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前在书吧看的这个片子。
也是看达内兄弟的第一给片儿,并且是看了之后就各种找达内的片子,在电脑里设了一个文件夹叫达内兄弟。
我感兴趣的是,是不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都更容易然我激动,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
让我踏踏实实埋头干十年,我会干什么。
我一直在想,希望别想十年就成。
《孩子》让我激动的有不少地方,男主角用棍子敲打着水面,这个动作我想不是看小说的导演能拍出来的。
人活着不同的角色变化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地消解掉角色间的差异,这就像伤口会自动愈合一样,这种心理机制和与生育来的生理机制一样让我们活下去,并且活得相对舒服些。
在这个片子里就是男孩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其实应该是很撕裂,很疼痛,破坏性很强的。
虽然常常听到女性朋友说他老公第一眼看见宝宝的时候哭了。
但是女人们,真的有想过男人仅仅是激动而哭么?
这个片,我觉得问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个。
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愈合机制在下意识地发挥作用。
《孩子》就是把这种机制撕开,清楚地看到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疼痛,疼痛,疼痛。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6年4月13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视点”。
《孩子》用上帝的眼睛来观察。
这部电影赋予了它的核心人物布鲁诺自由意志,现在它专注但超然地看他将如何使用它。
布鲁诺太不道德,以至于他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
起初,他的行为是邪恶的。
他试图弥补。
他能否被救赎,这是个好问题。
最后,他哭泣,但他不能永远哭泣,他不太懂得如何生存和谋生。
请让我直接告诉你电影里发生了什么,同时我发现,比起我能想到的几乎任何一部电影,《孩子》更多是关于一步一步前行,而不是情节发展。
我们见到索尼娅和布鲁诺。
她刚生了他的孩子。
怀里抱着孩子的她发现布鲁诺在红绿灯前向汽车乞讨,同时为正在进行的盗窃望风。
她给他看他们的孩子。
他很感兴趣,仿佛她给他看了她的新电话卡。
索尼娅(德博拉·弗朗索瓦 饰)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
布鲁诺(杰瑞米·雷乃 饰)看起来更老,但一点都不像成年人,事实上,他的犯罪同伙都是14岁左右的孩子。
他完全活在那种年纪。
索尼娅住院期间,他转租了她的公寓。
当他从抢劫中分得赃款时,他立刻花光了他的那一份。
他买了辆二手婴儿车,因为索尼娅想要。
他租了辆昂贵的敞篷车,因为他想要。
总会有更多钱的。
打工?
屌丝才打工。
在一家咖啡馆里,他遇到一个和他做生意的女人。
他提到了孩子。
她告诉他:“人们会花钱领养孩子。
”答应了索尼娅照看孩子一个下午后,他准备把孩子卖掉。
布鲁诺生活在一个冷酷且不友好的街道;他和索尼娅蜷缩在河岸过夜。
但电影里没有哪个地方比卖孩子的空房子更凄凉。
他从未见过买家们。
他们也从未见过他。
孩子被留在一个房间里后被人带走,那人留下了钱。
他回到索尼娅身边,自豪地把钱给她看(“这是我们的!
”)。
当她绝望地问起孩子时,他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
”她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
这令他惊讶。
获得2005年戛纳金棕榈奖的《孩子》是达内兄弟的新电影,他们的《他人之子》是如此有冲击力;观众被深深地、罕见地感动。
达内兄弟不拍寓言故事。
他们的角色布鲁诺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好是坏。
他不成熟。
有个场景是他和索尼娅在车里打闹,然后像两个孩子一样在公园里嬉戏。
他爱她吗?
