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94年的日本,伊藤博文并未提出过要吞并朝鲜、中国的《征讨清国攻略》。
这个由伊藤博文提出的“极端重要"的历史文件,无论是百度、谷歌、维基百科都找不到!
而且居然叫“攻略”?
这么有时代气息的名字。
还不如说伊藤博文写了《星际争霸II 征讨虫族攻略》算了!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刨去里面的特技,刨去一些有纠结,刨去一些雷人的点,刨去作者也许有某些其他意图,刨去等等,我感觉生在和平的年代很难完全了解民不聊生时代人的感受,就算有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爱国,也只会让人觉得做作而被遗忘,终究不会在史书留下什么。
那样的爱国情怀也许不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也体现不出来,历史会把它们铭刻,不是几十年,而是千年不朽。
首先,我想说我对甲午这场战争是很有兴趣的,这是日本与中国真正交恶角力乃至成为死敌的起点。
抛开民族主义立场,我对双方的军人都保有敬意。
中堂大人不是那么亢奋的愤青,邓世昌也不是那高觉悟成精的小神仙,不许抄主席的专利!
相信冯导如果真如他自己所说做过功课,应该会赞同我的话。
可惜,我估计冯导既不会赞同我的话,另外它的功课恐怕也只限于我国的历史教科书。
影片从开始一直使用激昂的配乐,而且一直没消停过,真像央视纪录片。
影片描述很多人物,却始终流于单薄,所做的仅仅是满足与冯导想象中的宏大叙事。
冯导的特技依然使用儿戏般的搞笑模型,您要不转行做木匠?
整部电影平铺直叙,无激情、无亮点,演员表演完全流于表面,情节完全照搬教科书里的内容,包括可信度存疑的野史细节。
那么多的相关人物奏章、书信、报告;当时的报章报道、相关历史学者考证成果,冯导您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装不知道?
就算是枯燥的纪录片,我也曾被感动过,您这部配乐一直没消停的史诗巨作我咋就看了就想郁闷的砸墙呢。
将教科书视觉化不是一个导演应该做的事,那是匠人,哦对了,您就是个匠人。
最后一句话:烂人拍了一部烂电影,我写这么多东西都觉得我自己犯贱!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在我国黄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大海战。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等原因,中方“经远”、“致远”等5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中方惨败。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
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
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
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
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
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我从来没有在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中途就离场的经历,感谢导演的这部神作成功让我做到了这一点。
从看到少年邓世昌正气凌然的出场,从无聊透顶仿佛永远都没有停过的垃圾配乐响起,从缺牙小女孩快乐的送来粽子开始,我就不再把这部所谓的电影当成电影来看了。
尼玛这都什么年代了。
还拿这么狗血的桥段来糊弄人?
尼玛拍的是电影,是要卖票的电影,不是小学课堂上免费播放的爱国教育宣传片!!!
全篇电视剧的拍摄效果,刺瞎我双眼的恐怖特效,打一发炮弹炮杆只抖,两艘粗制滥造的简单模型飘来飘去,海鸥贴着镜飞。
为了博眼球,还强加上钓鱼岛,尼玛这和钓鱼岛有半毛钱关系吗?
画蛇添足的伎俩只会让自己显示的更白痴。。。
开炮开炮开炮。。
看了半个小时,实在受不了了,坚决离开不再看了。
想到导演之前的《超强台风》,所以来看之前是有做过心理准备的,很明显,我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还是上当了。
我不是不爱国,高中时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是感到屈辱和气氛,可是当这段屈辱的历史被这样毫无诚意的搬上大银幕的时候,就会更加气氛了。
我只看了半个小时,已经被折磨的想哭了,狗血的剧情,垃圾的特效,劣质的画面,恶心的配乐,打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旗号,绑架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用这种卑劣的手法骗钱,尼玛还有良心吗?
不怕被人骂吗?
