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评价电影的影评我不擅长写,想写点我看到的别的东西。
曾造访北师大,看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碑文,也了解过启功前辈和北师大的关系,可以说前辈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士遗留下的风骨,这也正是当代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中国文化里的教师注重“传道”,韩愈讲“传道授业解惑”,把“道”放在第一位,如果无法传承精神,授业解惑的再好,也不能说是培养出的是好人才。
当下中国,注重“授业解惑”,在“道”的层面差了很多,这是时代的潮流所致,导致很多中华精神也都只能追思。
现代一部分人对中华古文化的印象几近刻板,随便说两句古人之言,便可能会被某些能人异士戴上“崇古”的帽子,此乃中国之悲哀。
梁启超曾讲“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
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
故如希伯来人、印度人之超现世的热烈宗教观念,我无有也;如希腊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学,我虽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欧洲之纯客观的科学,我益微微不足道。
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置耶?
曰能。
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
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
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
坐是之故,吾国人对于此方面诸问题之解答,往往有独到之处,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
”———【先秦政治思想史】若是现代人人都持如此观点来探讨中西方文化,我们会不会发展的更好,将“道”传承的更好呢?
这部电影以启功先生的一生为线索,而启功先生表现出的又是中华精神。
所以看片子的时候要体会片中几个“道”的变更点和传承点,如刘同志从红卫兵重新变成启功先生的学生,启功先生给自己老师祝寿,到最后设立新时代的奖学金,诸多情节,在此不加赘述,观影者自行体会,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一点思考。
2015年上映,豆瓣7.6分,腾讯视频,时长:1:37:37里面有些细节,颇为感人。
第一:关于启功的字。
启功的画作好了之后,对方不让他落款写自己的名字。
原因是嫌弃启功的字难看,启功一气之下,开始撕毁自己的画作,他的妻子安抚了他的情绪,跟他说,比上个月写的有进步多了,肯定他。
自此,启功开始练字,后来他也确实成为了书法家,教授学习书法。
娶妻娶贤,大概就是这个境界了,无形之中成就了启功的书法成就。
第二:启功的老师陈垣生日,大寿当天,由于时代动荡,没人给老师庆生。
启功跟老师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拿出了自己的画作献给老师。
还拿出了两个寿桃送给老师,说是妻子章宝琛做的。
还给老师行大礼,祝老师生日快乐。
师恩师德,代代传承,对老师的敬重,一如既往。
第三:启功费尽一生,写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由于不被认可,不能被出版。
他一气之下,想烧毁书稿,幸得妻子从火里夺回来,这才保住书稿,后续也能出版。
虽然宝琛的学识不比启功多,但,她却坚定相信启功,还保存了他的画作。
第四:诗歌出现的不同意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一共出现了2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期。
同样都是在启功上课授课期间遇到的,第一次发生时,宣布动荡时代的开始。
第二次发生时,时代已经安稳,他在课堂上突然就被吓到了,说明当年的经历,他还是历历在目的,心有余悸。
第五:启功的老师陈垣去世,他想送老师最后一程,无奈,被拒绝了。
回家后,他很难过,大雪纷飞,他写了一些挽联烧给老师:依函丈,卅九年。
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
通余文字,答陶甄。
第六:启功和妻子的一生,虽无儿女,但感情笃厚。
“哪天,我要是先死了,他们肯定得撺掇你再娶个老伴。
”“谁要我这老头子啊?
这人要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你敢不敢给我打个赌啊?
” “赌就赌啊,拿什么做输赢帐啊?
” “罚你下半辈子吃素。
” “那我肯定赢你了,要输了呢?
