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照著前半拍搞不好有四星的片,為何後半中邪呢…
3.5 男一总觉得像豆子先生,有点想笑场。
电影是不断做出选择,而拉皮德显然拥有犀利得令人毛骨悚然的直觉与强硬得刀枪不入的反骨。人物被以最简洁粗暴的方式劈出于整块材料上,而后不断承受细刻、锈蚀、粉碎与重塑,调度与景别在其中担当的角色是天才式的,当特写与固定镜头在画面中造成视觉重心的偏移和全知视野的失灵,空洞与恐怖便自然出现。而人物书写的伦理问题在这里被冷静地化解,视角常常首先锁定空间/环境,而后接纳人物行动的进入或破坏,因此人物与道具的符号隐喻性不再如庸常大众电影中一样力扛千斤,政治性的任务被均衡、高效地分布于空间、空间与人物的关系。虚假平静的日常生活与羸弱滑稽的「革命」行动都是为了划出空地,围起场域,使对冲在最佳状态下发生。而拉皮德显然从头至尾都是不热衷于解释的导演,对于电影的观众来说,对冲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对冲必将发生。
当始终坚硬的躯壳被枪声软化,我看见了电影之神的现身。影史十佳。为什么能够有人整合传统情节剧的故事脉络,洪常秀般带有模糊性的景别与段落结构,以及玛伦·阿德那种自如游弋于僵硬与自然间的人物状态啊!还有剪辑的节点们,太过神奇。
#补标 以前看到富家子弟为了底层人的利益组织反抗为之献身我还会流几滴眼泪(be like看到安灼拉英勇牺牲),现在看到这些仗着家里有钱想博眼球却头脑简单又毫无建设性只会一味破坏的人就头疼,勇气可嘉,但是能不能做点实事呢?
两女对骂戏,与剧中人同步鼓掌。凝视前半段对男性身体的凝视。
昏沉,死寂的社会,陪衬的不受重视的女孩们。警察,你们也是受迫的一员。(虽然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但顺手拿来垫背也是毫无芥蒂,不愧是patriarchy
完美的情绪出口。
你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也属于被压迫的人
需要冷静和耐心地等待导演放上最后一块积木 然后看他一把推散
若有机会讲景别那我就讲Lapid
7#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拉皮德的电影在浅显的道理上用力过猛。但电影结构和人物设计设计,尤其是结局的走向,确实十分巧妙。
以色列社会不同阶层的割裂表现为叙事的突然中断以及结尾的冲突高潮。《同义词》里的主题隐约显现,但在当时还处理得比较简单化。
+。好到失语的片子。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却时刻弥散着荒诞喜剧般的真空感。拉皮德用调度传递着能量,生成着动态,渐渐地,那些被压抑的角色也勾连起影像的呼吸。
5.2
拉皮德乃神人也,怎么长片首作就给人一种已经掌握了电影命脉的感觉呢???
警察你們不是敵人警察你們也是被壓迫的人
有灵的地方,但是日后的风格还是被包藏着,只有很模糊的雏形。
景别与焦距的魔法,外部空间无限趋近真实,人物状态却又被怪诞的“非自然属性”驱动,拉皮德借由摄影机对人物肢体与运动轨迹的捕捉拍出了不可思议的“流动感”,直至结尾处的宿命交汇,观者与人物一起被卷入洪流,无法挣脱
两段叙事线的不牵连,最后连接,放在中国,连大纲审查都过不去,他们太自由了,为什么拍电影,一定要讲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留白不是我们几千年早就擅长的东西吗?诗词歌赋,留白空间,我们几千年来玩的多逍遥。 透过导演的几部电影, 仅仅几部电影,就对以色列非常了解,导演果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