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色很美2. 影片中的素食看起来非常有食欲3. 影片的配乐单独去听很好听4. 归亚蕾和曾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很赞5. 三个客串配角(张孝全,李沁,杨洋)足够帅,足够美集合了这么多美的元素的电影怎么就突然没味道了?
一部以饮食为主线的电影没了味道还怎能称作好电影?
1. 素食只是看上去样子很美,却完全看不出味道同样美。
片中人们品尝精致菜品的时候没有享受的表情,也没有对味道的称赞,反倒有很多嫌弃。
比如曾江的小女儿不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开始的时候有客人觉得味道变(差)了。
味道不美的菜,样子再好看,不如去赏花。
这是以饮食为主题的电影的致命伤。
2. 霍思燕和蓝正龙的感情线太弱,弱到可以删去,可如果删去了,归亚蕾和曾江还怎样相遇?
剧本的这条线很烂,也是影片的致命伤。
3. 景色虽美,有些镜头纯属多余,比如归亚蕾和外国舞伴坐在船上亮相的镜头。
归亚蕾的舞蹈虽美,会所找个外国舞伴正常,可多了好几对盛装的专业伴舞太牵强,有时间和伴舞排练么?
又不是拍舞蹈MV。
4. 配乐虽然美,有时候却和画面明显不搭。
悠扬的小提琴,温暖的大提琴,配上年轻白萍品尝士哲烧的菜的场景,或者萍儿在油菜花中奔跑的镜头比较合适。
然而,用于年轻白苹和年轻士哲分离的场面明显不合适。
比如从1:32:42到1:33:15的音乐,更适合烘托“重逢”时候那种感慨万千的情绪,而不是分离,再比如1:33:44开始的那句小提琴欢快而跳跃的声音,怎能搭配二人分别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于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被糟蹋了健康而美味的素食被糟蹋了优美的配乐被糟蹋了张孝全被糟蹋了李安拍的经典《饮食男女》也和一部剧本很弱,剪辑很差的片子同名了。
给影片2颗星,完全给那些美丽的部分(假如烂的地方不扣分)
整部影片,开始到中间的部分,挺平淡,不温不火。
剧情看个开始就知道结尾,父亲和大妈是恋人,开始也知道了。
最感人的部分:大妈尝了那道菜,才认出当年的恋人。
父亲一直保持的那道菜的味道,就是一直在等一个人。
我们不用念念不忘,我们永远记得当时的味道。
这便是爱情。
好远又好近,两代人的情感,相互交织。
世界上其实有着很多记忆的载体,一种味道,一道菜,一根发簪等等。
命运使然,让亲密的你我分隔异地,但无形中会有一双手在我们畏葸不前时,推着我们向预定的路走去,最后触发这种承载记忆的酶触,在时光里酿出香醇的酒,那么陶醉,那么迷人。
既然岁月已经把过去带走,但只要感情还在,那么就让我忘却没有你的日子,从你离开我的那一天重新过活。
最后那一对话:--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苹儿。
让人泪目。
(好喜欢这部片子的场景,就是演员有点杀马特。
呵呵。
)
怀着对94版的《饮食男女》的美好记忆去影院看2012版本。
开场前的预告片放了泰坦尼克3D介绍,温故而知新的胃口一下被吊起。
看了一刻钟发现,这分明就是一部带着《非诚勿扰》影子的杭州城市宣传片嘛,西溪湿地的那条船也是一样的。
取景地点钱江新城的会展中心、西溪湿地的会所、杭州大厦地下通道(墙体广告换成了苏打绿演唱会海报)、黄龙体育中心、西湖边北山路(原本湖对岸的天鹅被赶过来当群众演员)、栖霞岭民居(门前堆了许多绿色盆栽)。
试想,以杭州形象宣传片为出发点,搞一个家族素菜馆掌门老年痴呆后继无人的故事背景,填入两代人恋爱的作料,有一搭没一搭的,40分钟就可以说完的故事硬生生撑到了105分钟。
为了表现杭州打造动漫创意产业之都的目标,导演还刻意把蓝正龙的角色职业设计成动漫画师。
影片女主角不是霍思燕,而是归亚蕾。
归亚蕾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有上佳表现,如今年近七旬的归老太太二度出演,本以为可以梅开二度,实事上被糟蹋了。
女人年纪大了最怕特写,狠心的导演偏偏就好这口。
把老太太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全部暴露在镜头下,惨不忍睹啊。
影片有一半时间是归老太太跳国标、做spa、坐船,跳舞的地点选在户外水榭平台,跳舞的时间选在傍晚掌灯时分,可惜人物融不到风景里,两者不搭,有一种被ps的不真实感。
霍思燕、蓝正龙、张孝全在形象宣传片里的造型尚可,在故事片里一点感觉都找不到。
这部片和同时期上影的《桃姐》相比,女主角同样是上了年纪的演技派女演员,一个扮老,自然感人,一个扮嫩,矫揉造作,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要怪,就怪剧本太水,人心太浮。
此类狗尾续貂之作还有《庐山恋2010》。
整部电影最精彩还是在美食这里,那种把素食做得这么鲜美的感觉,就像日本寿司一般的精致和细腻。
曾江和归亚蕾演得极好,果然是老演员,很精彩,最大败笔是霍思燕,我就觉得真TMD假,做作,真不适合演一部这么文艺的电影,她就是比较适合那种急功近利的拜金女角色,这种如果换桂纶镁来演,我肯定给足5颗星星啊!!!
