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老片了今天电影频道在重播,就又看了一遍,主要是喜欢后半段战争场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震撼和残酷,是内心被震撼到。
让我第一次觉得一直被标签化的日本鬼子,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家有父母也有情感的人类,而并不是一部机器,或者一个怪物一样的存在。
所以难怪在那之前无论是国产的战争抗战片或教科书什么,完全让我对战争提不起任何感觉,对历史也产生不了任何兴趣。
总觉得是离我很远的事,教科书上的一面倒的流水帐,无数背颂的意义、精神,都只是让我有了机械化的爱国情感,知其然而并不知所以然。
因为当敌人被标签化成一个怪物或战争标签的时候你是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这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性,就像动画片一般的虚无,也就根本无法去深刻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只留下像是打怪物一般的抽象感。
珍珠港里对日本士兵的表现,或者说有些人认为的“美化”,相信正常点的中国人都并不会因此而对日本人在中国的屠杀行为就洗白了,不过我只想说,当时我看到这部电影在这里对日本人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当时美国国力强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包容度,思想上的自由性,只有足够强大和文明有足够高度的郭嘉才能容忍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因此在当时,我觉得美国真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战胜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你在对一个智慧长者发脾气的时候他并不会说去跟你泼妇骂街一样的对吵,而是明白你只是智商不够实力不够而已,你自己也明白,他也明白,而他只是有不揭穿你的包容度,也不觉得有必要去争,而你就有像是对着高山无法逾越的那种压迫感,尽管恼羞成怒,能做的也就是在山脚下踢几脚挣扎一下罢了。
十二年过去了,世界有所改变,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更好。
当然,也觉得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真是幸运,在今天这个日子,感谢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致敬所有保卫过祖国的老兵们。
珍珠港这篇是目前为止费时最高的一篇影评看这部电影,顺带了解了一段历史
珍珠港的剧情是一个纠缠不清的三角恋情,但是背景确实两个历史事件。
珍珠港突袭和轰炸东京珍珠港突袭1941年12月7日,将永远成为America的国耻日,美国遭到日本有预谋的突然袭击,这场袭击是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通过虚伪的声明和维护和平的宣传,蓄意欺骗美国。
日方的航母在行进过程中保持彻底的电波静默,所以美方一直都没有截取到日方在行进过程中的电波。
直到非常接近时,在雷达看到了一大片阴影,本来以为是从本土回来的B-17轰炸机。
之后珍珠港的驱逐舰击没了一艘日本潜艇。
东京截获一段秘密电报:和谈失败,终止谈判。
(之后还有一条:中断关系,开始战争)才猛然意识到日军要偷袭珍珠港,赶紧通知华盛顿馆。
然而等到这个消息,轰炸已经结束了。
特别震撼的是其中Arizona战列舰的击沉,就有1177人死亡,当飞机投放的炸弹深入船只前,战舰上的人还以为是军事演习。
战争过后,无数的人沉没在海底,犹如泰坦尼克号最后寻找生命迹象一样,很难找到有生还者。
牧师站在水中,双腿浸没着进行祷告。
三千多个美国人丧失了。
“正义的美国人民,必将赢得彻底的胜利.”———罗斯福轰炸东京珍珠港事件使美国的民心士气跌到最低点。
为了唤起民众的信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空袭日本东京,以向美国民众表明,珍珠港遭袭绝不是美国的末日,美军有战胜日军的能力!
那么注意这个不惜一切代价(必然会有牺牲)当时,美军海军的所有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都无法达到轰炸东京的距离。
直至后来,是利用陆军的轰炸机B-25经过改装后,在航母上起飞进行轰炸。
原计划是在距离880公里起飞,因为日本方面扩大了警戒线,只能提前300公里起飞。
但是无法保证返航降落在中国大陆的油量,用于起飞的跑道又很短。
只好将防空机枪、行李架、不需要的座椅、防护装甲全部卸下。
在原本装机枪的地方用染黑的木棍替代(威慑敌人?
