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中你可以看到古老的毛利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意识,规矩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人生需要自我主宰。
女孩没有放弃目标,她用她的心传承了酋长的奇迹。
笔调很平淡,电影所展示的故事就像大海,虽然只展示了海面,却能让人隐约体会到平静下的激流暗涌,以及其间蕴含的一切未知。
看到片尾部分,小女孩(具有与生俱来的野性纯真之美)经历重重阻碍,性别,族人的衰败和缺少自信…那种顽强甚至顽固的生命力沉寂很久,最后被大自然接纳认可,与鲸鱼产生了来自远古的神秘感应。
最终她证明了自己,也带给了族人勇气。
新西兰电影,景色非常美,深邃的大海,明朗的蓝天,画面赏心悦目十分治愈。
关于部落名族的故事,也是关于成长与理解的故事,一个12岁女孩的表演当真让人印象深刻,萝莉一般可爱天真之下,又有着女王的风范。
她的天赋和能力被忽略,可她却能用她的勇气和执着给了自己一个最坚定完满的人生答卷。
电影的故事内容非常棒,情节完整而又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纯净水国度,善良的民族,细腻而温柔。
之前的爷爷越是抗拒传授孙女技能,到最后就越是对愧疚的泪流不止,也许这也是对墨守成规的传统的一种突破,也许故事情节有些简单,但是关于亲情,关于自然,原始淳朴,万物有灵,充满人性光辉,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完全不同的爷爷爱和奶奶的爱,生而失母和男尊女卑造成的早熟,天生的睿智,骨子里的领袖气质;孤岛悬海民族守旧的传统,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的向往尝试,的碰撞;阴风冷雨,骑鲸归海,生死从容换来的蓝天白浪,骄阳当空,独木一舟载毛利一族顺时破浪。
谁想到,不世英雄竟是柔柔少女。
中间千万。
难得的好电影。
Whale Rider http://www.whaleriderthemovie.com/start.html凌晨的时候,连日来萦绕脑际的情景被电影再现。
一应一和如同梦魇成真。
表层翻滚不息的大海,沉入水底又完全是另幅景象。
Lisa Gerrard的音乐总是同鲸一起出现。
它们的声音,海水的声音,偶尔上浮的大小气泡的声音,混杂在同一时间,让人流泪。
这种场景,仿佛最遥远的圣音,却似乎一直就在心底。
只待重现。
被光线穿透的海水,被海水虑析的光线源。
鲸类黑色皮肤上斑驳不定的光纹,鲸类黑色皮肤上海洋生物附吸成的凸起。
这里,变幻与静默是同生的。
暗绿的海藻翻飞如蝶,象征酋长身份的雕纹鲸牙落在藻丛中时隐时现。
涨潮来临,瘦小的女孩子亲吻巨鲸,然后骑上它的脊背,引导鲸群离开浅水区重返海洋。
人与鲸的身影在浪涛中一同起伏。
女孩回首望向遥远岸边惊愕担忧的族人长辈,转而仰脸看卷云间散下的天光,轻声而清晰:“我不怕死……”身下的鲸听懂了似的一头扎向深处。
波浪的声音消失了,海风的声音也消失了,耳膜堵上了水,短而卷的黑发被水流梳后,脸颊鼓鼓,女孩屈腿俯贴在大鲸的脊背上。
单薄的灰色毛衣裹着身体。
“我出生在一个酋长世家,我们的祖先来到这片土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它们听到了大地的哭泣声”《Whale Rider》。
New Zealand。
鲸骑士。
新西兰。
以前看综艺的时候看过一些关于毛利人的表演,那时候不太了解只是觉得很滑稽很好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叔叔的吐舌头依然觉得很搞笑,可是看到爷爷那么认真、那么严肃地展示时突然觉得很可敬,在他身上看到了力量、传承、不朽。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到大城市的人,对于传统与风俗的消逝还是深有体会的。
20几岁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看到乡人去祭祀、去供奉、去拜神会觉得很封建很迷信,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根啊,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根本呢?
