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立春》的感觉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幅漫画:几只活鸡正观看火炉里转动的烤鸡。
在同类者的悲剧里,看到自己还没有来到,但极可能发生的命运。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若不放弃也只有三条路:执著然后成功;执著,屡次失败然后妥协;执着,屡次失败然后毁灭。
电影讲述的便是走在这第二条路上的人们,最缓和也最具真实感.然而,也只有行路人才知道这条路的黏馀及狭促。
王彩玲是故事里最后一个妥协的,她的妥协是受周围同类者命运的拉扯和刺激,他们给予了她惺惺相惜的抚慰也一点一点掏空了她的内心。
她是偏远小镇上的音乐老师,爱好歌剧,嗓音颇有天赋,她梦想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一鸣惊艳,掌声雷动。
于是又是托人办北京户口,又是辗转各音乐团体毛遂自荐。
在奔走失败,落魄而回后还要端着艺术者高贵而骄傲的姿态对别人重复她自己多么愿意信以为真的谎言。
她身边的人像走过场一样来了又去,但实际已带走了她内心的太多东西。
爱好绘画却接连考美院失败的炼钢厂工人黄四宝带走了她苍老人生的第一份爱情,她的“粉丝”周瑜追求未遂还遭到“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羞辱后,愤而离去。
与她同病相怜的舞蹈老师胡金泉因专业跳芭蕾舞而被镇上人视为异类,痛苦不堪的他最终以非礼女学生而锒铛入狱来证明自己的性别,王彩铃去看他时,他穿着狱中的布鞋颠起芭蕾的脚尖,这份凄凉使不忍卒睹含泪而出的王彩铃的内心又被抽离了一分对抗现实的力量。
而接着登门求助,谎称其身患绝症最终利用王彩铃的怜惜达到目的的年轻女孩贝贝彻底粉碎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信任。
她终于觉得疲惫了,决定按自己的说法随便嫁个人算了,在婚介所报了名之后,她的女邻居,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遭遇使她发现婚姻也不可靠。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兔唇女孩,卖猪肉为她筹钱做手术,恒久忍耐的生活下去,或者培养女儿实现夙愿,或许没有,但她给女儿取名叫小凡,是受尽了理想主义者精神世界里那自以为不凡的苦吧。
她曾说这幅好嗓子是她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是废物。
她曾如此坚持,便是“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她是所有理想至上,怀才不遇者的同类。
彼此间却是注定的无法拯救,只好潸然抚慰。
这是导演顾长卫的第二部电影,和《孔雀》一样,让最初眼神明亮的梦想家们混迹在生活的一片狼藉中渐渐找不到了他们的光。
也许他的意图便写在剧终打出的字幕里:谨以此片献给王彩铃们。
谨以此片,他奉献了一种深沉的理解,一种慰藉,一种“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的苍凉表情。
胡金泉——一个芭蕾舞者,热爱芭蕾舞的男人。
影片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
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
因为他妥协了,他无法勇敢的站在被众人指点的舞台上,因为他老迈的母亲用帽子挡住了脸,他感到羞耻……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敏感,细腻,优雅,可是因为他的性取向,饱受地方上人们的嘲讽冷眼相待。
在被王彩玲拒绝后他离开她家前说了一句话,电台上说深夜有大雪。
镜头转到他在大雪的街道上推着自行车走着,他哭着,像个小姑娘似的哭着,用手背擦拭着泪水。
他伤心,他绝望,这个晚上他死亡了。
后来的强奸未遂是很幼稚的一个计划,不过成功了,他欣喜若狂的跳起了芭蕾,计划成功的喜悦、理想死亡的伤心,他的脸上扭曲的表情让人觉得很心酸。
他锒铛入狱。
总被他打理得一丝不乱的长发被剃光了,穿着灰蓝色的囚服,脚上是黑色的棉布鞋。
他笑着对王彩玲说,这棉布鞋也能跳芭蕾。
接着他在铁栏杆的那边踮起脚慢慢的转了一个圈一个圈……王彩玲哭着跑走了,他停了下来,无法形容他当时的表情,只是缓慢的转身然后让狱警给他带上手铐……(在影片结束后与顾长卫见面会的时候,有个观众说这个场面是最让他震撼的。
)王四宝——为了北京的美术学院连续考了5年,屡败屡考。
现实中不少这样的人,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考了3年(or4年)才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他是个有理想的人,甚至他和王彩玲是那样的相似,怀才不遇。
所以他们走到了一块,互相吸引着。
可是那不是爱情,至少对王四宝而言那仅仅是惺惺相惜的一种感情,而王彩玲却投入进去了“对女人而言最深的感情就是爱情。
”。
王四宝退缩了。
那一晚,喝醉了跑到王彩玲房间和王彩玲在床上的缠绵(影片没有这个场面,其实如果加入这个的话我想能更好的表现出王四宝后来的性格转变),第二天用厌恶自己厌恶王彩玲的表情对着王彩玲说:我感觉被你强奸了!
