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蒙特斯(哈维尔·古铁雷斯 饰)是一名篮球教练,是ACB(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重要球队的第二教练,但实际上自从他被烧伤后,他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都变得傲慢和无礼。
在ACB的比赛中,因为与第一教练的一场争吵,他从体育场被解雇了。
晚些时候,他完全醉了,驾向撞向一辆警车并因此被捕。
在审判中,法官让马尔科决定选择一项惩罚:在监狱度过2年或提供90天社区服务。
马尔科选择了后者,不情愿地开始训练一支由多名精神残疾球员组成的名为“Los Amigos”(朋友们)的篮球队,并得到了他们在这认识的社区中心主任老朱里奥的帮助。
而同时马尔科试图挽救他与索尼娅的婚姻,这时候索尼娅却厌倦了马尔科关于生孩子的借口......
「加七君」个人公众号 第26篇原创推文 三月末的影院显得有些拥挤,不少佳作都选择了在这个时间段与我们见面,有国产的也有引进的,有小成本的也有大制作的,对于加七君而言,选择哪一部电影来写也成了一种幸福的烦恼。
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可能知名度不那么足,甚至名字还有些土,但我还是优先选择了它,因为我真的不希望任何一个朋友错过它。
电影名为《篮球冠军》。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体育电影。
体育电影和恐怖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不必考虑有没有受众的问题,再比如都属于很难拍好的那一类型。
只不过,恐怖片难在了剧情和深度,而体育电影则难在了如何不落入俗套。
《篮球冠军》的开头十分“格式化”,一个在ACB(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执教的助理教练马尔科,脾气火爆,个性傲慢。
在一场比赛中,他与第一教练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骚乱中马可被驱逐出场。
郁闷的他喝了点小酒,紧接着,酒驾、撞警车、被逮捕,一气呵成。
没错,这样类似的开头我们见过太多遍了。
橄榄球有《最长的一码》,足球有去年世界杯期间上映的《最后一球》,而同为篮球题材的也有电影《篮板球》,皆为曾混得风生水起的主角跌落神坛,不得已以教练的身份接手个“烂摊子”队伍,无一例外。
不过随着影片的发展,我发现这部电影的确有些不同,因为主角马尔科被迫执教的这只名为“朋友们”的篮球队的队员们既非囚犯也非儿童,而是一群有着身体或心智缺陷的残疾人。
其实剧情整体倒是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地方,就是你我都能料想到的那种情节走向,马尔科从最开始的厌恶到改观再到热爱以至于难以割舍,球队也一步步走向凝聚和团结,越打越出色,成功挺进了全国决赛。
可以说直到决赛临近尾声之时,这部电影都被锁在了“框架”里,波澜不惊,毫无意外。
然而恰恰是在这最后的十分钟里,却带给了我接连不断的精彩。
比赛来到了最后一攻,马尔科的球队握有球权,本来已经杀向油漆区的贝尼托突然发了疯似的往自家半场跑去,用背对篮筐的方式投出了决定胜负的最后一球,而这种投球方式也正是他最开始训练时最爱的一种。
篮球在众人的注视下划过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而结果则是无比真实的一记Airball(三不沾)。
表停哨响,胜负已分。
习惯了联赛中残酷法则的马尔科难掩失望,但很快他就发现气氛似乎有些不太正常,仿佛整个体育馆内仅有他自己一人皱着眉头,那些队员和观众们早已不分敌我,他们拥抱在一起,共同庆祝,分享喜悦。
马尔科的队员们走向前来,一番对话令人动容。
“我们很棒,教练!
”“但我们输了。
”“一点也不!
我们可是第二好的!
亚军比冠军更好!
”“哦?
是么,为什么?
”“当然!
亚军还是孤独的冠军,哪个更好?
”这一刹那,马尔科似乎明白了。
整支球队拥抱在一起,喊着“冠军”,当然,他们本来就是自己的冠军了不是么?
