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我们还没有老去,这依旧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但我们却真的以不在年轻了,90后,如果你是90年,没有读研的话,或许已经工作了,如果你是91年,那么你或许正奔波于自已找寻工作的路上,如果你是95年,那么你的高中或许已经结束了,还有的90后们或许已经早早的工作了……你是否还记得那段人生中痛并快乐着充满着恨与爱的高三岁月,是否还记得那个你喜欢的他或是她,是否还记得那个严酷冷漠现在回想却又那么可爱的班主任,那些逝去的恨与爱,《青春派》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其实若论起来,今年忆青春的电影是在是太多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但这些电影其实并不属于90后,《致青春》的时代过于遥远并不属于我们,《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成功者的励志青春回忆录,《小时代》则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青春记忆,但《青春派》却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这是一部能引起我共鸣的电影,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的影评在《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中从来都没有评论这部电影中的一幕幕是否真实,符合逻辑,但经历过那段高考岁月的我却总能找到那些已经渐行渐远同学的影子,我不知道一个班上同时出现有高富帅,有屌丝,有励志哥的概率是多大,但我的高中除了没有电影中那个有些搞笑的娘娘腔外他们都真实的存在于我的高中生活之中,而如果要让我在这部电影之中找到一个角色的话,那么我觉得是平庸的配角同学甲或乙是自已的定位,我几乎从来不是高中某件事的参与者,但我却一直是一个旁观者,所以当我去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电影中那些搞笑的桥段丝毫让我感觉不到有做作之感,电影中五个不经相同命运的高考少年在我眼中是那么的真实,这是一部让自已很难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评述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好像一个回放带一般,演绎着我所亲历的一幕又一幕,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数千部电影当中,我总是在看着别人的故事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则是在看我自已所经历的的故事,恨着那些曾有过摩擦的同学,恨着自已没有勇气向喜欢的她表白,恨着那给予自已痛苦和压力让自已做着无数试卷的学校和老师们,但却又爱着那些与我一同成长一起留下美好记忆的同学们,爱着或许在我人生中以远去的她,爱着那给予了自已传道授业解惑,帮助着自已成长的学校和老师们,这就是这部电影中的内容,这也是我所经历的青春岁月,谁的青春不曾疯狂,那些逝去的恨与爱,是我作为一名90后无法忘却的记忆。
一个时代总有着自已的故事,《青春派》就是90后时代的故事,生活总在继续着,我们其实也会慢慢老去,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也会老去,但这部电影却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
看了《青春派》,一个人,北京的天气晴朗而热烈,看着车流和高楼,突然变得很热血。
先说电影:青春题材是有点泛滥了,人到中年的赵薇致敬了一把,更老的陈可辛也扭扭捏捏地说:“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郭敬明也喊着“黑暗无边,与你并肩”的口号再度加入了……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在大学里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谈恋爱了,可以翘课了,考虑事情可以有Plan B了,而《青春派》是在高中,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只有暗恋、单相思和压抑。
最令我惊喜的一幕是里一家人过年,春晚里放的是陈奕迅和王菲演唱《因为爱情》,儿子本想摘下耳机听,看爸妈很投入地在看,又重新戴上,继续学习。
还有在神棍节那一天,几个男生去看《失恋三十三天》,黄小仙的前男友说:“忘了我吧”,黄小仙说:“我做不到,对我来说太难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记得过你。