爱情超出了他的情感范围。
他拿钱、花钱、甚至没有树立一个骗子的形象。
他是那种最可怕的人,一个无法感受普通情感的人,甚至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
达内兄弟通过强烈的视觉焦点来达到他们的效果。
他们跟着角色,仿佛他们的摄影机看不到其他地方。
在《孩子》中,他们的目光落在布鲁诺身上。
他们故意不把孩子当成一个角色。
与同样强大的《黑帮暴徒》不同,他们的电影没有表现布鲁诺对孩子的关爱。
孩子只是他随身携带的东西,就像赃款或电子游戏一样。
这部电影也避免了发展索尼娅的机会,除了当她的行为对布鲁诺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时候。
当她悲痛欲绝,晕倒时,这与其说她发生了什么,不如说是布鲁诺看到她发生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影片后半部分的摄影机策略。
当手持摄影机跟随一个角色时,它通常会给人一种主观的感觉;我们被邀请认同这个角色,仿佛摄影机是我们与这个角色共享的一个视点。
在索尼娅晕倒后的片段中,摄影机如此专注地聚焦在布鲁诺身上,以至于其他一切似乎都是次要的。
但它并不“认同”他,也不代表他的视点。
它观察他会做什么。
有种神学信仰是,上帝给予了我们自由意志,并等着看我们将如何使用它。
如果他要干涉,那根本不是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选择得好,我们将永生;如果选择得不好,我们将被上帝放逐。
如果上帝下达了命令,那他的创造又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恶,那选择善的美德何在?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达内兄弟的视觉策略反映了上帝的眼睛。
上帝创造了一个宇宙,让布鲁诺这种生物动起来,看看他会做什么。
布鲁诺的知识资本较少,且想象力有限。
他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以至于他缺乏普通的感情;当他拜访他母亲,为准备不在场证明时,我们对他的童年有了一些了解。
索尼娅晕倒后,他开始试图把孩子找回来。
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懂得了卖孩子是不对的吗?
还是因为索尼娅对他来说是伴侣和便利的工具,他必须设法让她恢复正常运作?
达内兄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让我们意识到这些都是问题,并让我们自由地回答它们。
影片结尾所发生的事情也许暗示了悲伤以及忏悔的欲望。
我希望如此。
但《孩子》并没有蠢到相信布鲁诺会有个幸福的结局。
在这部电影中,上帝没有干预,导演们也没有误以为自己是上帝。
它让其他电影结尾的处理手段看起来就像是儿戏。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1 日 家门口Sonia找Bruno,发现房子租给了别人。
2 日 公共电话亭Sonia打给Bruno朋友,留言。
3 日 路边Sonia横穿马路。
4 日 河边Sonia到两人居住的棚屋去找Bruno。
5 日 公共电话亭Sonia再次打给Bruno朋友,得到关于他的消息。
6 日 路上Sonia坐上阿拉伯小孩开的摩的,去找Bruno。
7 日 餐厅门口找到Bruno,他正在策划一起偷窃。
Bruno对Baby漠不关心。
8 日 河边两人商议住到收容所。
在河边嬉戏。
Sonia介绍孩子的情况,决定第二天去注册。
9 日(暗) 棚屋内Bruno和两小孩分赃。
10 日 河边他们发现老人的遗书,扔进河里。
【时间跳跃】11 夜 收容所门前两人乞求管理员开门。
12 夜 收容所两人分居不同房间13 夜 收容所房间Bruno接到电话,出门。
14 夜 酒吧Bruno卖出DV以及帽子。
15 夜(雨) 酒吧门口Bruno听到卖孩子可以赚大钱的消息。
【时间跳跃】16 日 首饰店Bruno卖掉项链,戒指等赃物。
【时间跳跃】17 日 婴儿用品店门口Bruno把新买的婴儿车放进新买的车里。
【时间跳跃】18 日 车内两人听着音乐,打闹。
19 日 停车场两人拥抱打闹,吃Subway。