而其实,王四宝是感觉被现实强奸了,所以他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和一个这样丑陋的女人上床或者说无法接受自己和自己视若兄弟的女人上床,这一刻他死亡了。
后来他去了深圳,后来又回来了这个小地方开了一家骗人的婚介所。
他从里到外的改变了。
所以当王彩玲从他车前面走过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是他,接着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时候才惊觉这是那时候想当梵高的理想青年……这时候的王四宝完全是一个庸俗的普通人了……王彩玲——一个不甘庸俗生活的女人。
她知道自己长得丑,所以上帝给了她一副好嗓子。
她很明白,在一个小地方拥有才华天赋是毫无用处的,就好像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
所以她用尽办法要得到北京户口,调到北京工作。
她对所有人说的谎言都是支撑自己继续坚持理想的手段。
她看上王四宝,是因为她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才华却得不到承认。
她对他说“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懂你的女人了。
”所以她想帮他,一起离开那个小地方,去北京闯荡。
可惜王四宝退却了。
这个懦弱的男人使得王彩玲从高塔上跳落(其实跳楼这里处理得有点不够成熟,- -说实话那个画面和气氛让人发笑)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蓝色演出服爬上那个高塔,她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至少能体面一点以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尊严,这个词在后面的见面会的时候顾长卫导演提了好几次)。
可是她没死。
只是伤了手脚。
生活还得继续,她认识了胡金泉,她以为那是个坚强得可以让自己找到继续撑下去的支柱(?
其实不应该说支柱,只是一时间想不出那个词了)直到他入狱后。
王彩玲放弃了,她曾经说过“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后来她又说“如果撑不下去了,就随便找个人家,嫁了。
”所以她去了婚介所,然后路上重遇了王四宝,接着隔壁家老汉带着钱失踪。
这些事一一刺激着王彩玲的神经。
然后接着出场的闹剧似的高贝贝让王彩玲去北京的梦想彻底粉碎了。
她收养了一个同她一样不完美的孩子,她的梦想将由她的孩子来完成。
(顾长卫导演说,孩子不但会继承你的血脉你的习惯,甚至会连你的理想也一并继承下来的。
)从一个梦想着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剧的女高音到一个在街边卖羊肉的女人,我觉得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王彩玲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女儿(对不起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她的女儿会代替她完成理想的。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
曾经某人对我说: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坚强,不然很容易被打垮变成虚无主义者。
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坚强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理想主义者都得死……因为现实很残酷很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会让理想被撞得粉身碎骨虽然我们还是得宣扬理想主义者的美好和纯洁……顾长卫导演说最后还是希望王彩玲能成功,所以最后是王彩玲在歌剧院唱歌剧的画面,至少让人有了温暖的感觉,这就是立春吧……很喜欢顾长卫导演,从他回答观众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实他并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口齿不算很伶俐的他让我觉得很真,很可爱。
其实很想问关于编剧李樯的问题,因为真的很喜欢李樯。
而顾长卫导演也提及说因为剧本写得好,所以演员才会演得出色。
以后一如既往的支持李樯和顾长卫。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
”王彩铃,一个不得志的文艺“老”青年,在世俗而卑微的生活里,坚持着她“要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
她丑,可是她不在乎,并且看得很明白“老天就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没了这个,我就是个废物。
”所以不是废物的她,因为那副好嗓子和那份清高,总是显得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不要以为赵本山说得“吃喝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
”就是那么正确。
一个小小的炼钢厂工人周瑜在广播里听到王彩铃的歌声,就能陶醉的五体投地,就能挖门盗户托关系,拎着俩菠萝在门口等,只为跟着彩铃学声乐(显然他天资平平,也仅是练到“狗喘气”而已)。
应该说,周瑜算是个伪文艺青年,但伪文艺青年也有伪文艺的快乐。
比如,他提起当年诗朗诵总是滔滔不决,拿那口没听懂是哪的方言朗诵普希金的诗,他结交同样落魄的文艺青年黄四宝,他既同情这个考了N年美院不中的朋友,又巴不得他考不上-考上了得嫉妒死他。
他不嫌彩铃丑,还暗恋她,最朴实的求婚-“你以后跟我过吧,我养着你”。
这颇有点“献身艺术”的意味,他是打心眼里羡慕尊敬这样的“文化人”。
遭到拒绝后,可能经过反省,他过上了正常的世俗生活,估计那点文艺理想也就泯灭在柴米油盐中了。
庆幸这样一个中文艺毒不深的人,尚能在文艺理想寄托物(和文艺人王彩铃结婚)破灭后,蹒跚地在生活里走下去。
黄四宝的结局,代表着文艺青年不得志的又一种出路。
他是出现在王彩铃生命里第一个让她有“这个世界上还有懂我的人”感觉的人。
他有才气,落魄,而且挺帅的。
这次王彩铃主动出击了,借他看梵高的传记,甚至约上他一起进京。
梦想着两个文艺青年一起打拼的闪亮日子。
在那摇曳的绿皮火车上,他俩感慨着“这火车要是去巴黎的该多好啊!
