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在看森村诚一的小说《高层的死角》。
书是1969年写的,开篇一座高层饭店的董事长在三十四层被杀。
因为诡计已经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抄走了,所以我读起来没什么悬念;只是由于犯案的关键是酒店房门钥匙,作者对钥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在大阪旅游的时候,住的是一栋比较有历史的高层饭店,给的就是这种带有长长的棱柱状房门号码牌(或者叫号码柱)的钥匙。
开业已经大几十年的宾馆,还在用钥匙开房门,这“号码柱”也不知道用了多久了。
说是怀旧,还是墨守成规,或是无法负担更新房卡的费用?
好在每天出门不需要带着这根柱子,因为出门必须把钥匙寄放在前台,这也和书里写的一样。
这又让我想起,日本人所怀念的“昭和”。
对于中国人而言,昭和首先代表着惨痛的侵华战争;而他们刻骨铭心的,是战后日本长达数十年的黄金发展期,经济欣欣向荣、社会一片进步的风气。
记得电影《岁月的童话》《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这两部电影都是当年日本票房排前几名的卖座片。
片中的日本普通民众,其实也没有过着很优越的生活,但人们更有前进的动力,生活“有奔头”。
因为一本推理小说里提到的钥匙,我重新看了一遍蜡笔小新的这部剧场版,《大人帝国的反击》。
导演原惠一后来还执导了《河童之夏》和《意外的幸运签》,可以看出他比较擅长日常和温馨的风格。
《大人帝国》第一个镜头便是大阪世博会,就像《三丁目的夕阳》中的东京奥运(1964)一样,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的荣光。
剧情里的反派最终想达成的目的是回到二十世纪、回到昭和,很荒诞也很真实。
日本人怀旧的情怀(nostalgia)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彼时的他们更有希望,社会问题也因为人口红利等因素而被掩盖,到处大兴土木、人们乐于消费,享受“景气”带来的欢愉。
《大人帝国》里,除了和上文提到的两部电影里类似的内容,更是批判了平成年间(1989年之后)日本长期衰退。
昭和年代的人们,曾幻想二十一世纪会更加美妙绝伦,没曾想到螺旋上升会变成螺旋静止。
我们常说日本“失去二十年”,但日本人肯定也不是故意要失去这二十年的。
人口红利耗尽、产业转移带来的失业潮、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改变、美国为首的经济操纵,种种因素使得日本坠入难以翻身的境地。
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现:高龄少子化、校园霸凌、御宅族、职权骚扰、新兴宗教成灾、自杀潮、老后破产、老人养护难题……当然,这些元素也可以在我读的推理小说中见到。
而导演和编剧借片中人物之口说出,比起过去,我们更期待未来。
也许过去稻田旁父亲的单车、手擒几十盒荞麦面的外卖员、商店街嘈杂叫卖声回荡的年代值得怀念,我们可以向过去回望,但我们无法向过去行走。
反派问小新,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到过去?
小新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要去二十一世纪。
片中最为观众所称道的片段,是广志前半生的回忆。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坐火车来到陌生的都市,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恋爱、结婚、生子,背负着家庭的责任,一刻也不敢停下……要是一味地沉迷于过去的记忆,就没有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共同度过的未来。
这部电影入选2002年日本星云奖媒体部门候补,也进入了很多动画电影相关的榜单。
打开Youtube搜索Reminiscence of Hiroshi,是截取片中广志回忆的片段,可以看到讲着各种语言的人们在评论区缅怀、默想。
二十世纪的夕阳固然美好,但它的辉煌落幕后,第二天初升的太阳又是别样的风采。
我看过所有蜡笔小新的动画,最有感触就是这部剧场.怀念过去,小时候,最后的夕阳代表过去的并不能再从来.有点温馨的感觉.
