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十年,再见杨德昌

十年,再見楊德昌

主演:杜笃之,余为彦,陈博文,陈希圣,姜秀琼,陈湘琪,唐从圣,张震,小野,柯一正,鸿鸿,王维明,陈骏霖,虞戡平,魏德圣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十年,再见杨德昌》热门推荐

《十年,再见杨德昌》剧照

《十年,再见杨德昌》剧情介绍

十年,再见杨德昌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 「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 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體制的作法,中影幾乎下令停拍,最後談判前一天,他寫了一篇〈光陰的童話故事〉給小野,那是一個老米舖老闆夾在有幹勁的小學徒和捧鐵飯碗的老員工之間的故事,用此比喻改革舊體制之必要。楊德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廿多年的創作歲月裡,用最大的熱忱與獨立精神,戮力達到創作的完美,一輩子都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 「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選映《光陰的故事》等多部經典作品,另邀請楊德昌的弟子們帶來早期創作,呈現他們因受楊德昌的啟發而走上電影之路。除了影片放映之外,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红衣诡村之幻·谜夏洛克:未叙之章电影天竺鼠车车夺命魔瞳你的目光所及之处流落挪威的孩子爱·杀圣诞老人和我好鬼两个半2鬼王争霸勇士那时的我们蓝色档案我死之日夜幕降临书剑恩仇录格尔尼卡贞子练爱ING古宅老友记第四季孤立无援外来媳妇本地郎无心应战蝙蝠侠与哈莉·奎恩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艾丽卡无上婚宴美国众神第一季黑色孤儿第一季好好活着肉搏战

《十年,再见杨德昌》长篇影评

 1 ) 真

众人回(吐)忆(槽)杨德昌(陈希圣黑得最欢),一点记录:1.杨德昌本来想拍一部智慧犯罪的电影,后来去美国看了[体热]回台湾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2.小野讲往事超激情。

中影:“开玩笑,大导演来我们中影拍戏,都要用我们中影的摄影师,我们哪点不行啊?

那小伙子拍了四分之一电影,就这么屌,不要我们的摄影,他会什么?!

”“我们先弄牯岭街好了,牯岭街比较简单,你相信我,30天拍给你看”3.王维明:“你好厉害,你怎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4.生煎包+红豆汤+柳橙汁——让杨导消气5.“操你妈X,操你妈X,变不出魔术了”6.姜秀琼:“他太孤绝了,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了解他,这是我很心疼他的部分”7.鸿鸿:“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8.唐从圣:“那时候,杨导脾气确实是真不好,以为都是传说。

各位,都是真的。

”9.杜笃之满满的干货!

以及最后十分动容的那句(用闽南话讲的):“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会去的”10.杨德昌对陈湘琪说:“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你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11.张震平均三句话眯一次眼睛。

“每次拍合照他都会笑出声音来,‘呵呵呵呵呵呵’,一直到现在每次我去拍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模仿他发出这个声音,然后我就会很乐,因为那是我对他的一个记忆”12.魏德圣那一集,落泪。

 2 ) 杨导纪录片笔记记录,原话摘录

1.柯一正

《十一个女人》——浮萍,杨导把一个半小时拍成三个小时。

“这个家伙选的画面都和我们不一样,讲故事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

” “杨德昌给我的感觉,他永远是个小孩,有时候是个愤怒青年。

” “他只有画面,他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你他要干什么。

所以他讲故事很长,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画面。

” 「感觉类似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他每天就约一个女生谈,然后谈一谈就问:你第一次来是什么时候。

”“他其实在剧本之前,会有一本人物刻画,比剧本还厚。

” “所以他对每一个人物,特别深入。

”“侯孝贤是告诉大家一个情景以后,进去,你们自己就活在里面,自己去搞,根据根据每一个人的个性会有变化。

可是,杨德昌的东西,应该是所有人在那里面,已经被他设定好了。

”「文科生和理科生拍电影的不同」“工作人员跟不上他,因为他走在太前面了。

”“贝沙洛——一个全市民都喜欢看电影的小城” 2.余为彦

“他好像不那么善于言辞”“我觉得张艾嘉也非常奇怪,非常爽朗。

当时一看就说,ok啊,就你啊。

她不认识他的,他就是因为这样子拍了《十一个女人》” 「 原来张艾嘉也可以算杨导的一位贵人了」“武林的秘笈,它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它根本就在你脚底下。

”“他(张震)刚刚到杨导就把他拖到一个角落,叫他面壁。

一面壁就是快一个钟头” “张震出来,我们两个人单挑吧” 「你有神经病啊哈哈哈」“他其实对建筑是最有兴趣的,他有很多朋友都是建筑师。

” “其实建筑,大部分的人常常会想一个外观,不应该是这个。

根本就是最底子里面的,最原始的那个东西,他最后一路一路推,他的外观会很自然的呈现。

”3.小野

拍摄《光阴的故事》,有已经完成的四个故事。

“结果当下杨德昌就表达说,我当然不要这个故事啊,我当然重新来过”“从头到尾他的电影里出现一个小杨德昌”“影评人就开始对这四个人打分数...结果杨德昌全部第一名。

”光阴的童话故事,「杨德昌真是个幼稚鬼」“这个导演一定要抓住,再难搞也要抓住” “那我就告诉明骥说不能换,因为这个导演真的非常有才气” 「小野真的是杨导的伯乐了,感谢、感动」去咖啡店都要不停换位置“我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痛骂他,杨德昌,你有一种病,叫小飞侠并发症。

想的很多,要出手的时候各种犹豫,找各种借口退缩。

” “不要寄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谁,他不会有错,都是你错,你寄给他他只会更恨你。