”既而黄四宝说出了“不爱你,只是当哥们,干吗男女之间非得是爱情”。
王彩铃的回击掷地有声“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
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
”其实这时候的王彩铃痴痴的文艺梦里,已经多了份与梦想抗衡的东西,那就是朦胧的爱情。
而黄四宝这个人,其实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很需要王彩铃这样的人,不只是做个人体模特,让他见识女体这么简单。
我觉得还有一种母性的人文关怀在里面。
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他几乎是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
所以当他的画家梦逐渐褪色时候,当面对现实里这个又老又丑的王彩铃时候,他退却了。
也许王彩铃在某一个瞬间也是他的女神,可那瞬间毕竟只存在于虚幻又不真实的艺术梦里。
他的结局,就是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做一个投机取巧的狡猾商人。
如果说曾经的文艺梦想再他的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的话,也许就是--车被砸成那样,还能哼着歌开下去。
骑白马的不只是王子,还有唐僧。
那跳芭蕾的也不都是王子,还有一个胡金泉。
这个在小地方跳了十几年芭蕾的男人终究越不过世俗的那道坎。
看他被那些看节目的观众羞辱,看他几十年舞蹈生涯在身上抹不去的一段风流妩媚,心里做痛。
人们既排斥这样的文艺分子,又需要他们的存在。
他帮着彩排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群体舞蹈,他被人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骂变态,他成为一个群众性攻击调侃对象。
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还能忍。
王彩铃的出现,或许是那个冬天里对他来说最温暖的事情。
他们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被排斥,一样的需要点依靠。
当他受不了压力时,他提出了要和她假结婚。
她却断然拒绝,只说不愿做炮灰,毕竟自己是女人。
其实这里我有点疑惑:王彩铃到底是不相信爱情,还是她对胡金泉也有那么一点动心,不甘只是个假结婚?
所以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胡金泉昂首阔步推着自行车走,那气度俨然是舞剧里的王子,只是他的眼角有泪。
之后他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方式,并用这样的过激方式回应了那些对他性取向的猜想。
之后我认为电影里最经典的镜头出现了。
剃了光头的胡金泉当着来探监的王彩铃的面,踮起脚尖,起身,回旋,他轻声地说“这布鞋和舞鞋一个样,还能踮脚呢!
”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啪啦啪啦了。
至此,又一个被击得粉碎的文艺梦想诞生了。
当这些打击袭来时候,王彩铃还是在做梦。
直到那个骗了她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女孩贝贝出现。
王彩铃可怜这个身患绝症一心只想参加歌手大赛的天才女孩。
甚至放弃了办北京户口的机会,资助她。
这时候的王彩铃基本已经不在对自己的文艺梦想抱有希望了,她只希望这个比她还有天分的女孩能延续她的希望。
如果说胡金泉的结局让她对自己的文艺梦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贝贝就是对她文艺梦的致命一击-绝症只是为了出名的谎言。
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出名太难了,何况又是小地方的,没点儿特殊手段根本出不来。
”至此,王彩铃的文艺梦完全破碎。
之后呢,王彩铃玩了把现实的-婚姻。
她相信这可能是自己的唯一结局了。
甚至去婚姻介绍所。
然而当年轻美丽的女邻居都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时候,她不相信婚姻了。
她的精神,情感需要一个寄托,她独自去福利院领养了个兔唇的孩子。
取名“王小凡”,她解释到“平凡的凡”。
也许,她希望这个承载了自己太多希望的女孩不要像自己一样沉浸在文艺梦里,醒来时反而更凄凉,只是做个平凡的人就好吧。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仔细说王彩铃这个人。
我觉得她的性格其实表达的不是很直接,全是在和这些旁人发生联系时候表露出来的。
她有文化,懂得什么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她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才找的到真正的自己,她也有美丽的时刻,比如说在雪天里歌唱的情景分明让我想起了《两生花》里波兰的薇洛妮卡在雨里陶醉的歌唱。
她给自己缝制演出服;她学意大利文;她一遍遍强调“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营造自己的虚假安慰感;她几次去北京听歌剧;她想在歌剧院当个勤杂工都实现不了......当她从文艺梦里醒来时,她用母性的爱选择世俗生活。
她卖猪肉给兔唇的养女治病,她在一个母亲的身份里得到了所有的爱与安慰。
她还是会去天安门广场留连许久,那曾是寄托了梦的地方,也是梦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
影片结尾,一段慷慨激昂的独唱,让人恍如隔世,台上的王彩铃是多么的美,她的歌声是多么的好!
