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两小无猜》奉为经典,把这一部和它相提并论。
我深不以为然,不过这部《不得安宁》却甚是喜欢。
天马行空的故事,我喜欢; 清新可人的小演员们,我喜欢; 独具匠心的布景和摄影,我喜欢; 美丽的服饰,我喜欢; 还有配乐。
类似的故事,在韩国或日本的电影里,会更为悲情和沉重些。
很庆幸,这部影片更为upbeat,更令人愉悦。
如果你可以选择:一辈子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愿望和个性,或者过一段随心所欲但却时日无多的日子,你会如何选择?
"Restless" 不是一部一般的文艺小清新。
《无法安宁》让我们看到生的美好和死的从容。
无论生命多长,只愿能在这世上留下些许痕迹:也许以后人的形式,也许或多或少地给别人以正面的影响,就如片中 Annabel 对于Enoch产生的那样。
评分:9 out of 10 P.S. Mia Wasikowska 真是块宝。
与她相比,Henry Hopper演技明显比较稚嫩。
作者:Stéphane Delorme英文译者:David Davidson翻译:Annihilator原文地址:http://torontofilmreview.blogspot.com/2014/06/stephane-delorme-on-restless.html全文约3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我们因何而喜爱一位电影创作者?
当我们面对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美丽新作时,我们多半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对于使这位波特兰导演成为同辈中最重要的导演的那三部电影——从《盖瑞》(Gerry)到《最后的日子》(Last Days)——我们并没有感到这般的震惊。
但如今,我们发现了其他电影创作者无法提供的东西:一种自信、有把握且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个人意愿和接受挑战的驱使下创作作品。
几年前,格斯·范·桑特凭《大象》(Elephant)登上了业界的顶峰,但他并没有试图自缚于作者或超级作者的姿态来超越自己。
这曾经发生在过去几位戛纳获奖者身上,他们的平步青云使其作品的形式变得僵化(如文德斯、莫莱蒂、阿莫多瓦——我们期待他们的新电影)。
格斯·范·桑特似乎不是这种傲慢和忧虑的受害者,公众的认可似乎不会影响他:他无需证明自己,他着陆、并再次惊人地出现,出现在旧金山的嬉皮街头(《米尔克》(Milk)),出现在一家繁忙的星巴克的等待队伍里(一部与汤姆·汉克斯合作的未完成项目),或一部像《爱情故事》(Love Story, 1970)那样的感伤的情节剧中,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将《悸动的心》(Restless)与阿瑟·希勒的电影相比较。
Restless, 2012我们喜爱一位电影创作者,是因为其风格,也同样是因为其选择执导哪些电影的姿态。
当科波拉在80年代从事一些项目时——他甚至不担心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只是工作任务——他创作了自己最好的一些电影,同时加强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创作了一部迪士尼电影(《家有杰克》(Jack)),然后停下来,在自己家里重新开始创作电影。
或者像林奇,他从《妖夜慌踪》(Lost Highway)转向了《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很多电影创作者一旦到了50岁(格斯·范·桑特已经58岁了),就不再在乎姿态,而是一边前进,一边回头沉思于其既往作品的遗骸之中。
另一方面,对于某些人来说,姿态似乎是被一种难以准确表达的个人挑战所驱动的,以防止作品序列变得故步自封。
作品类型的不断更新并不同于古典制片厂时代的导演的情况,后者被项目所束缚,同时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霍克斯作为作者的标准模式);它是一种选择,一种必要的能力,去加速减速,沿着自己的航线去航行,去驶过暖流或寒流,永不停歇地穿越河流。
为什么选择拍摄《悸动的心》?
但又为什么选择拍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或者《盖瑞》?
或者《惊魂记》(Psycho)的诡异翻拍?
