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化的讲,岩井俊二的做法是“摒弃法”,有点像数独。
所有以往对吸血鬼电影的观赏经验在本片中都是不适用的。
在电影开场前,岩井俊二本人再次声明,它会打击吸血鬼粉丝的热情。
其实越是这么说对粉丝来讲是杀人的,越会想一窥究竟。
而对于冲着偶像导演大名而来的粉丝在看到岩井离场,这场电影也就落幕了。
如果说表现一束柔光,一位俊美的少年位于窗帘后,就算是小清新的话。
那么,本片中的小清新的含量指数是不能达标的。
如果说岩井俊二和小清新的关系,我想只有《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
至于《情书》还真不能划分在那一类——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情书》不光谈情谈暗恋,也谈死亡,对于《情书》来讲,死亡和暗恋两个主题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男藤井树的死,故事才得以展开,因为女藤井树差点和她父亲一样病死于重感冒才顿悟,男藤井树暗恋的重量。
《吸血鬼》仍是对岩井俊二一贯主题的延续。
此番不同的是,岩井似乎急于想表达他个人的世界观,直白露骨。
并且再次(《燕尾蝶》)使用蝴蝶这一象征来表明自己想要破茧成蝶的愿望。
岩井抛弃以往所使用过的任何一种剧情设置,所有剧情都要为表现人物让步,并且不打算过多流露太多信息。
部分剧情完全忽略并不引响整体故事观看效果。
尽管在一些桥段上仍是日本式的夸张写法,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对那个倒贴男主的姑娘的处理。
而对于沉迷日剧的粉丝来讲,完全可以脑补成熟悉的日籍演员来完成这些熟悉的桥段。
相比而言,要脑补这些来要比去想男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要容易的多。
诚然,岩井加入了一些常见桥段,但同时他亦想完成《梦旅人》中的那般恣意不受约束。
极简与冗长并存。
最后,摔在地上。
用岩井导演的话来说,除了对白是英语外,其他根本没有变化。
的确,这部片子和以往的作品散发着同样的气息和氛围。
fibi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岩井先生是个很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不管演员是黑发小巧的亚洲人,还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无论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每一位演员,都深深地烙上了岩井的标志。
影片讲述了一位高中教师西蒙在网络上接近那些企图自杀的少女,他抽干她们的血液,一饮而尽,并将她们的尸体冰封在大冰柜里。
乍一看似乎能用“变态”两个字粗略地概括西蒙这个人。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就会发现这两个字大错特错了。
如果说普通意义上的救赎是让那些少女活下去,即肉体上的救赎。
那西蒙对那些少女而言,进行的就是精神上的救赎了。
其实那些少女需要的并非理论式的劝说,有些甚至是厌恶这种劝说的。
西蒙对她们所作的,并非劝说,而是聆听。
他听她们诉说以前美好的时光,痛苦的经历,人生所有的一切。
也许因为对方只是网上结识的陌生人,才能使得她们敞开心扉。
有个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女孩愉快地在冰柜上舞蹈着,而西蒙只是在一旁静静欣赏。
当一切说完,心灵就像卸下了重石,经过了一次洗涤一般。
西蒙再用将痛楚减到最低的形式抽干她们的血液,送她们前往另一个世界。
西蒙是个有“洁癖”的人。
这里的“洁癖”特指他在选择目标的方面。
只要对方对生存还抱有一丝希望,他就不会下手。
比如他发现最后一个目标的床头柜里放着一本圣经时,他忽然意识到这女孩还有信仰,于是他就放弃了。
又比如,他参加吸血鬼崇拜者的派对,遇到一个伪装成吸血鬼杀人狂。
当他看到那个疯子一边咬烂女孩的脖子,一边侵犯她的时候,他怒斥那个疯子说“这只是强奸!
