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基本不记得王牌对王牌的情节了,因此当做一部新电影来看,还是很不错。
虽然称不上说是港片的重新崛起或回归,但总归还是一部各方面在线的好片子。
明明情节也不是那么复杂,甚至罗sir在一开头就劝人认罪那会儿就知道有问题了,可偏偏就是觉得情节流畅紧张,甚至感觉一会会电影都结束了,丝毫没觉得疲累。
看完后回忆起内容真的是太过简单。
无非是被冤枉,劫持人质决一生死,威胁黑警说出证据所在,完事儿。
比较有意思的基本集中在刘青云和吴镇宇的对手戏。
可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几年。
如题,全剧最赚的当然是发仔,被两位名师现场指导,当然小发和卓文伟电话谈判的时候那种说多错多、颤颤巍巍,不断被老师diss的破碎感真的越出屏幕。
本片是邱礼涛近几年节奏、剧情最好一部,也是完全没有浪费吴镇宇的一部,多半得益于原版《王牌对王牌》。
演戏真的还要看这群老演员们啊,从各个方面的完美。
只是不知道刘青云和吴镇宇还需要撑多久;黑哥、三哥、黄德斌还需要黄金配角多久;郑则仕都瘦了,依然在奋战……能扛动大旗的年轻一代香港演员好像还看不到啊。
友情提示,一定看的是粤语版哦!
原版美国片《王牌对王牌》,小时候在忘了哪个电视频道看过一遍,喜欢得不行,互联网时代得知两主演都是演技大咖,又重温过两遍,对于谈判高手欺负菜鸟、密不透风布置堡垒、双雄嘴炮交锋惺惺相惜、主角乔装特警逃脱、窃听录音定罪魁首等片段记忆犹新。
邱礼涛自编自导的这个翻拍,对于警局黑幕、高手蒙冤、杀出重围的大架构没动,但小处的改动既费心又多智,一面是符合回归前香港社会氛围,另一面更是他鼓捣警匪片的私人趣味所致,玩得风生水起。
刘青云所饰谈判专家,有智也有胆,能谈亦能打,而邱礼涛将原版的动作戏全数变更,每场打都不是图个热闹,还皆在塑造主角。
从刘青云突然发难将同袍拷在看守所,之后被群车围堵驾驶冲锋车闯入窄巷掣肘追兵,弃车奔跑后跳上高架桥斜坡,二度将大部队分散以施展擒拿格斗逐个击倒,乃至脱险后再直闯警局劫持人质——全套策略与他后面以建筑阻滞武力、以机锋套取真相的做法高度一致,都是运用身小好掉头和环境优势,不断牵制对手使其施展不开人海战术。
所以虽然影片聚焦在他破案洗冤的有限动作,情绪抒发极少,甚至经常以“只做必要动作,不为情绪流连”来突出他的理性果断,整个角色个性却分外鲜明。
更有意思的是,后面从警局前往健身房时,吴镇宇也搬用同样战术,将车冲上人行桥以甩开追车,也旨在突出双雄危机中的默契。
这种角色战术上的连贯性,使得全片文戏和打斗的衔接非常流畅,打中带着戏剧波折,而以动作片、侦破片的节奏来剪辑对话的文戏,也经常给人以看枪战爆破场面的同等能量。
除了文戏武拍的可期手段,邱礼涛还常有其他小巧思。
试举一例,吴镇宇首次跟刘青云对面交锋,镜头原本只在双方间来回打,却突然(看似)毫无必要地给了一个吴镇宇侧面,仿佛有人从旁窥视——当时没有任何角色能从那位置和距离看到他,无端一镜让人心生疑窦。
话未谈完,两名飞虎队不期而至破窗倾泻子弹,这番急转直下,剧情全无铺垫,却正好对应前面镜语突变的那缕疑窦——原来邱礼涛以此泛起“不速之客将来临”的情绪,视听语言暗合谈判“暗人不说明话”的特点,真是微巧又细腻。
影片另一大改动是吴镇宇所饰前警员,因救人失利而辞职转做义工,却因此被打上不贪钱财、品行高洁的标签,成为刘青云危机关头最可信任之人。
两人对手戏做了中国传统化处理,越看越有展昭和锦毛鼠联手锄奸的古典江湖侠气。
电影开头刘德华部分涉足现实议题,结尾却不做常规升华,反而落在两人互相打趣着向对方致意,让人感叹他们轻描淡写着好一番生死豪情。
仅仅是个人的观影记录不代表什么-故事还第简单,一个二十年的朋友追查警察内部骗保案件被杀,而自己刚好出现在现场成为了正好合理背锅的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自己只能自己来自证清白了-最后---被杀的是自己二十年的朋友犯下这骗保案的是,自己几个二十年的朋友---活得越久,朋友会越来越少,特别是二十年的
一名香港警队的谈判专家因牵涉一桩杀警案而被迫越狱进入警署总部挟持同僚成为被谈判的对象,在昔日谈判伙伴的推动下查出真相的故事。
主线是非常老套的故事,竟然还不是原创,难怪水平不稳定的邱礼涛终于拍了一个没有逻辑缺陷的故事,曾几何时香港的犯罪电影也需要翻拍了……剧作完整,结构巧妙,张力足够,半小时后的节奏一流毫无尿点,刘青云被构陷后秒入高潮且高潮迭起,与《拆弹专家2》一样,感官刺激的警匪对峙后是更深地对结构性不公的思考、对无力改变现实的底层大众的人文关怀。
对于反派boss的塑造太单薄了,昔日并肩出生入死一朝携手构陷的动机着墨太少,如此狠戾地置于死地感觉莫名其妙,配角基本工具属性没什么发挥,颜卓灵完全失去灵气简直灾难。