首先是制作一部聚焦于异性恋情侣的亲密电影——这是导演以前从未尝试过的类型——并用好莱坞模式讲述这个“爱情故事”的欲望和挑战。
可以想象,这会引起《最后的日子》的影迷们的批评,他们会认为这部电影缺乏野心。
但是格斯·范·桑特重新发现了行走电影(walk-film)这一形式,这遵循了他的“年轻之死”三部曲(《盖瑞》《大象》《最后的日子》)中的事前验尸(pre-mortem)原则:故事讲述一个受父母去世困扰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只剩几个月可活的年轻女人。
导演自此讲述了他们这几个月内的友谊。
然而,把这个主题简化为此前的死亡三部曲中的死亡倒计时是可惜的。
这样我们就无法理解三部曲对于必将来临之事的使用方式的独创性。
我们也就无法理解《悸动的心》的独创性。
他试图做的,比拍第四部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拿着斯坦尼康拍摄不快乐的青少年的作品还要困难。
这是因为格斯·范·桑特害怕循规蹈矩。
挑战在于从这个沉重的主题中提炼出情节剧,从患癌青少年向感伤喜剧(sentimental comedy)的转变。
挑战在于混合不同的基调。
必须最大限度达到平衡以维持这种脆弱的均衡,包括了演员身体性的脆弱以及导演的极度精妙的选择。
这种轻盈的均衡在琐碎细节、低级趣味和死亡临近所带来的变态迷恋中滋养自身。
格斯·范·桑特因此在《悸动的心》中找到了两个美学层面的挑战:纯粹克制的愉悦,他很少停留在这一点上(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以及不同类型的混合(情节剧和感伤喜剧),他之前已经为此种混合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范式——虽然其风格或许没有此般流畅——即他那部梦幻般的《我自己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2)。
My Own Private Idaho, 1992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格斯·范·桑特的作品序列(越来越多地?
)具有道德色彩。
他想要变得有益:《米尔克》的拍摄是为了捍卫一桩事业,我们惊讶地发现了各种教诲意味的观点(一个晚上打电话寻求安慰的同性恋残疾青少年)。
《悸动的心》提出了一种启迪人心的学徒期:对于来世的学徒期,而这部续集没有他先前的三部曲那么地充满毒污。
它几乎是解药。
就像对于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一样,这种对青少年的迷恋因其来源于善意和保护的道德立场(好像导演在说:“小心”)而加倍。
这部电影想要变得快乐,它在男主角父母的突然去世后为其提供了一次和解。
在导致父母去世的事故中,他陷入了昏迷,他承受了双重的罪责,既幸存了下来,又没有出席他们的葬礼。
整部电影都基于这一创伤,基于这一疗愈。
他曾经没能来得及吗?
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三个月)来与他及时遇见的这个年轻女孩告别,为她送行、陪伴她。
死去的是她,但安息的是他。
为了实现这一点,这位电影创作者选择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即使这一领域早已深埋于他的某些电影之下——那就是奇迹的领域。
这种奇迹之感在万圣节的森林里的一个伟大场景中达到了顶峰,男孩扮成日本飞行员,女孩扮成艺妓,他们重演了一部日本鬼片中的一个场景。
选择米娅·华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出演是明智的,因为她仿佛还穿着蒂姆·波顿(Tim Burton)《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2010)中那个仙女般一样的服装: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女演员,她带来了一种信念,打破了这个主题下潜在的感伤。
珍·茜宝(Jean Seberg)一样的发型,麻雀般的头,男孩式的穿着,她有一具雌雄同体的身体,这在爱丽丝与约翰尼·德普的滑稽形象的爱情中已经显而易见。
男主角(亨利·霍珀(Henry Hopper))看起来像一个没有王冠的国王,他与姑妈住的大房子看起来和《最后的日子》中的那个一模一样。
还有第三个角色,他非常奇怪,强调了一种日本的幻想:浩,一个神风队队员的鬼魂,自父母去世以来一直陪伴着男主角。
这位同伴对这位年轻人的现实施加了魔法,但他加重了故事中的死亡的概念。
在《大象》的非凡的开场中,一个儿子询问父亲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在楚克环礁的经历,而在得到回答之前,这个青少年说:“我去过那里”——但他怎么可能去过?