”小男主角看得泪光闪闪的,我也有同感。
故事挺简单的,不剧透了。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高考时光,“就是离婚也要熬过这半年,让你孩子上大学”的豪言壮语,还有几个陪伴着度过艰难漫长日子的同学,应该都会有看点。
自然有为了女神的奋斗与痛苦,这个似乎少不了。
从《那些年》到《青春派》。
再就是几句台词,我都很喜欢:1.《石头记》里说过: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儿过日子的,最后都团圆了。
2.泰戈尔曾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爱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
3.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4,张爱玲说过,要想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和新欢。
问题也不少,故事发生在北京,有点不合国情。
更别说女孩露出短裙以下长袜以上那一截“绝对区域”的校服了,我眼见过的,都是肥大的校服,不带有一点美感。
还有娘娘腔,有点过。
——————————————————————说说电影以外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段艰难漫长的日子,我怀念那时候的那些朋友们:雪糕、何色、骚鹏、开妹、东东、王瑾、袁志刚、潘洋、王朝霞……每天早自习后,大家集体趴在桌子上补觉,中午总有几个人继续在教室里做题,晚自习后干的第一个事情是,再在槐圃里背会儿书。
然后快镜头般地模拟考试、二模、三模、高考。
出榜,那天天气和今天一样热,我见到了郝一凡,说了许多话,挥手再见。
和所有的朋友们挥手再见。
何色和开妹复读的那一年,是我打电话最多的一年,还有写信,谈以后一起干文化产业,和张鹏一起互相鼓励,不要沉沦,还有和雪糕打电话说你先给何色打,我给开妹打,最后我们也说说那些个继续奋战的中午。
如今散落四方,电话稀少,各自忙活,假期再聚。
很难再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怀着极大的目标感和力量以及疲倦,走到六月了。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在大雪天背着单词,抬头望天,心里透凉。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看着一个姑娘,想着和她在同一个大学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四年。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想着,一定要熬下去。
在这段时间里,你记住了各种各样的励志名言,记住了不断减少的倒计时天数,记住了低到离谱的数学分数……木有Plan B,尽管走下去吧,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几天下来,《青春派》收获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多的笑声和掌声,不少人看好这部片子,想当然地认为它会要到青春片的票房接力棒,收获好成绩。
实际上,票房并不是我关注的对象,但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刘杰和他的作品确实有变化。
在官方意志的基础上,他继续进行改良调整,寻找另一种个人表达。
当然,就跟从未失手的断论一样,《青春派》在制作上已经比绝大多数市面上的院线片要纯熟,张弛有度,看下来一点都不累。
在一篇命题作文的前提下,在教育部对中学生题材严防死守的情况下,刘杰已经做得足够好。
相比《碧罗雪山》等前作,无论从类型选择还是桥段设置上,《青春派》都更有卖相,这点不假。
影片主打走向大学的高中岁月,光是合影告白和火车送别几段,想必就会让很多人感怀。
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主人公的青春,而是自己的青春。
但与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样,《青春派》的问题也出在脱离现实(真实)。
有说,《致青春》是一帮大学生在完成中学生该做的事情,里头绝对没有赵薇自己的青春,我对这点深信不疑。
尽管也没有人说:青春片一定要拍自己,然而,真挚的青春片往往会有热烈充沛的个人情感,是否发乎内心肺腑,一眼便知。
《青春派》与刘杰有关,但又和他无关。
他制造了一份高龄产品,从中你看不出他自己的青春,而是编织的他人青春。
如果要忠于自我,他的青春应该是在理想主义的80年代。
这部电影里的学生交流用IPHONE,看《失恋33天》还会结伴去网吧打DOTA。
他们恨高考,又在结尾投射说,那是一种“又恨又爱”的复杂情感。
结尾字幕的张榜分数当然更像打过招呼,可惜,它还是让电影坠入一种尴尬的命运,令其对高考的意见变得软弱无力。