蓝正龙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男“花瓶”。
看着是可有可无的!!!
其他角色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还是很狗血的一个怀旧故事,N年前的恋人又在异地重逢了啊思密达!
一部经典电影加上一个新的年份,用来为翻拍片或者续集命名,这完全就是刘镇伟的套路,而刘镇伟的翻拍片和续集又基本以烂为主,所以《饮食男女2012》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好。
看到这样的片名,让人产生的另一个想法是:怎么敢?
当年那部电影加入了太多价值观的冲突,被李安拿捏成了一部经典,今天这部非李安执导的续集作品究竟要怎么拍,才能赶上(从未奢望超越)前作呢?
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多么难的一件事情。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确实如片名给人的感觉般不怎么样。
我相当佩服导演曹瑞原,敢接这部戏,简直就是自毁的动作,名片的续集本就难拍,现在这样的作品呈现出来,挨骂更是必然的了。
关注台剧的观众应该知道,曹瑞原其实是个不错的电视剧导演,在台湾的电视圈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
2003年他与公视合作,改编拍摄了白先勇1983年的同名小说《孽子》,这部同志题材的电视剧勇夺第38届金钟奖最佳连续剧、导演、女主角、灯光、音效、美术五大奖,也使得曹瑞原的编导才华和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深获肯定。
但拍电影对于曹瑞原来讲还是个新鲜事物,而电影恰恰和电视剧有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和手法。
所以观众们就可以理解影片在节奏上的混乱了,很多镜头都被曹导处理得极为电视化,以至于叙事变得很仓促。
尤其是蒋梦婕饰演的唐小兰,在她身上所发生的爱情起伏,本来是为了表现现代年轻人面对感情时不珍惜不坚持,喜欢轻易放弃的爱情观。
但曹瑞原的镜头处理还是太慢了,一部电影的时间不够他把所有的想表达的镜头串起来,作为配角的唐小兰的情节就被一再简化了,以至于要表达的东西被他撕地七零八落。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碎片化的镜头,一会儿是唐小兰在地下道里和男友热吻;一会儿是男友在大剧院前和妹妹一起嬉闹被唐小兰误会分手;镜头再一转,男友把唐小兰的东西送回来,两人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
这桥段设计和节奏感真是比网络剧还网络剧啊,这酱油打得也太不职业了。
一部电影的节奏一旦混乱,基本的叙事架构就很难搭起来,没有叙事架构,观众是不会跟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步步深入影片的,最后的共鸣就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样一部电影当中,演员和演员之间的演技配合再好,都会让观众感觉突兀。
有些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霍思燕饰演的唐瓦儿在得知曾江饰演的父亲是因为失忆症愈发严重迷路了,才半夜被警察送回来,之后从后面抱住父亲伤心流泪的那段戏很感人。
但正是叙事节奏的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这幕戏开始的时候,情绪还没有到那个点上。
记得几年前,北京人艺到杭州来演《天下第一楼》,杨立新领衔。
人艺的演员基础都非常扎实,但那场演出不知道为什么,演员们在感情上都没有完全投入,甚至于演得非常油,我能欣赏他们精湛的演技,但情绪都是没法被带进去。
看曾江和霍思燕的这段对手戏,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曹瑞原的强项在于呈现唯美的镜头,所以观众们看到这部影片在处理美食的镜头上非常美,那些食物的制作过程被表现得很到位,让人胃口大开。
但混乱的节奏,让这些镜头直接变成了美食广告。
另一个让我觉得着墨太多的是归亚蕾饰演的白苹的国标舞镜头,年近70的归亚蕾确实为这些镜头付出了很多,但大量与情绪表达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国标舞画面,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布景很贵,老太太很累,也不能成为浪费镜头的理由。
许多人并不喜欢霍思燕,也因此对这部电影没什么好感。
其实霍思燕是位底子非常好的女演员,1998年参演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出道不久的霍思燕和梁冠华、朱媛媛这些实力派演员搭伴,但作为新人的她并没有被埋没,而是凭着她柔弱的外表和她的哭戏,演活了张大民的妹妹张大雪。
张大雪的境遇非常惨,男友参军出了意外,自己最后得白血病去世,在霍思燕的演绎之下,这个善良的角色博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
十多年以后,霍思燕依然在哭,看完整部电影,她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也只有哭,以及不断地问“后来呢?