【时间跳跃,第二天】20 日 家门口Bruno的同伙来分钱。
Bruno给不出。
保姆来到。
21 日 家中保姆照顾孩子。
Bruno管自己泡咖啡。
22 日 服装店门口Bruno不赞成请保姆,用仅剩的钱为Sonia买了情侣装。
23 日 市政府两人为孩子注册。
24 日 马路两人推着婴儿车走在路上。
25 日 收容所门口两人排队登记。
Bruno带孩子散步。
26 日 路边向路人乞讨。
27 日 杂货铺门口买烟,接到电话。
Bruno动了邪念。
28 日 公共电话亭打电话,商谈卖婴交易。
29 日 小路Bruno等候消息,用鞋沾泥巴,飞踢墙壁。
接到卖家电话。
30 日 公交车站有人帮Bruno抬婴儿车上车。
31 日 公交车Bruno站着,望向远方。
32 日 住宅楼一层Bruno骗Sonia说在公园带孩子玩。
按电梯不灵。
33 日 楼梯Bruno抱着孩子上楼。
34 日 公寓门口Bruno推门入内。
35 日(暗) 公寓内房子里空空如也。
Bruno脱下外衣,将孩子放上去。
随后躲到隔壁房间。
等着,听着,直到他人把孩子抱走。
随后Bruno出来,取走钱,出门。
36 日 楼梯Bruno蹦跳着下楼。
37 日 公交车站有人帮Bruno抬婴儿车下车。
Bruno挂断了Sonia的电话。
38 日 河边公路旁。
Bruno打着电话,看见Sonia。
两人约在河边见。
39 日 河边Bruno告诉Sonia他把孩子卖了,轻松地说他们还可以再生。
Sonia昏倒,Bruno抱着她向公路走。
40 日 河边公路旁 Bruno抱着Sonia拦车。
41 日 医院Bruno打电话给中间人,想要回孩子。
42 日 诊室Sonia处于昏迷状态。
Bruno向中间人说明情况,让护士告诉Sonia别担心。
43 日 公交车Bruno拉着扶手,神色焦急。
44 日 车库外Bruno来到交易地点,拉开卷闸门,进入车库。
45 日(暗) 车库内高处传来一个声音,Bruno把钱和手机递上去。
静候车离开。
46 日 车库外他进入隔壁车库,抱出孩子。
一个陌生人抓住他,让他明天来这里补偿损失。
47 日 公交车Bruno抱着孩子坐着。
面露喜色。
48 日 医院Bruno抱着孩子想进诊室被挡住。
49 日 候诊室Bruno抱着孩子等待。
警察出现,带走Bruno。
50 日 警车上Bruno扯谎,把罪责推到Sonia身上。
51 日 医院外Bruno 匆忙跑进医院。
52 日 医院Bruno要求见Sonia,被拒绝。
【时间跳跃】53 夜 Bruno母亲家门口Bruno敲门,一个陌生男人来开门。
Bruno说了孩子的事情,请求妈妈给他作伪证。
54 日 河边Bruno修理婴儿车55 日 桥上Bruno推着空婴儿车走。
56 日 医院门口Sonia出院,Bruno跟上去。
Sonia不理不睬57 日 公交车Bruno问Sonia借手机。
Sonia依旧对Bruno不理不睬。
58 日 家门口Bruno强行跟进家。
59 日 家中 Bruno躺在床上,Sonia清洗奶瓶,放孩子上床。
Bruno再次借手机,Sonia不说话,进厨房煮汤。
两人扭打,Sonia让Bruno滚。
60 日 路边Bruno推着空空的婴儿车。
61 日 商店Bruno试图卖婴儿车,因报价太低而作罢。
62 日 路边Bruno休息片刻,又推着婴儿车上路。
63 日 另一家商店Bruno以低价卖掉了婴儿车和婴儿外套。
【时间跳跃】64 夜 酒吧Bruno点了啤酒和面包。
被46场出现的陌生男子抓走。
65 夜 某住宅楼门口陌生男子和一个中年男子拿走了Bruno的所有钱。
并要求他为他们抢劫。
66 夜 家门口Bruno敲门,道歉。
没人应答。
67 夜 家楼下Bruno靠墙坐下,缩着身子。
看见Sonia回来,抱住她的腿哀求。
68 夜 家门口Bruno表白,Sonia关上门。
Bruno说他饿了,想借钱。
69 夜 河边马路Bruno横穿马路,来到河边。
70 夜 河边棚屋Bruno裹着纸板睡觉。
【时间跳跃】71 日 学校门口Bruno靠墙啃面包,来找偷窃小伙伴Steve。
两人约好下午河边见。
72 日 破旧建筑前Bruno啃着面包走过。
73 日 桥上Bruno走过。
74 日 河边Bruno拿着一根铁棍在玩水。
Steve出现。
Bruno换衣服。
75 日 路边两人等待猎物出现,因为Steve放屁而调笑。
76 日 路上两人开摩托车,抢包,逃逸。
77 日 路上两人被一辆汽车追踪,不断绕路。
仍然未能摆脱。
Steve把包里的钱拿了出来,把包扔了。