又正如朋友说,与九把刀现象级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比就知道,除了婚礼上的狂吻,九把刀的经历大抵都是真的。
猥琐的朋友、错过的女神,即便也掺杂了偶像剧的打造模式,然而,《那些年》胜在真挚,不在技术。
而《青春派》恰好与其相反,有技术,但输在了真实的个人情感上。
或许,这是命题作文的先天不利,不然也是创作者的命中缺陷,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来拍一部青春片的。
其次,即便有种种的限制考量,但《青春片》脱离了当下的中学生活。
在北京那样一个有着整齐制服的学校,一帮高中生在完成初中生要做的事情,而且还小心翼翼,描摹台湾纯爱片的形态——光这点就让人有些怀疑。
再者,在那样一所学校,一个小团体里面居然有高富帅又有屌丝,委实太像编的了,一应俱全。
至于娘娘腔的学生角色,他收获了最多的笑声。
看到他,不知为何,我总会想到《泰囧》的王宝强。
有人就吃这一套,而且从头吃到尾,但我并不喜欢。
可能太多人的青春过于平淡,《青春派》又想着去夸张表现,做浪漫化处理,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就像是东拼西凑的,很难窥视出主人公的真实心境。
哪怕是相比《九降风》,如果从剧作写作和人物性格上,《青春派》的难度显然远远不及,围绕在主人公身边的朋友,多少显得脸谱化,缺乏应有的复杂性。
电影把太多时间浪费在了与高考有关的事情上,老师的讲台训话、宿舍的冷水泼身,可实际上,绝大多数过来人都知道,高考只是很平常的一道门槛。
屌丝逆袭高富帅,那也不过是精神麻醉。
太真实的青春片会让人觉得残忍,太梦幻的青春片又让人觉得轻浮。
《青春派》一度有想从学生身上转移到家长,但仓促收了。
事实上,尤其是在内地,只需看看家长模样,我们方能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内心,因为上一辈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孩子。
在男追女的进程中,《青春派》又变成了“五个参加高考的少年”(其中一个还是混日子)。
只是,按照人之常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看关于老师和高考的爱恨吧,他们要的是真实的青春,还有那份青涩懵懂的爱情。
感觉一下子回到两个多月前的学校耳边还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样的枯燥乏味 可以整夜焦虑睡不好觉依旧熬着做完文综 作业下来便放下一切好像时间永远会不够每天最幸福的时光不是吃就是睡 吃到好吃的便能成为整日的亮点一整个班都像是沉闷了太久 一个普通甚至无聊的笑话都能让全班乐个不停成人礼上爸妈送我一个钱包和一封初中班主任写的信 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确实还是看到我妈眼眶一红 我装没看见 眨眨眼信的内容倒也是些许格式化 但在那时候 好像 真的分量很重某个周日上学路上碰到高一的物理老师 他停下车问我最近一次模拟的成绩 我说十多名吧 结果他抓抓头很严肃的看着我 问我怎么回事 至少也得是前十吧我尴尬的笑笑 知道这个我一直很怕的物理老师 一直都有在期许我能在文科班数一数二到了那个时候 真的慢慢开始觉得 每个曾经不喜欢的老师 都光辉伟大了起来每天呆在教室自习 看着任课老师走进来 不再是高一时候慌张的收起课外书 而是真的 觉得心安 就好像我有再多搞不清楚的问题 有再多紧张的情绪 有你在 我就行那时候 也不再抱怨多么累多么苦朗读的时候看看周围 不觉得真烦 而是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说的那种一辈子难再有的拼搏的劲甚至是曾经抱怨过无数次的晚跑 在高考前也变得那么珍贵跑着跑着跑到最后一天 迎着夕阳 听着“1,2,3,4”的口号 突然想到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日子不会在黄昏拿上一本书去朗读 挑个位置 背后是当时还喜欢着的人不会因为站着对答案而腰痛不会在晚自习的时候传小纸条聊天不会再拉帮结伙找人一起去上厕所不会再因为小事和同桌闹翻不会再担心数学课被叫到黑板回答问题不会再有短暂的下课10分钟的分零食和乱聊天然后 就高考了即便睡得不好 也是无比精神去考场的路上 碰到熟人便拉住 “快祝我高考考好”好像 每一个交情淡薄的人在那一刻都是那么的慷慨然后 高考过去了毕业典礼的主持人 都是一对情侣好像 渴望的青春终于开始了但好像 渴望的青春随着高考结束落幕了青春只存在于那个偷假条出校只为吃顿好的的日子里
最热的那一天看完了青春派,出影院就像回到了中学的夏季。
那时刚好就收到朋友的微信消息“好喜欢”,立刻回复“我也是,大爱。
”然后告诉周围的朋友一定不可错过。