”在西蒙眼里,这行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发泄自己的兽欲而已,单纯的杀人。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对白:血液是人的生命。
西蒙饮下那些少女的血液,那血液就是少女们的生命。
西蒙知道这些生命里包含的每一个故事,他接受了血液,等于背负起这些少女的人生。
他将少女们的生命化为另一种形式延续了下去。
影片的最后,西蒙为他的一个自杀的女学生献了血。
因为他知道这孩子并没有绝望,她对生存还抱有着期望。
当自己的血液输入她的体内,那些死去的女孩们的生命也随之流入,并得以延续。
关于影片中使用到的大量的白色气球,有人在之后问岩井导演,这代表什么。
导演并没有回答,说这是智者见智的。
我觉得那气球象征着自由,如同结尾某个场景的拍摄手法,西蒙在逃避警察追捕的过程中,竟然飞向了天空。
虽然现实中他重重地摔倒在地面上,不过此处应该也表达了西蒙对自由的某种渴望吧。
西蒙的母亲——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她应该目睹了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
最后那声对儿子的嘶吼,我一直不明白那代表了什么,也许并没有特定的意思。
但那声嘶吼却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至今挥之不去。
如果有看过本片的朋友愿意分享,希望能讨论一下。
完全没失望。
兴致而归。
背景乐五星完胜,大提琴钢琴森林冷感又优雅,透着令人发颤的变态音色。
镜头切换流畅,摄像色彩蓝鲸色雪碧色白泡沫,淋上蜂蜜汁浓稠鲜血,病态的美感满眼。
片子开头没多久,血从缓缓到急淌注入医用瓶一幕:惨白的少女脚踝无力搁在雪白冰柜柜面,然后血液流进透明针管,这个时候特写不断上升水平面的血液瓶,一股两股到最后并成一大片的贴着瓶壁由缓到急的血液,这一幕拍得真漂亮,加上森感背景乐反复层叠加深了这一幕的荒凉跟孤独意味。
挪动身躯向前,当时感觉整个人被吸进去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总是一步步让怀自杀心的对方陷入自己铺设的细密的网,最终自杀者一个一个以西蒙想要他们死的方式去死(即四肢插入针管同时导出血液致流血过多死亡)这样一个心理上操控欲强又有病态嗜血情节的人,却面对温良不幸的贝尔的死亡请求最后终止实行,像个孩子般蜷着身体埋进贝尔脖颈间紧紧勾抱对方汲取温暖,同样的矛盾也出现灌输“你身体的60亿细胞在养着你机体运转所以也许你早就死了但你的细胞想要过下去,你是他们的奴隶,你不能让它们死亡。
”给企图自杀的学生,虽然说辞很糟糕不过糟糕乱来的治愈往往更有效呢就。
对了还有,西蒙碰到另一个嗜血情节会友两人同行,会友在路上载了一女子,最后娴熟地用塑料袋让对方在挣扎中慢慢窒息并且一边欣赏整个过程,奸尸又啃咬对方脖颈,满嘴的血,满脸罪孽,满身臭气。
西蒙下车吐得满地,大声斥责对方只是个强奸犯,转头离开。
他看不起夺取别人性命践踏别人身体的人,他觉得那样的人是罪恶的是肮脏的。
虽然自己一次又一次跟想自杀的人见面,采血,在心里他觉得自己的行为跟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连环作案的疯子们本质上是不一样。
摄影画面时不时消融进大片黑色的西蒙的脸始终会有一部分被光线牵引着,对于企图自杀的无生意志者他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西蒙是解救了那些人困于痛苦世界灵魂的上帝之手,还是诱使人们最终服软于绝望的心步入死亡的撒旦之子呢?