那些想要摆脱传统习俗的人往往是从年轻人开始,而电影中最先开始的则是爸爸。
刚生下双胞胎的母亲就去逝了,还带走作为家族未来的男婴儿,留下了对爷爷毫无用处的女孩,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悲痛的事实,接受不了父亲的偏见和固执,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地方,放弃了自己未来酋长的责任,对他来说这个责任太过于古老,已经不值得去维护和坚持。
作为家族未来的新鲜血液也并不怎么看中家族的光荣,他们并不想停留在这里,外面有更广阔的天空,有更新鲜的事物等待着去探寻,而他们有这种思想也是从父辈或者更年长的年轻人那里学来的,显然,过去的传统已经在分崩离析。
作为爷爷的伴侣本应该最支持丈夫的事业,可是奶奶其实也在慢慢的不再坚持该坚持的规矩,女人应该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去生育,而不该去做有害健康的事情,比如吸烟,可是奶奶却和朋友们聚众吸烟。
奶奶也不那么坚持一定要男孙去继承家族古老的使命,为了孙女也敢于挑战丈夫的威严、挑战酋长的禁忌。
失意的叔叔虽然表面上畏惧父亲的威严,可是背后却已经不再毕恭毕敬的仰望自己的父亲,父亲严禁女子学习一切继承者的东西,可是他偏偏乐意教侄女她所想学的一切,格斗、寻找鲸齿等。
整个村庄好像没有人再执着于家族的信条,可是作为酉长的爷爷却努力维持着一切。
他坚持自己的长子生育长孙,即便放弃优秀的二儿子、伤害自己心爱的孙女;他费心费力的去教导年轻的一辈,以身作则,即便挨了后辈的打、丢掉了自己尊严的象征鲸齿。
可是老天总是不让人如意,看着离去的儿子、资质平庸的年轻人,他心力憔悴。
家族的使命,历史的传统,年久的习俗,这些需要老一辈人去坚持和把控,老一辈从前人接过棒,他们也想要传递到下一代。
传统、习俗、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它们会经过演变、会经过筛选、需要吸收新东西,老人们负责旧事物优良的传承,而年轻人则需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它们虽然没有生命,可是它们也需要养分,一味地墨守陈规它们会枯竭,注入新鲜的血液能让它们以一种新的姿态继续存活、遗传。
公众号:三横兰
传奇的往往是励志的,因为借助了精神力量,使之产生永恒向上的动力。
如果某种传奇带着它固有的合理性,就会产生好的故事。
本片《鲸骑士》就有这样的好故事,空旷的大海,遥远的呼唤,一个岛上的毛利人,他们的祖先是骑鲸而来的。
古老的民族保持着传统的家长制度,有一个长者管理着整个村落。
继承和发展成为一种使命。
与之对立和发生摩擦的就是新时代的不断前进与更替。
传统的文艺作品中,清晰的矛盾的冲突是成就好作品的前提。
《鲸骑士》的创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矛盾,从而营造出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之作。
组长家里,新生儿的出生,必然是件重大的事件,尤其又是长子之子,就更牵动了作为祖父的酋长(组长)的心。
本是喜事,却因儿媳的死亡,带来悲伤,老组长其实没有关心儿媳的死,对他来说,深受打击的是,儿媳不但自己死去,还带走了刚生下的儿子,虽然只流下一个女婴,取名PAI。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karo(组长的名字),传宗接代是重要的事,同时还要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成为新的酋长,继承事业。
小女孩PAI的出生,即意味着她的成长会和祖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越来越难逃直接面对的冲突。
PAI的父亲,即老酋长的大儿子,已经是融入到新时代的生活中去,没有继承古老的事业,这也是祖父和孙女之间的另一层复杂情感:即想爱护,而又因为自己的原则而无法爱护。
放弃,就是对祖先的一种背叛,karo不会这样做,所以他必坚持,坚持寻找族中未来的酋长。
他把家庭中年轻一代的长子都叫来,学习古老的技术和毛利传统文化。
无论是出于证明自己,还是天生的求学精神,pai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却遭的祖父最严厉的斥责。
理由很简单,因为pai是个女孩。
这使得她的反叛具有更深的意义,是对家族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
偷学技艺不成,pai好像感觉到困惑和走投无路,这时站出来指点她的人,就是奶奶,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带有对pai的同情以及发自内心亲情的爱护。
奶奶告诉pai,除了祖父以外,还可以向叔叔(父亲的弟弟)学习技艺,特别是棍术。
而聪慧的pai在短期的学习内竟然在无意中与米克搏击时,将他的棍挑了出去,正好让祖父看到,无疑,这又成为她新的罪证。
急于找出未来酋长的祖父,终于等到他最后的一堂课,也是最后的选拔,米克曾是被赏识的孩子,却因输在pai的手上,而是去被选拔的资格。
其他男孩子都跟着去了海上,老酋长将身上的鲸齿抛入海中,能将其重新捞起的孩子,就应该是未来酋长的最佳人选。
当然,结果仿佛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没有人捞起鲸齿。
绝望的karo在深夜悲伤地呼唤祖灵。
Pai也在船边,用相同的内容呼唤神灵。