很久没有跟身边的朋友推荐电影,因为我始终觉得观影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你喜欢是因为有契合你自己的点,而《青春派》,因为从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初中高中同学的影子,让我觉得真是一部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暑期好选择。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放映之后,第十放映室就放话说“到明年的暑期档,我们就能看到这些跟风之作是什么样子”。
是不是跟风有待考究,只是今年夏天,真成了青春电影的“大时代”,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一直到《青春派》。
说起来,青春电影好像从来都是绝杀,只要祭出“青春”二字,不管里面的情节情感是鸡血的狗血的还是轻狂固执的,都会有观众买账。
从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失恋33天》爆红,到前不久的《小时代》,一路有不少与青春有关的电影,作为一个年轻人,即使你不给影片好评,但多半都看过了。
这说明,青年人也想在荧幕上找到契合自己的“青春”。
《青春派》将故事放在了高考的大背景下,折射了当今人数众多资源匮乏的“拼考”“拼爹”的中学生生存现状,看着电影里秦海璐慷慨激昂的顺口溜训话,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她让我想起自己高三地震复课后,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山摇地动,高考的信心不动。
”这个场面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它充满了一种夸张的喜剧感又有深深的无奈,与电影里的秦海璐老师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但也有人觉得秦海璐的角色火力过猛,那只能说羡慕嫉妒恨这位朋友你没有经历过压榨式的高考生活。
大部分高中都视升学率为生命,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希望“高考改变一生”,于是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第二年的招生品质,而招生品质又决定升学率,如此往复,学校当然也就有了每年的压力和苦衷。
而常年战斗在高三一线的老师也更明白高考对于大多数考生的意义,平凡的大多数都无法拼爹,只能够拼自己,而确实也有某些懵懂的青少年们难以明白这种现实,让老师恨铁不成钢,气不打一处来。
扔书罚站自然是家常便饭。
这便是《青春派》不同于之前的青春电影的现实意义,如果说《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国合伙人》是对青春的怀念和回忆,《小时代》是一种梦幻的青春,那么《青春派》即是青年一代的生存现状,通过“复读”的高四生活故事,读懂高三的意义,在回望的同时,也展望未来,向往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而故事设定在90后,也终于直接展现了总被贴上“脑残”“物质”等等奇怪标签的一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情有义有脾性,这才是这一代年轻人真正的模样。
会起一些小哄,会为喜欢的人做自认为最疯狂浪漫的事,会低落也会寻找人生的出口。
电影将这些全都揉进了人物和故事,将正值青春一代的状态,直播展现给观众。
而观影之后,经历过类似青春的我只想说:青春无限好,即使有高考。
相信很多和我同龄的人也这么想,而仅是这一个感触,它就足以代言我们这一代的青春。
近几年,青春题材的影评层出不穷,但总少了一些青春的味道。
回看2013年的《青春派》,我才知道 原来青春既可以像蓝色一样有着忧郁,又可以如绿色般充满生机。
《青春派》里对于颜色的运用是十分有趣的。
比如居然与黄晶晶手牵手走在大街上时,居然的妈妈忽然出现,此时她后景深里的红绿灯是红色,暗示危险。
如果说我过渡解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未免太巧了。
当居然走到他妈旁边的那一刻,灯一下变绿,暗示暂时安全,因为绿灯下面还有倒计时。
当黄晶晶开口说话时,灯又再次变为红色。
这次则暗示了居然的恋爱迎来了危机。
其实刘杰导演早就用颜色暗示了居然与黄晶晶的结局。
开头标题的样式模仿了梵高的《星空》,满屏蓝色,充满了忧郁。
标题过后则切到了居然忧郁的脸 画面基调还是大体呈蓝色。
高考过后,居然没有考上大学。
而此时一个全景展现他家的环境,背景却充满了绿色,暗示了居然的“青春”其实才刚刚开始,他选择了复读,而他复读的动力,正是黄晶晶。
此后画面的基调也基本保持了绿色。
十一假期来到之后,画面基调逐渐转为红色和黑色。
黄晶晶下了一个男人的车,背景充满了红与黑的,暗示了不确定性的不安因素,果然下一个镜头居然出现了。
自从这次以后,黄晶晶之后基本都是出现在“电话的另一头”,且她的背景一直都是充满了红色元素。
