,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从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

电影中失踪的瑞秋,其实就是照顾他的护士,后来从他在床上躺着,而那个护士则在一边端着药盘可以看出来。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首先是那个用玻璃把给自己父亲看病的护士脸划破的人开始,他问那个病人是否认Andrew Laeddis的时候,那名病人显得非常害怕,紧张,不敢说话,其实那个病人是认识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却知道对方不能忍受那种用尖的物体摩擦东西的声音,却故意用笔在纸上摩擦以发出声响来激怒,恐吓对方,由此可见男主角的恐怖程度,这样的结果使得后者在极大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说出了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应该受到极刑,甚至应该被毒气毒死,而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潜意识,应该说也是一个让他治愈的一个开始吧。

           而后他“审问”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妈,那个大妈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医生护士警卫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个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亲手结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

她告诉男主角,那个所谓的瑞秋把医院里的每一个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邻居,赋予他们社会的角色,这正是想让男主句意识到其实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当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谁这个同样的问题抛给她时,善良的大妈知道他已经没救了,估计要被进行那种切除脑叶的外科手术时,支走了他的主治医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个字母“RUN”,意思让他赶紧从医院里跑出去,因为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一个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来影片还有一个情节,男主角要求医院开一个什么会,讨论关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医师的什么事,结果当他紧张的进来时,发现大家似乎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很生气,询问这是为什么,而大家却都觉得可笑,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帮正常人在讨论一件没有的事,没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谓瑞秋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却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剧情接着发展。

男主角让医院的警卫们去海边寻找瑞秋,结果那帮狱警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寻找,当他提及为什么不去灯塔那边的山上也搜寻时,警卫们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马上要来暴风雨了,改日再说。

而之后的电影给我们阐述的确实,他仅仅一个人,在没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爬下岩石,并且还找到了一个因为不满医院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而逃跑的女医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只是警卫们认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实是一名护士,在和男主角的谈话中,不断的提及溺死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断的询问他“你是谁”,就是想通过这些刺激让主角认识自己,可是依旧,没有成功。

之后,男主角的医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让他进入他思想中所谓的“C区”,他们安排了一个假停电的情节,让C区如入无人之境,而让他相信医院能够停电的情节在之前他要求医院开集体大会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透露给他了。

而后,他和他的医生来到了所谓的C区,C区是一个看管有着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极其危险的病人的地方。

来到C区,医生们首先安排了一个病人,对他进行心里暗示,那个病人告诉他,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氢弹等等。。。

目的就在于让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世隔绝,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没有效果。

后来,医生借故离开他,让他自己去找那个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说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诉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从外界得知呢。

后来男主角轻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区的一个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险的那一个。

男主角和他的谈话也是围绕这Andrew Laeddis是谁而展开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实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诉他其实这一切只是一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不过是迷宫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杀害妻子的这个事,否则他将永远离不开这里,也就是永远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他之后问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谁的时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脸上的那些伤也是拜主角所赐,因为后者曾当面指明过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寻的Andrew Laeddis,结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给他了一顿痛打。

这一招失败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线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灯塔”。

           尾声。

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见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长,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讲明了事实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组合,那些照片的来历以及他的真实经历。

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怒不可亵,甚至准备开枪将二人打死,可是却发现,其实他的那把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谓的那种非常BT的手术室,却只有区区一个警卫,并且警卫在缴械之后还问他“你该不会杀了我吧”。

           结局。

一觉醒来,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们也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说明他已经在这种治疗的方法下完全康复了。

可是,结局的意外却将这个影片推向了高潮。

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却意外的听见主角仍旧叫他查克,仍旧跟他讨论计划逃离这个岛的事,在医生和院长眼神的交汇中,可以看出,医生认为主角的意识还是不清醒的,他们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

这个所谓的计划,院长说过,就是于病人进行沟通,试着去听他们说话,试着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术。

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接受让他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案。

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

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

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

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全剧终。

           其实,影片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很发人深思的。

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心里伤害呢。

到底是选择在外界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的或者,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

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8 ) 禁闭岛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能够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

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理解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理解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取。

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向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借鉴,不妥私信删。

 9 ) 禁闭岛

一般评论认为有两种结局:1.阴谋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

主角是一个执法管,选择前者(怪物)是作为一个精神病存在,后者(好人)是作为一个执法官存在,他是选择错误的精神病人苟活(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但是人们再也不相信他说的,因为他有病)呢?

还是与其茍活不如选择好人执法官(面临被手术实验的命运,失忆或者死亡)呢?

2.治疗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说明他无法承担他曾经的故事,其实他已经正常了,是的,以治疗论观点来说结局是他康复了!

