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了电影《老兵》,来说几句。
我之所以会找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b站上看了一个剪辑视频,视频里金士杰老师的一个表情瞬间让我代入到了角色里。
电影是2015年的,时长52分钟,豆瓣评分8.6,评价也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这在豆瓣很难得了。
看完之后想着找点图片发朋友圈,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剧照都没有。
真的是零宣传,我去全网搜了下,基本没找到关于这部剧的相关信息,就好像这是一部被时代遗忘的作品,一如剧中的老兵,被急速更迭的时代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但它却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金老师演技也太好了,一部电影被演绎得像一部纪录片,就好像他是剧里那个实实在在的人物。
剧中写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自己时日无长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老去死去,便悲从中来,回想并祭奠起那个峥嵘的战争岁月。
剧情用了一大半的时长来描写他的晚年生活,他们每天生活在抗战旧宅里,每天迎来旅游队的观光,成了与来人们合照的工具——合照一张二块钱。
就像导演何一铮说的那样“他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供人围观”,然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战士,现如今却像被鸟尽弓藏了一般,得不到这世界的一样怀念,或者说是怜悯。
整部剧的色调灰暗而平静,直到最后那几分钟的呐喊与汹涌,叫人一下子突破泪腺。
这是真正的欲扬先抑。
看完正片后,我连同19分钟的纪录片也看了,让我心情复杂的是,这部剧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合作,至今这部成片优秀的作品在优酷供人免费观看,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信息一点都没有了。
我看到导演去年的豆瓣更新了自己五年前的日记,可见还保持着初心。
好的作品无人问津,而演技让人不敢恭维的电视剧却被炒的火热,这个世界真是矛盾至极。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
这个时代的人追求新鲜与快感,所谓的消费观也在不断影响普罗大众,娱乐似乎成为了人生体验的第一要务。
人们总是很少会停下脚步来看看周围,那些本不该被遗忘的人与事,从来都在那里,他们曾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而大多都丧失妻儿,本该含饴弄孙的晚年却连个纪念的人都没有,而今只能佝偻着身子巴巴张望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他们只剩下一具残身。
是他们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而这个群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缩减,所幸的是,2013年民政部宣布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2014年习近平携国共抗战老兵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他们默默无闻如蝼蚁,却不代表他们应该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剧中,说到打完鬼子就没有了。
十几年(经常说成八年抗战,实际上31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与异邦周旋,经过艰难的拼杀,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本以为赶走了日本鬼子可以太平了,不料还要与自己的同胞杀个你死我活。
厌烦了战争,厌倦了各种厮杀,最后却不得不再拿起枪!
为了什么?
真的是如所说那样么?
历史本来就是姑娘,任胜利者蹂躏···········但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留予后人说。
一. 演员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丝丝入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印象最深的是老兵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听一边流泪的场景。
自己曾经的浴血付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喜悦与感动兼有,夹杂着一个国民党老兵半生的心酸,顿时涕泗横流,不能自已。
那感情太厚重太诚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共情的人,但也不免被扯入场景中,看得揪心。
二. 人物 看到前半段想起了刘亮程的一段话——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活在村子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粗糙的颗粒感,以及惘然、无人见证的孤独内心,大概是我对他的印象。
看着他为过世的战友操办葬礼,温柔地带走被遗弃的小狗,木呆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沉默得像是一棵树。
而后虽偶有兴起,夹在大片的沉郁中,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更别说后面老爷子兴冲冲地打了电话,到头来却只余沉默,抽烟,回家,在一条条横杠中找到未标记的那行电话,重重地画上横线。
可是似乎又不止于此。
老爷子跟老友下棋时急头白脸地表明自己从不是为了那一点钱,随后闷闷地干了一大口酒。
那他是为了什么?
