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能让我如此哭泣的电影了。
这样一部平实的独立电影竟让我久久感动,感觉不到一丝做作,只有生命最后的珍惜和不舍,当然更多的是那份敢于面对的洒脱,而其实真正让ANN独特的是她身上那份无可替代的善良。
善良的人和那些勇于付出不求回报只求他人幸福的故事似乎总能得到我的好感及敬意,AMILIE如此,ANN也是如此,似乎她们都愿意付出一切去换得自己喜欢的人的幸福,当然,在电影中,尤其是如此理想主义的电影中,女主人公通常都也会很幸福,哪怕像ANN一般会提早离开人世,但我可以说她没有虚度她最后的日子,并且让最后这些日子特别有意义特别特别。
不知道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列出什么样的单子……或许1。
全身心地爱上一个人2。
告诉我的每一个朋友我对他们的感情,并且告诉他们我的忠告3。
尽我的能力安排父母的生活,每天给他们拥抱4。
跳伞一次5。
每天对每个人微笑6。
完成捐献我的所有器官的文件和手续7。
去西藏,并且尽可能地旅行8。
写下我所有的想法与感慨,如同陆幼青那样……可能现在我依旧年轻,没有爱人孩子,似乎很多都是为了自己的感受而做的,但是当自己想到那样的问题时似乎发现其实每个人都随时可能死掉,为什么这些事情只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会想起来要去做呢?
其实每天都可以做啊,生命中很多东西是每天都要去珍惜的,你的呼吸,空气的热度,绿草,天空,朋友的嬉笑,陌生人的微笑,父母的关怀……如果以失去生命为前提,所有东西都是值得去珍惜的。
珍惜是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在脑中出现最多的词汇。
再者就是善良。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幸福的,虽然她即将失去生命,她有麻烦有可爱的孩子,贫穷但温柔的丈夫,罗嗦却真挚的母亲,甚至那个在监狱的父亲都是值得珍惜的。
换个角度的话她就将是不幸福的,她17岁就和唯一接过吻的丈夫有了孩子,没有体验过任何其他恋爱,并且一直比较贫穷地生活着,父亲自六岁就没见到过,母亲厌恶每个人,工作卑微朋友只会不断地计算卡路里……但是,ANN始终没有埋怨过,她爱他的丈夫,想念父亲,了解母亲,邀请朋友到家中吃饭以解决节食的痛苦,她善良热爱着一切,生活似乎没有给她什么,却给了她最美丽的东西——那份可贵的善良真挚。
当中还有ANN期待的丈夫之外的爱情,朋友称之为婚外情,的确,是的,但是我异常厌恶朋友说话的那种口气,把那样一个将死的人渴求人生唯一一次恋爱之外的一次爱情套上那顶肮脏的帽子不是太卑鄙了么。
喜欢里面的爱情,ANN和丈夫:为了擦干ANN的眼泪丈夫脱下的汗衫俘虏了少女的心,再简单不过,却动人万分,那份善良和怜爱之情是一切。
ANN和情人:咖啡店的初遇,LEE对ANN一见钟情,这个安静地在深夜埋头写东西的女子是如此动人,如此独特,应该是ANN的哪种淡定明亮的特质吸引了LEE吧;第二次在洗衣店,LEE欣喜地看到心仪的女子再次出现,笨拙地搭讪,ANN依旧那样淡定地笑。
(若不是心中的那个计划她一定会礼貌地拒绝他)当LEE买咖啡归来,ANN已经累坏了,躺在沙发上沉沉睡去。
LEE只是安静地看着她,给她盖上衣服,一点一点凑近地看着她,他的爱人,帮她洗衣服叠衣服,并且巧妙地在洗衣袋中留下一本书和联络方法,希望他心仪的女子会来找他。
离开时是双眼紧紧地目送,那份不舍与忐忑让人明白那份爱来得那么突然那么真那么重;ANN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找到LEE,LEE的家空无一物,他局促着尴尬着,ANN善解人意地微笑着提问,两人四目向对心意已明,在LEE的车上,伴着音乐和雨声,ANN在气息凝固时说:“你再不吻我我就尖叫!
”LEE还犹豫着,ANN真的尖叫了起来。
“SHUT UP!
”LEE吻了上去,那么认真那么专注,那样幸福的吻……两人的相恋如同所有情侣一样,那样的缠绵,而他们的分离是必然。
ANN虽然只是想体验丈夫之外的男人,但似乎她真的被这个真挚的勘探员打动了,她的那份不舍那份痛苦那份决绝,一切的一切表明了她也爱上了他,的确,但是,她又能怎么样呢?