)。
每一架B-25上才能多带几箱机油。
故事是从珍珠港轰炸之前开始的雷夫小时候是个喷洒农药的机师丹尼是和雷夫从小一起长大最好的哥们。
他们后来都爱上了同一个女人,Evelyn——一名护士,后来在珍珠港上见证了珍珠港被轰炸的过程并参与救护工作。
那个时候的飞机大概是这样,露天的,田纳西州的风吹着应该很舒服~
Evelyn原本是雷夫的爱人,因为在一次体检时雷夫请求Evelyn不要让的他停飞(背视力表被Evelyn发现,雷夫本身视力可能不过关),Evelyn的美貌温柔和雷夫超高的飞行技艺和幽默感使他们相爱。
可雷夫要被指派到英国的雏鹰中队,
他们每周都用书信联系,Evelyn就坐在海边,写信思念他。
雷夫则在火车上对对面的人指着,没有送行晚了几分钟见到雷夫最后一面的Evelyn,一脸得意说"she loves me".这其中罗斯福总统在美国还在假装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会议上说,"we are building refrigerator,while our enemies built bombs".得意总会失意。
在欧洲战场,德国轰炸机轰炸伦敦市中心,英国皇家空军为了捍卫领空,陷入艰辛的苦战可是在一次战役中,雷夫不慎被击中了,驾驶舱内温度极速上升。
他打破了头顶上的玻璃,还是毫无疑问的沉在了大海………所有的人都默认他死了,包括Evelyn和丹尼。
战争就是这样冷酷无情,丹尼把雷夫死了的消息带回给Evelyn,每天夜里她都在默默的流泪。
大概过了两个月,不知道是死者已逝,还是因为周围的好姐妹都纷纷找到了归宿,劝Evelyn不要再沉溺于失去雷夫的悲伤中。
也许人总是要开始新的生活,丹尼和Evelyn便(毫无征兆?
)的相爱了。
反正剧情就是特别的狗血,雷夫其实并没有死,被过往的船只捞了起来,只是一直没有联系上Evelyn。
他说是对Evelyn的爱使他活了下来,可是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Evelyn怀了丹尼的儿子(一脸智障╮( ̄▽ ̄"")╭)。
之后珍珠港遭到突袭,雷夫和丹尼在备用机场起飞作战,Evelyn在地面抢救伤员。
后来他们俩就去东京突袭了,雷夫在中国大陆迫降后不幸的碰到了一堆小日本,丹尼开飞机来救他结果飞机的着落方式不对丹尼的脖子被卡住了,在最后日本人准备用刺刀偷袭雷夫时被丹尼挡了,就这样牺牲了。
丹尼的儿子也就变成了他们三个人的孩子,这样也挺好的,三个人友谊和爱情的结晶。
(在电影的最末尾雷夫教小丹尼开飞机那一幕特别的美好)电影中还有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杜立特上校,他是美国杰出的特技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于1993年9月27日逝世,逝世时,美国所有尚可飞行的B-25轰炸机全部升空以示哀悼。
他当初在航母上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会与我的飞机共存亡”。
听了好久的两封信Dear EvelynIt's different than I thought that i will be here,it's cold,cold deeps your bones.there is one place I want to find more,that's I give to you.i swear I get back one day.start it's not easy to make friends,two I beer with two FBI pilots,yesterday they both were killed.Dear RafeI miss you so much,it's so strange to have a world away from you.Every night I look the sun set,i try totrap the last down sunset of the long day and send it to my heart, to yours.