成长在“最好”的时代,生活在“最坏”的时代 二十世纪的日本和二十一世纪的日本可以说是两个日本,截然不同到有深刻意义的两个日本。
在剧场一开头,便是展现大阪万国博览会和广志扮演有着强烈时代寓意的昭和系奥特曼。
描绘的画面处处生意盎然,宛如盛世。
二十一世纪之前的日本,由于二战后经过两次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当年婴儿潮人口红利的强力助攻,在日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享受了有史以来幸福值最高的几十年。
哪哪都是一片生机勃勃,人民群众愿意生小孩,大家都有钱消费投资,一个东京的地价就能买下整个美国,当时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在二战后百业凋零的日本仅仅通过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几百年都没能得到的骄人成就(耳熟)。
战后的发展
昭和系奥特曼
强盛的日本 市场金融,工业科技和各类文化等产业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在国际上更是处处争雄。
日本民众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相信二十一世纪的日本必然比二十世纪更加强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憧憬和梦想 然而月盈则亏,盛极必衰。
这个亘古不变的生命周期在当时日本演变的更为迅速。
由于对未来经济的过分乐观,整个日本都在欢天喜地的用未来的钱过度消费与投资, 鹅城的税都收到90年以后了。
在傲慢与贪婪的促使下,当时其整体经济已经脱实向虚,大炒股市与房地产泡沫,当时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前四名都是日本的房地产大佬。
德不配位必受其害,即使贸易顺差再高,纸面数字再惊人,在西方国际大资本市场眼里也只是看到一把长得特别健壮肥美的韭菜而已,它们觉得是时候给上最后一管强心剂,准备收割了。
在八十年代,五大经济强国一纸看似重大利好日本的广场协议将日本经济带入了最后的疯狂。
透支了未来的代价总是得连本带利的还,这黑心的高利贷远比想象要沉重,可曾想到他们透支赚的是未来“断子绝孙”的钱。
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房地产硬着陆,各种金融坏账爆出,为了保护日本国内吃得脑满肠肥的大财阀大资本,代价几乎都通过各种丑陋的方式转嫁了国民承担偿还。
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的政治地位也不复从前,从此日本进入了倒退的二十年。
等到了真正二十一世纪,在2001年上映了剧场版电影《蜡笔小新之呼风唤雨!
大人帝国反击战》,它更像是一种讽刺,一记耳光,一声叹息。
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下民众的生活越来越难过,失业率高工作难找,收入入不敷出还要偿还大量贷款,等等诸如此类经济衰退衍生问题充斥着日本民众的生活。
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越来越多人选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无法自拔 生活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的日本人变成丁克,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本钱养小孩。
当年的人口红利逐渐转化为当今的社会老龄化压力,而生育率低导致未来人口预期锐减,使得日本的未来更加看不到朝气与希望。
电影里两位适育年龄的反派也没有子嗣。
一拳超人动画第一集有毛琦玉也吐槽了这个少子化问题。
(相对应的蜡笔小新里琦玉县的娃貌似不少)
一击男里细看其实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元素 万万令昭和时期的日本人想不到的是,未来日本人的生活会变的如此艰难压抑,日本成为了全世界都出名的高自杀率国家。
之前和一位曾在日本留学的同学交流他当时去日本的感想评价,他说他曾经很向往日本,然而当时去了才发现原来令他向往的那个日本已经不在了,首先令他惊讶的是年轻人都似乎活着较为贫困的样子,琳琅满目的商品像是为外国游客准备的(中国人),大部分本地年轻人手头都很紧,包里放着一堆超市促销海报和各种优惠券,男女朋友间拿出来请客用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很正常,想起来看一拳超人里琦玉老师兜也藏着一堆。
这点日本国民更有体会吧,现在日本国会就是个缩影,开个会里面全是毫无生气的老头子在打瞌睡,对他们而言重要性堪比中国两会的会议,却一片死气沉沉,充满了衰老迟暮的气息。
在日本,总有老年人批评斥责本国年轻人没有奋斗精神,却不说年轻人在日本 “纵式社会” 下奋斗也难出头。
据统计日本50岁以上的人占有的金融资产达到82.4%。
20-30岁的年轻人仅仅占0.3%。
好的职位大都被老年人占据,财富大都集中老年人的手里。
因为老龄化,老年人人口越来越多,选票比例也越来越大,政客也会为了选票在政策上更有利于老年人而不是年轻人。
成年人自己生活都自顾不暇,对孩子问题也更倾向于选择视而不见 由此日本年轻人面对着一眼能看到头的阶级固化的人生,无法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积极奋斗的想法,既然再努力再拼也是难有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便选择了佛系草食系,减少对五光十色世界的欲望与追求,这也对应了蜡笔小新家里客厅一直挂着那四个字“色即是空”。
无欲无求便没有痛苦 在童年看见那样的盛世,享受着那么好的时代,如今却要生活在如此丑陋压抑的当下,放谁不会怀念呢?