”“我肯定赢你。
”
第七:启功的妻子去世后,家里没什么人照看着了,有老鼠。
大半夜的,启功听到老鼠的动静之后,穿衣起来看看,他的反应特别可爱。
他掏出花生摆在书架上,跟老鼠说:“别啃我那书啊画啊,那是我的宝贝。
这么着,要是饿了,吱一声,我给你上长生果。
”
第八:幼年的启功,跟随过爷爷学习过一点画画,还没怎么学,爷爷就去世了。
但,爷爷的教授,在他心中留下了种子,他也喜欢画画。
一开始妈妈是反对的,还打了他的手心。
但,他的妈妈最棒的一点是:她尊重孩子的兴趣,还给孩子找了名师来教授。
并同意启功学习画画了,不再反对。
所以,启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他的兴趣爱好,被得到了尊重。
经典台词:1.姐,这么多年,跟着我一天好日子没过,应该多让我受些苦才对得起你。
2.“画没了没了,你好好的就成。
走吧,家去。
”3.依函丈,卅九年。
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
通余文字,答陶甄。
4.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5.把不爱念书的孩子教成爱念书的孩子,我觉得就是好先生。
6.这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轨迹。
写这个字的时候啊,笔笔都要在它自己的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并不等于运笔的时候它不经过这个地方。
所以写行书,也要有它严格的轨迹,因为行书是源于楷书的。
豆瓣网友点评:1. 中规中矩。
从片子本身而言一般,启功先生加一颗星。
有个细节好,文革后,启功老又在上课,课中,有几个学生吵闹着经过,老先生惊了一下,以为又来运动了。
2. 一部四平八稳的人物传记电影,由于喜好书法的缘故看了片子。
一个多小时的篇幅断然不能将启功的生平讲透,前一段半直叙半回忆的方式交代的人物早期经历有些模糊,后半段则是流水账。
启功的人物形象扁平,始终是唯唯诺诺、谨慎以及踌躇满志。
先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没有被彻底的挖掘出来,电影过于平淡。
3. 启功的人生,身不由己。
他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无需操心生计玩弄字画艺术的机会,“高皇帝的子孙”尤其钟情于高雅的艺术。
启功虽出身平民,但家族也有工于书画的长辈,打小就浸染在艺术氛围里,在那朦胧的白纸一般的童蒙期,在爷爷叔伯的亲切教导里,对字画开了窍门,通了天眼,方寸之间腾挪天地,“就爱画画儿,天天画。
”
今早观悟了前日我的老师推荐的传记电影《启功》。
感受了一代书法大师启功的风骨和德行,影片处处动情,感人肺腑。
三尺耕耘一片天,翰墨文香绕余梁。
影片讲述启功老先生自幼习书习画,专心研修国学,一生淡泊名利,于三尺讲台上传道育人的人生历程。
然而,老先生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在上世纪中国那个文人愤懑,小人得志的动荡的文革年代,老先生的书画研修和创作全然被迫停止,生活窘迫,所著诗书难以出版,心中惆怅失意,加之发妻病重,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影片中,我们从文革时期看到的是一位落魄顺从,事事小心而唯唯诺诺的老先生。
虽至此,他的文人风骨和节气却没有因为乱世的浮沉而丢失。
不禁让人唏嘘嗟叹道,命运何等多舛!
在中国那个为后人痛感愤恨和惋惜的文化迫害年代,有多少位拥有像启功老先生那样高尚情操的文人墨客为红卫兵的"革命"棍棒所乱指和“打倒”?
这时候,他们深感时不我与、失意落魄。
哪怕他们肺腑之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为了求全性命做出曲学阿世的事情。
但,乱世中的他们依旧能够坚毅不屈,为思想自由的光明年代的到来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影片中,抗战时期,在日军占领南京城后对辅仁大学宣传抗击日寇的老师们进行逮捕之时,陈校长一行敢于反抗日寇,坚持为国立言的事迹振奋人心。
在死亡面前,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老师们言为师表,毫不惧怕。
他们誓死也要立在三尺讲台前,奋战到光明的到来之日!