”灰灰和黑黑“观众不在乎我在乎啊”「很喜欢这一集,感觉小野不仅是杨导的伯乐,也是挚友。

他真性情,具有慧眼,懂得忍耐,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才能和杨导这样一个偏执难搞,甚至有些“自私”的天才共事」4.王维明

用拆烟盒给学生讲结构,“那个拆解之间,那个重新组合之间,再去描述减低掉最少浪费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两场戏,「看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他是《独立时代》里面的那个演员」smoke gets in your eyes每年都会梦到杨导三四次,「王维明应该对杨导有着复杂的情感」5.陈希圣

面临被退学的处境,给杨导打电话求情。

“‘唉,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进入杨德昌黑话的世界”“卡,cnmgb,cnmg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这段模仿太有意思了,可见杨导是有多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制片——钱、权、期、人导演——人、时、事、地、物杨导发飙不拍戏,给他买来点心 “糖尿病不能吃糖啊,血糖低就发脾气么,那你就给他吃吃糖,吃饱了他就很开心么”“他挑个眉我就知道骂谁了”“杨导对于工作上的细节,跟对人的要求其实非常高,高到其实不合理。

”《一一》不找临时演员,都是剧组找来的朋友之类的,频繁换演员。

“变不出魔术了”一百多个桌的办公室没人敢坐找不到好的景无法交代,买回来一个巨大的原子小金刚公仔,这样就哄了杨导了。。

“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我没有办法用别人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6.虞戡平

咖啡店的聚会,对新电影来讲很重要的一个据点去探班,和杨导出来喝咖啡,杨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因为找的演员达不到他的要求。

7.陈俊霖

“你有任何的自己的想法,你有任何的自己的一些创意的这些精神,都会被电影学院完全的毁灭掉。

”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能那样做动画(追风),但杨导还是坚持做了出来。

去修电脑屏幕在洛杉矶偶遇杨导,事后知道那是杨导最后一次出门了。

“他的观察力很厉害..一直在消化他观察到的一些东西。

”8.姜秀琼

拍戏烧稻草去模仿清晨的烟 “电影的学习是来自生活,不是来自所谓的教科书,就是你对生活很多的观察,其实是你电影的养分。

”最难的一场戏 “原来你演对了一次,就电影来说,它就抓到,它永远就在那里,并且可以跨越时空,跟不同国家的人分享。

”变心 “我要做电影,我不管它有多难多高”“他很在乎那个理想性,所以他为了保有这个理想的完整性,所以他其实不会有任何的退让。

大家说他很难搞,但其实可以说他是最热情的”“我很心疼他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他真的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他的所有的烦恼跟快乐真的都是创作,都是电影。

”“如果他现在可以控制的话,他一定不让我们这样访问的” “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或是让大家了解他。

”9.鸿鸿

“他永远会把我们前一天觉得很好的东西推翻”“他会把整个背景脉络全部都编织完成,再去思考怎么讲这个故事”“一个剧本应该像一个机器,环环相扣,你从这边按一个按钮然后到那边出来的一定是那个东西,不可能是别的。

”“《独立时代》写的是一群他很讨厌的人,因为他很讨厌这些人所以他不正眼去看他们,去研究他们。

所以人物描写会失真”杨导做事会反复无常 “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请张曼玉拍《暗杀》,“我请你来你就是我的”,最终没有谈成。

杨导会意气用事“他至少还有三四部重要的电影要拍...电影或者艺术就是他的命”「张曼玉和杨德昌,这组合实在太吸引了,遗憾」“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导,他真的是一个预言家吧”10.唐从圣

上电影课的杨德昌比较慈祥温暖“抢到杨导前面骂,演演戏,杨导就不会骂人了”《麻将》红鱼杀人一镜到底的take拍了三天。

“我那个take过关我是躲到旁边哭” 「演戏拍戏都不易」 “杨导是一个社会观察家,人性观察家。

”杨导在《麻将》中拍外国人来台湾淘金,一如现在的上海北京。

台湾后来也发生过一件幼稚园诈骗,数额之庞大和电影里如出一辙。

11.杜笃之

“他会跟你讲很多关于技术细节的这些想法,那这些想法又是我想要做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快就很合。

”“很多人觉得他老骂人、老发脾气,我都跟他们讲,‘是因为他其实很敏感,你其实没看到等一下会发生什么事,他已经知道了他就开始发脾气了,为什么你们都没看到。

’”半夜去阳明山录一辆车pass的声效《恐怖分子》全是事后手工做的配音《悲情城市》尝试同步录音,电影出来后得奖,侯导分红(一百七十万)给杜笃之买设备,这是台湾第一套标准的同步录音设备。

事后知道侯导并没有分到红,那套钱是他借来的。

这套设备回来的时候是牯岭街开拍的第一天。

「凭这个我就要把侯孝贤的电影看完」 杨导喜欢塔可夫斯基,牯岭街有一处从中取经。

“他是一个数位化的人...他想东西就是很多东西拆解,拆解以后再重组,在重组的过程里面他把他不要的东西丢掉,变成他的电影。

”控制气球爆炸,自己造一场雨。

“他拿着拐杖在路上打的,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然后就没碰到他,这个事情蛮遗憾的”12.陈湘琪

“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

”“我就真的是有点二愣子吧,我就抬起头来跟导演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啊’,他气到站起来就走掉”“收工!

