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该是我第一篇影评,盖因好电影看了都沉浸在思考中,烂片则无力去吐槽,因此也毫无动力付诸文字。
而之所以会写这篇,实因心情不好,找一个吐槽的地方,请勿见怪。
说这部电影烂,也对。
看不出有什么演技,感觉只是浮夸的表演、糜烂的布景,以及诸多肤浅的笑点,反正自始至终也没乐出来,而在电影开始到快结束,我心底依然在可惜着票价。
但电影看完,如果说这部戏好,居然也说得通。
从古天乐饰演的贾(应为谐音,意“假”)警探出现,引出电影的两个悬念:1、警探是真的吗?
2、始终不露真实面目的女子是谁?
对于第一个悬念,其实也不算悬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在我看来,贾警探应该是类似神、或者天使一类的存在,他的出现在与揭示6个主角各自在一宗自杀案件里犯下的错误。
关键点出现了,裘太上去化妆时说离party开始只剩了4个多钟,可假定贾警探出现在离party开始4个钟时,他出现的原因和party开始后陈慧琳饰演的真警探出现的原因一样,调查一宗自杀案件,自杀时间都是距离party开始前2个小时,如果认定古天乐的警探是虚假的,那么从古天乐出现到神秘女子自杀应该还有2个钟。
在这段时间里,古天乐试图让6个主角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希望他们正视这些错误,挽救女子的性命。
但6个主角却互相推诿,各自逃避,古天乐无奈只好放弃。
而6个主角也失去了挽救女子生命的机会,间接成了凶手。
至此,导演的意图已经明朗,神秘女子既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主角们各自的错误和缺点,导演的意思或许是想说,只有正视错误和不足,方可拯救自己。
这当然只是个人愚见,之所以给3分,是觉得这是一部烂片,也不乏意义。
只不过立意良好,表现浮夸至不受欢迎。
是否也反映了观众也不是傻瓜,不吃道具、大咖那一套,关键或许还是平凡并且深刻,轻松又不失内涵的电影,更能打动人心。
第一篇影评,只表达个人观点。
片子是的年前和几位朋友去看的,本来也不准备看剧情,看看笑尿的段子就好了,但是整子都是浮夸、脑残,擦看到最后没有精神百倍,居然是一种解脱了的感觉也看到几位貌似很懂电影的大神说什么原著啦,导演转型啦,真他么的鬼扯,就一骗钱的玩意。。。
要说这种电影是艺术,你他么自己拍着自己看,演员也请些三线演员就好了,也不用请那么多巨星唬人,草。。。。
做婊子还立牌坊!
抱着看烂片的心态决定看的,到古天乐出场时都觉得很无聊。
首先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场景,夸张的场景。
而继续看下去,觉得很drama,很荒诞,很多明星。
到古天乐指责他们六个人,“骄傲、贪玩、咸湿、妒忌、懒惰、贪婪”,说是他们一刀一刀杀了被害人。
我顿时眼前一亮,咦?
七宗罪?
(贪玩可能原本指另外一个罪过)恍然大悟,这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戏。
荒诞之下,原来真有埋藏着深意。
原本古天乐唠唠叨叨地说一件事会影响之后的事会影响之后之后的事,我还觉得是故意搞笑,很无聊,但当发现原来这部戏真有所指,就明白这里很妙很妙,他只是用最不认真的方式说了应该认真的话。
高潮部分是他们发现这可能是假的,大家都只是被引导,说出了自己在意的事情。
到结尾,文字说明这是改编自一部英语戏剧的经典作品,我确定这是一部成功的改编。
好不好看因人而异,但一定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真的很喜欢场景设计,很戏剧,适当的夸张,是成功营造戏剧感的关键。
)荒诞、夸张、黑色幽默、讽刺、残忍,就是这部戏的关键词。
【这部戏起码都值3、4星,但豆瓣评1分的太多了,评个5分平衡下】毕竟豆瓣多数人都是被娱乐片宠坏的,高分弱智片、低分高能片一大堆
在电脑上断断续续分几次看完,结局还是开放性的,一头雾水。
搜了一下网络才知道原版是玻璃侦探,是一部喜剧,主要是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虚伪的尖锐批判,也展示出普里斯特利的社会主义政治观。
这部戏剧是英国会考英国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可以修读的规定课文,也因此是很多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学的课程。
看看原版和黄百鸣的版本,情节还原的很不错,演员也是比较知名,但是时代背景的设定就比较失策。
正是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社会这个背景,才很好的说明了这部剧的主题,也才能让人理解为什么一个女性会遭受如此的待遇,并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整个社会。
还记得台词里面有一句:如果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仅仅是六个不同的人的话,在生命中这样的人太多。
而如果六个身份会同于一人身上,那也太过巧合了。
好像每个人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恶”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很多的“小恶”,才会让人觉得同情、可怜。
不是有句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吗?