)。
影片末,启功老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奖学金颁发典礼上教导年轻人,“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四言直戳心窝。
告诫我们年轻人,我们该怎样看待学习、修身和实践在人生道路上的占比,突出了修身的重要性。
一个无品行,只会闷头写字的人是出不来的。
这也是我的老师教导我的道理。
督促愿之。
师生父子的忘年之交,结发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真挚爱意,以及那个年代学生求学的刻苦和对老师的恭敬之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之情意,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我原来说过,我感怀那个出门人人互称同志的年代,原因正在于我向往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而这个处处充斥金钱的社会和年代,人们越来越丧失对自我精神节操的修行,甚至为了金钱和名利连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都可以不要。
己都不律,何谈去真挚待人?
我们总是要回归的,文化层面的东西还是要有的。
看多了充斥打杀情爱的商业电影之余,静静地观赏这部讲述启功仁师研习书画、教书育人的生平的文人传记影片,如同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来了一场神清气爽的沐浴,又如同听一曲古筝,品一杯香茗般心神澄静。
我们感怀启功老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操守,正是当代学书的我们所要学习和秉承的,致敬清骨,永垂不朽!
不知道为何这电影会让我哭,知道他是书法家,清皇室后裔,晚年住在北师大仅此而已。
可这部电影让我突如其来的哭了很久。
第一场是启功被叫去写大字报,刚开始的时候,宣纸展开稍稍飞扬的时候我就立马哭了。
第二次是宝琛带着画在兵荒马乱的路上跑,画被践踏她哭的时候。
第三次是启功说自己没事做,被陈垣聘为大学老师的场景。
第四次是标点二十四史,启功下笔点句读的场景。
第五次是宝琛在病床上说,这个赌我不打了的场景。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铁石心肠不会怎么哭了,但却发现人其实可以这么脆弱,感慨心还在情还在。
这部电影台词不多,你说能完整的表现一个人的一生么,显然不能。
但台词不多的电影,却能让你记住其中的精义。
“雇员是雇来的,可老师下的是聘书”。
以前我从没真正体会其中的差别,这就这一个“聘”字最能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高贵。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是随随便便混口饭吃的。
以前总觉得经历过那三十年的人,这一生算是荒废了,没有书看没有事情做,自己的人生无法圆满。
可这部电影看完正是一种磨难让我成长的代名词,只有经过碾压你才知道自己能够有多坚韧。
喝过苦水才能尝到井水的清甜。
但凡长寿之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开心,我们总说这个词叫“乐观”搞的很官方很让人不舒服。
其实就是自己会寻开心,曾经看过启功的一些访谈节目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像其他的老者很严肃,整日把嘴巴倔的高高的,他讲话总是眉开眼笑的让人觉得是老顽童。
当然谁心中没有苦呢?
所以一定不能将苦难和劫数看得那样可怕,只有活下来才有天明的那一天。
谁说现在没有好电影,《启功》就是,我们还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该剧追求诗化的现实主义,力求形式上侧重轻灵、轻逸,在诗意中不失剧作本身内在的严肃、庄重与大气。
通过启功先生的人生经历, 将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以艺术的样貌凝固、传播开来,以启功先生的人生故事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
主创团队以竹喻人,以“竹笋”成长为“高竹”来喻其历经黑暗与挣扎却能“坚”、“净”自守的品格与人生,提炼出“竹笋精神”概括启功先生的人生轨迹——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破土而出,甘愿奉献。
话剧《启功》将启功先生一生浓缩在九十分钟内,先生学养深厚,诗、书、画享誉当代中国,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身份却是——教师。
着重表现了启功先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奉献,解析了他一生坚守的内在原因与动力。