” 把没演好的陈湘琪留下“惩罚”。

“我就告诉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出去看一看,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看的太少了,我的世界必须要打开”《独立时代》拍完后片约不断,即使学校老师都建议她把握机会。

杨导建议是“follow your heart”,陈选择出国深造。

“他给了我这个机会进入影像的世界,也教会我创作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执着和不容易妥协。

教会我很多事情把它做好,不用那么急,坚持到底。

”13.陈博文

“他有一个壁橱,两片门是白板,很大很宽,他在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文字。

写什么呢,人物结构”“在杨德昌的戏剧里面,你很难去变动到他的一个戏剧结构。

他的所有铺出去的线,到最后圆回来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你不要在意有没有入围,只要我认为你是最好的,那你就是最好的。

”“最难剪的是文戏”“他其实是很狂妄的”“我看到他听的音乐,从重金属从前卫的到古典的”“你看他很冷漠,好像他很批判,他其实是很感性的”朱延平与金城武 曾有机会与杨导合作「又一大遗憾,杨导你要是妥协一点点多好呀」《麻将》是在很拮据的状态下拍摄,入围柏林影展后,杨导自费一百多万让工作人员(许多后辈)去参展。

解释原因:“在台湾电影已经没有尊严了,我叫他们到国外去,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国外电影人的一个状态,是被推崇的,被尊重的。

走红地毯的一刹那,你就会觉得你花那么多时间做电影是值得的。

”14.张震

张震一开始不愿意拍牯岭街,因为学业落很多,想先顾好学业。

「乖孩子」杨导会带橄榄球与张震他们这群孩子玩。

“我在杀小明的那场戏的时候,我真的以为她死了,我真的已经觉得我和小四是同一个人。

”张震十几年后重看牯岭街,“每一个台词不是我的我都会背,就是每一个场景接下来讲什么我都可以背出来”“靠他这样的导演才能把大家的心都揪到一起,一个电影来看《牯岭街》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拿来拍,不可能的。

”“他不断地教育我们的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拍照是没有声音的嘛,但他是会笑出声音来的...这个我到现在去拍大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故意模仿他的样子,‘呵呵呵呵’”「杨导太可爱了」15.魏德圣

“你会写剧本,这样的剧本也会得奖,但是你真的要拍电影的话,你不要写这样的剧本。

你这样子写只是方便评审看,因为评审没有想象力,你用这个东西建构他的头脑是ok的。

可是你真正写剧本的时候,很多的场景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确定的,你要留空间给你现场做决定,写死了以后你会被文字框住。

”老将军的日记。

融入电影中的环境、时代、氛围。

环境创造人物创作剧本(《麻将》)时让学生们即兴表演,然后闭关一个月完成剧本。

剧组半夜收音,杨导发现有人开溜后暴怒打断。

第二天有跟魏德圣表达歉意。

“杨导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人没有浪漫的话,怎么做事情”“在拍《赛德克巴莱》的时候精神上一直在和他(杨德昌)竞争”《赛德克巴莱》有一场发表会,魏德圣有邀请杨导,杨导因为要出国不能前来,亲自致电和魏说明原因并致歉。

 3 ) 十年再见杨德昌

非常感动,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深深的懂得他,并成就他。

尤其是杜笃之说我们都是平凡人,和他这样不凡的人合作就是会有冲突,还有从从讲到在片场余为彦会摸杨导的头安抚他说放心啦我会搞定的。

小孩子心性、单纯、执着,在懂他的人看来,爱发脾气的缺点都变得可爱。

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也精彩,并以永远不褪色的电影艺术被别人记住。

以及纪录片的配乐很棒,不抢戏也很温柔。

 4 ) 共情杨德昌

说来也巧合,在我好几次被生活的琐碎绊倒在地的时候,就会想起《一一》的一段台词。

于是那天,放了一遍,先是听听,后面不自觉又看进去了。

开始好奇,怎样的一个人能创造这么丰满的人物?

看了纪录片,听到所有人形容的杨德昌,就像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碰出他的形状,有崇拜、有不解、也有理解。

每个人和杨的相遇都不一样,而在做同一件事时,受到启发的点也不一样。

却又发展成不一样优秀的人。

有个闪念想说:寻找的状态说明时候未到,不该找,该遇,遇到了便做就好,就像他们因为机缘有的被动地参与了电影,哪怕是整理对话文字,也能从片刻里面领悟到氛围的重要性。

在一些描述他工作的状态和做事方法的时候,很受启发。

也开始释怀某一次别人说我太紧绷了,太想控制了。

原来这种状况,在同一种现实类型创作里面,是必然的冲突,我不是一个人。

因为既要真实,文本要足够多。

又要概括 ,才能足够准确。

如果说提炼过的东西,在呈现中不够到位。

那么前期的文本调查就是巨大的浪费。

所有的苛刻都来自于描述的准确。

我能共情很多创作与别人协作的矛盾,(太聪明的能同步事情的,很快会离开。

因为自己更重要,不太聪明的因为解决问题的差距太大以及被动性,让人抓狂)。

我看到他生活中是非常不完美的人:控制狂、暴脾气,龟毛怪。

又看到他所呈现的世界一直完美地运行着(每当我重播一遍电影的时候),意识到他的精神力全部注入在了创作里面。

(留下了哀怨的蔡琴。

)直到魏德圣描述他普通的墓碑。

即使一张白纸,剪吧啦剪吧啦,能叠成一个盒子,或者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最后也是烧成了灰。

牛蛙也有牛蛙的好,牛蛙也会有牛蛙的遗憾,牛蛙也是一种选择。

总之我也不会再刻意追求某种平静或者后退,听从重要的事和人的指引,将纸捏成我认为重要的形状。

 5 ) 唯一的杨德昌

今天一下午都在看这记录片,顺便也把2012年凤凰娱乐出的五周年纪念视频刷完了。

看完特别感慨感动,真的是一位特别好的导演,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很负责,要求也极为苛刻,这样的导演实在是少见难得。