这么接地气的理解这部电影,应该也是可以的。
百鸣哥之前圈钱贺岁档就不说了。
但我觉得这部片比起它们来说要好多了。
剧情还算完整,主逻辑还是很清楚的。
算极其平淡的爆米花电影?
说几个我的记忆点吧感觉里面加了好多很眼熟的情节啊大儿子的房间里拥挤的枕头,千与千寻里的大头娃娃?
算借喻吗?
高楼上的笼子公主,话说这个被用烂了吧?
还有这个故事总觉得是里面故事逻辑最烂的,但是貌似除了主逻辑没有其他逻辑可言了= =里面星星好多,后面婚礼那里我差点误认某路人为叶童0 0我觉得最好笑的有两个,一个是百鸣哥好拼啊啊啊啊!
各种造型贯穿全线啊!
你说你那么辛苦,最后居然没出来收个尾一鸣惊人?!
你让我这等着看笑话的情何以堪!!!
还有一个就是甄子丹甄子丹甄子丹甄子丹0 0哥哥你是来被电影消遣而不是来搞笑的吧233333我看到的不是这个唱歌的人好好笑,而是甄子丹好SB啊23333那个中分+一边刘海真的好傻啊啊啊啊233333还有传说中的开放式结局,我看了完全没有想法啊= =居然有人在片尾写我这个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的啊我也哭笑不得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时间成本值不值了啊= =
看了一遍再看第二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坦白而言就只是觉得搞笑,习惯了港式幽默会觉得很有味道。
但是就对剧情也还是半懂不懂的看下去,直到最后还有不明所以的思考。
直到今天二刷才算彻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浮华宴》果然是很浮躁奢华。
从刚开始的场景布置便看得出来了,戏剧化的舞台,夸张的语言动作,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为了即将开始一场盛大又隆重的订婚典礼而隐隐兴奋。
可是就在大家都努力准备时,一位不速之客出现了。
一个自称是探长的男人,带了张照片,一本日记,称一个女人在2小时前饮用大量消毒药水自杀身亡,一尸两命。
接着逼问男主人,再而是女儿,再而是订婚男,千金女,女主人,最后是他们的儿子。
整部片子从开头起就很有意思,不仔细看还不懂它的意思。
以小见大。
男主人的自私,爱财如命剥削工人,女儿的娇纵任性让可怜的人又失去工作,订婚男的贪恋让可怜的女人看到假象,千金女的刁蛮让人感到气愤,女主人的冷漠和无情让人无语唏嘘,儿子的懦弱无能让人感到心寒。
这是一个看得到每个人自身的问题所在的片子。
只要看两遍基本上就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片不入烂片之流,只能说是港式特产,个人认为较之许多国产片子已经算是佳作有余。
对香港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面看到许多童年回忆,当然也有感慨。
影片是改编版为了上映,故事有些许不同但本质不变,都是为了揭示人性的丑陋和缺失。
其实最后贾探长说的那句话很有深意,也是预示为结尾做了铺垫,一切又再次循环。
“根本就没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然后就消失在画面中。
让人醍醐灌顶。
直到最后才会明白原来人性在浮躁的社会和愈加奢侈的物欲生活中是多么扭曲和抽离。
一切的一切都太过于不可捉摸,溢于言表。
我想只有真正看完的人才会有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吧。
而这种感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希望港式电影能继续发扬,一定会一直支持,一直观看。
谢谢大家点开这条影评。
起初想看神探驾到,不过是觉得随便打发时间,并没有很期待。
港式喜剧近几年来都让人觉得无聊透顶,无非是趁机看看全明星,找点乐子而已。
然尔,这个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本人一直有坏毛病,喜欢快进,过掉冗长无趣的剧情。
在这1个小时26分钟的时间里,我竟然一分钟都不敢错过,一句台词都不忍漏过。