生活太艰辛痛苦,有的人选择活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有的人选择沉溺在过去怀念的日子里,还有的人不得不面对生活却又不够坚强,便选择了自杀。
或许作者也在想这么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坚持着活下去,他给出的答案是家庭。
”因为我……我只想和爸爸妈妈 小葵和小白一起生活下去 "浑身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小新如是说道。
也因为全程直播小新在困境中仍选择坚持下去,这份感动让人们从沉浸在过去的幻象中醒来,怀念气氛从最高值降到了最低。
最后阻止反派二人自杀的,也是那象征和平与希望的鸽子,那只有自己一窝家庭的鸽子。
人生一路的成长,要面对的总比想象中的多。
中岛美嘉在2010年因患耳管开放症接近失声,停止一切演唱活动,并发症导致耳疾,听力下降 “发出了多大的声音,声音出来是怎样的,自己完全不知道”。
(耳管开放症:讲话时自己的声音会放大,容易耳鸣,无法分清音阶准确性)之后在音乐事业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不愿就此放弃的她硬是在现场演唱的过程中依靠高跟鞋跺脚掌控节拍,歌曲间奏的地方她更是双膝跪地触摸音响寻找音乐的节奏点,即便这样,她也还是在用近乎失声的嗓子,用严重下降的听力,用这首歌表达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
( 日文直译《曾经我也想过要去死》 )据说演唱当年日本的自杀率降到了近年来最低。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想到像你這樣的人,存在這個世界上,讓我稍微對這個世界有了期待」
中国的近代史和日本的发展的何其相似,未来我们走的路是怎样我们无法知晓,更何况相较起日本,人家是成为发达国家后才步入老龄化,而我们是未富先老,同样面对可能存在的经济萧条,我们的大多数普通人所面对的挑战更大。
但就像此剧片想表达的一样,我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找到或拥有我们珍视的东西,坚信着它,一定会坚持的走下去,不放弃人生,不沉湎于哀愁,不惧于苦难,坚持走下才可能会有希望。
毕竟,连一个天天露两瓣屁股玩的小屁孩儿都做到了,更何况君尔,是不是?
比起一直以来太多假大空毫无心意的东西,我真心感谢蜡笔小新一家,感谢臼井义人与其工作组,能真正用心地给我们创造出这触及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作品,谢谢!!
那些熨烫人心的道理我都懂,但是真正安慰我的,不是那些道理,是你们
谢谢你们一家子
看罢了蜡笔小新剧场版的某一集,《大人帝国的反击》。
关于臼井仪人的这部著名作品,其实自初中起陆陆续续看过不少;那个永远5岁的小孩,是我最喜欢的卡通角色。
然而看他的剧场版却是后面的事情。
与普通短篇不一样,蜡笔小新的剧场版往往是在讲述一种思想:《光荣的叉烧之路》中的叉烧代替了一切美好使人为之奋斗的卑微的东西,整剧有些荒诞派戏剧的味道;而《时空大作战》则巧妙低利用“未完成的电影”这一意象,诠释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三分钟》则几近疯狂变态地动用了无数个近似的桥段来反应现代都市人群的心态。
而《大人帝国的反击》则用很温情的手段讲述了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不愿意成长的某文艺青年兼科学怪人,利用伤感的怀旧气息,感染了全日本的成年人,并且试图用温柔的乐园圈养他们,于是成年人统统变成和小孩一样贪玩,而真正的小孩被禁锢:于是时间停止在了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以前……全剧都笼罩在了淡淡的怅然里,作者仿佛在用很矛盾的态度使故事发展下去——一方面他希望时间的静止,而一方面他又不希望看见社会的停步;而片中无论是哪个成人,眼神里不无透露出伤感的气息。
竹篱笆、旧挂钟、老街道缝纫机、三轮车、知了、以及静止不动的黄昏上空的火烧云……而全剧的最后是整个城镇的电视里都被强迫播放了野原新之助与文艺青年某关于未来的争夺;而电影的最后的好几分钟是近乎残酷地上演了这个五岁的可爱小孩不断爬东京塔,摔倒、爬起来、流血等等等等;故事的最后是小新说出的台词“我要和爸爸、妈妈、小妹还有小白一起生活”……从而唤醒了所有成年人的记忆。
从而赢取了未来。
而剧末的鸽子使文艺青年某断送了关于死的念头,“明天开始还得这样生活下去” 。
这个电影给出的命题是:成长到底算不算悲哀?