这句神秘的言论激荡起战争无所不在的事实,激荡起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档案影像的毫无缘由的侵入。
《悸动的心》的魅力还在于导演独一无二的场面调度:秋天的颜色穿过树林染上了米娅·华希科沃斯卡的宽大睡袍,构图如同投注于角色的友善的凝视,就像朋友的手放在肩上;随着情节展开,出现了一些处于焦外的形象,比如当这对情侣站在父母的墓前时,墓碑上两只羊并排的幼稚雕塑。
传统手法同样存在,尤其是音乐,但是它们被天才的构思所弥补:比如年轻女孩的第一次病发,她话说到一半,甚至没有哭喊,就以一种无限暴力的姿态向后倒下;或者,在她死前的一个场景中——与所有好莱坞电影中都有的那种医院场景完全不同——她只是简单地问他,“可以吗?
”,就像是在问“我现在可以走了吗?
你会没事吧?
”
但在这部光芒四射的影片中,最奇怪的是亨利·霍珀的存在。
他脸上的每一个表情都随时有可能呈现出他父亲——丹尼斯——的特征。
他只需稍稍眯起眼睛,我们就会回到1955年,《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的年代。
当影片的片尾字幕结束,出现了对丹尼斯·霍珀的献词时,一种更深的情感吞噬了整部影片,仿佛影片的故事就是这位角色的背景。
这对父子之间的相似性增强了它的力量。
往期推荐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2周:南尼·莫莱蒂《我的母亲》长评 | 洪常秀笔记 I:《猪堕井的那天》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1周:乔纳森·格雷泽《皮囊之下》
那个少年静静地躺着,用粉笔勾勒着自己的“尸体”。
那个少年总爱参加别人的葬礼,穿一身黑衣,敛着眼眉,只是因为自己错过了父母的葬礼。
那个少年和一个自己想象的魂魄对话,拖着躯壳,固执的寻找。
那个少年曾经执拗,迷茫,偏执。
那个少年,是,伊诺。
那个少年面对死亡,起初轻蔑叛逆,用斧悲伤愤怒的敲碎父母的坟墓,大声恸哭,斥责为什么丢弃他一人,却在最后女孩的葬礼上,化为一抹微笑,静静地回忆,感谢。
那个少女从容豁达,坚强勇敢,时时微翘嘴角,不想死亡却不畏惧死亡,爱达尔文爱生命爱水鸟,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摆上蛋糕,冰激凌,糖果零食。
她总是提起鸣鸟,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却又感动的生物。
她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
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
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 她是安娜。
我早些一直纠结于谁救赎了谁的问题上,是伊诺救赎了安迪,还是安迪救赎了伊诺。
聂耳曼曾这样描述爱情,你我都被爱情救赎。
于是后来结论就是,爱救赎了爱,伊诺救赎了安迪,安迪也救赎了伊诺。
就像冰冷的黑夜里相偎的两个人,温暖了对方。
死亡总是被人提及,也难怪,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每个人的终端就是死亡。
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总是对于死亡“津津乐道”。
有一个人说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一度担心是不是又是各种密集催泪弹,生死离别,痛不欲生。
好在并不如此,就是那么淡淡描述,没有过多的歇斯底里,欲说还休,画面简单单纯,毫不夸张做作,恰恰说到了心里.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说,“这画面就仿佛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顾念来顾念去,兜兜转转,最后重要的还是当下。
想起《优雅的刺猬》里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人生四然,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犹如安娜,每一天为自己活着而惊喜,不想死亡,却不惧死亡,干自己想干的事,死亡本身并不重要。
如果说看电影要有代入感,那你想为自己挑选哪个角色?