特别喜欢启功master的字 我这是真想不出来是叫爷爷还是先生 临当然也临不出韵味 很久都没明白 为什么字的轻重总是像是有极端一样 为什么字有时就像活了一样 而今 更懂 为什么一定一定要先懂这个人 才能懂他的字画看到第二分钟他开始写字的时候就duang就哭了 想起来看过的启功先生的书法视频 那种笔的运用 那种活灵活现的字的感觉 不知道到底是多少苦难多少付出换来的 尤其是书画这种 日久见功力的东西粗略了解他的平生 觉得经历过很多才会有他笔下这样有韵味的字 有阅历 有心境 有勤学 有苦练 有执着 有深爱 有太多的内容在里面 可能当事人并没有太多感觉 在旁人看来 这字是短暂人生的浓缩 五味陈杂 看了真心想哭总体来说 他也是很幸运的 有好师傅有学习环境 这是多少人求不来的 我等凡夫俗子只能是YY一下 只是不幸的是…好在 嗯 享年90 挺好的电影拍摄比黄金时代好很多 读多很多萧红的有关萧红的书 没想过一部电影能被拍成那样 很怪这部没有太多的技巧 讲启功大师的生活 我觉得 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看了太多他的字 他的画 知道了太多他的头衔 却对他的人生遭遇知之甚少 说人老了老了 对人生对有更多的感悟 电影中的细节 很多都有体现 讲他的老师和他的感情 拍摄的也很好 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师生情也有如父子情了 说实话 觉得他很幸福 他有一个懂他教他的老师 当然也是因为他真的有天赋 我不太懂这种感觉 可能是班级人太多更可能是伦家没天赋…他的妻子 亦母亦姐 虽然 没法深交 在那个年代 也是他的幸运 只是不知道 这个年代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情了民国时期的好老师确实挺多的 可能是时代造英雄 现在当然更多 只是 太多的急功近利了我们老师说 书画的再多技巧 都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学问 像启功那样 我原来觉得老师太商业化 但细想想 他可能是真的爱书法 身边的小事也会让人知道启功先生是真的适合教书 爱做学问 形象真是深入人心啊嗯 就是演青年时期的演员略丑啊…刚看了上面的影评 我不太同意 这并不是高山仰止 启功先生很平凡 像每个固执的教书老先生一样 真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固执坚持 造就了不平凡为了终于有人拍这部电影 并且没有太多炫技 满分希望有一天 可能在我老了的时候 能够运一身功力于每一字 还希望 世界和平
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历程再现的影片。
影片开头,启功先生在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眨眼间,文革便开始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先生落寞地擦去黑板上的字。
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百般羞辱,傅雷、老舍都是在“十年浩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先生,反而是个幸运儿——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的皇室后裔,自己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慧根。
启功先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同时,也不忘初心,做文化的传承者。
影片刚开始的第二分钟,启功先生在黑板上写的诗句把我折服。
想起来之前看过启功先生的书法视频,运笔自如,那种活灵活现的字的感觉,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付出换回来的。
影片叙述至启功先生的少年时代——上私塾偷着学画画,被先生告状于母亲,痛斥他后,请城里最好的画师吴镜汀先生教他学画,成年后的启功先生画出来的画已是惟妙惟肖,练习书法除了有灵性外,与家庭教育也脱不开联系。
父母的价值观与文学素养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影响,启功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精湛的书画水平,也离不开他的母亲对他的悉心栽培。
当启功先生的八叔祖上门书画,准备落款时,却被八叔祖嫌弃他的字丑;被他的同宗心畲先生教导:“卖画糊口对吾辈而言乃耻辱大事,是偶尔迫不得已,丹青易米之举。
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八叔祖、心畬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学习书法,贵在反思与自省,在自己的作品中“挑刺儿”,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进步,把自己的空缺与不足弥补,循序渐进。
启功先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受益匪浅,他有一个懂他的老师,让他在书法中展现自己过人的天赋。
“十年浩劫”的启功先生依旧没有放弃书法,被红卫兵派去抄大字报,在夜里坚持自己的创作……离不开他有一颗坚持与勤学的心,与儒雅的妻子对他的关心也脱不开身,也离不开老师对他的厚望,望他能写出更多的作品。
一小时余久的影片,把启功先生的人生历程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觉得经历过很多东西才会有他笔下这样有韵味的字——有阅历,有心境,有勤学,有苦练,有执着,有深爱,有太多的内容在他的书法里,可能启功先生并没有太多感觉,但在我们旁人看来,他书法里的一撇一捺,是他一生的浓缩,五味杂陈。
学习书法,本应向启功先生一样,以一颗不急功近利、本真的心去学习,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求功名,只求做本我。
【启功先生老师寿辰之际,他给老师做了两个寿桃,跪在地上向老师祝贺;妻子病逝后,和屋里跑来的老鼠对话;文革结束后,把自己的字画翻出来,看到之前妻子留下来的字画,抱头痛哭……影片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闪光点❤️】一个令人难忘的老人,他的精魂依然是透过了层层纸张,穿越了模糊的记忆,留了下来——如纸上的墨韵,风雅春秋。
