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心为之所动。
懂得物哀的人,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性情中人”。
物,能触景能生情,还能治愈。
过去的伤痛,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仪式,我们需要有途径真正的和过去说再见。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三场葬礼,一片樱花海洋。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说的电影《海街日记》
梅子酒入喉,樱花飘落,海风拂面,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小镇里的生活和故事就在日本的海边城市镰仓里徐徐展开。
第一场丧礼故事说的是同父异母四姐妹的生活故事,故事起源于影片的第一场丧礼:他们父亲的丧礼。
对于十五年未见的父亲的丧礼,二妹加乃和三妹夏帆欣欣然前往了,大姐却借口有事不去,最后在葬礼上大姐还是出现了,还大义帮助了正被后母为难的四妹小铃。
电影就是在这看似复杂的关系中慢慢展开,并如蝉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凌乱的关系中感受着她们的纠结和痛苦。
大姐最后和他的同居男友说:还好我去了。
这次去,大姐香田幸正面了自己父亲背叛家庭的事实,对于这个童年的伤痛,她勇敢的去正面相迎,同时也收获了同父异母的四妹小铃。
同情、大姐的责任、血缘,这说不清的缘由让她主动的邀请小铃一起去镰仓同住,并且走上了真正自我救赎之路。
有的时候,我们不愿面对过去,纠结在痛苦的漩涡内,任其伤痛折磨自己,最后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血肉,最终成了一生的心理负担,这就是童年阴影无法摆脱的终极原因。
和自己和解,和过去和解的第一步就是敢于去面对,面对过去,面对自己,承担起现在可以承担的责任。
任何开端既是新时代的起点,也可能是旧时代的终结。
第二场丧礼姥姥的祭奠丧礼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三姐妹的母亲,也引出了三姐妹的第二重童年阴影:没有母亲陪伴成长的童年。
二妹和三妹见到妈妈都是一脸的开心和期待,更有一种悲哀的讨好,因为妈妈的夸奖会非常的开心;但是大姐见到母亲只有抱怨和怨愤,更因为母亲要卖掉她们现在住的老宅而大吵起来。
在父母因父亲外遇而离异并相继出走的时候,大姐香田幸应该已经记事,所以这个家庭对于大姐的伤害也是最深的。
母亲临走前又来了老宅,并给了早已为四个姐妹准备的礼物。
母亲临走前想去姥姥的墓地看看,当母亲关上门的那一刻,大姐内心起伏,最终提出陪着妈妈一起去姥姥的墓地。
微微朦胧的梅雨,青间小路,两把雨伞,大姐试图去了解母亲的想法。
“那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添堵的地方,对你们却很重要。
””对不起,我没有做个好女儿。
“妈妈对姥姥的墓碑这样说。
香田幸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母亲临上车前,她赶回家,拿来姥姥酿的梅子酒。
这一次,香田幸和母亲和解了。
她之前是那么的不理解,可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哪怕是自己永远无法割舍的妈妈。
缘起缘灭,有的时候,我们身处事件当中,深受间接影响,怨愤当事人的无情和软弱,可是我们不是当事人,永远无法理解和真正的感同身受。
想要解脱自己,就先感受她人的痛苦,理解她的痛苦。
当青青梅雨停下,我们也该收起伞和同行的人并肩聊聊天,也许可以一起走向晴朗的明日。
第三场丧礼最后一个丧礼是饭店老板娘二宫女士的,按说一位路人的丧礼并不会影响四姐妹什么,可命运就是将她们牵涉其中,并实现的最终的救赎。
大姐香田幸和父亲一样也深陷婚外恋的漩涡内,她和医院的一位已婚医生同居。
这样的关系也许是童年阴影对大姐最深刻影响的反射,她自己非常清楚这样的关系不好,却无法自拔。
最终医生想离婚带着她出国,她拒绝了,这里有她需要照顾四妹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影片到了这里,大姐已经从过去的关系和阴影里逐步走出来了,她需要的是最后清理的推手。
香田幸最后选择做了医院的临终关怀护士,而关怀的对象正式四姐妹经常去的饭店的老板娘二宫女士。
二宫女士的离去是剧中的最后一个丧礼,福田先生说她走得很好,葬礼办的好,在医院也很安心,而这都得益于大姐和二妹得帮助。
他们在最后得丧礼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得事和懂得生命得价值与意义。
这是最后的解脱,生命就是这样,不要纠结于过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才是最好的和解和自我救赎。
”那时候的樱花真漂亮啊,虽然知道马上要死了,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这是二宫女士和福田先生说的话,即使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也去感受樱花的美好。