78 日 河边角落摩托车被铁线缠住,两人跑向河边。
79 日 河边钢材堆Bruno把钱藏好。
80 日 河中两人下水,躲在铁梯下,冻得发抖。
等人走远后,两人挣扎上岸。
Steve冻伤,哭泣。
81 日 河边Bruno背着他走进废弃小屋。
82 日 废弃小屋Bruno帮Steve搓脚。
他突然离开,去拿钱和摩托车。
83 日 河边钢材堆Bruno拿走赃款。
84 日 河边角落Bruno解开缠绕摩托车的铁线。
望见Steve被警察带走。
85 日 路边Bruno推着漏气的摩托车前行。
86 日 家楼下Bruno推车到家中楼下。
87 日 家门口Bruno敲门呼叫Sonia,不应。
88 日 市场Bruno推着摩托车穿行。
89 日 桥上Bruno费力地推着摩托车。
90 日 警察局门口Bruno停下摩托车,走进警局。
92 日 警察局前台Bruno询问Steve下落,要求见他。
93 日 电梯工作人员带Bruno上楼,两人无言。
94 日 警局走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
95 日 办公室Bruno把摩托车钥匙交给Steve,而后自首。
96 日 监狱探访室Bruno穿着囚服,Sonia来看他。
Sonia给Bruno买了一杯咖啡。
Bruno喝了一口咖啡,哭了起来。
两人抱住对方的头,痛哭着。
达内兄弟在 1999 年戛纳电影节凭《罗塞塔》一鸣惊人拿下金棕榈奖后,整个影坛都为他们独特的创作美学所震撼,而更令人吃惊的是相隔六年后,他们再一次摘取戛纳金棕榈,正式跻身“双金棕榈俱乐部”。
巧合的是,当年的竞赛评审主席同样来自这个高不可攀的“俱乐部”,他便是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
作为 90 年代叱咤影坛的库斯图里卡,肯定见识过风格迥异的无数作品,他之所以亲自提携这两兄弟晋升“双金棕榈俱乐部”,很可能是被他们精湛的技艺与朴实的美学所征服。
达内兄弟一向擅长以纪录片般的镜头,揭示出众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捕捉到人物成长的弧度轨迹,以及人性中的善恶。
然而,他们的作品从不依赖说教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达内的第二部金棕榈影片《孩子》虽说同样延续了一贯的纪实性摄影风格,但相比起《罗塞塔》那种紧贴人物、躁动不安的晃动镜头,《孩子》的摄影机运动趋向缓和,减少了咄咄逼人的特写镜头,反而多了不少中远景画面,让观众能以全知的视角去观察这对年轻情侣的日常生活状态。
镜头捕捉了不少两人嬉笑打闹、互相追逐的画面,突出身为父母的二人实则依然是思想未成熟的“孩子”状态。
当然,片名明确指向了男主角,他是个街头小混混,靠非法交易、盗窃抢劫而勉强过活,面对自己的新生儿,尚未准备好做父亲,一心想如何把婴儿卖掉赚钱。
父子关系的主题在达内的作品里屡次出现,从《一诺千金》到《单车少年》,导演往往以儿子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种貌似温情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却一反常态,以不负责的父亲作为焦点,还原出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
自处女秀《一诺千金》后,杰瑞米·雷乃第二次与达内合作,将一个未婚爸爸演绎得入木三分。
之后他还出现在《单车少年》《罗娜尔的沉默》《无名女孩》中,成为达内的御用演员,真实诠释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达内的御用男星杰瑞米·雷乃尽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故事,但是导演不动声色地剥除掉人物身上的阶级标签,使人的自身属性更为突出,这种手法无疑使作品与传统的现实批判叙事保持着距离。
于是,在这部为达内摘取第二支金棕榈的影片里,未成年犯罪、贩卖婴儿等社会问题渐渐退居次席,而男孩成长的轨迹却浮出水面。
前半段看出他是一个无责任感的男孩,小偷小摸、懒于工作,总想不劳而获,甚至卖掉亲生骨肉也出于无知,而在赎回婴儿的过程中渐渐流露出他对自己骨肉的关心,更在高潮一幕展示出他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些细节的累积勾画出一个孩子向成年人转变的历程。