作为一部电影,《启功》主要就是将先生的一生以电影作为载体浓缩了一下,其中对启功先生将书法、绘画艺术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进行了详细了刻画,实际上在最为坎坷的岁月启功先生则依旧收到其人生追求的影响。
书法、绘画艺术都是要建立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的,正所谓“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启功先生并非只是一个画师或一个书匠,他在文学、文字和历史方面也都有较高的造诣,可以说他骨子里是透着一股中国文人的气息的。
一部电影不会时时刻刻都打动人心,《启功》也许有很多值得人感动的地方,但是对我来讲有一个情节让我看了又看,甚至感动的要掉下泪来。
当文革开始后,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著名学者成为了右派的典型代表,启功虽然摘了帽子仍旧处境艰难,没有什么人能瞧得上这样一个糟老头子,但是当无知的红卫兵为无法抄写好《毛主席语录》时烦恼时,启功挥毫泼墨的场景使得那些红卫兵们深深的震撼其中,甚至其中一个人最后竟成了他的门生。
<图片1>这一个镜头、这一个场景实际上表现出的就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虽然只是一种形式美学,但是它本身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无论启功先生看起来多么的随和,但是当他进入了书法创作的环境,便立即显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的风骨,在对待兰亭序真伪的探讨问题上,启功先生内心中仍存在着中国士大夫传统中的自尊。
有人怕谈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情节诶,但是我却认为这恰恰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节所在。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环境中的核心,关键不在于这个人是否长得好看,更在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气质、所带来的气场是怎么样的。
那么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塑造一个人的气场就是看这个人被何种文化所熏陶。
<图片2>老子讲“上善若水”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水虽然柔软至极却能战胜比它坚硬的东西,而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水”,面对来势汹汹的极左思潮却没有能够断绝它的存在和延续。
即使受到思想流毒影响至深的红卫兵,面对书法美学的魅力也不由自主的折服。
在我看来,受到折服的不仅仅是启功的书法,更是启功带来的气场。
儒雅的涵养、深厚的学识会使仁人志士趋之若鹜的。
看了格瓦拉组织的超前点映,影片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命题作文,完成度较高。
选角非常值得称道,扮演老年启功的马恩然戴着那顶小帽,与先生的形象惊人相似。
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员形象连贯性极佳,完全能脱离演员本身的话题和形象。
剧情完整展现了启功先生的生平,几乎所有剧情均有出处,就连很多细节,比如唤妻子姐姐,向妻子磕头,与妻子打赌等等都出自先生亲笔。
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师生情谊十分动人,也是片子浓墨重彩渲染的。
青年相知提携,暮年拜寿,晚年以陈垣先生书斋命名奖学金,足见师道传承,也颇为契合教师节的主题。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
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启功 (2015)7.6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丁荫楠 丁震 / 马恩然 王馥荔相比书画成就,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敬重,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和当权者的淫威,做事不图名利,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启功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书法家。
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书法的代名词。
假使你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启功的题写的匾额、对联。
按他自己的说法“除了公共厕所,差不多都找他题过字”。
普通人客气地来找他求字,他向来来者不拒。
看到仿冒他的书法作品,他还开玩笑说“写得比他好”。
有时候,干脆承认是自己写的,他觉得,这些人为生计所迫,情有可原。
而对于一些招摇无诚意者,他却是另一种态度。
曾经有个空军高级将领的秘书,上门要求他写字。
启功认真地问:“我要是不写,你们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吧?