四妹小铃说父亲死前也说过: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最后解脱的何止是大姐,还有隐藏自己伤感的四妹小铃。
樱花隧道,四人的海边,就是最平凡美好的仪式感。
电影的结尾: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真是不错的人生啊。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还有感知美好的能力,我们都能治愈自己治愈他人。
当花落下时,我们和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往前走,下次还有樱花盛开。
写作后话:看完这部电影,写完这篇影评,感觉真的很舒服,有种一直在樱花浪漫氛围里的感觉,那种不急不慌,生活徐徐展开的美好,虽然影片也有纠结,也有伤感,但却很美好,和樱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这就是自己想写作的感觉,也是自己要坚持写下去的初心,让所有人包括自己一直美好着。
欢迎关注“麟红读书”,一起解读更多好书好电影。
当蝉鸣暂歇时——是枝裕和的时光暂停术这部电影让我们先从名字开始聊起,电影延用了原著漫画的《海街diary》,导演是枝裕和在访谈中提到,名字不是“海街物语”,而是“海街日记”,其中diary的定位是关键,它决定了影片的构成,是由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海街小镇上的故事串联而成,而不是单一的故事主体。
影片从原著漫画中,脱化出来四姐妹的故事,将主观视角放在了四姐妹中最小的四妹:浅野铃身上,从她眼中的三位姐姐,到老屋宅院,到海街小镇,再到镰仓的大海,在渐渐扩展的周遭和慢慢延伸的时光中,我们感受到了光阴的流动,四季的脚步,亲情的点滴。
一位过世的父亲,几位脆弱的母亲,四个坚强的孩子,隔阂间满是孤单的泪水。
而大姐的扶持,小妹的善良,她们重新用彼此间的照顾与关怀,相互填补心中的空缺,找回父亲的记忆,原谅母亲的选择,用感动的泪水抚平了彼此的伤痕,一起并肩面对生活中的那些完美与不完美。
四姐妹的情感,在柔和的画面中,化解了悲伤,充满了笑颜。
时光的前行,伴着循环往复的欢乐与痛苦,无论是否逆风而行,而她们始终奋力向前,努力向前走,向前看。
这样的情感传递,一直贯穿在是枝裕和的光影作品里,而这一次,四位女性角色的刻画,更是鲜活动人。
而除了摄影师请来了曾成功合作《如父如子》的:泷本干也,原创音乐上更是请来:菅野洋子为影片量身定做优美的乐章。
简单的键盘与弦乐,却传递出了姐妹间最真挚,最单纯的情感,失落与感伤,微笑与坚强。
而那首悠扬的主题曲《エンドロール》,从笛声,到钢琴旋律,再到丝丝入扣的提琴声中传来的,是夏日的阳光,树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和一波又一波,难以平复的心绪。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画风质朴的漫画连载中,这样一部画面柔美的影片中,四个姐妹们,各自背负的重担。
父亲的离去是否薄情,母亲的脆弱是否寡义,大姐在支撑家庭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三个妹妹们也都有着各自的禁忌。
影片从父亲的葬礼展开,其中贯穿了一场外婆去世七周年的法事,和另一场小镇邻居的葬礼,这样温情的故事中,有着三场丧事的场面。
这样年轻的姐妹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光里,不断经历着失去和伤痛,她们在自我独立和相互扶持的成长中,学会了乐观和感恩。
无论背负着什么样的重担,生活就是一路向前的旅程,这是电影的核心主题,也是导演是枝裕和一贯想要表达的生活真谛。
导演说他很喜欢这部漫画的吉田秋生老师,当看到这部漫画作品时,就觉得是一部适合自己拍摄电影的作品。
而当他真正开始拍摄影片时,又抛开了原作的局限,在四位年轻女性演员的碰撞下,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中,开始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海街diary”创作。
他曾坦言,这部电影很多的片段,都是在拍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呈现的,并没有刻意遵循原著,并且感谢作者给予的改编空间。
而导演对影片剧情的处理,从四妹的视角展开故事脉络,小镇的生活以海猫食堂为核心,最终的情感化解都凝结在尾声大海的片段里。
这样自然而然的剧情发展,令没有大幅起承转折的故事本身,有着自己的韵律和节奏。
影片中我们将悉数看到导演是枝裕和前作中的主要演员:中川雅也、风吹淳和树木希林。
而四位姐妹的主演: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以及刚满16岁的广濑丝丝,每一位都是原石一样的优秀演员,闪耀着难以遮掩的灵动和魅力。
在电影的纪录片中,四姐妹们从2014年3月就开始一遍又一遍的剧本练习,导演一点一点帮助那时才15岁的广濑丝丝,尝试有剧本和没有剧本的表演练习,最终与电影中“浅野铃”名字都是发音为“SUZU”的丝丝,选择了第一次,可能也是她最后一次,没有剧本的演出尝试。
也就是说,导演是枝裕和直到拍摄前,才会告诉丝丝,这个场景下姐姐们会说什么,她要回答什么。