只有在最后分离的时刻再回去吻最后一次,抱最后一下,哽咽着离开心爱的情人……录下了对孩子的生日留言,录下了对丈夫,对母亲的话,修过了指甲,看过了父亲,为丈夫引入了一个未来的新娘,也离开了生命中最后的那份爱情,ANN几乎把所有打算做的事情都完成了,她很累了,隔着帘子看着丈夫孩子们和那个她希望可以在将来代替她照顾丈夫孩子们的另一个ANN,她眼中充满了安详快乐,当然也夹杂着酸楚眷恋,总之,那一刻她的心是淡定而平静的。
至此,我几乎放声哭泣。
我看了这部电影,终于。
一个人如何意识到自己活着,如何能让自己为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如何让生命实现价值-或者只是某些方面的价值,是这个电影要讨论的。
你说的金子般的真知灼见,我以为是她对母亲说的,这世界上没有人正常。
还有一点是,她最后发现,生活美好得超出想象,你在一处失去了,他总会在另一处补偿你。
可能没有死亡的威胁,我们永远都体验不到真正的活着是什么感觉,不会使出全身力气,去爱,去创造,去留恋,去珍惜,去摒弃自己身上令自己厌恶已久的坏性格和坏习惯,去停止伤害你爱的和爱你的人。
当然,写到这里,我也哭了。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早点与自己和解,与生命中所有的遗憾和伤害和解。
到最后只剩下爱,不管这爱因为谁的离开或死亡只能很短暂,我们追求的不就是真正的爱吗?
希望自己消失还是存在,我以为,是希望自己存在。
如果我也只有两个月可活-实际上真的差不多,因为还有两个月我就要走了,离开你-那么我应该怎么生活?
我会每天用最大的温柔对待妈妈。
我会和爸爸和解。
我会真心的认为我是完美的造物,我配得上一切爱。
我会让能接触到的所有人开心。
最后,我会找到所有机会,告诉你我爱你,并在最后的时刻吻别。
没有我的日子,“我”在与不在当然是一个紧要的问题。
我与日子水乳交融,我沉浸其中,日子或者是公开的,但是梦想却是秘密的。
黄昏的梦,过着美好生活因而生活也对你微笑;肌肤的梦,你正触摸着无暇的肌肤;远方的梦,思绪跳过窗户越过海面内心生出同时存在的两个世界。
清洁工安妮从没有想过有被惊醒的一刻,她的生活无论在自己看来还是在观众看来都是精心雕刻的油画。
问题父母、两个乖巧的女儿,一架拖车房、一个暖脚的大男孩丈夫。
她的日子是幸福的,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幸福感。
偶尔那么一刻,当雨水滑过肌肤,或者生活并不那么完全的真实,但是我们要观看的恰恰是这种幸福而不是安妮同事深受减肥广告困饶的那种糟糕。
一次晕倒打破了一切。
安妮被诊断出患了绝症,此刻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间,无穷的远处被逼近,梦想从隐秘处浮出水面。
安妮给自己列出了十项待实现的清单。
原来安妮的生命被抛入世,她来不及选择一个幸福的家庭,甚至来不及生长出更多的梦想,仅仅因为演唱会寒冷的哭泣有人递过来一件带体温的T恤,他们就爱并生活在一起了。
安妮说,我喜欢寒冷,因为它让我感觉活得真实。
可是感觉的真实就是真实的表象。
导演科赛特要做怎样的设计才能使得安妮的日子对我们显现。
安妮的消失迫在眉睫,这个画面世界的中心摇摇欲坠,牵挂才是她与她的生活世界唯一的真实。
牵挂女儿,所以要为她们录下直到十八岁前的生日祝福录音。
牵挂父亲,所以要向母亲索要父亲的监狱地址。
牵挂丈夫,所以琢磨着为他寻找一个新妻子。
可是,正如死亡需要独自面对,所有的牵挂都有一个最根本的牵挂,牵挂我的牵挂。
我的牵挂就是我对我日子的牵挂,可日子裹着根本喘不过气来,就像理发师说,你知道吗,一个理发师是很有压力的,人们总是要求你把他们变得漂亮,但有时候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我只有跳出去,我才能看见它;而我要看见它,我必须跳出去。
改变自己,整发型修指甲,爱上一个另外的男人。
我们观众的争论焦点就在此处,生命的最后一天面对一直爱自己的丈夫,女主何以爱上另外一个男人。
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今它们却同镜了,可是我们别忘了这正是科赛特早让我们真正看到的“秘密”。
听不懂的中文广播,超市的舞蹈,路边演奏的男孩,测量员汽车里的音乐,平凡的日子中一直透着一股梦想的神秘,可是直接的观看是无所察觉的。
安妮希望“没有我的日子”,仍然大家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
可是正是那个过着不幸日子的父亲说:你爱某人但是你不能使他们快乐,如果你爱他们,但你却不能用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
这是不是才是真实的日子。
或者,好像也不能够,谁知道呢。
摘一段将逝者给爱我者的留言: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
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
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如果一部电影有某句话看起来很有哲理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它难免让人觉得做作。
《My life without me》恰好拥有这样的台词,可它却是我今年我看过的最自然亲切的电影。
安用车上的音响听中文教学磁带。
她的妈妈对她说,你就不能做点正常的事么?