”“大妈,后来呢?
”“爸,后来呢?
”导演对她的安排放佛就只有煽情,以及成为展开故事情节的引子。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导演的安排,霍思燕这几年来形象大变,也走起了性感路线,不断爆出各种八卦,演技呢?
并未见得比十多年前进步很多。
《饮食男女2012》这次还启用了两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主演:蒋梦婕(林黛玉)和李沁(薛宝钗)。
李沁的戏份比蒋梦婕少,但演得确实不错。
蒋梦婕这次又是烈焰红唇妆,又是银幕初吻,巨大的形象转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只是身材比之《红楼梦》时期有所走样,不但脸圆了,在地下道里溜旱冰的那场戏,一个镜头从腿上的红袜子扫上来,更让人觉得,古装戏穿衣服宽敞能遮住腿,真是对演员的极大仁慈啊。
《饮食男女2012》有两个比较牛的噱头,一是跟李安的一毛钱关系,二是柏林电影节吊起的胃口。
片中饮食还是那个饮食,男女却不是那些男女。
与李安版相比,文化上的高低意料之中,但新作故事里透着的鸡贼和各种糙还是让人觉得天雷滚滚,措手不及。
本质上看,《饮食男女2012》跟徐克的《龙门飞甲》并无差异,都是版权方利用前作余威改头换面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
李安版《饮食男女》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通过一个典型家庭展现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矛盾冲突。
《饮食男女2012》则偏离了前作轨迹,仅将故事架构保留,因原作之名攻占中国大陆市场,因而在这部影片里,两岸情,三角恋和超豪华会馆等烂俗元素蜂拥而至。
《饮食男女2012》基本是对《饮食男女》的一次重拍,但这部走出孤岛的台湾电影少了中华文化的理性与纯粹,多了商业的浮躁与轻佻,让这部续弦之作难成经典。
片中台词最多的角色非大妈莫属。
尽管这个标新立异的角色源自前作,但跟前作的白苹相比,大妈一角明显过度夸张,神经大条,人物失真。
为制造戏剧冲突,编导让大妈举手投足透着粗鄙,让她处处令人生厌,但台湾怎么说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比中国步入发达社会早得多,大妈再粗鄙再寂寞再饥渴也不至是那副德性。
毫无说服力的角色让影片显得与现实无关,无法接连地气。
此外,影片进展到后半段迅速变糙。
编导追求形式上的从铺垫到高潮,但高潮来得莫名其妙。
老唐仅凭肉眼认出了大妈,大妈仅凭味蕾认出了老唐。
灰姑娘的鞋子在片中成了大妈的嘴。
两个女儿的情感历程更是莫名其妙。
编导没能给出瓦尔跟台湾男友的情感基础,因而瓦尔拒绝高帅富,钟情呆笨矬的行为难被理解。
编导将小兰的情感线索处理得更是草率,无厘头的分手与无厘头的和好都显得极不走心。
有趣的是,《饮食男女2012》中男男女女的关系比较清新,少了前作从食色入手的现实主义。
李安版里不光有美食,还有大量对性的描写。
食色代表了最根本的人生态度,而《饮食男女2012》里性的一面完全缺失,几对男女的关系仅限牵手,没有哪怕一次约炮。
《饮食男女》的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豪华会馆,这个世外桃源确实霸气外露,但这一闪亮布景恰恰成了全片最大败笔。
豪华会馆的时尚气息时刻给人以职场冷冰冰的职业感觉,完全剔除了前作中浓郁的家庭气息与生活气息。
这样的背景尽管起到了景观作用,满足了公众对新贵阶层的猎奇心理,但对艺术性毫无助益。
演员表演方面,各路人马完成得非常到位。
不论台本如何,霍思燕、张孝全、曾江和归亚蕾的表演都令人印象很深,只是影片商业味太浓,没了《饮食男女》的艺术纯粹,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商业。
《饮食男女2012》只是又一部借经典之名在中国大陆二次套现的电影。
劣质粗糙的剧本和急功近利的定位让影片看来十分凌乱。
影片本身既非大陆的镜子,亦非台湾的名片,折射的东西不接地气,两地不讨好。
如果忘了李安那版,将此片当个普普通通的时尚题材来看,或许会有收获。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类“挂羊头”电影近年来拍了不少,《少林寺》拿出来拍,《倩女幽魂》拿出来拍,《庐山恋》拿出来拍,《白蛇传》拿出来拍,现在连《饮食那女》也找出来上下其手。