幸好,还有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在同一场景的戏份都是高光与精彩,戏里戏外相互交付信任。
刘德华的几分钟客串分外抢眼。
同时,目之所及依旧是20多年的老面孔,不知道一众年逾花甲的演员还能为香港电影撑场到几时。
近些年,有些精彩的港片都无法大范围公开上映,而打入内地市场的又基本属于烂片系列[偷笑]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全程不冷场各个环节都达到中等以上水准基本没有什么短板的港片还要属若干年前的《无双》了。
这一次,刘青云吴镇宇的联手奉献不输于周润发郭富城的那次火花[微笑]剧本是翻拍好莱坞的,但本地化的非常好,所以基本等于是只剩人物关系的主线还是原来的,其他都像是一个全新作品,很好👍最大值得点赞的是,所有演员的表演,几乎全部都在线,我个人最高分是刘青云夫人凯琳的演员韦罗莎,我特意去查了她的名字,真心演的好,这样一个摆设型的配角,愣是让她演出了存在感和真实感[鼓掌]此外刘德华的夫人阿莲的演员彭秀慧也很不错👌杨伟伦更是成了影片灵魂人物[调皮]影片第二精彩的表现是配乐和音效,配乐是近二十年香港配乐一把手麦振鸿老师的出品,真是高级。
极好烘托,又不抢戏,实在是高[社会社会]影片制作精心而有诚意,节奏张弛得体,观影体验非常好,全场一起哈哈大笑特别爽[破涕为笑]挑点刺:1毕竟是翻拍,好莱坞剧情本地化又要大团圆结尾,所以导致剧本还是有bug,几个转场也生硬了一些;2邱导对于打斗和追车的戏,明显是功力还不够,文戏有张力,武戏像儿戏[捂脸]3前半段入戏肉稍微慢了一点点,最后的结尾也略仓促了一些;4发行公司是真的那么省钱吗?
怎么好像都没怎么看到宣推?
这么好的电影如果加大点宣传力度,趁着端午假期,必然大爆啊,可是现在市场好像一般般哦[失望]好电影值得推,大家都抓紧时间去看看呗,真的2小时不亏的[得意]
特意在上映前一个月看了原版,对比下来有好有坏,整体还是不如原版。
好的地方在主线开始前的节奏上,简洁明了,没有原版的拖沓冗长,但主线开始后就大大不如了,“谈判”这一正题上,没有展露出原版的两方专业性极强的对招,毕竟时长被压缩了,但邱礼涛的做法是,把压缩出来的时间,给到了商业戏份上。
例如主角挟持人质开始前,原版是在办公室临时起意突然发难,把整个警察系统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港版是在分区里劫车逃去总部才开始,这就让邱礼涛导演可以在途中加一场追车&追逐戏,但正常情况下,卓文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车和人拦截的情况下能逃到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最后去拿证据一幕,直接发现了主角二人逃走马上追捕,又一段追车戏。
另一个我觉得改编得很好的在谢家俊这个角色,原版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拉满的,为主角服务的工具,所以在原版里甚至是一个小时后才出场,而港版这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角色,序幕戏后离职去做社工,从源头去帮助社会人底层人民,这也是卓文伟除了专业性和外人之外另一个选择他的原因。
对于港版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邱礼涛导演是不是把观众看得太扁了,还是从《扫毒3》还是闪回闪上瘾了,一开始就用闪回摆明了李俊杰是黑的,原版是怀疑,或者说是明知道是,但没有证据只能是怀疑,这叫嫌疑人;而港版直接一个闪回李俊杰在卓文伟家里栽赃嫁祸,这就明面上告诉观众他是犯人了,而很多刻意的镜头,简直就是摊开了告诉观众谁忠谁奸,唯一猜错了的就是姜皓文,除了外号“黑仔”和肤色黑之外,在剧中的表现也太黑了吧,但你居然不是…就是单纯莽、单纯蠢,都不知道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另外因为谢家俊是离职了的,并不是警务人员,只是市民,所以我一直在想的是一个市民在指挥中心去In charge行动是否合理和合法,这就是为什么港版里谢家俊这个角色没有要求要现场指挥权的原因吧,所以很滑稽的地方就在,一有什么就拿你不是警务人员去怼人家,那你叫人家过来干嘛…而这个角色这样的改编处理,也让我很好奇原版最后的谈判,也就是骗黑警的反间诡计怎么实现,因为他不是警务人员,他没办法用我也同流合污去实施计划骗对方说出认罪的话把正邪反转,而最后再告知对讲机一直开着,这是原版最后最精彩的反转谈判。
港版怎么处理这一段?