在《Restless》里,我想我不会是女主角,皮肤白白手脚长长的,执着地喜欢着水鸟,想知道自己到底还剩多少寿命。
我也不能成为男主角,喜欢用粉笔画出自己身体的轮廓,弄出好像事故现场一样的线条;拿锤子打碎父母的墓碑,悲伤而又愤怒地问他们为什么要丢下他。
我想我只能是男主角身边的那个鬼魂。
每天和男主角一起拿石头扔火车,一次次地在游戏中取胜于男主角,在偶尔听到“长崎”之后,默默地坐在浴缸里,梳理自己在人世的那些回忆。
我身上永远穿着战争时的制服,上面是被浓烟,弹孔,血迹弄出的破旧感。
我站在鲜活的世界里,我的人就像我的衣服一样和这世界格格不入。
或者我甚至连他也不是,我只是另外一个不知名的鬼魂。
我飘荡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逐渐忘记自己尘世的记忆,又或许即使我想起来,我曾经确实拥有的人生也像现在一样是虚无而又不值得回忆的,我活着时无法用力抓紧我生活的土地,就像现在我孤独地飘荡在空气里,也抓不住一个可以和我聊天的少年。
我在画面里,但是没有人能看到我;我想开口说话,但是没有人能听到我。
看过太多一见倾心或者是日久生情的爱情故事,少年,中年,老年,他们都会遇到各自命定的爱情。
我曾经渴望拥有《The notebook》里诺亚为艾莉修建的白色房子;我曾经想得到《Love me if you dare》里于连和苏菲打赌用的好看的盒子;我曾经幻想自己是《天使爱美丽》里的Amelie,用一些奇怪的花招让尼诺来追寻我的线索;我也希望自己是《重庆森林》里的阿菲,偷偷换掉编号633的警察房间里的生活用品,以这样的方式慢慢进入他的生命......他们说要相信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为你准备的,你总会等到心灵契合的另一半。
他们说其实爱情寻找的就是自己的影子。
那么,如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那么也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这个实体的存在,也许我们会慢慢变成影子,变成孤独的鬼魂。
伊诺和安娜贝尔排演浪漫的死亡剧情时,伊诺说:你再等等,我马上就来。
说完就作要切腹状。
安妮十分不满。
我想说,如果我是安妮,我会很感动很感动,虽然我也会劝他:你要好好活下去,活着就一定会遇到好吃的。
但是谁知道呢?
和心爱的人一起死去,活着孤独地活下去,哪个更好?
PS:自己很喜欢片尾博史写的那封信,但是网上没有搜索到台词的英文版,所以对照电影的中文字幕,自己勉强听了几遍试着写下英文版,希望错误不多。
As I write this letter,the ocean breeze feels cool on my skin.The very ocean is soon to be my grave.They tell me I will die a hero that safety and honor of my country will be rewarded of my sacrifice.I pray they are right.My only regret in my life is never telling u how I feel.I wish i were back homeI wish I were holding your hand.I wish I were telling you that I have loved you ,and only you since I was a boy.But I'm not.I see now that death is easy.It is love that very hard.As my plane dives i will not see the faces of my enemies.I would instead see your eyes,like black blocks frozen in rain water.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cream "ばんざい" as we plunging down to the target.I would instead whisper your name.And in death as in life,I will remain forever yours.