”秘书连忙说“哪里,哪里。
”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文革期间,一个红卫兵模仿他的书法写字,求他提点,他既往不咎分享,并且说:那时人都在演戏,现在唱完了,就过去了。
还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物质多匮乏,有一天早上老鼠爬进屋子里来,他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把所剩不多的长生果给老鼠分一点,并且说,我们都属鼠,别吃我的书和画就好。
在他九十岁时,有次住院,朋友去看他。
当时他双目近乎失明,护士给他带氧气罩,他还不忘开玩笑说“不用戴,我不咬人,从来不咬人。
”等大家笑过走了,老朋友问他感觉到底如何,启功悄悄说:“我现在浑身都疼”。
启功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透彻通达,宽厚温润。
他对荣辱生死都看得淡泊超脱,只愿留给世人大笑或者微笑印象。
如果去网上搜索他的照片,看到的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启功是好玩的人,也是严谨的大学者,潇洒豁达的书画家,但其实他一生挺苦命。
电影里的一幕,让我始终不能忘怀,文革期间,被扣帽子,被罚打扫厕所,他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暗示一生有气节。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期待所有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启功大师,怀着期待去看,可是失望而归,一个有故事的人,为什么把电影拍成这样,冷馒头沾凉白开,淡而无味。
当初偶然综艺里因为张绍刚知道了这片子,然后去找来,虽然没看完…但是还是好奇去搜了大师的故事…有些缘分就是止于一个名字的开启🔛其实也挺不错的…
末代皇族,拍得太浅,老年的算好一点,其他年龄段和其他配角表演都相对差,算不上佳作,6.1分。
看得好困
好棒的片子,三个年级段的扮演者都好,喜欢这类历史人物题材。
咋不说说辅仁怎么不办了,溥心畬下落几何,还是挑好听的说啊
关于那十年的岁月,而且是老先生的事,眼泪花花地落下来…
此电影不足以论英雄!
冰山一角 启功的人生比电影展现出来的多很多也精彩很多。 犹记得说他的字不值钱是送的墨宝实在太多。
还不错,可能是我期待值太低。四人帮倒台以后启功才敢痛哭流涕,上课期间听见教室外的脚步声吓得一愣,都是不错的细节。
2020春日影展4 传记电影,碰触的故事很有意思,可惜时间线和碎片化是众多传记电影的通病,这部片子更是杂糅,几位演员又不是甚和我的眼缘。但老先生真正值得致敬!
以1966为起点,混乱时局下闪回展现启功的前半生,中规中矩的传记,到80年代初再次登上讲台给学生讲解电影开篇那句「海内存知己」,结构已经很完整,情绪也很饱满。末尾90年代后那小段更接近北师大宣传片了。
为现代人展示几十年前的暴乱革命
奔着张绍刚去的,但是这个配音听得我尴尬死了,小叮当活活把人给演成了傻子 不能忍啊
真是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还有我怎么记得她夫人一直在她身边呢?怎么过世那么早吗?这个片子根本没有必要戴上奇功的名号,很多年纪相仿的人的经历大多如此吧。导演、编剧真的一点功夫都不肯用的。
演员表演简直不能忍,一点灵性都没有,本就不喜启功的字。再把他演成这幅德行真是日了狗了,完成任务的制作就是这操行。
像掌勺肛他本人一样油腻不堪
3.5
绍刚老师一定是因为坚持胖和戴小黑眼镜得到了这个角色
关于启功艺术性的一面,没有很完整地表现出来流水账般记录启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