答案是不处理,最后一场戏开始前就告诉观众我通话开着,然后反派为了自保自己说了出来,因为谢家俊不是警务人员了,所以其实离开总部后,就没有了他发挥的地方了,理论上他完全可以退场了…片中卓文伟也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走了”。
而原版从后半段失去了指挥权准备全面进攻,到最后的诡计反转,才是谢家俊这个角色的高光时刻,可以说原版从那时候开始,主角由刘青云的角色转变成了吴镇宇的角色。
最后说一些自己觉得不应该删除的地方吧,一是卓文伟身份认同问题,原版对他的警察证是很看重的,这是他多年来的荣誉,但港版只保留了他的葬礼要按殉职警务人员规格去操办。
另一个则是死去的警察老婆那一边,原版是他老婆也不相信主角,骂他人渣,这么多年好兄弟你都杀了他,原版是相信了营造出来的谎言的,而这些指责和言语,是能加强主角要洗清屈辱,还自己清白和兄弟死去真相的心理的,虽然是很小的戏份。
虽然宣传说这次不动枪,动嘴,但对文戏和细节的压缩,换取商业节奏强的扁平化主线和追车及追逐战,不得不感叹邱礼涛真是新生代王晶啊…(没有说邱礼涛是新生代导演的意思)
邱快手邱礼涛近年的作品呈现,普遍有着追应商业、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但无论就作品口碑还是故事表现上来看,其众多近作都未能在“质量”上有足够的说服力。
只不过,今年这部翻拍自1998年好莱坞经典之作《王牌对王牌》的《谈判专家》,却在质量上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不但一举扫清邱快手那“只求快不求甚解”的低迷气象,还将暌违已久的“港片风味”带到观众面前。
本片在故事框架以及某些细节设定上,都沿用了原作《王牌对王牌》。
框架的类似一目了然,而细节沿用,比如警局两位人质鲁迪、美琪,其名字正就是原作英文名Rudy、Maggie的音译。
而若将本片与其原作《王牌对王牌》相比,从剧本故事来看,邱礼涛可谓对这个故事底本做出了堪称为“润色”的调整,这种润色自然得归功于故事底本之精彩,但也可以看出邱礼涛在编剧上的功力,而有一点要叫好的是,本片对于人物的设计,以及人物在故事当中的呈现,比之原作实在合理太多。
不论是原作还是本片,整个故事其实就围绕着一个核心而展开:优秀的A谈判专家成了杀害同僚的主要嫌疑人,在察觉到是有人栽赃陷害自己时,A挟持警局人质,并指定B谈判专家前来和他谈判沟通,以推动真相浮现。
从故事梗概来看,A谈判专家应当是主角。
但这里隐藏了两个决定性细节:其一,A谈判专家在挟持警局人质这件事情上,必然是有过计较的,出于其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直觉触觉;其二,能够和A周旋、配合的B谈判专家,必然也是十分优秀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如此才能营造出相得益彰、正好如此的局面。
那么在剧作里,确定A、B两个角色的定位,就十分重要。
通常有两种方案,一是让B配合A,营造A绝对的主角地位;二是设置双雄结构,让AB相互争锋、相互成就。
若选择方案一,那么打配合的B,要么得在专业层次上略低于A,要么得受到了A的内情促动,甘愿帮助他;若选择方案二,那么就需要兼顾A和B在“双雄”的出色表现,让两个角色的弧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从角色设置上明显能够看出,原作《王牌对王牌》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可令人遗憾的是,原作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糟糕。
其糟糕在于对A谈判专家的个性刻画上——冲动。
原作中,A劫持警局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当这件事发生以后,摆在A面前的,就不再是“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是“在现在这个局面下我要怎么办”。
“要怎么办”不一定明确,但方法是可以试的,手持人质、掌控局面的A,在与警局对抗的这张谈判桌上,有太多的底牌和底气。
可A的行事却火急火燎,像毫无计划一般,这便让他那“优秀谈判专家”的名号,显得名不副实。
《谈判专家》优化了原作在A角色上的这种毛刺,并用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角色设置思路——双雄结构。
双雄结构,意味着AB是并列的、不分主次,那么,均衡设置AB角色便尤为重要。
A、双雄之拯救者谈判专家B,是本片中的谢家俊,也是本题中的拯救者。
拯救谁呢?