他一向与第一次表演电影的孩子们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让孩子们在镜头前,场景中,展现真实的反映,捕捉他们最自然的对白和眼神。
这样一部动人的漫画赏佳作,打动了是枝裕和,而导演通过镜头中四姐妹的生活点滴,传递的光阴故事,再一次感动了无数的电影观众。
他说,就生活像是一个循环,一切美好悲伤尽在其中。
而是枝裕和,总是能在匆匆时光中,抓住这样的或美好,或痛苦的瞬间,令时间被停驻,记忆被留存。
时光变换下:地域魅力和家庭文化 时间是虚幻的概念,只有附着在人和事物上,才会有存在感。
比如,人会随着时间而长大,看着身边人慢慢老去,才意识到,时间带走了童年和青春。
而当屋子变的老旧,酒酿变得甘醇,才会发现,时间对事物也起了同样的作用。
在影片中,大部分四季景色和食物料理,取材于原作漫画的剧情,而作者吉田秋生对导演的改编要求只有一句:“请好好呈现镰仓的四季。
”。
于是,导演把时间寄托在春天的落樱,夏季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和冬日的风景里,镰仓古都的魅力都浸渍在这个叫海街的小镇里。
虽然随着时光的变迁,海猫食堂的女主人病逝,食堂关闭,但是四姐妹的记忆中,永远都有炸鱼套餐的味道和女主人特情的款待。
这些地域的人情和味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回忆。
在这部影片中,一座老房子,一个家,其实就是一个餐桌。
四姐妹一起准备料理,一起围坐而桌,或谈论父亲的回忆、母亲的选择,或谈论大姐的固执、二妹的酒品。
这个暖桌下,汇聚的是一个家的人气。
影片以夏末里三姐妹的早饭为开篇,大姐在餐桌上道出了15年离家未归的父亲去世的消息。
而秋日里,她们同父异母的四妹,正式迁入老宅,成为家庭的一员,大姐用一顿传统庆祝搬迁的荞麦面为四妹接风。
而冬天的平日里,姐妹们吵闹的早餐,晚上赖着暖炉,在客厅里睡觉,一家人的生活,总是围着这张桌案。
影片中一共六顿家常便饭,其中家的文化也是餐桌的文化,每个人饮食的方式和喜好,也暗示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从而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家庭。
时光变换下:情感的矛盾和心结的化解 日渐熟络的四姐妹,慢慢从相敬如宾,开始肆意的聊天与开玩笑。
大姐与二姐开始不见外的拌嘴,大姐对母亲的隔阂,对自己感情的抉择,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最讨厌因为婚外情而离家的父亲,自己却与别人老公发生亲密关系。
因为母亲脆弱的像个孩子,自己不得不提早变成大人,成为这个家的支柱。
曾饰演大河剧的绫濑遥,身上带着一份长姐的端庄与成熟,与风吹淳前辈的相熟,让她更好演绎这段邻里的关系,对丝丝的疼爱,让她无论现实还是戏中,都是丝丝的大姐。
而四妹铃的礼貌和乖巧,在意外的醉酒中,吐露出讨厌继母的真言,她在姐姐的鼓励下,站在山坡上大喊发泄。
铃从小背负着,自己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的孩子,默默思念父亲,却从不敢讲父亲的事情。
最终在姐姐们的谅解和鼓励下得以释怀,慢慢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海街生活,一个有姐姐们疼爱的美好生活。
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累积和变换。
爱恨情仇从来都不是被冻结的,人们的感情是会随着时间和年龄发生变化的,从怨恨到原谅,从悲伤到淡忘,其中理解与原谅的过程尤为重要,这是时间的发酵作用,让爱更深,令伤更淡。
月光下,夜空里,蝉鸣时,浪涛中,我们被生活里一波又一波发生的事情,生命里一个又一个走过的人们,带来不同的经历,看法和态度。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总是能让人真切的看到时光的流转中,季节的变换里,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
导演仿佛能将时间暂停,停留在樱花飘落的瞬间,那一刻,简直是《秒速五厘米》的风景和《梦幻街少女》的剧情,双份的美好重合在一起,纯真的情谊与纯美的画面下,春日的古都镰仓美不胜收。
这样的时光,还留存在青梅的陈年酒香中,屏风的破损修补中,廊柱的身高印记上。
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满满的情感流露。
说简单,这部电影就是四姐妹的对话而已,说复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弱点。
提早把自己变成大人的长姐,不能允许四妹再因为同样软弱的母亲而失去童年。
二姐对大姐的怜惜,常常体现为抱怨,怪她不该放不下对父亲的怨恨,对母亲的刻薄,和对妹妹们过多的管教。
嘴里虽然愤愤不平的反驳,一旦看见蟑螂还是哭喊着姐姐救命的她,其实也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对姐姐依赖程度不亚于其他妹妹。
而三妹对父亲的一无所知记忆全无,与有幸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四妹铃,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父亲的回忆,一个不敢问,一个不敢说。