黑白字幕:仅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铃。
电影的风格很直白,也很简单,是顾长卫的典型方式。
镜头比较直接,不加渲染。
在细小的镜头里抓住情感。
我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
喜欢这样不臃肿的文艺片。
今天三月初六,我十九岁生日。
我选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立春》。
人很少,大概只有四个。
散场的时候,我看到后排独自坐着个老大爷,他是怎样的原因来看这样的电影?
也许曾经他也有过那样的梦?
不好意思,我又用伪文艺青年惯有的思维在思考了。
那又怎样呢?
伪文艺青年也有自己的快乐。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王彩铃,其实也挺幸福的,她有个别人没做过的梦,在她心里,总有个不死的春天,那叫做艺术。
据说,《立春》最初在国内受到的待遇是“不准宣传”,之后才改成了“低调宣传”,想来是因为一贯以屁股代替脑袋思考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发现他们上了电影《孔雀》的当——把一部对中国社会充满绝望的电影当成了主旋律,所以对于顾长卫的新片当然要施以颜色。
其实,这种手段不过是更吊起人的胃口而已,想要看到的终究还是会看到的。
在有幸参加了《立春》在国内的点映之后,个人觉得被高高吊起的胃口非但没有被满足,反而有些被败坏了。
虽然据演员说,这个版本和国外参赛的版本相比,有几段戏被删掉,尤其是一段按摩棒的据说十分搞笑,不过我感觉,这依然不会改变影片所力图表现的主题——有追求的人陷于绝望的社会中最终绝望。
影片以艺校声乐教师王彩玲(蒋雯丽饰演)为主线,串出了小县城(影片在二级城市包头取景,剧中人物讲呼和浩特话)中几个青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直至最后放弃的过程。
王彩玲虽然痴迷歌剧,但是本身天分有限,根本无法进入中央歌剧院,不过她对于在小城市教书这份工作显然十分不屑,始终梦想着要成为北京人,要进入中央歌剧院。
与她有着同样不满的是她的单相思对象——黄四宝。
这个钢铁厂的青年人立志要考上中央美院,不过每次初试过后即遭到淘汰。
在黄四宝离开这个城市后,王彩玲找到了的第二个男友,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胡金泉。
胡金泉喜欢的是芭蕾,他所苦恼的不仅是自己喜欢的舞蹈在这个小城市中无人欣赏,更为麻烦的人们担心他的性别取向——“二胰子”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句骂人的话。
歌剧、油画、芭蕾,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欣赏,更不要说90年代初的小城市。
所以影片中的三个年轻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注定要受到周围人的冷遇,而他们的天分也决定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无法更进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除了对艺术热爱,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是他们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救命稻草,除了他们喜爱的艺术,他们没有比他们身边的人更了不起的地方。
这就是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
在王彩玲们看来,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平凡。
对于平凡的这种恐惧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同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
王彩玲终于选择了独身,开了个肉铺并领养了一个兔唇小女孩。
黄四宝自从深圳回来以后,变成了一个骗子,到处受到债主的追打。
而胡金泉在三个人中算是幸福的,他因为强奸未遂进了监狱,却也因此证明了自己是男人,平息了人们对他性别的议论,终于解决了他的一个烦恼。
王彩玲们最终不得不适应了生活的步伐,不过失去了救命稻草的他们,精神世界只剩下了空虚和麻木。
对于影片中这些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的人们,精神上高人一等最终要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高人一等,他们要追求的其实和常人要追求的目标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和常人不同的是,如果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那么他们余下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但现实生活是:高人一等的是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如果作为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他/她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们的生活始终就不曾有过意义。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他们赋予的,不是别人的目光和掌声赏赐的。
追求成功和卓越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目标,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到,使得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愿望分外迫切。
因为在农业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小集体中都是具体可感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或者活动的工具。
但是在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不过是追逐社会公众的潜意识的另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从影片当时的社会层面来说,对于平凡的恐惧,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人群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人群之间歧视加深。
90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拉大社会经济地位差别的开始,原来固有的歧视(城乡、贫富等等)此时更加变本加厉。