——拯救A,拯救全局。
当本故事主要围绕A来讲述时,如何塑造B,让B配得上“双雄”之分量,就是一个很巧妙的技术活。
但原作其实给出了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通道——开场show。
原作中以一个吸睛的开场来塑造A的业务能力,让主角A秀肌肉、展现谈判能力、智勇果敢优秀品质,这一段移形换影一下,在本片中就成了谢家俊的表演。
——但并不是他的独角戏,因为A也在戏中,与其搭档做事,只不过主负责当时案件的是B而已。
这个搭档设计很妙。
一是妙在交代了谢家俊业务能力的强悍,并顺带处理了原作当中“只允许一人话事”的不合理余韵;二是妙在做了一个“相识”至于“相知”的扣,一起共事过,便是相识,而双雄惺惺相惜,便是相知。
这不但为后边A受困而邀请B做了铺垫,之于观众也建立了有效的人物形象。
反观原作,B谈判专家这一角色,到了中段才真正露面,纯粹为A而服务。
再加上原作对个人英雄主义颇有推崇,但B的表现又无法掩盖,二者相互碰撞,便产生了一种十分别扭的怪异感。
原作中,B在拯救A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曾有过一次合作,当时你我负责同一案件,你以现场只能有一个声音而让我退场。
”在警务行动中,这句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正确的只是这句话用在了错误的场合——并非指不应用于B协助A这个场合,而是指不应用于《王牌对王牌》这个场合。
当A作为唯一主角而他又还显得名不副实时,一切都是错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错的。
谢家俊的性格设计,与原作的B相类似,温和、耐心、有策略。
而就在这个性格设计上,邱礼涛注入了他一贯以来的某种思想凝结。
谢家俊经历了影片开头那场行动之后,心灰意冷,辞掉月薪几万的谈判专家公职,而转去做月薪一万的社工。
在日后的相遇中,卓文伟,也就是本片的谈判专家A,笑他“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谢家俊自然是有奉献精神,但他心灰意冷,却并不是因为无法拯救出点燃煤气罐自杀的当事人而导致,而是因为其他警务部门,乃至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配合”。
这与《拆弹专家2》中的“用完即弃”是同一种表达。
到这,便不得不说,邱礼涛翻拍《王牌对王牌》实在是一种合缘的贴切。
原作中,警察不顾大局莽撞行动导致自己人死亡,这一点实在给了邱礼涛太多可以做活的气口。
当警队、警队的下属、警队的领导,在行动中不认可统一意志而有自我意志时,统一意志又算什么狗屁?