逐渐地,小女孩pai身上神秘的灵性,开始成为影片传奇色彩的中心。
鲸由于pai的呼唤,仿佛是听到祖先的召唤,成群的游上岸来。
正在此时,夜晚,pai在晚会上含泪朗诵着献给祖父的诗篇,祖父却怔怔地看着游上岸来的鲸群。
证明自己,其实对pai意味着牺牲,最起码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带鲸群离开,她向祖先那样骑在鲸的背上离海远去。
手中拿着pai从海中找回的鲸齿,祖父终于在此刻承认了pai,同时在内心有着深深的悔过。
传奇的色彩还是以美好的和解为结局,这才圆满了传统的叙述。
抛开影片来看,Pai的形象,成为关于奋斗的启示与榜样,这也许就是传统叙事的优势所在,典型的人物不但在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跳出影片,同样有着某种普遍的意义。
这也是这个缺乏意义的世界中,表达意义最有效的方式。
盛佳蓝光标记
刚看完电影,其实早知道它是一部很缓慢很抒情的片子,这样的片子我是很难的坐下来看的。
但不久出现的女主角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觉,似乎给我以充分的理由,要耐心的看下去。
女主角确实很漂亮,竟然能给我一种安静的力量,我很吃惊,的确!
之前看过她的《基督诞生》,他似乎长大不少,更加成熟了,还是一种很安静很欣赏的感觉……我会记下这个名字:凯萨·卡斯特·尤伊斯 Keisha Castle-Hughes另一方面,电影也引导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传统文化该怎么继承。
无论怎么说,它还是让我们满怀希望的
貌似是對傳統文化的追溯和批判。
記不大清。
寫這影評只想讓自己知道當時的感受。
看完電影后的某一晚我夢見自己站在海邊,聽見女孩喊者“派奇亞”。
女孩在毛利人的傳統家庭生活,爺爺是酋長。
爸爸桀驁不馴,可說是6、70年代的憤青(對中國近代史考證不足),批判傳統文化,崇尚自由。
而派奇亞勇敢衝破男尊女卑的繭,同時又接受傳統。
电影《鲸骑士》是一部由新西兰导演妮琪·卡罗执导,根据新西兰作家、毛利人威蒂·伊哈摩尔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佳作。
影片以新西兰吉斯本和旺格拉的壮丽自然风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传承与变革、成长与牺牲的传奇故事。
它不仅在视觉和情感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更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广泛思考。
一、叙事线条影片的故事从毛利人深信的古老传说开始:他们的祖先派凯亚骑着鲸鱼带领族人来到新西兰的一座滨海小村庄。
在这个小村庄里,酋长一职历来由家中长子继承,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然而,这一传统在一次不幸的分娩中被打破:酋长的长子波鲁朗伊的夫人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但男婴夭折,女婴取名为“小派”(Pai)。
这一变故不仅让波鲁朗伊痛失爱妻和儿子,也让他和家族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小派在祖父柯洛(Koro)的坚持和祖母的照顾下逐渐长大。
尽管她热爱自己的族人,但始终无法获得祖父的认可,因为柯洛一直希望有一个孙子来继承酋长之位。
随着小派的成长,她逐渐展现出了对传统的热爱和超越性别的才能。
在一次关键的选拔中,小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证明了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的酋长。
最终,她骑着鲸鱼离开,不仅展示了个人的牺牲精神,也体现了与祖先的连接。
二、深刻启示1. 性别平等的挑战影片最深刻的启示之一是对性别平等的探讨。
在传统观念中,鲸骑士一直是男性的角色,而小派的梦想和挑战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赢得了族人的尊重,也引发了观众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小派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机会,我们应该摒弃性别刻板印象,鼓励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2. 文化传承与变革影片还深刻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关系。
作为毛利部落的一员,小派对自己部落的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情感。
她的追梦之旅激励着社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并重视传统的价值观。