我写这封信时清凉海风轻抚我的皮肤这片海洋将会是我的墓地他们告诉我我会壮烈成仁我的牺牲会带给祖国安全跟荣耀我祈祷他们说的对我人生唯一的遗憾是从没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愿我能回家乡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我从小就认定你了但我食言了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当我的战机俯冲我将看不见敌人的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祖国说在战斗机俯冲敌军的时候应该大喊万岁 可我情愿低吟你的名字没有经过死亡的人总是带着无尽的想象 矫情而绚烂地勾勒那样一种情形 看见灵魂 时光如胶片倒转 有声音萦绕不停 可是真正伟大的是那些经历过死亡然后安静地活着的人 他们告诉你 其实死亡只是一片黑暗 没有灵魂 没有矫情对白 没有鸟叫 没有父母 没有道别 没有萦回 只有你一个人面对死一般的沉寂然后死去 倘若死之前都没有认真爱一场 是不是真的太过可惜 restless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不得安宁 焦躁不安 又或者告诉我们活着的人 生命逝去灵魂不息 留住那样一盏烛光 当我平静地告诉你 三个月后我会死去 你看着我的眼睛 说 会帮你安顿好一切 对葬礼的一切 准备很多甜点蛋糕水果糖 那些悲伤的人可以吃很多冰淇淋 那样就不会那么悲伤了 也是我生前爱的那些食物 OH,We are saved...万圣节护林人小木屋里的过家家游戏 那是我们的小浪漫告别孩子的自己 躺在地上装尸体画轮廓 去参加陌生人追悼会 去墓地里画画带你见我的爸爸妈妈 在天平间的想象逝者角色约会 编写自己的死亡剧本 我们都是自然主义者 划船追甲壳虫看大自然 我爱的 想要的木琴你帮我找到 你曾说过 三个月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学会说法语 学木琴 你没有说的 还有我们可以好好爱一场 悲伤不需要哭泣作陪 只要一个同样古怪的你陪在身边 便好 你说要在我的追悼会上说话 可人们看见你只是站在那里 安静地轻轻的 然后 嘴角上扬 你说的所有话 我都已听到我爱的是水鸟 因为他们总是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陆地湖面或者海洋 还有一种鸟 他们总是以为天黑了之后便会死去 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发现自己活着便会很开心 于是唱起了好听的歌 诅咒还没有完全解除若明天要死去 可不可以 今天与我相爱。。。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鬼魂的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幻想的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愛人離去的電影。
影片以喪禮開場,是男女主角相遇的地方。
影片以喪禮結尾,是關於女孩的離去。
喜歡男孩那始終有點亂的頭髮。
喜歡女孩單薄而堅定的嘴唇。
喜歡他們互相注視的眼神。
喜歡他們隨時都能演繹出一場小電影。
喜歡日本兵鬼魂不斷問:爲什麽她要打扮得那麼像男孩?
喜歡影片的每一首配樂。
喜歡的理由可以很簡單,就是nothing。
我喜歡你正如我喜歡用排比句一樣,沒有任何的理由。
這難道不是很美嗎?
如同所有悲劇愛情片一樣,女主角是要死的。
但在女孩喪禮上男孩致辭的時候,他沒有說出一句話,卻是一直回憶起屬於他們的各種小片段。
想到最後,男孩笑了。
然後我哭了。
我們很多時候會害怕失去而拒絕開始。
甚至認為,沒有開始,才能永久保存。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要在三個月后離去,你會告訴他你愛他嗎。
如果你知道你愛上的人,三個月將會離去,你還會開始嗎。
我在電影裏面看不到一絲的猶豫。
一切的悲傷、憤怒、絕望,對比起那些真正實實在在擁有過的,又算得了什麽。
我是一個沒有什麽邏輯天賦的人,太深奧太複雜的電影我看不懂,看懂也會非常費勁。
即使在寫這麼一篇簡單的博客,我的段落也需要換來換去調整好一番順序才能讀起來比較通暢,真的。
我只懂得我感受到東西,那些虛無的、無法形容的東西。
所以大概只有能走近自己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最終認可。
熱衷於愛情片的原因,也大概是因為某些時候它能夠幫助我看見人類最藏在最深處的某種情緒。
鬼魂博史最後沒勇氣在死去之前交給愛人的信,我覺得非常美麗。