这种所谓“自我意志”,便是自私意志,推而论之,便成了一盘散沙、用完即弃、难以行事。
所以谢家俊心灰意冷。
他这种对社会有热诚、对警队有热诚、对工作有热诚的人,最受不了这种常态下的惯性、规则下的凉薄。
所以他转做社工,用心中那团仍然旺盛的火,为社会服务,为善意服务。
这是基于原作之外的、不属于B本身所有的、邱礼涛自我注入的内蕴。
此时,谢家俊与原作B谈判专家,便无法从人物性格、人物表现上去对比了。
而在邱礼涛的表达体系下,谢家俊在本片中显然承载了他更多的表达。
B、双雄之自救者自救者,是谈判专家A、本片的卓文伟。
自救、救自己,因为自己身陷困局,被栽赃嫁祸、正要掉入死亡漩涡。
本片在开头中设置了两段情节,第一段是谢家俊谈判救人,第二段则是卓文伟出现场救人。
本片增设了原作所没有的第二段,作用不言而喻,正是对双雄结构的确立。
本段过后,作为故事核心的A——卓文伟,很快陷入到危局中。
危局考验的是A的能力。
本片中对于A的设计处理,很合适,很到位。
优秀的谈判专家,不但会把握对方的微表情、心理活动,还能控制、演绎自己的表情和心理。
某程度上,他们就是演员。
本片多次运用卓文伟对于以往线索、细节的回顾镜头,这不但体现了A观察入微、深思熟虑的人物特点,也与其“优秀谈判专家”的业务素质相匹配。
区别于原作中A因为偶发的警局冲突进而被动地挟持警局,本片中卓文伟是借着一个机会越狱再去警局劫持的。
这一情节尽管上是邱礼涛为创造一个动作场面而增加的设计,但就“越狱-挟持”整件事来看,卓文伟在偶发性越狱以后,在短短数分钟之内,做出了“挟持警局、为自己创造洗脱嫌疑的空间”这一大胆决定,更显其果敢、坚决与机智。
哪怕场面再突然、环境再乱,优秀的谈判专家自己也不能乱,起码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乱了阵脚。
在挟持警局以后,A谈判专家的处理,相比于原作就胜出了太多。
他内心一定是焦急的——这个根本不得已的下策局面一出来,搞不好自己都得挂在这里了;挂尚且还不说,自己的清白、杀害老友的真凶也极有可能一同被埋葬。
但他依然得气定神闲——就和以往出现场和其他凶徒、事主沟通那样,事情是可以谈的,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包括局面变化、人质心理、个人情感,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
他十分清楚核心目标——就和以往出现场解决困局一样,以往谈判解救的无辜人质,现在谈判解救的是无辜自己,所有剧情,都应为解救自己——挖出真相——这个目标而服务。
所以,这个时候的谈判专家,要比以往的演员身份,更像一个演员。
激怒后辈发仔的行为,尽管也有借机出气的成分在,但那更应该是一种策略,而非发泄。
本片里,卓文伟的状态就非常对。
他平稳的语调又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他看似可以商量但核心一步不让,他清醒,他理智,他认真,他演戏,一切都很合理。
这样的角色设计,对观众无疑更有吸引力,更不提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片。
反观原作,主角激动,冲动,几乎乱动,被自己劫持的警察人质中枪身亡后情难自控,这就很不合理。
——当然,放在常态现实中,这样的反应倒应当更对人性、更加合理,可倘若真如此设置,那么还要做这一部戏剧干什么?
C、双雄相会双雄相会,便是最激动人心的大戏、好戏。
从戏剧结构上来讲,双雄各自塑造完成、双雄结构一旦确立,双雄相会的时刻,便是最令人期待的时刻——这个“时刻”并不是指某个时间节点,而是双雄相会的整段故事;前面的A、B角色的一切塑造,都是为了双雄相会故事而做的铺垫。
所以,当卓文伟(A)在挟持警局之后,告诉警方我只接受让谢家俊(B)来与我对话,这个时候,悬念就起来了。
此时,观众脑中首先会浮现出第一个问题:B是谁?
继而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B?
原作中,因为唯一主角设计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只能延后作答;而在本片,由于人物背景全数交代,这两个问题观众自己便可回答——B是另一位顶尖的谈判专家,为什么是他,因为他顶尖,因为A认可他。
于是,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之处,从原作的“A要怎么破局”,变成了“他们要怎么合作这场大龙凤”。
双雄必然是相互成全的,其中之一逊色,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逊色,从而让双雄变得“不那么雄”,甚至是“滑稽两兄弟”。
谢家俊在片中从来耐心十足、内有计较,再加上卓文伟相得益彰的冷静沉着,观众对破局场面的期待感更强。
这是原作所力不能及的一点——因为原作的A,给观众的印象是冲动、情绪化。