倒是觉得,男主首先是出于自己私欲甄选一些想要结束生命的人,在对方认可的情况下采血,这个过程最后演变成一种用软性谋杀生命的方式给予选择结束生命的人的人性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西蒙解救了他们。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抨击说自杀是一种懦弱行为,从这个意义点来看的话那么可能男主跟该下地狱的杀人魔没什么区别,因为他是在帮助这些人放下余下的不舍彻底赴黄泉。
个人是觉得自杀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人,凭借自己片面的略带浅薄的世界观来批判自杀的人的人,有时候是比那把自杀者手中的刀还要可怕的存在啊。
每个人对苦难的定义跟所能承受的力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没什么可比拟性。
自杀者心中当时到底承受了多沉重的苦痛这种东西,不是当事人永远不会切肤体验到。
岩井俊二说,“这是一部讲嗜血男人和自杀女人故事的电影,它的主题是生命。
吸血鬼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靠嗜血维持生命的怪物,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也可以是吸血鬼。
”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吸血鬼。
谁又不是呢。
PS:总觉得影片到西蒙开车到家楼下抬头看见从本该禁闭的秘密房门窗口飘出的白色气球这一幕,戛然而止的话就刚刚好。
再往后的“在我的梦里”“在你的梦里”那一段移至片尾结束后刚刚好。
(Inception植入啊就..
看完此片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怪梦 ,梦见我父亲在讽刺我 撸管之类的事情 和我母亲在那里说些 什么 说我什么神经病之类我当时视线很模糊只是隐约看见 我当时感觉我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 ,我很压抑 迷茫 无助之后我把他们给杀了,然后通过一条长长的黑暗的走廊逃了出来,走廊的尽头前面的出口上方挂着很电影一样的EXIT牌子 当我逃出门口之后我又看到了光芒 我站在街上迷茫着四处张望,之后我遇见了一个女孩,我看不到他的样子,她和我一样也是应为家庭原因出逃的,之后我们结婚生了一个女孩,我们很疼爱这个女儿 带她去游乐园玩 ,正的她荡秋千那里玩的很开心的时候 有两个人向我走了 ,拿出手铐把我拷上,押上了警车,就在我刚进车门的一瞬间,女儿说了一句 即使做了什么事 也是我爱的父亲,然后我就醒了 莫名其妙的哭了。
06-17@天山 花与爱丽丝之后,岩井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整整八年走在青春尾巴的尾巴上的生物老师,为“研究”引起自杀念头的基因,在相约自杀的“肩并肩”论坛中,假相约之名将数名少女“引导”然而在一次险些丧命后,男主角似乎找到了对抗抑郁的方法,只是已经在劫难逃影片是岩井本人编剧,导演,剪辑,作曲,包括摄影,想必他也认为没有人能超越筱田升吧有一些生疏,不过影片也充满了岩井本人的标签阳光,树林捆绑的母亲每一节都似曾相识的旋律仿佛回到莉莉周时期,那个见不到笑容的优酱忧伤的青春,长不大的孩子等等等等那个与男主角全然不搭调的追求者,点醒现实,残酷,还是残酷岩井的青春,永远透着淡淡忧伤,不圆满,情书中太晚点破的暗恋,莉莉周的残酷物语,等等同样是无限青春,高斯范桑特,迷幻公园里的滑板少年们显得更有生命力PS.有半颗星是四舍五入的
从来没看过这么励志的热血片,用如此的绝望来讲爱生命吸血鬼长生不老,是因为吸血的同时夺取了别人生命的力量,所谓的长生不老根本没有实现,只是把别人的生命搬运到自己头上,吸血鬼想要死去,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饿死。
这部电影就是把真相八给你看,看看你们崇拜的是什么残忍的变态。
我不想活在这世上,但是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人。
一句话珍惜生命,自己的,和别人的,找到生命的意义,别恐惧它的短暂,别恐惧它的长久。
吸血鬼形象的流传,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的恐惧和惶惑。
与生命的长短相比,最重要的,是生命的意义