这种社会倾向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人们都追求实现去大城市发达地区,并尽快富裕起来。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绝大多数人都在歧视观念的推动下,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忘记了自己是谁,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这中间产生的最可怕的例子是马家爵在杀死四个同学的逃亡路上不忘背英语单词;而一个农村的女大学生在遭遇车祸,刚刚苏醒过来,不问自己的伤势,不问亲人的死活,第一句说竟然是考研的日期过了没有。
因此,对于这种充满了恐怖的黑色幽默的社会倾向,需要的不仅仅是满怀同情的歌颂,而是更深刻的考察其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尤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
同比韩国导演李沧东的《密阳》,在演员上,蒋雯丽的表演并不输给全度妍,然后一个深入探究个人的心理世界,一个却把责任简单推卸给社会,二者之间的高下并不难判断。
《立春》是顾长卫导演在反映这个主题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没有做出比《孔雀》更深刻的反省和探究,反而在原地踏步。
对于该片编剧李樯来说,《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立春》三部作品都是一顺拐的产物,日常生活恐惧症一而再再而三的同语反复,却始终没有摸到关键所在。
对于这种人物亲切同情的立场,充分说明了制作者的自恋以及拒绝反省,而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电影,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矫情。
推荐理由:一群在生命的洪流里全无分量的小人物,他们败得摧枯拉朽,但却自有尊严。
片 名:《立春》导 演:顾长卫编 剧:李樯主 演:蒋雯丽、李光洁、焦刚、吴国华公映时间:2008年4月11日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立春》公映首日,我去了电影院看这场理想主义者夭亡录。
静暗中,女主角王彩玲这样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说得真好,那种若有所待又怅然若失的心情。
事实如此。
生活从未对任何人有所许诺。
立春过后,人间岁月如流,一如既往,没有爱也没有死。
但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
有那样一副好嗓子,咏叹调唱得流光溢彩,但在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世界,却只能偏安小城市音乐学院教书。
人又生得既胖且丑,却一并连胖人所特有的和善也欠奉,只懂得摆出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然表情,时常放出话来“中央歌剧院正调我”,而事实是,她在那里请求一个勤杂工的位置尚不可得。
后来黄四宝这个人的出现,令老处女王彩玲的生命很是为之闪耀过片刻,但终于还是败下阵来——黄四宝,炼钢工人,无师自通的油画爱好者,报考中央美院,屡败屡战。
这天他被朋友带着,来央王彩玲上北京托关系。
他很狷介的,不乐意求人,只独自在操场上玩一个画报粘成的纸环,看着它被风吹动,他也跟着四处跑,十分孩子气。
应该是这一幕吧,王彩玲动了心,面孔上笑意掠过就像光,那神态像是个情人也像个母亲。
然而爱意非但不是救赎,更往往导致新的幻灭。
她对黄四宝的告白和委身都被拒绝得极其彻底。
一时间王彩玲万念俱灰,趁夜从七层塔顶一跃而下,并且是穿了她珍藏已久的演出服,化了妆。
听起来有点好笑吧。
但于她本人,这却是庄重之事,要带着华美庄严的赴死之心。
结果呢,她只是摔得断胳膊断腿,没死成。
已经斯文扫地,但她还得挺胸收腹地活下去。
此中况味,苍凉难当。
而真正令我哭得弯下腰来的角色是胡金泉——群众艺术馆芭蕾教师,一个为人唾弃的舞者。
他走路时仪态万方,起舞时淹然百媚,即使骑在三轮车上也梗着脖颈挺着腰,好像天鹅。
须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尚无“中性美”一说,于是胡金泉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婉媚劲儿就显得十分十分的扎眼跟可疑了。
为了打消人们残酷的诘问,他几乎是当众非礼了一个女学生,因强奸未遂的罪名入了狱。
自此,他英勇地完成了对自己的边缘化,以一种看上去像是自毁的方式,成全了对自我的坚持。
《立春》让我清楚看到人之为人的“卑微”与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每一帧画面都是注脚。
就好像胡金泉在非礼女生之后,徐徐走去地毯上跳的那一支《天鹅湖》。
顾长卫给了他那样的光和影,不属于这个世界似的,但又分明是红尘的人,红尘的故事。
它是朴素的和华丽的,是优柔的和决然的,是脆弱的和坚硬的,是短暂的和永恒的,而且,最要紧的一点,它是真诚的。
来吧,关于理想我们如何定义?
我们又该如何鉴别一个人才华的高下?
生命的好坏我们如何界说?
现代舞蹈第一夫人皮娜·鲍什曾讲,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她讲得对。
如果一个人活得真诚,那就是一个好的人生。
这世上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无数个王彩玲、胡金泉和黄四宝,他们不甘平凡,都曾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
对于这样的人生我只能静静观看,但如果他们需要掌声,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掌声。
很多年前我读王小波,《青铜时代》里他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真看得那时心浮气躁的我心中一静。
人。
人总是要寻求超越性的,即使明知边界何在,即使戴着无从推卸的镣铐。
公元两千零八年四月十一日,阴,王小波逝世十一周年忌日,我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立春》,以此纪念理想主义者的夭亡。
2008-4-12
我的个人公号:逍遥兽
《立春》现在成了一只熟烂的猪头,任谁看过都要拣一块来说说,因为口水太多,不免让人有绕道而走的想法,不想再上去多添两口唾沫,成为口水火锅。
顾长卫很成功地《立春》搞成文艺青年哀悼晚会,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最突出的意义在于,里面出现了一个标签化的人物,王彩玲。
我甚至想象,她将成为文艺青年的新代表,“今天你彩玲了吗?
”,“你还王彩玲呢?
”都会迅速成为新流行语。
别再说什么梦想陨落,现实残酷,天才夭折,实际上,你彩玲了吗?
并不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化道路,而是另一个血淋淋的绞架,它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你被文艺界糟蹋了吗?