很显然答案是不一样的,很显然作者的意图是“是”,因为全剧的哀愁基调不无反映这一点,而新之助家客厅里那幅经常出现的书法“色即是空”,委婉的点明了所有和这个色色的小男孩的剧情的中心思想。
这点上,显然臼井先生非常悲观。
慢慢成长,消失在人海里。
正如无法理性看待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东西,在这点上我很不后现代。
这是一首昭和与平成交替的怀旧曲,这是一篇20世纪与21世纪更迭的抒情诗。
很难有国人能够get到日本人对于时代更替的叹息与痛点。
1970年的日本举办了为期183日的首届日本世博会。
吉祥物与精神图腾是那个看起来怪怪的太阳神像雕塑。
就是这玩意儿。
1970年的世博会,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高速发展后收割财富的20年,1970年也是日本泡沫世代出生的最后一年。
也在差不多20年后,日本从昭和年进入了平成年。
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对外贸易全盘失守,在吃了最后五年的老本后,日本进入了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的时期。
它的第一年是1990年,也是泡沫破灭的一年,这时候日本刚从1988年昭和末年进入了1989的平成初年。
在面临了差不多10年的经济衰退和就业压力以后,这部《大人帝国》诞生了。
2001年,也正好是新千年诞生的第二年。
你知道为什么片中的大人们喜欢20世纪而不喜欢21世纪吗?
因为20世纪隐喻了有工作有希望的昭和年代,21世纪则暗示着艰苦衰退的后广场协议时期,平成年代。
当黄昏的暮光随着木隔墙的社区映入眼帘的时候,在新千年的第二年里,30-35岁泡沫世代正在经历着日本最艰苦的泡沫时期,野原广志,不巧,正是这一个世代。
所以无忧无虑的昭和年代,勾起了野原广志的回忆,让他们流连忘返。
沉浸在过去的荣耀,还是迎头面临未来的困苦,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
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功已成却一场大火家徒四壁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对昭和时代的情感是日本人对自己过去光辉的留念,是固执的,也是对未来的羁绊。
昭和时代的美梦如同宣告死亡的天使一般,美丽,但也束缚了日本人前往未来的双脚,把他们一步步拖向深渊。
2001年的日本,面临失去的二十年,日本才走了一半,身处2001年,日本人看不到泥潭的尽头。
经济改革方面,日本则全面陷入盲区,一心想要重复昭和的繁荣,而无法直面世界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美苏冷战从中受益的日本无法再享用冷战红利,但国家和公司却不愿意做出策略的改变。
日本人在挣扎着,像小新一家一样攀爬着无尽的东京铁塔的楼梯,而昭和的英灵却像乘电梯一样步步相随,可笑的是广场协定签订在昭和年间,却让平成年间的日本人吃尽了苦头,昭和的英灵们还时不时回头告诉在泥潭中的平成上班族们,我们创造了辉煌,你们只是在拖后腿。
所以当幼年的野原广志想去看月石的时候,小新告诉他,爸爸,咱们回家吧,我是来接你的。
因为石头不过就是块石头,即便是月亮上的,即便大家都对他趋之若鹜,它也不过是块石头,看到它又能得到什么呢;就如同创造了那高高泡沫的经济一样,追求它的日本人,又得到了什么呢?
于是乎只有劳动者踏踏实实辛劳一天的脚臭,才让野原广志一家摆脱了昭和的幻影。
回望过去,总不如脚踏实地的面向未来。
野原广志回望了前半生,回想起一路走来的家人,新千年的日本又何尝不是回望20世纪的两度辉煌。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会停歇,昭和曾经就是大和。
名为昭和的大和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想要跳下结束自己的时候,在名为昭和的大厦楼顶却有一窝新生的鸽子飞起阻止了他。
在名为昭和的大楼顶上,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于是昭和的大和颤抖着说我还不想死,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完结了。
就如同那美好夕阳镇,永远沐浴在昭和年的夕阳中,美丽,怀旧,温馨,但也日薄西山。
新时代总需要有人开创,即便再艰难。
二十世纪的昭和紧紧相拥,而二十一世纪的平成终于舒了一口气。
一个时代告别了。
新的千年也来到了,日本,总要告别过去,走向新生;也只能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臼井仪人用这部《大人帝国反击战》呢喃着,告别着,并用胶片和赛璐珞,无比温暖的书写了一部日本在世纪之交中,历史交替的抒情诗。
又好笑又好哭,又惊险又刺激,又离谱又恐怖,没有讲任何的大道理,却很难不被触动。
广志一生的快速回放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缩影,唯一让我产生疑问的是,现在和未来的孩子还会有这般橙汁色彩的回忆吗?