离电影节最后一天最后的这一部吸血鬼看完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我却仍不时会尝试陷入岩井俊二这一次可能的表达以及我自己的思索虽然这一次有许多因素例如御用剪辑摄影师的过世,故事转移到了西方背景使用西方演员,曾经的小清新手法象征物被类似重复,一些人物情节的设置让人感到太假迎合又或费解莫名但如果这部片子最原始的出发点是希望以自杀并且通过吸血鬼这么一个主题来表达的话,还是有着一定的思考深度的对于男主角这样一个吸血鬼来说,吸血是他能够存活下去的根本,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为了嗜血可以不择手段的邪恶魔鬼,他不会对正常平凡的人下手,他只对那些想要自杀并确定自己死的意念人而进行诱导抽血缓慢死亡的吸血准则,这样的方式既在男主角的角度满足了他能够得到嗜血的愿望,而更重要的又是,影片似乎在传达着这样的吸血并非谋杀,而更像是一种以满足自杀者为前提类似于安乐死的仪式。
片中男主人公让每一个女性自杀者躺在一个冰冷光滑(这是我更希望的)的平台之上,在四个桌角上分别放置了四个插有流管的玻璃器皿,据说当两个玻璃器皿被灌满的时候,人几乎就已经神智不清失去知觉,而当四个都被灌满时,她就已经失去了生命流尽了血液。
旋转了压力开关,血液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器皿,眼睁睁看着它让空瓶从空空落落到注满你黑红的血液,过程是如此的悲伤,唯美,是如此的无助与心痛,只不过你的眼睛已经慢慢开始一张一合,到慢慢完全垂下,最终无乐亦无悲的解脱,不能反悔,因为你再也醒不来。
(影片其实只在第一个女性自杀的时候有过完整的特写记录,然而就是这么一次,却已久久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男主人公对于一般确定自杀者的情况是顺其自然不救亦不留的,岩井俊二想通过吸血鬼来表达他对于自杀者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巧妙的,因为一方面吸血鬼本身就是需要血才能生存,即为被动的需要,而如果这部片子希望讲述的是对于自杀者的态度,则是一种主动的观念,男主角用一种一举两得的方式成功避免了因为不得不吸血杀人而使罪恶感钻满焚身,又成功满足了每一个死者以一种最少痛楚的方式死去,所以他充分尊重了每一个死者,这时候,吸血鬼倒不像吸血鬼,而更像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个临终的布道者然而始终还是出现了例外,那就是当男主角爱上了白发女孩,他改变了他的原则。
他不再采取不害亦不救方式,而是选择了主动靠近她,让这么一个缺爱的女孩感受到了温暖,第二天女孩醒来,他们相拥相吻,离门时,不再是那个没有窗户看不到天空的抑郁地下室,那里现在成了满含期待的新生。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苍井优的身上,这一次老师没有犹豫自己是吸血的鬼却反而成了输血的人如此非典型岩井俊二表现式的幽默,救了这么一个花季少女而最后被警察抓住。
岩井想说明什么?
对于这些曾经一心求死或者并非只死不可的人我们倘若伸出挽救的手,那也是非常正确的对吗?
其实这些都是我琢磨了蛮久自己给予自己的答案,就算是有幸竟然真的看到iwai さん的见面会,也被他不冷不热的模棱两可回答而失望冲淡不少。
有的影评觉得这个男主并不是真正的吸血鬼,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更像是一个温情吸血鬼的爱情剧,片中诸如气球的妈妈,奔跑腾空的特写,最后貌似累赘的清新对话,劳拉警察(世俗?
)设置都不能算清晰和有绝对的意境美(到底是表达悲催的吸血鬼个人为主还是一种生死观的看法),对坚定的自杀者的态度?
对不坚定的自杀者应该努力救才是正确?
影片充满了不少表达模糊的感受所以,这只是我最后真切写下所希望这部电影原本能表达的思索罢了
俺虽然脚得拍吸血鬼的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要么做足前戏,各种历史背景唯心史观,然后上去一口天经地义皆大欢喜,要么孤独忧郁吻上脖子,饮的不是血,是吃果果的寂寞。
但岩井俊二用一部《吸血鬼》彻底把吸血鬼拍二了,而且还是以米国片的名义,真是太不容易了。
影片以非常富有《情书》意味的镜头表达开始,阴沉沉的天低低压着栅栏空旷的地面,一个女人等来从车里钻出的长发男子,有所不同的是镜头从开始就不停上下左右轻轻摇晃,有那么一二刻俺仿佛感到是不是大光明的放映员筒子力求完美一定要把镜头位置摆到最正未知,后来发现原来不是放映员动,不是俺心动,只是摄影机在动的时候,着实暗自鄙视了自己一把,吸血鬼又不一定全是安妮·赖斯,为毛不能纪录一点小制作一点啊?