与《一诺千金》和《罗赛塔》如出一辙,导演大胆省略了所有的心理分析镜头,完全聚焦在人物动作上。
这种招牌式的“行动现实主义”风格使人物处于急速行进的节奏里,仅在关键的场景里留下一些提示,给观众细细揣摩的时刻。
比如男主角在等待卖家时,一跃而起在街头墙上留下鞋印,在卖婴儿的废置房间里等待时的焦急表情,以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小同伴从水中背到小木屋,脱去对方袜子替其揉搓取暖的一幕。
这些不太起眼的细节实则隐藏着人物内心转变的痕迹,极其高明的人物塑造。
▲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近年来,贩卖婴儿的社会新闻成为了不少导演的灵感源泉,从河濑直美的《晨曦将至》到是枝裕和的《婴儿转运站》,均采用夸张巧合的情节来制造戏剧张力。
而在这部现实风格的作品里,达内兄弟免不了加入一些情节剧的设计,从主角卖掉婴儿到赎回,再到骑车抢劫后亡命逃跑的高潮。
然而,其高超之处在于,往往在情节要落入到庸俗的套路之前,却出其不意地收回来。
这暗示了达内兄弟主动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手法,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取得绝佳的掌控力,让作品流露出生活本来的面目,相信这才是《孩子》能够征服一众评审而夺下第二座金棕榈奖的砝码。
孩子:很多人都觉得达内兄弟的罗塞塔要好于孩子这部作品,但我不同意,或许是因为我更加喜欢孩子里略带清新的镜头画面,还有他对影片的主题设定吧,孩子展现了一个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是怎样从一个幼稚贪玩的男孩慢慢走向成熟的敢于担当的男人,这其实也可以代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蜕变为成熟男人的别样缩影共鸣,反正当我看完这部作品,我是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和娘子说起一个大学时候的同学现在如何如何的如何说当初其实很看不上他但现在人家混得这么好娘子说,你是想要功名可是又不去做我是根本不去想更不会去做为了安慰我娘子说你50岁的时候也许会好一点吧其实我已经50岁了心境和作为还是这样的差看着人家如何如何难免就又想自己如何的不堪这也许是正常的心理吧过法外生活必得真诚,去不了的地方就鄙视一下,也许还很正常还记得念初中的时候一位很尊敬的老师中途转校了作为班长我和一群班干部去看望他他说,你和体委可以上行中,考个好成绩当时很不服气为什么他们可以上辛中正中而我在尊敬的老师的眼里,就只配读县里的中学于是憋一口起,一定要老师错一次终于,帅哥体委连行中也没有读上而我,似乎是放弃了被保送的权利而以不算少的分数考上了重点高中也许,这种心气与尊敬的老师有关吧到了重点高中,竟然很迷茫很失落那时候的感觉真是说不好也许也是一种心气吧只不过郁积内心无从释放当时的班主任,说不上尊敬的历史老师点评的时候说丁慧峰同学什么都好,就是成绩太差而我此后的心气,也不过是在证明他的话是如何的正确一个乖学生,什么事都不犯或者还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干部高考时就也许是公费生里考得最差的那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差没有办法只能复读一年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境遇所谓的心气却一点一点的泯灭了从学生时候就不是多么出色的学生到大学,到工作,抱怨和积郁,知而不能言语娘子说,也许是一个失落的人和一个失败的人在一起也叫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吧可是那些人,他们又比我好在哪里,我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可以混得开,有一个舞台可以成长,进步,积郁,释放当年的心气,再一点一点的找回来和喷洒出来吧心态很好,即使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可以,心气和心态,均在于心