突然发觉,在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何其有幸,抓住了二十世纪的小尾巴。
但换个角度想,会不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出生的就是最好的年代呢?
所以反派最后才会那么洒脱吧,没有人有权力定义他人的人生。
不过,还是无法忽视这部剧场版的现实性。
脸上没有未来也没有希望这句话放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倒像是一语成谶。
可我们还是抓着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小确幸”努力地活着,我们永远也无法舍弃情感的牵绊。
所以我觉得很奇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轨迹只是对上一代的复刻,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好像这些都不是出自我们的意愿,我们只是被推赶着就到了这一步了。
可这过程中确实也产生了真的什么,慢慢又变成了我们想用生命去捍卫的。
有那么多的电影想要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个五岁小朋友的电影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它没有给你制造一个虚幻的童话骗你说人生可贵,“这不是无趣的人生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可和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每一个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的瞬间都在我的心里闪闪发光,那平淡寡味的生活就是我的一生所求,是我忍受生活对我的折损继续前行的唯一动力,是我虚无缥缈的人生的全部意义。
广志拼尽全力扒开电梯反驳着“我的人生也并不是那么无趣”,小新满脸伤痕却还在拼命奔跑着,叫我怎么不被打动?
我的心底里久违地又有力量流出啊...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度”把握得特别好,什么都是点到就为止了,反派两个人想要自杀的时候小新叫住了他们,说出口的却是为什么你们玩蹦极不带我,我不禁哑然失笑。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小孩子永远都那么单纯、可爱,而生命的意志也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还不想死啊”,我想许多活不下去的人,在他们“采取措施”之前,心底里呐喊的其实都是这句话吧。
如果有可能,如果还有能让我坚守的东西,如果我还有力气,谁不想和生活继续战斗再战斗呢?
不过,我倒理解那些沉湎于过去的大人,回忆太过美好是因为它总是带着滤镜出现在记忆中的,也许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把那些不好的记忆都清除掉了,没准当我们在未来回望现在的时候也会觉得特别美好也说不定。
可谁不愿变回小孩子啊,又不用上班挣钱糊口,又不用做饭打扫家务,只要乖乖被照顾就好了。
美伢问“我为什么要给你做饭?
”广志问“大人们难道非要去上班不可吗?
”爸爸妈妈们是因为成为我们的爸爸妈妈才变得无所不能的,没有人强制他们承担这一切,他们是因为爱和责任才变成我们而非自己的超人的。
充满哲学性的一点是小新在最后表达出了想成为大人的想法,正好和大人们想回到童年相对应——我们总是在渴望我们当下无法拥有的东西,却忘了人生根本就没法回头,每一秒钟都值得珍惜。
只要还活着,只要和爱的人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是最好的生活。
最后,回看整部影片: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好好笑;广志每次流泪都能打动到我;小新真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好哥哥,背着小葵的场景都好温馨;反派从某种程度上讲浪漫又温柔;配乐满分;氛围满分;值得N刷。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作沉浸在回忆里,但我觉得偶尔回头望望总还是好的。
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才能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回望过后,我们就得站起身带着回忆中的那股力量继续向前走,走向那毫无希望却又不可避免的未来,走向那虽然无趣但好在并不孤单的未来。
感谢有你。
{此处@我没有豆瓣账号的爸爸妈妈,my husband和我未来的孩子杨肉串(⁎⁍̴̛ᴗ⁍̴̛⁎)(可能这个小名你不太满意但是没办法谁让我是你妈呢嘿嘿)}
超级感动,一股浓浓的怀旧扑面而来。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总是不知道童年有什么好,长大了才有好多东西。