这一段描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追逐着冠军,争抢着第一的头衔,从校园到社会,从孩童到成人,从街头玩耍到职业竞技,从亲人的口中言辞到陌生人投来的目光,似乎凡事都只有第一才是好的,而第二名就是落寞的背景板,没人恭喜也不值得炫耀和祝贺。
第二名到底怎么了?
难道这不是除去第一以外最好的名次了么?
难道说评论一个人的价值真的只能靠“名次”了么?
在唯结果论盛行的时代,过程是否精彩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无关轻重了。
我的偶像蛋堡曾说,“过程是风景,结果是明信片”。
我觉得用在这里很是合适。
结果重要么?
当然!
但通往结果的这一过程也同样值得铭记。
当我们竭尽所能去做好一件事时,哪怕结果真的不够完美,甚至趋同于失败,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去拥有冠军的姿态,因为那努力的过程就已经足够精彩。
再说回电影,因为这一幕过后,其实影片还没结束。
凌晨尚在熟睡中的马尔科被自己的手机铃声吵醒,得知自己获得了成为国家队助教的机会。
倘若是朋友圈里常见的“鸡汤文”结尾,马尔科八成会选择拒绝。
好在导演选择了更为真实和合理的做法,毕竟当马尔科的眼前摆着的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之时,他怎么能有理由拒绝呢?
不舍与队员说再见的马尔科选择了默默离开,走过长廊,穿过公园,却终究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执念,正当他想要转身回去好好告别之时,却发现这帮他惦记着的可爱的人儿们一直跟在他的身后。
马尔科下意识地开始解释原因,却没说两句就被队员们给打断了。
原来他们的到来并非为了挽留,只是为了祝福。
影片里的马尔科哭了,影片外的我也哭了。
也许我们真的太容易去恨一个人了,我们经常会对陌生人的唯一一次帮助铭记于心,却对总是呵护我们的亲友们的唯一一次疏忽而耿耿于怀,而恰恰是这群心智存在缺陷的人更为懂得感恩与爱的意义。
《篮球冠军》自从在国内上映之后,票房和排片都并不算高,而其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1分,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而我想说,这部影片的价值其实并不应该仅用分数或票房来进行衡量。
《篮球冠军》并非虚构的故事,它改编自西班牙一支心智障碍者篮球队的真实经历,而更为可贵的是,本片中所有队员皆为精神残疾人本色出演,他们带给我们的不是经过粉饰的表演,而是最真实的自我。
电影的制片人路易斯·曼索说,“所有有智力障碍的角色必须得由智力障碍人士来演,我觉得如果由演员来演,电影就失真了”。
而这也是我会选择推荐《篮球冠军》,而反对去年年底的那部《胖子行动队》的原因所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加七君
期待相遇!
比改编好一些,真的不喜欢拿残障人士开玩笑做喜剧点缀,有种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不适感。
不喜欢《热血》里男主的腿是义肢这个设计,讨厌攀比苦难,同样是残障人士所以就可以对残障人士挖苦讽刺为所欲为了吗?