转到家庭这条线,居然爸妈要“离婚”,此时的居然身边包围了“黑暗”,因为“假离婚”是他提议的,他为此对母亲心生一层愧疚。
分手之后,居然躺在宿舍的床上,镜头俯拍着他,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同时有营造出了怜悯的感情色彩。
随后使用推镜头,表现了居然悲伤,无奈的内心感受。
之后一段mv似的混剪交代了居然失恋后的所作所为,画面的基调又悄悄转回了忧郁的蓝色。
晓凡不愿看居然自甘堕落,主动出门劝阻居然 居然不听劝,反倒动了手。
事后又是一个与之前类似的躺在床上的俯拍镜头,与上次不同的是,居然的脸变成了“阴阳脸”表现了其内心的矛盾。
也许,他对晓凡态度的转变是从这时开始的吧。
《青春派》对于颜色的运用虽称不上教科书般,但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
再加上故事能引起人们产生共鸣和主创们的良苦用心。
《青春派》称的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青春派》以高考为背景讲述特殊时期下的人生故事,故事主线清晰,贴近更多人的经历,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的表演成分,但比起近几年同类型的青春电影,更加接内地的地气,更容易让经历过高考战争的人们感动,尤其看到片尾出现每个人的录取院校和分数,瞬间把我拉回十年前收录取通知书的场景中,虽然已经记不起高三生活的点滴,甚至不能回忆起当年的时光是快乐还是痛苦,却总能在时光残忍磨灭记忆的过程中,残留些许情绪,遇到那些熟悉的场景,无法控制地汹涌宣泄。
所以那些经历过刻骨铭心高考的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
PS.虽然没怎么看过秦海路出演的电影,不过继《钢的琴》她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电影角色,赞一下。
“高三,都给我努力的拼搏,往死了拼”!!!
高中,说起来真的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期,成堆成堆的作业,一天又一天的考试,有的时候,你请了一下午的假,等你回来,就发现桌子上已经有了一摞试卷,在数学课上,你低头的一瞬间,黑板上的内容早已换了。
“不疯狂,怎么叫青春”!!!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
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那时候,我们都带着向往,都带着希望,走进了高三的生活。
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只是为了上大学,愿意做出任何的牺牲。
看完《青春派》,除了觉得剧情不错,演员很好,剧情也很好,更多的是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过往。
居然为了爱情,一直在努力着,我又何尝不是呢?
高中啊,谁还没个爱情?
或是明恋,或是暗恋,那时候就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人考一所大学,这样就可以在大学里正大光明的在一起。
刚开始,挺不理解居然的母亲,就算是不想让两个孩子在一起,也不能这么做啊,这样子对女孩子多残忍,后来仔细一想,大概是母亲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了吧。
不过,还好,就算没有在一起,高中的那份爱情依旧美好。
电影把青春和回忆当成卖点,翻来覆去绞尽脑汁地戳弄人的泪腺,可电影里的青春却不是我们,我们不是俊男美女,没有轰轰烈烈的初恋,也没有故作矫情的离别,我们平庸的年少时光里被练习册和漫长的补课填满,所谓的叛逆也只是夹在教科书里的漫画,课桌下的手机,故意竖起的书本后遮遮掩掩的眼线,上课的时候躲在书本后跟你们扯闲谈,在老师的咆哮声里笑作一团,两只耳机一人一只,藏在袖子里摆出托腮的姿势,在自习课偷听许嵩,我们是被禁锢在教室里的鸟,一切都和电影演的不一样,但是又比电影真实而美好。
这部电影是我高三的时候,老师在休息时间放给我们看的。
来说说电影吧,《青春派》虽以“青春”为名,却仅仅是将视线投向主人公的两次高考,这种乍看起来的“文不对题”很容易被人当作把柄说道一番,但是,当电影结束于侯孝贤先生在黑板上画的那个气定神闲的圆圈之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被他打动了。
《青春派》击中人心的方式简单有效,它用收集我们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迹的方式引发共鸣,努力证明自己才是与绝大多数人的“青春”有关的“青春”。
高三那年真苦啊,但又是多么让人怀念啊,很多年份我们匆匆度过,不知道自己干了点什么,更记不住自己干了点什么,但是,高三,是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年。