大姐的管教里满是对妹妹们的担忧,二姐的抱怨里满是对大姐放不下的心疼,三妹的询问里满是对当年的疑问,而四妹的拘谨里满是对自己存在的愧疚。
影片最终将一切心结都化解在镰仓的大海里,海浪反复冲刷着沙滩,令四姐妹心情变得明朗,正因为有父亲,她们才有了彼此,这份感激让她们原谅了父亲,理解了母亲,也意识到当下最弥足珍贵的姐妹情。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少次旅程,留下多少记忆,在影片中,四姐妹的情谊,定格在那个蝉鸣暂歇时的夜晚,烟火的光亮照亮她们的脸庞,每一张,都是盈盈的笑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即便火光消纵即逝,但是也曾经无比闪耀。
这部电影,第一次令我这个独生子女,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童年和人生,缺失怎样的情感。
从电影的后半程开始,浓郁的情感就化不开,每当电影中的音乐响起,我都忍不住眼泪的涌出,忍不住羡慕她们的美好与纯真。
进而更加赞叹是枝裕和导演的表现力,让我们放佛看到了,时光的暂停术,当蝉鸣暂歇时,那无数的美好瞬间。
更多电影原声音乐,可搜索《海街diary》,资料参考:导演访谈,四位演员访谈,原著漫画。
最后还想提一下,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贾樟柯与是枝裕和的再度合影。
十六年后,两位依然在为观众不断的带来新作品,一位导演可以驾驭非专业演员,演绎出专业演员的作品。
一位导演可以驾驭专业演员,演绎出非专业演员的自然。
两位神交的大师,时间也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而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领悟,都放在了电影作品里。
2015年10月1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凌晨醒来给孩子掖被子后,就再也没睡着,这是冬夜里经常做的事。
于是又开始回味《海街日记》,其实这两天一直在回味这个电影。
想到影片里,树木希林演的姨姥姥在大姐幸接小铃来家里住后对她说的,“又不是养小猫小狗,养育孩子可是很辛苦的。
”幸的确有母亲的担当和气质,虽然并没有做母亲,生活的经验让她充满母亲的温柔和细腻。
《如父如子》探讨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海街日记》应该是关于母性和女性的电影。
而同样是关于弃子的故事,《海街日记》之所以和《无人知晓》有截然相反的人物命运走向,其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因为有香田幸这个灵魂人物吧。
很喜欢幸这个人物,端庄、坚强、笃定,性格颇似《幻之光》中的江角真纪子。
此片中绫濑遥表演得也好,如导演是枝所说,有“昭和味”或是“昭和颜”,上一回让我觉得有昭和味的人物是山田洋次《东京家族》中的夏川结衣,她戴着围兜做家务的样子让人想到田中绢代那样的有厨房气质的昭和女性。
田中绢代在成濑巳喜男的《流浪记》里,出演一个经常忙碌在厨房中的女仆,其中有一段山田五十铃与杉村春子在前厅弹唱,田中绢代在厨房中凝望她们沉思,而后背转身擦碗,扣碗,再擦饭勺,摆好。
这一系列动作,真如泰戈尔说的:“女人,你在料理家务的时候,你的手脚却歌唱着,宛如山涧溪流歌唱着从卵石中流过。
”尽管事实上,田中绢代本人连饭都不会做,但她演得多好。
《海街日记》里,幸擦洗楼梯、淘米、收衣服,做这一系列动作时的样子,也像溪流一样轻快平静。
片子里也有意无意提及,幸很像外婆,对老屋、对庭院,对梅树,她有自己的执念。
庭院里的这棵梅树是她们的外婆种下的,已五十五年。
冬天的时候,幸打理庭院给花草浇水,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或南天竹(从后来幸有次晚上回家顺手摘南天竹红果子判断出),她和妹妹们学外婆的口头禅,说梅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然而她还是很乐意去费这个功夫,每年养护它,充满期待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很遗憾,片子里有摘梅子和做梅酒的镜头,却并没有拍梅花的镜头。
看是枝裕和访谈,才知道梅树是为拍电影而移栽的,可能刚移栽开不成花吧。
访谈里写到导演在电影完成几个月后回访拍摄的老屋,看到庭院里白色的梅花正尽情绽放。
有梅花和没有梅花,意境应该会不同一些的,如果电影里拍了梅花,我想四姐妹在阁楼窗口看梅树的夜晚会更有意味,片子里四季流转的感觉也会更为浓烈。
关于梅花,井上靖也写过,梅花会让人有等待春天的心境。
他写幼年在伊豆半岛,家乡的庭院多梅树,初春季节齐放白英,也许是幼年时代熟悉梅树,年纪大了他依然喜爱梅花。
后文他写道:“故里家中的梅树都已枯老,但东京书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却尚年轻,因而花是纯白的。
梅树过早地长出坚硬的小蓓蕾,这个季节可还没着花。
正是在这尚未着花的时刻,自然地培育着一种望春的心情吧。
水仙的黄花,山茶的红花,恐怕是这个季节屈指可数的花朵了。
”这样的一种心情,我想幸也应该有过吧,热爱是相处所得的。