然而,她并没有盲目地坚守传统,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推动了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小派的故事告诉我们,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3. 家庭与代际关系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和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小派与祖父柯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源于对酋长之位的争夺,更源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不同理解。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通过小派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柯洛的内心悔过,两人最终实现了和解和相互理解。
这一情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引发了我们对代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影片还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派与鲸鱼的亲密关系,不仅体现了她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村民们共同拯救搁浅的鲸鱼,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这一情节不仅让观众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也呼吁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不足之处首先,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有时过于煽情,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有些虚假和刻意。
其次,影片在探讨性别平等和文化传承等主题时,虽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但并未深入挖掘这些主题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此外,影片在结尾部分的处理上略显仓促,没有充分展现小派成为酋长后的具体行动和影响。
总之,《鲸骑士》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启示的佳作,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之路。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很好的片子。
温馨,细腻,静谧中总是泛起执着和坚毅,那种拧巴,那种不服输,以及对即将消失的文化捍卫,像极了她的爷爷。
这是让我觉得,最不同于成年角色扮演的电影原因。
当你真正品味这部电影时,会发现,每个角色都是不经意间闪烁着光芒;她的父亲,在痛失亲人和父亲威逼之下,依然决然给她取名“派凯亚”,展示了一个父亲对于孩子最平等的爱:她就是我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她都是我最爱的孩子;她的叔叔,也许一个角色的光环,只有从别人口中娓娓道来才能闪耀着光芒。
当奶奶给小派出点子,提到叔叔曾是棍术冠军时,这个只在片头闪现的角色,原来也有这样不凡的经历;当爷爷抚摸着搁浅的鲸鱼,告诉他的儿子,坚信劳累一晚的族人,会继续拯救鲸鱼时,我看到了每个毛利族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默默担当,原来是那么的不平凡!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文化背景交代不够,卡呼(主角在书里的名字)的形象没设置好,爷爷对孙女的态度前后矛盾。跟原著简直是两个故事,人与自然关系、性别歧视、传统文化这些方面都没反映到,整部电影结构和主旨都不明朗,除了风景挺好就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了。还有细节太滑稽,吃着三明治用着西餐叉还谈毛利文化传承?
没有看到小时候在第十放映室看到的那只巨大而透亮的鲸眼,莫非是记忆出现了偏差。派凯亚说,领导者也会累,最好的办法不是选一个新的酋长,而是大家都变得更强。
好久好久之前看的 女主角长得好像我同学的
一部神奇的电影~其实演得最好的是老酋长。
5/10。1.剧本过平且浅显。Paikea成为了她命中注定所要成为的酋长,但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血统,小打小闹的日常训练无法支撑起她成为酋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她的成长之路上设立了性别歧视这道枷锁,但直到结尾也未表明Paikea的成功消除了长久以来的偏见,而是倾向于被认可的只有她一个个体。2.叙事失败,Paikea捡回鲸齿项链轻描淡写,典礼上为Paka痛哭缺少情感铺垫,插入父亲在外另组家庭又为了表达什么?3.有鲸鱼却无巨物美学真是暴殄天物。
小女孩太善良了,从来没有怪过对她苛刻的爷爷。然后老头子自己把酋长的标志丢到海里去,然后没人捡起来,就抑郁了?我没搞错吧?最后也不是很明白为啥就小女孩可以驾驭鲸鱼了呢,到底是为熟木?