在这纪录片中,从合作伙伴口中知道杨德昌在电影之外的一面,原来他还有小孩子气的性格,有愤怒青年的影子,不同于在那些影评人笔下过度解读出现所谓的高深和厉害印象。

怎么知道杨德昌呢,是因为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实在是太火了,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推(还记得高中有个同学也叫杨德昌),但我一想到杀人,就不太想看,也一直对四个小时的电影稍有忌惮,所以就一直搁浅,《一一》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最温情的一部了。

他的八部电影我看了五部,还有《指望》 《独立时代》《麻将》没刷。

关于他电影的影评我倒是看了不少,特别是黄文杰的《愤世嫉俗》导致我对杨德昌电影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以批判现代社会为中心论点对每部电影展开论述,以至于我现在看他的电影都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没有注意到批判之外的东西。

看不到其他东西让我很困惑特别难受,我觉得杨德昌的电影不只是这么单调,可是这种批判为主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已经先入为主,所以在看到一个场景时,我就自然而然想到这这这体现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和城市人精神的空虚,很少会注意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亦或者叙事手法和人物的刻画。

所以在观影前还是不要看影评,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最重要。

每一个电影里都有一个杨德昌,小小的戴着眼镜在看世界。

每个导演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作者电影。

杨德昌对创作的坚持和不妥协,这个影子很清晰,毫不含糊。

想好好再去看一遍他的电影,我想我又更喜欢他了。

 6 ) 十年,杨德昌。访谈纪录片

缅怀杨德昌导演逝世10周年而创作的访谈式纪录片,采访和杨导合作过的圈内好友,全方面回忆解读和杨德昌导演共事时候的感想。

1,柯一正。

柯导对杨德昌评价很高,回忆起两人初识于11个女人,合作于光阴故事。

对于杨导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材料直呼比电影剧本都厚,个人觉得柯导对于杨德昌的评价是中肯的。

大量的走访调查,目的是让人物的行为举止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件呈现真实状态。

举例说明了青梅竹马里面的男主发小开计程车时候,右手一直带着白手套,因为右手离空调出风口近,早年的棒球国手投球时候落下的病根。

2,余为彦。

制片人余为彦谈起和杨德昌的初识因为自己哥哥和杨德昌是同学,通过哥哥才认识杨德昌,在聊杨德昌的时候,余老还是很维护的,字里含间能够听的出来,杨德昌开始接触电影确实是有想过拜哪个山头。

拍十一女人是余老介绍给张艾嘉,之后聊的最多的是牯岭街,几乎没人敢接牯岭街道具的活,自己是制片兼道具组。

对于好友杨德昌的火爆脾气,余为彦直言杨导不骂人时候自己反而觉得不自在。

3,小野。

和杨德昌相识主要在前期,最后因为性格原因,确实不敢再和杨德昌合作。

作为中影公司的接洽代表,在公司和才华导演之间周旋。

回忆起当年折中斡旋《海滩的一天》,因为拍《光阴故事》的时候,杨德昌对于中影集团的团队有意见,所以在拍海滩时候明确表示不要中影的摄影,最后折中方案是小野想出来的,用合作拍摄形式让张艾嘉幕后的新艺城进来,合拍海滩的一天。

对于杨德昌的个性,小野在其逝世后,重温其全部作品时候,慢慢能够理解他的极端偏执。

两人最后一次合作是《恐怖分子》虽然拿了许多奖项,但是杨德昌对于这部电影作品是没有达到十分满意的。

4,王维明,以杨德昌徒弟身份出场。

从自述中得知,王维明大概在大学二年级时候和杨德昌见的面,然后经历牯岭街,独立时代,一起工作10年时间,一直到一一时候分开。

应该讲从杨德昌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按照其讲的,几乎每年都能梦见杨导三四次,这种杨式迷雾或许要伴随其一生时间。

王伟明谈到了利用价值问题,一场大吵之后分道扬镳,或许是翅膀硬了,或许是被逼迫离开。

5,陈希圣,很搞笑的一段采访,直言做杨德昌的制片就是在伺候皇上,还要揣摩圣意。

从大学老师杨德昌到参与一一制作,与观众分析了许多与导师杨德昌的趣事。

杨德昌片场暴君名不虚传,拍的好也要说几句脏话,拍的不顺利更要说脏话,换演员,换工作人员那是家常便饭,更有胜者开工第一天就喊人走路。

陈希圣能够长时间留在杨德昌身边也确实是心态好,情商高。

6,虞戡平,同为导演的圈中好友,因为当年新艺城和中影共同投资的海滩而相识。

27岁出道,相当于前辈身份,又是新艺城董事,因为工作身份使得在和杨德昌交往过程中经量避免了探班接触,用他的话说是保持友谊的纯洁性。

对于杨德昌暴怒性格,虞表示看过杨暴怒发火,表示可以理解,因为自己也是导演,也会在片场发火,和杨德昌喝咖啡的间隙,杨德昌怒扇过自己耳光。

同为导演的虞戡平看待导演发火这件事,觉得发火骂人,更多的是在责备自己。

7,陈俊霖。

关系户陈俊霖跟杨德昌时间比较晚,到一一结束之后,杨德昌成立追风动画公司时候,陈俊霖才加入。

回忆起杨德昌第一件事就是让其不要报考影视学校。

对于杨德昌的评价可以概括为特立独行,包括做动画时候的按自己想法创作。

8,姜秀琼。

从牯岭街二姐角色和杨德昌有交集,之后给杨导工作,随后参与独立时代和一一的拍摄工作。

回忆起自己做演员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牯岭街最后,二姐得知小四杀了人,哭着跑到警察局说警察局弄错了的长镜头戏。