為此對著屏幕記錄了下來:我寫這封信時,清涼海風輕撫我的皮膚這片海洋終將是我的墓地他們告訴我我會壯烈成仁我的犧牲,會帶給祖國安全跟榮耀我祈禱他們說得對我人生唯一的遺憾是從沒告訴你我的感受但願我能回家鄉但願我能握著你的手但願我能告訴你我愛你我從小就認定你了但我食言了如今我發現死很容易找到真愛卻很難當我的戰機俯衝我將看不見敵人的臉我寧願想像你的雙眼仿佛雨水凍結的黑石當我們衝向目標他們說要高喊“萬歲”我寧願低語你的名字無論生死我永遠都是你的人---高橋博史少尉BTW,這是我在豆瓣上記錄的第一篇影評。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伊诺,永远是黑色,穿梭于陌生人的葬礼,没有车子,有一个鬼魂朋友,辍学,初见安娜贝克时的敌意和抗拒,似乎在生的世界里,他总是不合时宜,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出席陌生人的葬礼,跟别人总是说着不合时宜的话,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毋庸说留恋这个生的世界,倒不如说是更向往死。
安娜贝克,永远是彩色的衣服,喜欢画画,脸上总是回头瞥见伊诺是挂在脸上的温暖淡然的笑容,她告诉伊诺衣服不合时宜,她帮伊诺在葬礼上解围,她从不会吐露治疗的痛苦,她不想死,她珍惜在生的世界里活着的每一天。
两颗悸动的心,似乎在现实世界里都无处安放。
伊诺,向安娜诉说死的经历,跟鬼魂朋友的老天;安娜,向伊诺介绍鸟类。
一个似乎在描述死后的世界,一个在描述活着的世界。
伊诺,体会到了生的快乐,在安娜的葬礼上,他不在穿着黑色的衣服,脸上浮现出安娜一般的笑容。
安娜,在通往死的路上不在惧怕,因为有伊诺的陪伴,体会到了生命中的快乐,还有鬼魂朋友的陪伴。
生亦欢,死亦欢。
当主人公仰面躺在马路上,用粉笔圈出自己的轮廓,镜头移向城市流动的街景,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少年和即将迎接死亡的少女相遇。
这个本应老套的故事却因独特的情节与视角脱颖而出,平缓的叙述,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挖掘,谈论死亡却不局限于死亡,叙述爱情又不受爱情束缚,看似平淡,实则真挚感人,虽然并没有意料之外的结局,动人的刻画便已足够。
看这部电影,就像一个拆开礼物外包装的过程,人物形象逐渐变得立体丰盈,看待死亡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因亲人的死亡而游离在生活边缘的男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参加陌生人的葬礼,甚至和已经死亡的日本飞行员对话,直到意外地遇见罹患癌症的坚强少女,并陪伴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自己的人生态度也随之改变。
我愿意将它形容为一个温情的故事,主人公们会因战争和死亡等敏感话题或尴尬或争吵,他们会发生分歧,也有不愿被触碰的内心角落,这些都真实而且不可避免,但是因为爱——理解、接受和依赖,使死亡造成的心理负担不再无法承受。
这部影片通过多维度的描述启发我们,在珍惜的同时也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已然拥有的美好回忆,不能消磨,无法替代。
在年末看这样一部心旷神怡的清新治愈之作,实乃庆幸,全片据说格斯·范·桑特只用cannon 70d拍摄,却将蹉跎的一个男孩和一个病危的女孩刻画的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干净的场景切换,欲说还休的镜头语言,跌宕起伏的单线刻画,毫不夸张的情节设置,却把生死与爱置之度外。
男孩一开始就游离在他不该参加的葬礼上,也因为他没有机会参加他所爱的双亲的葬礼,却姻缘巧合的遇见了他即将爱的女孩;男孩的身边有个小亮演的“神风敢死队”鬼魂,直到最后教他脱离了苦海,小亮穿了一身黑礼服带了一顶黑礼帽要陪女孩踏上死亡的长途,这个人设的确有不少隐喻。
男孩和女孩的身世是如此教人痛心可是他们的爱是如此刻骨铭心,最后也是爱给了男孩新生。
片中复古的服装也是饶有趣味,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那些空镜好像美妙的诗歌在不停吟唱.....个人评分:9.2分,我个人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男孩的两次哭泣有些刻意,其实那些看似不正常的再正常不过了。