怀着一种先在的膜拜心情看下去,两人钻进车内,发动车子,对切又对切,在自杀网站上认识的两人开始探讨生死意义,然后说我俩到哪儿去死呢?
怎么死法呢?
那女纸甚至因为临死前吃了个灰常难吃的汉堡而一度觉得不值,好严谨的态度啊,太不像米国人了。
于是当后来男纸从那女纸双手双脚同时抽干了血跑出来狂饮饮完又狂吐后俺真心觉得心痛,这么好的女纸,就这么被此男给骗了命骗了血,如花似玉成孤魂野鬼,喝进去的东西还让丫吐出来,忒浪费了。
但后来看到,凡是此男诱骗过去自杀的女纸一个个皆是清新米女,俺赶脚到一种爱莫能助的凄凉。
言归正传,此片通篇都在描述一个姑且称作“吸血鬼”(俺看来此男并非真正意义上长命百岁既当伯爵又可以化身摇滚明星的老不死吸血鬼)的青年男人(虽然长得不像,但素自报家门年方二八,那俨然是正青春的年纪),一次次诱骗心灰意冷的各路米女,并接满四瓶子她们的新鲜血液改善生活质量。
这中间他也遇到过轻易从手机视频中识破了他“吸血鬼”真身的吸血鬼俱乐部深具基佬气质的同仁,该同仁甚至亲自模仿吸血鬼闷死一米女儿后边奸边咬破脖子饮血,令得身为“吸血鬼”的本尊也看不下去,也遇到过单恋他很久最终锲而不舍撬开他房门发现他藏着米女儿们僵硬实体冷柜的警察之妹,最关键是他劝说其放弃轻生并最终将自己身上血液以其惯用方式输出去救返其性命的霓虹女留学生,而对于那位愿意用类似无偿献血方式供养他的女纸,似乎才真正得到了他的真心。
个么坦白承认你就是一嗜血的变态杀手就算了,很不幸的是除了苍井优是正儿八经霓虹人之外,清一色米国演员,落在岩井俊二大叔手里,举手投足都成了地道的霓虹人,“吸血鬼”本人嗜血却并不直接上去就啃,他总是挑正雪白干净米粒儿但已经鉴定自杀意志的小米女,乃是岛国人民对死亡之美的崇拜象征;几位米女异口同声淡漠地看待死亡,也与米国人的精神价值取向相去甚远;无偿献血女与“吸血鬼”相濡以沫一阵后变成了小津式的希望主妇:你啥时想要我的血就来吧,几次都可以,我随时等你,奉上鲜血奉上吻,俺脑海中立马出现了等候丈夫回来亲切递上毛巾盈盈道“您辛苦了”的好女人们,而影片结局倒叙出“吸血鬼”最初的猎物,以一种颇似日本能乐的动作摆弄着白气球,在室内冰柜上翩翩起舞,在那女纸看来是求死求解脱,间接造成了“吸血鬼”上瘾的开始,而这整个一套仪式,何尝不能替换成樱花树下和服旋转呢?