相反这个戏里男主的母亲角色特别好,她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女性,关心爱护自己的儿子,但是不过分苛责他,只要他快乐就好,哪怕是第二名也很好。
男主在母亲这里,在这个特殊的篮球队里,在爱人这里都找到了自己。
而且电影也没有绑架男主,让男主作出留在这里继续当教练的选择,而是真正的尊重,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
虽然很多镜头以及剧情设计基本算是照搬照抄了,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行为动机,情感递进,都是一个个细节拼凑叠加出来的。
原版的这种鸡汤其实也不是我的菜,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喜欢原版。
实际上,简中改编的版本由于过于难看,我才想着看一看到底什么烂片子值得开心麻花改编,看完了之后,只想说,不如不改。
马尔科•蒙特斯,常因被人叫做蒙特而不爽,西班牙大学生篮球联队的助教,很有天赋,受主教练器重。
然而电影的开始从被贴罚单,到和老婆冷战,以及与教练发生分歧,而后酒驾与警察发生冲突等一些列的问题被法官维多利亚派到残联社区的篮球俱乐部担任教练,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队员们的俱乐部生活也因此变得不同。
克朗特,唯一的女球员,出场霸气,口齿伶俐,常怼的马尔科没脾气,场上的“碎蛋苍蝇”,三分球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专注各种不服,也有着符合这个年龄的少女心,对出行充满期待不忘带着滑板装备,同时具有女性特有的洞察力也能敏感的察觉到马尔科因为和妻子闹矛盾而不开心。
胡安马,喜欢和小动物相处,可爱的大个子动不动就要抱抱,小时候溺水过所以不敢洗澡,在马尔科和队员的引导下克服恐惧后爱上了洗澡。
马林,电影开头出场给马尔科贴罚单的交警,训练时带着护具,身体有各种“问题”,决赛时手指骨折,自己又掰直继续比赛,但他很理性地说比赛后立刻治疗不想因此使他手臂受伤。
他总是镇定自若,善于思考,活得很清楚。
在听到马尔科对妻子说高龄产妇生宝宝会有影响时,他说每个人都不希望孩子像他们一样,但是他却相信任何一个孩子会希望有马尔科这样的父亲。
贝尼托,热爱篮球,讲话缓慢,身材瘦高,协调性差,即便如此他每天出行骑电动车,这在马尔科看来很不安全,但却从未出过任何事故,相反,马尔科却是因为酒驾而来到这里。
在餐厅刷盘子,他不惜花更多的时间把锅底擦得锃亮而被老板批评做无用功,干活慢,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经常被老板压榨,不给他放假参加比赛。
可恶的老板也为自己的行为买了单。
塞尔吉奥,爱笑爱臭美的帅小伙,在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总是能发现不合格的染发膏,也被厂长作为加班费赠送给他,因此他会每天染不同发色,随时会溜号,灵魂出窍,称自己有女朋友,并说对女朋友要忠诚。
曼努埃尔,寡言少语,总像孩子一样把头伸进马尔科的怀里寻求安慰或表达喜悦,用手指转球是他的绝活,无聊的时候他喜欢不停的晃动双手打发时间。
帕基托,镇定自若,话不多,一张嘴就是外星语,女法官是他姨妈。
法比安,生活富裕,有专人照顾,喜欢园艺,时常和植物交流。
耶和华,出色的机械师,酷爱音乐,和塞尔吉奥一唱一和,有点皮。
罗马,冷酷的黄金投手,有故事的人,起初不屑在马尔科带领下参加比赛,后来又被马尔科的所为而感动。
不知国庆假期,大家玩得够愉快吗?
反正小影的这个小长假,一直窝在家里看电影。
除了观看影院上映的《无双》、《影》、《找到你》等口碑炸裂的电影外,小影还看了一部特燃的电影——《篮球冠军》
话说这部影片的来头可不小,是西班牙2019年的深奥片。
故事的剧情其实也很简单老套,讲的是职场失意的教练与民间选手携手共创辉煌的故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个民间选手,是一群天生智力缺陷、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篮球队员。
男主角是一名叫做马克的大学生篮球联队的助教。
他生活不顺、事业无成,因此脾气也特别火爆——
在赛场上,他会因战术不同而殴打主教练;
酒驾后袭击警车,甚至是辱骂交警。
这波非正常操作后,成功地被球队开除,扭送入了派出所。
酒精含量超标三倍、故意损坏警车、恶意袭警、拒绝逮捕……马克成功地给我们演示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好在拥有主角光环,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要么支付赔偿金、吊销驾驶证,到监狱里服刑1年半。
要么到社区服务,时间、地点由法庭来决定。
相比蹲牢房,马克自然选择了后者——
他被安排到了“朋友协会”的精神残障人士篮球队。
来到这个地方,马克的内心自然是崩溃的。
从大学生篮球队助理教练,到如今的残障人士队,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面对这些个扮相奇形怪状的家伙们,马克才感受到无助。
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但心里年龄只有几岁的老男孩——
一身恶臭的小胖墩胡安玛,经常撒娇要教练抱抱;
经常性灵魂出窍的小黄毛科斯塔,拒绝两两分组练习,因为他认为和别人组队是对女友不忠;
说话结巴的高个子贝尼托,要想听他说完一整句话,至少一分钟;
因分娩时受损浑身是病的马林,反应永远慢半拍,想问题总是一根筋。
他们虽然都会打篮球,但只是将篮球作为一种玩乐消遣,打球也总不按常理出牌。
而唯一一个真正会打篮球的罗马,看到马克就跟见到杀父仇人一样。
可想而知,要想带好这支球队,马克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他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日如年,但好在,自己的厌世症就这么给治好了。
也对,每天都忙着给这些单纯的老男孩们解答各种天真可爱的问题,哪来的时间自怨自艾呢?