尽管原作中B角色在设计中全然为A而服务,但原作的这笔计算,在两点失衡了:一是A垮了,二是B更亮了——前者让A难以有真正匹配“谈判专家”那智勇双全形象的说服力,后者则导致B的光芒更甚于A。
A垮了到底是剧作设计失误还是演员表演过火,很难去分清,毕竟本来A在人物设计上就更加复杂,但B的亮眼却是一览无遗,既有角色赋予的本来光环,也有演员附上的表演呈现。
两边一减一加,使得原作陷入了单主角不像单主角、双雄不像双雄的尴尬境地。
本片中双雄相会之后的故事发展,与原作相差无几,其中问答、谈判、交锋也循着原来的轨迹呈现。
但到了收尾处,邱礼涛终于还是没止住用出了他那惯性散手,用大段追逐戏、行活剧情设计来处理,相比于原作那光芒万丈的故事收束,倒实在是相形见绌。
但这亦是应有的设计。
当谢家俊不再是警务人员,他便没有了配枪、用枪的权力,尽管在意识层次上谢卓二人同等,但在现实身份上,他们一个是社工,一个是警察,而社工无法对警察造成武力威胁。
所以当邱礼涛基于某种内在表达而明确谢家俊社工身份以后,A与B虽然依旧双雄,但并不具备警务领域的同等对抗身份,那么在卓文伟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谢家俊只能作为一个配合者,这便使得本片在“双雄相会”环节虎头蛇尾。
而回顾原作,B尽管对A的案件发展存有很大疑虑,亦相信A的说辞,在决定和A同出寻找那决定性线索时,也要让A把枪交出,这一处便很妙。
当然此处本身亦要建基于AB二人并不相熟之前提——只能说,原作设定本来是圆满可行的,只是在实际执行上差了。
在原作最亮的结尾段落,B与那幕后指使者相对而立,相互谈判,这倒呼应了“谈判专家”的主题,只不过,这张王牌在片中出得位置实在太偏,从而让这种惊才绝艳也显露出几分怪异的暧昧感。
其实从这个故事底本的根本架构来说,双雄结构就是它应有的角色结构,用B来配合A,在戏剧上尽管行得通,但故事叙述上说不通——因为故事叙述上,B配合A等同于用B来塑造A,若是如此,便只能就A的人格魅力入手,感化B帮助身陷困局的A脱困,因为不论从现有证据、系统规则以及行为逻辑上来说,B都不可能通过配合A来塑造A,B配合A只能因为他自己的角色逻辑使然——如此,B在角色设置上就不从属于A,而是并列于A。
《谈判专家》以双雄结构来叙述整个故事,显然是洞穿了这个故事结构的全部脉络以及真正亮点所在,尽管其在收尾处仍然落入常态的商业套作范畴中,但在整体铺设上,依然当得上一句“出色”之评语。
依舊是邱禮濤中段班水準,有美版的珠玉在前,邱禮濤的改編只能算合格,原版的經典之處在於你來我往的談判過程中以偏激的手段訴諸對體制的憤怒,繼而在龐大的懸疑氛圍中自證清白尋求真相,看完原版不難理解為何邱禮濤會親自改編本片,那股對體制的憤怒宣洩非常貼近《拆彈2》邱禮濤所表達的精神,片名有專家二字也形同《拆彈》系列的姊妹作。
港版的改編回到了90年代,開場以原創的方式拍出美版沒有拍出的兩位談判專家過往的合作案件,華仔作為監製客串了開場的挾持者,邱禮濤對體制的憤怒宣洩從開場便奠定了基調,再來故事基本上就是照美版走,美版的經典相信也是邱禮濤不想改編太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只以濃縮篇幅的方式呈現,然而比起美版塑造出的人人皆有鬼懸疑氛圍,港版的閃回大幅削弱了懸疑感,讓影片過於直白是一大遺憾。
另外年代設定在97回歸前,明顯又是邱禮濤一種政治上的隱喻,可惜從抓內鬼到對體制的憤怒宣洩表達都樣樣不如《拆彈2》,設定大膽但表達過於保守,最後只留了內鬼自殺作為逃脫的改編結尾作為深層隱喻表達,在沒有太多驚喜的改編下只能說失望了,劉青雲90年代演的《暗戰》同樣也是演談判專家,這次演反面版談判專家其實頗有意思,但在美版之前港版的改編部分真的不多,全片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
除此之外邱禮濤行活內的槍戰場面、飛車場面依舊非常精彩,久違在香港的狹窄街道巷弄實拍中看到癲狂的飛車追逐,邱禮濤總是能在量產中執行出令人眼睛一亮的飛車場面,若沒看過原版的觀眾較能從本片獲得大量的驚喜,若看過原版的觀眾就只能在夾縫中找到一點邱禮濤的私貨輸出,近期最佳的邱禮濤作品依舊是《莫斯科行動》。
PS:片中清一色都是老熟人主演,盧惠光剃光頭果不其然也是其中一個內鬼,港人對光頭佬的恨意以及戲謔感真的好強啊🤣🤣
“谈判专家的存在就是要找到谈判对手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 谈判专家说,“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留有余地,是谈判专家的基本素养。
确认下一步谈判方向,运用开局结算策略,创造和谐气氛,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等待切入正题而后察言观色,声东击西,打乱嫌犯思维,循序渐进,引起共鸣,情绪微变之际,利用嫌犯放松警惕和思维的偏离,随机发布进攻新号,一枪将嫌犯射伤在地,制服嫌犯,达到了此次谈判的目的。