李慈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退。
”想把莺改成樱,梅谢柳浓之后,正是四月上中旬樱花烂漫时,樱花开过,春渐去也。
四月浓春,虽然无复新意,然而还是很快乐的,春天总归是充满生命的欢欣愉快。
电影里,樱花隧道骑车那段,小铃真是美,健康、青春,充满生命的活力,令观影者感动于这样的生命力和美,以及活着的力量,从而不知不觉也会眼泪盈眶。
后来四姐妹放花火那段,也有相同的感动。
从物候角度看,电影里,樱花的狂欢过后,就是五六月幽寂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
老屋前一丛一丛清翠的叶子上开着雪球似的花,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得到滴沥的雨声,老屋透出闲静的味道。
为了顺应时令生活,老屋门厅的花器里也插着一朵绣球花。
所以很能理解幸对老屋的执着与守护,也让人共鸣(我老家山中的祖屋也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每年我都会回去山里住一段时间),能拥有这样可以倚托心神的地方,是何等幸福,何况还有妹妹们。
如果樱花能代表小铃的青春,绣球就可以代表香田幸的成熟稳厚。
把人物放在相应的植物环境里,也许并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而是偶然为之。
总之,正因为有幸这样的人物存在,传统古老的事物才不会消失殆尽吧,像老梅树、每年采梅子做的梅子酒、淡淡的腌菜、萩饼、沙丁鱼刺身、炸竹荚鱼。
换成中国就是清明的清明饼和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麻糍、春节的年糕和饺子、元宵的汤圆等等,当然相应的也有一系列植物,一切都有岁丰物茂、顺应自然而活的感觉。
幸可以说也是一种“旧人”吧。
是枝裕和在采访时也坦言自己是一个“旧人”,不是纸的书籍他完全无法进入状态,在国内只要是电子文件他都会打印出来。
这种地方真是让人喜欢。
有时候,旧人像旧物一样珍贵,像那棵老梅树。
幸和妈妈一起扫墓那段戏我也特别喜欢,墓地周围也遍植绣球,刚下过一阵梅雨,绣球花湿漉漉的样子,树木鲜翠如洗,风景澄澈明净,路途中还不时传来寺院的钟声,一派悠然。
一起听过这样悠然平静的钟声,想来什么样的心病都会消解吧。
妈妈说,好多年没经历梅雨了。
幸说,北海道没有梅雨啊。
是啊。
妈妈接着说,做完梅酒后,才会感觉,啊,夏天来了。
幸说去拿梅子酒给妈妈。
大竹忍很温柔地提醒女儿:“那边很滑的,小心点。
”太喜欢这段对话了。
在这样细碎又充满时令感的家常话中,母女关系也和解了。
真是令人心绪触动。
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是奇妙的,年纪越大,就会觉到母亲的好;而做了母亲后,更能懂母亲的温柔。
看这段时,眼睛也湿了,代入感特别强,作为居北地的南方人,甚至连梅雨的乡愁记忆也被唤醒了。
原作者吉田秋生当初要求是枝导演,拍电影的时候要重视四季变迁的转换。
是枝裕和做得很好。
樱花、梅雨、绣球,接着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来了,蝉鸣日盛,紫薇花又渐渐开了。
物候又轮回了一年,生死也轮回了两次,电影开始于葬礼,又结束于葬礼,片尾的那场葬礼后,几个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干虬曲的紫薇花下说话,背后远远地也有几簇紫薇花,他们谈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仍然想看到美丽的事物,并为之开心。
就这样很淡然地不经意地道出了生命的真意之一。
听他们谈话的时候,三姐千佳手里在把玩一朵紫薇花,正与片头葬礼后的紫薇花相呼应。
影片开头的那场葬礼,正是紫薇花开得繁盛的时候(《步履不停》的发生时间相同)。
葬礼后,浅野铃和大姐幸、二姐佳乃坐在火车站前说话时,三姐千佳站在边上,手里把玩着的,也正是一朵紫薇花。
当火车前行时,小铃动情地跟着火车跑得时候,站台亦闪现一树嫣然的紫薇。
千佳这个人物真是朴实可爱,有趣又热情,小妹铃初来乍到,她帮忙搬行李,整理房间,打点一切。
大姐二姐吵架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打圆场,岔开话题。
而关于长泽雅美的二姐,最初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有点糊涂地过日子,喜欢喝酒,到了一个新地方就囔囔着要啤酒,美而混沌。
渐渐地,就会发现这个人也挺可爱呀,到了后面她的心性也有所成长,大概得益于认识了加濑亮。
有的人是需要认识对的人才会缓慢成长和成熟的吧。
感觉加濑亮在片子里的气质甚至有点笠智众的味道了,淡然平静缓慢地。
片子最后,看着四姐妹走在沙滩上的黑色背影,真希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着的,并且永远这样一起生活下去。
真的不愿意她们分散,离开那间老屋、庭院和梅树。
家庭的变迁的确是让人伤感的,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愿去面对变化,真希望她们能像那棵梅树一样,一直站在原地,在四季中流转。
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这部影片从电影名字到演员,从场景到剧情都是我很喜欢的 ,是部有温度的影片。