《珍珠港》多大的投资,多大的大片儿啊,据说是美国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电影比《生于七月四日》还爱国比《独立日》还YY,可惜啊,机缘巧合,我总是看不完,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心情,终于昨天我下定决心奋不顾身的给看完了。
爱国我就不说了,爱的是美国,场面我也不说了,看过的人都说沉船场面宏大,战争场面激烈,的确,那段海战几乎变成了记录片,日本轰炸了一个小时,他就演了一个小时,跟现场直播似的。
看得我都烦了,好莱坞拍大片儿都有经验了,比如亚利桑那号这艘船被炸沉的场面和泰坦尼克不相上下,从我的眼光看来这不是电脑特技,所以需要造一艘船,妈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一部航母,美国丫的都多到可以拿来随便炸着拍电影玩儿了。
我猜造这个船不会比铁达尼花钱多,因为铁达尼造了6遍。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果然NewB这也自不比说,本想珍珠港给我补上历史课,可是看完了我还是不明白为啥那时候日本要炸美国。
历史没补成补了一场爱情。
同事观碟专家说美国大片儿一定得有爱情,不管是发生在未来还是发生在过去,珍珠港也不例外所以给弄了个爱情,我说那女的也太倒霉了吧,上天就是这样惩罚她,她说爱雷夫一生一世时雷夫的飞机就被击落了,生死不明,她就当他死了,又宣布爱丹尼,雷夫回来了,她决定坚持到底的爱丹尼,结果丹尼又死了,你说这上帝不是跟她开玩笑么?
这个爱情故事让我觉得憋屈,也就是说编的不好,事实上她不可能在短短的3个月就移情别恋,虽然,和飞行员一起坐着飞机看夕阳很浪漫,虽然danny也是帅哥一个,虽然,她为了雷夫流泪到天明了好几天。
但是两三个月似乎太短了。
《魂断蓝桥》接到死讯后女主角还苦苦坚持了个把年呢,直到生活实在是没办法过了才去做妓女。
最后人家还殉了情。
她生活依然很好,只是受不了身边的女伴儿都有数个男朋友罢了,唉。。。
可惜啊。
你让我们爷们儿怎么相信爱情啊,我想要是我是雷夫,我也不会原谅她们。
最好的朋友盗嫂受金啊。
撬自己朋友的马子算啥本事啊。
那个阶段大概战场上的确是这么个情形,护士们都爱大兵,海明威的很多作品比如《永别了,武器》也是讲一个大兵和一个美丽护士的爱情故事。
虽然如此,对于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仍无法接受,中国讲究义守三年,不管南方还是女方都要为对方守三年的孝。
即便是妓女一旦爱上了嫖客,等着赎身的过程中也是拒不接客,哪怕被雪藏,整天坐冷板凳也在所不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女人更有情义些,庄子的老婆除外。
还有,美国的海军训练的也太差了,你看手忙脚乱那劲儿,要说被突袭时,事发突然可能会慌乱,那去偷袭别人呢?
一说集合也是鸡飞狗跳混乱的不成样子,你去找个《走向共和》看看李鸿章训练的北洋水师,奶奶的,怎一个帅字了得?
当时讲雄视远东决不是乱盖,可惜啊,训练的好,没弹药。
对此我哥发表意见说:外国人讲究个人英雄主义,一说打仗个个都想立功所以就鸡飞狗跳了。
我一想也是。
这两天看得电影全是这种无奈的结果《基督山伯爵》我就原谅她老婆了,因为怀了他的孩子不得不嫁人,到最后还带着那个衣服的花边做的戒指真是可歌可泣。
男人应该相信爱情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爱情得服从命运,否则像中国宋代动不动就一头撞死立个贞节牌坊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多人打着光棍,而贞节牌坊又不能给光棍们一个温柔的胸部,于是这些光棍们长期得不到女人又长期的看着贞节牌坊一个个就心理变态了,然后就弄出些“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类的怪东西来YY,害苦了自己还殃及几代。
我是没老婆,要是有的话,我就事先告诉她,要是我挂了,赶紧再找家,别等坟头土干了,你幸福了我就闭眼了。
命运面前一切都得回避,什么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这都是些浪漫的期望罢了,当现实来临谁会去想谁会去做呢?