两个其实都才是年轻的孩子所以其中的那个年轻的父亲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出生的孩子对自己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他眼里这个孩子只是用来交换金钱的一个工具 他的脸上从来都不曾流露出父亲的温柔 他跟孩子的母亲说反正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 可是 孩子的母亲听到消息后马上倒下了不是那种带有音乐的煽情似的倒下 而是就那么直愣愣的让人毫无防备的倒下因为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是这样迎面而来 她怎么也无法想像一个父亲能卖了自己的孩子!!于是那个男生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他开始慌张并马上找回了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终于看到了他的妈妈 一个对他漠不关心的女人我可以想像 这样的一个男生他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 也许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 他的妈妈周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 根本没有管他的时间 所以 他对于自己的孩子 才会这么淡漠但是 他并不是个坏蛋 所以在和他一起抢包的男孩子被抓了之后 他进了警察局把所有的罪责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 影片的结尾 孩子的母亲来看他 问他想要一杯咖啡吗? 他点头 拿着咖啡的手 渐渐的温暖他终于开始哭泣 伤心的哭泣 最后 两个人抱头痛哭 他们承受的比同龄人多了太多 影片没有给出后来事情可能的发展 导演说之所以会创作一个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一天 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 推着婴儿车 独自一人 于是在想孩子的父亲呢??于是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可能的故事无望的社会 无望的家庭 只有孩子才是希望
《半熟爸爸》是2005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 得主。
早已被譽為大師級的 Dardenne 兄弟拍電影故事20年,但產量極少。
導演的名作《Rossetta》(1999, 也是得了金棕櫚獎) 我是不太喜歡,正確點說是我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導演招牌式的「手震手提攝錄」+ 快速移動鏡頭令我頭暈不已,終於熄機不看。
我明白導演對電影的執著,但也請照顧一下觀眾的感受,不是每個觀眾都是水手...這次《半熟爸爸》雖然還有點手震,但鏡頭移動得慢了很多,看得比較舒服。
其實對我來說,即使不用手提方式拍攝,也不會令我覺得不真實。
畢竟攝 錄機鏡頭下的世界就和人眼不同。
一套沒有背景音樂催情的電影也能拍得如此動人,對白和主角的演技都相當出色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很漫不經意,差點令我以為是真實的生活片段而不是電影。
電影是講一個二十歲的小偷初為人父,他的不成熟引起的一連串事情。
和《誰知赤子心》不同,電影沒有對這個半熟爸爸進行道德批判,正如導演說:「戲院不是法庭。
」導演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主角:他有時的行為不可理解,謊話連編,但隱約間又見他有情有義的原則,有時又像個小孩子般在做無聊事。
電影的名字直譯過來叫「小孩子」(L' Enfant / The Child),誰是小孩 子呢?