梅子酒,沙丁鱼吐司,樱花隧道,镰仓的海,烟火,几乎组成了所有的生活片段。
整片台词不多,处处满溢着简单的温暖。
当蝉鸣暂歇,谢谢你感动又让人充满希望。
影片风格淡雅清新,充满了治愈系的味道,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家人之间的羁绊。
这是一部正如想象的那样细腻温暖的感动电影。
看完了是枝裕和的新片《海街日记》,很难不把它和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对比一番。
《小森林》分“冬春”和“夏秋”篇,讲来自日本东北部乡村“小森”的女孩市子在城市生活受挫后回到家乡,在母亲留下的木屋里一人独自生活,经历夏秋冬春四季的生活细节。
《小森林》并无情节,以上前因后果也只不过作为布景板存在。
镜头所捕捉的是市子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季节变迁,拣取其中最美好清新的片段进行组合,作为明信片日记一般呈现在嘈杂都市生活的观众眼前。
《小森林》是纯粹的视觉展览,几乎没有电影手法的运用,更缺乏艺术作品的目的性。
这四集“故事”更像一套四季食谱,经过明显的加工筛选,为呈现自然之美与其背后返璞归真的情怀,距真实的乡村生活甚远。
《海街日记》也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来记录滨海小镇镰仓的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与《小森林》系列相比,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更为丰富,关注的焦点更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而非明信片一般的静态风貌。
这四姐妹因为一场葬礼走到一起,各有美丽之处。
其中有两个片段更是达到了日式审美的巅峰:一是夏季花火大会结束,细妹小铃穿着大姐香田幸送给她的外婆的和服,回到家发现三姐妹全都穿上了传统的夏日和服等着她在后院梅子树下放烟火。
小小的花火照亮了四个人的脸,镜头从房内越过榻榻米,穿透拉窗与走廊,照进如同被框进画里的傍晚庭院,鲜活生动。
二是小铃坐在青梅竹马的小男友自行车后座穿越空荡的“樱花隧道”,两人笑得毫无顾忌,路两侧盛开的樱花灿烂如雪,乐声轻抚,小铃年轻的脸明亮如星,春风拂面阳光如蜜。
花火与樱花都是短暂易逝的物事,短暂处格外灿烂,属日式“物哀”悲情审美的典型。
《海街日记》中也的确出现了两次葬礼,然而这些审美符号的出现并没有让电影带上丝毫的黑暗底色,四姐妹从初见到最后的海滩剪影,彼此之间简直毫无矛盾嫌隙,包括父亲这个最难启齿的话题,都在日常生活的甜美和谐中被一一化解。
无论青梅酿酒,还是海猫小饭馆的关张,生活的种种烦恼不如意都无法影响香田家姐妹的日常,一切来得毫不费力,美得透明不似人间。
电影里唯一的“不和谐”声音来自老太太树木希林饰演的姨妈,她提醒大姐要谨慎考虑收养小铃的决定,也在四姐妹那不靠谱的妈妈回家来时给争吵的双方当和事佬。
说实话,我觉得这老太太是整部电影里最有人味的角色,她算计、她有阴暗面,她也和蔼可亲,她真实。
缺乏阴暗底色这点是我觉得《海街日记》最大的失算,这种剧情单一化,只选取四姐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展示的手法与《小森林》系列中以自然纯朴情怀为唯一出发点,刻意回避乡村生活的艰苦一面是一样的。
看完翻翻背景,果然二者都是漫画改编的作品,从人物塑造到大结构都二维化得厉害,简直耽美。
想到这一层,便为是枝裕和这部日记深深遗憾——要知道,他大概是日本当代最接近小津的导演了,2008年的《步履不停》不仅拍出了小津的画面氛围,更拍出了小津式的日本家庭生活的精髓——细节边角并非完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深深阻挡了人与人的交流理解,但真正的美则超越那些磕磕绊绊的细小障碍,那是时间流淌中慢慢析出的人间至爱,不是毫无理由的暖男和圣母。
小津对细节的信任,对镜头的冷静处理,都是因为他相信字里行间见真情,无需粉饰,更无需为观众进行二维化的筛选。
是枝裕和在《海街日记》里所表达的美在观看时固然动人,但这是空洞的美,脱离了泥土的滋育和泥泞大地的沉重,在本质上与《小森林》系列的乡村明信片如出一辙。
这完全不是小津风味,更距日本经典文学作品《细雪》中所描述的四姐妹生活十万八千。
这是真正的日记流水帐,只记录了美的表皮,降格到“养眼”的层次。
我对表层化的是枝裕和,甚为失望。
生活中看上去的美好,只是展现了做人的态度吧,就算有天大的事儿,饭要好好吃,觉要好好睡,工作还是要做的,忙家务,收拾房子,酿梅子酒,赏花,看见生活中的美好,一步步走下去。
一些经典台词:1.佳乃:拜托你咯,我们都支持你呢。
幸: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在你清醒的时候说。
佳乃:这种事情,不喝酒怎么可能说的出口啊。
2.幸: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一起去。
爱人:我就觉得你会这么说。
幸:那孩子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被夺走了童年。
每次看完是枝裕和的片,总有种余韵残留。