但是,这是一支篮球队。
作为专业的篮球教练,他还是无法忍受队员们打球时各种奇葩的犯规手段。
但是,他们是真真切切地在打球呀,只不过和普通人不一样而已。
也许他们身体不协调,不会运球,不会四步上篮。
但生活中的他们,却过得比谁都有尊严——
嘴笨的贝尼托,他没有家人,每天凌晨4点便起床到餐馆打工,
他骑摩托车的技术,远比很多普通人要溜。
一身恶臭的胡安玛,原来是小时候溺水不敢洗澡。
他喜欢小动物,因此在宠物之家找了份活。
小黄毛科斯塔之所以爱染发,是因为他在染发剂厂上班。
耐心负责的他总能发现残次品,老板总会顺手送给他。
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可不比那些个选秀节目少。
或是因为童年的不幸、或是因分娩时受损,他们的智商远比正常人要低。
但他们过的生活,却又比大多数正常人更有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演员,现实中也确实都是精神残障人士。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的拍摄难度有多高。
但也恰恰印证了电影的主题——残障人士也能自力更生,快乐来源于生命的平等。
马克就是带着这样一群业务队员,一路杀入了全国联赛。
虽然过程中遇到的囧事,多达一箩筐——
队员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穿了不统一的球衣;
在公车上唱歌打闹,被司机赶下车;
电梯发生故障,全员陷入恐慌。
但也是因为这些个闹剧,他们变得更加团结互助,并且都变得更好——胡安玛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并且爱上了洗澡;马克治好了幽闭恐惧症,和爱人和好如初。
他们最终只拿到了第二名,马克显然不大开心。
但队员们却都认为:亚军远比孤独的冠军要好太多。
在他们心中,参与、享受比赛远比输赢要开心得多。
也许,这才是体育竞技的精神和魅力所在。
在这群可爱的队员的感染下,马克也释怀了,不再狂躁,也不再那么追求完美。
是啊,他们虽然不是联赛的冠军,但已经是自己人生的冠军。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即可免费在线观影。
篮球是一种自由的运动,在男主面对他的特殊球员之前,他并没有这样的概念,胜利才是比赛的目的,胜利才是一支球队所要追求的东西。
当篮球教练把胜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时候,他的球员们就成了一个个投篮得分机器,比分器上的数字越高,这一切的努力才越值得,因此,为了胜利自然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并且动用一切手段。
无论其他人怎么看,我是真的很爱这个剧本,教练被迫训练这群特殊人士,没想到他们却给了他最真实的快乐,在训练他们的过程中整个人也慢慢的变了,你可以说是被他们的乐观善良单纯打动了,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努力都被他看到了眼里,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部高级的喜剧,这种高级不止来源于电影,也来源于生活,大家总说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那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凌驾于艺术之上呢,导演找了一群真的残障人士来演片中的残障人士,这不是在演戏,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所以真诚,因为真诚所以真挚,因为真挚所以我们在看完电影后会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治愈着,这种力量是无穷的,他能让我们过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带着这种能量勇敢的面对自己人生里的每一道坎坷、每一个困难,在最失落的时候想起他们的笑脸,是不是觉得那些不堪和尴尬没这么可怕了,对的,这就是意义,这个意义会持续很久,伴随我们很久,感谢这部电影的问世,教练和队员就像雨过天晴后的彩虹,当外面开始下雨,明知道雨停就能看到彩虹,还会去害怕打雷闪电的这个过程吗
第一眼看到海报,一群疯子一样的人围成了一个圈,我以为是个很烂的片,再一看名字,篮球冠军,而且用的烂片专用字体,如果不是为了检验一下我常看电影的网站是否恢复正常,我是不可能点开它去看的,甚至不会来豆瓣搜一下。
跳了几分钟,直接跳到了打了教练,醉酒驾车那一段,感觉有点戏剧性,就稍微又看了几眼。
没想到,本片如此惊艳!