最灿烂夺目就是因为“吸血鬼”救活了霓虹留学生,导致自己血液堪贫而在逃避警察的围捕过程中体力不支就擒,米国式的吸血鬼终结在霓虹人民手里,还是以博爱之名,没有神马比这个更给力的征服方式了,吃果果地告诉你,这是米国电影,但你看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米国人。
这片儿没有大景别广角度的升降繁华街景,也甭想看到什么精彩刺激的追杀场面,您就跟着逆光小清新的镜头和极度岩井范儿的舒缓提琴乐慢慢折腾吧。
俺不想拿这个片跟《情书》神马的比,因为脱胎换骨,看得不是那么回事儿,假如是发生在四国越前之类的地方,俺还信服几分,您用几个老美玩儿日式伤感,不觉得实在是很别扭么,这不是导演水平的问题,是地气的事情,一个娱乐至死的国度,哪能承受得住您这么轻的死亡之舞?
只能说,岩井君征服超级大国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这么曲线救国,全世界的清新文艺青年俨然还得水深火热五百年。
如果是在十年前,岩井俊二作品回顾展会引发狂热效应。
可放到十年后的上海电影节,虽然是为了呼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放映十周年,然而面对更为大牌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岩井俊二只能退居其后。
支持者们还在,然而大家情绪稳定,比想象中要平静很多。
从不同场次的放映情况来看,众人对岩井俊二的热情最高点早已经过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的方式。
拍摄《吸血鬼》,岩井俊二选择了异国背景创作,以外国演员为主体,全部英文对白。
不同于无国籍的《燕尾蝶》,《吸血鬼》的主题似乎更加小众,影片糅合了CULT片风格,但在主体上却依然是小清新的风貌。
岂不料,它们就像两种无法融合的血型,彼此不搭。
可以比较下朴赞郁的《蝙蝠》,韩国人的吸血鬼完好地消化了CULT片,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翻出了新意,还把恐怖题材拍出了黑色幽默,里面的闪光细节和绝望的爱更是叫人难忘。
可面对《吸血鬼》,我们轻易看出了岩井俊二在异国的水土不服,同时还有对主题本身的无法掌控。
三月份在香港电影节放映,《吸血鬼》并未收获到期想中的掌声,这几乎被认定是一部比较失败的岩井作品,它甚至无法像《花与爱丽丝》那样,适时地推出新人演员,做一些情绪调整。
影片拿到上海来放映,岩井本人也出席了见面会,可惜效果依然一般。
大概是受不了故事压抑,当晚不时有人起身退场。
应该说,许多人还是能够发现,《吸血鬼》保留有岩井的很多东西,像干净的小清新画面,光线充足;弦乐和钢琴配乐,反复出现,烘托情绪;一些特别设置的细节,像毛虫、绑气球等等,但是当岩井一人独揽制作大权,他就放任了自己,迷失在了宅男的情绪里头。
说得再明白点,《吸血鬼》无非还是个迷失在网络的故事,年轻人活得空洞虚无,寻求自杀,结果岩井就把他们跟“吸血鬼”这一形象挂上了钩。
岩井自己也把影片称为变态电影,中间随便挑选路人当下手对象,一整段都拍得相当变态,让人很不舒服。
不舒服并不足以让《吸血鬼》元气大伤,但与此同时,岩井也暴露了许多短板不足,比如摄影和剪辑出现了诸多问题,他出现了严重的自我断裂。
尾声部分,女人推开了主人公的秘密之门,其实观众早已猜到里面会有什么,结果在交代完献血事情后,大概过了整整有十分钟,故事才又重新切回了家中。
再到结尾,电影又画蛇添足,多了一段你在做梦之类的呓语,实在大倒胃口。
如果是把岩井作品当做一个体系来看待,《吸血鬼》已经严重偏离了他的形式与风格,主角站立不稳,配角形象更是轻飘飘的。
这恰好也反应在一个地方:苍井优居然是出来打酱油的。
自《花与爱丽丝》后,岩井俊二已经有七年没出过剧情长片。
中间他有拍纪录片《市川昆物语》,参与编剧过《彩虹女神》、《前路漫漫》以及《绷带》,然而大都反响一般,无法复制以往的流行风潮。
毋庸置疑,传说中的创作瓶颈已经落到了岩井身上。
有人把原因归为2004年筱田升的去世,当岩井失去了他的御用摄影师,这一残酷事实对他造成了很大打击。
这个负面效应也直接体现在了《吸血鬼》身上,画面看了让人有些烦躁,加上糟糕的剪辑手法,电影看起来相当抽搐。