录《上邪》一首,将爱情和浪漫进行到底 注:上邪,直译过来就是 天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我记得我背这首诗时候书上说:女子列出了几种不可能发生自然现象来表达爱情的矢志不渝。
现在看看这些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基本上都发生了,所以国是一定要爱的,关于爱情就看着办吧…
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
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
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
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
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
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
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
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
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
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
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
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
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
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烈士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
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
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
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
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
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
是这个道理吗?
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这电影,爱情部分狗血就算了,还占比特别多,如果冲着战争看的那就别看了,我都怀疑我看的是乱世之恋了,战争只是点缀,谈恋爱才是三位主角的正题。
谈就谈吧还整的那么狗血,你说凄美点坚定点我都将就,就当一部可歌可泣的爱情片看就是了,还特别三心二意随心所欲,所以在我看来就是一部不伦不类的电影,看战争还不如看决战中途岛痛快,看爱情还不如看点其他纯粹点的,不晓得这电影咋能归类为经典二战电影。
厉害了
日军轰炸珍珠港那一段绝了,炸弹落在战舰上燃起火焰,火势延伸到海面上,沉没的亚利桑那号,连发瞄准轰炸机的高射炮,睡梦初醒就死于炸弹下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片的壮阔和对于战争的沉思。
这部电影对日本人的刻画还挺细致的,他们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希望用生命换去国家胜利和家庭荣誉的决心,既勇敢又天真。
让我想起来《三体·黑暗森林》里面引用的一句神风特工队队员留给他妈妈的一句话,“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
” Rafe和Danny在空中侧身晃倒日机对撞,太燃了!
每每看到炮击那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家伙的时候,真的不要太爽,谁让它是一部抗日片呢。
Evelyn真的太太太太太正了,我个人宣布她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国女人。
她在机场身着红色连衣裙走来的画面真的让我心动了。
虽然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的剧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这部真的让我非常胃疼。
开头渲染那么久Rafe和Evelyn的甜,纯粹是为了后面的刀。
自己舍不得睡的女人,出去打个仗回来给兄弟睡了,还tmd怀孕了,这谁受得了哇,这要不是个战争片,Danny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我不明白为啥剧情要显得Evelyn对于Danny的追求很困扰的样子,结果一起坐个飞机就跟他睡了,为什么要这么又当又……算了,不影响我喜欢她。
当Rafe和Danny并肩走进医院的时候,Evelyn是不是在想,"Oh,my boyfriends are coming." Danny最后会被写死我已经是意料之内了。
要当爸爸了是吧?
还不让他知道?
那不是出任务必死的flag就立下了吗?
我就知道这剧的感情线存心就是来恶心观众的。
不得不说美利坚的意识形态输出功率太强大了,这电影要是放在战争时代上映,肯定能吸引一大波热血青年参军。
强势果敢的Rafe,沉没内敛的Danny,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还有Evelyn,导演很会挑人啊,这三个角色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似的,要是换成别人,我可能也不会买这个将近三小时的账了。
看的时候想起了去年看的《决战中途岛》,相较之下,《决战中途岛》相形见拙了。
要不是因为这段让人难以消化的感情线,《珍珠港》绝对不止8分。
一直以为《珍珠港》是战争硝烟英雄主义大片,就这样被我忽略掉,直到有人对我说,《珍珠港》的感情戏,你绝对喜欢。
昨天把片子找出来,她说得对,不到10分钟我就被吸引了。
我是两肋插刀铁哥们、青梅竹马小男女、自幼相伴不分离的忠实fans。
看完后内心满满的,不肯睡觉,就去翻评论,这才知道很多人将它与泰坦尼克对比,而女猪脚在Rafe死后爱上他的兄弟也被当作移情别恋被人鄙视。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Rose在船上遇到Jack,哪怕已是人家的未婚妻,那一两天的感情都属于真爱呢?