他们在丧礼中遇上,也在丧礼中分别。
然而这个故事从死亡开始,却没有在死亡中结束。
男的放弃自己的生命,父母意外离世后一直被死亡的阴霾笼罩;女的患有末期脑癌,却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
两者对死亡的诠释有天壤之别,却同样喜爱到访陌生人的葬礼,二人遇上注定有一段与别不同的爱情。
此情此景绝对适合大呜大放高唱绝世恋曲,最好来个煽情催泪的密集式轰炸,但今次的导演是Gus Van Sant,注定让要大哭一场的人失望而回。
导演以温婉细腻的调子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何价,同时上演一幕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无需上纲上线却来得特别委婉深刻。
男主角回家向晚饭中的姨母说了一句:「I don’t know why we still eat in here.」填鸭式的教育鼓励我们努力上进,为将来富裕稳定的生活打拼,却鲜有提醒我们要尝试了解生活的底蕴。
为何我们仍能心安理得地杀戮其他生物来进食?撇开社 会赋予的角色定型,「我」到底是甚么?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今天的努力到底是上进还是徒劳无功的挣扎?统统都是穷一生都未必找得到答案的人生课题,然而社会从不鼓励我们为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浪费时间,每天实在的为金钱利益追追赶赶分秒必争才是上上之策,却忽略了寻找的过程才真正使人性升华,根本价值上的改变才正正是人生里唯一的奇迹。
他们一起研究会吃腐尸的昆虫、一起闯进殓房、一起演出自编自导的死亡脚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看冰上曲棍球,三个月的时间让他们经历了很多人一生也未必能拥有的经历。
除了获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改变了男主角,让他对生命和死亡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求死容易,真正让自己活着才是勇敢,蓦然回首发现爱原来可以凌驾死亡。
故事结尾男主角在女主角的丧礼上负责致辞,然而他只不断忆起昔日一起的温馨片段,微笑而不语。
这是导演精妙的安排,因为任何言语在此时此刻都显得庸俗肤浅,这段改变人生的偶遇早已有如不绝的甘泉在心中长流不息,电影故事彷佛没有随着工作人员名单的出现而结束,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世界的训练,让我们改变;生命即是死亡,死亡即是生命,悲喜往往一念之间,到底你的人生开始了没有﹖
过清新了
电影只好看了最后三分钟~
清新扑面,毋庸置疑。无法安宁的悸动的心。
作为小清新电影还是很合格的,干净忧伤的少年,甜蜜又夹着忧伤的小爱情,一些稀奇古怪的小想法,漂亮的画面和好听的配乐。生命的短暂才衬出爱情的可贵。一看到亨瑞·霍珀不由就想起他爹,米娅也是个好演员。三星半。
Enoch ,Annabel,名字在一起就好搭调。 故事太不知所云,Enoch永远没睡醒的样子。
我还在等着你静静的爱我
活泼绝症少女圣母一样的用绳命拯救了矫情怪异稚气美少年。虽然画面很美腻,人物很美腻,gus van sant选美少年的口味也依旧稳准狠,但是还是没法拯救这个矫情的剧本啊!
【悸动的心】那些让人费解的剧情小细节也刚好是它迷人的地方,和这个残缺美的故事一起让人猜想。小清新范本式的配乐和剪辑,加上迷死人的翩翩美少年,格斯范桑特带来了一部年度老清新,有时候美中不足的“不足”恰是美的所在。★★★
“这画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这个比喻蛮恰当的,末日年第一片,运气不错。
怎么总有无所事事闲得蛋疼的文艺青年老爱去逛陌生人的葬礼
美少男
不对我口味的小清新
#观影手记# 1140 小清新啦~
生命最后一段,我陪妳走;生命最重要一段,我陪你走。
太文艺了..大器晚成里的老鸨亮了..
如果能遇見加瀨亮,我也願意dead for few minutes.
女孩好像凯特布兰切特。。。小清新。。。。
正因为经受了痛苦,才会懂得享受疼痛停止时那美妙的欢乐。
一如既往的美少年、清新和死亡的结局。
安静.. 让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