这余韵投射在现实的四周,让吃的事物、做的事情都变得鲜活起来,或者说是加深了自己对寻常事物的感知力——感知美的能力,感受食之味的能力、化解忧愁的能力。
像是更改了现实景象的滤镜,以更柔软的形式呈现在了自己眼前,包括前方难以预料的风险,及过往藏在心中的不曾真的消失的伤痕,一并都被磨去了棱角,感觉自己可以继续步履不停下去。
说起来,若单纯看故事简介,似乎难以匹配这明亮的余韵感。
《海街》里的四姐妹,都经历着家庭的残缺和各方面的困扰。
或者说是枝的故事从来不是建立在完整的家庭关系之上。
完整代表着圆满,而“圆满”二字这种等同于“The end”般的词语,代表着终结,有终结就有“不圆满”的下个开端。
于是,是枝的电影里,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寻常百姓的生活,总与不大不小的悲与喜相伴。
《步履不停》里,关系疏远的父与子;《GOING MY HOME》里由父亲重病牵扯出的故事;《奇迹》里面分居的夫妻;《如父如子》里被扰乱的2个家庭……到了《海街日记》中,这次以女性视角展现,因父亲的过世,三姐妹结识了素未谋面的妹妹——父亲再婚后的女儿。
日记从这页开始记录起来。
是枝的片总是从平常的生活琐事切入,然后随着谈话、闲聊、八卦,逐渐丰满人物和故事,展露出脆弱的部分,再到结束时的豁然开朗。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好似生活中和人结识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和对方加深羁绊,虽不新奇但是却很亲切。
这份亲切感,让人相信着在镰仓真的住着这4姐妹,上演着海街故事。
让人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虽不见得经历着相同的事情,但一定有着类似的烦恼,经历着相似的,名为“喜与悲”的情绪。
因此,当故事中的人豁然开朗之时,屏幕前的自己也解开了某些束缚。
而这,正是电影不可名状的力量之一吧。
如同一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料理般,一样的场景,不同的导演来拍摄,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看完《海街》,“美”是最直观的感受之一。
是枝镜头里的美,总有种不设防的感觉,看不到处理的痕迹。
比起精心堆砌的华丽感,更似曲径通幽处不经意邂逅到的美景。
于是,四季变迁之美融入在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之中,小铃入学式的樱花,等待成熟时化作梅子酒的梅子树、幸和母亲和解的石板路旁的紫阳花;海的美点缀在镰仓的角落里,被海水冲击上岸的海贝、装载着四姐妹记忆的荚竹鱼套餐的海猫餐厅、有着好吃的小沙丁鱼的山猫亭,那是属于爸爸的味道。
片中印象很深刻的两段,风太载着小铃,骑着单车穿越樱花隧道,被风吹落的樱花花瓣掉落在了小铃带着笑颜的额前,只此一瓣,已美的让人跟着不经微笑;夏天的烟火大会,烟火绽放时,镜头对准着映在海里的或蓝或红的色彩,还有少女和少年们被映亮的侧脸,虽未见烟火,已知晓其美。
是枝的故事总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看似日记式的琐事,跳脱出来,却讲述了很多。
关于生与死、关于父与女、母与女、夫妇、姐妹等。
古旧的东西总让人有安心感,因为历经时间的迁移和洗刷,它依旧记录着过去的模样,似乎从未改变。
改变是新的开端,有时却也令人伤感。
美好的时刻、开心的往昔总愿时间在此定格,永葆当下的模样。
定格在父母安定的儿时、定格在四姐妹围着桌子吃饭斗嘴的每个日常、定格在驶入樱花隧道的那一刻、定格在常开大门有二宫阿姨特制的荚竹鱼的海猫食堂;定格在每个开怀大笑的分秒里;定格在这古旧的似乎永远朝她们敞开大门的老房子中。
然时间的不可逆性,不论我么愿意承认与否。
只愿虽四季变迁、人事变化难以把控,也期盼着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海街的四姐妹,让我们以更从容的方式步履不停。
一直很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读到细腻、优雅、温暖、乾淨、美景、美食、日常、和谐......这些都是我极喜爱生活美学元素《海街日记》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记录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四姐妹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如同现实生活中真的姐妹般存在那样自然,可谓超越表演的表演临海的古都镰仓 四季移动变化的光影 火车经过小镇 梅雨落在石阶上樱花盛雪、仲夏烟火、细海沙滩、微风阳光咖喱、梅子酒、沙丁鱼、炸鱼定食、小鱼面包.....家里的柱子上还留着刻画你成长的身高标记在烟火红光映照着青春明媚的脸庞乘着单车飞快行经樱花隧道时你的笑颜在那个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 家人的和谐相处、理解关怀、陪伴与支持 給人安定與希望流光如詩 岁月如歌 温柔隽永 平淡靜好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細緻 明媚 生动 美麗 饱满细腻美好的家庭剧,很温暖,很治愈,年度推荐!