刘青云利用自己的人质(筹码),要求警方找吴镇宇(另一位出色的谈判专家)和自己谈判,原因很简单,第一,吴是很有职业道德的谈判专家,从不使用武力战术,是一个正直的有利于自己谈判的人;第二,在与对方谈判中,撇开利益关系的当局者人员,选择了处在第三方的陌生人,无所谓利益之争,在帮助自己的角度上讲,是最正确的选择。
1. 当谈判对手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都不要说不。
可以只是含糊的说,“我去帮你找”,这类的话但不能绝对的否定。
这样会使谈判陷入僵局,同时会催生一系列谈判对象的不明举动。
2. 最好使话题不要与死亡相关。
这就是剧中刘一直想找牧师,但是始终发仔不想提到这个话题的原因。
3. 强势的先声夺人的谈判策略。
虽然是在自己被包围的劣势谈判环境中,但是在谈判一开始,刘就亮出王牌,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先声夺人,借助袭击的优势毫不示弱的表现出自己的决心和愤怒感,抢占谈话的主动权,“借东风扬己所长”,以求在心里上抢占优势渲染力量,给对手压力。
4谈判过程中的对讲机情感策略在谈判适宜的环境下,运用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起对手其他人的同情,攻击对手的心理防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谈判的外部环境,以增加谈判胜利的筹码。
达到的效果就是表明自己的决心,让对手认真对待,自己不是虚张声势,表明谈判中事情的严重性,让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立场的正义性,为谈判的胜利赢取加时力量。
影片中,在他的好友瞄准他射击时却没有忍心开枪,这一点体现了这谈判中的情感策略还是十分有作用的。
5刘与人质李俊杰的谈判这场谈判是主人公在谈判进行时语言类别谈判的极致表现。
刘从谈判对手的面部表情、姿态、身体语言等特征,描述这谈判在各个方面的技巧。
6与吴镇宇的第一次谈判从谈判开始方式来讲,双方都运用创造和谐气氛的策略,开场就进行寒暄,而并没有直入主题。
双方都是经验成熟的谈判对手,都没有把正式谈判前的寒暄弄得无聊,这就为之后的面谈打了基础,并且双方都对对方有了一定的了解。
双方表明了谈判的诚意,吴镇宇想要解救人质,刘青云想借助吴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对利益点争取的较量中,吴一开始运用了一般形式,推脱来与刘周旋,刘生气的拒绝与他谈判,而这时,吴感觉到了这种谈判方式的无效性,转变运用坦诚策略,在谈判中开诚布公,承认自己的观点立场,而这一策略明显起到了一定作用,使刘谈判对手感到自己谈判的诚意,谈判才会将友好继续下去,才开始有进度。
7吴镇宇争取指挥权的谈判因为冒然闯入后多了两名飞虎队人质,使得刘的筹码扩大,而吴镇宇利用他们的指导失误和责任,以及损失的得失来给与对方压力,成功的争取指挥权。
在这以谈判过程中,吴镇宇运用的是踢皮球的谈判策略,把损失和责任的“球”踢给别人,以压力换取对方的让步,实质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谈判策略。
8 刘青云以死挑战真相,威逼、渲染谈判的外部力量 不能贸然采取措施,在谈判对象情绪过于激动时,稍微一点近激的行为都会使他过于激动,不能采用强硬的方式跨越谈判对象的心理防线。
此过程,情绪上升,渲染谈判场景的气氛,假杀警察,运用假象,已达到故意恶化谈判环境的目的。
恐吓谈判另一方(以武力进攻)的气焰,成功规避风险,把谈判向自己有力的方向应到。
再次警示所有人,表明自己的决心。
这也是谈判中必不可少的,环境的虚幻布局和架构的累计策略。
开场“罪案实录”风的刘德华这段序幕完全可以独立成章;黄家驹、李翰祥这些香港偶像们逐个逝去的日子里总是会引发犯罪现场和“谈判交涉”;传媒和权力机关之于民众民生秩序的无良引导与践踏;前段这些部分都是或惊喜或有趣的并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纷纷展开的可能,但未曾想越往后叙事视野越粗略狭隘宛如失去兴趣和耐性般草率而吵闹的收了场,或许拍摄现场的邱的内心早已奔赴去了下一部的片场。
翻拍得好,邱礼涛搞这种类型片真是有一套,97前的大背景也是能让人找到点老港片的味道,我是看爽了
三幕戏结构不断层层增压,最后迎来反转,满足感拉满。观影时唤起了不少以前看港剧的记忆,个人实在是太喜欢看到这些演员互飙文戏了,唇枪舌战间,无声交锋中,语言能救人也能害人。最后一幕结构流畅,合格线以上的犯罪片。
3.5;还阔以(突然发现主演全部都已60+。。)
邱礼涛大概也就这样了,十多年的格式化电影没有任何创新,改编的剧本味同嚼蜡,两个小时的长度,铺垫了半个小时,人物还是扁平不行
心理战精彩至极,好看到全程紧盯屏幕,不愿错过任何台词,对人性的理解和掌控炉火纯青,整个计划如在悬崖上发丝上操作,让人心惊胆战,谈判时没有一句废话,非极致理性又极致共情者真的无法做到吧!