整部电影王彩铃除了受到过周瑜发自肺腑的感慨外,就是在不停地被糟蹋,被老太太们被邻居们被文艺界的领导们,前两种糟蹋都不足以摧毁文艺青年,虽说艺术来自民间起于生活,但清高的爱好者们绝不跟大众为伍,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圈子的肯定,来自核心的颔首,这对他们来说,大于一切。
所以王彩玲一定要弄个北京户口,健康的姑娘剃个光头扮癌症去参加歌唱比赛,黄四宝每年都去考次美院。
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坐着一样的美梦,一朝功成名就万人景仰,谁能想到除了运气好的有后台的,其它全是万骨枯。
电影圈那个腌臜劲儿,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就像焦大跳脚骂荣国府,只有门口那对石狮子干净。
据说正经人家绝不会送姑娘进去,凡是里头混的也尽是潜规则,有人恶毒地爆某个明星,从灯光剧务一路睡上去。
知道江湖险恶,然而不知道有这么险恶。
再说文学圈,是不是干净点?
其实我也没深入进去呆过,就在外围走了一圈,已经被臭水脏了脚。
最恶心的就是各路编辑,找你的时候通常说得千好万好,稿酬优厚,回报且丰,一送了稿子马上像肉骨头打狗,一去不回。
好不容易过了半年碰上一回,讨好着说是不是能发稿费。
你千万别想有什么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奇迹,这些编辑通通已经变了嘴脸,商量好的稿费起码扣了一半,才拖拖拉拉打钱过来,很多从此销声匿迹的也不少。
要想想文字写手是个多么庞大的团体,几年前王朔参加了一次网络作家颁奖会后说:再过一些年,再也没有人会因为鞋子而被人格外另眼相看就可以混口饭吃,因为这已经成了生理现象,就像大家都会说话一样。
想当大师的人,苦了。
我告诉王叔叔,您说的这时代现在已经来了,您真是先知啊,现在别说大师,想拿文字挣钱,都已经很苦很苦了。
另外的画画圈,音乐圈,我枝叶不够蔓,没打听过,但是泛出来的黄水想必谁都闻过臭。
同学们,你能经受住糟蹋吗?
你有无穷精力无尽金银,供你投身文艺界么?没有就该跟王彩玲们一样,该卖羊肉卖羊肉,该早点洗洗睡就洗洗睡。
想拿文艺当饭吃,谁知道文艺是架更快更利,更让你心碎心死的铡刀呢。
有人说这片是喜剧片,我觉得这喜剧也太惨了点。
我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看的,得停下来歇一歇。
比孔雀看起来累多了。
其实不矫情,很真实,很多人都是这么活的,他们以为自己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其实他们的思维逻辑,他们的大脑的结构,还是嫁接在他们生长的地方。
很多人心还没开始成长,人就已经老了。
这句话不仅仅是指文艺青年。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也有兰波到巴黎的幻觉不是。
其实就算是到了巴黎又咋样。
留在你自己的地方又咋样。
再说一句:作为一个历史过渡期的思想,浪漫主义害人啊。
狂想症仅仅是艺术的诡计而不是实质,搞反了这一点就完蛋了。
艺术和爱情一样,需要不卑不亢,在此基础上努力。
献身于艺术是白献。
我承认我被这部电影击倒。
很久都没有勇气说有关他的话题,却又舍不得删除,忍不住去想再看一遍,好像看我自己的命运。
有评论说,顾长卫的这部电影说的是日产生活恐惧症,而编剧和导演说来说去,是对那些过去时光的喟叹,他们曾经一不小心就是王彩铃,就是黄四宝。
有些人说顾长卫是为了赞美王彩铃们的理想主义精神,即便这一切注定是个悲剧;有人说顾长卫是想告诉那些仍在追求理想的人,很不幸,你就是王彩铃、黄四宝,而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天才。
实际上,同样在卑微中挣扎的王彩铃、黄四宝、胡金泉并不相同。
王彩铃和黄四宝的 不同之处在于:黄四宝一直在追求艺术,即便和王彩铃的出走的目的也是艺术,王彩铃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只是构成了他追求梦想的动力。
按照王彩铃的说法,胡金泉是个和世俗生活水火不容的人,艺术既是他的灾难,也是他最后的避难所,他不可能和生活妥协。
而这个表面上看起来为了理想而有些古怪、执拗的王彩铃,她只是不想只是一个废物,她知道自己一贫如洗,知道自己长的不好看,她其实很明白自己离北京、离歌剧到底有多远。
她只是别无选择。
其实她只是需要尊重。
其实她只是因为寂寞。
所以她才可以为了黄四宝放弃进北京,给她一个爱情的幻影,已经足够她和生活妥协。
所以她才可以为了帮助高贝贝放弃进北京,因为无助的高贝贝使她觉得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废物。
她甚至原本可以和爱慕她的男人相处,使她不能面对的大概只是这个男人表白之前的那句话:我们两个的条件都这么差。
所以,她会为了小张老师的一句话(“连你都不如”)毫不客气的反击,即便她是无意,并无恶意,也一样不能如此,因为这是原则中的原则,是王彩铃之所谓王彩铃的本质。
她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顾长卫或者误解了王彩铃,她根本不需要电影最后歌剧院中华丽的一幕。