以后不要再提冯小宁了,戒了
早已不在人世的美国著名Z级片导演艾德·伍德,生前以拍烂片而著称,死后因不懈的努力和对电影的执著追求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德国导演乌维·鲍尔用其拙劣的导演技术挑战观众的忍耐底线,甚至顶着“地球上最烂导演”称号的他向全球影评人发下战书拳击擂台上一见高下。
此二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自编自导自演,集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于一身。
这几年,中国电影也有了类似的奇特现象,此人做派比前边这两位同行更狠:编剧、导演、摄影、特技、剪接、制片人……兼于一身,与电影沾边的事儿几乎他都想做,而且都在做,此人正是《甲午大海战》的导演冯小宁老师。
在以微博微信成了发布阵地的传媒时代,我们不难想见全国影评人对这样生活在体制内,技术与思想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导演会是怎样毫不留情地口诛笔伐。
因为眼下新拍的《甲午大海战》,除了气节和某些演员还在努力之外,无论质量、思想与技术,毫无例外是落后的让人发指。
然而,气节值几个钱,何况冯小宁这种老套的貌似正义凛然的气节表现手法太过于高大全,太脱离现实,将英雄拔高的没血没肉,假大空的口号台词捆绑上壮烈和民族气节的话,除了能讨好上级领导外,如今很难忽悠大众。
如果要吐槽电影的话,吐槽点实在太多,冯老师口口声声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要我看实在是还原的让人无语:东乡平八郎和刘步蟾等清朝水师将领根本没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同过学,中日两国的水师学员根本一个人都没能进入学院里学习,事实是中国上军舰实习,东乡平八郎只是学习了商船驾驶;钓鱼岛在1968年周边发现巨型油气田之前没有主权之争,跟甲午战争P关系都没有,“保钓运动”是70年代开始的……片中一些吹毛求疵的常识性错误,我觉得用艺术加工这个幌子也解释不通。
正因为影片处处充满假大空的口号台词,所以几个主角没有一个形象饱满,尤其是陆毅饰演的邓世昌,牺牲之前导演用尽了老套的技巧煽情,旁边还是很多人一阵子爆笑。
扮演邓世昌在福建船政学堂的同学刘步蟾、林泰曾、黄建勋等人,都沦为活面具。
杨立新、孙海英、吕丽萍这些老戏骨在角色不丰满的时候,也算是卯足了劲不至于丢面子。
演员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知道是角色讨巧,还是演员下足了功夫,扮演光绪帝的郭家铭到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多次企图下令加兵筹饷,想建议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要求水师陆军双方上下戮力一心,要求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虽有振兴国家的决心,奈何自己处处受挟制而力不从心,空有一番抱负却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
郭家铭版本光绪帝购西洋军舰、玩西洋乐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
政治上有一定的远见,但性格懦弱,缺乏谋略,被慈禧压迫,始终不能有所作为。
“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将自己对慈禧又怕又恨的感觉控制准确。
本片另一个过关的优点则是表现甲午战争失败绝不是主战的罪过,也并非战之不力的罪过,而是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也许,这个角度,一些观众会社会现状中种种事情,能让人更有共鸣。
http://www.easeku.com/juqingdianying/jiawudahaizhan/
我突然发现,凡是给这部片子给5颗星的,给这部片写煽情肉麻爱国影评的豆瓣用户们,基本就只看过《甲午大海战》这一部片子。
这种枪手的行为实在是太过于赤裸裸了。
以前枪手只是在豆瓣上发几篇短评,拉高一下烂片的得分,这回,多个枪手在影片上映之时同时出动,连篇累牍的写长篇影评为这部片子高唱赞歌,内容其实没有多少对该片的评价,倒是爱国主义调调拉的奇高,要不就是跟农村妇女喊冤似的婆婆妈妈的叫观众勿忘国耻云云。
我TMD只想说:SHIT!!!!!当个枪手能赚多少银子?
值得你们这么为主子卖命?
费尽心思的来豆瓣上搅浑水?
最恶心的还是人人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好像就你们丫最有资格爱国似的,傻逼!!!
@TimeFolder,@慕昔辰,@sharemen,@华华,@银狐VIVA 一帮子被人当枪使的傻逼二货。
对于该片,我还是那句老话:烂片就是烂片,你丫就是再爱国丫也是烂片。
花着纳税人的钱打着爱国旗号给观众推销劣质电影,而且还不准你说不好,那感觉,就跟三鹿让我们花钱喝毒奶粉,还逼着为它歌功颂德,赞颂它是爱国企业一样恶心。
拒绝精神毒奶粉,拒绝精神三聚氰胺,从我做起!!!