他精心装扮,带上大包东西,走过人群,越过山丘,来到一方青碑旁。
短暂相聚而后起身离开,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烽烟、军歌、冲锋,现实与回忆交替,年过九旬的佝偻老人一身军装笔挺,一腔热血仍不止息,茕茕孑立,孤身前行,却仿佛携带着千军万马——充分诠释了“老兵”两字。
为的不就是那仍存的一腔热血,英雄义气么?
三. 总结 这部电影的质感正如其名《老兵》,质朴纯实,和“波澜壮阔”这种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同时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中国的英雄,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抔魂”。
2021第一影,彻底哭成狗。
炮火纷飞的年代过去了,幸存的战士已到耄耋之年,无赫赫战功,只剩早已斑驳的三枚军功章保存在铁盒里。
他靠守着又破又老的屋子,与参观的游客合影维持生计,两元一张。
难得高兴地拿公共电话拨通了老战友电话后,他划去了一直小心保存的电话本上,最后一个战友的姓名。
几天后一个有阳光的下午,他换上留存的旧军装,穿上破洞的黑袜子套上了仅有的老皮鞋,用不多的零钱去小卖部买两瓶白酒,颤颤巍巍缓步上山。
在曾经是战场的山头,拿碗与老战友的英魂共饮, 不觉已满脸通红。
乌云遮蔽阳光,又是战场黑烟弥漫。
日寇开始进攻,战友们满身焦灰,紧握步枪站在身后。
军歌毕,杀字起。
那些年龄早已定格在70年前的年轻战友们依旧冲向日寇,用命与敌人近身相搏。
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下,端正摆着他刻了很多个日夜的木板,上面全是战友们的籍贯和姓名。
历史是最普通的士兵们在战火中改写的。
不能遗忘。
不敢遗忘。
我的爷爷也是抗战老兵参加过三大战役,也是一个人默默无闻生活,晚年各种疾病缠身,那会家里条件很困难,政府也没有补贴,爷爷于2001年因病去世,妈妈天天去爷爷单位求人,才闹到一份殡葬费让爷爷火化下葬。
那时的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付出了一切,在此向所有“抗战”老兵致敬!
如今我也是一名现役老兵,真希望爷爷能看到如今的大好国家。
看之前没有带着许多预设,然后被许多细节打动。
我的奶奶也是一个抗战老兵,从山东一路南下,她说不出“家国情怀”这样的大词,但她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真心相信且践行的人。
我在河北调研时也碰到一位二等军功的老人。
他说他不愿和人拍照,但逢年过节总有人来拍照。
那些来看他的人,只是把他当作自己各种仪式中一个合影的物件。
他的指节因为旧伤而肿大,明明可以免费在北京医治,他却因为迟迟治不好而不希望再花国家的钱。
他曾因军功而在战后有谋取官职的机会,却觉得自己废人一个,宁可把机会让给别人。
再说回我奶奶。
她也像电影里的老兵一样,笨拙得用着座机,一个人在家一遍一遍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用沙哑的声音唱不再听得出曲调的战歌,用平静的语气说哪个旧友又走了,过节时爱包饺子。
她脑梗之后不太认得出人,精神不爽利之后,夜晚常常惊醒,大喊“不要打我”,不知道是不是以往的经历。
好后悔没能再多听她说说以前的事,也好后悔没能在国内的时候多陪陪她。
希望早日相见。
一定要再相见。
历年来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题材一向很多,电视剧为了收视率以手撕鬼子,裤裆藏炮弹之类的剧情赢取观众,而电影这个有点节操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雷人情节但是消费抗战题材这个例子也多不胜数。
而这又分为广电亲批不看票房的红色电影比如《开国大典》,和名导为了展现自己情怀而拍的抗战片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抗战的电影,而偶然发现的电影《老兵》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没有出名的导演,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甚至片长1个小时也不到。
总之没有任何吸引现今年轻人的噱头,这部片子大量充斥着黑白和灰暗的镜头,基调沉闷。
然而以打发时间看这电影,没有任何期待,却带着满满的感动看完。
片子刚开头就有长达数秒的黑屏,只有逐渐响起的哀乐。
镜头逐渐拉远,离世之人的画像在屏幕中央,伏哭在地的年轻人声音夸张而不带感情,左边是面无表情的奏乐之人,右边是低头抽着烟的老头,给初看此片的人唯一观感就是又像是一个消费战争消费抗战老人的片子。
出于点开了就看完的心态,耐着心再看了两分钟,镜头转至老人哆哆嗦嗦的从包里掏出钱,穿着丧服的人脱下丧服随丧乐队离开,才恍然大悟,夸张而没有感情的哭声不是因为演员演技不行,而是演员他演的本就是一个职业哭丧员,哭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人。
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老头卫国。
片头就是他帮他的战友操办了一场“体面”的丧礼,虽然参加的人员只有他,还有一只叫家福的狗。
卫国已经90多岁了,居住在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里,每天依靠和参观的人合影的钱过生活。
参观的人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带着一时的感叹又转眼间忘记。
有人问老头子你以前是哪个部队的啊,老头沉默以对,为何不回答呢?