即便需要,那也是她无奈中自卫的一种手段,这样她可以用无数人的虚幻的掌声来抵挡一个人的寂寞,安慰无人理解、无人尊重的悲伤。
如果可以选择,王彩铃大概宁愿这一幕是她跟黄四宝的深情相拥。
李樯和顾长卫原本是可能理解她的,可惜他们都弄错了。
电影中看似华丽的一幕,不是尊重,不是理解,只是同情,而同情一不小心就变成怜悯,而怜悯是王彩铃最不需要的。
对于背对着我们,面朝天安门广场的王彩铃,这甚至是一种屈辱。
这个世界上真正理解她的人,一个都不剩了。
这个世界上真正尊重她的人,现在,只剩下她的女儿。
文学创作中有三类人,一类是眼高手低,一类是眼睛和手一样高,还有一类人是手比眼高。
电影创作中,顾长卫算是第二种吧,他对整个故事的控制令人发指,使你不可逃避,无处逃避。
蒋雯丽、焦刚的演出令人叹息,这是一个演员所能达到的极限。
就像不能想象章子怡之外的玉娇龙一样,我不能象限蒋雯丽之外的王彩铃。
而焦刚扮演的胡金泉将进入电影史册,成为张国荣之外第二个将柔媚表现到令人泪下的演员。
当焦刚在监狱中轻轻立起脚尖的时候,他就是那个死而复生、向死而生的天鹅。
这一段可以和《孔雀》中的“天鹅之死”媲美,因为绝望而无法超越的美。
原本据说有三个小时的电影被剪辑得支离破碎。
小张老师说给王彩铃买了个什么东西,并请王彩铃不要生气,因为高贝贝的到来被打断,此后再也没有交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那个爱慕王彩铃的男人的眼睛是怎么回事?
据说是在愤怒中与流氓打架,被打瞎的,这和剧情有什么关系?
小张老师的丈夫到底为什么要抛弃他,又为什么要连夜搬家?
李樯的三部曲,只看过《孔雀》和《立春》,已经足够令我震惊。
这将是和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媲美的小城生活标本,只不过,更惨烈,更绝望,更不可回避。
现在来看王彩铃的那两段独白,叫人忍不住泪下: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好像真的就不一样了。
风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
我知道我是自己给自己感动了。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是等到整个春天都过去了,根本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你能明白吗?
首映礼,剧组主创说,这部片子表达的是希望。
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王彩铃始终清高独立的坚守着自己的希望,即使最后她妥协了,但这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蒋雯丽说,当年她没考上大学,在安徽蚌埠这样一个小地方,小城市,的自来水厂当工人,一当就是五年。
直到考上电影学院。
这样的人很多。
有人挣扎出了泥淖,但如果机会没有垂青,他们也将和王彩铃、黄四宝、胡金泉一样,在灰头土脸的小城市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一个人认为自己被尘土埋没了,是最痛苦的。
因为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无人赏识,这就是内心的持续煎熬。
因此《立春》讲的是他们自己的过去。
只是换了一种结局。
换成了他们当年的朋友们的结局。
那些朋友们终生生活在厂区里,或许今天早已下岗。
坐在家门口嗑瓜子,织毛线。
但是,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黄四宝呢?
真正有才华的人和其实没有才华的人都觉得自己才华横溢。
《立春》的好处之一在于它不是一部鼓励人们坚持信念的励志片。
它并没有讲述一个穷地方的年轻人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它讲述了一些自认为不一般的“艺术青年”,如何挣扎着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着远离普通人的生活,最终一事无成。
银幕前的观众们都清楚,他们并不是什么真正被埋没的金子,他们只是一些有着朦胧追求的人,黄四宝的画,匠气十足。
美院不收他,因为他压根儿够不上美院的资格。
所以,在我看来,影片讲的并不是希望。
而是讲了一个危险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真实,吓到了观众。
银幕前的人们暗暗的害怕起来:天啊,我也觉得自己有长处,我也觉得我的追求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是不是就是那个自以为是的黄四宝?
我是不是就是那个泥淖里的王彩铃?
这是多么真实的情况,多么沉重的打击,多么恐怖的电影啊。
穿着洁白毛衣和白色长袜的男芭蕾舞老师,当众带走那个大胸姑娘,把她推搡进男厕所,立刻姑娘杀猪般的叫声就从里面传出来。
少顷,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胸姑娘衣冠不整地奔出,老师缓缓走出来,背脊挺拔,正是学芭蕾舞的人才有的姿态。
他缓缓走进舞蹈教室,music!