和杨德昌相处,从像上帝一样崇拜,到敢于挑战上帝,片场和杨德昌发生过争吵。

这集是从女性视角来缅怀杨导,聊着聊着就哭了。

9,鸿鸿。

初识做《恐怖分子》助导,主要负责道具组以及拍摄协调,可以看出来成事之人还是要和在校学生接触,比如鸿鸿。

讲述中说到做布置把家里的东西都贡献了出来当道具,例如自己的所有藏书,母亲的地毯。

之后是做牯岭街的编剧,做剧本研讨,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杨德昌,几乎是在推翻中度过。

杨导想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电影事件,而故事只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求用故事去拍电影,而是用电影讲故事。

最后一次合作是独立时代,在口述中,还是因为性格不合导致的散伙。

字里行间是觉得杨德昌具有小孩子脾气的反复,和他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看他的电影,而不是一起共事。

10,唐从圣。

作为演员接受采访,第一次接触杨德昌是作为牯岭街的群众演员,和观众分析了做牯岭街群演时候的故事。

那场戏是小公园开演唱会,化妆换衣服,一直拍到凌晨2点才结束,但是唐从圣说他当时很兴奋。

第二次合作机会是麻将男主角红鱼,演的也很有特色。

和我们分享了两场戏,一个是在餐厅骂后母,一个是一镜到底的开枪杀人。

虽说演的很敬业,但按照小唐说的,当时是不太认同电影剧本设定的,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杨导作品有很强的前瞻性,举例说了一下麻将里面对于为什么要独自来到台湾的原因。

11,杜笃之。

知音好友的身份出场,不仅仅和观众讲述了和杨德昌的缘分友谊,还介绍了台湾电影声音历史。

他和杨德昌的关系像二王并进,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两个人合作更是天下无敌。

这段采访的含金量最高,其中的专业素养值得电影人认真学习,虽然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但是匠心精神依旧轻易超越不了。

两人从光阴故事开始合作,一直合作到杨德昌未完成的作品追风。

分享了不少录音趣事,以及和杨德昌相处时光。

对于杜笃之而言,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好友的最后一面。

12,陈湘琪。

是电影《独立时代》的女主角,从牯岭街时候被杨德昌看中,从此带在身边工作,慢慢有了电影感觉之后,到独立时代升为女主角。

从幕后转向前台,好像杨导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有演戏经历,只不过男女主角在每部戏里只有那么一两个。

在陈湘琪的回忆中,拍完独立时代之后,片约不断,但是她选择的是去美国读书,开拓视野,在面临这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杨德昌对其是抱着支持的态度。

对于自己前期的影视表演经历,陈湘琪一直表示当时是懵懂状态,好似独立时代中琪琪给人的感觉一样。

13,陈博文。

杨德昌御用剪辑师。

回忆起第一次初识,还是在中影时候,杨德昌作为05年的冬天编剧,在中影看过陈博文剪片子,当时陈博文对于杨德昌没有什么印象。

后来受邀剪牯岭街,虽然获得十二项金马提名,没有剪辑,但是获得了来自导演的肯定。

回忆起两人的合作,陈博文说在自己剪辑的时候,几乎没有要杨德昌烦神,记忆中只记得一次两人有过意见不同,就是独立时代里面的一条长镜头儒家思想讲道。

最后是听从杨德昌的保留。

14,张震。

张震其实挺搞笑,采访时候知无不言,而且没有任何架子,表现十分不错,让观众看见了长大之后的小四。

对于杨德昌的记忆,还是从牯岭街开始,也可以说是杨德昌真正把张震带进了演绎之路。

回忆起牯岭街,更多是聊杨德昌用了哪些方法激发演员的表演。

比如说找另外一个演员和主演演同一场戏,是不是压迫感十足,演不好我随时帮你换掉。

还有小公园复仇那场戏,提前让张震进小黑屋面壁,什么都不讲,张震说当时有被吓到,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牯岭街之后,第二次合作是麻将,张震说当年是去杨德昌公司打工的,负责搞道具,顺便演了一下配角。

15,魏德圣。

大佬出场,按照最后魏德圣引用杨德昌的话术说的,小魏在跟过他的人里面虽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却是说到做到的人。

初次相识是去杨德昌公司打工,职位是开车兼助理,在独立时代时候跟着杨德昌默默干活,最后被杨导看中,留了下来。

到麻将时候,升为副导演,虽然在现场拍摄是被骂的最惨的一个,但是却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麻将拍完,魏德圣就离开了杨德昌做自己的作品创作了。

个人认为,魏德圣在杨德昌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坚持,包括没钱拍摄时候的坚持。

魏德圣举例说了自己的赛德克巴莱拍摄时候,资金撑到三个月就出问题了,最后自己心里默念杨德昌的牯岭街撑了八个月,于是乎让赛德克巴莱撑到拍十个月。

总结:这部带有祭奠性质的访谈纪录片,能够让影迷更好的了解大师级导演杨德昌的电影创作故事。

以及对于导演整个人的性格特点,有了一个全方面大概的了解。

如果按照杨德昌的标准,观众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受不了的,作为普通人静静的欣赏导演拍的作品会更适合一点。

全集终

 7 ) 十年,再见杨德昌

看《十年,再见杨德昌》感慨万千,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电影、创作的感悟,整个人像被潮水打晕过去,被许多好笑又好气的闪光细节打动了、浸润了,在心里深深地扎了一下留下印记。

十几个亲友学生的口述,不同的切面,汇聚成了一个立体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关于杨德昌的印象。

最好笑的是陈希圣这集,他好会演杨德昌,讲他拍出“1996年全世界最吊的镜头”激动雀跃的反应(这一段模仿我也就倒回去看了十几遍吧[破涕为笑]镜头来自《独立时代》)。

也讲杨导陷入创作瓶颈,拍戏拍得好好的,突然大喊一声——“收工!