电影终归是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重演,再说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很难考证,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会添加修改一些情节。
但这部片子大体把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反映出来了,可以说是尊重历史的。
看到很网友骂这部片子,有些考证帝举了一堆例子来指责电影与历史不符,就好像对着一头驴子品头论足,说这驴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马,看似有理,实则让人蛋疼。
这个现在是部分国人的通病,但凡国产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出来指责。
个人觉得此种做法有好有坏,不要过分就好。
近年来日本动漫,欧美大片对我们年青一代发挥了及其重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决定了今天的国人很难创作出与国外经典相媲美的作品。
这一点我们不该去抱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当你做到这些,就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言归正传,当时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都是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做舰队指挥,整个海军制度都是复制英国海军的,海军章程、军衔称谓等翻译过来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国的军官请来训练中国水兵,配备着国外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强海军舰队。
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
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
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
后来开战,邓世昌的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颗鱼雷就打沉了,邓世昌自杀了,丁汝昌、刘步蟾、林永生战败后都自杀了。
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
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
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
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李鸿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经常出国,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的人,也的确有眼光有谋略。
但也犯了很多错误,譬如用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他找了一个忠于他的淮军骑兵出身不懂海战的人去做舰队的总指挥,可想而知。
后来丁汝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第三次会议归途中,遭到日本激进势力的袭击,左脸被打了一枪。
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该负多少责任,很难讲,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说:“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乍看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也痛恨,其中有无奈,有惋惜,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怜。
总的来说,这老人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敬畏的。
以上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出来,虽然某些年代对不上号,不过无伤大雅。
还有关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鲜明对比,以及光绪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诺诺,这些早已经注定好了战争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宿命,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无论是邓世昌、光绪、李鸿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们,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有谁能够阻挡。
影片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陆毅,算是找对人了,我没见过邓世昌,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陆毅扮演的邓世昌给人的感觉对着呢。
话说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
陆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现,我觉得都一般般,就帅了点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同学关系,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至少借同学这个身份,让我们从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强悍的一面,能打败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一味的痛恨敌人只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
从对手身上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沙…介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我想导演是不是在给当局暗示什么…呢?
关于李鸿章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一次出使德国,饭前,德国人端来一盆洗手用的水,李鸿章一看,(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饭前洗手的习惯。
)估计这是德国人待客的礼仪,二话没说,端起来就喝了一口,边上的德国人都愣住了,心想这中国人饭前的讲究怎么这么奇怪,为了表示友好,出于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德国首相带头,在坐的每个德国高官轮流端起脸盆一人喝了一口。
说点题外话,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我知道了电视剧的真相,原来都是演员在那里按照设定好的剧情来表演,导演和摄像师在旁边拍摄,完事儿制作成电视剧供我们观赏的。
我顿时感觉好假好假。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提不起看电视剧兴趣,甚至看恐怖片时,每当夜深人静,披头散发的女人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全都是屏幕背后,剧组的工作人员在那忙着张罗…你说都这样还看毛的电影啊。
好在我没在那个阶段停滞不前,要不然真会错过很多。
至于那些个考证帝真该认真去研究下驴唇跟马嘴的关系。
谨以此篇悼念那些早已死去了却还活着的英雄们!
6号的时候 去看的这部电影 之前知道有这么部电影 虽然没看宣传片 但是 想着是历史题材的 多少还是有写看点的 但是进场的时候 才发现 偌大的影厅里面连十个人都不到 不免就失望了一些 既来之 就看吧…… 且不谈其历史的还原性了 对于影视 文学作品 为了突出艺术性而篡改历史人物 剧情什么的 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电影的 叙事手法上也还凑合了 但是看着看着 就发现了很多 问题 首先 画面不稳有很多 不必要的晃动 其次 最大的毛病就是这部电影的音效 基本上是一首曲子 贯穿全剧…… 有的时候 音乐大的快盖过人声 实在是让人头疼的厉害 对于一部电影 音乐的处理是及其的重要的 我想就算此片的剧情 等等 都纯孰连贯 单单这无限制循环的背景乐也会毁了整部电影的……
南京新街口影城每日只排一场,下午5点零5分。
这个场次是活活要憋死这部电影吧。
不过看完了只能说憋死活该。
我想请问冯导,是不是一部2小时长的电视剧从头到尾配上交响乐,它就变成电影了?
从头至尾都是交响乐轰鸣啊,天杀的,眼睛一闭我就仿佛看见《大决战》的军团在作战。
孙海英的台词功夫实在是强大。
如金石敲击。
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李鸿章一直这么说话不得咽炎吗?