因为他的身份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奉献生命,现在却不被承认拥有同样的抗战老兵的待遇,就像片里老人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剩下的话藏在海碗的酒里,藏在低哑暗沉的二胡里。
片中反复出现了新闻联播,从最开始老人听到日本不承认侵华行为而关掉电视,到听到习大大说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值得尊敬而哭的像个孩子。
老人想将喜讯分享,却又得知战友逝世,一个通讯录里,都是被划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都是已经离世的人。
大悲后的老人,带着刻有回忆的木板穿着曾经的军装离开家,小女孩问爷爷你去哪啊?
爷爷去看看老朋友,当时就让人泪流满面,是的我只是去看看老朋友,整理他们的坟冢,给他们坟钱放一碗烈酒。
这是一个让人用笔写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老戏骨,一个年轻导演用他们的诚意带给我们呢的观影感受,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到位,无法一一列举,真心值得一看自己感受。
《老兵》:岁月尘封下的无声呐喊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如璀璨星辰,以宏大叙事和绚丽特效夺目;而有些则似隐匿的微光,凭借质朴与真实直击人心。
《老兵》无疑属于后者,这部时长仅五十分钟的影片,在2015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在观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影片以一位居住在旅游景区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为主角,用细腻且克制的镜头语言,缓缓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前半部分,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老兵平淡又略显凄凉的日常生活。
他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
曾经的革命遗址虽每日游客如织,可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只能靠与游客合影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导演通过诸多细节渲染了老兵的孤独与落寞:他给战友办完葬礼后的沉默,打电话给老友听到忙音后默默划去名字的无奈,与共产党老兵下棋时对往昔的欲言又止,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麻木。
其中,有一幕令人尤为心碎:老兵坐在戏台下看霸王舞枪,正看得入神时,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失禁后的他失声痛哭。
金士杰老师将老兵身体的力不从心与内心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声低嚎都仿佛穿透屏幕,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推进,情感的浪潮逐渐涌起。
当电视里传来国家对抗战老兵的肯定与尊重时,老兵泪流满面,那是多年来被忽视、被遗忘后的委屈与欣慰。
第二天,他满心欢喜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已离世。
这接连的打击让老兵意识到,他必须为战友们做点什么。
于是,他换上整洁的皮鞋、笔挺的军服,买了酒,缓缓走向村中的山头。
在攀爬的过程中,蓝天白云绿草相伴,这画面宛如《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终于,他抵达了山顶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前。
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融,那些年轻士兵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他们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而老兵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将全片的情绪推向了巅峰。
这一刻,观众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国家、为民族所付出的牺牲与奉献。
《老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士杰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
他无需过多的台词,仅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将老兵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演绎下,老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承载着那段沉重的历史。
同时,导演何一铮的叙事手法也值得称赞。
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战争片套路,用激烈的战斗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是以一种缓慢、沉稳的节奏,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来展现老兵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震撼,在细微处体会到深情。
这种“慢电影”的风格,搭配大量的空镜头与客观视角,使影片带有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让观众更能贴近真实的历史,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老兵》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体的电影,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所有抗战老兵的崇高致敬。
它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后,那些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以及对尊严和认可的渴望。