仔细想了想,《珍珠港》几乎很少交代Rafe和Evelyn是怎么爱上彼此的,仅仅是因为这个医生让他通过测试,他在她面前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就是陷入爱河么。
Evelyn和她的年轻女伴们对大兵、爱情都有着直接和美好的憧憬,为什么她会爱上他,是刚刚好遇上一个借口搭讪、又让她想起父亲也是飞行员的人么。
他们恋爱的场景的确让人心动羡慕。
两人在快艇上倾吐情怀,分别后在信里互诉思念,夏威夷的夕阳总是恰到好处地给他们的爱情增添柔和的色彩。
一直记得这个细节:Rafe自愿上战场,自知生死未卜,对机场送别的Danny托付后事。
他有点心不在焉,四处张望,Danny劝,你不是不让她来送行么,别看了。
Rafe说,It's a test.If I asked her to come and she came,it wouldn't tell me anything.If I tell her not to come ,and she comes,then i know she loves me.我Danny的反应一样,好孩子气啊。
结果他上车了,Evelyn赶过来,始终没有见到一面,她失望地捂住脸,长睫毛轻轻盖在眼睑上,这一切都被Rafe看在眼里,他敲打窗户大喊她的名字,列车开动才安静下来,向对面人说,She loves me,嘴角上扬羞涩甜蜜又骄傲。
而后来,Danny和Evelyn好上了,同样的,电影只是交代“三个月后”,这三个月里他们俩没有任何交集和契合点,只是谈论着已故的好友和男友,接着在同伴的鼓励下,她决意放下过去,他决意不再活在好友的阴影里。
这一场恋爱比之前来得更加猛烈浪漫,他们在白云里穿梭翻滚,在白纱里汗如雨下。
在Evelyn的心里,她是否忘记Rafe,对这对兄弟的感情孰轻孰重。
她的感情观,没有非某不嫁,宁愿孤独终老,也不移情别恋,如同我们普通大众。
《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和室友排两个半的队,圆了3D&Imax梦。
昨天又和哼哼看了一遍Imax,连Rose换了几套衣服都知道了。
Jack第一眼直勾勾地盯着Rose(好吧,所有的恋情都是从外在吸引开始的,再就是看内在价值观是否一致),他深知等级的鸿沟,纯碎在欣赏她的美。
直到Rose疯了似的要跳海,Jack掉大衣鞋子,“I'm involved ,U jump I jump”。
他的劝说词在被世界抛弃的Rose那里很有效,散着自由的气息。
第一次相遇,就有了soulmate的感觉。
第二次见面在甲板上,Jack问你爱不爱他,Rose回答不出这个简单问题,深感被冒犯,又不小心看到Jack的画册,火气一秒钟变欣赏:U see people。
Jack谈起自己的生活,那都是Rose的向往。
而晚宴上Jack大方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关于生命该如何度过,又给Rose留下了好印象:也许他就是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生活、让一切耳目一新的man。
而三等舱聚会里,Rose的大胆、活泼、热情真正吸引了Jack,他的眼神不止一次因这位看似富家淑女实则自由奔放的姑娘而闪闪发亮。
这一切都被Rose母亲和未婚夫看在眼里,他们大声斥责制止,但却让Rose更加厌恶自己被束缚的状态,更加期待向自由的Jack靠近。
他们俩站在船头,在夕阳的鼓舞下,flying,loving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确认,彼此确认对方就是the right one。
Rose不上救生艇,一心要去救Jack。
费劲周折好不容易上了救生艇,最后一刻却爬上了船,不顾未婚夫的嫉妒愤怒,情愿与Jack生死相许。
他们在生死线上奔跑挣扎,看到人们眼神里的害怕和无助,看到妻子泪水里的不舍和凄凉,在死神到来之前愈加紧紧拥抱。
不管多么糟糕,水多么冷,Jack磕着牙齿也在鼓励Rose,一切都会好起来,救生艇就会回来。
他逼她发誓,这里不是生命的终点,她会生许多孩子,会寿终正寝。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不要放弃。
他的爱,是想要她的生命更加广阔和精彩。
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最后的Rose老的那么优雅,为什么旅行都带着照片,为什么照片里的她都笑靥如花。
其实《珍珠港》吸引我的不是儿女私情,而是两个兄弟在战争当前敢于放下情感共同进退的热血、勇敢和担当,这里面的爱情不像《泰坦尼克号》里那么的唯一不可替代。
爱情的模样千万种,我独爱一生一次的爱情
前几天我看了血战中途岛,然后又重温了本片。
要说感受,俩字概括:尴尬。