邱礼涛再次安那其精神大爆发,肆无忌惮的攻击HK差人,核心又是处理清场问题,他最终给出的回答大概是:如今的HK最需要的是电影里刘青云和吴镇宇这样的人,一个是要有正义感,要会斗争,要理性,另一个是永远不和当权者站在一边,两者合力才能有所作为。3.5
纵有邱礼涛的想法在,整体剧本和表演都太干脆,缺乏细腻的展现,全片也很平淡,缺乏高潮。
男一和男二是怎么突然发现郑则仕和姜皓文是可以托付的好警察的,还是觉得片长差不多了该收了?
港片基本盘,兄弟,你也知道出生入死二十年,你图啥
太倚赖这几张老脸的表演了,以至于枪战场面比对话戏更催眠。社工吴镇宇穿着格子衬衫或者休闲T恤散发出的松弛感,在茶餐厅和老婆婆聊天,都是他一贯的戏路,也是香港电影那种不可替代的市井气质。电影的预告片除了第一条之外都毫不犹豫地走了低级娱乐方向,香港警匪片走到今天已经不变会死了。
不知该怎么评价,改编的部分还挺成功,节奏加快看着舒适,但bug也颇多,很多角色断掉或不给反应。另,这片普通话配音真差
发起全面进攻的三种目的:杀人灭口,宣示威权,维护声誉。技术型人才被轻视、构陷、用过即弃,用智慧争取时间,用武力夺取胜利。反派内部亦有分裂,撑一把伞,良知是唯一可靠的凝聚力。邱礼涛同样是华语片市场少见的技术型人才,在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对拍电影近乎童稚的“纯爱”,不强蹭热点议题、强推情感共鸣、强加名利野心,拿到滥俗的剧本依然乐不可支,对每一幕人物动线、表演强度、剪辑松紧的把控,以及在凝练的动作、爆破、追车与枪战戏中体现巧思变化,才是他的执念。看出邱礼涛的好,仿佛邱礼涛也蹦跳着和你击掌,很双向奔赴的体验。
老实说《王牌对王牌》除了依稀记得黑人杰克逊之外,完全不记得剧情了。但这部翻拍,我依然没有看出一点惊喜,剧情完全猜到。不是拍得稀烂,邱礼涛快速交行货,是套路太老了,当年可能算创新,现在翻拍25年前的警匪片,实在乏善可陈。演员方面,也全部是脸谱化,刘青云年轻时可以,是演技保证,但这二十年,几乎演的都是一样,没什么表情的表情,想不起亮点、混剪的话根本区分不出角色。吴镇宇有机场还是可以,其他人都是走过场。
港片的没落是肉眼可见的 各种警匪题材都拍了个遍 现在就连谈判专家也要被栽赃 各个TVB演员一出来 人设就猜到大差不差 可能再也看不见当年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盛世了
还好本身是警察,不然哪那么容易越狱逃脱自证清白。。。🙄
能不能不要上映国语版港片啊……无语死了……又被骗了。刘青云的人设立的蛮好,最后结尾是不是差了一点?这种题材真的是香港才能拍
邱礼涛回归最擅长的港产警匪片领域的确游刃有余,对这种类型片的处理非常老道,故事内核其实更接近于《拆弹专家2》,开场社工署的爆炸案带有邱氏作品中一贯拷问社会体制的批判意识,主角一直是以个人孤勇拷问司法体系内的公平与正义,叙事干脆利落,文戏紧凑武戏火爆,主角从警到匪、从谈判专家变为谈判对象的设定,将戏剧张力和悬疑紧张感拉满,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影帝级演员的双雄对峙也堪称火花四溅,两人斗智斗勇强强对决,把唇枪舌战、心理交锋拍出了高手过招的爽感。
邱礼涛的行货。不拍时代里的人,不拍时代里人的处境,不拍时代里人的处境引发的哲思。还有一大群人发春秋微义,这个隐喻那个隐喻…
改编太失败了。应该说邱礼涛就没领会原版的精髓在哪里,每多一个动作,talk侠的魅力就减掉一分。或者说他的风格就不适合改编这部,头尾两场追逐戏加得就很废,而结局舍掉了原版谈判专家才有的伎俩转而用了最俗套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