当看到主角,这个心高气傲的教练被迫来到一个智障球队,就知道,这个片的主角转变肯定是从看不起这群智障成人,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帮助智障球队成长,从而也改变了自己对于残疾人的态度。
除了主角刚训练球队的第一天,那两个智障因为名字的问题来来回回说了得有2分钟让我有点抓狂,仔细想想应该是导演想让观众感受到主角跟他们对话时候有多无奈,故意的安排。
其余场景,我找不到任何拖沓,凑剧情,或者可以删掉的地方。
在整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主角一点点的转变,队员的球技如何提高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但是,谁在乎呢!
虽然是打着篮球的幌子,实则是讲人性,讲群体的。
主角教练从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局外人,慢慢了解了这群残疾运动员的每一个人,从一个为了完成社区工作就避免坐牢的酒驾罪犯,到一个把球队荣誉看成了自己最重视的事情的人,从一个落魄的助理教练,进过为别人付出,意外完成了自己梦想的教练。
从一个家庭纠纷无法沟通的人,在和妻子共同扶持球队过程,度过了心里那道之前无法逾越的坎。
教练这个角色,非常饱满!
至于残疾运动员们,我们竟然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印象深刻的记住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病症,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竟然如此搞笑还夹杂着温情,真的是非常用心的刻画了角色,并经过大量的编纂构思,才能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很少能给影片打5星,但是这个影片,我一定要打5星!
虽然在介绍每个人的场景,用双人对话+画面展示的方式,让人感觉有点刻意,但是如果让我去拍这个故事,这么多人,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拍的比这部影片更好。
喜剧与感情融会贯通,我甚至怀疑导演就亲身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我并不是个擅长喜剧的导演,但是在这部片子中,能感受到导演对于本部影片触感如此恰到好处!
我是心智障碍者的家长,我好奇的是能否透过电影一窥西班牙心智障碍人士的生态环境,横向比较,答案是”令人羡慕”。
当然,电影并没有把西班牙拍成乌托邦,这些丑萌的大孩子被排斥侧目歧视也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那我羡慕什么呢?
首先,他们都有一份工作。
有照看动物得,养花花草草的,有在饭店后厨刷锅的,有制作手工的,还有拆装发动机的机械师。
所以他们不像国内的心智障碍成人,大多数无处可去,只能“家里蹲”。
其次,除了工作,他们还有稳定的文体休闲,例如组建摇滚乐队。
而篮球,不仅只是打着玩,更可以参加全国联赛(心智障碍群体),与各城市的球队切磋技艺。
我特意百度了下,西班牙从1999年就开始每年都此联赛。
电影中用健全人冒充残障人士参赛的桥段是真实的,2000年悉尼残奥会诈骗案后,残奥会就只有轮椅篮球,没有国际成果输出的项目,在我国恐怕不会被重视,但却是这个群体需要的。
第三,在欧美和香港,都有过失性违规被罚去做社区服务的条款。
例如片中国家队教练是因为醉驾被罚去服务心智障碍篮球队。
与其让他们在拘留所呆15天,对社会没有丝毫的益处,不如派去社区服务社会做点实事,这点破值得借鉴。
希望有相关系统的大大们能够关注。
两地社会环境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同样是心智障碍群体的主题,国内拍出的是苦情的《海洋天堂》,而西班牙却可以拍出既搞笑又感人,还让人思考的的喜剧《篮球冠军》。
最后可圈可点的是编剧的用心。
剧中的笑点,普通观众可能一笑而过,但真正与他们接触过的人会明白,那是取材于真实,我也笑,略带一点无奈。
一辈子看一次是笑点,每天上演无数次,其实没有人可以笑得出来。
流浪地球的泪两行,有多少人听到第三遍还能笑出来呢?胡安马有恐水症,教练借着胡安马对动物的爱护,”骗”他到花洒下使其脱敏,这把操作看着好笑,实则就是一种常用行为干预手段。
教导特殊孩子们,需要专业特教知识吗?