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事,一部影片能把回忆全部勾起。
我不喜欢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对每一个人来说的不平凡的高三那年,苦、乐、累、痛,就算都换成四子成语都还是显得苍白,就让我们所有经过那年的人心存感激吧,感激曾经的高三生活、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那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的初恋、感激曾经付出拼搏的自己。
那肯定不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最快乐的一年,但肯定也不是我们最黑暗的一年,让你那无数记忆在遇到《青春派》这样的电影后被唤醒,在你内心深处,它会永远在那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好多自己的影子。其实即使是在一起了,一个考上了,一个没考上,还是不会有结果
能看得出导演很用心的去拍,比致青春要好看些,就是男女主角都不怎么好看。
感概时光流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深深印刻着那一年的夏天,一个被称为“决定你一生”的夏天。奋斗 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在三天里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只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等待着 你:考上或是没考上,好学校或是烂学校。青春派,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高三,关于高考的电影。
为爱长大
不好看
虽然又是我很反感的致青春系列的片子,不过还是选择了看看这部而不是咆哮廷的那部。高考确实是曾经和我们有太多过节的东西了,不过片子有些地方看着还是假,演的成分太大了。女神长得真不女神,声音简直幻灭了;还有那个娘炮同学演的简直是灾难级别的。
做作。
7/10。新老对立的形象意味学校权威的瓦解,撒老师向家长打报告破坏初恋,帮着插班复读也不得感恩,而新生代千方百计挑战权威:教导发现楼下摆满蜡烛、写下告白时,鲜花落在教导手中被围观学生嘲笑,还有新老生见面会后居然和黄晶晶谈笑,被巡视老师叫两人回去上课时责问为何不穿校服,黄晶回答自己毕业了(脱离了老师权威的管束),这两种误会变相地恶搞了教务处的权威,撒老师被李飞诅咒一句真的被车撞,带伤重回讲台吐露心声,这个只会给学生带来高考的脸谱化角色在学生的诅咒中脱下权威,加上拼爹跳过高考的富二代,老权威彻底被新生代打服,结尾理念强势不惜婚姻解体的母亲,终于有了儿子理解报考北京,随着高考结束新老冲突告一段落,成人礼上大伙炫耀穿衣风格,齐明智却一身小丑服,拼爹拼自己都不行的齐明智只能一个人返校重读,小丑般孤独苦闷。
@喜马拉雅 诚意有、能力低、价值观投机、但尚可一看的典型。高考是个已经快被用烂也总容易在中国引发共鸣的题材,遗憾是截取感情面却讲得不动人。电视散文+网络段子+青少年亚文化什锦装,官富贱贫平二代友谊万岁,也就和谐拼爹的追求了。
“早恋害人,但我不后悔,落榜证明我是真心的”,“如果再有一次,我希望故事的主角是晓凡”——这才是青春啊!有笑有泪,有真心有无悔,褶褶发着光。
你以为你青春里最重要的是爱情,直到后来你是备胎,复读着,摸爬滚打撒欢又一年,这时你发现女主角是谁根本就没有那么重要了。【3.5】
整体故事太弱了,只有青春的骨架,无青春的内涵,故事配乐太吓人了。。。比台湾的同类型片差好多。。
看完青春派愈发觉得小时代是坨用金钱堆砌香喷喷的屎。导演实力体现为他是否能在商业和文艺间不费吹灰之力的转换,显然刘杰做得游刃有余,并且没有为票房彻底放弃艺术底线。男猪小哥特别水嫩,真心希望票房大卖!
对高考的诠释多多少少还是唤起了我的共同记忆,或许这不是电影给的而是脑补来的,但都不重要了。
电影中对青春的表达机会为什么总给了那些又老又臭还刻板装逼的导演?
糙。话说就这点屁事也当事来拍。。
你执着着的,到最后会没有意义,你不留心的,最后也许成为了你生活里最美的风景。1124@苏州回京的高铁
三星半。一部青春片,能够做到不雷人、少做作、有激情,便属不易。看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和《碧罗雪山》,曾以为他是一位只会拍老少边穷的导演,但这部青春片证明了他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如果说拍青春片对刘杰是一场高考,他已经上一本线了。八月,这部影片如果不是黑马,就只能是炮灰了。
离开校园后才真真发现曾经那些内心痛绝与书本为伴的日子虽然聊苦,但却最简单最开心。电影叙事简单朴实,没有大野心,但真诚动人。
电影频道放的,起初看董子健演的家伙很不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