军人和护士的职责,统统输给了一场尴尬的三角恋。
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珍珠港事件前的东亚和欧洲,侵略者正在疯狂地进攻,无数生命遭受无情的战火和杀戮。
当时的美国虽然还没有卷入战争,但是作为军人,再这样的敏感时刻,最应该做的是加强戒备厉兵秣马。
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
而片中的大兵哥哥和护士姐姐们,似乎除了男一号直接到欧洲参战去了之外,没有一个人这么做,全都在吃喝玩乐谈恋爱,要么就是黑人水兵用没啥意义的拳击比赛来赌钱和刷存在感。
护士们的心态也不对,珍珠港对她们来说似乎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婚介所”和度蜜月的地方。
就看她们穿礼服、睡衣和泳装的时候,远远多于穿护士服的时候。
挨炸之前几乎全是恋爱戏,大兵们各种撩妹的伎俩层出不穷。
对象们也都来者不拒,投怀送抱。
总之都为怎么干正事。
只有男主的参战能显示出些许男子汉的责任。
本来剧情可以以这个“男子汉的责任”为主题来展开,这也才更符合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
但是随着男主的疑似战死,责任和男子汉气概又全没了,三角恋开始了。
矫正飞机机枪那场戏,好不容易大兵们工作了一回,但只要女主一来,配角们都很识趣地哪凉快哪歇着去了,留下男二和女一继续尴尬的三角恋。
男主偏不识趣,大难不死回来之后,尴尬进一步升级,女友被发小横刀夺爱,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当众打架,还招来了警察!
警察叔叔也挺无能,“主犯”谁也没抓住,白跑一趟。
男一也好,男二也好,都干出了严重的违纪行为:一个带着女主坐上玛丽女王号游轮的升降机,一个带着她乘坐军机飞上天去兜风看日落,而且都没被发现,更没被惩罚。
不知道当时的美军军纪真的松懈到这个程度吗?
想必不至于,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不大可能在半年内就扭转了战局。
这只能说明本片的剧情,尤其是恋爱的部分,基本不靠谱。
所以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戏说的爱情片。
但是偷袭珍珠港毕竟是重大军事历史事件,这样戏说,似乎不合适。
杜利特轰炸得情节,表现的相对好一些,男子汉气概又回来了。
但总体来说,本片难说成功,也难成经典。
同时还有两点疑问,其一,似乎美军机场没有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军舰上还是有的),所有防空手段都是士兵用轻武器对零式飞机射击,为了能射中,还得让地勤人员端着重机枪爬到十层高的塔楼上,这个情节恐怕不对吧?
日本兵工厂还有放空武器呢。
其二,杜利特轰炸之后,飞机上的人员为啥不跳伞,而是跟着飞机坠毁在地面?恐怕不妥,《中途岛》这一段飞行员是跳伞的。
总之,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近现代的,不宜戏说,更不能胡说,还是拍的相对主旋律一些比较合适,这一点还是《中途岛》做的更好一些。
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崛起,都始于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讲述大航海历史的书籍,它一定会提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件事:正是因为向东方的陆上通道全部被封死,西方人才不得不通过航海来寻找印度。
跌宕起伏的大航海时代持续了整整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可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最终在一场血腥的让全人类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下了帷幕。
整个人类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任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无不由战争而起,由战争结束。
看了已经有段时间了。
很多都忘记了,就说一说印象深刻的剧情。
相比于其他的战争片,这部片子加入了女性角色。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吸引人的。
偷袭飞机战争片段很棒!