影片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更不应被冷落。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有责任铭记他们的功绩,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老兵》宛如一股清流,它没有商业大片的华丽包装,却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让我们明白,爱国主义电影并非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刻意煽情或强行灌输观念,只需真实地呈现历史,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老兵》这部电影,让那些逐渐凋零的老兵们的故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也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历史的声音,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让老兵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老兵》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影片聚焦于一群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多重交织。
首先,影片在主题上深入挖掘了老兵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
他们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回到社会后却面临着种种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成为了影片中最动人的力量。
在演员阵容方面,《老兵》同样堪称出色。
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老兵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与他们产生共鸣。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颇具特色。
导演巧妙地运用回忆、闪回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战争与和平、家庭与国家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
此外,《老兵》在视觉呈现上也颇具匠心。
影片的色调、构图和摄影都充分展现了导演的审美追求。
特别是在展现战争场面时,影片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节奏感,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视觉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冲击力,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当然,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或许可以更加细腻、深入一些。
但总体来说,《老兵》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老兵》是一部主题深刻、演员出色、叙事独特且视觉呈现精良的影片。
它通过老兵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历史与时代的波澜壮阔。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相信,《老兵》将会在未来的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一个被时代进步所遗忘的老兵 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但却被独自困在这个笼子里缅怀过去 他没有任何立场去为自己呐喊 或许已经被时间消磨了他的力气 他们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粗心所导致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应该去记住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 现今中国抗日战争的老兵平均年龄都达到了90岁以上 他们的人数正在急速下降 他们值得被所有人善待和尊重导演及合作人为了表达对电影题材的尊重没有加入任何的植入广告 想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意义 导演对电影的用心很深 不想让这段情怀过于直白让剧情更压抑 有一种明明深情但却又故作抽离的手法 让人对这位有故事的老兵好奇 这样用心拍电影的导演也同样值得被大家记住。
抗日战争军民3500万,军人380万,国军320万,共军60万。国军正面抗日功不可没,新中国亏欠他们啊
更多的还是在骨子里的感动与缅怀 但过于故事太平了🧐
通讯录上划掉的那些电话号码,代表着一个又一个老兵远去。他们渐渐被人遗忘,但是他们自己永远不会遗忘。
震撼!感恩!
没意思
7.5
沉重,他们的功劳不能忘却!
可惜了
不好意思,为了金士杰看了二十分钟
这不就是一个合格短视频吗?
共军国军,能抵抗民族侵略就都是好军……
1.金士杰演技没得说,办丧事,弯腰,打电话,举手投足都到位。2.剧本太差,表演老兵晚年孤苦潦倒的生活是用于对比,引起关注,但不用那么长篇幅。3.老兵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不能够挖得更深,只能在结尾煽情。
金世杰感觉邪气太重,不适合这角色
二野特种兵高射炮七团二营四连班长汤学经前来报道。1931年生人,1945年入伍,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平津战役,抗美援朝,享年88岁,祖国不能,也不会忘记你们!
其实我们学习的历史课本一直告诉我们国军是在正面战场,也是抗战的主力,正视历史才能面对未来,无论国共,在抗日战争中守护的都是同一片土地。现在的KMT还在纪念抗战胜利吗?是谁选择遗忘了历史?
老兵不死,只是渐渐老去。当老兵放声大哭将压抑在心中的委屈与无奈发泄出来时,可想而知,老兵的不甘心与无助。当年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与荣誉,却因为身份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现实,但历史是客观的是不容美化以及修改的,致敬那些国军老兵。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壮哉!老兵!
金士杰演技真好!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