照理说,这并没什么不好,老树新花,旧瓶新酒,也是一番趣味,但是如果实在力不能及,挂着羊头连狗肉都卖不出来,就只能像这部片子一样,“好远又好近”,牌子好近,可质量差好远。
这部《好远又好近》(实在不想称它为《饮食男女》)倒是多少啃了一点李安的老本。
父与女的关系设置,厨艺的消逝和继承,归亚蕾的喜剧成分,甚至她的湖南口音,连开场从厨房入手也算是蹩脚地致敬了一把,可惜这不是一白遮百丑那么容易的事情,轻飘飘的剧情和扭捏作态的情感连基本的推敲也承受不住,更遑论要和经典比肩。
《饮食男女》的剧情无需赘述,父亲的情感和女儿的情感交错陈述,处处欲言又止,又处处静远流长,内为深情,外佐佳肴,一股热腾腾的烟火气息。
《好远又好近》扒出这个架子,却难补其血肉,瓦儿和张全的俗气爱情占据了大量篇幅,但是说穿了,无非也就是“我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接”这种无聊的吵架故事。
两人的生活寡淡无味,一上来开着车接电话似乎还显得日理万机,但是看下去才知道,瓦儿是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会所的主管,需要应付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老总的儿子送来的花;张全设计的是“每天烧钱几百万”的网络游戏,而他需要做的就是睡觉和不接电话。
空洞又虚无的人物在“高档”的场景里走来走去,不咸不淡地说几句话,跳几只舞,为了接不接电话拌几句嘴,竟然也挂起牌子称之为爱情了。
当然,创作者早就说了,人家追求的是“爱情素食主义”,要淡,要情调,要品味,不能老师哭天抢地你死我活的琼瑶味。
这倒不错,可是琼瑶的情节俗归俗,滥情归滥情,但是总让人相信在世界上某个地方或许会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而这份所谓“素食”的爱情究竟凭什么要我相信几个不食烟火的人这种鬼主角、相信只为贵宾开放的高级会所这种鬼场景,相信“我们去看苏打绿”这种鬼爱情。
太虚,就像全片的色调一样,白花花一片,说好听点,像是迷梦,不遮掩地讲,就是意淫。
当然片子里的爱情不止一对,最俗气的也不是这一对。
唐士哲和白萍的晚年重逢这种情节大概可以追溯到戏剧剧本的相当多年之前,文学作品中就更为久远。
这是一个经典情节,失散多年,忽而重逢,掏出信物,抱头痛哭。
但是经典情节的意思并不是说直接搬进剧本就万事大吉由此登堂入室了,更不是说任谁都可以从此分一杯羹,弥补自己创作力的不济。
唐士哲和白萍的关系最基本的问题正好在于照搬套路,生硬幼稚。
大概连观影经验最少的人在看到他们见面的时候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但是这样的情节除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结局以外,哪怕一丁点其他的作用也起不到。
我私以为,一个情节的合理程度可以用你能为它相处多少可信的其他结局做标准来判断的。
如果一个情节只能有片中的结果,那就是无懈可击;如若随意皆可,那这个情节估计也只是蓬草一堆,只要是路边都能放。
可巧,我看到的情节大多如此,零散、无逻辑,凑数而来,敷衍而去。
看到唐士哲和白萍相认,一时间我还以为接下去的剧情是宣布在场的三个孩子是兄妹呢,惭愧惭愧,大概主要怪我自己狗血电视剧看太多,不过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原因是这些人物无法让我认同,无法让我信服,无法让我知道他们的情感、动机和行为。
说到底,他们不是人,只是符号,为了完成既定的叙事任务而生造出来的符号。
只是饮食部分,那就更无话可说了。
看《饮食男女》的人大都记得郎雄一上来的煎炒烹炸,记得一桌子姹紫嫣红,这是本事。
除了做饭的本事,也是叙事的本事。
一盘盘鸡鸭鱼肉背后的老父亲的隐痛和苦楚,是儿女的离去,是沉稳不经的父爱。
但是当唐士哲给女儿端上一盘莫名其妙的面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一帮人扭捏作态地吃不知道是哪个星球的食物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唐士哲给白萍上菜的时候,你想告诉我当年在重庆兵荒马乱的年代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就做春卷?