平成年(1989年)开始,日本电影出现了一股浪潮,独立电影界冒出了许多新人,他们通过长短不一的片子崭露头角,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这其中有拍广告出身的,像冢本晋也,沉迷于CULT片的海洋;有通过拍短片、在PIA影展出身的,像河濑直美,现在已经是戛纳之女;有在映画学校出来的,像三池崇史,目前是最重要的日本导演之一;有从专业大学出来的,像立教新浪潮的黑泽清、周防正行以及青山真治,他们深信作者电影的能量;有从演员、作家等其他领域改行拍起电影的,像北野武、SABU,他们起起落落,水平不一;还有重要的一拨是从电视圈转战电影圈,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就包括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人,影响深远(众所周知日本的电视台势力强大)。
一直到2001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一直都是日本电影的热门人物,作品两度入围了《电影旬报》年度十佳。
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变动,这些人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以是枝裕和为例,他一直坚持文学和映画创作一体,对周围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自我总结反省。
他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手法平实,真挚动人。
现在的是枝裕和依然处于上升期,坚定地走在电影节路线上,在国际范围内都备受瞩目。
再以风头最盛的北野武为例,他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国际评论界的欢迎,红火了十来年。
结果在《座头市》以后,北野武也陷入了严重的创作瓶颈,一直没能缓过来。
私下更是有把《双面北野武》、《导演万岁》和《阿基里斯和乌龟》并列一起,笑称它们是创作者的焦虑三部曲。
一直到去年的《极恶非道》,北野武依然在尝试不同的死法,听上去就觉得不大对劲,与巅峰时代更是难以对比。
巧合的是,《吸血鬼》里也在讲究死法。
一边有人说,岩井俊二关注年轻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但另一方面,它正好也说明了创作者的关注领域,一旦选择了比较压抑灰色的主题,多少带有他们内心的投射。
在岩井作品中,《情书》是一个致敬加创新的经典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比较难以下咽,但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惊人。
而像《爱的捆绑》就是不太成功的异样小品,《梦旅人》又会更加讨人喜欢一些,再到《四月物语》,那基本就是量身打造的,不需要故事,只需要清新画面人物情绪。
某种意义上,《吸血鬼》落入了像《爱的捆绑》一般的处境,想法太多,但反响不大。
如果再细分一下平成年的日本导演们,90年代和00年代其实差别很大,比如在90年代,三池崇史还不大入流,但在00年代,他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名导演,不仅涉及数量惊人的类型片,还开启了作者电影的光环。
在00年代,山田洋次等导演变得老而弥坚,但对岩井俊二来说,他在00年代实在不算成功。
这恐怕跟岩井的创作方式有关系,他太关注人物的内在情感,处于一个比较封闭和绝对自我的状态,不大愿意跟外界沟通。
对比更有社会意义的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在这点上确实欠缺太多。
这不是搞什么影迷会、办个电影节所可以解决的。
由于这种封闭,这还会导致创作者陷入痛苦和纠结,他们难以跟外界沟通,尝试新事物。
透过《吸血鬼》,我们可以看到岩井俊二的改变努力,可惜,他做的并不成功,一直在主流和小众间痛苦选择。
所以,重看《情书》,我们依然会感动于岩井对情感切入是如此准确,然而再看《吸血鬼》,当年那封情书只能被无奈退回。
【精品购物指南】注:……不是评论,一个被命题的策划。
拦了很长时间的车,到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场10分钟了。
星期五城市动物果然是饥不择食,两个楼面的天山大放映厅爆满爆满。
彻头彻尾的岩井俊二。
取景、道具、镜头美仑美奂。
放血的那段少女的血液沿着瓶壁缓缓流下的时候,简直窒息。
这是个无关惊恐的故事,处处纯真。
金发姑娘简直是落地天使,地下室的天花板上,A4纸铺满的天空图案。
每个角色都有令人忧伤的可爱背着白色气球患阿兹海默的妈妈自作多情一往情深,始终没记住是叫露西还是劳拉的姑娘以及等待血液流尽身体干涸的献身者取景、采光、音乐连对白都是浓情的尼轰味道为什么不来个干脆的直接让日本人上呢?