安说:“没有人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不正常。
”安在23岁那年得知自己患上绝症,至多有两三个月的寿命。
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4岁,一个7岁。
她17岁时在涅磐乐队的告别演唱会上认识了她们的爸爸。
他们至今恩爱,住在她妈妈后院的房车(?)里。
在安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死亡绝不显得沉重、也绝不轻佻。
她列了一个单子,死前要做的事情。
首先,绝不让其它人知道她将离去的消息。
然后她有一些安排或者说是小心愿,它们既有母亲的稳重与温柔,也有23岁女孩的疯狂与调皮。
刚看影片开头的时候,我心里说,得了,又一个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片子。
在大学里当清洁女工、年纪青青就有了两个女孩,爸爸在牢里蹲了十年,丈夫常年失业——当我开始有些不耐烦的时候,影片里工作晚归的安钻进被窝,睡在里面的丈夫被她冰冷的身躯冻醒,一边开玩笑一边给她焐脚。
两人嬉闹着结束了这平常的一天。
一下子,我对这部电影的成见全消散了。
它并不模式化——不愁云惨淡,也不试图让你苦中傻乐。
它零零散散、正常而且异常,像真的生活。
My life without me,并不像中文翻译的那样,是“没有我的日子”。
而是指的当女主角安离开人世时,周围的人生活如常(或者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安在死前的安排。
弥留之际的安透过纱帘看另一个Ann和她的家人一起忙碌,好像真正的一家人,欣慰极了。
如果此处影片想告诉我们什么的话,那绝不是安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之类的屁话。
它只是静静展示了生活如常之美。
一个生命淡出了人间,而流淌的生活之河不止。
安让它过渡得更顺畅,从而她的离世是欣然美好的。
每一个在她生命中出现的人对此都会带着微笑。
聪明美丽瘦弱的Ann,正常的安不正常的安,还没活够却走得从容的安,贤妻良母安,情人安,小孩子安。
我喜欢安。
我想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点什么。
忽然觉得,越好的电影我越难从中总结出什么大道理。
因为它复杂琐碎。
要是让我打分,《黑暗中的舞者》肯定不如《没有我的日子》分高。
因为我能从前者总结出东西来。
后者却让我难于表达。
<没有我的日子>/
”然而 还是有人茫然无措地 假装开心地活着就像超市里那段 超级讽刺的单人舞蹈每个人用力配合着生活 起舞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掩饰生活里剩余的苦楚而入狱的父亲 无法为她提供庇护她甚至在父亲入狱后 都没有再见过他安妮同母亲的关系 又不甚良好她知道母亲爱她 可也知道母亲憎恨着生活的一切她想让母亲对自己的孩子 呈现出多点关爱哪怕是在她去世之后 表现为对自己的一点留恋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没有觉得一家四口居住在拖车里是一件多么难以忍受的事情安妮为丈夫最近得到了修建泳池的新工作而高兴尽管他们的生活没有新变化尽管安妮自己也没有休假机会尽管两个女儿还有许多 因年幼引发的矛盾尽管生活看起来迷茫又充实这些她都不曾抱怨可是她 为自己就要离去 而感到难过难以启齿的事情就选择沉默吧安妮决定将病情隐瞒家人并写了十条离世前的愿望包括找到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为女儿们准备到18岁为止的生日祝词给两个女儿找一个善良的继母安排跟父亲 多年以来的一次见面努力享受余下的人生于是 事情就这样按计划发生了安妮在洗衣房里偶遇 从阿拉斯加归来的测量员两人在短短的时间里 摩擦出了爱情火花而在她将满脑子只有节食计划的女同事 介绍给丈夫时却遭遇了失败这当然 不会成功因为她和丈夫的婚姻 是由热恋而来她永远感激 那个在演唱会上脱下汗衫为自己擦眼泪的男孩她也永远热爱 那个让自己拥有一个家庭、两个女儿的男孩只是她不想 让丈夫奔波于医院与工作、生活的路上不久后 一名与安妮同名的女邻居的到来让安妮又重新燃起为自己的家庭填补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的想法这个安妮 她无限热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似乎 她是一个理想人选在最后的几天里安妮如愿地见到了自己的父亲“I Want to touch you”可惜 他们却只能隔着冰冷的玻璃 匆匆见上一面安妮怀念 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日子怀念父亲离家时播放的歌曲 怀念父亲曾讲过的话可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只是不能像别人要求我们那样生活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尝试 你就是做不到”至于自己的母亲她深知母亲厌恶着世界的 一切可是她理解母亲是因为 这一生过得太过艰难所以安妮鼓励她去认识新的人 去热爱新的生活为了不让丈夫知道自己的病情安妮甚至不能够将 女儿未来几年的生日录音带交予Don只好委托给自己的主治医生看起来所有事情在按步骤实现当然 也有安妮的死亡在步步逼近所有想见的人 担心的人 抱歉的人 深爱的人她都有 最后一一道别在那个港口上 她静静思考自己还有什么来不及的事情未做其实 清单上短短十件事又怎么能描绘出 未来许多年的故事所以说影片不是写给别人的只是写给安妮自己的这是属于她自己的遗愿清单只为了 了却自己的心事无关他人的喜乐忧愁她依旧会祈祷“你不知道要祈祷什么 或者祈祷给谁但是你祈祷”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