可惜啊可惜,李安的菜是做起来麻烦,要切要洗要烧高汤要做泥胎,但是做好了就一家人围着热热闹闹吃;曹瑞原的菜是吃起来麻烦,要没有肉要玫瑰花洗手要石头按摩要一小碟一小碟,但是谁也没看见怎么做的。
《好远又好近》打着“素食主义”的名号,也中了它的咒,变成一盘淡之无味的菜。
或者是你的口味太高雅,沾不得荤腥,非要白衣飘飘餐风饮露的人才能吃。
可惜这怕不是中国菜的路数,中国人吃饭要的不是吃什么东西,要的是人情,是交杯换盏的寒暄,是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连这个都没有,又怎么敢大言不惭挂上“饮食男女”的招牌?
在片中,有一幕特写,当老年的苹重新回到当初分离的地方,那些埋藏已久的记忆,呼之欲出。
故地重游,谁能够无动于衷?
沉沉夜色下,老年的苹握着水杯双手不住地颤抖,这一幕特写强烈地撞击着我:那么久远的故事,不想却永远也不会忘,一旦想起就令人坐立不安,呼吸困难。
之前两个老人,几十年未见,苹已认不出唐,但是人的味蕾记忆往往比其他感官的记忆更持久、更深刻,而且这种记忆不能复制,当她再次尝到那道年少时候唐特意为他精心烹饪的菜时,记忆复苏,时间静止。
影片结尾,暮年的他们在斑斓菜园里,执手偕老,哪怕忘记世界,唐也不会忘记他的苹。
我想起一句话,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个片子主要是记录一种素食理念。
爱情究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是终其一生的追逐?
一生只有一次的爱,便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素食主义。
好远又好近,是爱情的感觉。
该片的景色,食物都很美,但是在作品完成度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男女主,即霍思燕那一对的感情线并没有表现出两个人感情的深厚,只是用了“不接电话”“做游戏”等几个细节来诠释,虽然简单带来美感,但是给人一种看不清楚他们感情的感觉。
主线还是围绕平儿和老头的往事,还有老头的健忘症,不过这与“饮食男女”的主题并无太大关系,给人感情的冲击也不是很大,很生硬。
不过,导演的特色是简练,角色关系简练,感情起伏的原因都是一些简单的误会及生活细节,与整篇的恬静布景相对应。
整体来说,这不电影融合了许多美的因素,但却难以给人情感上的共鸣。
我推荐的其实是归亚蕾。四颗星是给她的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出彩的还是在老演员身上。
我曾经也想过拍一部跟素食有关的电影。三星给归亚蕾
片名就不该叫饮食男女。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最巨大硬伤就是1.对于苹儿来说应该也算是段刻骨铭心的爱了作为一个没有健忘症记性很好的人居然连自己的老情人都认不出来甚至是在看到那个瓦罐之后 那个瓦罐不就是个定情信物吗 就知道吃长没长心啊 2.苹儿从头到尾只知道跳舞 但是跳舞也得有个铺垫吧 悲伤跳舞高兴也跳舞=。= 从头到尾都在看霍思燕的短手
继续了94的温情
看完这个我觉得霍思燕还不错,归亚蕾老师真的很棒,另外她保养的真的很不错~
我就是爲了張孝全~結果他就總共就三個鏡頭~那爲什麽還要佔據三分之一的海報來欺騙我們這樣的腦殘粉呢?!
《饮食男女》是李安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而这部《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则只有视觉上的美丽“风景”,再无其他。归亚蕾所饰演的“大妈”让我对其在《大明宫词》里给我的好印象减分不少。
有点乱
还不错啊~
景不错,可,故事想说啥?
好看!很感人
到结尾处还是有些感人的
好矫情
曾江和归亚蕾搭在一起,其实还挺好看的。片子景色很美。
演员木讷。故事讲不清楚。台词傻逼。最重要的这不咸不淡不温不火的剧情看的我很烦躁!!!
看了好想死。
结尾以外不错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