因为父亲的抛弃,一家人陷入不幸福。
妈妈心灰意冷离开三姐妹,大姐为了守护妹妹大龄未嫁。
父亲的去世,变成故事的拐角。
看到同父异母的妹妹,姐姐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排斥反感,而是从心底喜欢接纳这个与她们流着同样血液的妹妹。
应该说是时间的力量吧。
让人慢慢接受现实,淡忘怨恨,更冷静下来更客观地思考事情原委,在漫长岁月中,理解、接受慢慢产生。
因此才会有了后面的亲情故事,有了更多的欢乐与互相支撑。
时间是伟大的。
但也是残酷的。
终归,人是在变老。
(这种想法好悲观)
【B-】表面上是朴素的糯米团,吃下去是甜到腻的马卡龙,这已经不是生活剧了,童话还差不多。戳中你瓣一大片小清新死穴,戳不到我。
如果说在早期的《幻之光》中,是枝裕和懂得如何用影像的“快”来表达生活的“慢”,那么在最近几部作品中,他似乎丧失了这种掌控时间魔法的能力。一如《步履不停》,《海街日记》依然举重若轻地谈论生死,将细节美学无限释放。可惜四两未拨成千斤,仅有的力量就凝固在逆光和暖色调营造的甜腻中。
#BJIFF2016#是枝裕和的巅峰在【横山家之味】,哪怕背景搬到镰仓,也没有和小津更近一点。小津电影里的人物都不完美,但这四个女主实在过于完人。更像两个小时的日剧,以往作品里的留白美这次遗憾让位于一个明信片式的世界了
最美的夏天应该就是穿着美美的浴衣,和爱的人们一起去看一场烟花吧……
十分做作:)以及一直有一种不安的预感
为什么国内拍出来的就是渣父、算计、争夺、狗血,难得见这样平淡、温情又美好的姐妹亲情
一抹梅绿,一缕樱魂。行旅未已,步履不停。
不能以过去的眼光去看是枝裕和了,发行从艺术院线到东宝,五十多岁的是枝裕和才第一次拍摄人气女优主演映画,一来还是四个,“压力”确实不小。电影虽然剧本和剪辑上都有些问题,但“女优美,长腿美,镰仓美,日料美,生活美”可以掩盖了这些问题。四姐妹几乎都完成了自己最好的表演,年度推荐!
四个都挺美的,不知道娶谁好。
"就像一个优等生,各方面都不错,很多人夸奖,但是有些人无法与他们做朋友。"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平淡的电影啊,图什么
三星半。年度最佳嗑瓜子电影。
难看到可怕,全程找夏帆,没有她的场景赶紧把目光从屏幕移开。
3.4 前半段看的時候還有觸動,家庭關係的複雜,幾個姐妹性格介紹以及關係的展開都很見功力。但邊角細碎加上演員念白,看起來總有種日劇恍惚感,但段與段間連續性又是好的。四個女生同框很美好,漂亮,舒服,但後段就感覺缺少了什麼真實,表演痕跡略重。感嘆那個老房子啊⋯小妹太像小秦了!!
绫濑遥的表演让人蛋疼 四个女儿的设定实在玄幻 虚假的细腻 高级偶像剧
四姐妹的无聊日常,困到要人命的节奏,一碗白开水
再美好的生活也会有迷惘有困惑有死亡亦会有悲伤,何不看淡一切微笑面对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每份经历每个绝无仅有的瞬间呢。满溢在此片的日式的优雅氛围真是叫人看后觉得清爽十分向往
还是有点太清新了。不过居然是在镰仓,又是几个女儿的故事,那种日常的和解,感觉是枝裕和是隔着时间在跟小津说,尽管现代社会的情感越来越支离破碎,可是事情不一定像你想得那么坏。
毫无感触 相当平淡 get不到点
对于破坏了自己家庭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让他搬来同住,还能一起玩耍,真是笑话,没有扯头发抓脸就不错了,这是事实,电影真是高于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