初看電影是會認為主角剛出生的兒子,看完後發現原來「小孩子」是指心智還沒有長大的這個半熟爸爸。
我對這個半熟爸爸的感覺是,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故然是他的責任, 但在社會最底層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的他,有他獨有的一套價值準則,而這準則又是由他的環境塑造成。
貪錢、講野無句真、偷竊...與其說是他選擇的人生觀,倒不如說是環境逼成。
現在一些獨立電影或許對荷里活「惡有惡報」的公式結局反感,不少故事都是沒有報應的,有時甚至消遙法外。
但我想更真實的情況是,就像這套電影一樣,有些事情做了以後,會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可補償的傷害。
http://andrewo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3056
这是一部非常之牛的“说教”电影,以完全相反的手法。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很吸引人,节奏偏慢但是并不拖沓,当你由于投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费解,愤怒,担心,紧张的心情在最后一刻释然的时候,片尾字幕也正好徐徐上升,而我的身体却在新东安影院7号厅的最后一排的8号座越陷越深。
片中的主人公布鲁诺是个非常讲信用的贼,整日靠卖偷来的东西过活,我不能说喜欢这样的贼,但是,他的灵魂有闪光的地方,对于他的偷盗同伴,彼此忠诚,义气得很。
但是他不是一个成年人,至少在心理上不是,更不是一个父亲,因为他完全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亲生骨肉时,眼神里一种迷茫与畏惧在晃动,也正是由于此,他才会把孩子当做兜里的DV一样变卖掉,并大言不惭的对索妮亚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
索妮亚活得更简单,居无定所的她只希望能和布鲁诺厮守一生,孩子是他们爱的见证与未来的希望,所以当她得知孩子被卖掉之时,她义无反顾的晕倒了下去。
布鲁诺为了索妮亚不得不赎回孩子,当他怀抱孩子到医院去找索妮亚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警察同志--索妮亚无法忍受,不能原谅的告了布鲁诺。
请出了自己的母亲帮助撒谎的布鲁诺刚刚摆脱了警察又被人口贩卖集团的打手找上了门,因为他把孩子赎了回去,导致这个中介损失了近5K欧元。
被一顿臭揍之后,布鲁诺叫上伙伴,骑着伙伴哥哥的摩托,做起了飞车党,结果第一笔买卖就宣告失败,在警察的抓捕之下,由于躲在冰冷的河水里,小伙伴险些被冻死,之后又被警察抓走。
此时此刻,侥幸逃脱的布鲁诺怀揣大把cash和一兜子钢蹦儿,无家可归:索妮亚虽然得到了孩子,却无法再原谅孩子那个混帐父亲;昔日偷盗战友也被抓走;凶得可以杀人的儿童贩卖集团的打手每天催钱,不给钱就要命。。。。。
无奈的布鲁诺推着摩托去找索妮亚,我猜他已经决定要去自首了,来见爱人最后一面。。
未果。。。。。
自首的场面的对白很简单:布鲁诺把抢来的钞票钢蹦堆在检察官面前,把摩托车钥匙还给正在收讯问的小伙伴 布鲁诺:是我干的,和他无关 检察官:你是头目?
布鲁诺:是的 导演还算仁慈,影片并没有在此时结束,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观众一个温馨的场面:索妮亚到监狱探望布鲁诺,两人对坐,抱头痛哭。
一方面。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中学生们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当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之后,监狱的大门却像天堂之门一样闪烁着拯救与解脱的灵光。
太黑色幽默了。。。。。
另一方面,虽说犯错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我绝不不相信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多少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生中的美好年华消耗殆尽。
他们需要帮助。
当一个个的青少年为成长的代价悔恨不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难道错的只是他们自己么?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社会的错么?
是国家体制的错么?
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罪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治标的,而只有人文科学才是治本的,我想,现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无处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深圳站,约了一场《孩子》。
孩子指的是故事的开端孩子Jimmy,也是男主Bruno。