(以下大幅度剧透,请注意)这个片子叫浮华宴,从一开篇就展示了浮华的气息。
一个四口之家,有儿有女,却从开始就展露的腐朽的气息。
女儿订婚门当户对的人家,家里却早早没钱面临破产,为了女儿订婚成功解决家里财务危机,父母竟然租来家具装饰来点缀门面。
女儿娇俏可爱,母亲温婉大方,儿子年纪很大竟然需要母亲来叫起床,父亲处处显现出商人和市侩。
故事进展了几分钟,我们不由对儿子产生了好感,这个急功近利的家庭中,儿子难得保持着追求真爱的本心。
在之后的内容中,他反复提到真爱的重要性,希望妹妹能够找到对自己好的男人。
这个时候,家里的准女婿来了,一家人为了之后的订婚宴进入快速准备的模式,看似其乐融融,不曾想,古天乐所饰演的神探,驾到了。
一个女孩子在两个小时之前自杀,这浮华宴的一家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妙,直到每一个人都跟这个自杀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被父亲因为一块的加工资要求而开除的女工张小娟,到女儿出于任性嫉妒被迫开除的女服务员美芬,到准女婿英雄救美却最后被小三黯然离开的夜店姑娘白雪,到儿子未婚妻没人性欺压最终开除的女助理爱丽丝,再到母亲作为协助妇女会主席却拒绝帮助的怀孕女子张美玲,最后到儿子无能不能给予幸福的同居女友王子欣,这些看似完全无关的身份名字,却都是同一个人。
父亲的自私市侩,压迫工人,完全无视工人的利益,堪为现实的葛朗台,完全不后悔所做的一切;女儿的嫉妒心重,任性妄为,从处置底层的服务员来获取自信和优越感,只愧疚了几分钟便推卸责任;准女婿的假仁假义,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拯救灰姑娘的英雄却把灰姑娘关在金丝笼中,到最后却回归女儿的怀抱,只把灰姑娘被小三的故事当作一个错误;准儿媳的狂妄自大,丧失人性,一味感受的是世界随她旋转的乐趣,把加诸在助理身上的苦难当做助理的错误;母亲严格刻薄,缺乏同情心,一味坚持原则为了减少麻烦,将一个孤苦无依的怀孕女子逼上死路,却自认有原则且善良;儿子幼稚无能,理想主义,让一个深爱他的女人带着孩子离开只能寻求协会的帮助,反而认为自己是爱她的把错误推卸给母亲。
贾探员说到,“你骄傲,你贪玩,你好色,你嫉妒,你懒惰,你贪钱”。
法律无法制裁每一个人,但是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伤害过她。
这人性的劣根性,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差,却让一个人走上绝路。
而从故事中,贾探员没有任何借力处就可以保持抬腿,到他的双目发红,一挥手随着气流就打碎装饰,我们不由猜测,他是类似于神魔之类的代言人。
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从他希望大家醒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希望拯救这执迷不悟的一家人。
然而,即便如此,女儿推说自己造成的伤害小,准女婿说自己也就造成了皮外伤,准儿媳说自己甚至还是疗伤的那个人,父亲说自己是第一刀伤口早好了,当大家说母亲是捅刀子的时候,这个看似慈爱的母亲直接推卸给儿子,说最直接最狠的一刀是儿子捅的,父亲甚至踩着儿子的脚责难他,一家人纷纷将所发生的一切统统怪到儿子身上。
这个狗咬狗的时候,贾探员消失了。
一家人满是惊疑,贾探员存在么 ?
是真的探员么?
是狗仔队么?
是不是有阴谋?
贾探员拿着的证据日记是真的么?
整件事是真的么?
父亲的工厂那么大,一定炒过人,母亲处理那么多案子,一定有不通过的,准女婿是这样的青年才俊,一定有很多狂蜂浪蝶,一个小事组合起来就变成大事了。
当女儿说自己真的做错事的时候,准女婿猜想,这根本不是同一个女人。
如果六件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很惨,如果在不同的人身上,那么就是小时咯。
随后一家人打电话问是否有这样一个女孩自杀。
查证后没有这件事,全家人欢欣鼓舞,开始准备‘最完美’的派对。
恍惚之间,家里的每个人仿佛都看见了自己故事中欺压的姑娘。
(此处有个亮点,唱歌的是四胞胎兄弟,是否隐喻着这种浓浓的相似?