巨型铁甲舰压波能力好差,看着跟纸糊的一样在浪里飘荡。
舰上但凡有焊缝的地方都是焊渣累累,看着好想用小铁锤将他们敲下来。
这赶工干的,糊鬼呢!
豆腐渣工程害死北洋海军啊。
一个莫名其妙的富家小姐,喜欢往表哥身上扑,两条长腿分跨在男人身上。
电影里连扑两次啊,每次都是扑给邓世昌看的!
只要邓哥你收我做小三,我也这么扑啊,你心动了吗?
还有那消魂的台词。
刘步蟾:兄弟们知道你来了,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邓世昌:如果他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来,一定会更高兴得跳起来!
——尼玛,反正都是高兴得跳起来,有什么“更”不“更”的?
写台词的人没拿到盒饭吗?
看到相框我就知道这就是本剧的串联物了,镜头推进,里面人物活了,开始活动。
到了片尾,2B青年手拿相框,面向大海若有所思,我就想,扔吧扔吧,下面有杰克啊。
果然就扔进大海了。
看到太监,妈的贪污犯!
看到英国水军挑衅,妈的要被中国功夫修理了!
一切BINGLE!
这是一部穿越剧,导演在八十年代初期完成此剧。
编剧、摄像、导演一肩挑,冯导你得有多么自信呢!
开始看的我激动万分,当我看见屌丝男脖子上的佳能 我就觉得东亚病夫依然没有站起来 这样沉重的电影 竟然也有广告植入
有诚意。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道具的工艺水平还是不高啊。
又是意淫式的历史PPT……毫无价值…………就这还居然完全拷贝老版………一颗星给忠心的狗狗
虽然拍得不太好,可是好催泪!!
冯小菊导演的yy之路。看见海报上那几个岛名就气得我不行,发国难财的电影都不配获得一星以上的评分。去电影院花钱看这种片的nc愤们我真觉得你们钱太多了。
虽然有不少史实和细节上的硬伤,但这些瑕疵掩盖不了全片为我们展现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变局中的不堪、挣扎与悲歌。距离电视剧《北洋水师》上映已有十多年,冯小宁再次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感谢导演带来这样的诚意之作!
没新意,海战拍的一般!
因为某种不确定因素,竟然没有那么讨厌这样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愚蠢得那样直接,而且没任何废话地表达了自己的愚蠢。
猪一样的政府
支持导演冯小宁 因为同是西安人 一直觉得这位导演是中国一位另类的导演 也是最有才华的 没有之一 他在影片里集导演 编剧 摄影等为一身 他也是中国最擅长拍摄战争片的导演 本片为他早期电视剧《北洋水师》的电影版 剧情气势磅礴 场面壮观 战争片中充满传奇与悲壮色彩 陆毅成功塑造了邓世昌 爱国情怀浓郁
邓大人 海上炮响之时,就是大清灭亡之日吗小妹 也许,大清灭亡之日,也就是中国新生之日
剧情衔接略显生硬,海战部分特效差
山寨特效不算什么,小成本不算什么,心到了,就成了。
思思我恨你,让我看冯小宁看的想去死!
东乡平八郎,dongxiangpingbalang 。。。。。是曾母暗沙 咱们已进入中国领海!。。。。。。
饱含热血的电影。尤其是邓世昌沉亡的那段看的我哭到脑残。
并不一定海战片就一定要有优良的特效。甲午年间的战争,有些人是值得铭记的,有些事情是值得思考的。
1、拍摄手法很电视剧啊。2、海战场面不够宏大。3、夏雨的表演给力。4、还记得当年《甲午风云》的邓世昌吗?5、150年的衣服真心太过于漂亮了,有种脱离历史的感觉。6、有一种东西叫牺牲,很容易就调动了人的情怀。7、勿忘历史
看到冯小宁三个字,我就已经开始心绞痛了。对于历史,我觉得应该用一句“没有强不强的敌人,只有强不强的自己”来总结,同样也以此激励自己,勿忘历史,而最强大的,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崩溃。甲午耻,犹未雪;国民恨,何时灭?驾巨舰,扫平东京帝都。壮志饥餐天皇肉,笑谈渴饮鬼子血。待从头,收
夏雨、陸毅的英語對白連口型都對不上,片子太糙了。一星是給妹子龔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