在去Milford Sound的大巴上毛利导游推荐的,果然很好看。
这就是传说中挤掉《迷失东京》の斯嘉丽抢到那一年奥奖女主提名一席之位的新人姑娘么,不必非要比个你死我活,各有各的动人之处。我不怕死,我只怕我的降生得不到你的祝福。爷爷是个老顽固,但是很可爱。
很平静的电影,在毛利人的部落,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思想,一个女孩用她的执着和努力改变传统。母亲的离去,父亲的逃避和缺失没有让这个女孩低落,反而让她更努力的获得祖父和族人的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那其他人也不能认同你
对传统理念在现代的困境刻画的很好,最后用一个“神迹”来促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则是个败笔。 3.5星
前些时才看到一则鲸鱼集体搁浅在新西兰海滩上的新闻。我相信有些人是有灵性的,《锈与骨》中女主在海洋馆与鲸的一幕有如通了神明,尤其土著,小女孩就是这样,所以她才能够保护传统又冲破传统。毛利文化有趣的一点,胖叔叔一边舞棍吐了吐舌头,实在可爱,结果要传达的意思却颇为惊悚“我要吃了你”。
全球化潮流下部落民族在统一流行与坠入异域审美中的文化挣扎,以唯心的万物有灵论的认知传达展现自然、神秘之美。但在人物弧线中的励志脉络与亲情和解中,最终以一个打破禁忌、再次复现文化意识的仪式结尾下,其选拔酋长的“现代性”更新虽神启式的表现了当代对于性别要求放松,可内里依旧是一个谋求父权体制承认,以期获得在此逻辑下肯定的故事,特别在文化本身源自父权血脉传承的情况下。因此,感人亲情、原始文化在女性主义解读中都成为外为包装、实为禁锢的设置。更为有趣的是,面对父亲带其离开,生活中走向西方引领的现代生活,可要消泯其自身文化;爷爷则冷漠拒绝,但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时,坚定选择在文化上站位的同时,还坚强的拥抱了爷爷,这一不是父亲身份,但更为确凿的身处父权位置的人。自然主义表达上更迷人,《阿凡达2》的根源原来在这。
鲸是最美的动物
最近好累,找点治愈系的片看,小女孩,大海,鲸鱼,新西兰,毛利人……故事背景比故事本身吸引人。冲突没强到励志类型片的份,又没淡化到文艺小清新的地步,不上不下的。小姑娘好看
新西兰风光和毛利文化被作为卖点大肆铺张,于是电影变成了一组美景&鲸鱼主题的明信片。然而除了几段向祖先的祷告,几乎全片都是英语对白。既然要谈文化传承,至少得让守旧的爷爷在家说毛利语吧?情感站不住脚,脸谱化的人物和陈腐、毫无特色的反父权故事简直像是拿模板套出来的,同样关于性别与文化的矛盾与传承,远不如吴天明的《变脸》。
土著神话传说外衣下的儿童亲情片。小姑娘长得真可爱。明明可以靠脸。演技还那么棒。每个人物都塑造的特别丰满不卑不亢的海岛居民虔诚的信男善女。有小抒情也有大智慧。
故事是有文化根基的,故事也讲的相当放松,结尾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象征寓意和神秘感很棒,摄影很漂亮,不足就是人物的驱动力太弱,视角太过客观没有将观众带入故事
偶然想起这部电影,二刷,大过年的看得老泪众横。第一次看是十年前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
这部电影应该好好让日本人看看。毛利人是那么的热爱鲸鱼,而日本人呢 捕鲸!!!多年前在电视上看过对这部电影的介绍,虽然是小成本,但反响很大,好像获得了奥斯卡奖。今天看完了,感触蛮深的,很多场景我都看哭了。安静,感伤的基调,静静的感觉仿佛是人与大自然贴的很近。。。
这不就是一个大型打脸现场,我不知道创作的缘由是什么。如果只是描写这一位感人至深的女斗士,那无怪乎整体是如此无聊,即使你是面面俱到的。他对她说,祖先就是一股绳,把我们绑在一起。这种台词要是中文,还不尴尬翻了。就让你们去膜拜一个感动毛利族人物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