长大才知道,小时候有多么无忧无虑。
越来越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骑车,喜欢那种怀旧的。
原来广志的那一段画面原来出自这里。
小新最后的坚持简直感动。
乡间的小路。
怀旧的力量。
小时候一个人早起看忍者乱太郎,魔神英雄传。
为什么,因为家里就我一个人。
因为孤独,因为终于有时间可以任性的看动画片。
天还是黑的。
小小的一个人窝在被窝里。
看了一遍又一遍。
日式的旧时光真是典型啊。
便当🍱小哥,骑单车的警察。
小卖部的阿嫲,吆喝声。
关于过去的味道我们都曾经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吹着春天的风,都曾经在夏天的池塘边打着瞌睡晒太阳,都曾经拥有吃不完的零食和属于自己的春日部防卫队。
我们也在后来遇见了初恋,告别了初恋。
青涩的步入社会,甚至结婚生子后,对那种味道的记忆却并不会减退。
唤起回忆的可能是像极了那时候的建筑,是那时候爱看的动画片、爱听的歌。
孩童时代和青春岁月都太过于美好,以至于任何细节都能让人迅速掉进“过去”的假象里,甚至只是这种,有些浪漫的黄昏。
关于成长和责任那些在公车上打瞌睡的中年人,为了生活琐碎斤斤计较,偶尔被上司批评同事嘲笑,和邻里的攀比中总是败下阵来,岁月的打击渐渐成了人生的主旋律。
可是这些疲惫到甚至有些不太体面的中年人,也曾经是渴望见到月亮上的石头的小孩子,也有过自己渴望的徽章,也沉迷扮幼稚家家酒。
而把他们唤回到现实的,是难闻的鞋子味道,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所付出的汗水的味道,是让人即使面对可怕的中年人生也心甘情愿的味道,这味道的名字大概是——责任。
关于活在当下可是广志,在回忆起过往惊醒的时刻,为什么会趴在地上大哭起来呢?
我不觉得那眼泪是因为自己回不去的孩童时代,而是在悔恨自己居然因为沉迷孩童时代,忘记了中间所有那些无比珍贵的回忆。
过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过去堆砌了最美好的当下:是因为我在经历“过去”的路上,遇见了现在的美伢、小新、小葵、和小白呀。
这部「大人帝国的反击」,我大哭了三场。
第一次大哭,是小新见到了小时候的广志,说:爸爸,我来接你了,我们回家吧。
第二次大哭,是广志的一生。
里面有一个细节太温暖了:广志丧着脸回到家,开门就是美伢微笑的脸,家里温暖明亮,换好了鞋子,小新和小葵探出期待的小脑袋,广志也跟着笑了起来。
第三次大哭,是摔得灰头土脸的小新朝着反派大喊: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和爸爸妈妈小葵小白永远在一起。
就算会吵架和生气,我也要和他们在一起。
就是扛不住了哇!
太好哭了哇!
我所钟爱的,根本不是什么过去的味道,而是从过去所带给我的,一直陪伴我走到现在的,你们呀。
一直以来习惯了屎尿屁无厘头的蜡笔小新,剧场版立意之高后劲之大想象力之丰富超乎我意料,有一天能看蜡笔小新看哭是我没想到的。
它看起来那么不合理,比如过去是一种气味,可以把大人们攫住,而回到现实也要依靠气味,这种气味还能通过仪器测量。
它看起来又是那么合理,因为现实中确实就有人靠造梦获得无数拥趸。
过去真的就那么好吗?
我不知道。
其实当小孩的时候也很羡慕大人吧,小孩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但又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一切行为都要受制于大人。
广志想要去看月之石的时候,父母以排队太长拒绝了。
就算如此,广志啊,为什么你还是想留在过去呢。
或许正应了那句歌词,“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
”
《蜡笔小新》的日常无疑是低俗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新粉如是说。
各种无厘头的烂gag、官方有意无意的卖腐,以及小新日常X骚扰,注定《蜡笔小新》无法像隔壁某蓝胖子那样来得老少咸宜。
但小新用他日常的低俗猥琐成就了这部电影的感动。
“反差萌”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当人物表现出与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产生反差却又相互衬托的时候,便会让人感受到某种莫名的冲击。
正如一个萌妹子经常卖萌,远不及一个冰山美人偶尔卖个萌来得震撼。
同样道理,由一部常年正经八儿的动画人物来出演《大人帝国反击战》,效果远不及由小新众担纲主演。
我们看惯了小新色色的笑容,习惯了这个才5岁的孩子已经懂得调戏美少女,更适应了他宛如智障的冷笑话。
对的,小新是带来欢笑与乐趣的,与其说他是朋友,倒不如说是最佳损友、猪朋狗友。
他不是整天在耳边唠叨的老妈子,而是那个陪你开黄腔、逃课去打机的人。
只不过,连这个5岁的色小孩也高声疾呼“我想要未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反省一下,自己的目光是看着过去的美好呢,还是残酷的未来?