整个影片对孩子的定义,是可以小动物般率直纯粹表达亲昵、爱与愤怒,是快乐的源泉很简单,是不区分对错不考虑利弊的快乐与痛苦,是拒绝承担后果,是缺失承担义务的责任心。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定义,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对成人来说太沉重。
作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这种故事情节淡淡地却把人物拍到心里的拍摄手法很吸引我。
男主在被女主拒之门外、中介团伙勒索、即将飞车抢劫之前,在棚屋前百无聊赖地用铁条划水。
这一段大概是我最受感触的一段。
刚开始会觉得男主心真大,连女主的外套都被1欧卖掉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无聊地玩水。
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多吧,看着看着,突然被唤醒了小时候的记忆。
北方冬天的澡堂里,我也是用腿或者胳膊在水里划来划去,感受水的阻力,听水被划开的声音,几乎每次就洗澡都要玩,乐此不疲。
我是什么时候忘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虽然现在会去泡温泉,但是泡在水里的快乐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只会希望放松。
是什么时候忘记了真正划水的快乐,而只是在工作中划水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男主在等待买主信息时,是焦躁不安的,从在泥泞里踱步踏水,到看到那一面白墙,不断向上盖脚印这件小小的挑战,让男主从不安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也让我知道了小时候学校里偶尔出现的泥脚印到底是怎么来的了,这些无聊的小男生啊。
会对这两个有印象,大概是和现在的状态有关吧。
终究听音乐看电影看风景,都会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吧,看到的听到的无非都是内心罢了。
工作生活的节奏有些快,压力比较大,感觉能投入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学习、想要玩耍、想要放松、想要逃离、想要陪伴、想要偷懒,还想要和自己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不多,可很多时候还是会被懒惰打败。
从2月底开始,逐渐丢掉手机、远离各种APP,希望可以把自己在kill time的状态进行改变,更多关注到自己,希望过去的每个半天、每个小时、每个十分钟,都知道在干嘛,而不是玩手机、刷视频、逛淘宝、刷资讯。
渐渐长大,开始承担各种责任,有了成人的负累和顾虑,但我依然希望,我还是可以拥有孩子的快乐。
不想记录电影中的细节,不想分析手持且无配乐纯靠镜头拍摄手法,不想猜测导演的表达,毕竟我也刚开始看。
大概就记录一下看完的心情吧。
要午睡了,午安。
戛纳你是有多爱固定机位长镜头?摄影、剧本都远不如<单车少年>,70分钟的抢车戏才出现一次高潮实在让人不能接受,最后结局的道德教化意味也显得相当的蠢。(“the child”不仅指jimmy,更是在说Bruno)
片名叫孩子,讲街头混混和少女妈妈失而复得的孩子,但其实通篇都在刻画这对父母的不成熟。嬉笑打闹讨狗嫌,偷鸡摸狗混日子。达内的情感依旧克制,对于男主责任意识的变化没有铺垫和渲染,从他自首为少年同伙解围可见善良本性。结尾他们在探监室里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又名半熟爸爸
还是那些小细节逗乐了我,追逐打闹,踩臭水沟里然后往墙上踢连环脚印。几次爆发也很不错,可是,以孩子般的成年人去讲“孩子”,看下来的感觉,实在还不如《单车少年》啊
朴实
两星半
难看至极,一个卖孩子的事件拍成一部电影,走来走去,没有其他信息量。
很细致的刻画了父亲建立(或没有建立)起来的和刚出生的儿子的关系
穷就千万别生孩子,对爱情、对亲情都是一种考验,而大多数人都失败了,生活成了折磨。
2005年58屆嘎納金棕櫚
平淡但是很深刻 布鲁诺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 那僵硬的动作、木讷的表情仿佛是一种预示 他自己还只是一个孩子 也正是因为心智上的不成熟才卖掉孩子也才在卖掉之后又去找回孩子 其中蕴含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大声惊呼,达内兄弟乃欧洲的贾樟柯,DV式的近距离拍摄,纪录片式的风格,底层人的生活,平实,残酷而又无奈。
节奏缓慢但非常紧凑,内心的挣扎直接付诸于一个接一个的行为,行为具有戏剧性和冲突性但表达上依然很简洁,并没有给出太多对白和内心戏阐释的空间,但角色就那样精准地立起来了。
孩子~ 2022.5.22 大银幕重看还是那个感觉,他们就是孩子。
力荐
这么多长镜头,无法理解;没有配乐,无法理解;早知道就在家看无敌破坏王了……
本来就没多少话的一部电影,结果这C6的配音还能弄的这么恶心,有点儿糟践。
234th 法国人贩子好有契约精神……达内兄弟作品质量不差,但是二拿金棕榈真的奖运爆棚。电影观察的角度小,总让人觉得过于平淡了。
简约、沉稳的叙事,远离狗血与煽情。
真实的代价。
2014.5.15 资料馆。第一个镜头出来我才意识到我看过......上次应该看到男孩带着小孩上了公交车那里。结尾让人哑然——就没啦???青少年道德教育片。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