——旧磁带还卡了一下——他对着灰蒙蒙的镜子,欣喜地跳起了《天鹅湖》。
他是一个同性恋。
洗清了小城里不怀好意的谣言,他心满意足地被当成一个强奸犯关起来。
从那个肮脏厕所出来的时候,他纯洁的白色毛衣和长袜上,布满了黑色擦痕。
这部片子最好的就是这些细节。
是这些细节成就了一部真实又荒诞、令人动容的电影。
这些细节还包括:王彩玲站着时候两脚叉开的难看中年妇女姿势,她做爱后那天早上起来精心打成蝴蝶结的黄色涤纶丝巾,隔壁美女穿在身上总是那么好看的毛衣和裙子,还有黄四宝用一根棍子把他的时髦皮鞋挑进墙去,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光秃秃的北方工业小城,夏天也萧瑟像冬天,每到春天,王彩玲的心里充满憧憬,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她昂着头进进出出,说自己很快就要被北京的国家歌剧院调去了,那种高傲正是她生活的底气。
可其实是在托骗子办北京户口,买开场二十分钟之后的便宜票进场看看歌剧。
她有百灵鸟的歌喉,模样却是大笨熊的。
她看上的男人看不上她,看上她的男人她又不要。
她倾力帮助一个患癌症的女孩去北京唱歌,没想到这女孩也在骗她。
这个小城只有少数懂得梵高和卡拉斯的人,他们互相之间的脉脉怜惜,却不能转化成她所渴望的爱情。
在这里,他们浮在半空的感情,转变成一些酸腐或是疯狂的行动。
周瑜大声背诵普希金,每个尾音都是土话,好笑又辛酸。
王彩玲被那个发疯的黄四宝当众扇了一巴掌,晚上穿着她亲手做的式样很小城的演出服去跳楼。
曾经看过Anali的《立春》影评,觉得是最好的一篇。
不是人人都能有Anali的体会,可是,那些痛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那种自怜,自恋和不甘,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全部阶段,谁敢说自己就没体会过。
这是一部能唤起我们普遍情感的电影。
最温暖的情节也就是最后,王彩玲给自己收养的兔唇孤儿做了手术,带她去北京。
虽然救赎是来自于别人,而且又来得太晚,可救赎总归是好的。
这救赎是放下身段,把敬意放到实实在在的一蔬一饭里,是生有仪式,把庄重的仪式感放到自己的内心里。
人呵,我真的爱你,爱你的虚荣,功利,不甘,爱你的自欺,辛酸,可笑,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这个世界并不美好,甚至并不如人所期盼的那样趋于美好,可是在这个泥淖中活下去的是你,是我。
而以郑重的态度,面对着世界的本来面目活下去,这是我们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勇气。
【B】不完全是文艺青年的故事,那样理解便狭化了主题。而是更庞大的描绘所有社会“异类”主流语境下生活的内心痛苦。这个“异”可以是先天的,如丑,娘。也可以是后天的,如对某个理想的不甘。但无论什么原因,你都会成为他人眼中的一根“鱼刺”。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是悲观的,在和主流的对抗中,鱼刺们要么自我毁灭,要么最终屈服,唯一成功的角色却看起来像反面人物。这是自然, 当你能从异类走向主流,你便不再是“鱼刺”了。剧本有两个小缺憾,一来几个事件之间缺乏关联,而主角自身的成长线又不充分,导致拼凑感。二来它想体现对某些人的怜悯,但视角的俯瞰导致对人群心理不够了解,刻画的比较简单和浅,显得又反而有些讽刺了。当然了,本片本就不能当成现实主义作品(台词就够做作了),作为戏剧故事看,李樯编的还是挺精彩的。
蒋雯丽这造型。俺得适应适应。
太颠覆了
被雷了N次。。。
老文青b这么大岁数了活不明白
随便拖了点来看
坑人的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占有欲。
王彩铃是谁?不是奋斗的典型,而是沉沦的样板。
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当我看到封面未曾看到的腰间的3块赘肉,就再也提不起对电影的一点兴趣,不如给赵传拍个自传,比这电影要有说服力的多,这分数,真无语!
有梦想的人不可怕
你们不知道,全国没有一个地方是演员的这种口音。
因为他们与艺术发生了关联,因而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如,他们寻找同类,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偏执地活着,电影可以概述为艺术的故事,然而导演却定要将它破灭。
坚持还是妥协?
台词写的很赞...但是感觉用几个大的段落拼凑起来...整体上来说整个剧情有些松散和衔接上的问题...顾长卫绝对有些心理阴暗...和孔雀一样...他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被处理成庸才的形象...有梦想但没有能力达到而且还有点猥琐...是他以前生活中的一些投影吗...?...
艺术电影不是这样强捏出来的
可看
失望。。
骗钱..
王彩玲需要直面她的“丑”,整个社会也没有打算让步,这就是她的困境,导演没绕,她也没绕,这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