)当大家以为没事的时候,珍探员来了。
一家人却不能相信了。
而自杀的女孩终于露出了照片,这个女孩真的跟大家相关么?
这一家人这一回要怎么解释呢?
我不禁想到,如果大家醒悟了,去找这个女孩,是不是她就不会自杀了呢?
而,贾探员打碎的装饰,这场盛宴之后,要怎么赔偿呢?
演员那浮夸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满满的舞台感。
或许有人会说这演技假的不行,可这故事里的演员演技无需多说(张翰柳岩不是很了解,在本片中却让我眼前一亮),但是,为什么表现成这种形式?
这跟港式90年代的幽默是分不开的,家有喜事系列,还是周星驰系列,这种无厘头的手法,让‘浮华’二字在心中留下格外深刻的印子。
是否还可以理解成,这样夸张的表现和阴暗悲剧的故事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更加令人回味?
(本人不懂电影评价,只说了一点业外人士的粗浅看法。
)我记得《神探驾到》是与《饥饿游戏3》一同上映的,当我从影院出来的时候,好多人抱怨《神探驾到》,认为故事不知所谓。
巧的是,作为《饥饿游戏》死忠的我,出来时,也听到许多人看到睡觉,而我却在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炸开水坝的镜头下哽咽不能言语。
到这里我不禁想借用在贴吧评价《饥饿游戏3》的一位同仁说的话,“我能看哭,你能看睡,这就是区别”。
一个片子的好赖与否,并不是我们跟风主观臆断的,当我们不去期待这个故事如我们期待一般,只是单纯的去欣赏,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涵?
看过《神探驾到》后,看过这个评分后,我实在忍不住到豆瓣注册来写下我第一个影评,只是希望大家不会因为这个阵容,不会因为这个分数,去错过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当然,大家如果只是找个乐子看看,还是欧美的喜剧电影更加有趣吧。
很早就下了这部片子,一直没有看,心中早早将黄百鸣这三个字与烂片划上了等号,何况又是曾志伟、毛舜筠的标配。
所以只待杀时间用,根本不考虑。
直到昨晚。
也许是事先将希望放的过低,所以观影后,反而对黄百鸣生出了浅浅的内疚。
影片讲了6段故事,每一段都如梦似幻,有着或癫狂或冷峻的内核。
片子改编自舞台剧,原剧虽然荒诞,气氛上却是英国人那种绷着脸的幽默,黄百鸣的改编得失参半,得是形式上掺杂了港人那娱乐至死的癫狂态度,并结合的较为完整融洽;失是欠缺了剧作对人的警醒力量,换句话说,剧情在大工业时代是成立的,照搬却造成了导致了电影的明显水土不服。
曾志伟那段,明显是对大工业时代的戏仿。
吴千语的富家女那段,气氛唯美梦幻,唯一令人不适的,是代人试衣服的全盘搬用。
在19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这种模特行业是很兴盛的。
然而本片,分明发生在现代的香港。
很难不令人感觉时空错乱。
张翰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王子灰姑娘翩然舞蹈,本来是烂漫情景,然而堆满礼物盒的鸟笼,却又点明了张翰这个富家子自命骑士,实际上是将少女当做禁脔。
浮华内里,溃烂难堪。
柳岩的表现很浮夸——虽然这个片子的特色就是浮夸。
但我还是忍不住烦她,她的段落走夜店风,也是本片最写实的一段,虽然中间有拉风哥的葱油美美腿。
毛舜筠的段落,灯光、道具,走的都是赤裸裸的舞台剧范。
讲究的就是短平快的直接。
林家栋按摩那场戏,忽然回归了老港片的癫狂戏路,但最后化为花瓣消失的女孩,又多少令人跳戏,但看看林家栋的苏乞儿造型,却实在伤感不起来。
这或许不算一部出众的片子,但实在称不上烂片,尤其在如今的时代。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沿用传统的三一律原则,戏剧和电影结合,看似荒诞,中途屡屡看到脱戏,浮夸的表演,就是为了衬托这种戏剧的效果,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场景有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独特视觉,其中的有些片段有插画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贺岁喜剧式的港片配上英国戏剧的意味。
最后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罪恶之家也是2015年拍的,同一个剧本,同一年拍,怎么就这么大差距。
影片是由70年代的舞台剧改编的,虽然故事中的巧合在现实中几乎不会发生,但就如我们的古典文学一样,故事的最终目的是想教育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所以不用觉得故事荒诞。
尤其是剧情来到警探goole(古天乐的角色)审问完毕时,随着剧情推进所产生的氛围和配乐的搭配,确实起到了拷问灵魂的作用。
而随后准女婿的推论,那种侥幸心理就能反映出部分人们在面对错误时的懦弱和自欺欺人。
波林夫妇的“浪笑”终于在警局的电话来临时被一记耳光扇停,剧情非常紧凑,也有跌宕起伏的铺陈。
但是港版的为啥演得这么浮夸,还花钱做这么多特效,这样的设计跟剧情有毛的联系,烂得一塌糊涂,好好一出剧本拍成这副德性,黄百鸣就没拍出一本好片啊,差距咋这么大捏。
这部戏的美术实在是太赞了!很有意思的一部戏。并不像其他说的这么差。我喜欢!