需要一点点,但更需要的是一颗愿意的心,办法总是有的,没有,是因为想的不够多。
由衷的希望,我所认识的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能有片中主角们所拥有的生活: 简单,充实,快乐。
他们同样具有拥有快乐的权利和能力。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真正看懂这部电影。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象点映#和#融合中国#提供这次超前放映机会和赠票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被充分爱过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从小缺父爱的男性,该如何成为一名好爸爸?
西班牙影片《篮球冠军》,给了我们答案。
01马尔科是一名教练助理,个性一向傲慢无礼。
他9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跟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平时说话有些刻薄,有时会贬低儿子。
在成长过程中,马尔科总是渴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以此获得母亲的认可。
在一次比赛中,他跟主教练发生剧烈的争吵,还推倒了对方,因此被解雇。
当天晚上,他借喝酒来抒发内心苦闷,不小心撞到了警车,将自己弄进了警局。
在法官面前,他态度傲慢,丝毫没有悔改之意,最后被吊销了驾照,还被判去社区服务三个月。
同一时期,他的婚姻关系也经营得一塌糊涂。
妻子索尼娅想要个孩子,但马尔科害怕承担父亲的责任,一直逃避。
后来被逼急了,他直接从家里搬了出来,连妻子的电话也不愿意接。
就这样,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他被迫成为了一名社区篮球教练,带领一支由精神残障者组成的篮球队。
一开始,马尔科非常瞧不起这群人,称呼他们为白痴,也不相信他们能够学会打篮球。
事实上,从心理层面来讲,他其实也瞧不起他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教会这群人打篮球。
另外在跟妻子的关系中,他也是一样的。
每当妻子尝试向他表达需求,说想跟他生一个孩子时,他都会不断找借口回避:“你要想清楚,你已经超过40岁了,高龄产妇风险很大,对孩子的健康也不好。
”他把责任归咎到妻子的年龄,但他真正害怕的却是:自己无法成为一名好父亲。
02直到有一天,马尔科在带领球员训练完以后,正在向社区负责人抱怨。
突然看到一位球员骑着电动车,非常利索地转了个弯,继而驶向公路。
马尔科感到很惊讶:“他这样不害怕出事吗?
”社区负责人回答道:“他这些年都是自己骑电动车回家,从来没出现过任何交通意外。
”随后马尔科才逐渐发现,虽然这群精神残障人士由于先天后天的一些意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成长,但他们其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且大多数能够自食其力。
随后,马尔科开始对这群人改观,并开始认真教他们打球。
期间,马尔科的妻子也加入了进来,成为了球队的专职司机,负责每周六开车送球队去比赛。
夫妻两人像照顾一群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一群特殊的球员。
其中有一名球员非常怕水,从不洗澡,但他很喜欢动物。
有一回马尔科实在受不了他身上的臭味,带他来到浴室,并以“拯救掉进下水道的老鼠”为由,将这名球员推到了花洒下面,帮助他克服了对水的恐惧。
后来在一个酒店,马尔科由于不敢坐电梯,坚持走楼梯。
一群球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他推进了电梯,并按动了开关,从而帮助马尔科克服了对电梯的恐惧。
从中不难看出,马尔科跟这群特殊的球员,正在以某种方式互相疗愈着,成长着。
后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球队一路冲进了联合国残奥赛总决赛。
03 在总决赛现场,马尔科和球员们拼尽了全力,最终还是以1分之差跟冠军失之交臂。
当时,身为教练的马尔科非常失落,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永远无法令妈妈满意的情境。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整个队的球员却非常兴奋地跑去跟对手击掌、拥抱,并大声欢呼着:“我们是亚军,我们是亚军……”场外的观众也纷纷被球员的快乐所感染,跟着一起欢呼球队的名字。
明明打输了,为什么还这么开心?