但是让人受不了的书是片中的女主。
先介绍一下片子角色。
男一男二女主。
女主开始和一个男主互相喜欢恋爱但没发生实际关系。
因为战争要求,美英联合作战,英国飞行员不够所以在美国征兵。
这时候男主主动要求去英国。
却在一次战争中出现事故坠机。
女主很伤心💔,这个时候男二(与男一是好兄弟发小)接近女主安慰等等。
男二喜欢女主。
经过一系列的犹豫拒绝难舍难分,这两人做了。
正在这个时候,男主回来了。
三人很尴尬。
我他妈在外面打仗,你在后面挖我墙角???
🙄🙄🙄😒😒😒😒我都没碰结果你还碰了?
😒🙄大打出手。
这时候上面有新任务来了。
选出优秀飞行员参加原子弹行动。
男二男一都被选中。
结果男二死掉,男一回来了。
女主怀孕🤔🤔🤔😥😥男二孩子。
最后男一女主带着男二孩子一家三口幸福都生活在了一起~~~~~下面是我的心理阴影面积和想法-
end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跳过所有护士的情节,只看剩下的一半就好,补充了虎虎虎那个年代拍片技术所限欠缺的投弹沉船镜头。
老式的桥段,让电影显得有点儿俗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不懂小时候学校为什么要组织看这部片子....
百闻不如一见,真是……不行。有种若干年后吴宇森拍赤壁太平轮的感觉——被油腻到。虽然我没看过太平轮🌚
这部影片什么都不要,只要之间那四十分钟的轰炸场面就足够了,还画蛇添足什么男女爱情呀。
josh帅!!!!!
卖拷贝还是去拍科幻片吧,没什么限制,场面炸炸炸就完事了:历史题材他驾驭不了,再多的拍摄技巧也掩盖不了一个烂剧本的空洞:珍珠港事件沦为背景板,对于该事件的理解甚至比上世纪70年代的《虎虎虎》都相去甚远……日方视角被一带而过,美方的宏观视角只有鸡血……所谓的珍珠港不过是展现三角恋的舞台,跟珍珠港事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全剧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展现三角恋情,就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狗血爱情片!我非常好奇这烂片是怎么搞到的8分?几乎是快进着看完的……美国人的“主旋律”……
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战争场面,一星给美女主角。这故事也太狗血了吧!!!!感觉用很多钱堆砌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情歌。但最后男主还die了。
kate's forehand makes uncomfortable
依附在战争世界里的爱情片~
183分钟的电影,谁都知道那是历经了多少年的战争和伤痛,每次看战争片都觉得好无力哎,我百看不厌的珍珠港,看一次便要泪流成河一次~
战争场景有点血腥,其他的都超爱。
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
如果不是剧情太牵强,这个片子至少4星
看的累死人~原来剧情这么狗血~
这个爱情我不喜欢,丹尼似乎兄弟一死他就要上了。但是整体电影还是很震撼三观嘛就是典型美国主义,反法西斯七十周年看这个还是蛮有感触,但是把日本人弄得太聪明了,美国人很笨的样子,到现在都觉得美国是故意让日本偷袭自己的。
Mr. Gumb说这电影儿从头到尾都是在讲一个romance story, 只有轰炸珍珠港的两分中能看. 哈哈
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部片颜值都太高了:流畅的场面调度、绚烂的CG、称得上鲜肉的好莱坞大牌—-二战中硝烟下的爱情,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虽然片长有过长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本当年是真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