”然后回到办公室一声不吭,半晌,很低落地说出一句:“我变不出魔法了,我变不出魔法了。

”是啊,电影就是变魔法,创作者从创作里获得极致的快乐和极致的烦恼。

“暴君”般严苛的要求,频繁地换演员。

拍《一一》的时候,饰演NJ的吴念真演一场开汽车的戏,隔几天要求重演一遍,被告知——“不好意思,你的老婆换人了。

”???

好吧,重演,没多久又要再演一遍——“不好意思,你的女儿换人了。

”吴念真:“!!!

干脆把我也换掉好了”也许,真正要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比较“偏激”,才能克服重重阻碍和困难,保持住自己心中的追求,节省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一心投入在创作上。

姜秀琼说,我拒绝了好多个聊杨德昌的访谈,因为我了解他的个性,是肯定不愿意让我们讲他的事情的,我挣扎了很久。

每个人都怀念、感谢杨德昌。

陈希圣不愿参加各种纪念仪式,他说会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杨德昌,而不是以别人的方式。

张震记得每次剧组拍大合照的时候,杨德昌都会发出独有的“呵呵呵”的笑声,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张震拍合照的时候,也会故意发出这样的笑声,他想以这样的方式向Edward Yang致敬、怀念。

致永远的杨德昌。

2022.4.22

 8 ) 做杨德昌的观众

2007年,杨德昌导演去世十周年,导演吴乙峰拍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十年,再见杨德昌》,我于2008年3月,一年之后才看到,不能不说后知后觉。

也不完全是后知后觉,在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已经领略过杨德昌的作品风格。

可惜,在看过冗长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之后,我没有爱上他的作品,前者看得我云里雾里,靠影评才搞明白故事背景,后者看过有一种幻灭之感,好似一生都已过去,面对眼下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勃勃兴致。

此外,坊间还有一位杨德昌受害者以及一段有苦难言的十年无性婚姻,零零总总的琐碎积累下来,对这个人,迟迟提不起兴趣。

看完这部纪录片,脑子里的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

纪录片对杨德昌生前十五位旧故,包括好友、学生、同事,一对一的访谈,谈论他生前生活上、片场里的重重趣事。

每个人记忆里的杨德昌都不是一个人,但却有相似的特点。

突然觉得,这位已经去世十一年的国际大导演,他不是一个符号性的断语,如“台湾社会的手术刀”之类,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可爱之处,也有令人头疼、遭人憎恨之处。

他不高高在上,也不阳春白雪,而是一个活在众人记忆中的独特存在。

访谈中,提到最多次的词语是“笑咪咪”和“暴君”。

魏德圣说,生活中见到杨德昌,给他的印象就是笑眯眯的,个子高高的,很客气的一个人。

没过多久,他见到片场里的杨德昌,和蔼的长辈变成了难搞的暴君,折磨得他在某一个瞬间甚至想要和他拼命。

不只一个人说他是暴君,做事认真,为人苛刻,生气时,三字经、五字经通通从嘴巴里冒出来,跟在他身边的人个个神经紧绷,一刻都不敢松懈。

作为他的朋友,杜笃之像一个懂他的哥们儿,小野则做远观他的老友。

小野与他共事过《恐怖份子》,一次便看明白,不肯与他继续做彼此的恐怖份子。

小野说着,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笑不得,好像又回到他们的相处。

小野说杨德昌是小飞侠并发症,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还写了一封批评他的长信,细数他的罪状。

的确,杨德昌不是一个适合做朋友的人,身边人若不是珍惜他的才华,恐怕找不到其他理由为他坚持,替他争取。

这一点,他的多年好友吴念真比谁都有发言权。

他说,做他的观众就好,不要做他的朋友。

在另一个访谈中,吴念真谈到他儿子离开杨德昌的剧组,理由是,他好像很喜欢电影,但是不喜欢人。

或许应该这样说,他太喜欢电影了,一切都以服务电影为主,又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理工科思维,难免得罪许多人。

当然,我也怀疑,杨导演那么爱发火,动辄火冒三丈,是否他在控制情绪方面存在障碍。

众多跟过他的后辈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身心受虐也是真的。

最有喜感的一part访谈来自陈希圣。

我已经不记得他在《一一》中的剧情了,他声情并茂回忆片场细节的神情也可以考虑放在喜剧片里了。

“CNMLB,这是XX年最屌的一个镜头”,他学着杨德昌的口气说出这句话,潜台词是,导演自己嗨了,其他人完全get不到他的点。

或许因为他走得太快,和同时代人共享一个物理时空,却无法共享心灵时空,对于陈希圣这样的身边人,唯有一句“体察上意”可以保命。

不得不说,这位仁兄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和其他几位要么闷声受虐,要么抬腿走人的助导相比,他能反客为主已经不易。

从这些旧故口中的碎片勾勒出杨德昌的全貌,简而言之,把他放在我身边,我会想着离他三丈远比较后,以策安全。

杨德昌这样的为人处世,让我常常想到张爱玲。

这两个人一样难搞,却风格不同,张爱玲彻底地凉薄,杨德昌则是无情地苛刻。

张爱玲晚年时隐居在美国,通信通话常无回音,寻人更是不可能,幸好有夏志清等一般学者珍惜她的才华,如宠溺孩子一般关心她,对她的种种不通人情给予最大的包容和理解。

这些愿意笑中带泪地回忆杨德昌的人,想来也有着这一番深情,珍惜他身上喷薄而出的才气,所以对他的愤怒、苛刻和不近人情都也给予包容。

张震的采访中,最后,他说,他最佩服杨德昌的地方是,他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也是一个很有种的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想要什么呢,只看过他的两部作品的我没有发言权,我想要什么呢,本来想从关于杨德昌的纪录片中找找答案,结果疑惑更多了!