有没有想过当地球上没有你,生活会怎么样?
我想过。
我想,如果我有一天永远消失了,会有一些人因为这而不幸福。
可是我相信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即使没有我存在,地球照样转,人照样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认知让我有些忧郁。
然而更多的,是欣慰。
令人深思的片子。
我们活着,可我们是真的活着吗?
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从心而做的吗?
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做着事情,那就等于没有真正的活着。
影片中女主人公得了绝症后开始安排自己的生活。
她觉得这时候她才活出了自己。
她说:“我喜欢寒冷,因为它让我感觉活得真实。
”
tnnd,今晚看这部片子居然看哭了。
自持看片无数的我以为这样老套剧情的片子应该没法触动我。
可是想错了。
里面的音乐的确不错。
还有几处段落深得我心,女主角和她丈夫是在nirvana最后一场演唱会认识的,在演唱会上她泪流满面。
自此以后她就不再听什么音乐了。
还有学狮子那段真好!
又是青春与死亡的碰撞。
十七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十九岁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十三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太多没有经历的事需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未来的一切都需要做好打算,并且永不可更改。
坚韧的小女子,据说演员是一个左翼分子,小小的坚毅,小小的调皮,小小的叛逆……片中的第二个“安”,也就是他们后来的护士邻居,我觉得很可爱。
生命周而复始,面对死亡谁又能真的准备好呢?
我只是不喜欢童话。
很感慨在被给予最后三个月生命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嘶吼、挣扎、抱怨、愤怒和任何激烈的情绪。
我们只是看到了两行默默的泪水,和女主角由温柔包裹住的一种决定后的生命的韧性。
连冷静都可以是柔软的,这样特别的目光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拍得很美,喜欢那些近景和特写,喜欢被给予的那些近镜头,甚至有时候近得都让人有看不清楚的错觉,这样的方式是强制的,画面硬是给了观众以压迫的感觉。
这样的情节设置修补了观众对于23岁强迫死亡这个现实所带来的强烈的缺失感。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真的很难接受。
我已经不明白为什么我开始用逻辑去思考了,我已经不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意去相信这一切发生的可能性。
我只能说,这个故事是一个绝对的空中楼阁,这一切的巧合都是因为一个从一开始就闭合好的故事结局。
这个故事应该叫做心想事成。。。。
我想说她找到一个男人并且让他爱上她,她找到一个女人成为自己再适合不过的替代者,这两段应该做奇幻处理。
我不排除它们真实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真的不能接受它们就这样巧合的以“事实”的面目发生的事实。
这是一个悲剧,但却又不是一个悲剧,它的虚构氛围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我想说,生活本身要残忍得多。
希望本身只是一缕青烟,但的确能支持我们克制的冷静的看着生命结束。
故事讲得倒也流畅,音乐美,人物漂亮,画面质感和某些情节设置同《黑暗中的舞者》有相似之处。
但是,某些情节设置教人不解,比如她在夜晚工作时跑去洗手间呕吐之后,对同伴发表的那通议论,包含的内容信息很是丰富,每一个点都可以深入挖掘,但是议论结束时,一切又都烟消云散了,让人有点儿疑惑它摆在那处的意义和价值;又比如超市那段,说着说着全超市的人都舞蹈起来,觉得导演以这样的形式来描绘将死之人的内心活动有失妥当。
总体感觉,影片在整体氛围的构筑上有一定成就,但是中间还是掺杂有不少零碎的风格化的杂物在里边,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表达。