但他无法承受这个事实,像一个怪物一样活着,内心无法被宽恕的罪,才选择了自己装疯,让医院以为他不能治好了对他实行手术

 10 ) 关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闲话二三

我先看小说,再看的电影,关于能猜到结尾的情况,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老马在闪回部分做了太多艺术化处理所造成的,小说中泰迪的闪回很正常,并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过悲痛过去的男人。

之所以老马采用这样的处理可能是他的主要着重点是故事和气氛,并不是最后的包袱。

因为是小说改编,加上作者号召力,定有不少读者读过,老马如此处理还是有他的理由的。

希区柯克的《眩晕》也是一样,结尾不难猜到,但我们被吸引的是人物和故事,而非结局的包袱。

关于猜到结局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重要,我们看电影是享受其故事和过程,结局是为故事而服务的,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只为了最后的包袱而让前面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奇,主角庸庸碌碌,那么这部电影注定很平庸。

但说老马没有犯错,其实也很难说,也许他可能是为了泰迪这个人物的怪异而忽略了包袱的悬念性,这也是可能的。

小说改编电影一直是一件令所有编剧头疼的事情,先说明一点:文学(诗歌)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的叙事和艺术化处理可以丰富多变:从里描述到外,从外写到里;而且在篇幅上也没有太多的限制。

但电影就不同:电影不可能出现过多个人化的东西,比如心理描写,这些只有通过画面和动作来进行表现,表现方式电影是要比文学少;同时电影必须将故事集中在最多2个半个小时以内,而且还要考虑节奏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小说改编电影是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首当其冲的是小说读者对于电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他们关注的是电影中所呈现的细节和原著有多少差别,因为客观条件出现的缺失和改编必然会让人觉得别扭,但问题是作为主创群体,你会接受一个让你按本宣读的改编方式么?

改编电影更像是一种平台的移植,从文学移植到荧幕的过程必然会有许多缺失和需要改动的地方。

就如我看小说的时候,总是以一个要改编它的角度去阅读,对于大段不必要的对话和细节描写,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段完全可以砍掉,但对于文学角度就不一定了,譬如史蒂芬金在小说里出现的大量细节描写是为了营造一个他所想要的故事气氛。

总而言之,在看完老马的这部电影后,我认为电影改编小说应该贯彻着这样的思路:既是小说只是故事的大纲而已,改编者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纲上提炼对电影有用的剧情和细节,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电影规律进行重新创作,这其中可以包括人物背景、性格、对话乃至整个事件。

观众不应改编电影因为舍去太多原著中的情节而给予恶评或者不满,这对创作者并不公平。

如果顺序倒过来呢?

《午夜凶铃1》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小说,虽然小说中对两个主人公和贞子的背景(小说中贞子是一个双性人)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但我却觉得小说不如电影。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煽动者的角色。

告诫自己尽量客观是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禁闭岛》短评

马丁老了

3分钟前
  • 吉良极影
  • 很差

好在最后最后的结局 莱昂纳多演的不错

4分钟前
  • 小鱼
  • 还行

这种类型的电影里面这个真的算是一个比较一般的,那些幻觉场面还没一些才出道的副导演拍的好……但是Ben Kingsley还是很性感的样子哦~~

9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较差

到底神马意思

14分钟前
  • 狗命要紧
  • 较差

这种题材人家林奇同学玩得溜多了

18分钟前
  • eel
  • 还行

差不多半个小时就知道结局了(看太多肥皂剧= =)...跟nicole某部电影惊人的相似......另外前面拍得好假。。。好明显是棚内拍摄。。。后期真是潦草

19分钟前
  • vzoo
  • 较差

老martin的结局对不起我忍了一个半小时的压抑前奏。

21分钟前
  • yuanhan
  • 还行

思前想后,还是五星算了。

2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一部绝对不能看剧透的电影

25分钟前
  • Alfie||倒霉孩子王大力
  • 还行

精神抑郁版《楚门的世界》

28分钟前
  • 北北学长
  • 力荐

是我不喜欢黑暗的,不是电影的错。

32分钟前
  • 唔!
  • 较差

…………很早被告知是精神病片就一直放在电脑里没看,删前还是看掉了,知道是精神病片就一切都知道了,果然没啥看头,59分直接开始4倍速度了。。。。

35分钟前
  • June
  • 较差

好吧,其实这是部*绝*对*不*能*剧*透*的电影。恩!

36分钟前
  • Farrarrah
  • 推荐

不待见啊不待见

38分钟前
  • 岡崎体操
  • 较差

我真觉得还好

40分钟前
  • B
  • 还行

非常不喜欢电影里出现梦境,本来观众就被强迫进入一个故事,还必须接受他意识流一般的梦,感觉不好。

43分钟前
  • yolanta
  • 还行

节奏太慢了,最讨厌幻觉的说~

46分钟前
  • 木水
  • 较差

I&amp;#39;m sorry who&amp;#39;s the director??? Shit i can&amp;#39;t even finish watching it.

50分钟前
  • Karasu
  • 较差

虽然我不想这么认为,但事实上莱昂纳多演那个人就真是个神经病。。。这个片真的好悬 啊。。。

51分钟前
  • 至尊寶『x_x』
  • 还行

大型“有病要治,别以为熬过这阵就好了”教育现场。

54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