上下求索,但愿多年后我不会如NJ那般说出: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开心呢!

P.S.首发公众号:典影苑

典影苑

 9 ) 两个“圣”,笑死我了

我看过很多导演对谈,我原本想考的是出版学我迷恋过很多小说家,作曲家,画家,和编剧。

那些不仅仅会表演的人才是丰富的真正艺术家洪常秀,伍迪艾伦,安东尼奥尼,他们算小众但是这些能吸引住我头脑的大师,像个大图书馆他们个人就是一本知识,汲取不完的经验养分他们的作品高产,他们本身也很有光芒和魅力直到我遇到杨德昌的电影,他的电影需要解读但他的电影在艺术之外,又不会那么抽象深邃不像园子温,费里尼,阿伦雷乃,看起来挺累杨德昌的电影很长,也不够史诗,但剧本很硬他幕后的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也都是匠星怪才意大利法国日本,他们的电影有先河,有传承但台湾电影的工业化薄弱反而助推了精耕细作从伺候杨德昌这个迥异严苛又专治的皇帝陛下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八面玲珑的满朝文武百官先帝驾崩后,看着他们的吐槽电影的制作过程从来不是埋怨而是说笑,观众从中也获得治愈最有意思的就是唐从圣和陈希圣了,这两节全篇背诵,反复看5遍,所以就没有要点可以赘述。

接下来比较有趣的是小野,说到挑剔的杨导对深夜坐在咖啡馆里,也要反复换位置,那么理性,也会想那么多,小飞侠并发症,真的很酷!

余为彦提到要有guts精神,秘籍在脚下在身边!

张震:团队向心力!

因为拍了戏性格变得小四断句不能根据自己习惯改,知道自己要什么?

杜笃之:嗨哎唉衔接叹词很有趣,扎气球,自己做下雨场景,电影成工科男们的手艺展示!

王维明:逻辑混乱,最难看的一个。

陈湘琪的格局和感性,让我有点动容。

魏德圣,声音难听,讲话节奏慢,看他讲话累。

柯一正:他讲故事很长,为啥,一个个画面早就设定在脑子里,跟侯孝贤给你个感觉不一样,他要坚持,要打破禁忌的东西都组合好了。

陈博文:称赞杨德昌的逻辑性和敏锐度,铺开来还能找到一个富有逻辑的结果,而不是草草了事以及陈博文自身的细腻度,对情绪的把握。

姜秀琼:原来你演对了一次,电影的魔力抓到了,它就会一直在那里。

杨导对电影的孤绝,他的悲喜都诞生在创作里,遗憾没有很好享受生活。

最后依然记得二刷多刷,唐从圣和陈希圣!

 10 ) 看了一千部电影以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电影

其实只看过杨德昌导演的一部作品,《一一》。

但是看完以后,就再也不敢看他其他的作品了,甚至只要讲跟人、家庭、爱情有关的电影,都不想再看了。

杨导太犀利了,如果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自己经历过的,那他真的很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并且接受,剖析,利用,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但结果也可能是对自己一次真正的救赎。

因为自己目前在一个空白的感受期,触碰后只会感受到痛苦,所以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也是这样。

开始喜欢看电影,是大学的时候,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迷茫,大三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当时每天一个人旷课在宿舍,拉上窗帘,刷各种片子。

看完只是觉得一阵唏嘘,但具体去谈感受,什么都讲不出来。

最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当时实习去应聘,一个大哥哥问我,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我说是《霸王别姬》。

他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我愣了一下,说就只是喜欢啊,没有为什么。

其实我自己都不懂,当时为什么会喜欢那部片子,只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流眼泪罢了。

为什么会流眼泪呢,自己也不懂。

今年我26岁了,看了一千多部电影,对电影的感受几乎还是像之前一样,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也能沉迷其中,看到流泪,身边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真正看不进去的。

我是真的不懂吗,那我为什么还会想要流泪呢,可能是象征希望的鸽子从圣母的肚子里一拥而出的画面太过震撼,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文明的神性,也可能是那个疯男人的演讲让我感受到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荒诞。

我的眼泪是为电影而流的还是为自己而流的呢。

我从来看不懂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只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或者是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开始自怜自艾。

我总觉得电影离自己很近,又觉得电影离自己很遥远。

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里,我也正在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一部书,里面讲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不喜欢用“主题”“信息”这类词来谈论或被人谈论作品。

这是因为我在电影创作时总在思考,能被这种概念定义的作品,对人本身的描写一定很弱。

人不是为故事和主题而存在的。

正如我们的生命那样,只是作为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我突然就好像明白了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看电影,其实都是喜欢看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有不同的人他/她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政治性的,抑或是思考上的,都是由人组成的啊。