那是因为在这群特殊球员的认知里,根本没有输与赢的概念。
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打篮球,喜欢跟伙伴们一起打篮球。
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己的队员是伙伴,对手的队员也是伙伴,无论最后谁得了冠军,他们都会发自内心替自己的伙伴欢呼。
场上球员们纯粹的快乐,感染了马尔科,也感染了观众席上马尔科的妈妈。
当马尔科愧疚地向妈妈道歉:“妈妈,对不起,我只得个第二。
”妈妈温和地拥抱了他:“我根本不在意这个,我只在意你是否开心、快乐。
”同一时间,妻子也走过来拥抱马尔科,给了他大大的肯定。
影片的最后,马尔科接到邀请,成为了国家队的助教。
在离别之际,一名球员对他说:“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心智障碍者,但我很开心能够拥有你这样一位‘父亲’。
”那一刻,马尔科终于放下了对赢的执念,也放下了对承担父亲责任的恐惧。
输了也没关系,做不好也没关系,只要彼此尽力了,结果就不存在遗憾了。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
不如看少林足球?
相较于这个原版,个人可能更喜欢翻拍的中版《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编排的会更好一些,不过原版也并不差,最终也完成了双向救赎,同时片中扮演智力障碍的演员,都是本色出演,扮演男主的演员,也有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在戏外,这也是一个双向救赎的故事。片中男主就是一个暴躁老哥,也因为自己的暴躁,而被迫带领一帮智力残障人士打球,一开始缺乏耐心,但随着慢慢了解,最终发现了这些人的闪光点,也慢慢找到了教育他们打球的方法,教练和球队也互相为彼此产开心扉,而男主分居的妻子,也在他的恳求下,前来帮忙开车,两个人本身因为要孩子的问题而有矛盾,但也在这帮球员的言语中,找到了新的方向,也让男主发现篮球真正的快乐,不是所谓的输赢,而是享受当下,最后的分别也让他们都有着不一样的希望。整体是一部非常有正能量的电影,很有爱。
叮蛋苍蝇
两星半、
7.6分!不错的西班牙体育成长喜剧片,一位脾气臭的篮球主教因违法而被判处社区服务3个月,男主与一群残障人士相互认识、了解,一起组建篮球队踏上争夺联赛冠军之路;
球打得还挺好的
比较平庸,没有上次看意大利拍的那部好
我吧就是来听西班牙语的。电影就是个传统体育喜剧的路子,借用了残障主题,新意不多,且演员大多长得不让人讨喜。
🤢
有跟我一样,觉得片尾做得好的么?
一般般。
笑中带泪的老套剧情,不表。人这种生物,最善良也最恶毒!不可说不可说😶
他们不是疯子,他们有权利去追逐自己热爱的运动,他们只是更加特殊而已。“Yeah!!!我们是第二强的”
简单明亮快乐的喜剧。很奇怪,像西班牙这种犹如盛夏时分好友们汗流浃背坐在一起喝着冷饮说说笑笑的氛围是北欧地区的同志们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当然北欧的冷幽默板鸭们也不会。6
多亏蒙太奇,智障们的转身三分,抛投三分,胯下换手上反篮个个秒杀库里。嗯,西班牙选送这部片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定是为了嘲讽勇士王朝。
为观看国产翻拍版做个准备
虽然有几处笑点,但对体育题材而言太平淡了,不燃。落魄教练如何转变了对这群特殊选手的态度,这些选手又是经过怎样的训练而得以连胜都基本没有表现,导致说服力不足。最大的感触是西班牙对残障群体的关怀做的很好。“同性恋”被译成“断背”和“玻璃”其实有点令人费解。
又好笑又感动 开头还有上赛季CBA中段被广东裁员的法国球星埃德温 杰克逊客串
轻松写意的西语片。学会克服。
专注一件事是会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