但是但是但是,Kevin Zegers腔调在的呀姑娘们也是美不胜收。
岩井俊二的审美洁癖。
西班牙哥哥问这个story在哪里,message在哪里? 不都在这里么,或者,要这些干嘛?
可能我就是被这往死里钻的细腻感动可能是被“经本片测试,您纯真未减”的感觉安慰到。
真心喜欢拿得起放得下的电影。
谁的放弃 谁的救赎 谁的困境 谁的答案dark but beautiful 开始的时候。
innocent and beautiful,散场的时候我说。
总体来说失望归来 虽然见到了俊二先生本人 安静 可爱 优雅 电影怎么看都无法入戏 演员硬换成外国演员演绎日式的美感那是完全行不通的 换回日本演员的话各种情境就会毫无疑问的成立 弱弱的说一句 苍井优真的是打酱油的
3.5 制片导演编剧摄影剪辑音乐:岩井俊二。应该明白,不得不宽容……
有不喜欢的地方也有特别喜欢的细节,变态奸杀那块儿太让人不适了。
其实换成日本人演会更有清新与恶心并存的美感。。。。。
从剧本的角度,这应该是岩井俊二最为出色的电影。
四处弥漫的,都是无可救药的孤独和疏离,作为一个吸血鬼,既渴望又痛恨的苟活着,如果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将会很美好。而岩井俊二用事实说明了,要日式小清新化美国人,将会变成一种极为诡异的味道。6.8/10.
感觉是一群外表金发碧眼,骨子里是日本人的演员在演戏
用清新的描写压抑的,用冷酷的还原温暖的,看完以后纵然压抑却还好没有太多恐惧。
很多台词别扭得很,但心里试着转换了一下如果是变成日文环境就会OK。继甲子园少年们的呐喊之后再次证明日文适合说肉麻台词。电影整体氛围还是有一点怪,不过岩井俊二拿手那套镜头语言还真是拿手啊。
what if this is my dream?
初中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着实给我不小的震撼,但这注定是一部他本人拍不好的剧本。
岩井俊二陪我过2020之第二部。 字幕找不到 所以看的原版 还好英文不深 全部能理解。把俗套的吸血鬼故事这样拍 做作的真是岩井俊二。
离吸血鬼远一点吧哥们,滚出克
久违的岩井俊二。
哎呦我勒个去...
以为是两人一同赴死,原来只是一场告别。接着是一场又一场的爱恋,血溶于血。依然是岩井俊二式的梦幻,依然描述人的精神世界。如同《梦旅人》,没有吸血鬼,只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一如既往的装逼,音乐不错,我是认真的
整部电影还是能够让人持续有兴趣看下去。关于自杀的题材,还是不够解剖的深入。苍井优不出彩。
花眼1734之「吸血鬼」:这是让我失望的片子。岩井俊二的风格虽然能清晰的感受到,但却少了故事情节的动人之处。和那些在现场冲着他大叫"最高"的影迷不同,我感觉这是他力图转型但拍的不成功的电影。故事情节和结构总感觉很奇怪,说不出的难受。看来看去还是燕尾蝶最好看!
大爱钢琴BGM。主线剧情有点弱,语焉不详的地方没有表现出岩井俊二之前作品的含蓄诗意。吸血鬼只是一个幌子,导演讲述的依然是受伤少年少女的孤独,阴霾与重生。最后一段气球芭蕾神似花与爱丽丝。但有几个镜头与台词真的无厘头得让人喷饭。(母亲坠落。我贫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