电影非常好看 很搞笑 喜欢 强烈推荐
三星。6.2/10。改编自话剧<罪恶之家>。贾探员的来访,揭露了富人一家的一段段生活琐事,却逼死了一个底层女性,之后贾探员莫名消失,后又来了珍探员,控诉了一模一样的事情,一个日记本作为证据。荒诞/黑色幽默/浮夸、上流富人眼中的小事却让底层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资本富人的贪婪傲慢无情。
甄子丹唱的好搞笑
第一为黄导,敢于创新点赞!电影是想把英国的舞台剧的教化意义和香港喜剧糅合在一起,可是觉得有点水土不服。电影的服装造型,道具和打光也特别良心,演员都不错。古仔放得开。张翰的表演也很颠覆,突破了我以往对他的看法。毛舜筠的演技真的一如既往的好呀。
其实很有深意的电影,为何各位不能抛开偏见
表演夸张,却夸张的有章法。道具场景都有巧克力工厂的味道。
周秀娜这样也算是“坚不可摧”了,加上她本人正好就是七宗罪,能把有趣的剧情拍得这么无趣低俗胡闹也算香港特色了,古天乐-陈慧琳这个真假套套无聊透顶,雅兰的那个gay老总意图怪异。
片子很好,节奏也紧凑的好,演员整容也算是废了苦心,人性的反应也很到位,拍这样一部片子,能用超浮夸浮夸的手法反应这样一步教学片,多少看出港片的功力,搞笑,快节奏,还是不能掩盖这类片子的相对无聊,有深度的故事就不多做评价了,表现的手法好坏,对片子会有极大的影响。演员还是老的辣啊。
第一次看到好题材被剧本和导演的功力毁成这样。
如果这戏有什么不同那也是托了原著的福,与黄氏父子没有任何关系。很多地方都很莫名其妙,这个时代还在卖肉养孤儿也是醉了。周秀娜真是一大观影障碍,事关她同跟我在办公室撕逼的一姐妹儿实在长得太像,所以看见周我就闹心。另外是谁安利我说这戏国配都是找的老港片那群配音的?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飞机上居然看这个,还看完了,其实比起以前无厘头的贺岁喜剧,这片子很有深度。
毛舜筠的演技真的是没话说了。略烂,舞台剧改电影看起来是有点怪怪的。但是服装道具场景,都绝了。ps,古天乐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小白脸呢!
英国戏剧改变,有奇幻色彩,揭露人性的恶。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一段对一个女孩的恶。但是结局是开放式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很坑。甄子丹客串,宴会中唱了首歌。
能把J.B. Priestley的原剧本拍成这副德行也可以算是一种能耐。
玄幻的叙述,其实很有内容……
好歹算是让我一口气看完的,有这么多大牌明明可以可以玩的更好
虽然还是港产贺岁片的无厘头作风,毕竟有浮华宴的故事底子在,竟也不算难看。
无比浮夸,但背后的黑色还是会让你思考,比起原著犯罪之家确实漂浮太多,黄百鸣基本都是在混着骗钱了
3/10。也许剧情有深意,但也被过于浮夸毁了。最后的四个甄子丹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