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
Rapito,与神对话,信仰大绑架(港),教宗家的小儿子(台),Kidnapped,La Conversione,The Conversion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
主演:保罗·皮耶罗邦,福斯托·鲁索·阿莱西,芭芭拉·朗奇,埃内亚·萨拉,莱昂纳多·马尔特斯,菲利波·蒂米,法布里齐奥·吉福尼,Andrea Gherpelli,Samuele Teneggi,科拉多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德国语言:意大利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年份:2023
简介:Octogenarian Bellocchio is following 2019 hit The Traitor with another historical drama, about a Jewish boy in 1858 who is kidnapped and converted to Catholi..详细 >
PYIFF,站台露天影院,每天都把腿包在外套里面果式球状观影。意大利果然是艺术之城TT,建筑,雕塑,教堂内壁画摆饰,服装都太漂亮了,19世纪的人穿得难以置信得干净富贵华美……视觉上看起来耗费巨大,确实是老一辈电影人的感觉了,没有本能、冲动,所用的艺术手段像是“经营”与“铺陈”。音乐方面,显然这是意式煽情。这里也有庭审戏,比起昨天看的《戈德曼的审判》密闭空间飞速运转的精密的法国人大脑,这个庭审还是差了不少,显得松垮。两个动人瞬间,孩子拆掉耶稣雕塑上的钉子,耶稣变活人走下来;躺在床上,梦到父母,关切眼神,对他说,他们先走了。看完这个我觉得…想再看一遍《巴比伦》开场那种美人酒池的肾上腺素景象。我可能坏了。
B / 非常坚定的切片式叙述。当我们以为切片会深切地复原出一个人物的内在时,猛然发现它们仍然是破碎的。
故事对于“正义”的论述实在是太强,但是“个体对抗宏大叙事的失败”本身不是一个用“谁比谁更加正确”就能成立的。这场批判很漂亮,有一些话选择的用建筑去说。节奏上,也有在很努力地像“理性”去靠近,但最终还是不太令人满意,尤其是后半段男主的情感暴走,真的看不懂。情感线完全靠着亲情在支撑啊……
就这
#金鸡影展·北京展映 百老汇电影中心当代MOMA#4。
#76戛纳主竞赛# 很像一部意大利宗教正剧,方方面面无可挑剔,但是也不会想看第二遍
被神权绑架的一生,却也是为主奉献的一生。是父权和教权的争夺,更是多年以来father和papa的撕扯。为了犹太教,父亲不惜扔子于阳台,母亲以手抚脸传授经语。从妈妈的裙底钻进教皇的神袍,不过一次受洗的时间。匍匐圣阶,天主教的祷告留不住教友的性命,没有神迹,只有顺从。众人只想挂着上帝之子让他为我们受罪,可我却只想取下耶稣掌上的血钉,还他自由。时过境迁,众人推倒教皇神像,行犹割礼,扔棺入河,我却只想拒绝皇权,冷眼血缘,用舌头在地上舔出十字架,做宗教一条忠诚的狗。
7.0/10 一部130分钟的宗教史诗,全片叙事结构宏大,多次采取声音轰炸来提高震撼感。埃德加多不仅在身体上被绑架,灵魂也被束缚在了基督教之上。但过于冗长,尤其是法庭审判片段,让人难以完全看下去。
#2023金鸡影展#3.5 一直很质疑宗教信仰存在的意义。将信仰强行灌输,绑架个人意志,造成了父母与孩子的心意分离难以弥合,永远破坏了一个家庭的和睦。母亲的段落太深入人心,坚定勇敢,反抗之意从未被浇熄,相比之下父亲显得有些怯懦顺从。发现目前观看的三部电影里面的女性角色都不是第一主角,但是都富有别样的魅力。所以女性角色是否成为工具人不取决于她是主角还是次角,取决于刻画的用心程度,这完全可以辨别出来的。
退回贝洛基奥通俗剧的水准,整体偏向戏说历史,全知视角、丝滑叙事,但受限于人物的空洞,不见作者的锋芒。依靠音浪制造恐怖时刻并不奏效,反显匠气十足。
相当震撼的视听体验 于历史宗教的繁杂中找到了一条清晰有效的叙事脉络 场景服装极尽奢华写实之能 戛纳主竞赛能有这种商业大片级的故事片真是难得 相比之下所谓的“人性”“艺术性”已不是考量重点 况且此片在这些方面也不差
所谓信仰为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本片毫不留情地告昭天下:的确会有那一瞬间飞闪而过的“神迹”,但在血淋淋的真相面前,更多的却只是被消磨殆尽、伤痕累累的残破人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有的过往一并殒灭,只剩下凌乱不堪的社会、支离破碎的家庭和疯到毫不自知的个体,绑架绑走了所有的美好,徒留一片死寂。#年度最佳候选#
@小西天。远超预期的一次观影。昨天看基耶《机遇之歌》,父亲临终和儿子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吧”,由此开启经典的三段故事。可究竟什么才能算“真正想做的事”,又如何才知晓这是“自己”而非被告知、被教化、被塑造的“真正想做的事”,本身就是一个无穷尽的迷思。古典的镜头、光影,极致的服装置景音乐,行走于其中的是若干个虔诚坚定而因果确凿的人,真正的史诗之作。耶稣被拔掉钉子走下神坛,但他真的愿意吗?是救赎也是崩塌。小男主长得好像张拿铁,感伤唏嘘之中唯一一点快慰。
色调服化道构图意式魅力和场面调度是老导演稳健的基本功,宗教对人的洗脑可以将灵魂与肉身全部绑架,在几段剧情中都有相当震撼的呈现,音乐运用略无节制,不过在宗教时代背景下还是可以接受。
#NYFF 61# 还有什么音乐能比肖斯塔科维奇的String Quartet No. 8 in C minor, Op. 110能更好地表现冲突和分裂?尽管不节制,导演很好地用音乐推动了这部历史戏剧。电影的一些细节让人深思:1. 用法院去审判教士和教皇,法律系统在当时和宗教系统的权力关系是怎样的?2. 人真的存在绝对意义的free will么?一出生就被浸洗,和一出生就接受犹太宗教,或许都不是自由的选择。3. 令人震撼的情节,孩子在母亲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要去浸洗母亲。4. 每当对峙和反抗发生时,电影院总能有掌声响起,liberty或许真的是这边的核心诉求。
本质上是一段非常twisted 斯德哥尔摩的D/s关系,画面还行
工整的匠人气息如今也是很难得了。即使抛却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犹太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也值得这两个小时。
叙事真是糟糕,不知是剧本不好还是导演不好,19分钟弃剧。
和现实一样荒谬
在艺术表现和商业通俗的平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多桥段激动得要发抖,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夜里小孩取下耶稣手脚的钉子,他步下十字架悄然离去;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传说中教皇离世时的三次击额仪式,最后一次叫出他俗世的名字。原以为是商业娱乐片,其实严肃而深刻,配乐意料之外的出色。