在人物的刻画上都较为简单,没有让我看到任何一个角色的丰富和多层。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虽然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很少写影评,可能因为我是个理科生的原因,理性思维比较强大,感性思维比较差的原因吧,理科生的文章很容易给人全是数据,干巴巴的感觉,我尽量不把影评写成论文.呵呵欧洲是电影的起源,欧洲导演注定了引导电影的潮流.我的印象里出名的女导演很少.这个女导演我也是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导演要拍这个片子.是这个不幸的女孩的经历打动了导演吗?还是别的原因呢?换成男导演会关注这个题材吗?整部片子虽然讲的是死亡,但是好像我没有感觉很悲伤,女主角的表演很平实,不做作,好像她和伊莎贝拉就是一个人.唯一让我鼻子发酸的镜头是她给自己的女儿录音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伊莎贝拉和她母亲的对话,她说"没有人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正常".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里了,真是说的太精辟了.为什么我们的压力那么大,生活的那么郁闷.可以说这个女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却越来越不高兴了.我看到她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生命之后的表现,我觉得她是后悔了.后悔不应该17岁就生孩子,不然自己现在应该就是大学生,而不是打扫大学的清洁工.但是这个后悔又不是那么强烈,我觉得这个每个人都会有的,不论是谁可能在临死的时候都在想,要是我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就会怎么怎么样.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点都不错,我觉得一个爸爸怎么也不会想起来给孩子录音这种事情,只有母亲才能做出这种事情.可是为什么女主角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呢,因为过早生孩子?亦或别的原因,女主角如果不死,她的孩子大了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两个男的都很帅,尤其是那个第三者,很像意大利的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所以我喜欢他啊,看片子中暗示,我觉得他似乎是刚刚离婚,财产被前期都拉走了.让我很同情啊.爸爸的表演一般,倒是她的一对女儿很让人疼爱.这让我想起一个观点,就是倒霉的越倒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本身很穷了,却还要被病痛折磨.她为什么要找另一个男人呢?经过别人的提醒,我才知道理发店的女的和清洁工同事都在<低俗小说>里出现过,这点也比较让人感兴趣.不知道导演什么意思?最后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珍惜生命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现在的时光,好好活着吧.我觉得是这样
2021.05.08 前半段摄影很美 。但叙事平白,无感。
一个年轻却又即将消亡的生命在《没有我的日子》里最终意识到了“我” 的存在。这部常被小资们视为古典爱情故事的作品恰恰是一个悲观的现代城市寓言。濒死的体验给予了女主角质疑世俗的目光,这让她在机械的无我生活中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幻觉(广告)剥夺(取代)了人们自由选择的能力,故而影片最美的一幕发生在堆满商品的超市。柯赛特这种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灵感显然源自约翰伯格,因此她在这部探索“我是谁”的处女作以及《言语的秘密生活》中都特意感谢了他。
忧伤的基调,没有激烈的起伏,平淡到不知道是不是结束了。看过Dancer in the dark的人别对这部电影抱太大期望,当然这部没有后者好。
三星半吧,不晓得为啥IC总是让人有期待却最终多少还是失望,《挽歌》也是如此
波澜不惊中惊现感动
谁让我爱生活比爱自己多
感人至深。每一次看都泪流满面,那些平凡人生中积攒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没有人去聆听。
不要看坏电影了 为什么分还这么高 显然是假的
本应该是悲伤励志的电影,我却无法共鸣。脆弱的你离开前是无法完成这些事,也根本不会去想这些事。这故事法国人来拍或许会不一样
这题材稍微走偏一丁点就会引来无数厌恶的情感,不过实际处理地还不错,这点算是挺成功的。
三星半,女主真的是很有力量的人
喜欢Sarah Polley和Mark Ruffalo在一起的段落
她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臨終前所有的夢想大都關乎身邊所眷戀的人,正如她說過的:死亡,我从不害怕;我真正害怕的是,没有我的日子,你该怎么办。
结束得太突然了吧我说。。不过发现好多惊喜的面孔哈哈
人生如此美好,你又怎不会眷恋?非常感人,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来完成自己曾经梦想的一些事情,然后悄然离开。平凡又真挚!
戏剧的情节, 真实的残酷
對白不生動,一點美感都沒有
调子比较慢~~~不温不火~用录音机留言的段落~~催泪炸弹~
清澈 平靜 安心
规划好人生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