再假设一下,如果由喜羊羊来说这句话,又会不会引起你重视呢?
在日常当中,也有描述野原家的小温馨,但真正描写的,我觉得还是那段被誉为“神来之笔”的插曲。
对的,就是广志闻到自己鞋子臭味后的那一段人生轨迹,几个镜头,就概括了广志(全日本乃至全中国的男子)的一生。
唤醒他的,并不是他的未来,而是“野原家的未来”。
没有了美伢,没有了小新,没有了小葵,没有了小白,也就没有了广志的未来。
就是这一段,让无数男人也落下了男儿泪。
这一段无论怎样分析,都是上佳之作,但这份感动,也离不开日常的铺垫:原来低俗的《蜡笔小新》,也能如此催泪。
顺带一提,很多人认为小心独自爬楼梯那一幕不及“神来之笔”,但我看那段还是哭了。
这个猥琐的儿童,心中抱着怎样的信念,才会露出如此坚定的眼神?
【9】或许眼前的还是夕阳,可是身后的已经落下。好怀念过去的味道,但我还是想继续长大。
20世纪前的日本,会不会是现在的中国。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蜡笔小新剧场版。
像是一個創作者對自己表述的態度以及反思。像劇情裡面一樣的科學家類比,利用藝術,我們努力地想要回到過去,同時亦對未來感到悲觀。於是乎我們都一直都渴求沉浸在舊日的時光,而拒絕面對當下。該片利用一個橫跨到千禧年的時代背景企圖創造出一個更大的命題。是一部對創作思考的作品。
原来是2001年的电影!有些人是莫名的情怀加成吧,中国人对二十一世纪的感受和日本人可是天差地别的。
在童真被榨到连残渣都不剩之际,我们可以把童话的独立特质再延伸到何方?如果这是一个讲述童话的故事,那么身为大人的野原广志至少与身为主角的野原新之助占据了同等的重要性,或许还要更多。这则童话是野原广志的童年回闪,两代人童年在共同的感情修饰体系下,产生了对话。这则对话将公司员工的身份退回到“成为父亲”,再退回到结婚,退回到恋爱,退回到“离开故乡进入繁华都市”这一连串象征成熟的旅途。成熟退回到成长着的童年,两代人的童年产生了对话:一个眷恋着消逝的童年,一个渴望拥有一个不再拥有童年之人的童年——他们都拥有,且应当拥有被共同以泪水灌溉的回忆之壤与当下,而这一定是野原新之助最好的童“话”。
“过去最好”其实一直都是自己骗自己吧
怀念的味道让人留恋。
有趣的概念出发,随后在漫长的屎尿屁玩笑里归于无趣,直至反派的意志连带着片子的意义自我消亡
没有什么感觉。
音乐到立意都无敌了……
霓虹人的黄金时代。
男人卖惨的一生
百年不遇地补个小新剧场版,选了好评最高的,并且雄心壮志想着还要补好多,结果看完后强烈的“就这?!”感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日本人怎么在2001年就不想过21世纪了 我过了十几年才明白有多糟糕
果然还是喜欢TV版,以后应该不会看剧场版了。
雖然幾乎都是《蠟筆小新》追趕跑跳、小色胚的老套鬧劇,但一個角色永遠不會長大的卡通,居然反思懷舊現象,主題有新意。而且那個腳臭的閃回很不錯,bitter and sweet,生活細節的集體記憶召喚。
慕名观看但是失望。我真的看不懂这个好在哪儿,搞笑的地方很少,煽情很多,最后坏人突然失败。
竟然是不错的软科幻
蜡笔小新剧场版中最喜欢的
优秀的一部作品,充满了冒险与亲情,可惜结尾太虎头蛇尾了不满足,其它都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