我被那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所吸引,填补了生命中很大的一块空白。

电影的丰富性和具有悲剧性的浪漫使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每看一次电影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冒险,这种冒险让我沉迷其中,没有办法逃脱。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面临不同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人性的丰富与命运的无常像是散落的音符,看似杂乱无章,却组成了各种各样层次丰富波澜壮阔的悲喜交响曲。

近两年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看到了人性很阴暗的一面,也看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思维方式上巨大的差异,让我感受到很震惊,震惊到没办法讲出任何话去回应。

而知道这些阴暗或是不同的人的存在与自己亲身去摩擦、去经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当中的痛苦、愤恨与挣扎比幸福更能让人感受到那首交响曲所代表的意义。

此后,再去看电影,感受变了很多,不只是对电影中的人物有了思考,对创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我开始想自己制造一场冒险,去讲述关于人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但这么渺小的我,可以对一个人物的一生负责吗,我开始重新思考电影对于我的意义,抑或是创作对我的意义。

杨导对电影的态度是那么的严谨,那么多人受到他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电影人。

他对电影负责,对每一个人物负责,这种责任不像是我们这些去别人的故事中冒险完,轻飘飘的留下一句很有趣来承担的,而是真真实实生活中会发生的风险,在漫长看不到终点的创作过程中的坚守,他的坚守让人那么的恨、又那么的爱,甚至恨也是来源于爱。

他在用全身的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人生,哪怕在别人眼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我能做到这样吗,我想向他学习,去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这种保护真的好伟大。

杨导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的介绍文字,小魏说他很难过,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去世了以后就只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介绍,只有生于何时,去于何时,还有几句圣经而已。

可是我在想,这也是他伟大的一个地方啊。

电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杨导也是,这是他的普通,也是他的伟大。

《十年,再见杨德昌》短评

每个人的叙述拼凑出杨德昌在创作中的那一面,电影的魅力如此之大,光是想想就要红了眼眶。姜秀琼那段好惊喜,“如果他现在可以控制的话,他一定不会让我们这样访问的”“(杨)太孤绝了,他的方式,不是大家不愿意,是他没有给大家亲近他了解他的机会,这是我很心疼他的部分。”

10分钟前
  • 伍玖
  • 力荐

15个和杨德昌合作过的影人在其逝世10周年以采(tù)访(cá0)的形式纪念他。杨德昌的作品,从10多年前第一次看《牯岭街》后每一部都是仰望着细细咀嚼与回味,每一次的重复都能获得新认知及理解。《恐怖分子》、《独立时代》、《海滩的一天》、《一一》……这一个在电影上可以和所有人为敌的天才,让之后的华人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离开我们十年,他的作品是一个个美好的存在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及景仰。

14分钟前
  • 最幻想
  • 还行

生而asshole,无意冒犯。

15分钟前
  • 書崎
  • 力荐

导师与暴君共骑的杨德昌。

18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这就是口述的魅力啊,讲者垂泪,听者哽咽。仿佛看了一卷长长的人生,台前幕后,不同的角度。张震说他与杨导保持距离感,鸿鸿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观众。但每个人与杨导共事过的人,都更加深刻理解了电影,在追问人生到底想要什么。电影要建筑的结构,创作要逻辑缜密。老友游泳,阳光正午,美国墓园,怪诞

1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缅怀

22分钟前
  • 梦琉璃
  • 还行

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

27分钟前
  • kana
  • 推荐

看过

30分钟前
  • 🍏
  • 力荐

几年前为了做功课看的,杨德昌真是一个很好玩的人,本人性格与作品调性差别巨大。

31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推荐

口述史还原杨德昌,一个会在片场爆粗口发脾气动不动喊收工不拍了的大男孩,一个对人对事要求极高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对电影满腔热爱与赤诚的创作者,一个对社会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批判性的预言家,一个很难搞又给予身边人巨大影响的艺术家。这个时代终于慢慢追上了他。

35分钟前
  • 自娱自乐的哑巴
  • 力荐

通过一众人物,构建起了一个更立体饱满的杨导,他很双面性,生活中亲和工作中是个暴君,他有着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的感性和观察力,他小孩子气又会给出影响人一生的建议,通过这些让我愈加切实感受到杨导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导演这种平面的印象

38分钟前
  • 《 》
  • 力荐

一晃都十年了。15个人讲杨导,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以及心目中的杨导。同龄的大多说一些共事时有趣的事,以佐证他是个易怒却又有个人坚持的老小孩;晚辈多是追忆从他身上学到太多太多太多。听大家描述他,模模糊糊的都有点像是前尘往事了…最后一集却不同,在魏德圣的桌上,放着杨导的照片,笑的真好。

43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他很重视他的隐私” 都是真性情,很多人回忆时候眼里闪着泪光 // 姜秀瓊 / 陳希聖

48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有的表演废话,有的还是有真诚的。

52分钟前
  • 海德文
  • 还行

了解了多一些杨德昌,但是纯纯是采访内容,真的有点浪费素材的感觉...

55分钟前
  • 追風
  • 还行

2025.3.8-12 比叨叨 故弄玄虚

56分钟前
  • 李姓游客
  • 很差

三天断续看完,很感动,杨德昌用他的才气、他的逻辑和他对艺术最纯粹的执着的追求吸引了这些人,尤其是那些最终留在他身边与他工作了很久的人,无一不是因为了解他而理解他、包容他、保护他。访谈也呈现出了电影工作的方方面面,很过瘾,作者电影并非导演一人,而是一群作者的成果。力荐!

60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

1小时前
  • 尼米兹
  • 力荐

强人永存

1小时前
  • 沁祝
  • 力荐

访谈

1小时前
  • 小鱼游到海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